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世界的建筑批判3.0
地理知识:世界地图上的重要国家与城市
地理知识:世界地图上的重要国家与城市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世界地图上,有许多重要的国家和城市,它们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世界地图上的重要国家和城市,并解释它们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
1. 美国1.1 简介美国是北美洲的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它位于北美洲的中部,在东部和西部分别与大西洋和太平洋接壤。
1.2 地缘政治地位美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在全球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是北约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并对世界各地的冲突和问题扮演着仲裁和调解的角色。
1.3 经济地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拥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高度发达的科技产业。
它的货币是美元,被全球广泛使用。
1.4 文化影响美国对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音乐、电影、电视、文学等方面。
许多美国艺术家和文化人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名。
2. 中国2.1 简介中国是亚洲的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它位于东亚,在陆地上与14个国家接壤,并且拥有辽阔的海岸线。
2.2 地缘政治地位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全球政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还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和东盟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
2.3 经济地位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还是许多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和主要市场。
2.4 文化影响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全球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艺术和音乐等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3. 印度3.1 简介印度是南亚的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
它位于南亚次大陆,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家接壤。
3.2 地缘政治地位印度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在南亚地区发挥重要作用。
印度还是南盟、非洲联盟和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组织的成员。
3.3 经济地位印度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并且拥有快速增长的工业和服务业。
全球化世界中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及其特点
浅谈全球化世界中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及其特点摘要:“全球化”表现在建筑和景观上的同化作用迫使当代建筑师利用包括“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内的理论,作出新的选择来关注地方文化,贴近地域的地理特色并延续它们的存在。
在对建筑的地域主义价值进行严密的分析与重估时,将讨论置于宽阔的历史背景之下,用丰富的图例巧妙分析并严密论证了当代建筑最显著的一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与活力。
关键字:全球化、地域主义、批判性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古典著作中对地域主义建筑最直观的描述,见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地域主义是只建筑上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在建筑中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设计思潮。
从广义来说,地域建筑的含义是宽泛的,建筑的空间性和地点性决定了任何建筑都有地域性。
而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是基于特定的地域自然特征、建构地域的文化精神和采用适宜技术经济条件建造的建筑。
“批判性地域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它既精辟地关注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又能高瞻远瞩的发扬时代批判与创造精神。
批判地域主义承认现实生活和技术发展,但强调对技术强制性应用;也尊重文脉、环境、历史和文化,但反对折中主义的建筑式样;对于现代主义运动采取批判的态度,但绝非某些历史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所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
在全球化满眼的今天,“地域主义”的气质仍然鲜明,甚至更加光彩夺目。
一方面是全球化干涉无孔不入的渗透,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性的挣扎和艰难地延续。
芒福德认为地域主义并非是简单的采用“地方材料”或“结构”,这两点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与“全球化”相抗衡。
他认为“地域主义建筑”必须力图克服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鸿沟...... [1]芒福德重新定义的地域主义,还担负着协调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感到安适自在”。
一直以来接触现代主义,明白建筑的空间的重要性,太过理性的去看建筑,就会慢慢失去对于建筑感性的思考,建筑的地域化和多样化阐释,使建筑摆脱了过分现代的阴影,真正的建筑大家,如斯卡帕做好每一个建筑的局部到做好建筑的整体,基本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地域建筑文化内涵与时代批判精神_批判性地域主义_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_中文
2009.N0.责任编辑:黄定坤吴良镛地域建筑文化内涵与时代批判精神———《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中文版序1980~1981年,我在当时的西德讲学之时,曾赴西欧诸国巡礼,从名都大邑到各地乡镇,对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心往不已。
我还记得我曾将这跨越了30多年的建筑之旅和瑞士建筑理论家路易·博卡(L .Burokhardt)教授(当时任德国卡塞尔大学系主任,德意志创造联盟主席)长谈。
