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语文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的句子赏析
红楼梦的句子赏析《红楼梦》句子赏析11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把虚假当真实,那么相对的真实也就成了虚假,以虚无为实有,那么相对的实有也就成了虚无。
2.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赏析:美玉放在柜子里等待高价出卖,宝钗置于奁中寻找机缘起飞。
3.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赏析:天上明月刚刚从地面升起,世间千万人一齐仰头观看。
这句话透出气象不凡,抱负不浅4.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赏析:一着错,既偶然错误。
5.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赏析:身后有退步时为贪欲驱使不肯缩手,眼前无进路时才醒悟过来想起回头。
6.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赏析:明白社会上种种事态,都属学问,精通世间的人情世故即是文章。
7.春梦随云散,飞花遂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赏析:青春好梦随着行云飘散,点点落花追遂溪水漂流,奉劝那痴情的青年男女,何必自寻这种无谓烦恼。
8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赏析:无边的天地之间,可叹的是古今人们情丝总是割不断,沉迷情恋的男女,可怜的是对性爱的追求永远难满足.9.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赏析:从春到秋一年到头怨恨悲愁都是自寻烦恼,如花之容月之貌全要毁灭一切都将落空。
10.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赏析:雨后皎洁的明月难得一见,美丽的云霞也容易飘散.11.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赏析:白白地温柔和顺了一场,也不必说品德似桂如兰.12.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赏析:权势一旦垮掉就别再提当年的高贵,家业一朝败亡亲友也不再同你亲近。
13.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赏析:风月之情广大无边情爱不穷,情爱相逢就要导致淫乱私通。
14.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赏析:辟静秀美妙不可言之地,深不可测徒叹奈何天。
15.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赏析:眼睁睁地把得到的一切全部抛掉,荡悠悠地把青春的生命消耗。
16.自古穷通皆有空,离合岂无缘.赏析:自古倒霉和起运都有定数,分离集合也决定于前缘.17.气质如幽兰,才华复比仙。
红楼梦文学赏析
红楼梦⽂学赏析红楼梦⽂学赏析【作品评介】 【作品评介】 《红楼梦》是⼀部具有⾼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主张。
这些思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作品的主题。
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家族荣衰的描写,展⽰了⼴阔的社会⽣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情。
⼈称炫i楼梦》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和封建王朝政治⽃争的历史,可以容得下⼀部⼆⼗四史。
有⼈说它是历史⼩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说它是爱情⼩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说它是政治⼩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有⼈说这是作者的⾃叙传……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看见缠绵,⾰命家看见排满,流⾔家看见宫闱秘事……”多重性,多主题,已成为偽:楼梦》的⼀⼤特征。
《红楼梦》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对⼈性摧残的⾎泪控诉。
如对以⾦陵⼗⼆钗为代表的⼥性的摧残,书中还⽤曲折⼿法表现这⼀主题,如万艳同杯(悲)酒、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千红⼀窟(哭)茶、贾代化(带话〉、贾宝⽟〈假宝⽟〉、秦钟情种⼋贾语村(假语村⾔)、甄⼠隐(真事隐)等等都是暗点书中某些含义。
更有诗、词、灯迷、酒令、⾻牌等皆⽤隐语。
万艳同悲、千红⼀哭、原应叹息是⾮常明显的有关该书⼈性被摧残的主题的揭⽰。
⼆、《红楼梦》的结构。
《红楼梦》的结构新颖⽽奇巧,曹雪芹脱出了中国章回⼩说的窠⾅,以散⽂化的描写为主,进⾏着⽣活全景式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以⼈情世态和⼈物刻画见长。
北京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红楼梦》)详解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红楼梦》一、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认同。
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
宝钗的妥帖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
宝钗的圆滑世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
但是宝钗却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
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
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也不肯麻烦别人。
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
