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回答1-71.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2.下列引文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3.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4.能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A、各诸侯国的变法B、封建城市的兴起C、设郡县D、除井田,民得买卖5.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B、导致了地主阶级的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6.有关井田制瓦解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②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③私田使用者不交纳赋税④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关于西周井田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巩固奴隶制统治B、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C、分封制瓦解导致井田制破坏D、东周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8.《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A、春秋时期青铜器制造业发达B、春秋时期铁制农业的使用C、春秋时期畜牧业发达D、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9.下列有关小农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②以家庭为生活、生产单位③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0.下列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于商周时期的是①种植玉米和甘薯②出现了中耕农具③已懂得使用肥料④掌握了精耕细作技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1.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评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山东武氏祠有一汉画像石刻,上面刻有“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的文字。

该石刻应该是对谁的赞扬()A.神农氏B.大禹C.汉武帝D.商鞅,教导民众耕作,与材料中“教田”这一信息相符。

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汉武帝是封建统治者,商鞅是改革家。

2.秦代规定“子壮则出分”,结果民间多数为父子两代三口家庭;汉代稍改其制,提倡“父母在不分异”,即父母亡后再分家,这样便形成了三代五口之家。

上述规定反映出()A.铁犁牛耕技术支配家庭规模B.人头税的废除影响家庭规模C.精耕细作影响着政府的政策D.土地私有制决定着家庭规模,这是小农经济的农业经营模式在家庭方面的体现。

而决定这一模式的基本因素是铁犁牛耕,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答案。

3.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推行区田法,“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A.区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耕作方法B.区田法下重视通过水利灌溉提高农业产量C.区田法适合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D.区田法适用于土地少而质量差的小农经济,而不涉及适合的地区,以及与其他耕作方式的比较。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1671年,清政府规定,“准贡监生员民人垦地二十顷以上,试其文义通顺者以县丞用”,“一百顷以上,文义通顺者以知县用”。

其规定主要是为了()A.鼓励垦荒以恢复发展社会经济B.扩大官吏来源以缓和社会矛盾C.改革科举制度以扩大政权基础D.笼络汉族人民以巩固统治,目的在于鼓励百姓垦荒,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增加政府收入。

5.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可能是()A.商B.周C.秦D.唐,西汉时丝绸之路才开辟,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6.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徙郡国富豪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2)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2)

⼈教版⾼⼀历史必修2第⼀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2) ⾼⼀历史⾮选择题 ⼆、⾮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春秋战国⾄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中击⿎三百声⽽众以会,⽇⼊前七刻击钲三百声⽽众以散。

”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作坊。

晚间有夜市⾄三更,到五更⼜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的地⽅出现各种集市,如“⼭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之外,余⽶尽以贸易” (叶适《⽔⼼⽂集》),明州农民,同时“为⼯、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学、义塾、镇学的兴办⽇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了书院。

──傅宗⽂《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密集,有的多迭数万⼈。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唐代“市”的特点。

(2分) (2)根据材料⼆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发⽣了什么变化。

(2分) (3)⽐较材料⼀、⼆、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

“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6分)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4分) 27.得天独厚的⾃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休息,⼜私⾃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一、选择题(50分)1.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B.土地制度的变化C.手工业的进步D.赋税制度的变化2. 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B.曹魏C.南朝D.唐朝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B.手工业的发展C.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D.商业和城市的发展4.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小农经济B.地主经济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D.封建庄园经济6.唐代诗人王绩《田家》一诗中写道:“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7.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8.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的作用D.市场需求9.《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10. 2021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11. 下列生产工具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西汉耧车模型B.高转筒车模型C.翻车模型D.水排模型12. 中国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和当时最著名的两大纺织中心分别是( )A.隋唐、苏州和南京B.明清、苏州和杭州C.明清、南京和广州D.宋元、南京和广州13. 我国古代的城市职能经历了从政治→经济转变的大体时间是( )A.隋唐B.两宋C.元朝D.明清14. 推动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能为主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贸易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5. 下图所反映的广州三十行是( )A.清政府的对外驻办机构B.清政府的外交机关C.清政府的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D.清政府从事纺织业经营的商业组织16. “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A.东周B.西汉C.唐朝D.明朝答案 C解析图示农具是犁耕工具,曲线所圈部分的辕是弯曲的,与中国唐朝的曲辕犁比较形似,故C项符合题意。

