品三国文化 赏经典风韵

合集下载

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

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

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了传奇和战争的时代。

然而,除了那些知名的战斗和政治事件,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也是令人着迷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揭示那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娱乐和习俗。

一、衣食住行在三国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独特的特点。

衣着方面,富贵人家喜欢穿丝绸华丽的服饰,以显示其地位与身份;而普通百姓则多穿麻布或棉布的衣物。

食物方面,大米、小麦、豆类、蔬菜和水果是人们的主要食品,此外,酒类也是民众常见的饮品。

住宅则主要以木材和砖石建造,城市里的大户人家多居住在富丽堂皇的宅邸中,而农民则多住在简陋的土屋中。

至于出行方式,当时的人们主要步行或骑马,富裕一些的人家也有自己的马车。

二、庆典与传统节日三国时期有着丰富多样的庆典活动和传统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三国时期的春节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人们会张灯结彩,贴福字,家家户户团聚一堂,共度新年。

此外,其他重要的节日还包括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迎接新年和特定节气的庆祝,更是凝聚人们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娱乐活动与游戏三国时期的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和游戏,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其中,音乐、舞蹈和戏剧是主要的文艺表演形式,人们喜欢演唱歌曲、跳舞和表演各种传统戏剧。

此外,曲艺表演如说书、弹词也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在游戏方面,围棋、象棋和骰子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棋类和赌博游戏,人们在闲暇之余常常聚在一起玩耍。

四、民间信仰与习俗民间信仰和习俗是各个时期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三国时期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在那个时期依然存在,人们会祭祀先祖和神灵以祈求平安和庇佑。

在习俗方面,婚礼和丧葬仪式是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习俗繁多,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待婚姻和亲人逝世的态度。

此外,一些独特的习俗如放水灯、拜年、贴春联等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民间习俗。

总结起来,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与当代人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历史的魅力:《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传承

历史的魅力:《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传承

历史的魅力:《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传承《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描绘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风云。

在这部作品中,罗贯中巧妙地将权谋、战争和文化相互交织,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文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并探讨这部小说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一、三国演义中的文化内涵1.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者通过描绘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传达了仁爱、忠诚、勇敢等品质。

尤其是刘备,作为一位仁德的君主,他关爱百姓、体恤下属,因此得到了广泛的拥护。

2.兵家智慧:《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战争描写,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恢弘场面。

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巧妙地融入小说情节中,使得战争描写更加精彩纷呈。

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通过小说家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策略与智慧。

3.道家哲学: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在《三国演义》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诸葛亮作为一位智者,他在战争中运用道家的哲学,以巧妙的谋略战胜敌人。

同时,道家的人物如庄子、老子等,也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达了道家的智慧。

4.文学艺术:《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罗贯中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描绘手法,将人物性格、战争场面和道德观念相互结合,使得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此外,小说中的诗词、曲赋等,也展现了古代文学的韵味。

二、三国演义的传承与影响1.历史传承:《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

小说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现代人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传承历史文化知识。

2.文化传承:《三国演义》中蕴含的儒家、道家、兵家等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3.艺术传承:作为一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儒家思想是其思想根基。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所包融的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书中处处尽显“中华之风”,特别是儒家的精神,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书中的仁、忠和义尤为突出。

作为一名万民景仰的君主,必须爱民如子。

“仁义、仁政”、“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具有深刻的体现。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仁”的一个代表。

刘备任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期间,“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刘备从当阳撤退时,虽形势危急,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可见,一个爱民的官员是受到百姓的爱戴的。

相反,“十常侍”被处死时,百姓“争食其肉”、董卓的暴行也使百姓恐惧反感,董卓死时,百姓“手掷其提议,足践其尸”。

《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的描绘和对刘备的宽厚仁爱的赞扬,表现出世人的对于“仁政”的向往。

可见,作为一个统治者,必须要有爱民之心,正所谓“仁者爱人”。

封建社会时代,“忠君”思想为统治阶级所倡导,在《三国演义》中,“忠君”的思想也是比比皆是。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从古至今为君子所不齿,关羽、诸葛亮等蜀将忠军爱国的行为被大家称赞,而刘备作为“中山靖王之后”,身为汉室的皇叔,是所谓的正统。

因而“拥刘反曹”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由此可见这种“拥刘反曹”从根本上肯定了那个时代“忠君、爱国”。

谈及“忠君”,关羽、诸葛亮实为突出。

关羽的忠表现在,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以高官厚禄留他,他不为所动,唯一看中的曹操给的礼物是那匹“赤兔马”,留下马的目的也是为了早日回到哥哥的身边。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毅然带着两位嫂嫂回到刘备的身边。

这一方面表现他对兄弟的情义,也表现了他对所效忠国家的忠。

诸葛亮一生追随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矣。

诸对于蜀汉的忠贞,他“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发展了刘备不是很强大的事业。

忠心耿耿,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义无返顾。

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

三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历史意义

三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历史意义

三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历史意义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活动,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和文化的传承。

三国时期的文化风貌独特、多样,人文成果丰硕,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地方。

士族文化的兴盛三国时期,士族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和繁荣,士人们在文化创作和传承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国时期人才济济,有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等,这些人对于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物,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曹操的文学成就除了他的才华外,还有他撰写《孔子家语》以及整理《左传》、《史记》等著作。

他的文学成就充分展现了他们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面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另外,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遵循《尚书》、《周易》等经典中的智慧和思想,以创造性的思维为指导,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化成果。

