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国际关系史精品课件
国际关系史(战后篇)PPT
![国际关系史(战后篇)PPT](https://img.taocdn.com/s3/m/2802d667ddccda38376baf2c.png)
【1】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0:《舒曼计划》 ◆1952: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2】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
【3】欧盟(1993年)
2、欧共体对美国的挑战 【1】经济上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
欧共体 日本 美国
【2】政治上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法英拒绝美国“多边核力量”计划
◆法国同西德签订合作条约 ◆法国退出北约一体化组织
2、朝鲜战争
第三章
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
1、二战大大削弱了列强对殖民地的控制
2、殖民地国家的力量在二战中壮大 3、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更多的国际支持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区域
二、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
(一)二战前东南亚国家状况
1、独立:泰 2、美:菲 3、法:越、老、柬 4、英:缅、马、文 5、荷:印尼
◆美国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四、美苏关系的僵持 1、背景:美苏两国领导人的更换
2、表现:既无直接对抗又无缓和 ◆苏联的外交战略 ◆美国的外交战略
第五章 两大阵营内部的分化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 1、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中苏领导人的个人不和
◆大规模报复战略:依靠美国战略核力量的优 势对苏联形成有效的威慑。
(二)苏联的“三和路线”
1、背景
2、内容
◆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 ◆和平过渡
3、三和路线的影响
◆缓和了美苏关系和两大阵营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分歧
二、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
1、奥地利问题
◆奥地利问题的由来 ◆苏美英法四国条约 ◆奥地利问题解决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 大国与国际关系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 大国与国际关系公开课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1f30c7e009581b6bd9eb83.png)
经济危9机0年代
法西斯苏、联解体
实质:争夺、统治到尊重、美英和新法政绥解一、靖超多强
分析原因: 经济
战争到和平发展
政治
争霸、争夺到多极化、全球化
思想
1、某同学在研究一战爆发的有关史实时找到了以下因素。下列各
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排列起来,正确的是
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英国与德国在一战前贸易往来非常密切,但还 是发生了战争。
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
在日本建 国民大革
中
中国 日关系 日 演变 本
汉唐兼长日遣大封唐 太 收 安 本 唐 化 建时 宗 并 鸿 来 使 改 化期 鼎 蓄 胪 学 新盛 寺 习1倒 明 殖 和 逐9为 师 制 洋 中世实幕 治 产 魂 步夷双 夷 务 体纪运 维 兴 洋 外质(半 长 运 西中动 新 业 才 侵林, 技 动 用:魏以1中8)94国加 甲 八 日甲 民 维 学年紧 午 国 俄午 新 日族后古侵战联战战变本危代华争军争争法机20(世同反二五抵参出二巴华与但九儒纪盟日十四制加兵十黎盛西受国初家会高一运日一山一和顿方制公涨条动货战东条会平约约)2300世年文命国局日抗经政西与全大毒细经奴纪代共部到战化济变斯德面屠气菌济化对的全2继太争战东危、上意侵杀战战掠教0峙抗面和2纪年、国合坚抗续平败京机法台盟华夺育04代世共作持战侵洋投审平0 华战降判美统政市经谋大输25后敌和1国制府场济求国009世年对解7控经主经崛政出2纪代到年制济导济起治
的报酬吗?”他如此愤慨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被迫割香港岛给英国
C
B.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
C.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
国际关系史课件.ppt
![国际关系史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ba9dc5614791711cc7917fe.png)
1798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 反法同盟并于次年3月开始了对法国的军事行动, 法军节节败退。督政府威信扫地。
二 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 阵营。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 议会采取谨慎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 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
克
伦
威
尔
时
代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 的
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
五 波兰三次惨遭瓜分
波兰曾是17世纪的强 国,到18世纪衰落下 来。18世纪的最后 30年,俄国、普鲁士 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 波兰,改变了东欧的 政治地理形势。
第三节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 18世纪中期以后的北美局势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推行 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 的强烈反抗。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 爆发。
英国成为欧洲的霸主。
三 普鲁士的兴起
18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 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对外扩张中日渐强 盛,并于1701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四 俄国的崛起与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 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中欧。1700年,俄 国和瑞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
随后,俄国稳固地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恢复与大陆国家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另一方面,
英 国
又极力夺取海洋霸权,英、荷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战 外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475425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a.png)
“门户开放”政策:
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了“门户开 放”政策,企图在承认列强在华 “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 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外 交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 新阶段,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 不再追随西方,而有了独立的政策, 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
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 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 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3、雅尔塔体系
