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收入分配问题与改善方法
收入分配问题与改善方法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方面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另一方面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如何改善收入分配,实现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已成为社会各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收入分配不均的主要表现1.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是衡量收入不均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数据显示,部分地区的富裕家庭收入占比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而一些地区的低收入家庭收入占比却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从而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2.劳动报酬与资本收益不均在当前的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和资本收益的不均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业的从业者收入高,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资本收益的不均也表现在一些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利润丰厚,而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收入较低。
3.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在我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乡差别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的不平等性,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这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感。
二、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分析1.制度性原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在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一些制度性原因。
比如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利润过高,而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此外,政府在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重要原因之一。
2.规则性原因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规则性因素也对收入分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行业之间的差异化竞争,高技能、高职位的从业者相对于其他劳动者拥有更高的谈判能力和话语权,从而导致了其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的不均衡。
3.结构性原因我国收入不均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原因。
比如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而城市化进程中机会不平等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也是导致收入不均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引言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收入分配问题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探讨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收入差距加大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逐渐加大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的收入大幅增长,而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另一方面,由于个人资本积累和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一些地区和行业的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对策一:加强税收政策调控加强税收政策调控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对策。
首先,可以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增加高收入群体应缴纳的税款,以实现收入再分配。
其次,可以通过财产税和遗产税等方式,减少财富集中,促进收入的均衡分配。
对策二:推进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一项重要对策。
加强劳动法律的执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防止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待遇水平,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问题二:城乡收入差距大我国存在着明显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城市收入相对较高,而农村收入相对较低。
这种差距不仅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着城乡发展的均衡性。
对策一: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对策。
通过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对策二: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也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一项重要对策。
取消户籍制度限制,促进人口自由流动,使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和待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问题三:高失业率和低收入群体的存在在我国,高失业率和低收入群体的问题依然存在。
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成为拉动全国收入差距的结构性因素。
过去几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一直不断扩大,扩大幅度超过了农村。
在城镇内部收入分配中,部门之间收入差距和职业之间收入扩大得最为明显。
此外,城镇中出现了一些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急剧增加、人群规模急剧扩大的态势。
这些人群有的是借助资本市场的暴利机会,有的是利用权力寻租,有的是利用资源垄断获得收入和财富的急剧增长。
另外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同市场脱节也会促进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为关键岗位或工种的职工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普通岗位或工种的职工收入却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
这些行业大都是处于垄断性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这些企业的职工不但在职时工资收入高,而且退休后还能得到企业年金。
为了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让农民收入尽快增长,适度地提高农产品价格应该成为初次分配政策的一种选择。
以往经验表明,当农产品价格上升较快时,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都会有所缩小。
当然提高农产品价格相当于对城镇居民征收“食品消费税”,会影响到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但是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政府价格补贴的办法加以解决。
2. 分配格局不公平合理处于垄断性领域的企业,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造成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公;而普通岗位的工资收入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比其他行业同工种职工的收入高出很多,因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分配不公。
此外,分配不公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很严重,表现为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正在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过去,由于全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很小,分配格局就像一个“矩形”。
现在,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分层很明显,分配格局就像一个“倒三角形”。
这样的分配格局对保持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应当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现有分配格局进行及时调整,逐步形成“两头尖、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税制结构不合理,增收功能强,收入调节作用弱是促进这种分配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分配问题与解决方案