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
王夫人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
【详解】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是它的肖子宠儿。
《红楼梦》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
考生要列举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宝钗的世故,比如赢得湘云的认可,得到王夫人的喜爱,甚至连丫鬟们也喜欢她。
而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刺人还要疼一些。
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黛玉其实什么都懂,却又保有了一份纯真。
因此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凤李纨甚至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
【点睛】这类名著阅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经典名著《红楼梦》赏析
经典名著《红楼梦》赏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中国古典小说举世公认的巅峰。
从它反映的生活画面来说,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华文化厚积的结晶。
正因如此,尽管它问世于两个世纪之前,每个现代读者却都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的喜憎哀乐,获得社会和人生的种种感受。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情节为全书的主干,这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描写最生动,表现最成功,意蕴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写情故事。
忠实地记录了宝黛愛情走向封建祭坛的全程,写出了命运的悲剧,更写成了时代的悲剧。
《红楼梦》塑造了成群的文学形象,仪态万芳,无异于人物的艺术画廊。
他(她)们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各具独特,鲜明的个性显示了人性的多棱面。
在结构上,它突破了传统章回小说单线独流的模式,化单线为网线,变独流为水系,将众多的人物和情节置于壮观复杂的整体系统中,互相制约,彼此照应,同步推进。
作品不露声色,不著斧凿地重现日常的生活情形,而又以典型化手法赋予其波澜与变化,于平凡中寓见隽永,故事中含蕴思致。
它的人物语言充满生活的美感,使人同时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出于哲性的思索,有意识地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暗示和双关手法,形成了红楼世界的深邃意蕴。
哲学家曾指出,万物中唯有星空给人以刻刻常新,愈见愈新之感,我们却完全可以说《红楼梦》具有同样的特征和魅力。
《红楼梦》最初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抄本形式传世,仅八十回。
这部凝聚着曹雪芹全部心血的巨著,其后半部的构思已基本完成,可惜有关手稿久已迷失。
现存的后四十回,通常认为是高鹗的续作。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鄂首次合脂评本正文与续作为一百二十回,取《红楼梦》书名,以活字排印出版。
后人习称程甲本,次年又在此本的基础上作了多处补改,重新排印成书,即所谓程乙本。
而程乙本较程甲本在行文上更谨严合理,所以现代选择程乙本为底本,重新加以标点出版。
只是朝代年纪,失落无考。
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
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精选8篇)红楼梦经典段落赏析篇1“护官符”上的四大家族贾: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史: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王: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
薛: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线索人物——甄士隐(真事隐):历经梦幻,将故事的真相隐去。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一人物,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
“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
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
”一句。
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
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
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
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人物。
贾雨村(假语存):用假言村语,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
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
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
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
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
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
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
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
