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柏拉图哲学世界
【柏拉图哲学思想作文】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哲学思想作文】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柏拉图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中充满着对世界的深邃解读,浏览柏拉图的思想却发现这些思想不时的和我国的传统思想发生着碰撞,迸发出共同的火花。
以下是精心的柏拉图哲学思想作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柏拉图与中国哲学家的几点重合摘要西方哲学作为西方智慧的千年沉淀,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样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柏拉图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中充满着对世界的深邃解读,浏览柏拉图的思想却发现这些思想不时的和我国的传统思想发生着碰撞,迸发出共同的火花。
1 西方哲学启蒙时期与我国传统思想的重合西方哲学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有着一些不同:西方哲学理论注重的是知识,认识以及论证,中国的传统思想则更加注重一个人的道德和修养。
其实二者也不是完全彼此分离的,有知识也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好的道德修养也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是中西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西方哲学自从古希腊开始就是走的一条知识的路。
古希腊的哲学家早期是研究自然科学的,在此之前的一些古代文明大都带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
比如说古巴比伦有一个说法,传说我们所在的世界是在一个大乌龟的背上,这个乌龟游弋于大海之上,乌龟动一动就会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
古希腊哲学开始脱离神话性质,开始用理性去思考问题。
所以就出现了恩培多克勒的“土,水,火,气”四元素说。
我们知道,我国在古代的时候有五行说,所谓的“五行”其实就是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
中西之间的这两种思想不约而同都回答了世界的构成。
这也算是早期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一个偶然重合。
严复在对西方文化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说:“盖彼 __为体、民主为用”。
①2 柏拉图的作品风格与我国哲学家的重合到了古希腊哲学高度发达时期,哲学家们的目光逐渐的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人生和社会等问题上来了。
当时出现了一批对人们思想有着深刻影响的哲学家,其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本人具有浓厚的诗人气质,确切的说,柏拉图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摘要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两人构建理想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主体等方面的对比,简单概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总结他们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思想论语理想国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一、引言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
旧的制度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
在孔子身边,诸侯争霸、战争绵延、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天下无道”的状态之下;在柏拉图的周围,令雅典人自豪不已的民主政治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也已经是繁华不再、战争不断、人性堕落,政治危机此起彼伏。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对比——孔子的“为政在人”与柏拉图的“贤人政治”孔子作为中国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最终达到他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
提倡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来实现他“有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
在孔子的眼里,法律与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取决于立法者贤否;法律是由人来贯彻实施的,没有贤者,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
从这一点出发,孔子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所以他强调“礼治”、提倡“德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他特别强调个人质量在整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应该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
“为政以人”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高度重视的必然的逻辑归宿。
中西哲学思想总结图表分析
中西哲学思想总结图表分析中西哲学思想总结图表分析中西哲学思想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在对世界的本质、人的存在、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下面是一个总结中西哲学思想的图表分析。
一、分类中西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流派:中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西哲学思想: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康德学派、黑格尔学派等。
二、核心观点1. 中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主张兼爱,主张道德平等;- 法家思想注重法制,主张以法治国;- 阴阳家思想强调自然的阴阳对立统一。
2. 西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柏拉图学派强调理念世界的存在,认为真理是超越感觉经验的;- 亚里士多德学派提出了逻辑学的形式,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康德学派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认识能力参与到真理和道德中;- 黑格尔学派强调逻辑和辩证法,认为事物是通过对立的统一来发展的。
三、比较分析1. 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 中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自然、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西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世界、事物的本质和逻辑发展。
2. 对人的存在的理解:- 中哲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修养和内心世界的和谐;- 西哲学思想关注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和自由意志。
3. 对伦理道德的看法:- 中哲学思想通过仁爱、兼爱、尊重自然的原则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 西哲学思想通过理性、道德法则和人的自由意志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四、总结中西哲学思想在对世界本质、人的存在、伦理道德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中哲学思想着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自然和道德修养,而西哲学思想则关注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和自由意志。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西哲学思想在人类思维发展中的不同路径和特点。