当他发现我对“地域主义”理念兴趣极浓时,惊讶不已,视我为知己,不时晤谈,并向我推荐葡萄牙知名建筑师西扎(A ·Siza)……。
在种种思考下,回国以后,留心考察和研究我国的实际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又去了一些亚洲国家,结识了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等,并受人文地理学的启发,形成了“广义建筑学”中的“地区论”。
地域建筑是中国各地区城市体系中城市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综合组成部分,特别是民居文化,扎根乡土,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多属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我称之为“有生命的建筑”(living arcllitecture)。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地域建筑景观之多样性与独特性引发国内外学者对民居的极大兴趣,采风耕耘,形成风气,这些工作必然对中国建筑之理论与创作产生深邃影响。
我在中国建筑实践如北京菊儿胡同试验等的理论基础,亦基于此。
现在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如何从全球视野来看地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第二,地域建筑的传统与革新问题。
对于前者,鉴于全球化与地区化在急剧击撞,诚为本书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方面“全球化干涉无孔不入的渗透”(当然包括在建筑领域),另一方面是地方特性的挣扎和艰难地延续,因此“地域主义”的旗帜仍然鲜明,甚至更加光彩夺目。
1998年底我与新加坡建筑师林少伟(Wmiam Lim)先生协同在清华举办题为“当代乡土建筑”(contemporary vemacular)的国际会议,会上我提出了“现代建筑地域化”与“乡土建筑现代化”这一命题,意在当今的建设大潮中寻找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
25年后世界发展十大新趋势
25年后世界发展十大新趋势——英国《观察家报》网站1 ,地缘政治:在与美国竞争中,对手将冒更大的风险任何力量均势都不会永远地持续下去。
今后20年里,全世界仍将受民族国家的行为支配,中心问题将是东方的崛起。
到2030年,世界将变得更加复杂,美国在欧洲、中东和南亚将有广泛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势力范围在东亚和非洲。
波兰、土耳其、巴西及其邻国受过教育的众多人口将合理取得属于自己的东西,俄罗斯将继续复兴。
尽管如此,美国大概仍会成为世界上的主要强国。
最严重的威胁将在从非洲到中亚的不稳定漩涡中出现。
世界上大多数最贫困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方。
甚至2030 年,大国仍会从这些地方寻求大部分能源。
在这些地方,美国和中国发生冲突的风险最大,这些地方将决定力量均势。
2 ,全球发展:一种疫苗将消灭艾滋病在25年内,全世界将在治疗穷人的疾病方面取得许多重大突破。
目前在富国使用的预防麻疹和轮状病毒等疾病的疫苗也将提供给发展中国家。
我们将消灭疟疾,2 035 年全球将不再有人类感染疟疾的病历。
我们还将获得有效的手段预防艾滋病感染,包括一种疫苗。
3 .能源:回到依靠人力的世界不是一个选择现在面临的挑战是提供足够的能源,同时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依赖。
这将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我们需要通过改善设计和改变生活方式进一步减少需求,提高效率,采用所有可用的替代能源。
在后矿物燃料时代,如果没有太阳能和核能的重大贡献,就不会有足够的能源。
令人失望的是,按照目前对新能源开发和部署的投资速度,25年后全世界仍将主要使用矿物燃料,也不准备放弃这种燃料。
4 .物理学:我们将知道暗物质是什么在今后25年里,我们对物质和宇宙基本结构的了解会取得根本性的进展。
可以乐观地认为,物质问题的答案将在几年内找到,不管它是不是神秘的希格斯玻色子。
而暗物质问题的答案将在10年内找到。
5 .粮食:俄罗斯将成为粮食超级大国当专家们谈论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时,他们确定的时间是20 加年。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_1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世界是平的》读后感1《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这是一本畅销书,从开始就有朋友推荐,后来它又被列入了单位读书活动的目录中,我随便翻了几页,便没有继续读下去,因为觉得书中好多术语,让学文科的我云里雾里。
直到这次为参加中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读书活动,我才又把这本书翻了出来,静读之下,竟发现这本书原来是如此精彩。
在本书中,弗里德曼主要讲全球化。
按照他的观点,全球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称之为全球化的3.0时期。
全球化3.0缩小和平坦化了整个世界,并且将竞争场夷为平地,使得人们可以全球合作,跨国公司可以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优势,以最适合的成本,将最适合的工作放到最适合的地方全世界每个角落,各种肤色、各种人种都参与其中,充分地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终,那些最有创意的企业和个人将是胜出者,而全球化也会在地球各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
通读全文,作者生动的事例和富有哲理的语言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受益颇深。
感悟之一:“我们的理念就是不断学习。
你会不断接受挑战。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谁能干些什么也是没有止境的。
”是的。
学海无涯,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我们才能进步,才能挑战自我,干曾经自认为自己干不了的事,达到能力的最高值。
作为新的“中心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应该更注重学习,拓展自我,因为我们的服务工作理念是“为您服务,是我们的职责,让您满意,是我们的追求”,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服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作为外经贸局窗口的工作人员,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对现有的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我市的外向型经济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要想在世界变平的过程中抢抓机遇,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者”角色向更高、更多元的价值链上提升,首要的是我们从事外经贸的工作人员要解放思想,超前学习,培养一流的业务素质,时刻准备“改变”,因为“对那些没做好思想准备的人来说改变是最难的,对那些不愿意改变的人来说改变是最难的。
地缘政治学
• 据此,麦金德断言,占据东欧是控制心脏