收入分配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收入分配问题却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收入分配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收入分配问题如何解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从收入分配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如何解决。
一、收入分配的现状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仍然不够公平。
贫富差距大、城乡差别大、行业差别大、性别差别大等各种分化现象突出,相当一部分人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程度。
1.贫富差距大我国收入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扩大,至今这个差距已经比其他发达经济体要大,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公民收入差距比较显著。
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日益突出,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收入水平依然较低。
2.城乡收入差距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巨大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另一个原因。
农民在收入、基本权利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书法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他们的工资和社会保险收入较低。
(注: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该答案里的部分内容和表述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导和不准确之处,建议读者自行斟酌。
)3.行业差别大我国收入分配也存在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的现象。
通常来说,从事农业和服务业的人群收入较低,而从事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的人收入较高。
4.性别差异大目前,女性的收入仍然明显落后于男性,而这种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农村地区和服务业中,也存在于高端行业或企业中。
二、收入分配的原因我国收入分配不公主要有以下原因:1.资源分配不合理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资源分配和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同时,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2.税收政策有所偏差税收政策也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度施行地方税收征收政策,给企业带来过多的税负,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另外,税制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协调的生态系统,存在多样性和不协调性。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国有企业是国家掌握的重要生产资料的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国有企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收入分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均衡、激励机制不足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对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进行改革对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收入分配不均衡。
在国有企业中,高管人员的收入通常较高,而普通职工的收入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收入分配现象不仅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而且还会导致员工之间的不满和不稳定,影响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2. 激励机制不足。
目前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普遍存在不公平、不透明的问题,员工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3. 财务不透明。
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问题也和财务透明度有关,一些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够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公平。
二、改革对策1. 完善薪酬制度。
国有企业应通过完善薪酬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提高员工收入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保证员工的劳动成果得到公平的回报。
3. 加强财务透明度。
国有企业应加强财务信息的披露和公开,增加企业对外的信息透明度,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4.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获得利润的机会。
5. 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
加强相关部门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监管,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行为,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保证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防止出现不正当的收入分配行为。
我国现在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现在收入分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功成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课程前言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也分享一下我对收入分配的一些思想。
因为近几年来收入分配我也高度关注跟全国人民一样,也跟党和政府保持同步,但也都高度关注财富的分配问题。
记得我在2005年曾经提出要把分好蛋糕摆到制作蛋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现在我们很多时期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已经开始这样提了,所以财富分配失衡的格局我觉得有望在“十二五”期间会有所好转甚至是有所扭转。
借此机会我讲,实际上是讲三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分配里面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第二需要澄清一下社会分配改革中的认识误区。
第三,在改革社会分配进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所以算是宏观层面。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们看到我国社会分配格局实际上是发生了异常深刻的变化。
刚才有位领导在前面还讲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最平等的国家,但也是既平等贫穷的国家。
因为基尼系数跟现在的北欧国家比,比北欧国家还要低于,我还觉得北欧国家的基尼系数可能在0.26万最高是在0.28的样子,我们当年是0.24,所以是高度平等的国家,但是共同贫穷的国家,当然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三十多年来国民财富增长很快,GDP增长达到了100多倍,也就是当年的GDP是3600亿人民币,现在是不止36万亿人民币,国家财政收入当年我记得是1132亿,现在政府控制的财力我估计今年可能要达到12万多亿到13多亿,所以两个主要的衡量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的指标都超过了百万以上。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整个财富的分配格局实际上是在失去原有平衡的基础上,走向了日益失衡和失的这样一个状态。
所以我说当前的社会分配领域存在的特殊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普通居民与劳动者的收入很低,社会分配向政府、企业倾斜,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当中所占的比例在持续下降。
我想这个是大家有共识的,因为GDP的年均增长力,国家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都要大高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和普通劳动者报酬的增长幅度。
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包括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增加等。
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全球化与技术革新:全球化和技术革新导致了资本的集中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高技能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低技能劳动者受到冲击。
