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在宋代社会生活中实用功能论文
宋代帝王肖像画及政治隐喻
帝王肖像画在我国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中国绘画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由于图像史料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为文字史料提供辅助作用,它同样涉及到民俗、宗教、政治等观念的传达。
文章对宋代帝王肖像画如何与政治、社会、历史相结合,帝王肖像画的视觉艺术特点如何,观众可以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它为脉络,内容涉及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问题,勾画帝王肖像画的特点,揣测其内在的政治隐喻。
肖像画的发展与作用中国肖像画历史悠久,清代画家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传神论》中讲到“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又来最古”。
在漫长的中国绘画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肖像画的理论影响着中国肖像画艺术体系的构建,在“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等传统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写生、写真与默写、目识心记相结合的肖像画艺术体系,构建了我国具有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肖像画视觉艺术形式。
关于肖像画的定义,“按照中国文化艺术与文明的历史定位,中国古代肖像画称为写真、写像、传神或写照”。
谈及肖像画的功能,便是“留乎形容”,即记载先贤的形象。
关于人物肖像功能与作用的理论,在美术史上有很多论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的开篇《叙论》中也涉及到肖像画的作用与功能的相关论述:“古人必以圣贤形像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
从这些论述中可知,在中国漫长的传统文化中,“图像作品尤其是人物画被看重的主要是它们的‘功能’而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
而绘画画作之所以可以研究其政治含义,主要原因便是其中确实存在“政治主题”。
绘画作品的表述方式不同于文字,由于画家往往通过深度暗示、象征、隐喻、拟人、谐音等多种手法在作品中寓以复杂的政治意义。
因此,绘画作品既可以是权力显现的一种形式,也可以是权力发生作用的一种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治阶层以及贵族对肖像画逐渐重视,肖像画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体现在人的容貌或影像的留存上,还逐渐与社会时代的人文伦理道德教化产生紧密关系,构成后来复杂的人物肖像画艺术思想体系。
宋代人文绘画艺术继承与运用论文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当代设计的研究大多在对中国传统艺术品造型的感性特征上的引用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探索与研究不能仅停留在造型的感性特征上当代艺术设计应体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不仅是一种表象的设计更是一种从外在形式而达成内求的设计从而体现深刻的中国绘画艺术精髓与美学境界探索符合中国人心灵属性的设计探索现代造型语言与东方文化造型语义的融合
(一)宋代人文绘画中的美学意境
1.听香之美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特点,氤氲流荡,若有似无,它是无影无形境界的象征。宋代人文绘画艺术中推崇神形合一的美学观念,“香”正是隐喻了神的概念,在绘画中着重形神兼备,既不抽象也不具象,达到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宋代赵佶的《腊梅山禽图》色彩幽淡,格调迷离,白色的小花传递出幽幽的神韵,使人似乎体会到暗香浮动的感觉。南宋马麟的《层叠冰绡图》是以冷香为基调的作品,画上有一首诗:“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此画背景几乎空白,显得幽冷清艳,虽画是花,但心中似有影,有露,有烟,更有诗,体现生命深层之真。以冷香体现画家一颗高逸的心灵,成就妙意天香。中国画的意境,不仅在画得生动,如活的一样,还要传达出一种境界、一种诗意、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平静中的寂寞。中国画不在于外在的热闹,更在于平静之中生命世界的绽放。
二、结语
中国艺术设计产业在。努力探索中国文化本质上的设计与新生,通过设计来唤回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髓的青春。因此,将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的精神本质与内涵的宋代人文绘画美学作为本文探索的方向,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只有在传承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融合,才能达成真正的文化创新,创造其真正的和更丰硕的社会与市场价值。
论《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与形象处理论文[五篇范文]
论《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与形象处理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论《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与形象处理论文关键词:构图经营位置时空图式散点透视摘要:《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
作品不但表现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传神,而且画面中的建筑布局以及人们的生活劳动都为后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因此,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极高艺术研究价值。
文章试图通过对作品的构图与形象分析,揭示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规律,并藉此帮助人们提高对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作的一幅绢本设色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色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者匆匆进城。
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
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
许多细小情节刻画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
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
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
画面继之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弛,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画中有550余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
宋代文人画的当代艺术价值解析
宋代文人画的当代艺术价值解析□孙云鸿张思琪摘要:宋代文人画有立意为先、舍质趋灵、张弛有度三个特征。
该文从这三个特征入手,在空间与层次的递次布局、自然情怀与主观情感的融合表达、文人审美与文化内涵的时代结合三个方面探讨宋代文人画的当代价值,阐述其在现代设计风格中的时代转化。
关键词:文人画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立意为先时代转化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享受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美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的文化审美面临巨大挑战。
