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素材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齐桓晋文之事》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心有戚戚:深有感触。

2.抱薪救火:抱着柴火救火,比喻以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

3.一叶障目:一叶障目指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4.权衡利弊:比较一下哪一个有利哪一个有害。

5.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

6.明察秋毫: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很清楚。

7.运之掌上:比喻极其容易。

8.不见舆薪: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

比喻只看到小处,9.看不到大处;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10.发政施仁:发布政令,实施仁政。

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11.放辟邪侈:肆意作恶。

解释放: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侈:过度。

12.不忍觳觫:不能忍受恐惧颤抖的样子。

13.不饥不寒:不挨饿受冻。

生活不愁温饱。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是: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

二、文化常识《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中势力最大的五个诸侯盟主。

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商贾: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即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

泛指做买卖的人。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齐桓晋文之事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齐桓晋文之事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作文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从前从前,有一位叫齐桓的人。

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可是却很贫穷。

别的有钱人住在漂亮的房子里,而齐桓却只能住在一间小小的草棚里。

有一天,晋国的国王听说齐桓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就想请他去晋国做老师。

可是国王的大臣们都不同意,因为他们觉得齐桓太穷了,不配做老师。

国王很生气,对大臣们说:"你们怎么这么看不起人呢?虽然齐桓穷,但他很有学问,我们应该珍惜他才对!"于是,国王派人把齐桓接到了晋国。

齐桓来到晋国后,国王让他教书育人。

齐桓教导的学生们都学有所成,成了很有学问的人。

大家都很敬佩齐桓,觉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

有一次,晋国打了一场胜仗。

大将军回来向国王邀功。

可是国王却说:"这个胜利并不是你们赢得的,是齐桓老师的功劳。

要不是他教出那么多有学问的人,我们就赢不了仗。

"大将军听了很不服气,但也没办法反驳。

从此以后,齐桓在晋国受到了很高的礼遇。

国王把他接到宫里居住,给他高高的俸禄。

齐桓也开始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小朋友们,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学会了不要只看人的外表,要看人的内在品质。

齐桓虽然穷,但是他很有学问,最终还是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我们今后也要向齐桓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好孩子!篇2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作文。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古代故事呢!很久很久以前,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做齐国。

当时齐国的君主是齐桓公。

桓公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用现在小朋友们的话来说,就是"超级酷爱学习"!有一天,桓公召集了齐国的大臣们开会。

他说:"我们齐国虽然国力强盛,但是文化教育事业还做得不够好。

我想请一些博学多才的大儒来齐国,教导我们的百姓们。

"大臣们都赞同桓公的想法,于是就决定派人去邀请当时最有名的大儒孔子。

过了一段时间,使者们终于找到了孔子,把桓公的口谕转达给了他。

齐桓晋文之事作文素材

齐桓晋文之事作文素材

齐桓晋文之事作文素材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

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

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1.助词,的
2.可得:可以、能够
4.谈论
3.徒:徒弟,弟子
5.“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6.流传
7.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臣未闻之也。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8.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齐王问霸道——孟子引导“王道”。
2.面对齐王对霸道的询问,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所以....者:...的原因
用秤称重量
度:丈量
考虑,思量
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齐王悦再问王道
孟子以比喻设问
王否定
孟子提出“不为与不能”
王问不为与不能之异
孟子提出“推恩于民”
巧设比喻指出问题。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P6),主要说齐宣王有不忍之心,但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子以比喻回答
如何将爱物、亲亲升华到仁民?
本部分重点解释爱物的齐宣王不能爱民的原因,是他没有“推恩”的意识。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应该施于人。亲亲是人的本能,你不需要像爱自己的父亲一样爱天下人的父亲,但你应该将感情降低一点,给予别人的父亲略少一点的爱,这样就够了。齐宣王能做到却不做,还找借口说做不到。
避开霸道引入正题。
3.本段重点:孟子为何撒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全文及重点总结
孟子提倡“制民之产”,即保障人民的财产权和生计,认为这是实现仁政的基础。 他主张减轻赋税、减轻刑罚,使人民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生活。
孟子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认为君主应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提高个人品德和智慧, 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治国理念
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两位霸主,他们的治国理念体现了当时的 社会制度和政治现实。齐桓公主张以武力征服天下,强调君主的权威和 绝对权力;晋文公则注重文治,强调君主的智慧和策略。
尊重传统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是历史的珍贵 遗产,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这些传统 。这启示现代社会应尊重历史和文化 传统,以保持社会的文化底蕴。
追求和谐
齐桓公和晋文公致力于实现国家内部 的和谐稳定。这启示现代社会应追求 和谐,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实现 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05 结论
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为历代统治者和士人
所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子的性善论和道德观念对后世 道德伦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形成。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调个性、 情感和人文关怀,为现代教育的
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4 现代启示
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01
重视民意
齐桓公和晋文公以民意为重,通过赢得民心来巩固政权。这启示现代政
治家应关注民众需求,以民为本,建立良好的民意基础。
02 03
改革创新
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治理国家时注重改革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 国家发展。这启示现代政治家应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 的需要。