2.(2017·肇庆高一检测)《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免受饥寒,所以男耕女织“以为天下先”,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3.(2017·河南商洛期末)“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答案 B解析由材料“种粒”“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是播种工具,A项是东汉时期的牛耕画像石,牛耕反映的是犁地工具,故A项错误;B 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耧车,与题目相符,故B项正确;C项是魏晋时期翻车的模型,翻车属于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也是一种犁地工具,故D项错误。

4.“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主要表明()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答案 A解析依据材料“乡村纺织,以织助耕,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可知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故A项正确。

5.“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首《秘色越器》()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C.赞扬了宣德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D.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答案 A解析引文为晚唐诗人陆龟蒙写的《秘色越器》,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级部班级姓名考试号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推断①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2、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 其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 .石器锄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牛耕3、春秋战国吋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水利技术的进步C.政治局面的稳定D.耕作技术的进步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地位的提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5、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B.牛耕逐步普及C.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家庭观念加强6、“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 “均田”或“限田”B.废除土地私有制C.取消农民赋税D.禁止租佃关系发展7、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地256顷, 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的盛行B.豪强地主强占土地C.国家授田制的推行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8、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9、下列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②改革的目的是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11、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 ( 2007 •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III 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W3)C.②④D.①②④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一一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

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朝代的御瓶A. 东汉B. 唐朝C. 北宋D. 明朝5. ( 2009 -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oA.都江堰B.郑国渠 C •灵渠 D •芍陂3. (2008 •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 > 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 > 不知饥馋'”这句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卜•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①©③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

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 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B. 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C. 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最D. 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7.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B. (2X3>® C •①②④ D •①③④前◊n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A.8. 灌溉工具B •冶金工具“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乂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C •农耕工具D •交通工具古代有货郎(右图)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2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2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

这反映出(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3.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

由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 )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5.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

这一变化 ( )时间崇宁元年(1102年) 嘉定十六年(1223年)地区江南东路24.9 27.9两浙路30.7 32.9江南西路27.7 37.7荆湖南路17 22.5A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6.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

这一规定( )A.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B.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D.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7.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习题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习题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习题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A.高炉冶铁B.炒钢技术C.灌钢法D.水力鼓风冶铁2.“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反映的是()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B.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C.以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D.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3.下列言论观点与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相符的有()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②“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③“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4.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5.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6.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7.《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A.稳定物价B.严禁流通C.抑制商贾D.提倡节俭8.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

”这说明唐代()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B.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C.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9.《康熙江西通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A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 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耜耕 C.石器助耕 D.铁犁牛耕3. 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 铁农具 B牛耕 C曲辕犁 D筒车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 (A 、耦犁 B、曲辕犁 C、翻车 D、筒车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 ①②B ①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A .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C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7、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A 都江堰的修建 B郑国渠的开凿 C坎儿井的修建 D白渠的修建8、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 .均田制B .井田制C .屯田制D .授田制9、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 .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10、“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 .商品经济的发达11、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A.简单协作 B.小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5、(2007年汕头)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6、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7、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8、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进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9、二牛一人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 B.西汉末年 C.三国两晋 D.隋唐时期10、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农业与官营手工业相结合,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B. 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C. 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D.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11、《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距今1万年前,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于农耕生产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C.炎帝、黄帝的传说已经被证实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发现社会等级的存在,既体现了墓葬主人的不同身份,也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存在,故D项正确。

距今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故A项错误;早期原始聚落时期的先人实行的是平均分配食物,故B项错误;炎帝和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现今并未得到证实,故C项错误。

2.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这说明当时()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江苏、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可得出水稻广泛种植,根据材料中“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可知当时水稻有了剩余,故D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

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

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B.生活方式的不同C.耕作技术的区别D.文化背景的悬殊,这是最基本的,在古代尤其如此,故A 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

4.中国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

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水稻的栽培种植历史较晚B.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C.水稻的产量不及其他作物D.民众饮食习惯发生变化,水稻更适合南方的水田种植,因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因此对水稻重视不够,但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水稻的地位超过了麻,故B项正确。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年级: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试号:________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试题第一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推断,我国已有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选项为 A.①③。

2.史料记载:“所种土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其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同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水利技术的进步。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这句话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5.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6.“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均田”或“限田”。

7.东汉XXX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XXX占有水地256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土地兼并的盛行。

8.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XXX,民得买卖”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9.对春秋时期齐、鲁等国税制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①这些改革明确宣布废除井田制②改革的目的是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③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④最有代表性的改革是商鞅变法。