其代表作《出师表》对于总结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史有着极宝贵的价值。

战争艺术的卓越表现三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时候的战争除了具有猛烈的军事冲突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文化表现。

这些文化表现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文化的风貌和特点,还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国时期的战争具有许多特殊的文化表现,例如:兵器的制造、军队的架构、士兵的训练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连环计。

连环计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于对抗曹魏的战争策略,其思想是采用间接手段而不是直接的战斗,而在实践中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方法,多种手段结合使用,其目的在于使敌人陷入困境,最终达到迷惑、牵制与击溃的目的。

这些策略对于中国军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连环计在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以后中国军事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国演义的艺术风格剖析

三国演义的艺术风格剖析

三国演义的艺术风格剖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英雄豪杰的战争与政治斗争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在艺术风格上,三国演义呈现出多种独特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首先,三国演义以英雄人物为中心,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

作者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刻画,展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勇猛无畏以及忠诚义气等品质,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和矛盾之处。

这种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次,三国演义以战争与政治斗争为主线,呈现了充满激烈冲突的故事情节。

作品中的战争场面描写生动,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作者通过对战争策略、兵器装备以及战斗技巧等方面的描写,展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

同时,作品中的政治斗争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各方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

这些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描写使得作品更具有紧张感和吸引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

此外,三国演义还以情节紧凑、跌宕起伏为特点,给人以强烈的阅读冲击力。

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凑有序,不仅有大量的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描写,还有丰富的英雄人物的个人经历与感情纠葛。

作者通过对情节的安排和处理,使得整个作品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读者读起来充满了悬念和期待。

这种情节的处理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最后,三国演义还以文笔优美、语言生动为特点。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战争场面以及情节的描写,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例如,作者运用对比、夸张、比喻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对话、叙事等不同的语言形式,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品三国》演讲稿范文(三篇)

《品三国》演讲稿范文(三篇)

《品三国》演讲稿范文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品三国》。

《品三国》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通过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战争冲突展示了丰富的智慧和勇气。

本次演讲,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品味《品三国》,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首先,我们要品味《品三国》中的英雄人物。

《品三国》中有许多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等。

他们以忠诚、仁义、智慧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爱戴,成为后世所传颂的英雄形象。

世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品三国》中的英雄人物所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低调内敛的处世态度。

他们不以功名利禄为追求,而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因此,在《品三国》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勇气。

其次,在品味《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其中的战争冲突。

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火与争斗的时代,近百位英雄人物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这些战争冲突虽然残酷无情,但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智谋、勇气等品质的展现。

如《赤壁之战》,刘备、孙权兵力远远少于曹操,却通过火攻战术取得了胜利;《长坂坡之战》,张飞骗走曹军粮草,成功保卫刘备。

在战争中,人们不仅要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还要善于分析敌人的弱点,发展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最后,我们还要品味《品三国》中的智慧。

《品三国》中的英雄人物都是智勇双全的,他们擅长使用各种计策和谋略来取胜。

比如诸葛亮的奇谋妙计,曹操的谋略卓越,都为我们展示了智慧的魅力。

正如《品三国》中所描绘的,智慧胜过武力,智者常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提高自己的智慧,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取得成功。

通过这些方面的品味,《品三国》不仅仅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更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世界。

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学到如何应对战争与冲突的勇气,学到如何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同时,《品三国》也在告诫我们,要有谦逊、低调的态度,不要追逐功名利禄,而是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品味《品三国》是一次有意义的旅程。

三国演义中的美学审美

三国演义中的美学审美

三国演义中的美学审美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和精彩的战争描写而闻名于世。

然而,除了这些方面,三国演义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审美价值,这些价值在文学、艺术和战争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首先,在美学审美方面,三国演义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英雄美。

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具有崇高的品德、高尚的气质和卓越的才能。

他们在面对逆境和困难时,展现出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这种英雄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被推崇。

这种美学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英雄形象的向往和崇拜。

其次,在艺术审美方面,三国演义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精彩的对白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多样,既有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又有壮丽磅礴的战争场景描写。

例如,小说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刘备的聪明才智和坚定决心,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同时,作品中的对白也是其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物的言语和对话的描写,展现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这种艺术美的展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作品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再次,在战争审美方面,三国演义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战争美。

作品中的战争场景描写生动而激烈,既有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又有个人英勇的战斗描写。

例如,小说中的赤壁之战,通过对火烧连营的描写,展现了周瑜和诸葛亮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给人以强烈的战争审美享受。

这种战争美的展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战争描写,也使作品在历史和军事方面具有了更高的研究价值。

总之,三国演义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审美价值,这些价值在文学、艺术和战争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品中的英雄美、艺术美和战争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格塑造、艺术表现和历史研究的重视。

通过对这些美学审美价值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三国演义这一伟大的文化遗产。

倾听三国的古风1200字作文

倾听三国的古风1200字作文

倾听三国的古风1200字作文漫步在三国的古战场,看到的是惊心动魄的痕迹,抚摩到的是千疮百孔但依旧倔强不折的长剑,嗅到的是弥漫在空气中挥之不去的血腥味,倾听到的是穿越千年历史古风的吟唱。

温暖的春风吹过桃园,桃花瓣如柔媚而艳丽的女子跳着婀娜圆舞缓缓飘落,温柔地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端放着乌牛白马的祭台前,刘玄德。

关云长。

张翼德三人跪着焚香起誓: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就桃园中痛饮一醉。

时间在这历史性的一刻成为永恒,这三人将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世界将因为三人的结义而改变,成为历史不可抹灭的辉煌一页。