地带的关键,并把他的全球战略思想归纳 成著名的三段警句: • 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 •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 • 谁统治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 麦金德晚年时根据世界战略地理形势的变化,意
识到“企图支配世界的威胁,与其说来自东欧, 不如说来自心脏地带本身,即来自苏联” ,而单 凭西欧国家的力量远不足以遏制苏联,因此提出 了以北大西洋及其领海和与之相连的江河流域为 区域范围,以英国为海岛航空港,法国为桥头堡, 美国和加拿大为强大基地的“地中洋” 概念,认 为“地中洋” 地区可以同心脏地带分庭抗礼。从 其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不难看出他 的这一新思想的影响:该组织的成员国基本都是 “地中洋”地区的国家。
杜黑的“空权论”
• 杜黑(1869—1930)是意大利空军战略理论
家,他把地理环境与战略结合在一起研究 的思想方法使其理论在地缘政治学占有重 要地位。杜黑在《制空论》一书中全面阐 述了他的基本理论观点。
• 1.“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领域,结果就
必然成为一个新的战场”。今后“空军极有可能 单独完成战争使命,不必有陆、海军参与”。尤 其重要的是,空中力量具有比海上和陆地力量更 为有利的机动性,飞机在行动和方向上享有充分 的自由。它可以用最短时间(沿直线)沿任何方向 的路线向任何地点往返飞行。由于这种独特武器 的出现,未来战争的样式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 战争的主要特性将与以往战争根本不同。空中力 量的发展将使陆权和海权受到严重削弱。
马汉的“海权论”
• 海权论”最先是由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1840—
1914)提出的,1890年发表的著作《海权对历史 的影响:1660~1783》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海权 思想”。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分析国家的力 量时首先应重视海洋。 • 影响各国海上力量的主要因素有: • 1.地理位置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海权”,首先必须在地理上便 于进入世界的海洋。
外国建筑史ch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老年住宅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查尔斯·摩尔
新奥尔良市的意裔居民多源自西西里岛,整个广场就以地图模型中的西西里 岛为中心。广场铺地材料组成一圈圈的同心圆,即以西西里岛为中心。广场 有两条通路与大街连接,一个进口处有拱门,另一处为凉亭,都与古代罗马 建筑相似。
广场中心部分开敞,柱廊前后错落,高低不等。柱子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带 有拱券罗马柱式,下部台阶呈不规则形。这些建筑形象明确无误地表明它是 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
– 后现代往往是以传统形式作为符号加以运用,而新地域主义则是关注场
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都市文脉,从中思考建筑的设计原则,
是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归属感。
马德里建筑师:莫奈奥
马德里银行大楼
– “红砖艺术” – 与历史街区协调
国家罗马艺术馆(莫奈奥)
芝柏文化中心:R·皮阿诺
位于南太平洋岛上,“棚屋、森林、村落”
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
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有人认为, 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 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
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 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格雷夫斯是个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足 用品、首饰、钟表及至餐具设计,范围十分广泛。
加利佛尼亚州 加登格罗夫 水晶大教堂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1980
由于约翰逊善于建造高楼和公共场所等大型建筑,因此他
的作品遍及各个领域,他的设计经常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 审美观。
约翰逊总是离奇地将一幢建筑到另一种建筑的风格完全改 变,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欢迎的缘故。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雷曼的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
《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雷曼的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雷曼的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演讲人:Thomas L. Friedman主持人:Charles M. Vest 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校长主持人的开场介绍:今天,我们欢迎来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来宾是,Thomas Friedman。
诸位都知道他是纽约时报的国际事务专栏作者,我必须先承认,他的作品是少数我经常看的专栏,内容总是发人深省,即使我不是百分之百同意。
但就像我刚刚告诉他的一样,他的标题是世界上最有趣的。
任何能够写出独舞、或是上周的花椰菜这种标题的人,绝对都让你很难忘记。
椰菜仔等等......或许花椰菜还是比较好吧!我想各位也都知道,他获得过三次普利兹奖,以及三本我们都很熟知的书,《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凌志与橄榄树》,我记得Alex Darvel几年前介绍我看,更接近的则是《经度与纬度》。
他是我们校区附近Brandeis 大学的地中海研究科系毕业生,稍后他又在牛津大学获得中东研究的硕士学位。
他今日来此的目的,我说实话好了,某天深夜,我在别地某处的饭店,就像我平常在饭店所做的一样,躺在床上乱转电视。
我刚好看到Charle Rose秀的最后几分钟,Charlie正在访问他。
两人讨论相当精采,他正在讲着那些夷平机制,我则是静静的听着。
突然之间,我惊讶的发现到...,这是一个真正重要、有力的公众声音,而且是十分关键的,提到的都是对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成员们极为重要的事情,诸如开放的价值,以及科技与科学的重要性,以及为了国家的未来,让年轻男女可以接受这些领域的教育。
当然,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最基础的,最基本的假设,让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世界上目前许多最重要的趋势。
当然,他会讨论的主题是他的新书:《世界是平的》。
我想现在应该是它在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上的第二周。
稍后,他将为我们演讲,演讲后将会接受提问。