贾雨村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
后因婪索属员等罪,审明定罪。
遇皇上大赦时被释放,递籍为民。
人物作用:串联整个故事,衔接前后情节。
对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及来往引出来的。
贾雨村因为做过林黛玉的老师,又与贾家同宗,故为后文林黛玉进京做铺垫,不仅引出主要人物林黛玉的身份家世,还引出黛玉和宝玉相识的经过,从相识到相爱,摆脱不了封建势力家族的束缚,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种解读:说是“真石隐”“假玉存”,用来折射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贾宝玉,说他不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真宝玉,而是一块假宝玉,暗示小说最终的悲剧结尾。
红楼梦文学赏析(五篇)
红楼梦文学赏析(五篇)第一篇:红楼梦文学赏析红楼梦文学赏析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
谁明白,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
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我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
此刻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
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孩子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
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
读到那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孩子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
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应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先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
红楼梦赏析《红楼梦》的赏析
红楼梦赏析《红楼梦》的赏析《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的赏析,即叙事结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一、叙事结构《红楼梦》的叙事结构非常复杂,可以被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林黛玉梦中的故事,第二层是书中的故事,第三层是作者生活经历和哲学思想的反映,第四层是全书的象征内容。
这四个层次相辅相成,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
在《红楼梦》中,作者采用了极其复杂的时间结构,利用了多种叙述手法,如回想,梦幻,笑话,讽刺等。
同时,作者也利用了人物关系的变化,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来构建叙事结构。
例如,书中的主角贾宝玉曾经拥有一段和薛宝钗的感情,然而因为叶经天的出现,这段感情得不到继续。
此外,本书中还描写了众多的情节和事件,如林黛玉的死亡,贾宝玉的赴京等,这些情节和事件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
二、文学价值《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它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巅峰。
这部作品不仅在古代取得了很高的声誉,在当代也广受好评。
第二,它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成就。
无论是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还是语言和风格,都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
第三,它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部描述清朝封建社会生活的作品,它为我们了解清朝封建社会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三、思想内涵《红楼梦》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悟空性,返璞归真”。
作者通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恋、宝钗对抗宝玉的冷漠和心灵的沟通,告诉我们人们应该珍爱自己的天性和品行。
尤其是贾宝玉的出家,林黛玉的自杀,它们都向人们传递着人生的意义。
此外,作品还探讨了性别、宗教、婚姻等社会现象,对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衰落以及历史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四、艺术风格《红楼梦》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多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部典型的典雅小说,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隐喻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精彩片段一黛玉进贾府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
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人物形象赏析(3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巧用一事 刻画多人 ——《红楼梦》人物形象赏析
【学习目标】 1.通过经典片段,分析该事件刻画的 人物性格。 2.赏析用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塑造 人物的方法,通过外在、显性特征见 内在、隐性特点。
“宝玉挨打”节选自第三十三回
一.化繁为简 知微察幽
千红一窟——“哭” 万艳同杯——“悲”