2. 教育和技能差距: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差距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育资源不均衡和职业技能要求的快速变化,使得一些人无法获得高薪工作。
3. 跨国公司的税收规避:跨国公司通过利用税收规避手段,在高税收国家外,将利润转移到低税收国家,加剧了贫富差距。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应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2. 实施税收改革:政府可以通过修订税法,减少税收优惠和loopholes,加强税收监管,限制跨国公司的税收规避行为。
3. 增加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
4. 促进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确保收入分配公平和可持续性。
5. 强化劳工权益保护:通过加强员工组织和劳工权益保护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防止他们被剥削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解决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
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 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952 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
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此后的 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机械114——崔郑志——2011071234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既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平等状况,人文思想水平,又取决于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以及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收入分配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问题,也是个发展经济学的问题,它与人权有关系,与发展过程有关。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明显地表现为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存在很多问题.对收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从社会部门角度来看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如果在一个国家内,各部门的权力和地位不平等,一个部门便可能占有社会的更多财富。
譬如,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不平等,城市与农村力量不对等,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不平等,这种力量的强弱都可以影响到产品价格的定价权,最终造成各部门收入分配的不对等。
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将我国经济送入了国际经济范畴,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外收入差距巨大,与国外进行交易的部门必须首先达到一定的国际收入水平,然后才能与国外进行交往。
这一对外部门必然与国内一些部门拉开差距。
因此,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影响。
实际上,收入分配是产业利润链的反映。
收入分配可以最清楚地反映出高利润部门和低利润部门的差别。
高收入群体一般是位于利润链高端的群体,或者是垄断部门和权力部门。
低收入群体一般处于利润链的末端。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说,高收入群体一般是强势群体,低收入群体一般是弱势群体。
我国各经济部门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说到底还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有关。
当我国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之后,整个经济都与世界强势经济集团联系在一起。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知不觉地变为被廉价掠取的对象。
这是因为,在中国与国际市场的交易过程中,定价权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商品价格的低廉,国内出现大量的低收入阶层。
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会计113 马娇 2011091311从我高中至今学到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及通过上网图书馆等查阅各种资料,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关键的是要看三个方面:首先是如何调节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除城乡和地区差距外,最为突出的就是行业差距,即垄断行业和普通行业的收入差距。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考虑到住房、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因此,如何调节行业收入差距,尤其是垄断行业差距过大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
虽然国资委等部门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少制度规范,但这种体制内的规范显然与真实意义上的制度规范相差甚远,无法解决体制外的差距问题。
其次是如何调整个人所得税。
财税体制改革是目前最难推动的问题,而个人所得税改革更是改革中难上加难的。
由于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现金流模式,造成工薪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负过重,而高收入阶层反而缴纳的税收较少,使目前的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产生了逆向调节作用。
因此,如何发挥税收在调节收入分配环节中的杠杆作用,也成为当前一个关键性的焦点,但从现有条件而言,短期内要作出大的变动非常困难。
最后是如何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
目前我国收入结构呈倒T字形,上部是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的人群,底部是大量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者,调节收入分配改革,最基本的是要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
今年以来,虽然许多地方都已经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但与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显然相去甚远。
按照国际惯例,最低工资应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0%—60%,但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2009年各省会城市的最低工资多数只略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30%。
因此要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仅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依旧是杯水车薪。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第一篇: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也相应进行了改革。
经过30年的努力,目前全国已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生活得到大幅度改善。
但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看,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须在全面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的前提下,探讨深化改革的任务、思路和原则,研究提出改革的具体措施,这对于加快民生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任务、思路和原则(一)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分配秩序混乱和分配关系不合理两个方面。
1.分配秩序混乱。
在初次分配领域,主要表现在:部分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特殊情况工资支付混乱;部分用人单位制度外收入多;一些要素市场收入分配失范;非法收入占有一定比重。
在再分配领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表现:一是社会保障不足且在某些方面不够公平;二是偷税漏税等问题严重;三是第三次分配无序。
2.分配关系不合理。
可以概括为“两降四大几不顺,四低一慢两并存”。
即居民收入、劳动报酬比重两降低,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四方面收入差距偏大,不同层级组织和部分地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几方面分配关系不顺;农民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私营企业职工和生产一线员工四类人员收入低,普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偏慢,不少低端岗位人员工资偏低和某些低端岗位工资不低、部分高端岗位工资偏高与少数高端岗位工资不高两并存。