聆听着,我深感其中感情的真诚,豪杰将走上艰困曲折的创业征途。

刺骨寒风卷起阵阵黄沙,赵子龙在小山丘上注视着脚下军阵严整的五千魏兵,他毫无惧色。

雕龙盔甲在灰沉沉的天色中显得异常坚韧,褐色的战袍随风飘动,怀中的小阿斗在安恬睡着了。

身后的随从已无一人,黑如金墨的瞳仁写尽对主公的忠诚,冷俊的脸庞,手中身经百战的红樱长枪显现出誓要带阿斗杀出重围的决心。

一声鸣响,五千魏兵伴着震天动地的杀喊声迎杀过来。

子龙挥舞长枪迎战,大气而流畅的枪法令敌人心惊胆战,锐不可挡的杀气刺激着敌人的每一个细胞,枪锋划破盔甲的声音,短促尖锐如飞鸟破鸣,躯体与长枪完美结合,如雄鹰般展翅,如飞龙般冲天腾起,所到之处威不可挡……聆听着,我感受到的就是刚毅。

骁勇善战。

始终如一。

寒彻透骨的秋风呼啸沧桑,此时在伐魏的征途上,孔明依旧是纶巾羽扇。

鹤氅皂绦的穿着。

和平日不同的是他的面容异常憔悴,但那明亮的眼睛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推着小车来到高处了望蜀营。

营中战马嘹亮的嘶鸣,营中各处袅袅的炊烟,军营扎点安排得井井有条。

军粮有条不紊地运筹着。

放眼远处,夕阳在山的尽头染红了一片天空。

苍凉山峦披上了一层金黄的落叶,挟万物而去的长江卷起层层波涛,江山依旧如此多娇。

回顾追随皇叔的日子里,激关羽飞,激张飞,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他硬是从数十万大军的夹缝中觅得了一块基石――荆洲,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追随皇叔夺益州。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报告所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学号:2013221101220014 姓名:孙天明摘要诚如此书卷首语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尽管作者罗贯中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受一定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将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尽归结于此是不准确的,朝代的兴替并不取决于时间长短,而是取决于社会矛盾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或缓解。

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四次大统一即秦晋隋元和四次大分裂即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确是交互更替的。

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言: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每逢乱世却是英雄辈出建功立业之时,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是一定时代环境下的产物,英雄人物的命运总是和所处时代绑在同一辆战车上的。

本文笔者把眼光投向第二次大分裂——三国时期,结合探讨此书的人物个性、管理思想及小说主题。

关键词乱世年代分裂割据个性英雄命运管理思想一、时局背景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皇帝骄奢淫逸,朝廷腐败不堪,促发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八个月后即告平息。

但四百年的大汉王朝衰退迹象日渐凸显,积重难返的大汉却并没有重获生机,反而陷入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气数几近的凋残境地。

黄巾之乱平定后,地方势力拥兵自重,导致中央政府尾大不掉,皇权旁落,诸侯割据并立,曹操趁机而起,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三国鼎立抗衡的局面随之日渐形成。

二、三国起讫年代三国即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

公元一八九年,十四岁的汉少帝刘辩继位,执掌外戚势力的大将军何进为了彻底剿除宦官势力,听信袁绍的建议密令董卓统军进京。

三国这个长达一百多年的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公元一八九年,董卓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继位,是为汉献帝。

高祖皇帝英雄盖世,大汉王朝是何等极盛一时。

传至献帝江山沦丧,日月无光,宗庙屠毁,巨奸篡国,天子受辱,君臣蒙羞,先有董卓横行于朝,外有群雄称霸于野。

【高考作文】一壶《三国》酒,品味需千年

【高考作文】一壶《三国》酒,品味需千年

【高考作文】一壶《三国》酒,品味需千年千万人有千万种兴趣,而我的兴趣之一就是阅读历史书籍。

在这些书籍中,有一本《三国演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

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但《三国演义》始终是受人瞩目、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就像一壶美酒,需要经过千年的酝酿才能品味出那浓郁的历史韵味。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为背景,塑造了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众多英雄人物,以其激烈的剧情、丰富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无论是刘备与关羽、张飞的义结金兰,还是刘备面对逆境坚持为民请命的高尚情操,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在这个大河古城,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三国时期。

漫步在古老的街头巷尾,能感受到当年那种充斥着战争、权谋和英雄气息的激愤。

走进三国博物馆,我仿佛看到了曹操、刘备和孙权等英雄豪杰在这片土地上奋战的身影,一切都如此真实而震撼。

每一步都代表了历史的脚印,每一处景点都向我诉说着三国的风景。

而《三国演义》这壶美酒,将这些历史故事融入了以其纷繁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形象使得这段历史得以真实再现。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诸多智慧和谋略的集大成之作。

在小说中,策略与计谋、权谋与智慧的较量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让人目不暇接。

曹操的白马奇袭,诸葛亮的空城计,都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桥段。

通过这些故事情节,我能深刻领悟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刘备和诸葛亮一样,谨慎思考,多方策略,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除了故事情节外,小说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刘备的仁义和孙权的智勇,曹操的霸气和张飞的豪爽,无不给我以启迪。

他们在小说中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和特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例如刘备的仁爱之心,让我懂得了待人接物要真诚待人,待人要宽容,不计较小利小失;而关羽、张飞的忠诚和义气,则让我体会到了忠诚的重要性,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美德的向往和追求。