王熙凤没有哭,薛宝钗偷偷哭
王熙凤是贾府总管,比较冷静,她知道这时候不能 哭,她要劝解双方,呵斥下人固然是出于对宝玉的关心, 也有转移大家注意力的目的。
薛宝钗受过很好的封建正统教育,温柔贤淑,雍容 得体,落落大方,她把感情都藏在心里,含而不露。她 这样的个性和教养,决定她不会在众人面前哭。
宝玉
挨打的时候“呜呜地哭”,“乱嚷乱哭”,挨打之后全不 见宝玉哭号求告,更全无悔改之意,反而一心看着前来探视的 宝钗黛玉身上。
2、从《香菱学诗》看薛宝钗的为人 薛宝钗素来都以大方得体在《红楼梦》中现身。 首先是为人看似热情,实则冷淡。 其次薛宝钗还多次暗地里笑话香菱,性格中阴暗的一面
表露无遗。 再次是作者对薛宝钗笑的多次描写,她笑香菱诗做得
不好,笑香菱梦中作诗简直要通仙了,简直就是痴了、傻 了、呆了。老实的香菱被嘲笑,却只能忍辱负重,默默承 受的心理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一桩小小的家庭冲突,几个人哭了一场,居然就浓缩如 此丰富的信息,包含如此深刻的内涵。能化繁为简,知微察幽, 这就是曹雪芹,这就是《红楼梦》。
《香菱学诗》节选自第四十八回 二.一石数鸟,相互辉映
1、从《香菱学诗》品析林黛玉性格 刻板印象:羸弱多病、多愁善感、耍大小姐脾气。
首先是热情大方; 其次在教导香菱的过程中,林黛玉深谙教育之道, 主张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同 时也对香菱充满了同情; 再次是拥有积极乐观的亦师亦友性格。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宫廷家族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情节、精妙的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面貌,同时揭示了人性的百态和社会的弊端。
下面将从人物塑造、意境描写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红楼梦》进行赏析。
一、人物塑造《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形象鲜明。
首先,贾宝玉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善良、聪明、情感丰富的青年。
尽管他有着贵族的身份和富足的生活,但他的心灵却常常受到沉重的打击。
贾宝玉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灵魂,使读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其次,林黛玉是另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天生美丽而聪明。
然而,她的命运却被困在荒凉之地,她的爱情也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林黛玉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的无奈和悲哀,使人们对她的命运感到深深的痛惜。
最后,贾母是小说中的权威和慈祥的象征。
她作为贾宝玉的祖母,以其明智而宽厚的态度成为家庭的核心。
贾母的形象传递了一种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通过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红楼梦》的故事更加丰满和生动。
二、意境描写《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精巧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首先,小说中的花鸟虫鱼等描写是小说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雪芹通过精心的描绘,展现出了自然界的美妙和宁静,这与人物之间的纷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次,小说中的音乐描写也是一大特色。
作者巧妙地运用音律和音韵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听到小说中音乐的声音,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此外,小说中的建筑描写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雪芹巧妙地运用建筑物的形象,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通过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描写,使得《红楼梦》充满了浓厚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三、艺术手法《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小说通过借用上古神话和传说的形式,使得故事更加神秘和富有魔力。
红楼梦注释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注释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注释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以世情、人性为中心,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和贾宝玉的一生描写,展现了封建王朝后期贵族社会的丰富多样的生活面貌和人性的复杂性,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
原文:红楼梦·第一回太虚幻境诗曰:叹破红楼梦,泣涕零如雨。
便欲向江湖,万里寄红豆。
话说贾雨村之祖,乃贾演,有显赫一门。
自从上古贤圣发糖生亶糠,融涤百炼之兹漆,并选精妙奇石、天工国泰之含彩绘,启模金碧,素心融和。
以至乎杨、曹之辈,韩、柳之流,罗、唐之戈,骐麟游龙般若之逞梵让象,所制之东都,包罗天下之文,冠以皇华,曼宛剔透,无一不相失。
况才子佳人,生得品貌粉白俱佳者,断无复类,因官宦簪缨之胄,作了家禄子弟矣。
解析:《红楼梦·第一回》以太虚幻境为背景,通过诗意的描写营造了梦幻般的氛围。
叙述了贾雨村世家的来历,凸显了贾家的显赫门第与世代繁荣的历史。
从贾家祖上善于制作精美漆器,以及贾家的艺术造诣,揭示了贾家门第向来崇尚文化艺术,并且对此有很高的造诣。
文中还提及了才子佳人的出身背景,强调了贾家子弟出身官宦世家,家境富裕。
通过这样的描写,为后续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原文:红楼梦·第一回...(此处省略)解析:故事开始进入正文,此处省略了部分文段。