⑴含义: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 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 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 雅尔塔体系。
⑵内容: 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 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冷战”政策:
❖ 含义: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 对抗形式。
❖ 原因:1、美国经济实力雄厚,野心膨胀 将苏联和各国人民革命力量看成它实现 霸权计划的障碍。--“对抗” 2、大战刚刚结束,双方均不愿卷 入新战争。--“除战争以外”
❖ 中心:以遏制“苏联”为中心。
❖政策的表现:
➢ 对社会主义国家: A.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 B、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年) C、军事上:建立北约(1949年)
建立华约(1955年) ➢ 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 ➢ 力图控制广大亚、非、拉国家; ➢ 热战:侵朝战争、侵越战争。
二、美苏争霸及其两国对中国分别采取的政策: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优势在美国 美国:对华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
国际关系史课件 [人教版]
![国际关系史课件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08b20ba8114431b90dd810.png)
英 法 关 系
1、英法争霸(17-18世纪) 2、法国援助美国独立战争对抗英国 3、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4、英法联合与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5、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6、英法结成协约对抗德国 7、一战中,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 8、巴黎和会上英法联合反对美国 9、对德问题上英法产生分歧 10、战后英法共同操纵国际联盟 11、在对德赔款和法国的结盟问题有矛盾 12、30年代共同推行绥靖政策 13、二战中,联合反法西斯 14、二战后共同接受援助,共同占领德国,加入 北约,加入欧共体,联合出兵埃及(1956)等
日本的对外扩张
制定大陆政策 吞并朝鲜(四个步骤) 入侵中国(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俄战争 19041905) 参加一战,入侵中国山东(1914)提出《二十一条》(1915) 独霸中国 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割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侵华(九· 一八事变1931、一· 二八事变 1932 、华北事变1935、七七事变1937、八· 一三事变1938) 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0) 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 侵占东南亚广大地区 签订无条件投降书(1945)
பைடு நூலகம்
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而来。19世纪,英国 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一方面追随英国对外扩 张,另一方面又与其存在着殖民利益的冲突, 尤其是拉美地区 一战后,美国与英国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双 方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 势,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占居优势。英国的 霸权地位逐步让与美国 二战期间,二者在反法西斯问题上密切合作, 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国际地 位下降,由于国家利益和共同的社会制度,英 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国际关系史专题资料
![国际关系史专题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c87a849767f5acfa1c7cd9c.png)
中国-东盟关系10+1中国与东盟自1991年开始对话进程关系,双方经历了消除疑虑、对话伙伴、睦邻互信、战略伙伴等发展阶段。
经过15年来的共同努力,双方政治互信明显增强,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其他领域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
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我周边外交的一大亮点,也是东盟与所有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成果的一组关系。
政治上,中国于2003年作为域外大国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双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人会议、9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和5个工作层对话合作机制。
2002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就和平解决争议、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开展南海合作达成共识。
面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国与东盟真诚合作、共同应对。
双方召开了非典型性肺炎特别峰会和防治禽流感特别会议,制定了一系列合作措施。
我为遭受地震海啸袭击的东盟国家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经济上,我现为东盟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为我第五大贸易伙伴。
双方贸易额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贸易额达1303.7亿美元,同比增长23.1%,我贸易逆差约200亿美元。
双方于2002年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目前,自贸区建设进展顺利,7000余种商品自2005年7月开始全面减税。
双方相互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6年7月,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额已达到399.5亿美元。
中国-东盟博览会自2004年起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已成为我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
领域合作方面,双方确定了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卫生等十大重点合作领域。
在执法、青年交流、非传统安全等20多个领域也开展了广泛合作。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农业、信息通信、非传统安全领域、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交通、文化6个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
国际关系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
![国际关系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15111387c24028915fc3bf.png)
6.近年来中美关系继续取得积极进展,两 国高层保持经常性沟通,战略经济对话和 战略对话成功举行,各领域务实合作有效 推进,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了良 好沟通和协调。事实表明,中美既是利益 攸关方又是建设性合作者。这表明 A.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完全受规律制约的 B.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 基础 C.国家主权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 D.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
7.(07北京卷)在新一轮世界贸易组 织的谈判中,形成了以欧美成员国为 一方,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的格局, 主要原因是 A、国家力量决定其地位和作用 B、双方各自有其相同的国家利益 C、当今国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 D、合作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 式