【高考作文】一壶《三国》酒,品味需千年

【高考作文】一壶《三国》酒,品味需千年

【高考作文】一壶《三国》酒,品味需千年《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堪称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这部作品以其宏伟的叙事、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哲理内涵,留下了举世瞩目的艺术印记。

它如同一壶珍藏千年的美酒,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

品味《三国演义》如同品味一壶千年老酒,需要细细品味。

我们要品尝其中的历史滋味。

《三国演义》以公元184年的黄巾之乱为起点,描绘了东汉末年乱世的历史背景。

通过详尽的历史描写和丰富的历史人物,将历史真相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腥风血雨和封建社会的动荡不安。

也可以看到人物在这个时代中的宿命和坚持的信仰,更能够理解历史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我们要品味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丰满而独特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刘备、曹操、孙权等。

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心理。

比如刘备,他一心想要统一天下,但却陷入了自己的矛盾之中;曹操则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但也有爱家的一面;而孙权则是个明智果断的领导者。

通过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人性,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成败与命运,对于我们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启示。

我们要品味其中的哲理内涵。

《三国演义》中渗透着丰富的哲理内涵,这些哲思不仅有励志的内容,也有为人处事的道理。

比如“人心难测,天下危机”、“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相知相惜,相忍相隐”等等。

这些句句经典的语句,不仅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入人心的艺术魅力,也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相应的启示和指导。

《三国演义》这壶千年老酒,其中的历史滋味、人物形象以及哲理内涵的丰富,使得我们在品味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思考和启发。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于这壶老酒的品味,我们不仅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更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这对于培养我们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深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品三国文化 颂古都风韵

品三国文化 颂古都风韵

品三国文化颂古都风韵许昌县实验中学九(16)班张睦焓辅导老师:尤春芳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题记拨开厚重肃穆的历史帘幕,踏过金戈铁马的血腥战场,聆听悠扬婉转的箫声竹韵。

回眸处,一抹浓重的色彩跃然眼前,那是璀璨的三国,在滚滚长河中傲然立之;那是历久弥新的魏之都,在沧海桑田中亘古绵长……在这里,帝王将相豪姿英发,贤臣谋士纵横裨阖。

这里,古有枭雄曹操建都立业,有美髯公夜读《春秋》,有神医华佗的千古美谈,有……带着对历史的一颗崇敬之心,访三国名士,品味真英雄真性情真风流……那是公元二百年的春天,柔和的风略带着一丝寒意,花苞在淡淡的风中吐着芬芳,皱巴巴的树干此时也能瞥见一丝新绿,自然依旧美好,但人事都骤然混乱不堪,汉献帝对曹操揽权不满,写诏书密令董承杀掉曹操。

为了保密,他把诏书写在绢上,藏于董承的袍内以防不测,但终于泄露,参加此事的除汉献帝和逃脱的刘备外,其余无不处以极刑,此为著名的“衣带诏”事件。

随后,四方英杰前来集会许都,一时谋臣如雨,猛将如云。

这是曹操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许地历史上的荣耀。

公元二百零三年,曹操为了加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领导,欲从军中选拔一批有才能,有战功的将士任行政长官,曹操四令求贤的结果,使得天下许多智能之士齐集许都。

“魏武招贤定天下,八方英杰会许都”。

许昌历史将永远闪烁着英杰们的辉煌。

一代枭雄,着实令人佩服不已,身躯三国气息浓郁的许昌,仿佛随处可见曹操指挥军队的英姿。

时光已逝,但历史的纷纷狼烟掩盖不住英雄的足迹,他的伟绩无人能比,他的雄心无人能及。

大战袁绍,煮酒论英雄,拜送关云长。

曹操虎视天下的霸气,运筹帷幄的自信,同样影响着现今的魏都,如今的莲城人,昂首挺胸,英姿勃发,以全新的姿态笑迎四海宾朋;如今的莲城人,意气风发,奋勇前进,以积极昂扬的步伐迈向崭新未来!三国,那令人神往的岁月!朋友,若说曹操的霸气让您惊叹不已。

那么,您可知一代帝王的他,也有自己所珍惜爱护的将才,曹曾称之曰能,多次收买拉拢他,但他不为所动。

三国时期的文化风尚

三国时期的文化风尚

三国时期的文化风尚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文化风尚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经典的时期。

三国时期的文化风尚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的影响力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传承至今对于现代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一、战争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在这个时代,战争成为主要的社会现实,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个势力都在不断地争斗。

战争带来的动荡环境使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变得十分艰难,同时也造就了当时独特的文化风尚。

例如,在战争中,人民和军队都要不断地迁徙,这就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互通,对于文化的多样性和纯粹性都有重要意义。

另外,战争还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和繁荣,因为战争让人民面临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他们需要寻求信仰和宗教方面的支持,这就给予了传统文化和信仰的底蕴以更广泛的受众,带来了更加复杂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生活。

二、文学与艺术成为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在三国时期,由于文化民族传统被不断摧毁,文化传承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文学和艺术成为了当时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

通过文学作品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段来创造和传递一种文化精神,成为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

例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都是当时的文化名流,他们的诗歌、演讲、书信等文学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记录着三国时期的文化场景,他们的思想和背景也同样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文化艺术的气息。

三、道德和行为规范成为文化核心在三国时期,由于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崩溃,人们迫切需要寻求某种道德和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和谐。

这种声音在军队中尤为强烈。

一些以高尚道德为中心的思想和人生观开始兴起,例如,君上今日,则望君何去而来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家礼仁匝齿之语,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贡献,反对仇恨和内部争斗。