宋代文人画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与审美理念,笔者以宋代文人审美为引,解析文人艺术与审美鲜为人知的魅力与价值,促进中国本土艺术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的融合,进而在新时代展现出既有时代价值又有中华民族独有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
一、宋代文人画审美的特征与表现1.立意为先:文化情怀与艺术审美的融合宋代文人士大夫以文人的身份参与艺术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文化情怀,他们将原本付诸诗文之中的"意”带到了艺术审美之中。
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有云:“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若乃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栃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其中的“意气”便是士人画区别于画工画之处,是可以让人为之共情而不倦怠的点睛之笔。
谢赫云“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指的正是对于气韵的重视,哪怕形式上略有偏差,但只要作品之中的“意”传达出来,便有了“神气”,自然便是佳品。
在这一点上,宋徽宗也有着类似的论述,邓椿在《画继》中记载了宋徽宗的美学思想:“至徽宗皇帝,专尚法度,乃以神,逸,妙,能为次。
”这一点从宋徽宗“益兴画学,教育众工”“复立博士,考其艺能”的画院选才方式中可以看出。
宋徽宗以诗句命题,采用如同进士科一般下题取士的做法,其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文人审美趣味与风骨情怀,成为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一大特色,如,“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来马蹄香”®等以诗入画的考题,充分印证了邓椿在《画继》中记载的“绘事皆出画院,上时时临幸,少不如意,即加漫垩,别令命思,虽训督如此,而众史以人品之限,所作多泥绳墨,未脱卑凡,殊乖圣王教育之意”®。
宋朝绘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代的教育意义-2019年作文
宋朝绘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代的教育意义在宋朝,历代皇帝都有书画的爱好。
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好尚,直接促成了宫廷绘画和士大夫绘画的活跃与发展,绘画到了开宗立派的时代,开创和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规范,是研究宋代文明和社会背景的重要依据。
宋朝绘画的艺术成就,尤其是画面背后所包含的精深的文化底蕴,对现代的绘画艺术、审美教育,以及与美学相关的设计起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宋代绘画的发展概况。
在宋朝,绘画艺术达到了全面发展,绘画作品极其丰富,绘画技法完善, 画家风格面貌繁多。
同时,一些文人加入画家的行列,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时期。
两宋绘画作品中,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山水画,可以说达到了绘画顶峰。
1、山水画北宋前期山水画,作品以传统水墨为基础,多表现北方浑雄壮阔的自然山水,借山川表现内心世界。
到后期,出现米芾等著名的山水画家,强调写意画法: “信笔为之,以烟云掩映,树木不取工细,意似便已。
”南宋初年,青绿派山水又一度盛行。
以后又有著名的画家马远、夏等,在格局上脱胎于青绿,而参用水墨,调和两派,笔法苍劲,水墨淋漓,具有独特的风格。
宋代山水画的丰富和它的深刻性,主要在于画家“外师造化”,对山川自然的观察,对大好山河一草一木的赞美,用绘画表达审美情操。
主要表现在:题材上,既有描绘皇家富丽繁华的宫苑殿堂及理想化的仙境,也有抒发文人士大夫淡泊山林的隐逸情趣,还有表现人民生活的田园风光。
形式上,有横披长卷巨幅挂轴,也有山水小品和扇面。
技法上,有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出现了如“淡墨清岚”,“米点落茄”,“青绿巧整”,“水墨苍劲”以及“熔金碧于水墨于一体”等等多种画法。
构图上,有全景式,半边式等。
2、花鸟画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在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
北宋前期的花鸟画主要继承五代传统,画法多宗徐熙、黄筌二体,而黄体“钩勒填彩,旨趣浓艳”的富贵风格更为世所尚。
以图证青史,用墨写春秋——从物质文化视角看宋代绘画
以图证青史,用墨写春秋——从物质文化视角看宋代绘画宋代卷轴画“卷轴画”主要是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制上说的,通常在纸绢上绘制的作品,装裱成手卷、挂轴、屏条、册、页等形制的,统称为“卷轴画”。
两宋卷轴画不仅具有艺术史意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物质文化史意义。
物质文化国内最早的“物质文化史”论著定义说:“所谓“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的一切物质手段,以及获得的一切物质成果。
物质文化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研究和阐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在各个时代与自然作斗争的物质手段及其所获得的物质成果。
”而“物质文化史”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先进科学技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状况”、“人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发展变化情况”、“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如文房四宝、各种乐器、宗教用品等的出现和变化情况。
”美国考古学家詹姆斯・迪兹( James Deetz)认为“物质文化”指的是在“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被文化所决定的人类行为所改变的那部分环境。
”他所说的“物质文化大概包括除原始大自然外的一切有形有象可以为人接触的东西。
这个界定就广泛得多。
我在这里将之看作是广义的物质文化。
在此认识前提下,我们认为,能成为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对象的,是所有能够满足人类实用和精神需求的物质实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建筑、宗教壁画等,还是卷轴画、线装书等,都是蕴含着丰富文化意义的物质实体。
也都可以从物质文化史的视野进行研究。
就所要研究的卷轴画而言,它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如笔、墨、色、绢、纸、装裱形制与材质等),是一种精神外化所产生的物质实体。
这种物质实体既有实用价值,如鉴赏、馈赠、收藏等;更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如寄托绘画者的思想、理想,抒发绘画者情怀等,反映一定时期的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社会观念、审美追求等。
卷轴画研究从而,物质文化史视野下的卷轴画研究,就是要研究卷轴画这一物质实体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
浅谈宋代人物画发展的背景及其艺术特征
浅谈宋代人物画发展的背景及其艺术特征
浅谈宋代人物画发展的背景及其艺术特征
宋代绘画是中国画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风俗画作为宋代绘画繁荣的中坚力量之一,对它的研究于当今画坛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由于宋代风俗画多出自民间画工之手,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画史中的相关记载较为匮乏、零散,对它的深入研究带来较大阻力。
本文试通过现存史料参照传世作品对宋代风俗画的兴盛原因及其艺术成就进行分析、研究。
笔者期望通过对宋代这一特殊社会环境中所造就的风俗画的分析与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刻了解写实绘画的生存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对当今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有所帮助。
时代造就艺术,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成不同风格的艺术。
本文系统研究了宋代风俗画的存在环境,并根据传世作品,分析了它在艺术领域的贡献及成就.