原文:红楼梦·第一回...(此处省略)贾家位居京师,有职有爵。
自从秦楼,更有西楼为次子之座,每日膺面之寄,风店新知,兼有馄饨杂碎之点心,无所不至。
且因聚贤庄之后吾皇御驾顽从,年深月久,各宅院除其首府之外,而各有建置顺序,可谓簇集:第一位者为贾母之大爷,系京营旧臣之后,封太山中、三昧无定福晋之位,谓之太山府君。
第二位者,乃贾母之兄之配室端儿太老爷之长女也。
第三位者,乃贾母之弟之配室太君之封洗择天曲山山府新晋封之太君。
第四位者,乃太君之兄绛州之封江山权臣太夫人。
红楼梦赏析(60~66回)
3、(P879~P884)尤氏二姐妹来到宁府。贾敬在 玄真观炼丹,服丹中毒而亡,因贾珍、贾蓉都在宫里 为老太妃守丧,尤氏便自己张罗把贾敬送往家庙铁槛 寺,做起道场来等贾珍。尤氏不能回家,便将继母和 两个妹妹接来在宁府看家。 贾珍、贾蓉听说后,忙告假回家。贾蓉飞马回到 家,便和两个姨娘嬉笑诮骂,不成体统,连下人都看 不过。
3、(P919~P921)柳湘莲以鸳鸯剑定情。贾琏 说起尤三姐,柳湘莲正欲要一个“绝色的女子”,便答 应,把自己祖传的鸳鸯双剑交给贾琏。尤三姐喜出望 外,连忙收了。 4、(P921~P922)柳湘莲咨询贾宝玉。柳湘莲 特来找宝玉问情况,宝玉说“他是珍大嫂子的继母带来 的两位小姨。”柳湘莲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 。 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 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
一击两鸣:写作技法之一,又叫不写之写、一笔两用 就是在写一个人的时候,夹带写出另一个人,达到 一笔写两人的目的,一击两鸣法既可写人外貌,亦可用 来表明人物关系的亲疏。如,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府时, 先说是见了林黛玉、薛宝钗二位姑娘连气都不敢出,后 又说:“不是那么不敢出气儿,是怕这气儿大了,吹倒 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鲍二家的在 一旁笑道:“原有些真,叫你又编了这混话,越发没了 捆儿了。你倒不像跟二爷的人,这些话倒像是宝玉那边 的人。”原本说兴儿,却又是说宝玉。贾府人都认为宝 玉是疯话连篇,所以,讲到疯话就会自然联想到宝玉及 身边人的风采。
第 六 十 五 回
还有人认为,尤三姐是向压迫势力反抗的人物,她 应当是圣洁的,而不应当是淫荡的。其实,淫荡的尤三 姐并不会因此而损害她的正面形象。正因为她是一个被 侮辱的女性,她的反抗才有力量。所以,蔡义江说,续 书者的改动“反而有损于作者创造这一悲剧形象的深刻 社会意义。” 1、(P904~P905)贾琏偷娶尤二姐。贾琏与尤二 姐拜堂成亲,枕边承诺,等凤姐一死,便接她进去。尤 二姐听了,自是愿意。
红楼梦精选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精选原文与解析《红楼梦》精选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描绘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情世故。
本文将选取一些经典的原文片段,并进行解析,以深入探究曹雪芹的构思和写作技巧。
第一段原文:凡人由俗世而来,俗世又岂肯放他回头。
有感先天下之虚名不可信,后人才露锋芒便觉鹤立鸡群。
解析:这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一回,反映了作者对人世浮华和虚名的看法。
通过描绘凡人难以摆脱俗世的束缚,以及后来表现出才华和与众不同的人所遭受的排挤和孤立,曹雪芹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嘲讽。
第二段原文:金玉良缘神仙配,一对儿何计休论。
今欲祈太平地久天长,休把光阴消磨劝。
解析:这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二回,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纠葛。
作者借助这一情节,表达了对美好姻缘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俗世情感的脆弱和不可预期性。
第三段原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戏迎伤去死,丫鬟骸骨年华尽。
解析:这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叙述了宝玉陪伴贾母过世的情景。
作者通过描写孤独和死亡的现实,点明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虚伪和寂寞,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第四段原文:天下原无女人庐,何事偏将作怨夫?老爷是金玉人,奴是是孽债人。
解析:这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描述了贾府中的二夫人王夫人对贾琏妻子林黛玉的指责。
作者借用这一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和世俗道德观念的批判,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反思。
第五段原文:自我谁非自我论,我谓我本是蝼蚁。
只举三例,王侯将相便屈从倒伏。
何况下流漓离?解析:这段原文出自《红楼梦》第六十四回,描述了贾母对家族中想要出使京城的人的批评。
通过揭示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利斗争,曹雪芹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和观察。
以上是《红楼梦》精选原文与解析的一些例子。
通过这些原文片段的选取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曹雪芹的构思和写作技巧,同时也能够体会到《红楼梦》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红楼梦结构原文与解析
红楼梦结构原文与解析《红楼梦》结构原文与解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小说之首,以其卓越的结构和情节引人入胜。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对《红楼梦》的结构进行原文解析,探究其内在的篇章构造。
一、整体结构分析《红楼梦》以百八十回分为乙、丙两本,共有五回批评,题名则是红楼梦十二钗。
这种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上层结构,即乙本与丙本的分割;二是中间结构,以五回批评为界,形成批评之批评;三是下层结构,指红楼梦十二钗的插曲。