虽然中西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它们都在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真理和规范行为的原则。
从中西比较视野看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从中西比较视野看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摘要:作为中西方思想源头的代表性人物, 孔子和柏拉图也是中西文艺思想的奠基人,本文主要从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的理想人格、文艺的真善美追求三个方面对之进行比较论证,既见出他们文艺思想的相似性,又总结出他们文艺思想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文艺思想;中西比较孔子和柏拉图是人类历史“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语)的两位文化巨人,在东西文化中被视为各自的坐标式人物。
柳诒征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奥地利当代哲学家波普尔则说:“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因此,分析比较他们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思想,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的美学思想,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中西美学和中西艺术的认识。
一综观二者的作品,尤其是孔子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二者文艺思想最鲜明的共同点,即:他们都很重视文艺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教化功能。
在他们二人看来,文艺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对人的精神世界能够潜移默化的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它在人格塑造和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建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两个不同国度的文化巨人才“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时把文艺社会学当作自己文艺思想的基石。
孔子的文艺功用大致上可以分为教化功用和社会功用。
本着实现“仁”的理想,孔子主张文艺教化为政治服务。
他从“文、行、忠、信”4方面教育弟子,“文”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秦伯》中,他就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教育的思想,即通过感发于《诗》,立足于礼,完成于乐,使诗、礼、乐融合为一,在情感的感染与愉悦中,使人成为一个道德修养和性格上完美的人。
可见,孔子将艺术看作“立人”和“成人”的根本手段。
孔子最具代表的文艺功用论观点是“兴观群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东西方哲学思想碰撞
东西方哲学思想碰撞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认识、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明中发展壮大。
东西方哲学各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特点,而当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相互碰撞、交流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现象和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哲学思想碰撞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这种碰撞对于哲学发展的影响。
一、哲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东方哲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印度等地,以儒家、道家、佛家等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注重内心修养、道德伦理的培养。
西方哲学则起源于古希腊,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强调理性思维、逻辑推理,重视对世界本质的探究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两种哲学传统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体系和风格。
二、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碰撞1. 对人性的理解东方哲学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西方哲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理性思维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现代社会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人们对人性的理解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2. 对世界观的构建东方哲学倾向于宇宙观,强调整体性和循环性,认为万物相生相克,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和平衡。
而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强调逻辑推理和实证科学。
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碰撞,使得人们对世界观的构建更加开阔和多元化。
3. 对价值观的思考东方哲学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
而西方哲学更加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
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碰撞,使得人们对于价值观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三、东西方哲学思想碰撞的启示1. 文化交流与融合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碰撞,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西比较视野看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想法_哲学理论.doc
中西比较视野看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_哲学理论论文没有地位的,是不被柏拉图所承认的,这也是柏拉图否定艺术、驱逐诗人的原因所在。
另外,对理想人格的培养方式,孔子主张“仁”,注重对其道德修养方面的培育,教之具有“爱心”,爱天下一切事物,并且以“文、行、忠、信”教之,使之具有“仁人”的一切美德。
柏拉图对其“哲学王”的从小教育,则缺乏爱心,他主张从小孩一生下来,就要检查其优劣,不聪明的孩子将被抛弃,只留下聪明的、优秀的儿童,并且把儿童从小便与其父母隔离开来,其手段是比较残忍的,是没有“爱”可言的。
三真、善、美是人们衡量文学艺术作品的三个基本标准,孔子和柏拉图对此也持不同态度。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尤其是孔子以前,美还没有成为“学”,但这并不代表孔子以及之前的文学家们没有美的意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说明孔子已经有了美善相异的意识。
但在有些言论里,孔子的美和善是不分的,如前章所举诗的“兴观群怨”说。
再如“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虽肯定了文学作品的善,但同时并没有反对或否定文学作品的美,他认为美和善各有其不同的独立价值。
而对于真,在孔子那里,只讲尽善尽美,没有涉及到。
因为孔子主张以德治国,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所以也就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作用。
在评价文艺作品时,从未要求真,只要求善。
他推崇《诗经》,是因为“思无邪。
”赞赏《韶》,颂扬“大哉!尧之为群也。
”是因为这都是圣贤,是道德楷模。
他贬斥郑声,是嫌“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甚至在自然美的问题上,他也忘不了对善的强调,如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即人们之所以认为山水是美的,是因为山水在某些方面能象征人的仁义品性。
在这里,孔子忽略了真,大概与他缺乏科学意识有关系。
虽然他教学生的“六艺”中有数学,但《论语》和其他典籍中没有留下他关注自然科学的材料。