齐桓晋文之事的论据

齐桓晋文之事的论据

齐桓晋文之事的论据《齐桓晋文之事的论据启示》齐桓晋文之事啊,那可真是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地方。

这其中的论据就像一把把钥匙,能打开好多扇关于为人处世、治理等方面的大门。

齐桓和晋文,这两位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故事里充满了各种能给我们启发的事儿。

就拿齐桓公来说吧,他能成为霸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懂得用人。

他重用管仲,这管仲啊,就像一颗明珠,之前可能蒙了点尘,可齐桓公不管管仲之前跟他有点小过节,眼睛就像老鹰抓兔子一样,一下子就看到了管仲的才能。

这就好比咱们在生活中啊,有时候会碰到那种有点小毛病或者曾经跟自己有点小摩擦的人,可人家要是有真本事,咱是不是得像齐桓公那样大度呢?要是就因为那点小恩怨就把人才给拒之门外,那不是跟把到手的宝贝又扔回海里一样傻吗?再看看晋文公重耳,他流亡多年,这一路的经历就像是一场漫长又艰辛的取经之旅。

在流亡过程中,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冷眼相待的,可也有像介子推那样忠心耿耿的。

重耳在这些经历里不断成长,就像一棵小树在风雨里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他懂得了民间的疾苦,也懂得了人心的重要。

当他成为国君后,这些经历就像给他的脑子开了光一样。

他治理国家的时候就能够考虑到老百姓的感受,就像牧羊人知道羊儿们需要什么才能茁壮成长一样。

这告诉我们啊,人生中的挫折和经历都不是白给的,那些磨难就像是磨刀石,把人磨得更加锋利。

咱们要是在生活中遇到点困难就一蹶不振,那怎么能像晋文公一样成就大事呢?齐桓晋文在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上也很值得琢磨。

他们并不是一味地靠武力去征服,有时候是靠外交手段,靠展示自己的德行。

这德行啊,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围的国家。

他们会帮助一些小国家解决困难,就像邻居家有难了,咱们伸把手一样。

这时候其他国家就会觉得,跟着这样的大国混有安全感,有好处。

咱们生活里不也是这样吗?你要是个热心肠、品德好的人,周围的人也愿意跟你打交道。

你要是天天只想着占便宜,欺负弱小,那谁还愿意跟你做朋友呢?这和齐桓晋文的外交策略不是一个道理吗?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这些论据,就像一面镜子,咱们能从里面照出自己的影子。

以齐桓晋文之事为素材写孟子爱国的作文

以齐桓晋文之事为素材写孟子爱国的作文

"在"孟修斯书"中记载的齐王万公爵和晋王文公爵的史诗故事中,我们把孟修斯视为终极爱国者,准备为自己的国家尽一切所能。

当齐国公爵胡安当场将孟修斯赶到,问孟修斯是否愿意为父母做任何事,孟修斯带着大胆的宣言回来,说他甚至会拉起草,断枝,如果这就是需要的。

这就像,"嘿,我会移动山为我的父母!" 孟修斯并没有在那里停留——他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该愿意为自己的国家把一切放上线上,即使这意味着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

