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17页

合集下载

《铁路抗震设计规范》条文定稿-05-07-18

《铁路抗震设计规范》条文定稿-05-07-18

1 总则1.0.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统一铁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满足铁路工程抗震的性能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地区的新建、改建标准轨距客货共线铁路工程的线路、路基、挡土墙、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抗震设计。

客运专线铁路的抗震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设防烈度大于9度的地区或有特殊抗震要求的工程及新型结构,其抗震设计应作专门研究。

1.0.3 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附录D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值。

1.0.4一般情况下,抗震设计可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规定的地震动参数执行。

对做过专门地震研究的地区,可按批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或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

对特别重要的铁路工程,其场地所在位置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1.0.5铁路工程应按多遇地震、设计地震、罕遇地震三个水准进行抗震设计。

1.0.6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抗震设计 seismic design 抗御地震灾害的工程设计,包括抗震验算及抗震措施。

2.1.2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1.4多遇地震 low-level earthquake地震重现期为50年的地震动。

2.1.5设计地震 design earthquake地震重现期为475年的地震动。

2.1.6 罕遇地震 high-level earthquake地震重现期为2450年的地震动。

2.1.7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GB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 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
2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的增大系 数,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的增大系数;
第3.3.2条建筑场地为I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
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第3.3.3条建筑场地为III、IV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
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第3.3.4条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2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3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估计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 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2.1.6条设计特征周期designcharacteristicperiodofground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 周期值。
第2.1.7条场地site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相当于厂区、居民小区和自然村或不小于 平面面积。
地震影响
第3.2.1条
第3.2.2条0.15g和0.30g地区内的建筑,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应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和8度的要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为贯彻抗震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铁路工程的抗震设计,以保障铁路运输的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基本烈度为7度、8度、9度所在地区的新建国家铁路网1435mm标准轨距铁路(以下简称铁路)和工业企业标准轨距铁路(以下简称工企铁路)的线路、路基、挡土墙、桥梁,隧道工程的抗震设计。

有特殊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和新型结构应进行专门研究设计。

按本规范经抗震设防后的铁路工程,当遭受相当于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Ⅰ、Ⅱ级铁路的损坏部份稍加整修后即可正常使用;Ⅲ级铁路及Ⅰ级工企铁路经短期抢修后即能恢复通车;Ⅱ、Ⅲ级工企铁路的桥梁、隧道等工程不发生严重破坏。

建筑物的设计烈度,除国家有特殊规定外,Ⅰ、Ⅱ、Ⅲ级铁路和Ⅰ级工企铁路应采用所在地区的基本烈度;Ⅱ、Ⅲ级工企铁路除桥梁支座、桥梁和棚洞的防止落梁设施应采用所在地区的基本烈度外,其它工程的设计烈度均应按基本烈度降低1度采用。

跨越铁路的跨线桥、天桥、立交明洞、渡槽等建筑物应按不低于该处铁路工程的设计烈度进行抗震设计。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按本规范采取抗震措施,并按规定范围验算抗震强度和稳定性。

验算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和稳定性时,应只计水平地震的作用。

水平地震系数应按采用。

设计烈度(度)7 8 9水平地震系数Kh 0.1 0.2 0.4设计烈度为9度的悬臂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等,还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并应按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同时发生的最不利的情况组合。

竖向地震作用可取结构恒载和活荷载的7%,有条件时也可按竖向地震系数KV等于0.2进行计算。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方案,应符合下列原则:一、选择在基本烈度较低和对抗震有利的地段。

二、建筑物体形简单、自重轻、刚度和质量分布匀称、重心低。

三、采用有利于提高结构整体性的连接方式。

四、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和便于修复加固。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GB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fortification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fortification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及对铁路桥桥墩的影响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及对铁路桥桥墩的影响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及对铁路桥桥墩的影响倪燕平【摘要】主要介绍新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编制背景和修订要点,同时为了直观地反映新旧规范关于地震作用计算的差异,文中给出了简支梁和连续梁桥墩按新旧规范计算的结果对比.【期刊名称】《铁道标准设计》【年(卷),期】2005(000)011【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抗震规范;修订;地震作用【作者】倪燕平【作者单位】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42.5+51 概述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以下简称“87规范”),自1989年颁布至今已经使用15年。