造成以上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二元体制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不高且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人们禀赋的差别,旧观念的影响等深层次原因。
又有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劳资协商机制、收入分配调控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执法监管不到位等直接原因。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机械114——崔郑志——2011071234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既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平等状况,人文思想水平,乂取决于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以及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收入分配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问题,也是个发展经济学的问题,它与人权有关系,与发展过程有关。
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明显地表现为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大, 存在很多问题.对收入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思路可以从以下儿个方面来分析:从社会部门角度来看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如果在一个国家内,各部门的权力和地位不平等,一个部门便可能占有社会的更多财富。
譬如,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不平等,城市与农村力量不对等,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不平等,这种力量的强弱都可以影响到产品价格的定价权,最终造成各部门收入分配的不对等。
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将我国经济送入了国际经济范畴,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山于国内外收入差距巨大,与国外进行交易的部门必须首先达到一定的国际收入水平,然后才能与国外进行交往。
这一对外部门必然与国内一些部门拉开差距。
因此,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影响。
实际上,收入分配是产业利润链的反映。
收入分配可以最清楚地反映出高利润部门和低利润部门的差别。
高收入群体一般是位于利润链高端的群体,或者是垄断部门和权力部门。
低收入群体一般处于利润链的末端。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说,高收入群体一般是强势群体,低收入群体一般是弱势群体。
我国各经济部门岀现如此大的差异,说到底还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有关。
当我国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之后,整个经济都与世界强势经济集团联系在一起。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不知不觉地变为被廉价掠取的对象。
这是因为, 在中国与国际市场的交易过程中,定价权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商品价格的低廉,国内出现大量的低收入阶层。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机械113伏永明2011071204我国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分析: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
主要表现为:一是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
1991年为0.282,1998年为0.456,1999年为0.457,2000年为0.458,10年上升1.62倍。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2.2,1995年为1:2.71,2000年为1:2.79,2001年扩大到1:2.9。
三是地区间差距扩大。
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与最低的省差距超过3倍。
四是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80年代中期,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显现,到90年代中期最高行业人均收入与最低行业之比为2.23:1,2000年又上升到2.63:1。
五是不同经济性质的单位职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国有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资差距为1.25:1,2001年扩大到1.63:1,其他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与集体经济性质单位职工工资相比,1985年的差距为1.49:1,2001年发展到1.77:1。
六是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明显加快。
特别是近两年,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了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长,2002年1季度的统计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6.2%,2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为7.66倍。
2、财产的集中度越来越强,居民家庭财产的差别越来越大。
最新的调查统计显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
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另外80%的家庭占有财产总额的53.6%。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出现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户均金融资产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总值的比例目前约为66.4%,在最低的20%的家庭中,户均拥有的金融资产只有居民金融资产总额的1.3%。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分析及策略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两个比重偏低,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
其次是分配关系不合理,表现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
再次是分配秩序不规范,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不少用人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事业单位和某些国有企业制度外发放的收入多,津贴补贴名目繁杂、渠道混乱。
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深层次问题的制约。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社会体制乃至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严重制约着分配问题的解决。
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不少行业、地区高消耗低产出,这使得这些行业地区财富增长相对缓慢,制约着行业、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缩小;经济结构不合理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外依存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小、低附加值产业产品多、低层次劳动者供过于求等,使农民增收、外向型行业和低端行业企业劳动者以及农民工、劳务派遣工、非全日制工等人员工资增长难以实现,加之垄断企业的地位强化与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良并存,以上这些都助长了城乡、行业、群体收入差距拉大;而经济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如城乡之间尚未完全打破的分割管理体制、对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发展支持政策的不平衡以及社会诚信的缺失等,也严重制约着分配关系的理顺和分配秩序的规范。
一句话,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分配领域存在的三大问题无法根本解决,这也是三大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深层次原因。
二是利益团体的制约。
改革开放到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在此进程中,某些行业、部门、群体的收入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与其他行业、部门、群体的收入形成了很大差距,这其中有合理因素,但同时也存在不合理因素,即依靠权利、垄断地位、人员身份区分等手段获得的不合理收入。
这些行业、部门、群体在社会中一般都居于有利位置,其基于自身利益往往有意无意对理顺分配关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持反对或阻挠的态度,这大大加大了解决分配领域存在问题的难度。
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精选5篇)