类似的君臣、父子之间的虽难压岁而复生百岁,春秋所以为经,这类道德观和人生哲学在三国时期大量出现,为当时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音乐和舞蹈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国时期,音乐和舞蹈也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艺术表现

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艺术表现

三国演义中的文化与艺术表现在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多样的文化与艺术表现。

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方式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文化与艺术元素贯穿于整个作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

首先,在三国演义中,文化因素得到了广泛的展现。

作品中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礼仪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内容。

例如,刘备作为“仁者”的代表,他的平民气质、忠诚度友以及倡导“仁爱”和“仁政”的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崇尚“仁”的价值观。

而曹操作为权谋高手,他的智勇、冷静以及“以功勋为重”等观念则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对功臣的推崇。

此外,作品中还涉及了诸多古代典籍、诗词歌赋等文化元素,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等名句,更是深入人心,成为文化的经典。

其次,在艺术方面,三国演义采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首先是绘画艺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早已成为了广泛绘画创作的题材之一。

许多名家巨匠都创作过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传世之作,通过绘画将人物的形象和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增强了读者对故事的感受。

其次是音乐艺术,三国演义被改编为京剧、评剧等传统戏曲形式,通过音乐、唱词和表演,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作品中还融入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寓言等,使得作品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艺术性。

此外,三国演义还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描写方式展现了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效果。

作者在描述人物对话时,巧妙地运用了夸张修辞、悬念激发和反转等手法,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角色性格和思想。

同时,作者运用了详略得当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压缩或延展,使得整个作品节奏紧凑有力,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

这种描写方式既凸显了作品的艺术性,又让读者充分投入到故事之中。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充满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与艺术表现。

通过描绘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刻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使用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这部古代名著成功地将历史与文化相融合,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精神世界。

观三国烽烟,品百味人生的读后感

观三国烽烟,品百味人生的读后感

观三国烽烟,品百味人生的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看了《三国》,那可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一说起三国,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各种英雄豪杰、智谋对决、战火纷飞的场面一个接一个。

曹操的霸气,刘备的仁德,孙权的稳重,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先说关羽,那义气简直没得说,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回到刘备身边。

他的勇猛和忠诚,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才是真英雄!诸葛亮更是智慧的化身,空城计、草船借箭,那计谋用得叫一个绝,感觉他脑袋里装的全是智慧的锦囊。

还有那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对抗曹操大军,火烧连营的场面太震撼啦!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战略部署,都关乎生死存亡。

这让我明白,在困难面前,团结和智慧是多么重要。

在三国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有人一时风光无限,却因骄傲自满而失败;有人默默坚守,最终成就大业。

这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有顺境也有逆境,关键是要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

《三国》就像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书,让我学到了好多东西。

每一次回味,都有新的感悟,真的太棒啦!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看《三国》的感受哈!三国的世界,那真是充满了硝烟和传奇!每次看都觉得热血沸腾。

吕布的勇猛,那可是无人能敌,但可惜他有勇无谋,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

这让我明白,光有武力可不行,还得有脑子。

再看看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平民,靠着自己的仁德和一帮忠心耿耿的兄弟,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蜀汉政权。

他的坚持和信念真的太让人佩服啦!他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不怕起点低,努力去拼就有希望。

貂蝉的美丽与智慧,在那个乱世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为了大义,不惜牺牲自己,这种勇气可不是谁都有的。

还有那些精彩的战役,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等等,每一场都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让我深深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品三国,就像品一杯浓茶,越品越有味。

这里面有人性的善恶,有忠诚与背叛,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

它让我懂得了,人生就像一场戏,我们要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社会风尚

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社会风尚

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社会风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被视为一个兵荒马乱、割据分裂的时代。

然而,正是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文学艺术和社会风尚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本文将从史书、诗词、艺术以及社会风尚等方面,探讨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社会风尚。

首先,在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三国志》作为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的史书,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更以其卓越的文学价值成为后世文人崇拜的对象。

在《三国志》中,司马迁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翔实的史料,描写了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智勇才华,展示了这个时代的英雄豪杰形象。

同时,他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也使得这些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化,促使后人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诗词创作中,三国时期也有了独特的风采。

《三国演义》作为这个时期最为知名的小说,不仅展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形象,也具有诗词的牵引。

曹操的《短歌行》以其豪放的风格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建安七十年间,世人又短于操者。

”刘备的《漳滨》以其婉约的词调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漳滨应知丽,时见惠赠频。

”这些诗词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他们对于命运与世界的思索。

此外,艺术也是三国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国时期的艺术作品主要体现在绘画、音乐和戏曲等多个方面。

在绘画方面,三国时期经典的《洛神赋图》展示了那个时期华丽细腻的绘画风格,以及对于美的追求。

在音乐方面,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的宫廷乐队规模宏大,音乐家也是“声华争流,竞鸣错彩”。

在戏曲方面,三国时期流行的元曲,不仅赋予了历史人物生动的形象,更通过戏剧的形式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最后,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社会风尚。

由于乱世的原因,三国时期社会的风气多是纷乱和变动的。

然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诸如“义薄云天”、“忠义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得以显现与传承。

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形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三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古代中国的时尚风尚

三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古代中国的时尚风尚

三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古代中国的时尚风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是一个令人充满向往和好奇的时代。

那个时期各个国家纷争不断,战争乱世中的服饰和时尚风尚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三国时期的服饰和时尚风尚,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着装方式与风格。