8.近年来中俄两国在政治、经贸人 文和民间等各领域的合作全面深入 发展,中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大国 关系中最为积极和活跃的一对。中 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巩固和加强,给 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由 此有人认为:积极与大国保持交流 与合作,就能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高考考点 1.了解国际关系的含义 2.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3.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 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国家之间(最主要)
含义:
国际组织之间
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
国 际 关 系
政治
内容:
经济
文化
军事
形式: 竞争、合作、冲突是基本形式
国 际 关 系 的 变 化
1、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 —— ( 1)合作——原因:有 分离聚合、亲疏冷热 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 共同利益 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 2、引起变化的因素:政治、经济、 (2)冲突——原因:利 落脚点 文化、历史、地理 益对立 (2)国家利益首先体现统治 (既有合作又有对立) 阶级的利益 3、国家利益是决定因素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共122张PPT)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共1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27aaa57767f5acfa1c7cd83.png)
(7)评价
• ①积极:迎来了战后,即20年代国际关 系的“相对稳定”,欧美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②消极:没给世界带来长久和平;列强 仍剥削、压迫落后国家,并没改变世界 的基本格局。
2.雅尔塔体系
(1)背景: • ①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德、意战败,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 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壮大 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 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苏由 战前盟国变为战后敌人,它们按自己的 战略意图建立了此体系。 • ②二战前后,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 猛烈冲击旧的国际殖民体系。
• 本专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板块,在高考试 题中一直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以上对高考 考情的分析,我们认为2008年的高考备考复习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 1.夯基础。由于国际关系史头绪复杂,史 实众多,首先应准确地再认、再现其中重大的 历史事件和史实,这是备战高考的基础。 • 2.抓重点。综合科考试是突出重点的,所 以应抓住一些重点知识进行分析、迁移。如抓 住重要国际关系概念,理解其含义,利用本专 题知识多作整理与比较,以真正理解其内涵与 外延;抓住战争这一环节,掌握与其相关的人 物、事件、现象与结论,并注意分析其原因与 影响等。 • 3.搞串联。要注意中外国际关系的复习,特别 是要结合时政热点知识,以突出重点,并注意 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渗透,以应对 综合科考试。
• 6、一战后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 美日之间矛盾 • 7、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世界各国 同法西斯的矛盾 • 8、二战后初期—两大阵营的对峙 • 9、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美苏 争霸
知识归类:(二)
殖民主义扩张史
当代国际关系史PPT
![当代国际关系史PPT](https://img.taocdn.com/s3/m/fce6ff1d3c1ec5da51e27032.png)
A
10
[本章学习要点]
1. 美苏关系第一次缓和与第二次缓和 的背景、内涵与特点
2.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结果与影响
3. 东西方两个阵营内部矛盾的发展与 特点
4.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反对霸权主义的
斗争
*第二章 冷战的进行
(1955-1980)
A
11
一、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 苏联对西方政策的变化
2. 艾森豪威尔的对苏新方针
* 第一章 冷战的开始与两极的形成
A
4
一、盟国首脑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进程 2.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3. 雅尔塔会议 二、战后全球制度的确立 1. 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全球经济制度的建立 2. 顿巴顿橡树园会议和关于建立联合国的建议 3. 旧金山会议和联合国的正式成立
3. 欧安会第和三中节欧裁美军苏会关议系的召的开第二次缓和与争霸 4. 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以的及结束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
A
17
三、西欧、日本的国际地位的提升
1. 西欧共同体的新发展
2. 西欧独立自主地位的提升
3. 日本自主倾向的加强 四、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 秩序的斗争
1. 第四次中东战争和戴维营协议
3. 凯南对遏制战略的进一步与阐述美苏冷战的爆发
A
6
一、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1. 战后初期的西欧 2.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东方阵营的初步形成 1. 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巩固 2. 东方阵营在东欧的形成
* 第三节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
民族解放运动的初步胜利
A
7
*当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朱明权教授著《当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课程配套教学
资料-近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资料-近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a14495f5335a8103d22084.png)
主要体现在:
第一 大量开采贵金属。 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 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 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起。
第二 建立种植园。 这是殖民主义者从掠夺转向生产,把美洲 纳入世界市场的又一重要行为。
第三 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 把非洲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 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 确立。
16世纪东方市场 发育的另一方面 是西班牙人在美 洲与菲律宾之间 建立起来的贸易 关系。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 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了世界上原来 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 大了世界市场的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 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 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 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 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16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岛 和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在