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精选5篇)第一篇: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题目: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1.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总起来讲,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公平,公平一般有两种含义:在社会学上,公平是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涉及到要把富者的一部分财富无偿地匀给贫者,因此它有时会和效率发生冲突,影响效率的提高。
在经济学上,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是和效率相一致的,相促进的。
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内容和结果上的公平。
如果只强调这种意义上的公平,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加以调节的话,贫富悬殊和大量贫困现象的存在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产生严重的负作用。
因此,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
2.(1)洛伦兹曲线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2)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
(3)奥肯定理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
论当今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论当今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即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
而定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作了必需的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的方式。
因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不过,我们目前实行的按劳分配的方式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有着很大的区别,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而是由企业;第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的标准实现;第三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劳动量为尺度还而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
第四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的形式来表现而不是以“劳动券”的形式。
2.收入分配不平衡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国内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日益加大的形势,特别是东南沿海与中西部之间的地区差距大幅攀升,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与此同时,城市和农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开。
至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总体基尼系数已上升到0.45的高度。
若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已是相当不平等的差距。
除此之外,经济体制不健全,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明显拉大,贫困人口及失业率节节攀升。
上述这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必然会引起对国内社会大面积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会使发展丧失本来的意义,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不能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种“无发展”的增长情形。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分析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一、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一)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从收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
在此期间,统计口径的调整是其原因之一。
即便考虑这一因素,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储蓄率持续上升,主要是企业储蓄上升的结果。
企业储蓄率1992年为13.3%,近年超过20%。
对于居民来说一定程度上不是消费相对少了,而是收入水平相对下降了。
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企业盈余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50%到57%之间,比我国2007年39.7%的水平高10~17个百分点。
而这些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于20%~25%之间,比我国31.3%的水平低6~11个百分点。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2007年时达到3.33倍的高位。
这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依然反映的是城乡差距问题。
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除了行业特征和技术密集等合理因素外,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垄断因素导致的。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个人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个人收入分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当前存在不公平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高;另一方面,一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对策:1、加大福利改革力度。
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待遇,增加社保质量和养老金的覆盖面,这样可以让低收入阶层在退休之后得到更好的照顾。
2、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
为了提高人们的就业能力,我们应该增加职业技能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以提高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
3、推行稳健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使经济增长稳定,激励企业创新和扩张,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强对有价值的的劳动力的补贴。
对于涉及科技创新领域、社会公益及大众健康领域的有价值的劳动力,可给予政策支持,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5、改进税制。
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情况,设计更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制,以帮助改善收入分配,减少差异。
二、问题:个人劳动报酬不足的问题在我国,许多低收入工人的工资并不高,很难够资让他们过得舒服。
这些工人的收入可能比经济城市生活成本低至少一倍,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通常是相对贫困的。
对策:1、建立全面和可持续的工人舒适基准。
建立全面和可持续的工人舒适基准以解决低收入劳动者收入不足的问题。
这个标准应该考虑到当地的生活成本和相关因素,确保工人的收入水平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2、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加强对企业的质量监管以确保他们不会削减员工福利,降低劳动报酬。
同时,对于压低员工工资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
确保员工的权益得到保护。
3、加强劳动力组织和工会的支持。
劳动组织和工会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定来帮助解决缺乏收入保障的问题,并支持集体谈判通过和解决工资纠纷。
4、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村地区支持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创新和投资,以提高农民的劳动力市场获取能力。
收入分配方面的困难与对策5篇
收入分配方面的困难与对策5篇第一篇:收入分配方面的困难与对策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困难与对策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2012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民收入分配与企业总体薪酬制度高峰论坛举行。
与会者指出,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既是一个处于经济领域的财富分配问题,也是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它正在成为我们进一步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1、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占比偏低,且持续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1978~1995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1996年至今)两个阶段。