在过去的15年中,特别是近10年以来,有关结构抗震的理论和工程实践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从抗震理论角度,延性抗震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技术的发展,使得结构抗震由过去以强度为基础的抗震设计过渡到了以位移为基础的延性抗震设计;在对地震作用的对策上讲,由过去被动地依靠结构自身强度和刚度来抵抗地震作用过渡到主动设置减、隔振装置改变结构的动力行为来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从抗震设防的目标值来讲,由过去的一水准过渡到目前的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三水准,在实现手段方面,由过去的“一阶段设计”过渡到“两阶段设计”。

在这个大背景下,需要对“87规范”进行全面修订,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承担了新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的修订和编制工作,下面将主要的修订内容叙述如下。

2 主要修订内容2.1 结构多水准设防“87规范”中规定的设防目标是当遭遇设计烈度的地震作用时,Ⅰ级、Ⅱ级铁路的损坏部分,稍加整修后,即可正常使用;按强度设计,引入综合影响系数考虑材料的非线性影响。

近年来,针对不同超越概率的地震作用,结构具有不同的抗震能力的分级设防思路为各国规范所采用,新规范也采用了这一思路。

结合中国铁路工程在唐山、海城等地震区的震害经验,并参考“87规范”的设防标准,新规范规定了铁路工程构筑物应达到的3个抗震性能标准,以及与3个抗震性能标准对应的构筑物的设防目标及分析方法(表1)。

gb50111-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报批稿资料

gb50111-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报批稿资料

1 总则1.0.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统一铁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满足铁路工程抗震的性能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地区的新建、改建标准轨距客货共线铁路工程的线路、路基、挡土墙、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抗震设计。

客运专线铁路的抗震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设防烈度大于9度的地区或有特殊抗震要求的工程及新型结构,其抗震设计应作专门研究。

1.0.3 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附录D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值。

1.0.4一般情况下,抗震设计可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规定的地震动参数执行。

对做过专门地震研究的地区,可按批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或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

对特别重要的铁路工程,其场地所在位置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1.0.5铁路工程应按多遇地震、设计地震、罕遇地震三个水准进行抗震设计。

1.0.6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计seismic design抗御地震灾害的工程设计,包括抗震验算及抗震措施。

2.1.2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1.4多遇地震low-level earthquake地震重现期为50年的地震动。

2.1.5设计地震design earthquake地震重现期为475年的地震动。

2.1.6 罕遇地震high-level earthquake地震重现期为2450年的地震动。

2.1.7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gb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报批稿

gb50111-2006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报批稿

1 总则1.0.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统一铁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满足铁路工程抗震的性能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地区的新建、改建标准轨距客货共线铁路工程的线路、路基、挡土墙、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抗震设计。

客运专线铁路的抗震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设防烈度大于9度的地区或有特殊抗震要求的工程及新型结构,其抗震设计应作专门研究。

1.0.3 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附录D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值。

1.0.4一般情况下,抗震设计可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规定的地震动参数执行。

对做过专门地震研究的地区,可按批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或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

对特别重要的铁路工程,其场地所在位置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1.0.5铁路工程应按多遇地震、设计地震、罕遇地震三个水准进行抗震设计。

1.0.6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计seismic design抗御地震灾害的工程设计,包括抗震验算及抗震措施。

2.1.2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1.4多遇地震low-level earthquake地震重现期为50年的地震动。

2.1.5设计地震design earthquake地震重现期为475年的地震动。

2.1.6 罕遇地震high-level earthquake地震重现期为2450年的地震动。

2.1.7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response spectrum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学习笔记-32页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学习笔记-32页
m=543.5+354/3=661.5 W=543.5+354=897.5
kg 299010 6.72
m
661.5
T 2 2 0.935 6.72
0.55 2.25 1.32
0.935 墩底地震力:
F W 0.1101.32897.5 1185(kN)
M W h 0.1101.32 (543.516 3548) 15217(kN m)
已知桥墩的刚度k,则 : m k
kg
m
m 为墩顶以上的质量。 则很容易计算桥墩周期T。
当桥墩较低(质量不大)时,可不计桥墩质量,当桥 墩较高(质量较大)时,可计入0.3的桥墩质量(小西 一郎“钢桥”书)。结果可能有10%的误差。不计入 桥墩质量,周期偏小,地震力偏大。
/
2)32m梁不同刚度的周期计算表
3EI mL3
3 3.5e7 3.587 476143 16.98
3EI
T 2 2 0.370 16.98
0.35 2.25 2.13
0.370
(3)墩底地震力: W=384+277=661(t)
F W 0.0710 2.13 661 986(kN)
M W h 0.0710 2.13 (38414 277 7) 10907(kN m)
柱桩:提高系数1.5。 摩擦桩:提高系数1.2~1.4。应根据不同的 地基土取不同的值,如,风化软岩、卵石土等较好 的土层取1.4,一般土层取1.3,较差土层取1.2。
• 3)基础检算
a 有冲刷时,按一般冲刷计算;无冲刷时桩基础检 算应考虑承台的弹性抗力,否则,可能地震力计算 偏小。 b 桩基础计算中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表7.2.6) 常规计算取值(桥规之“地基与基础”)相同,但 《桥梁地基与基础》手册中关于桩基础地震力计算 有说明,即“地震时桩侧土的地基系数比例系数m 值较非地震时降低”。具体:

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4

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4

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4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4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4第1章总则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指南。

1.0.2 本指南适用于上海市软土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1.0.3 本指南所指的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主要为地铁车站、区间隧道、竖向通风口和出入口通道,以及属于地铁系统的部分地面建筑物。

1.0.4 按本指南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无须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地下建筑一般不受损坏或无须修理可继续使用,地面建筑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无须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地下建筑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无须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地面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5 上海市区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地震设防烈度,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确定。

1.0.6 对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地下铁道建筑结构,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7 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除应符合本指南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第2章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 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

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 100 年。

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

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路线纵向的均匀变化。

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 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

对路基与桥台及 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 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

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 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 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 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 等要求。

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

路基设计应重视防灾减灾,提高路基反抗连续强降雨、洪水及地震 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路基上的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的规 定。

表 轨道和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计算高度(m) 分布土的重度(kN/m3) 宽度(m)18 19 20 21列车 活载 种类设计轴重 (kN)轨道形式22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ZK 活载 200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有砟轨道车站两端正线、利用既有铁路地段、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路基设计标准按其设计最高速度确定,路基基床结构变化处应设置长度不小于 10m 的渐变段。

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要点

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要点

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要点近年来,随着铁路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扩张,铁路桥梁的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

然而,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存在一定的风险,抗震设计和施工成为了保证铁路桥梁结构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就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要点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抗震设计是保证铁路桥梁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基础。

在铁路桥梁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地震活动的研究和分析,以确定设计地震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地震加速度、周期和地震响应谱等,用于确定结构的受力状态。

同时,还需要根据桥梁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合适的结构类型和荷载标准。

在抗震设计中,要考虑桥梁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安全,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计算和分析,确保桥梁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其次,施工过程中的细节也对铁路桥梁的抗震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桥梁的材料选择上,需要选用优质的建筑材料。

高强度钢材和混凝土在地震荷载下具有较好的延性和韧性,能够保证桥梁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施工质量。

特别是在桥墩和支座的制作和安装中,需要注意加强节点的抗震性能,采取合适的连接方式和固定措施。

同时,还要保证施工过程的详细记录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中的问题。

另外,桥梁的维护和修复也是保证抗震能力的重要环节。

随着桥梁使用年限的增加,结构的劣化和损坏是不可避免的。

及时的维护和修复工作可以减少地震荷载对桥梁的影响。

在桥梁的维护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结构的疲劳和腐蚀等问题。

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保持桥梁的稳定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铁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与施工是确保桥梁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地震活动的研究和分析,确定设计参数。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标准,保证施工质量。

同时,桥梁的维护和修复也是保证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全方位的考虑和精心的施工下,才能确保铁路桥梁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因此,抗震设计与施工是不可或缺的工作。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2006-10-25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施行日期:1988年7月1日关于发布《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通知计标〔1987〕1609号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984〕10号通知的要求,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铁道部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我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国家计划委员会一九八七年九月十六日编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我部(79)基技字6号和(79)基技字94号文的要求,由我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会同有关单位对1977年发布的部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试行)进行修订,于1984年根据国家计委计标〔1984〕10号的通知要求,本规范列入国家标准制订计划中。

规范编制组在编制过程中,认真总结了原规范试行以来的经验,组织了专题的科学研究,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研究。

本规范在广泛征求全国各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后,于1986年7月由我部主持召开了审查会议,最后经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五章和八个附录。

其主要内容有:总则、线路场地和地基、路基和挡土墙、桥梁、隧道等。

在实施本规范的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和补充的意见及时函告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甘肃兰州铁路新村),并抄送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北京西交民巷),供修订时参考。