这个层次结构使得整个作品在结构上呈现出严密而富有层次感的特点。
二、上层结构乙本与丙本之间的分割点是以《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去世为界,因此有人将《红楼梦》分为“程本”与“脂本”两个版本。
《红楼梦》的乙本存在一些缺失和错漏,而丙本则被认为是对乙本的续篇。
这种上层结构的设计使得《红楼梦》呈现出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双线叙事结构。
三、中间结构五回批评是《红楼梦》中的一道分界线,将作品分为两部分:前四十回为正文,后八十回为批评。
通过批评者对作品的评价和解读,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红楼梦》的更深入理解,也对整个作品的结构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批评之批评的设计使得《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深入探讨文学和人性的批评性作品。
四、下层结构红楼梦十二钗是《红楼梦》的插曲,以十二个女性角色为主线展开,通过她们的遭遇和命运展示了封建社会中男女关系的种种困境。
这些插曲与整个故事的主线剧情相呼应,使得《红楼梦》的结构更加复杂而庞大。
五、纵横结构除了以上提到的层次结构,纵横结构也是《红楼梦》的一大特点。
故事情节穿插着各种线索和人物角色,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故事结构。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红楼梦》的全景呈现更加饱满,情节发展更加曲折且具有戏剧性。
总结:通过对《红楼梦》结构的原文解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精心设计了多层次的结构,包括了上层结构、中间结构和下层结构,以及纵横交错的情节布局。
这种结构的安排使得《红楼梦》质感丰富,层次分明,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作品的深刻思考和对读者的尊重。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前八十回)解读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独立千古《红楼梦》章回解读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内容概括】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探春等人去找凤姐,去求凤姐办两件事,一件是请凤姐在社里做个监社御史,一是为惜春画园子找用具。
凤姐知众人实则要其捐钱,就出了五十两银子。
做画用具及贾珍那里的大观园图样也一并安排好了。
入秋自后,黛玉病情加重,整日只在潇湘馆中养病。
正觉无聊之时,恰逢薛宝钗前来探望。
谈话中,黛玉承认了以前对宝钗的误解,二人终冰释前嫌,互为金兰。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黄昏后风雨交加,黛玉于当夜作《秋窗风雨夕》词。
宝玉冒雨前来探望,黛玉以“渔翁”笑他,后又失语笑自己为“渔婆”,羞得满脸飞红。
宝玉临走时黛玉又拿出玻璃绣球灯让宝玉提着看路。
宝钗派人为黛玉送来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
黛玉感念宝钗,羡慕她有母有兄,而悲叹自己孤苦无依,又思及与宝玉的相处,终有嫌隙。
听着窗外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
本回以宝钗、黛玉二人互剖心迹为主线:李纨拉凤姐入诗社——赖嬷嬷贾府报喜——钗黛互剖心迹——林黛玉制风雨词——宝玉探望——宝钗派人送燕窝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译文:秋天的花儿惨淡,草儿枯黄,昏黄的灯光下夜晚显得格外漫长。
已经感觉到窗外的秋色没有尽头,哪里还能够忍受凄风冷雨来增添凄凉。
助长秋意的风雨来得如此迅速?打破了我在窗前的幽梦。
我满怀秋天的伤感难以入眠,独自向屏风旁移动流泪的蜡烛。
烛台上的蜡烛摇摇晃晃的燃烧,不由惹起我满腔的愁恨和思乡之情。
由哪一家的庭院此时没有秋风吹过?双有哪一家的窗前此时没有秋雨沙沙。
《红楼梦》分章回赏析(含参考答案)
《红楼梦》章回赏析(第1—5回)一. 填空题1. 甄士隐在梦幻中从僧人那儿接了美玉来看,那美玉上镌着四个字:。
这美玉即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弃而未用的石头,被那僧道幻化成美玉带入红尘中历劫。
后来发现石头上面有一首偈诗,其中前两句是:,。
2. 女娲炼石补天所遗灵石在大荒山,是、把石头带入红尘的。
3. 曾灌溉过一棵,此仙草幻化成形,承诺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的灌溉之恩。
4. 黛玉进贾府,看到贾府处处与其他家不同,因此“步步,时时,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反映了黛玉,心地孤傲,小心谨慎的心理。
5.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姓名: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和。
6. 贾雨村一到任上,就遇到一件人命官司,金陵一霸,为争买被拐的,纵容家奴打死了冯渊。
贾雨村从门子处拿到一张“”,得悉其中利害,便徇情枉法,胡乱断了此案。
二. 选择题1.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 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在元宵看社火灯花时走失,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把隔壁的甄家烧成一片瓦砾。
甄士隐从此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
疯跛道人吟唱了《好了歌》,甄士隐未能彻悟,道人又作《好了歌》解注,甄士隐听后便随疯跛道人出家去了。
B. 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林如海已是科第出身。
着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
林如海年已四十,原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死了,膝下只有嫡妻贾敏所生的女儿林黛玉,年方五岁。
夫妻无子爱之如珍宝,又见她聪明清秀,便延聘教师让她读书识字。