这才是真正的奉献!孟修斯就是那个责任和模仿,向我们展示爱你们国家的真正意义"。

门修斯在照顾人民的时候,并不害怕给统治者一个思想的一块。

有一次,齐国公爵万安征求他如何统治该州的建议,孟修斯没有阻拦。

他强调,必须善待统治,确保人民的福利优先。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公平公正,始终把人们的福祉放在待办事务榜首。

门修斯全是为了热爱自己的国家,他只想看到每个人在和平与繁荣中过上最好的生活。

他不只是关于统治阶级,哦不!他真正关心的是全国每一个人。

这就是我说的献身精神!
孟修斯通过他所教的和所做的事,真正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该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放弃事情,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

孟修斯对祖国的坚强以及他善良的领导思想,也能激励未来的领导人和普通人。

他对祖国的爱是爱国主义的典型例子,提醒我们无私地为更大的利益奉献是何等重要。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一、背景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位有名的君主,他们的治国方式和政绩对当时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和贡献。

二、齐桓公的事迹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大大提升了齐国的实力和声望。

1. 推行法治齐桓公大力推行法治,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规章,严格执行,使得齐国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他还设立了公正的法院和审判机构,保障了民众的权益和司法公正。

2. 实施农业改革齐桓公重视农业生产,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

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

通过降低税负,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他们加强农业生产。

3. 强化军事实力齐桓公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通过扩军、整编军队,加强军事训练和装备的改进,大大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

他还注重培养将领,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

4. 与诸侯联盟齐桓公主动与其他诸侯国建立联盟,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他利用外交手段,保持与周边诸侯的友好关系,减少了战争的发生,为齐国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晋文公的事迹晋文公是晋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政治智慧,为晋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推崇礼乐晋文公倡导礼乐文化,重视礼教的传承和弘扬。

他注重礼仪的规范,加强了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建设,使得晋国社会风气更加崇尚正义和礼节。

2. 管理官员选拔晋文公非常重视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他建立了一套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晋国的官员素质大幅提升。

他还注重培养和选拔年轻有为的人才进入政府,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鞠躬尽瘁晋文公事务繁忙,他非常勤政,经常日夜不分地工作,鞠躬尽瘁为国家的治理付出了巨大努力。

他倡导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4. 外交智慧晋文公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在各国之间保持着灵活的外交政策。

他利用外交手段解决了许多争端和纠纷,有效地维护了晋国的国家利益。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公元前685年,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这个时期,诸侯国的相互争斗愈发激烈,百姓受苦、国家衰弱成为常态。

然而,在这个混乱的时期中,却出现了两位杰出的君主:齐桓公和晋文公。

他们通过睿智的决策和政治手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让自身国家强盛起来,也对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是齐国的君主。

他登基后,齐国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内外政策都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齐桓公首先实行了仁政,注重百姓的福利。

他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取消了封建剥削,使农民不再受地主的压迫,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他还实施了减税政策,降低了百姓的负担,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通过这些措施,齐国社会得到了稳定,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除了内政改革,齐桓公还注重外交和军事事务。

他明智地与其他诸侯国保持友好关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多起争端。

同时,他重用了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对外征战中,齐国屡次获胜,不仅打败了强敌鲁国,还击败了来犯的燕国和鲁国联军。

这一系列胜利使齐国在诸侯中威望大增,也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

与齐桓公齐名的是晋国的君主晋文公。

他也是一位聪明睿智的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使晋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晋文公推崇墨子的无战思想,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并致力于巩固国内统一。

为此,他深化了封建制度,保障了统治集团的利益,使国家政权稳定。

他还广泛收买各国的贵族、地主,亲自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政治联盟,消除了内部矛盾,确保了统一。

晋文公还注重军事建设和军事思想的发展。

他师从名将子鱼,深入研究军事学问,并为晋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聚集了各方优秀的将领和战士,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演练。