我们会在五点结束,之后,从五点十五分开始,将会有个欢迎活动,我不知道我们准备多少人份的食物。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_全球视野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经好友的推荐,我最近读了《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书中分析了21世纪初期全球化的过程。
书中主要的论题是“世界正被抹平”。
事实上《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非常严谨的经济学类书籍。
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个个故事,讲述了全球化的状况,以及它对人们所带来的影响。
作者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级即其所定义的全球化1.0版本,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1492年持续到1800年,国家和政府在宗教与帝国主义的影响下,利用暴力击碎国界的藩篱,将世界连为一体;第二个阶级即是他所指的全球化2.0版本,这一时代从1800年左右一直持续到2000年,这时,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去寻找市场和劳动力,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的下降推动了一体化的进程;第三个阶段即全球化3.0版本,世界从2000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整个世界进一步缩微,人们可以作为一个个体走向全球,轻而易举地参与全球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电脑、网络和各种软件等,全球化3.0版本的推动力则来自个人,世界被进一步拉平了。
导致世界平坦化的力量,弗里德曼总结为十大动力——第一大动力:柏林墙的倒塌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出现。
柏林墙的倒塌拆除了地缘政治的屏障,使得我们能够交流信息、使用同样的标准、并以全球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Windows 系统和IBM 个人电脑则消除了另外一种重要的屏障,使得每个人可以处理、写作、掌握和传播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
第二大动力:互联网的到来。
互联网提供了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全球沟通的工具;万维网创造了一个魔术般的虚拟世界,每个人都能够把自己的数字化信息传到网上,其他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接触这些信息;各种搜索引擎出现了,人们可以方便地寻找在网站上的各种网页,这种搜索引擎是如此简单,每个人都开始上网了。
第三大动力:工作流软件。
让你我的应用软件相互对话。
人们很快不再满足于浏览和发送电子邮件、实时信息、图片和音乐,他们希望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设计、创造、买卖、记录存货、替别人申报纳税、在世界的另一端帮别人读X 光片等。
论现代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2019年文档资料
论现代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 From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in the relevant chapte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critical regionalism" this build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osition. Discussion on how to break the old architect limitations of the form, combined with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to create a distinctive time featur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critical.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是当今建筑界知名的建筑史家和评论家。
他著有大量关于现当代建筑的论著,并曾担任由密斯•凡•德•罗基金会赞助的位于巴塞罗那的EEC欧洲建筑奖评委会主席。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的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于1980 首版发行后即被誉为现代建筑史的经典之作,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望。
作为一本对于现代建筑史的评论,全书的内容大致是按照时间发展的主线而不断得到扩展,作者把评论一直延伸到20 世纪90年代初,在第3 版中特别增加了三章,分别对产品主义,布景主义,批判的地域主义等集中潮流进行了评述,重点集中在20 世纪后期芬兰,法国,西班牙和日本四个国家在建筑创作上的成就。
.批判的地域主义观点的提出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原创性的运动,是针对近年来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扩张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而出现的。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
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
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
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
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
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
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
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
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
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
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复兴。
一国兴衰之潜力,早已暗藏于地缘格局之中,英雄因势而起,人民赢粮影从,共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浅谈全球化世界中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及其特点
浅谈全球化世界中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及其特点作者:卢爽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全球化”表现在建筑和景观上的同化作用迫使当代建筑师利用包括“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内的理论,作出新的选择来关注地方文化,贴近地域的地理特色并延续它们的存在。
在对建筑的地域主义价值进行严密的分析与重估时,将讨论置于宽阔的历史背景之下,用丰富的图例巧妙分析并严密论证了当代建筑最显著的一种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与活力。