一、服饰特点与流行元素1. 三国时期的服饰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魏国以北方汉族的服饰为主,韩国则继承了东汉末年的风格,以华丽的装饰和繁琐的服饰闻名,而吴国则保留了南方的风格,更注重轻便舒适。

2. 服饰的材质主要以丝绸、棉布和麻布为主。

丝绸作为高档材料,多用于贵族和官员的服装上,而棉布和麻布在平民和农民的服饰中较为常见。

3. 服饰的色彩以明亮绚丽为主。

红、黄、紫等鲜艳的色彩成为三国时期服饰的主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喜庆和热闹气氛。

4. 服饰的款式多样且充满装饰。

男性常穿长袍和宽松的长裤,配以腰带和披风;女性则喜欢穿着长裙和纱裙,并搭配珠饰、腰带和头饰。

服饰上的褶皱、刺绣和装饰品都是时尚风尚中的流行元素。

二、三国时期的时尚偶像1. 刘备是三国时期备受崇拜的时尚偶像之一。

他喜欢穿着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服装,常以绛红色或黄色的龙袍示人,彰显了他的贵族身份。

2. 孙权则是三国时期南方服饰的代表。

他喜欢穿着轻便的麻布长袍和湖光绿的宽松裤子,展现了南方人民的自我风格。

3. 曹操则以简单朴素的北方汉族服饰为主,搭配精致的兵器,展现出他强大的领导力和魅力。

三、服饰与社会地位1. 服饰在古代中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贵族和官员们喜欢穿着华丽的袍服,以显示他们的高贵地位。

而平民百姓则穿着朴素的衣物,反映出他们的社会地位。

2. 女性的服饰也表达了家族和婚姻的社会地位。

女子嫁入豪门后,会佩戴丰富的珠宝和头饰,以显示她的婚姻地位和身份。

3. 武将和军人们的服饰则强调他们的勇猛和战斗力。

他们经常穿着带有铠甲和兵器的服装,以展示悍勇和决心。

四、服饰的变迁与影响1. 三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影响了后来的服饰流派。

[高一作文]品三国1500字

[高一作文]品三国1500字

[高一作文]品三国1500字一千多年来,有多少豪情壮志志士仁人对三国风云录赞叹不已。

又有多少聪明人谋臣把三国中的计谋视作經典。

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阶段争霸的场景描绘的酣畅淋漓,令后来者欲罢不能。

我觉得这应当得益于历史与文学类紧密结合后所释放出的无尽风采。

三国的历史就如同是一块璞玉,而罗贯中用文学类的方法将它细细地雕刻成一部經典。

还记得儿时读三国一直喜爱里边作战的猛烈场景。

此外,从此没法对三国有一点大量的了解。

阔别好多个秋春,当我们再度从书橱中取出这部曾给过我无尽期待的书时,那一份喜悦感再度燃烧了起來。

就与我当时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的觉得一模一样。

只不过是时光的消逝中,我心不象童年空落落,只是多了些对历史的感叹和社会发展的认知能力。

Fanjeaux三国就是必须渐渐地施力每一个字,由于每一个字全系列就是一个历史精彩片段的再现。

《三国演义》帮忙我深刻体会的就是忠,义二字。

关云长的赤胆忠心并使他流芳成千上万。

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对他一片忠心的极致真实写照。

然后中国戏曲采用鲜红色去主要整体表现关公像是也就当然了。

但以后他在战事里摆曹操一马,也许就是他全身的耿直背道而驰。

这一义也许就是罗贯中写下的小说名字中的哪个义。

但这也仅仅我作为后来者的一种悖论而已。

自然,对忠肝义胆的主要整体表现也存有很多人。

赵子龙单骑救回幼主。

诸葛亮的一篇出师表浩气长存,最终也将性命的完结点拖到了蜀国。

忠肝义胆二字来说仅仅嘴巴的开合,用以确就是用血水和性命回去铸就。

有红就会有黑,有光辉就会有黑喑,有忠肝义胆就会有奸恶。

好像天地万物全是相对性为之的一样。

在三国争雄的狂沙漫卷中,以曹操为意味着的奸恶的人扪心自问。

我觉得曹操奸恶的来源于是他那一肚子的猜疑。

从他仅凭本人分辨就干掉提前准备宰猪犒赏他的盆友到中反间计干掉他的水战将军,这无一不最能体现他疑云重重的心里。

这也许也就是戏曲选用乳白色烘托他的缘故所属吧。

奸恶的人也有许多,曹丕权谋夺位,司马家族最终乘势而起,促使三国的风吹雨打终究停歇。

《三国演义》:人物丰满、战争精彩、文化瑰宝

《三国演义》:人物丰满、战争精彩、文化瑰宝

《三国演义》:人物丰满、战争精彩、文化瑰宝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首先,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不仅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而且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曹操的野心,孙权的果断等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其次,《三国演义》中描述了大量的战争和策略。

这些战争和策略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通过描绘战争和策略,表达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时,如何保持冷静、明智和果断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此外,《三国演义》中还包含了许多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包括诗词、典故、成语等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提高了其文学价值。

同时,这些文化元素也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料。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是一部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思想性和启示作用的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魅力,而且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人生、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报告所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学号:2013221101220014 姓名:孙天明摘要诚如此书卷首语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尽管作者罗贯中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受一定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将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尽归结于此是不准确的,朝代的兴替并不取决于时间长短,而是取决于社会矛盾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或缓解。

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四次大统一即秦晋隋元和四次大分裂即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确是交互更替的。