科学求真,道德求美,他的兴趣在道德方面。
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
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
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
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园。
创立学园后,他除了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之外,一直在学园里忙于研究、教学、著述和领导等工作。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
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联姻,产生“哲学王”。
为了造就真正的哲学家,培养哲学王,,主要沿着苏格拉底寻求普遍定义和绝对本质的思路前进,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亦即“理念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
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柏拉图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的关联与异同
柏拉图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的关联与异同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他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探究柏拉图哲学时,我们会发现其中有着与中国古代思想之间的关联与异同。
首先,柏拉图的理念中存在着一种超越与世俗的观念,这与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道家思想有些相似。
道家强调个体与宇宙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柏拉图则提出了“理念世界”的概念,认为真实的世界是超越于现象世界之上的。
这种超越的观念与道家的境界相通,都展现了一种对于超越性的追求。
然而,柏拉图的理念中更加注重的是理性和智慧的追求,而道家更重视自然之道和自然之德。
其次,柏拉图的哲学关注人类的灵魂与真理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追求智慧才能够获得真理的观点。
这与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儒家有一些共同之处。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的培养,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真理和理想境界。
虽然柏拉图的重点更加强调智慧和理性的追求,而儒家更注重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实践,但两者都希望通过人的努力来达到真理和理想。
这展示了两种思想体系在对于人性和真理的认知上的共通点。
然而,在关于政治和社会组织方面,柏拉图的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存在较大的差异。
柏拉图强调了理想国家的构建,认为只有通过哲学家统治才能够实现正义与公平。
他认为个体应向理性和智慧屈服,遵循智者的指导。
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儒家则强调礼仪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通过礼乐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
虽然两种思想都展现了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但其在实施上的方式和原理存在着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柏拉图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与异同。
柏拉图的超越观念与道家的境界思想相通,但在其追求智慧和理性的重点上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柏拉图对于理想国家和治理方式的思考与中国古代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无论是共享的超越性理念还是对人性和真理的认知,柏拉图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凸显了各自独特的特点,并都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让我们从朱熹和柏拉图看起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到底在哪里?让我们从朱熹和柏拉图看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理”的传统,宋代大儒二程(程颐、程颢)与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代表性人物,对“理”这一概念做了深入探讨,并以“理”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贯通天人之道的庞大哲学体系;而柏拉图作为西方形而上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所提出的“理念论”对整个西方哲学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然余音尚在。
对二者做比较分析不仅可以知晓其异同之处,也可以从中窥视出中西文化的传统差异,对理解现今的中西方社会形态及其差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对“理”的探讨自二程始,再到朱熹集大成,他们的思想虽有差异,但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先贤所认为的“理”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理”遍及万物,是事物在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则,但是这一遍及万物之“理”不同于佛、老的“空”、“虚”之性,而是实实在在的“实理”。
“理”虽实,却不影响它作为形而上者,此“实理”看不见摸不着,是无形无象的最高存在。
二程反复强调“理”实,除了是要反对佛、老以“空”、“无”为本体,同时也是为了证明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建立起一个积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朱熹则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点,在赋予理形而上学性的同时也肯定其实在性。
朱熹肯定“理”实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宇宙万物能有一个本体论上的依据,正因为本体之理具有实在性,君臣父子等纲常伦理才不至于虚空。
朱熹关于“理”的观点同二程一样,具有鲜明的伦理性。
而且他把二程的“理”进一步细化,认为三纲五常等一系列儒家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在人世间的体现,这一做法使朱熹较之于二程有了更大的局限性。
其次,“理”与“气”相即不离,且此“理”可以通过“气”流行发用,从这一意义上讲,二程之“理”乃是一能“动”之“理”,而非静止之“理”。
二程说“有理即有气”说明理与气不能完全割裂,理不能离开气而存在,气也不可能脱离理单独运行。
朱熹认为“理”与“气”的关系就像人与马的关系:人骑在马上可以跑得更快,同时马也受人的控制;“理”挂搭在“气”上可以流行发用,同时“气”也依“理”而动。
中西文化对比之希腊化哲学
★ Epicureanism Philosophy
Wise conduct of life
Senses
Superstition/ supernatural intervention Atom (Democritus, move randomly, no determinism决定论) Gods (exist, ideal beings, indifferent)
★ Skepticism
Skepticism is generally any questioning attitude towards knowledge, facts, or opinions/beliefs stated as facts, or doubt regarding claims that are taken for granted elsewhere. (/wiki/Skepticism) Pyrrho
Seneca (3 BC-65 BC) Epictetus (55 BC-135AD) Marcus Aurelius (121-180 AD)
★ Stoicism
World outlook
Universe
the active govern (god) the passive (matter)
Ethics:
★ Epicureanism
Founder:Epicurus (341-270 BC)
Philosophy in the garden
Epicurus
Away from political society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 the cult of friendship.