关键字:全球化、地域主义、批判性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古典著作中对地域主义建筑最直观的描述,见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地域主义是只建筑上吸收本地区民族的、民俗的风格,在建筑中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的设计思潮。
从广义来说,地域建筑的含义是宽泛的,建筑的空间性和地点性决定了任何建筑都有地域性。
而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是基于特定的地域自然特征、建构地域的文化精神和采用适宜技术经济条件建造的建筑。
“批判性地域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它既精辟地关注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又能高瞻远瞩的发扬时代批判与创造精神。
批判地域主义承认现实生活和技术发展,但强调对技术强制性应用;也尊重文脉、环境、历史和文化,但反对折中主义的建筑式样;对于现代主义运动采取批判的态度,但绝非某些历史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所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
在全球化满眼的今天,“地域主义”的气质仍然鲜明,甚至更加光彩夺目。
一方面是全球化干涉无孔不入的渗透,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性的挣扎和艰难地延续。
芒福德认为地域主义并非是简单的采用“地方材料”或“结构”,这两点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与“全球化”相抗衡。
他认为“地域主义建筑”必须力图克服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鸿沟...... [1]芒福德重新定义的地域主义,还担负着协调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感到安适自在”。
一直以来接触现代主义,明白建筑的空间的重要性,太过理性的去看建筑,就会慢慢失去对于建筑感性的思考,建筑的地域化和多样化阐释,使建筑摆脱了过分现代的阴影,真正的建筑大家,如斯卡帕做好每一个建筑的局部到做好建筑的整体,基本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全球时间与岭南想象 历史与大众政治视野中的广州新建筑评述
_ 、一 ຫໍສະໝຸດ ◆ ;目 昏 § 象
州塔不仅成为轴线的核心,还形成了轴线上的第一空 理坐标, 它更是一个时间坐标 , 标示着 “ 帝国 与 “ 天
间 层面 。… 下 ”( 界 ) 时间 主次 序列 世 的 以琶 洲塔 为 象征 的 帝国 时 间 终 止于 2 0世纪
每关 钟楼 是现 代 民族— — 国家 再 度合 为一体 。
9 强打 人 亚洲地 区 的时 问坐 标 。 地区 的普 遍性 而言 ( 如北 京 2柱状 门户 与南 大门 又 大 楼上 的 钟塔 俨然 就 是世 界 念碑 。 与 广州塔 变 相辉 映的 是规 划 中的双 塔 门户 ,在珠 江 北 岸 以向 北 3i 之 外 的 中信 广场 为 背景 ,柱 状 k n
的第二阶段 在冷战背景下,新中国建立了 对西方
于 它的 高度 .还在 于 它蕴含 而通 透 的柱状 身 影 , 们逆 需依 靠 想象才 能描 绘 出双 世 界的 “ 幕 之 后 广州成 为中国 的南大 门 15 年 人 竹 97
隶注定 它如 同 日晷— — 不仅是 塔共 同 构成 的 意象 —— 在 它们 之 间形 戚两 扇 虚拟 的 、
{ 中古 城市 过渡 到现 代城 市 由
帝 国 时间 的 ”a t n城 与 拥有 全球 时 间 的广 州城 C no
了人 们今 天常 常提 到的 岭南 文化 的初 始面 貌 。进人 到 2 0世纪 ,拆 除 城墙 之 后 的广 州城 迈 人现 代城 市 的 行 列 代性 的空 问成 果是 用骑 楼街 巷 为主体 的 现 路—— 桥 体 系 取代 了中 古城 市的 “ 城— — 河 体 系 ,整 条
m e r ol Ye t ce i o i a es f t e … top i s t he rat on f m g o h
全球化背景下批判性地域主义解读
全球化背景下批判性地域主义解读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提出入手,总结了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在此基础上,解读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及实践。
标签: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建筑创作目前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向也日益突出。
地域主义作为建筑创作中的一种设计理念,强调尊重传统、反映现代技术、突出地域独特性,在应对全球化冲击的背景下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和提倡。
地域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尤以批判性地域主义在文化空隙中的澎湃发展最为突出。
因此在当今全球化持续升温的时代,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提出1981年当代希腊建筑学者A·楚尼斯和L·勒费夫尔夫妇首先在《网格与路径》一书中提出了批判性地域主义这一概念,他们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来源于地域主义建筑研究的先驱刘易斯·芒福德对地域主义的认识,继承了芒福德地域主义思想中对普遍性和地域性的认识。
批判性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带有批判思维的创作观念,楚尼斯夫妇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批判性”和“陌生化”,既反对抹煞地域性,又反对完全照搬地域建筑传统。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进一步发展了批判性地域主义这一概念,他在1991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一书中,专门有一章阐述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观点,并介绍了一批他认为具有批判性地域主义特征的创作,包括葡萄牙的西扎、墨西哥的巴拉甘、丹麦的伍重、瑞士的博塔、日本的安藤忠雄、希腊的皮吉奥尼斯、西班牙的柯德赫等的一些作品。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从理论上归纳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七个特点:(1)是一种边缘性的实践,尽管作为对现代化的一种批判,它不会拒绝现代建筑遗产中解放和进步的方面;(2)是边界清晰的建筑,“场所—形式”的产物;(3)赞成把建筑的实现看作建构现象,胜于把它看作是把建成环境还原为一系列胡乱混杂的表面布景的片段;(4)对场地、光线和气候等地域要素做出反应;(5)对触觉、听觉和嗅觉的强调与视觉相当;(6)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在形式参照上,努力培育一种当代的面向场所的文化而不是把自己隔绝起来;(7)倾向于在那些以某种方式逃避了普世文明优化冲击的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国际关系中的建筑风格传播
国际关系中的建筑风格传播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其风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关系。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建筑风格的传播不仅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建筑风格传播。