2000~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下降8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5.2个和2.8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51.4%下降到39.7%2、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3、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
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社会影响恶劣。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王小鲁的一项研究表明,加上隐性收入后,2005年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统计显示的9倍扩大到31倍。
主要是企业家、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
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公共资金的流失、银行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收费、行政许可中的寻租、土地收益流失、垄断收益等。
二、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既有合理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特征、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的阶段性等原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包括对资源享有的初始不平等、行业或部门垄断、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等原因。
16901 收入分配问题的改善路径和政策措施
收入分配问题的改善路径和政策措施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而且涉及着财富的分配、社会的公平以及社会的稳定等多种方面。
然而,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自的收入分配结构、问题和原因也会不同。
在此,我们将探讨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以及相应的改善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收入差距大中国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60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6673元,相差大约2.5倍,这个数字在不断扩大。
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不均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2.高收入群体收入占比过高过于集中的高收入人群在中国社会经济中不仅增加了社会不公平因素,而且限制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发展。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收入分配结构大大缩小了国家的内需市场。
3.收入差距过大的行业收入分配不均与行业的差异性有关,尤其是金融、科技等高收入领域,从业人员极少且收入水平极高。
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行业收入差距拉大。
二、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改善路径收入分配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点突出,支持多种手段和措施,确保中国人民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1.修正税收制度通过修正税收制度,采取差别化的税收模型,弱化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优势,同时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的税收减免和税收优惠措施。
通过政策调节,缩小高低收入人群之间的差距。
2.促进公平竞争促进公平竞争对于缩小收入差距非常重要。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尤其是修改政策、保障劳动和维护知识产权等方面,以进一步推动公平竞争,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机会。
3.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是消除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系统的资源分配,保证基本教育普及,并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机会,以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技能和素质。
4.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针对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普通劳动群体等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福利和就业保障,提高收入分配结构的公平性和普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收入分配制度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的发展和杜会的稳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指出了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
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立能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每个劳动者和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的分配制度。
一、新中国收入分配政策的变迁。
1、从建国到50年代中期,实行的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952年后,党在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按劳分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八级工资制”。
1956年进行了第二次工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工资制度。
2、1957年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带有平均主义倾向的单一的“按劳分配”。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本上成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
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按劳分配被认为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开始从根本上打破了农村的带有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方式。
4、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召开前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党的十五大至十六大,提出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国家通过医改、房改、教育体制改革,退出三大保障系统,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但个人在收入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支出突然增加了。
6、新世纪新阶段,党从构建和谐社会实际出发,着力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2007年,十七大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党在新时期对收入分配政策的重大调整。
综观建国以来的60 年,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理论和政策从注重公平—打破平均、牺牲公平注重效率—重视公平、改善民生,走出了一条螺旋上升的道路。
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1.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从 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
在此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下降过快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同时,此间劳动者的支出由于国家进行了房改、医改、教改,退出了福利分房,免费医疗和上学,居民的支出大大增加,影响了居民消费的有效增长。
从国际比较看,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企业盈余则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世界重要经济体的劳动者报酬在 GDP中的份额近年一般介于 50%到 57%之间,比我国 2007年39.7%的水平高1O一17个百分点。
而这些国家的企业营业盈余介于20%--25%之间,比我国31.3%的水平低6—11个百分点。
2.收入分配秩序混乱和制度缺陷导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城乡间、行业间、阶层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突出,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城、乡差距,国企、民企的收入差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其它职工收入差距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6倍,2007年时达到3.33倍的高位。