3. Stoic logic is propositional.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柏拉图哲学世界
伟大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 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的“四假象说”,即: “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 假象”。 “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 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 的那么多,也就只有那么多。过此,他既不知道什么, 也不能做什么。” “现在占据着人的理智并且在里面已经根深蒂固的各种 假象和错误观念,不仅是非常扰乱人心,使真理很难以 进来,而且即使进来以后,如果人们事前不提防这种危 险,使自己尽量巩固起来抵御它们的进攻,它们就会在 科学开始复兴的时候,又找上我们和扰乱我们”。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 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 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 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 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 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成为西方文明 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 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大学的前身。 阿卡德米坐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 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 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 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 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 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 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 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 的是亚里士多德。
与今日许多哲学家热衷于纸上谈兵不同,柏拉图既是一位 哲学家,又是一位时刻关心政治实践的思想家。出自理性 的思考和对希腊各城邦历史和现实的考察,柏拉图形成了 一套根据理性治理城邦的政治体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 理想,他也曾像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孔子周游列国那样三次 远赴西西里,希望能够说服那里的叙拉古城邦执政者接受 他的理念,但和孔子一样均以失败告终。失望之余,柏拉 图只好发愤著书,在《国家篇》中完整地论述了他理想的 政治制度,因此这部书旧译为《理想国》。这是一个由智 慧的“哲学王”按照理性进行统治的国家。柏拉图清楚地 知道,“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的国家”。但他强 调:“也许在天上有这样一个国家的模型,愿意的人可以 对它进行沉思,并看着它思考自己如何能够成为这个理想 城邦的公民。至于它现在是否存在,或是将来会不会出现, 这没有什么关系”。 柏拉图由此开启了西方历史乌托邦思想的传统。柏拉图在 这篇对话中提出的四种德性,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也成为欧洲社会长期的主要道德标准。
高中历史 第二章 东西方的先哲 2.2 柏拉图理念论的正确方面及其现实意义文本素材 北师大版选修4
柏拉图理念论的正确方面及其现实意义
不容否认,柏拉图理念论触及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以及人类认识中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理性认识(概念)在把握事物本质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人类认识史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的主观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能动性能够极大地促进事物的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成为相对决定性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理论来创新,从理论创新到各种各样的创新中,具有其相对的正确性和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并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柏拉图的认识论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今天,无疑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柏拉图哲学世界(精选)PPT22页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柏拉图哲学世界 (精选)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浅析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在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浅析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在西⽅思想⽂化中的地位2019-10-02【摘要】柏拉图在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基本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理念论,在古希腊的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理念论是为了最终实现真、善、美的统⼀,达到最⾼的善。
理念论开创了西⽅传统形⽽上学,在整个西⽅思想⽂化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理念论;西⽅思想⽂化;善如果把苏格拉底⽐喻为中国的孔⼦,那么柏拉图在西⽅思想⽂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应该是和中国的孟⼦相媲美的。