在他的指挥下,晋国几次出征,打败了强敌秦国和韩国。

这使得晋国的威望大增,也巩固了晋国在鲁国和齐国的统治地位。

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辉煌,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个人的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政治手腕和统治理念。

齐桓晋文之事不能与不为作文素材

齐桓晋文之事不能与不为作文素材

齐桓晋文之事不能与不为作文素材《别把“不能”当借口》提到齐桓晋文之事,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孟子与齐宣王的那段经典对话。

齐宣王明明有行王道的能力,却总是以“不能”为借口推脱。

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总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不去做那些明明可以做到的事情。

在我们身边,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哎呀,我不能早起,我就是起不来。

”“我不能减肥,我就是管不住嘴。

”“我不能读书,我一看书就犯困。

”听听,这些借口是不是很熟悉?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不能”,而是“不为”。

就拿早起这件事来说吧,真的有那么难吗?那些说自己不能早起的人,晚上是不是还在熬夜刷手机、玩游戏?如果早点睡觉,早上怎么会起不来呢?说白了,就是没有那个决心,没有把早起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做。

再说说减肥,谁都知道少吃多动就能瘦下来,可就是有些人一边喊着要减肥,一边又不停地吃着高热量的食物,还安慰自己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这不是自欺欺人吗?齐桓晋文之事不能与不为,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不要总是把“不能”挂在嘴边,而应该问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去尝试,有没有真正努力过。

我们不能像齐宣王那样,明明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却总是被自己的借口所束缚。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演讲比赛。

一开始我也觉得自己不行,我害怕在那么多人面前说话,我担心自己会紧张得忘词。

但是后来我想,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于是我开始认真准备,写稿子、背稿子、练习演讲的技巧。

当我真正站在舞台上的时候,虽然还是有点紧张,但我顺利地完成了演讲。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不能”的事情,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朋友们,别再为自己的懒惰和不作为找借口了。

如果我们真的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应该勇敢地去尝试,去努力。

就像孟子对齐宣王说的那样,推恩足以保四海,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那个决心和行动。

让我们告别“不能”,从“为”开始,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吧!别让齐桓晋文之事不能与不为的故事在我们身上重演!。

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作文范文

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作文范文

关于齐桓晋文之事的作文范文你知道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吗?说实话,这事儿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家长里短”,但是要说起来,就别有一番风味了。

那时候的事情可真的是一桩接一桩的故事,连绵不绝,听得人头都大了。

不过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古老的故事,看看其中的趣味与智慧。

齐桓公啊,真的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当时可是号称“春秋五霸”之一的。

听说他非常聪明,知道怎么团结大家,怎么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强大。

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他身边可是有位聪明的宰相—管仲。

他俩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齐桓公就像个大老板,管仲则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要说这二人搭档,那真是天作之合。

管仲不仅有眼光,还懂得用兵,这才让齐国在当时那样风光无限,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真是让人羡慕。

不过,晋文公的故事也不容小觑。

他的经历可是充满了波折与曲折的。

晋文公最初是被赶出了家乡,那时候他就像个“流浪汉”一样四处漂泊。

但是,没过多久,他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把自己给“洗白”了,最后不仅回到了晋国,还当上了晋国的国君,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晋文公的成功真的是不容易,他的经历就像一部励志剧,让人看了之后觉得人生充满了希望。

说到这里,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其实也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就像齐桓公那样,需要一个靠谱的伙伴来帮忙;有时候又像晋文公一样,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人生嘛,总是有高有低,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这些挑战。

再往深处说,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里藏着很多智慧的结晶。

像齐桓公,虽然他有强大的军队和雄厚的国力,但他知道如何去用这些资源,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而晋文公则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国家的深情厚谊,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支持。

其实,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最终的成功都离不开聪明才智和脚踏实地的努力。

你看,不论是齐桓公还是晋文公,他们都在自己的时代中书写了不一样的传奇。

说白了,就是一种智慧与努力的结合,最终让他们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成为了令人铭记的人物。