一、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播建筑风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积淀的体现。
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例如,古希腊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强调对称、和谐,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理性、秩序的社会理念;而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则强调垂直发展和轻盈感,体现了人们对精神追求和宗教信仰的崇尚。
这些建筑风格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关系。
二、建筑风格与地缘政治建筑风格与地缘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往往成为某个地区的标志性符号,成为该地区吸引游客和投资的重要资源。
另一方面,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建筑风格也可能会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
例如,一些国家采用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来展示自己的文化自信,而一些国家则可能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会引发文化侵略或文化霸权。
因此,建筑风格的传播不仅涉及到文化交流的问题,也涉及到地缘政治的问题。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建筑风格的传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建筑风格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古希腊的古典主义建筑、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等。
这些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播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另一方面,一些新的建筑风格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新的建筑风格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技含量,如现代主义、极简主义、绿色建筑等。
这些新建筑风格的传播不仅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创新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
四、国际组织在建筑风格传播中的作用国际组织在建筑风格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ITICAL ARCHITECTURE INA GEOPOLITICAL WORLDPeter Eisenman地缘政治世界的建筑批判彼得·埃森曼There is a new condition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today, onewhich no longer deals with the class struggle of communismversus capitalism, of First World versus Third World, butwith an ideological condition based on geopolitics. Geopoliticsinvolves two conditions: one, that despite the increasingmediation of the globe as a single entity, location has becomean important political factor; and two, since western capitalfinds itself unable to continue to provide for the economic,social and political infrastructure that evolved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the emerging Pacific Rim and Muslim worldcountries, and their geopolitical positions, are no longernecessarily dependent on the western world for capital.当今思想政治有一个新的状况,一个不再涉及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不再涉及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阶级斗争,而是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思想状况。
地缘政治涉及两个方面:一、尽管强调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地理位置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二、西方资本发现自己无法继续像在十九世纪那样为经济、社会和政治提供基础,新兴的太平洋沿岸和穆斯林世界的国家,他们的地缘政治不再需要依赖西方世界的资本。
The idea of western capital evolved gradually over 200 years: it grew out of the revolutionary and ideological politics of the class struggle against the ancient regime. Most manifestations of western colonialism were grounded in this ideology. When colonialism is no longer a dominant ideology, class politics is replaced by a politics of location. Indonesia, Malaysia,Singapore and Hong Kong are examples where a politics of place is evident. An aspect of this concerns the survival of a secularism which is no longer dependent on a western colonial condition. Since western capital is no longer able in its economic framework to provide for its own infrastructure, it can hardly support an iconic structure. That is, a critical structure for architecture. In such a context,architecture is no longer seen as relevant. Instead, information-age capital is being invested in an infrastructure necessary to maintain a high level of services t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rchitecture and iconic symbolism.西方资本的观念是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它是在阶级斗争的革命和思想政治中成长出来的。