国企与民企间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国有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 5—10倍之问。
当前我国行业、各阶层间的收入差距并非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国家分配制度设计缺陷所致,如普通民营企业员工的工资基本上是充分市场竞争的。
但国有垄断行业职工工资是不经市场竞争的,除了工资以外,他们还分享本应全民分享的垄断利润和国有资本的收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更是自己说了算,想发多少发多少,反市场而行,即不因想做的人多,而降低工资,没人肯做才加工资。
再如普通职工养老医疗保险个人扣缴11%,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个人只扣缴3%,但退休工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却要比普通职工高得多,甚至于多几倍。
二次分配的收入调节效果不明显。
1990--2005年基尼系数从0.35上升到0.45,2008年进一步上升到0.48。
最高20%的收入组的收入相当于最低20%收入组的8.3倍。
这说明二次分配既没有在总量上改善居民的收入状况,也没有在结构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只是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差距拉大的速度。
3.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发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特别是人均 GDP在 3000美元至10000美元阶段,随着居民消费逐步由耐用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公共服务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
以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主要公共服务为例,国际平均升幅达到 13个百分点。
其中,教育支出保持相对稳定,而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分别大幅增加了4个和10.7个百分点。
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比将逐步趋稳,虽然经过近年持续加大投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仍然不足。
2007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只有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GDP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 13.5和24.8个百分点。
其中,医疗支出比重分别低4.7和8.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分别低9.9和 18.3个百分点我国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主要经济体中仅略高于印度的水平。
我国政府教育支出总量尽管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也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以2007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的消费支出比重为6.4%,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不到4%。
其中,德国和英国分别为 1.1%和 1.5%,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和4.2%。
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比重为7%,而发达国家平均不到5%。
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政府公共服务支出不足成为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归结起来,我国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确有要素属性、发展阶段、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体制性弊端是根本性原因。
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重国家、“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使广大居民相对没有钱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不足,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不健全,使得有钱也不敢花。
居民“没钱花”和“有钱不敢花”正是当前收入分配格局引发的内需不足的症结所在。
另外,由于对内开放不足,金融、电信、电力、石油等基础产业,教育、医疗、文化、出版等服务业,社会资本和民营经济依然难以进入,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同样突出。
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愿不足、大量外流和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不足同时并存,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并存,成为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增长和长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由于收入分配秩序混乱,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基尼系数已跨过,达到了(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60%以上。
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可以按性质分为四类:一是由于先天的缺陷,例如残疾、弱智,或者出生在一个闭塞地区的贫困家庭;二是个人主观努力的不同;三是非市场性的原因,或由于特权形成的,例如贪污。
四是行业产品之问的比价不合理,如农产品和工业品,竞争行业和垄断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给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直接造成了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一部分劳动者并没有付出较大的劳动可以获取很高的收入,而另一部分劳动者虽然花费了很大的劳动却得到较低的收入。
再加上我们的税收制度和征管办法不健全,有些超高收入者存在着严重的偷税漏税现象,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调节。
更有极少数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机关工作人员出于个人利益的需要.得到别人的好处,就慷国家之慨,富了个人,损了国家,进而加剧了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公,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
目前在我国造成收入不同的主要是第三条和第四条造成的。
三、分配不公的危害性1.引发社会矛盾。
分配不公造成了社会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财富不断以非正常的方式向少数人集中,少数富人越来越富,大多数穷人越来越穷,贫富二大群体矛盾会日益激化,极引发社会矛盾和动荡。
2.扭曲社会价值观。
不公的收入分配制度,会造成高收入的取得,不是因为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和努力,而是因为拥有或利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或分配制度的缺陷所致,长期以往会引导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追求投机取巧、权力寻租,抛弃劳动奉献、诚实守信,崇尚奢侈,耻笑节俭。
目前这一现象在我国已日趋严重。
3.推高物价。
虽然在中国富人的比例相对较少,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其绝对数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他们占有了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他们无节制和奢侈的消费会推高物价,疯涨的房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富人们大量的闲钱,还会形成过剩的流动性,引发物价波动。
4.消费外流,抑制内需。
富人们通过各种非法途径获得的收入(每年有大约2000亿左右)不敢在国内消费,大量转移国外消费,抑制了内需。
四、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思路。
1.增加劳动收入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逐步达到劳动者收入50%,国家25%,资本25%的合理水平。
2.理顺不同行业收入分配秩序。
目前民营企业工资是充分市场竞争,国有垄断行业工资分享的不仅包含了正常利润以外的垄断利润,还分享了本应全民共享的国有资本的收益,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享有的是不受约束的自已给自己加工资。
这种混乱的局面必须尽快扭转理顺。
初次分配中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人社部要对包括垄断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设定工资指导线,最低和最高工资强制性标准,建立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垄断行业目前相对封闭的内招现状,保障每个劳动者具有公平竞争择业的机会,建立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公务人员工资与当地居民平均工资挂钩的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