齐桓晋文之事仁政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仁政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仁政作文
哎呀呀,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齐桓晋文之事里的仁政哦,哈哈。

齐桓晋文他们呀,想要当霸主呢,嘿呀。

可是呢,光靠武力可不行呀,还得有仁政呢。

仁政是什么呀?嘿嘿,就是要对老百姓好呀。

要关心他们有没有饭吃,有没有衣服穿,哎呀。

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要多为老百姓着想,嘿呀。

就像如果我有好多好吃的,我也要分给其他小伙伴一起吃,哈哈,这就是一种小小的仁政呀。

要是能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大家就会很喜欢这个大王啦,嘿嘿。

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国家也就会很强大啦,哎呀。

齐桓晋文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实行仁政,那该多好呀,嘿呀。

哎呀呀,我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我也知道仁政很重要呢,哈哈!。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1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1
走在阳春三月的阳光里,略感温暖,可能是冬天在人们的记忆里太过长久吧。北国的清明时节,没有鸟语,没有花香,只是阳光来了,世界一下子变得清朗了。天空比以往高远了,淡淡的蓝天,漂浮着 几多云彩,或稀疏,或如花团般紧簇,遥远的天河里,一定藏着些许神秘的故事,捉摸不透,又让人遐思无限。阳光一会直射大地,一会又躲进云层里,是不是也在窥视云中的秘密?等待又一段凄婉而 美丽的故事啊。仰望蓝天白云,一对对大雁从头顶飞过,去向想中的天堂。多么自由呀,飞到向往已久的地方,飞翔在辽阔的蓝天白云间,心中的诗 情随着远去的雁阵定格在水墨画间,阵阵的雁鸣声不绝于耳,萦绕于繁杂的声息里。不觉伸长脖子,看看眼前的路。
爱一个人,就不管他是英雄还是小人,不管他在尘埃里有多低多矮。爱他的这份心,却总像开在淤泥里圣洁的白莲,丝毫无染。若他是卑劣的,世人尽可唾弃他这人,却不可以鄙薄轻视有人对他那份无 怨的爱,因为它从头到尾都只是另一个纯粹的灵魂,沿着前生的梦,来寻找今世灵魂的依傍。谁又能料想得到,寻到的竟然是他呢?优游 / 我是不能猜到,你又是否能料到呢?或许恰巧没早一步,没晚一步,你刚好遇到的竟然就是他呢? 生命降临之初就预示了漫长的流浪和寻找,从第一声孤零零的啼哭,就开始了一个孤独的灵魂寻找另一个相同灵魂的旅程。至于是否能寻到,就看各人造化,正如有位诗人曾经说到,于茫茫人海,寻我 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矣!是啊,只是如此而矣!今生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一生一世一代人,但一代人的情感太过于厚重和宽广,无法显见,我只能从这代人的优秀个体中去寻觅爱的痕迹,好让我们知道:爱,曾经来过人间,并且还将一直存在,永远,永远?

42齐桓晋文之事

42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

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备课素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备课素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备课素材1.素材积累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他对子路、曾皙等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同时,他对学生言志的评论,也各有侧重点,反映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他也曾哂笑子路,但并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

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不过,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应用角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谦虚”“教学相长”等。

2.素材应用遥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给予的评价各不相同,有默许的“吾与点也”,有大赞的“贤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

想要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便要明白爱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谛:“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图画小儿赏与罚,应由社会明眼察。

不囿分数殇教育,急功近利最可怕”。

希望一幅轻松幽默的漫画,能敲醒更多沉醉不知归路的“大家”,还教育一个包容博大的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完满的明天!二1.素材积累孟子晚年和齐宣王有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