铁道部1987年7月主要符号作用和作用效应Ma——桥墩基顶截面弯矩Mi——桥墩高hi处截面弯矩Ma——拱桥拱脚截面弯矩MijE——j振型i点处的地震力矩FijE——j振型i点处的水平地震力fiwE——作用于水中桥墩i点处单位墩高的水平地震动水压力Vo——桥墩基顶截面剪力Va——拱桥拱脚截面剪力SiE——由水平地震作用在i点处产生的作用效应SijE——由地震作用j振型在i点处产生的作用效应Ra——桥梁支座的反力FihE——i质点的水平地震力计算系数ηc——综合影响系数ηi——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的增大系数Kh——水平地震系数Kc——滑动稳定系数Ko——倾覆稳定系数j——结构物j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β——动力系数ξi——拱桥的基本周期系数βj——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Tj的动力系数μ——滑动摩擦系数ψ——地基土容许承载力的修正系数ψl——液化土的力学指标的折减系数几何参数a——桥墩基础底面顺外力作用方向的基础长度b——挡土墙墙底面的宽度bi——挡土墙验算截面1处的宽度bo——桥墩基础侧面土抗力的计算宽度dw——地下水的埋深ds——标准贯入或静力触探试验点的深度du——液化土层上覆盖非液化土层的厚度f——拱桥矢高H——结构物的总高度h——基础置于地面或一般冲刷线以下的深度hi——验算i截面的计算高度hf——基础或承台的高度hw——桥墩处常水位至基顶面的高度Jf——基础或承合质量对其质心轴的转动惯量Jp——桥墩总质量对其质心轴的转动惯量Io——桥墩墩身底面垂直于计算方向的形心轴的惯性矩p——基础底面计算方向的核心半径W——桥墩基底截面的抵抗矩S——截面重心至最大压应力边缘的距离l——桥梁的跨度材料指标Co——相应于基底处地基土的竖向地基系数E——材料的弹性模量m——土的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Ip——粘性土的塑性指数γ——材料的重力密度Vsm——土层平均剪切波速φ——土的内摩擦角φo——土的综合内摩擦角δ——挡土墙墙背或桥台台背与填土之间的摩擦角σo——地基土的基本承载力〔σ〕——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其它N——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Ncr——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o——当ds=3m,dw和du=2m,α4=1时土层的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Tl——结构的j振型自振周期T——结构的自振周期δ11——桥墩基底单位水平力产生的水平位移δ12——桥墩基底单位弯矩产生的水平位移δ22——桥墩基底单位弯矩产生的转角xij——j振型在墩身第i段质心处的振型坐标kfj——j振型基础质心角变位的振型函数θ——地震角mp*——墩身广义质量Kp*——墩身广义刚度mi——集中在i质点的质量mb——桥墩墩顶处的计算质量md——桥墩墩顶梁体计算质量mf——桥墩基础的质量mat——拱桥拱脚以上整孔桥的全部计算质量g——重力加速度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抗震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铁路工程的抗震设计,以保障铁路运输的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制订本规范。

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0544

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0544

第1章总则1.0.1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上海市软土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1.0.3本指南所指的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主要为地铁车站、区间隧道、竖向通风口和出入口通道,以及属于地铁系统的部分地面建筑物。

1.0.4按本指南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无须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地下建筑一般不受损坏或无须修理可继续使用,地面建筑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无须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地下建筑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无须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地面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5上海市区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地震设防烈度,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确定。

1.0.6对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地下铁道建筑结构,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7 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除应符合本指南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earthquake 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1.4设计地震动参数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

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0544

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0544

第1章总则1.0.1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上海市软土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1.0.3本指南所指的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主要为地铁车站、区间隧道、竖向通风口和出入口通道,以及属于地铁系统的部分地面建筑物。

1.0.4按本指南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无须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地下建筑一般不受损坏或无须修理可继续使用,地面建筑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无须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地下建筑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无须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地面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5上海市区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地震设防烈度,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确定。

1.0.6对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地下铁道建筑结构,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7 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除应符合本指南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earthquake 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1.4设计地震动参数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

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0544

地铁抗震设计规范杨林德正文-0544

第1章总则1.0.1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上海市软土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1.0.3本指南所指的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主要为地铁车站、区间隧道、竖向通风口和出入口通道,以及属于地铁系统的部分地面建筑物。

1.0.4按本指南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无须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地下建筑一般不受损坏或无须修理可继续使用,地面建筑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无须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地下建筑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无须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地面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5上海市区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地震设防烈度,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确定。

1.0.6对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地下铁道建筑结构,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7 地下铁道建筑、构筑物的抗震设计, 除应符合本指南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earthquake 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1.4设计地震动参数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