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言: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每逢乱世却是英雄辈出建功立业之时,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是一定时代环境下的产物,英雄人物的命运总是和所处时代绑在同一辆战车上的。

本文笔者把眼光投向第二次大分裂——三国时期,结合探讨此书的人物个性、管理思想及小说主题。

关键词乱世年代分裂割据个性英雄命运管理思想一、时局背景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皇帝骄奢淫逸,朝廷腐败不堪,促发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八个月后即告平息。

但四百年的大汉王朝衰退迹象日渐凸显,积重难返的大汉却并没有重获生机,反而陷入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气数几近的凋残境地。

黄巾之乱平定后,地方势力拥兵自重,导致中央政府尾大不掉,皇权旁落,诸侯割据并立,曹操趁机而起,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三国鼎立抗衡的局面随之日渐形成。

二、三国起讫年代三国即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

公元一八九年,十四岁的汉少帝刘辩继位,执掌外戚势力的大将军何进为了彻底剿除宦官势力,听信袁绍的建议密令董卓统军进京。

三国这个长达一百多年的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公元一八九年,董卓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 协继位,是为汉献帝。

高祖皇帝英雄盖世,大汉王朝是何等极盛一时。

传至献帝江山沦丧,日月无光,宗庙屠毁,巨奸篡国,天子受辱,君臣蒙羞,先有董卓横行于朝,外有群雄称霸于野。

后有曹贼以扶汉之名行篡汉之实。

内挟天子以自重,外凌诸侯以自威。

三国鼎立之势已成大势所趋。

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诸葛孔明北伐途中逝于五丈原。

公元二五一年 ,七十二岁的司马懿病逝,司马家族主宰魏国朝政。

十二年后,司马昭灭蜀刘禅降。

又两年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

国 名年 代 曹 魏 (公元220—265) 蜀 汉 (公元221—263)东 吴 (公元222—280) 开国皇帝 高祖文皇帝曹丕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 太祖大皇帝孙权 都 城洛 阳 成 都 建 业 起延康元年(220) 章武元年(221) 建兴七年(229) 止 泰始元年(265) 炎兴元年(263)太康元年(280)公元二八零年,司马炎荡平吴国。

三国再次一统,天下终归司马氏。

三、人物个性分析此书之所以能引起众人的浓厚兴趣,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一部英雄博弈的史书型全景式著作。

生逢乱世的英雄崭露头角,蠢蠢欲动,暂且不论其根本出发点如何,但都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天下观,加以政治、外交、权势、谋略上的攻势,或据守或征讨或谈判,甚至不惜发动战争进行武力对抗。

尽管学界认为《三国志》才是真正的记载三国的史实,甚至可以说此书很大程度上有对历史的虚构,我称其为“合情却不合理”,但这也丝毫不能掩盖此书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

小说中拥刘反曹的主旨思想倾向是贯穿作品的主线,也与作品的悲剧精神紧密联系,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确立为整部小说奠定了悲剧基础。

"美好事物的毁灭",这是《三国演义》悲剧性的最生动写照。

(一)刘关张赵——忠、义、仁、善、智、勇1、刘备方今天下各路英雄豪杰皆以兵马权谋称霸一方,刘备皆不及,有两样他们没有。

其一,以仁义为立身之本待人之道,以仁抗不仁,以义拒不义;其二,除贼扶汉毕生所愿,让世人知道正道不灭,大义永存。

忠义——刘玄德曰:天下大乱之根源,首先在于人心丧乱,因此欲安天下,先取人心,而人心之本在于循天道,行仁义,持忠孝。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是曹孟德,曰:如今安天下已不可能,取天下却有可能,而取天下之道在于权谋,权谋所至,则英才毕集。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交锋之处。

刘备—“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之玄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还能坚守忠义信条,并为他匡扶汉室的毕生所求奔走呼号,鏖战终老。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得到大批仁人志士的响应和追随。

在他看来,汉室的正统地位不容动摇,耗尽毕生心血所做的实属王道。

尽管今天看来他是逆时代潮流,注定是失败的苦苦挣扎,甚至可称得上是愚忠,尚且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种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气节就值得尊重。

仁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兄弟三人闯天下,立下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誓言。

十八镇诸侯会盟讨伐董卓,被手握重兵的诸侯挖苦为织席贩履之徒,卖酒屠猪之辈。

刘备却付之一笑,以仁义处之。

2、关羽、张飞、赵云关羽杯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三国演义》是一部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其中众多的武将、文臣、谋士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而关羽则是其中一位被艺术加工成的英雄人物。

他是一位忠于蜀汉事业、忠义耿直、知恩图报的仁义豪杰,又是一位武艺超群、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威震“三国”的英雄。

张飞性情虽粗鲁,易暴怒成性,但骁勇悍将彰显其英雄本色。

长坂坡上一声断喝吓退曹操二十万大军,足见其英勇无比。

赵云当初是刘备从公孙瓒那里借来的一员猛将,深受刘备知遇之恩。

“世人只知道吕布名冠天下,却并不知道常山赵子龙之勇远胜于匹夫吕布”,这刘备对他高度评价,其后赵子龙英勇救主传为佳话。

(二)曹操——奸、恶、疑、险、雄刺杀董卓失败后落荒逃命途中,由于多疑在成皋县无辜错杀吕伯奢一家,一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名扬天下。