孟子在论说的主动权的把握上和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为人称道。

他牵着齐宣王的鼻子,使其一步步地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运用的谈话艺术令人叫绝:弃“齐桓晋文之事”,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打比方,“引而不发,跃如也”,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人入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姓之谓我爱也。”
以羊易牛——有不忍之心
判断词 14、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没有什么妨碍 行仁政的方式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 形作动,远离
厨也。”
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指出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条件。
15、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同欤
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
偏偏、却 用秤称
用尺量
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原因二: 行王道,推广 恩惠即可
第一部分的第三层、指出齐宣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三)小结 第一部分(1-20段),引出保民而王的观点, 并指出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却不做。
以羊易牛:有不忍之心(有条件) 保民而王,是折枝之类(是小事) 保民而王,推恩惠即可(很简单)
恐怕、可能 兼词,于之 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行霸道称霸 后果严重!
30、曰:“可得闻与?”
31、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谁
行霸道称霸 后果是必败!
32、曰:“楚人胜。” 抵挡
论证方法是?
33、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六、总结 (一)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20段),引出保民而王的观点,并指出齐宣 王能够保民而王,却不为。 第二部分(21-33段),论述齐宣王行霸道而王的危害, 应行王道。 第三部分(34-35段),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二)本文用到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比喻论证:用缘木求鱼,比喻行霸道称霸不成功。 类比论证:用邹人败于楚人与齐的“以一服八”类比。

高中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生平素材

高中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生平素材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生平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①;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②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

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③。

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④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

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⑤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

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⑥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

《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

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

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

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备课资料一.作者及其作品1.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孟子》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孟子的思想能够流传久远的原因还远不只于此。

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孟子的哲学人格也与他人不同,他主张人性本善,进而十分强调个人修养,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封建士大夫的出世进退准则。

这种思想当然是具有更大的麻醉作用,所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英)总是缺乏进取精神和改革社会的意识,容易被故纸堆埋没,而封建统治者也正好以此来约束全社会。

最后,长期以来,孟子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从而使他的学说得以更加久远地流传。

且听听他的一些说法:“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3.《孟子》的时代意义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

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4.“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历史到底在什么时候青睐于“王道”,至今都不得而知。

孟子是继承了孔子的学思想发展而成为一整套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的。

《史记》也曾记载“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的事实。

二.《齐桓晋文之事》注释1.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当时晋国国君。

两人都是春秋时的霸主,与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五霸”。

从本章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王道”之未行,不是由于统治者的“不能”,而是由于他们“不为”。

在他看来,只要统治者把不忍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即推恩),就可以王天下。

2.齐宣王:姓田,名辟疆,战国初期齐国的国君。

闻:使……闻。

3.仲尼之徒:孔子的弟子。

道:述说,谈论。

4.传:传述。

焉:语气助词。

⑤无以,则王(wàng)乎:(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行王道吧。

以,同“已”,停止。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即称王。

5.保:安。

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的倒装,意思是没有人能抵御他。

莫,代词,没有人。

6.若:像。

乎哉:两个疑问语气词连用,加强疑问语气。

7.何由:即“由何”,从哪里,通过什么途径。

8.之:指下面的一番话。

胡龁(hé):人名,齐宣王的近臣。

9.何之:即“之何”,到哪里。

之,到……去。

10.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

“以”后省略宾语“之”,指牛。

11.舍:放开。

觳觫(hùsù):恐惧发抖的样子。

若:好像。

就:靠近,走向。

好像没有罪过的人,却(平白地)走向杀场。

1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3.易:换。

14.识:知道。

诸:“之乎”的合音。

15.是心:这种心。

足以王:足够用来。

16.以为:认为……是。

爱:吝啬,吝惜。

⒀固:确实。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然:对,正确。

18.诚有百姓者: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19.虽:虽然,尽管。

褊(biǎn):狭窄。

20.即:就(是)。

21.无异:莫怪。

异,对……感到奇怪。

22.恶(wū):代词,表疑问,怎么。

他们怎么了解(您的想法)呢?23.若:如果。

隐:心里难过,哀怜。

何择焉:即“择何焉”,挑选什么呢?24.是诚何心哉: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么想法呢?诚:的确,真是。

2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的倒装。

宜,应该。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6.无伤:没有损害,等于说没有关系。

乃:就是。

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

27.之:衬字(音节助词),无意义。

28.远:远离,作动词。

庖厨:厨房。

29.说:同“悦”,高兴。

3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见《诗经•小雅•巧言》。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忖,揣测。