美洲通过菲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
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 主要是运用暴力控制 印度洋,把东方的大 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 往欧洲。葡萄牙人还 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 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 方的物品运回西方。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16世纪上半期,经17世纪到 18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 东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 葡、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16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 的历史事件
第一讲 国际关系概述_1ppt课件
![第一讲 国际关系概述_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be44bfddccda38366baf78.png)
及南满铁路由满洲里至绥芬河及由哈尔滨至大连、旅顺 之干线合并成为一铁路,定名为中国长春铁路,应归中 华民国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共同所有,并共同
经营。"
• 大连、旅顺出海口租借权问题:大连为一自由港,但该
自由港所有港口工事及设备之半,及指定码头与仓库,
无偿租与苏方,租期定为三十年;苏联有权在除大连市
精选ppt课件2021
6
拿破仑战争(1799—1815)
拿破仑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他执政期间多 次对外扩张。
11专题11十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1专题11十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https://img.taocdn.com/s3/m/f70a588783d049649b665818.png)
专题十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国际关系是国际利益在某一时期的汇合。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分三种类型: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②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侵略与反侵略、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与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1、17世纪-19世纪早期特征:西欧国家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主要矛盾: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结果:英国打败荷兰、法国,成为殖民国家2、19世纪晚期-一战特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主要矛盾: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结果: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家3、一战后-二战特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结果: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特征: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主要矛盾:美苏矛盾、南北矛盾。
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A原因:一战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
(导火线)二战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危机的影响;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
B经过一战: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堂PPT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851b5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3.png)
– 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奋斗 – 海权对陆权的遏制 – 民族主义
32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4.拿破仑战争的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 力量格局结果
• 权势向欧洲两翼集聚,国际力量分布构造 依此走向极化,甚至出现了我们时代超级 大国的雏形
– 英国 – 俄国
33
关键词
德约 兰克 国际体系 中世纪国 际秩序
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 批判性考证 • 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
12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 系史料
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 解
– 未刊档案史料 – 已刊档案史料 – 官方史 – 公开文件 – 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
评论等 – 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
政治理念;国策构想;价值取向 • 路易十四欧洲霸权图谋的三大目标
26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 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 3.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 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
• 法国优势造就的一个空前庞大的海陆帝国的前景 终于招致了英国为首的反法大联盟,及西班牙继 承战争;《乌德勒支和约》确认均势原则为欧洲 国家处理欧洲事务的指导思想
28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1.已有的、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 英俄美
• “洲级大国”是指规模近于大洲的巨型国 家,或者如地缘政治思想大师麦金德在20 世纪开始时所说,是“基于半个大陆的资 源之宽广基础的巨型强国”。
29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崛起
4、日本: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通过侵略逐渐崛起;一战后,成为巴黎和会的 操纵国之一,标志其实现崛起; 第二时期:日本法西斯的崛起——侵华战争; 太平洋战争。 第三时期:二战后,经济实力居于资本主义世 界第二;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积极谋求大国地位。
目前制约中国崛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抑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 2.地缘因素:周边强国的存在。美、日、俄、印等 国势力存在。 3.人口、能源(资源)。 4.台湾问题。 5.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精神。 6.科学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大国崛起
5、美国的崛起于世界霸权地位 (1)崛起过程: 独立战争——基础 南北战争——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1894年,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一战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美国霸权地位的形成与演变 形成:二战后(条件、表现) 动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挑战(苏联与其争霸、 西欧与日本经济实力增强、美元体系及解体、第三世界 兴起) 两极格局解体,美霸主地位加强(如何理解?)