客运专线铁路加强抗震设计技术要求

客运专线铁路加强抗震设计技术要求

客运专线铁路加强抗震设计技术要求客运专线铁路是国家交通大动脉,在铁路网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加强客运专线铁路抗震设计,经专家论证,提出以下技术要求:一、客运专线铁路的抗震设计,应在《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报批稿)的基础上,结合客运专线特点,按照“加强”的原则,适度提高其结构物的抗震性能。

二、桥梁加强抗震设计措施1.位于7、8度地震区的桥梁,在进行多遇地震抗震设计时,应乘以提高系数。

一般桥梁提高系数采用1.1~1.2,特殊情况,不应小于1.05。

重要桥梁应在重要性系数的基础上采用1.1的提高系数。

2.跨越大江大河或修复特别困难的重要桥梁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桥墩,并按罕遇地震进行最大位移分析。

3.桥梁应将桥墩与承台、承台与桩的连接作为重点部位,采取措施予以加强。

(1)加强墩身与承台的连接:墩身的竖向钢筋伸入承台应有足夠的锚固长度,并与承台顶面钢筋连接,有条件时,可与承台底部钢筋连接。

(2)承台采用六面配筋,顶面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6mm、间距不应大于15cm;底面钢筋的设置应根据受力计算确定;其余四面按构造要求配筋。

(3)加强承台与桩的连接:钻(挖)孔桩桩头2.5~3.0倍桩径长度范围内应加密箍筋,其间距不大于10cm,直径不小于10 mm,桩身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5%。