C. 荣宁两府的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宁国公居长,他的儿子是贾代化,孙子贾敬,贾珠是贾敬之子,贾兰是贾珠之子;荣国公的儿子是贾代善,其妻贾母是金陵世勋史侯家小姐,他的孙子有贾赦、贾政,而贾琏是贾赦之子,贾宝玉和贾环是贾政之子。
D. 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使其“得延岁月”,修成女形。
神瑛侍者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赏析(一)《黛玉入府》赏析此回借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夫人,宝玉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
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
这也就是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
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
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二)《凤姐出场》赏析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它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
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
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权社会下为女性人权的一声疾呼
——《红楼梦》读后感
对《红楼梦》的认识源于初中时看的玄色写的一部网络小说,作者提出了对《红楼梦》作者为曹霑一说的质疑,且引经据典说得好引人入胜。
除此之外还有大篇幅对红楼梦创作背景及所谓真实作者洪升生平事迹的介绍,更能与之前的故事情节衔接且毫无破绽,作者的史学积累及文学功底让人好不佩服。
也让我对《红楼梦》及所谓红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但真正读其书却是到了高中时语文老师的强制要求。
花了一个学期,才将读书任务完成,除了小说本身情节的细腻曲折,还做了读书笔记以强迫自己熟读深思,加深理解,所以也有些心得,虽不及红学大师,但还是要献丑,谨抒所怀。
从前言开始读起,就让我对此书怀有了敬意,作者曹霑(且不论野史中质疑的论调)“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毅力就着实让人佩服,更何况是在破产倾家,身败名裂的情况之下。
不知如今的锦衣玉食却写着拙劣肤浅故事的“畅销书”作者们看了是否会汗颜,我想恐怕不会。
一部小说之所以伟大而成为绝唱必会有其开创性的地方,而我认为,其中的一方面便是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伦理观念的重压之下首次将女人当作“人”来写,给了女性前所未有的尊重。
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是把女人不当人。
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多少美丽女性的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只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的形象,例如崔莺莺和杜丽娘;其次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可同情的形象,例如刘兰芝和杜十娘;再次是可怜悯的形象,例如“宫怨”诗、“思妇”诗的主角;最低的则是供玩弄供侮辱供蹂躏的对象,就是那些宫体诗艳体诗的主角……
这还不一定是最低的。
还有“三言二拍”里面那些女性,总是抢劫、欺骗、拐卖的对象;《金瓶梅》里的女性,是以受侮辱受蹂躏为乐为荣的卑贱污浊的形象;《水浒传》里面的孙二娘、顾大嫂,是“母夜叉”“母大虫”的形象;扈三娘是无意志,无感情,全家人都被梁山好汉杀光了,却听凭宋江支配给曾是她手下败将的王矮虎,从此自自然然地融入了梁山一伙,好像是个机器人似的形象。
这样一比,就看得出《红楼梦》确实伟大。
作者曹霑自己说得很清楚,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知道“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时期泯灭也”。
封建眼光把女人看作第二等的人。
曹霑却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他为了这个目的而写,也的确写得很成功。
在他笔下,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晴雯、鸳鸯、紫鹃、平儿……几十个青年女性,不仅仅是美丽,不仅仅是聪明,而且首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在他们之中,还有一个男孩子贾宝玉。
贾宝玉不仅爱他们,尊重他们,还尊重世界上一切青年女性,他真心坚信“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真心坚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只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这个贾宝玉,其实倒是女娲补天石锻炼而成的“通灵宝玉”的化身,真正是“山川日月之精秀”。
中国封建社会对女人特别残酷。
我们今天当然都知道,压迫妇女的,根本上是制度,不是男性。
但在那样的制度下,恐怕没有一个男性不是夫权主义者、大男子主义者,没有一个男性不是自以为高出妇女一等,把妇女视为花鸟、玩物和工具。
妇女解放的斗争对象当然不是男子,但妇女解放的每一步,无可避免地要同男子这种贱视妇女的态度发生不可调和的冲
突。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几千年的黑沉沉的囚禁和虐杀女性的牢狱中,竟然第一次听到“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这样的呼声,这是多么了不起!这样的呼声,如果出自女儿之口,例如林黛玉就说过“什么臭男人!”当然也使人不能不另眼相看。
但现在是出自男子之口,他不但不以“男子汉大丈夫”在女性面前自骄,并且不以“通灵宝玉”的化身自骄,而是由衷地自惭形秽,自称“浊玉”,想想看,这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又何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