典题解答
3、列宁认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 国际秩序是建立的火山上”。请你依据有关事实略加 说明。(5分) 答案提示:它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或德国丧失 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被限制军备、承担巨额赔款) (1分);没触动战败国军国主义根子(1分),却激 起战败国对凡尔赛和约的愤怒和复仇的情绪(1分); 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1分), 势必引起国家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1分)。 4、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 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 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35分)
6、04全国二37)(32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 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 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 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言国家普遍 接受。 材料二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 国际的和平和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意义? (3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 有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宪章》关于安理会的主要规 定,分析这些规定对安理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积极作用。(9分) (4)概述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总趋势和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 因素。(12分)
大国关系
2、美日关系 (1)美国由控制日本转为扶植日本 1853年侵略日本;20世纪初,扶植日本对抗俄国, 侵略朝鲜。 (2)美日激烈竞争 一战期间;华盛顿会议;日本侵华;二战日本发动 太平洋战争。 (3)美国控制日本 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4)两国相互竞争、制约、合作
答案要点
(1)使战争受到法律的约束,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 的危害。 (2)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建立普遍性的 国际组织维持和平;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 类造成空前灾难,使人们更加深了对战争危害的认 识。 (3)安理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持国际 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使安 理会能有效地采取行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 (4)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和 平与动荡并存;超级大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在两极格局下掩盖的一些矛盾爆发,导致局势冲突 和战争不断。
大国关系
5、美苏关系 (1)美国遏制苏联,双方对抗 (2)苏美合作,共同对抗法西斯 (3)苏美争霸
三、重要国际组织
1、世界性国际组织 国联:1920年成立,1946年解散 联合国:1945年成立,至今仍发挥重要作用。 2、专门性国际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成立 区域经济组织:亚太、欧盟、北美
规律性认识
从大国关系演变中得到的认识
1、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国家利益和国 家力量的变化; 2、大国关系的演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和改变着国际格 局; 3、综合国力的强与弱,决定着一个国家的 国际地位; ……
思考:制约一个国家崛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①地缘因素
②有利时机(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 ③民族精神 ④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 ⑤国际关系 ⑥科技因素
专题十一
国际关系史
第一讲 世界战争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一、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1、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根源相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具体原因不同: 2、两次战争的性质:不同 3、两次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4、两次战争的启示 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战争是残酷的,人类应 该珍惜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
大国关系
3、英法关系 (1)英国遏制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法国大革命期间和拿破仑帝国期间,组成反 法同盟; (2)英法密切合作 克里米亚战争;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战 前后,共同对付德国;二战前,对德国实行 绥靖政策;加入北约组织;同为欧盟成员。
大国关系
4、法德关系 (1)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大动干戈 普奥干涉法国革命,维也纳会议限制法国; 普法战争; 一战中是主要交战国,战后法国主张最大限度削弱 德国; 二战中,德国法西斯灭亡法国。 (2)尽释前嫌,密切合作 二战后,法国占领德国领土一部分;现同为北约成 员,欧盟成员。
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3、雅尔塔体系 (1)形成的条件: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欧洲的削弱、美国的膨胀、苏联的壮大) (2)主要内容:处臵战败国;重新确定版图;建立联合国。 (包含的条约) (3)演变: 解体的因素有哪些? 美苏冷战和两大阵营对抗: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北约组 织、华约组织; 根源是什么? 美苏争霸: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4)解体: 动摇: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使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
规律性认识
1、两极格局的瓦解与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有何不 同? (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不是通过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而确定的; (3)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没有立刻形成,要通过各国的 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而 综合国力对比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因 而新旧格局交替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2、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中心 发生了怎样的转移?由此,你认为导致国际关系格局演 变的根源是什么? 欧洲——美苏——多极 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
典题解答
1、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 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 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2、(05北京21)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C.惩治了法西斯战犯 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二、大国关系
1、英美关系 (1)美国打败英国,美国追随英国 美国独立战争;排挤英国在美洲的侵略;追随英国对亚洲进行 侵略。 (2)美国向英国挑战 一战成为战胜国;巴黎和会上向英国霸权地位挑战、华盛顿会 议上,拆散英日同盟,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3)美英密切合作 二战期间 英美合作共同反击法西斯。 (4)英国追随美国 二战后,接受美援;参与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 伊拉克战争。
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巴黎和会、华 盛顿会议、重新瓜分。 构成: 内容: 作用: 评价: (1)、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机构:国际联盟 成立、宗旨、实质(列举与国联相关的史实)
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分析原因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 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 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并于1936年将其吞并,冲击了《凡尔赛和约》;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破坏《凡 尔赛和约》;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 彻底崩溃;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 顿体系彻底崩溃。
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4、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 日本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的成立、欧元的启动; 日本积极谋求大国的政治地位; 俄罗斯取代前苏联,仍有强大的政治经济优势,国际地位也不断 改善; 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大,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提高。
5、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 重大的演变。(本题共13分) 第一次:拿破仑战争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俄、普、 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 (1)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 特点。(9分) (2)纵观这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 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1)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分),形成了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1分),英、法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如答美、 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也可给分)(1分)。第三次: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1分),形成了雅尔塔体系(1分)和以冷战 为特征的美苏对峙格局(1分)。第四次:东欧剧变,苏 联解体后(1分),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1分),世 界呈多极化趋势(1分)。 (2)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 化、新兴势力的崛起(各1分,如答其他内容,只要言之 有理,也可给分,但本部分不超过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