三、路基加强抗震设计措施1.路堤填料不应采用粉砂、细砂等抗震性能较弱的填料。

特殊困难条件下必须采用时,应采取土质改良等加固措施。

2.位于7、8度地震区的路基稳定安全系数K不应小于1.15。

3.位于7、8度地震区的挡土墙抗震强度和稳定性均应进行验算。

四、隧道工程加强抗震设计措施1.严格控制洞口边仰坡高度,土质隧道洞口边仰坡应验算其稳定性。

2.隧道洞口抗震设防段长度不得小于2.5倍的结构跨度。

时速300~350km客运专线,未施工工程,立即按本通知修改设计后实施;时速200~250km客运专线,未开工建设项目,按本通知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5ρ
基本承载力σ0>200kPa的土层 基本承载力σ0<=200kPa的土层
<= 1.2ρ <= 1.0ρ
注:表中ρ为基础底面计算方向的核心半径。ρ=W/A,W-截面边缘的抵抗矩,W=Iyy/(z/2)
2. 砌体及混凝土墩身截面合力偏心矩e的验算指标
截面形状 矩形及其他形状
圆形
e <= 0.8S <= 0.7S
按7%计算时,可将恒荷载和 竖向荷载按7%转换为竖向地 震作用计算用的质量
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如何考虑 活荷载,可参考桥墩。
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如何考虑 活荷载,可参考桥墩。 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如何考虑 活荷载,可参考桥墩。
分析方法
一般桥梁:反应谱法
重要桥梁及新结构桥梁:反应 谱法及时程反应分析法
采用静力法
注:桥梁上、下部结构连接构造含支座、伸缩缝、防止落梁、抗震挡块等措施。
达到抗震性能要求 III
钢筋混凝土桥墩采用延性设计 的简化方法; 重要桥梁及新结构桥梁:采用 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法
重要桥梁
结构形式 简支 连续
钢筋混凝土桥梁 跨度 >= 48 m 主跨 >= 84 m
按7.2.5(a)图计算
活荷载和梁体重量的7%作为竖向 地震作用
或者,按水平地震基本加速度的 65%进行竖向动力分析
采用与顺桥向或横 桥向相同的模型简 图
桥台端为固定,桥墩端为简支时, 梁体质量按一孔梁计。其它情况 按静力法计算 按半孔梁计。
同桥墩
按静力法计算
同桥墩
按静力法计算
转换的活荷载质量按 7.2.5(a)图,与桥梁质量作 用高度一致,即1/2梁高处。
罕遇地震
0.11g 0.21g 0.32g 0.38g 0.57g 0.64g
说明:对重要桥梁,在多遇地震作用下,表中数值应乘重要性系数1.4
抗震设防烈度(度)
6
7
8
9
多遇地震0
68.6
98
137.2
设计地震
49
98
147
196
294
392
罕遇地震
107.8 205.8 313.6 372.4 558.6 627.2
墩高 >= 40 m 其它技术复杂、修复困难的铁路桥梁
钢结构桥梁 跨度 >= 64 m 主跨 >= 96 m
铁路工程一般情况下可不计竖向地震的作用(3.0.4条)。
场地土和场地:
场地土->类型划分,是将地基土按其刚度划分的。类型分为岩石或坚硬土、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
场地->类别划分,是按是按场地的地震效应划分的。场地类别分为I、II、III、IV类。 多层土场地的地震效应取决于土层剪切波速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土层厚度或基岩埋深。 规范采用计算深度内的等效剪切波速评定场地类别。
4.
设计地震:1.0Ag
5.
罕遇地震:2.1Ag(8度区1.9Ag,9度区1.6Ag)
6. 3. 抗震性能要求(3.0.1)
7.
性能要求I:地震后不损环或轻微破坏,能够保证其正常使用,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
8.
性能要求II: 地震后可能损坏,经修补,短期内能恢复正常使用功能,结构处于非弹性
工作状态
9.
说明:g取980 cm/sec^2, 单位cm/sec^2
铁路工程构筑物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的抗震设防目标及分析方法(3.0.3条):
地震动水准
多遇地震
设计地震
罕遇地震
构筑物
桥梁
路基、挡土墙、隧道、桥台、 桥梁上、下部结构连接构造
采用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桥梁
抗震设防目标
达到抗震性能要求 I
达到抗震性能要求 II
3. 计算上部结构的梁体和活载地震作用的质量取法:
地震方向
上部结构恒载和活载的质量转换
计算简图
备注
桥墩 桥台
顺桥向
横桥向
竖向 顺桥向 横桥向 竖向
不计入活荷载的影响
梁体质量按一孔梁计,作用在支 座中心
按7.2.5(b)图计算
计入活荷载的影响,将活荷载的 50%做质量转换,作用在轨顶以 上2m处。
梁体质量按一孔梁计,作用在梁 高的1/2处。
修正系数 1.0 1.5 1.5
桥梁的地震作用(7.1.4条):
1. 计入地基变形的影响:可用桥墩底部的水平和转动弹簧模拟。
2. 地震作用方向:分别计算顺桥向、横桥向水平地震作用。设防烈度为9度的悬臂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刚 构桥等,还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从规范文字上看,地震作用与竖向地震作用应进行组合,顺桥向和横桥向地震作用不必组合。
适用范围:
1. 新规范将6度区纳入了抗震设防范围(1.0.2条) 2. 连续刚构桥、斜拉桥,跨径大于150m的钢梁或大
于120m的梁式桥及拱桥,不包含在新规范中。
抗震设计要求:
1. 新规范增加了按多遇地震、设计地震、罕遇地震三个水准设计的要求(1.0.5条)。
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3.
多遇地震:0.33Ag
性能要求III: 地震后可能产生较大破坏,但不出现整体倒塌,经抢修后可限速通车,结
构处于弹塑性工作阶段。
抗震设防烈度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对应表(3.0.2条,7.2.4条):
抗震设防烈度(度)
6
7
8
9
多遇地震
0.02g 0.04g 0.05g 0.07g 0.10g 0.14g
设计地震
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0.40g
钢筋混凝土桥墩:按非线性时程反 验算连接构造 应分析方法进行下部结构延性验算
或最大位移分析。
注:对于简支或连续梁桥的上部结构可不进行抗震强度和稳定性验算,但应采取抗震措施。
桥梁抗震设计验算指标(7.1.5条):
1. 基础底面的合力偏心距e的验算指标
地基土
e
未风化至弱风化的硬质岩石
<= 2.0ρ
上项以外的其它岩石
桥梁抗震设计验算内容(7.1.2条)
结构形式
多遇地震
设计地震
罕遇地震
简支 梁桥
混凝土桥墩
墩身及基础:强度、偏心及 稳定性验算
验算连接构造 一般不验算,但应增设护面钢筋
钢筋混凝土桥墩
墩身及基础:强度及稳定性 验算
验算连接构造 可按简化方法进行延性验算
其他梁式桥及重要桥梁
墩身及基础:强度、偏心及 稳定性验算
注:表中S为截面形心至最大拉应力边缘的距离。
桥梁抗震设计验算指标(7.1.5条):
3. 建筑材料的容许应力验算指标(容许应力修正系数6.1.7-3条)
建筑材料的容许应力修正系数
材料名称 混凝土、片石混凝土和石砌体
钢材
应力类别 剪应力、弯曲拉应力
压应力 剪应力、拉、压应力
4. 滑动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1 5. 倾覆稳定系数不应小于1.3(旧规范为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