度:衡量。

31.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的倒装,提宾句。

说的就是先生你啊。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之谓,固定结构,意思是“说的就是……”3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我于是(这样)做了,反过来探究一下我的这种行动,(我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思想。

夫,句首助词。

乃,于是,就。

33.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34.所以:……的原因。

合:符合。

35.复:报告。

36.钧: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30斤。

37.明:视力。

秋毫:鸟兽秋天生的新绒毛,,最细。

末:尖端。

舆薪:整车的柴。

38.许:相信,认可。

39.功:功德,功绩。

独何与:单单是为什么呢?独,单单.仅仅,副词。

40.一羽之不举:“不举一羽”的倒装,下文“舆薪之不见”同。

为: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百姓不被安抚。

见,被。

之:主谓之间。

41.行:具体表现。

何以异:“以何异”的倒装,用什么区分。

42.挟:夹在胳膊下。

太山:泰山。

超:跳过。

北海:渤海,在齐之北。

语:告诉。

诚:的确。

43.为长者折枝:替长者按摩一下肢体。

折,弯,使……弯。

枝,通“肢”,肢体。

一说指对老者弯腰作揖。

一说,折枝,就是折取树枝。

4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作动词,敬爱;第二个“老”作名词,老者。

第一个“幼”作动词,爱护;第二个“幼”作名词,幼者,孩子。

及:推及。

45.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

比喻称王天下很容易。

⒅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见《诗经•大雅•思齐》。

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刑,通“型”,示范,作榜样。

寡妻,寡德之妻,自己的妻子的谦辞。

御,治理。

46.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种爱自己亲人的心加在别人身上罢了。

举,拿。

斯,这。

诸,之于,合音词。

推:推广。

四海:代指整个天下。

47.大过:大大胜过。

他:别的。

48.权:用秤称。

度:用尺量。

物皆然,心为甚:事物都是这样,心特别是这样。

49.请:表敬副词。

度:考虑。

50.抑:连词,还是,或者。

兴甲兵:使甲兵动起来,即发动战争。

兴,使……起。

危士臣:使士臣陷于危险。

危,使……陷于危险境地。

构:制造。

51.所大欲:最想得到的东西。

52.为:因为。

肥甘:指肥美的食品。

轻暖:又轻又暖的衣服。

53.抑:还是。

连词,表示选择。

采:同“彩”。

54.便嬖(piánbì):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55.岂:难道。

56.⑥⑦已:同“矣”。

57.辟:同“闢”,开辟。

辟土地,即扩大领土。

朝:使……朝见。

朝秦楚,即使秦楚入朝称臣。

58.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

莅,临.统治。

中国,指中原。

四夷:指四方少数民族。

这是一种轻蔑的称呼。

59.若:你。

一说“如此,这样”。

⑾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

缘:攀登。

60.若是其甚与:即“其甚若是与”的倒装,主谓倒装。

它的厉害像这样吗?61.殆:大概,只怕。

表推测。

焉:兼词,于此。

62.尽:完,用完。

63.固:本来。

小.大.寡.众.弱.强:皆为名词。

64.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海内,天下。

地方,地域方圆。

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

集,会集。

65.服:使……降服。

66.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盖,同“盍”,何不。

亦,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加强语气。

反,同“返”,回到。

本,指王道。

67.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义。

68.仕者:做官的人。

商贾:商人的统称。

古代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者为贾。

藏:囤积。

行旅:外出行路的人。

出:“出入”的省略。

涂:同“途”。

69.疾:憎恨。

赴愬(sù):跑来申诉。

愬,同“诉”。

70.其:语气词,在这里可以译为“如果”。

御:阻挡。

71.惛(hūn):同“昏”,不明白,糊涂。

进于是:在这件事上进一步。

72.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

明以教我:明白地用王政之道教导我。

73.敏:聪慧,通达。

请:请允许我。

74.恒产: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

恒,常.长久。

恒心:长久不变的心,这里指善心。

惟士为能:只有士是能够这样的。

士,这里指有志之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