柏拉图师承苏格拉底,对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理念论,在当时的古希腊哲学史上是具有着⾥程碑似得意义。
⼀、理念论的提出及其历史背景柏拉图20岁师承苏格拉底,⼀⽣敬仰其师的⼈品和学识,苏格拉底是西⽅哲学史上具有⾥程碑意义的⼈物。
苏格拉底是第⼀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间的⼈。
在他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的研究只要集中在对⾃然本原的探求上。
苏格拉底早年也曾潜⼼研究⾃然哲学,但最后得出结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然,⽽不知道有⽤处的⼈事问题,如虔诚、正义、明智、勇敢等德⾏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
不研究这些⼈事问题⽽猜测天上的事物是不务正业,不通晓⼈事问题的⼈连奴⾪都不如。
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研究由⾃然转向⼈事的主要理由还是实⽤的考虑。
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标,放弃了对⾃然奥秘的思辨。
他在⾃然哲学内部挖掘出拜托⾃然哲学困境的原则,这就是以⼼灵为本原的原则。
“认识你⾃⼰”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苏格拉底以此要求⾸先研究⼈⾃⾝,通过审视⼈⾃⾝的⼼灵途径研究⾃然。
他认为⼈的⼼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先在⼼灵中寻找这些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灵内在原则伦理化的思想,另⼀⽅⾯⼜进⼀步把⼼灵内在原则、定义外在化,从⽽创⽴了理念论。
柏拉图出⽣于雅典贵族家庭,从⼩受过良好的教育,涉⾜哲学和⽂学,也热衷于政治。
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是⼀场希波战争后雅典与斯巴达争夺希腊世界霸权的战争,他⽬睹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败和⽆能。
柏拉图的两个世界与传统西方哲学精神
Plato's Two World and the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Spirit
作者: 曹海玲[1]
作者机构: [1]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出版物刊名: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5-39页
主题词: 柏拉图;两个世界;传统西方哲学精神
摘要:柏拉图坚信,存在着一个靠感官认识的可感世界,它是意见的来源;还存在着一个理智能够认识的可知世界,它是真理的源泉。
传统的西方哲学家们在这一思维范式中不断追问世界的根据,由此培育出传统西方哲学崇尚真理的理性主义精神、信仰真、善、美的超越精神、张扬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文精神,以及用理性审察现实的现实批判精神。
中国思想和柏拉图哲学—互补的中西文化
中国思想和柏拉图哲学—互补的中西文化摘要:作为西方哲学基石的柏拉图的理念是超验存在的纯粹形式,它的相关于具体事物的抽象性和绝对性与几何形式相同,而中国哲学的阴与阳理念却正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性质,但却恰恰没有自身的绝对形式。
形式的流变能给予几何形式以具体的性质,但只有在思想中理念才能实现超越的统一,莫比乌斯带、克莱因瓶,和太极图之间存在着这种深刻的一致性,作为中国思想的道的变易的理念与柏拉图的理念形式在思想上的互补性揭露了中西文化更高层次的一起内涵。
柏拉图(Plato427-347BC.)或说苏格拉底-柏拉图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里程碑,这正象孔子.)或说老子-孔子是中国思想(参见论中国思想)的一个里程碑一样,咱们尽管不是把一切都归功于他们,可是他们集成性地代表了两种哲学的开端和基础,直至今天咱们仍未充分地熟悉他们的意义。
关于西方哲学界来讲,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Aristotle384—.)代表了西方哲学的不同的偏向,这和老子与孔子的关系相似,尽管亚理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们的不合所暗示的意义也未取得充分的明白得,而且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在孔子和柏拉图之间存在一样重要的或许是更深刻的关联,尽管孔子和柏拉图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联系,但历史却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方式揭露了如此一种互补性的关联的存在。
本文不是从他们各自的学说上具体地讨论他们的异同,而只是把他们作为代表来探讨东西方文化思想在起源上的关联。
1.理念与形式柏拉图的“理念”(idea,eidos)具有多重含义,但大体地不是直接地指语言表达的概念,那个工作是由亚理士多德进展的,柏拉图的理念最核心的意义是理想或典范,是指事物的空间形式的存在,因此在他那里理念与形式同义,这由他的闻名的床的比喻(理想国10)能够清楚地看出,事物的理念确实是事物的完美的抽象形式,而不是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这是明白得柏拉图的理念的一个要点。
理念确实是绝对的形式,床的理念除仅仅是完美的形式外,不具有任何物理性质,这种特点正与几何形式的纯粹性一样,比如作为几何元素的平面是没有厚度的,即没有体会的具体性质,因此纯粹的空间形式确实是绝对性的理念,但它不是几何画法中的图形,这正如柏拉图所说的画家也只是对具体事物的仿照一样,绝对的几何形式通过几何图形而被表达,理念通过思想而被“回忆”,这就给没有感性性质、不能看到、不可捉摸的理念带来可见的阳光,光的比喻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是重要的,这是他遗留给西方哲学和神学重要的财富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哲学家弗朗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的“四假象 说”,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 和“剧场假象”。 “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 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 的那么多,也就只有那么多。过此,他既不知道什么, 也不能做什么。” “现在占据着人的理智并且在里面已经根深蒂固的各种 假象和错误观念,不仅是非常扰乱人心,使真理很难以 进来,而且即使进来以后,如果人们事前不提防这种危 险,使自己尽量巩固起来抵御它们的进攻,它们就会在 科学开始复兴的时候,又找上我们和扰乱我们”。