青梅煮酒论英雄对时局的分析足见其志不凡。

有时连我对曹孟德都是既爱又恨,世人都辱他奸宦之后、贱民之孙、鹰犬之辈、无耻之辈,却都拿奸雄莫可奈何,而那些自诩君子的人败在此奸雄手中。

如果当君子的代价却是被凌辱,被践踏,甚至被消灭,那些想诛杀曹操的人都成了冢中枯骨,与其如此不如选择做能实现自己抱负的奸雄。

自古以来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奸恶都不是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

虽说国运兴衰,俱凭天意,生逢乱世都是英雄辈出建功立业之时。

在我看来,真正够爷们的男儿心中都有一股三国情结。

(三)陈宫为代表的小人物陈宫《三国演义》这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共写人物近一千人。

除了主要人物贤相诸葛亮、枭雄刘备、奸雄曹操、英雄孙权之外,还有数不清的王侯将相、无名走卒。

在三国的乱世风云里,他们或崭露头角,或避世隐居,共同书写着只属于那个时代的魅力。

在罗贯中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英雄辈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艺术舞台上,陈宫只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角色,却在亿万读者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分析造成其短暂而又崇高悲剧一生的原因。

四、管理思想浅析管理思想运用价值:进步的人才人事观、决策谋略观、法纪法度观,为现代的高效率管理提供一系列借鉴经验。

在那枭雄蜂起的年代,诸侯要想一统天下,建立帝业,除了自身要有雄才伟略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开发和利用人的资源,笼络一大批文臣武将。

尤其表现在曹操、孙权、刘备这类时代的弄潮儿身上。

在战争的间隙里,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招四方之士,纳八方之才,笼将士之心。

(一)求才不惜屈身,唯才是征。

吴侯孙策,为求彭城名士张昭和广陵人杰张雄,曾亲自备礼下榻造访;皇叔刘备为求孔明出山,曾顶风冒雪三顾茅庐。

尽管曹操没有像孙刘那样拜访名士的记载,然而他的怜才、爱才、敬才之心也不亚于孙刘,官渡之战中他赤脚迎许攸就是例证。

(二)敢于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在曹魏集团表现得尤为突出。

曹操用人,强调唯才,不拘品行,不咎过往。

在他的人才库里,有亡命之徒,也不乏淫乱之辈。

包括后来夺取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大胆启用,甚至连为袁绍作檄文,把曹操祖宗三代骂得狗血喷头的陈琳,也收入帐下。

(三)用人不论资辈,唯才是用。

魏蜀吴三国在选用人才过程中,久而久之形成各自特点和风格。

蜀强调德才兼备,吴国用人不论资辈,赤壁鏖战,年仅二十九岁的周瑜被孙权推上吴军都督的宝座,夷陵抗蜀,孙权启用陆逊担任全军统帅,连夜筑将台大会文武百官,请陆逊登台拜将,赐以宝剑印绶,赏以先斩后奏大权,嘱之曰:“阖之内,孤主之,阖之外,将军治之”。

(四)识人识面识心,用人深信不疑,疑而绝对不用。

慧眼识人,知人善往,是三国贤君明相的共同特点。

长沙城孔明初见魏延,就知其日后必反;白帝城刘备偶见马谡,就断言“用谡必误大事”。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对群雄的描述可谓可圈可点,入木三分。

官渡之战中,曹操在袁绍营中,缴获了许多部属通敌的信件。

当时有人建议,把这些通敌分子全部抓起来处死,但曹操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令人把所有信件一把火烧了。

“尽把私书火内焚,宽宏大度插恩深”,连带有明显“尊刘贬曹”倾向的罗贯中对其赞扬之意也尽在文中。

(五)笼人千般法,道义栓人心。

三国笼络人心之法,有时以哭声打动人心,有时凭赏赐激励人志,有时用结义、联姻等方式牵制彼此。

方式多样,但无论如何,施行者往往给它赋以道义的内涵。

哭是当时你最频繁的笼人方法。

刘备爱哭。

小说中他哭的次数最多也最感人。

他别徐庶时大哭,哭是表白自己的怜才爱才之心;败退新释后,携民渡江时大哭,哭的是表白自己的仁爱之心;见刘表墓时大哭,哭的是表白自己的忠义之心。

如此丰富的道义内涵以至后来有人评价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曹操也爱哭,他一痛庞德,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哭流涕乃至昏倒于地。

实则他是为尊重活着的将士而哭,为激励将士而哭,同样具有丰富的道义内涵。

三国贤君,重将士也爱百姓,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民本思想。

征张绣时,曹操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令者“并皆斩首”;征袁绍时,他又重申军纪:“如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这赢得了饱受连年战火蹂躏百姓的赞扬。

(六)事情再忙书不可不读,军务再急兵不可不练。

三国年代,贤君明相都有很强的重学素养。

一方面,注重自身能力提高,刘备重学,以“师礼事孔明”;曹操重学,名篇佳作传世;孙权重学,劝导吕蒙读书语重心长;关羽重学,千里走单骑犹挑灯夜读;孔明重学,行军途中兵书竹简集于案前;庞统重学,军务再忙仍挂剑诵兵书。

尤其在人事管理方面,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

从人才录用到离职,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才录用后到通过考核考察,或听取谋士意见,或亲自问话,进行组织安排(文官封丞相,武官封都督等)。

第二阶段,通过“恩威并加,道义拴心”等手段拉拢人心。

具体表现形式有赏(金钱美女)、赐(住宅田产)、法(依法行律)、激(行为激励)以及行大礼、感化、说教、许诺、认旧、联姻、义结金兰等数十种。

第三阶段,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进行适当的调整(升、贬、迁),其中第二阶段尤为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