西方殖民主义的大部分表现都是以这种意识形态为基础的。
殖民主义不再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阶级政治被地缘政治更换。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是很明显的例子。
这是一个世俗而不再依赖西方殖民地的生存状态的一个方面。
由于西方资本在其经济框架内不再能够为它自己提供基础设施,它很难支撑一个标志性的结构,即建筑学的批判性结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不再被视为政治相关的。
取而代之地,在信息时代中资本被投资进以维持高水平服务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中,再没有什么与建筑和标志性的象征意义有关了。
In Jakarta,Kuala Lumpur and Singapore, the idea of a critical architecture has little relevance because there is no enabling mechanism to support such an idea. This gap in society's sensibility as to what would even constitute a critical architecture and its purposes, leads to afracturing of architecture away from its social, ideological and iconic purposes. And since the ideological mechanisms which sustained a critical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for 200 years are no longer in place, the questions that must be asked are,what is the nature of a critical architec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geopolitical, and if such an idea of the critical could be formulated, what would be its relevance today?在雅加达,吉隆坡和新加坡,一个批判性建筑的想法是几乎没有道理的,因为没有使批判性建筑成为可能的机制以支持这样的想法。
这种社会敏感性的缺口甚至影响了批判性建筑和其目的,导致了一个建筑远离其社会政治,思想政治和标志性的目的。
而且,由于在西方持续了200年的批判性建筑的思想机制已经不在了,必须要问的问题是,在地缘政治的背景下,一个批判性建筑的本质是什么,如果这样的想法可以成形,在今天与它相关的又有什么?The idea of a critical architecture began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was always related in the western world to an ideological politics. Two figures, Immanuel Kant and GB Piranesi, are important. Kant formulated the critical as that condition of being which speaks of the possibility 'in being' of knowledge. The idea of the possible deals with both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In succession, therefore, the ideas of the future, the avant-garde and the modern became linked with the critical.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rise of an avant-garde was an attempt not only to protect art from capital, but also to protect the system of the critical from erosion by capital. For while the critical evolved in tandem with the ideology of capital, the critical as it concerns the possibility of knowledge was always against any accommoda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Thus, for a time the critical and the avant-garde were synonymous.批判性建筑的思想开始于18世纪晚期,总是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相关。
其中有两个重要人物,康德和GB·皮拉内西。
康德定义批判为知识“存在”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的理念处理了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因此在其思想被继承的过程中,未来的想法、前卫和现代都与批判性联系在了一起。
在十九世纪末,先锋派的崛起,不仅是为了保护艺术的资本,更是为了保护被资本侵蚀的批判系统。
批判一度演变成与资本的意识形态相串联,考虑到知识存在可能性的批判总是与现实的妥协相对抗。
因此,批判与前卫一度成为同义词。
Also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Piranesi translated Kant's discourse into a manifestation in architecture. In his drawing of the Campo Marzio, Piranesi presented, in the forms of both ancient and invented building types, a city plan that stood as a critique of the existing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centralised axial cities that symbolised the central authority of the ancien regime. In Piranesi's drawing, buildings were jammed one next to the other, creating urban spaces that had never before been conceptualised. His drawing was not merely a new iconic representation of city, but also contained the possibility of city in its critique of the existing order. Succeeding generations of architects, from Ledoux and KF Schinkel to Le Corbusier and Mies van der Rohe, conceptualised architecture in a similar critical manner, always in relationship to an ideological politics.在十八世纪后期,皮拉内西将康德的话语翻译成为建筑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