洞穴假说: 有一些人生而不自由,他们从小就被铁链锁着生 活在一个很大的洞穴底部,只能看着前面的洞壁, 既不能转身,也不能左右观望。在他们(这些囚 徒)的身后是陡然升高的矮墙,在爱墙后面有一 些人扛着一些木头、石材或其他材料手工道具, 如人和动物形象,来回走动,在这些摆弄道具的 人后面是一堆燃烧的火,在更远处才是这个洞穴 的出口,整个洞穴由里到外是个仰角。这些囚徒 仅能看到前面的洞壁上的影子。
柏拉图通过洞穴黑暗世界和光明世界这俩个世界的理论 拒斥了智者学派的怀疑论。对于柏拉图来说,知识不仅 是可能的,而且实际上还是绝对可靠的。之所以知识是 绝对可靠的是因为它建立在实在世界的基础上的。影子、 反射光以及真实的物体之间的两两对比形成了人类受到 不同层次的启蒙程度。智者学派之所以怀疑知识的可能 性,是因为受到我们经验到不同变化的世界的影响,而 且这种经验也和每一个个体有关。柏拉图认识到如果我 们所能够知道的是影子,那么我们确实从来也不能获得 可靠的知识。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影子的大小、形 状的变化取决于未知的真实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尽管如 此,柏拉图还是认为当我们发现了众多的影子之后的真 实物体,我们就能够获得真知识(true knowledge)。
卡尔· 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也 曾说:“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 拉图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 英国著名实证主义哲学家伯特兰· 亚瑟· 威廉· 罗素 (1872年——1970年)则认为波普尔对柏拉图的攻 击虽然有悖于正统,但在他看来完全是成立的。尽管如 此,罗素仍然认为柏拉图有五大贡献:1.乌托邦; 2.理念论;3.灵魂不朽论;4.神创宇宙论;5.理 性知识论。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对人类的思维和社会产 生过深远的影响。显然罗素对柏拉图有过誉之嫌,因为 很难说柏拉图对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人们的思维有什么 重要影响。 相对而言,著名过程哲学家阿费烈· 诺夫· 怀海德 (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的评 价到中肯一些,他认为:“欧洲哲学传统的最稳定的一 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于人的天性之中,存在于 人类的种族之中。显然,培根所说的“种族”只具有 比喻的意义。但是,事实上,个人对外部事物的感知, 原始的、种族的因素倒的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 为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作为心理建构、认知建构 的基础,乃是集体无意识;而集体无意识则直接来源 于集体表象。如果我们把由于种族原因而形成的集体 无意识,作为培根所说的“人的精神的实体气质相 同”、“成见”、“狭隘性”等等性质的根源,那倒 的确揭示了“种族假象”的本质,并从而使培根的比 喻获得了科学的内涵。 如果说“种族假象”是一种集体假象,那么,“洞穴 假象”则是一种个人假象。培根认为,每个人都有他 “自己的洞穴”。正是由于这种洞穴的作用和影响, “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和改变颜色。” 他说:“‘洞 穴假象’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或身体上的特殊 结构;也是由于教育、习惯和偶然的原因。这种假象 是很多的,而且各式各样。”
撒穆尔· 伊诺克· 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 1918--1998)和詹姆斯· 菲泽(James Fieser)在《从苏 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的哲学史》一书中对“洞穴”做了解释,他 们说这则寓言表明大多数人都处在的洞穴的黑暗中,且已经适应 了被遮蔽了的影子世界的看法,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走出洞穴进 入光明世界。教育不单单是灌输知识,还在于使人的眼睛恢复视 力,这种视力也就是接受知识的器官。囚徒必须转身才能看见光 明避免黑暗。 同样,我们也有必要彻底转身,脱离那个陷入造成智障的充满变 化和欲望的假象世界。 而教育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工具——可以使人从现象世界转向实 在世界。这种转向就是柏拉图说的“灵魂的转向”,“这种转向 不是给心灵的眼睛按上已经拥有的视力而是确保其转向应该转向 的方向,不是看错方向。”然而,看对方向并不容易,甚至有最 高贵品质的人也不能总是看对方向。 因此,柏拉图说统治者必须心怀使命从黑暗向光明提升。同样, 当那些从洞穴中解放了的人取得了最高的知识就不准他们在较高 的世界沉思。相反,他们必须下到洞穴中去从事解放那些囚徒的 事业。
柏拉图
柏拉图的学园
柏拉图其人: 贵族家庭,古雅典国王的后人,家中排行老四; 名字之谜:1. 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 (Aristokles),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 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 坦、宽阔”等意思);2. 流畅宽广(platutê s) 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3.古希腊人 称赞其为阿波罗之子,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因 为在他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
柏拉图与庄子的启示: 相对来说,柏拉图对现存世界的不满在于认为 现实世界的变动不居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而利 用自己的资质是能够获得绝对的知识的,而这 种绝对的知识就是真理,人们是可以通过逻辑、 数学这样的工具认识他者的,这种方法就是主 客二分认识论。因此,柏拉图的哲学在此还是 属于自然哲学的。而庄子却认为世界虽然是真 实的,却不圆满。由不圆满去寻找圆满是不可 能的。因此,庄子的哲学是个体的生命哲学。