选项为D.①②③④。

开始出现,与唐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有很大不同。

(2点即可)改写每段话:1.材料一反映的是井田制土地制度,在战国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该制度在后来逐渐崩溃,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精品文档第一单元测试题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一、选择题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1. 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性农具是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A. 石犁B.铁铲C. 耒耜D. 铁锄 6. 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2. 我国古代制造的耒耜主要用于 A. 扩大了耕作面积 B.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A. 原始灌溉B. 松土挖土C.锄草培土D.开沟播 C. 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 积累了生产经验种7. “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3. 右图中所反映的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A. 农耕定居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半坡居民的房子复原图B. 原始时代人民就已经学会建筑房屋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C. 由游牧过渡到定居者。

”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D. 原始农业出现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脆弱性 D. 连续性4. 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体系最早形成于8. 明清之时的帝王每年春天都要在北京先农坛亲自下地进A. 关中地区B.华北地区行象征性的耕作,这一活动反映了①农本思想根深蒂固②抑商C. 中原地区D.黄河—长江流域传统仍然盛行③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④统治者对农5.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业的高度重视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精品文档A. 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引进的高产农作物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作物A.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B. 棉花的种植区域在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扩大水平 C.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C.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D.特点是少投人多产出 D. 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具有专门职能城市的发展10. 下图反映了明清11.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①技术先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A. 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棉花图·收贩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金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A. 鎏金术 B 、水排 C.灌钢法 D.铸钢法13. 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B.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C.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D.中国瓷器从汉代已输出国外14. 右图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精品——四羊方尊。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汪应庚(1680—1742年)是清代一位典型的徽商,他通过从事利润很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同时贾而好儒,积极从事慈善事业。

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普遍重视慈善造福乡里B.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2.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

材料反映清政府()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4.(汉)《盐铁论·水早》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

”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A.甲B.乙C.丙D.丁6.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7.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8.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政治上官僚制度趋于完善;文化上诗歌蓬勃发展;经济上()A.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B.土地所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C.商品经济发展,柜坊、飞钱出现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开通9.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以经商为业的人口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与茶坊、瓦子都是通宵营业。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阶段质量检测及答案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阶段质量检测及答案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 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生活用具D.祭坛礼器解析:本题考查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耒耜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松土工具,它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答案:A2.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 )A.①②B.②③.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生的归纳能力。

牛耕使用畜力;水排利用水力,故①④符合题意;花机和翻车都使用人力,不涉及动力革新,故②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D3.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拽沉重的青铜酒器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地表现动物形象解析:本题考查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牛鼻穿有鼻环,说明当时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答案:B4.一句俗谚: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B.小农经济的强化训练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解能力。

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很少,因此D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D5.2011年5月25日,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 )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B.精美华丽的丝绸.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解析:青铜鼎在商朝时期最为繁荣;丝绸在水中不能长久保存;粉彩瓷器在清朝雍正年间出现。

明朝处于青花瓷繁荣时期,故选。

答案:6.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全部销往海外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质量普遍不高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解析:本题考查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2.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
B.曹魏
C.南朝
D.唐朝
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D.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4.殷墟甲古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恊田”的卜辞,“恊”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耕作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了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国有制度下的经济
D.封建庄园经济
6.唐代诗人王绩《田家》一诗中写道:“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C.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7.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8.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
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

10.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
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

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11.下列生产工具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西汉耧车模型
B.高转筒车模型
C.翻车模型
D.水排模型
12.中国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和当时最著名的两大纺织中心
分别是()
A.隋唐、苏州和南京
B.明清、苏州和杭州
C.明清、南京和广州
D.宋元、南京和广州
A.隋唐
B.两宋
C.元朝
D.明清
14.推动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能为主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15.下图所反映的广州三十行是()
A.清政府的对外驻办机构
B.清政府的外交机关
C.清政府的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
D.清政府从事纺织业经营的商业组织
16.“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垄断”一词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
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1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

”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司马迁的曾祖父从事的是()
18.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这一材料反映了()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③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一些劳动产品④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假如你要拍一部有关唐朝历史的电影,下列哪个素材可以采用()
A.富商经营棉花挣了上百万的白银
B.市场上正在出售青花瓷
C.许多外国商人居住在长安
D.市场上交易使用的是纸币
20.下图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王士祯《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反映了徽商()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多样化经营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注重买田置地
22.《国语·晋语九》载:“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与叔鱼以求直(按: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材料表明了()
A.贵族之间争田的现象逐渐多起来
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渐遭破坏
C.战国时期的政治日趋腐败
2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24.某同学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
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
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