庄子· 秋水》篇中讲了这样一个“井底之蛙”的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 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 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 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 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 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 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 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 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 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 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 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 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后来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原道》 中说:“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似乎在同一时代,在东方中华大地的鲁国,诞生了一位 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孟子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 元前289年,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卒于公元前 347年。可以说他们不约而同地做起了帝王师,都试图 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世界,孟子要“达则兼济天下”,要 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而柏拉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三下西西里岛,企图教育教育独裁者,建立新政体。在 公元前388年为了在西西里实现自己的目的,触怒了叙 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差一点被卖为奴隶,幸亏昔 兰尼派哲学家阿尼克里的搭救,才幸免为奴。公元前 367年狄奥尼索斯二世即位,他再次应邀去教育国王二 世。因与其感情笃厚的狄奥尼索斯二世的舅舅狄翁与狄 奥尼索斯二世发生内讧,柏拉图被迫离开西西里,返回 雅典;公元前361年又一次应国王的邀请去西西里传授 他的哲学,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前360年 回到雅典。
“市场假象”是由于人们彼此交往、互通信息的活动中形成的 假象,培根指出:“语词加于理智之上的假象有两种。它们或 者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名称(因为正如有由于缺乏观察而没有命 名的东西一样,也有由于幻觉的假设而产生的、在实际上没有 东西与之相应的名称),或者是它们是存在的、但是混乱而没 有明确定义的、匆匆忙忙地和随便从实际引申出来的东西的名 称。”他断言:“语词显然是强制和统治人的理智的,它使一 切陷于混乱,并且使人陷于无数空洞的争辩和无聊的幻想。” 毋庸置疑,语词的不准确、多义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理解—解 释上的混乱,是形成“市场假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正 是这个缘故,在现代,才形成了语义学、语言哲学等学科,以 试图消除语言所造成的混乱。但同样重要的是,语言作为信息 交流的工具,它所传递的不但可能有假信息,而且也可能由于 受纳者在解读信息时误解了信息的含义,从而导致“市场假象” 的产生。在人们的各种假象中,最主要的是“市场假象”;而 “市场假象”之得以形成,便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的以讹传讹和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读信息。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 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 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 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 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 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成 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 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 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阿卡德米坐落于一 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 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 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 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 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 学以及声学。 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 不准入内”。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
柏拉图哲学评价:作为西方三圣之一,柏拉图上承苏格 拉底,下启亚里士多德,不仅构成了古希腊哲学鼎盛时 代的雅典哲学的中坚,而且为西方的学术生活和思维的 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模式。柏拉图将同类事物的永恒本质 定名为“理念”(idea),由该词派生出后世所谓的 “唯心主义”(idealism),而他的亲传弟子亚里士 多德则沿着他的思路又提出了“质料”(materia), 由该词派生出后世所谓的“唯物主义” (materialism)。从此,普遍与个别、理性认识与 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永恒话题。 通常所说的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两军对 垒,可谓是由这对师生所赐。柏拉图所始创的对话体 (dialog),将深刻的哲理通过幽默机智的对话展现 出来,不仅妙趣横生、令人陶醉,而且有问有答、层层 推进、条理分明,由这种对话衍生出后世所谓的“辩证 法”(dialectics),在中世纪曾是“逻辑思维”的 同义词,成为欧洲哲学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