第一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风俗画的兴盛背景,首先追述了它的历史渊源,然后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分析了它兴盛的社会背景,最后从社会风气、文化氛围、绘画发展以及绘画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宋代风俗画繁荣的文化艺术环境。
第二章,介绍了宋代风俗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并对部分传世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析。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宋代风俗画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这一部分指出,宋代风俗画吸收了姊妹绘画的营养为其服务,体现了绘画艺术的综合魅力;它发展了绘画的写实画风,并使之成熟完备,形成了与唐代画风迥异的朴实风格;由于对人的关注的觉醒,其画面的主角由神佛而为平民百姓所替代;题材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
由于种种原因,元、明、清的风俗画骤然衰落,版画、年画、插图等贴近平民的艺术代替风俗画成为民间流行的大众艺术。
最后,本文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了风俗画对当今绘画创作的启示。
中国古代绘画的论文
中国绘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
它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
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
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一、中国绘画发展概况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仅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如果从内蒙古、甘肃、山东、新疆以及东北各地的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它的历史已不下5000年。
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
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国古代绘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装饰纹样。
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
分布在渭水、泾水流域一带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间)已有绘着简单纹样的彩陶。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彩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犹如一片绚丽的彩霞,映现了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
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
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有关宋代美术的感受
宋朝,那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时代。
宋代美术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精髓。
每当我欣赏宋代美术作品时,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
宋代绘画注重意境的表现,追求以形写神,以景抒情,充满了人文精神。
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以其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宋代城市生活的繁华景象,展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这幅画作不仅是一幅杰出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
除了绘画,宋代工艺美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瓷器、织锦、漆器等工艺品在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这些工艺品既体现了宋代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宋代美术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欣赏宋代美术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领略中华民族的艺术魅力。
宋代美术作品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更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宋代白描人物画
往往 在于对衣 纹变化 的生动展现 , 这 关 系 到 艺 术 质 量 的
物画 , 并且 出现 了写意人物 画。这跟佛教 里 面禅 宗 的出
画院。 在绘 画上 重理 法 , 院体绘 画达 到 了 中国画 的一 座 高峰 。两 宋时 期 的人 物 画在继 承唐 代 的基础 上 向前 发
展, 在 审美 、 题材、 表 现形 式等 方面发 生 了转 变 , 出现 了 独立 的 白描人 物画和写 意人物 画 . 人 物画 的题 材呈现 出 非常 广泛 的特 点 。宋代 的人物 画在 中 国绘 画史 中 占据
著名 的敦煌莫 高窟就 是 以佛教故 事为题 材的壁 画 . 造 型 饱满 , 形象 生 动 , 用 色古 朴而又 绚烂 , 形式 感 极强 , 可 谓 古代 人物 画 中的瑰宝 。总的说 来唐代 人 物 画的 面貌是
织、 货郎、 村童等 , 拓宽 了帝王 、 圣贤 、 宫廷仕女 为主 的人
溃, 一定 程度 上实 现 了平 民文化 的 昌盛 , 庶 民的社会 地
实, 用 线洗练 、 单纯 、 概括、 精到 , 用 色艳丽 、 博大; 第二 类
是壁画, 以“ 丝 绸之 路 ” 上 的石窟 壁画和墓 室 壁 画为 主 ,
位 提高 , 由此 也可 以看 出在封建 政治统 治下 出现 了 民主 倾 向。 人物 画中出现 了表现 日常生活 的题 材 , 如 闹市 、 耕
关键词 : 白描 人 物 画 李 公 麟
中图分 类 号 : J 2 0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3 3 5 9 ( 2 0 1 7 ) 0 8 — 0 0 6 5 — 0 2
“成教化助人伦”――论析中国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功能
“成教化,助人伦”――论析中国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功能论文关键词:肖像画功能;儒家传统;成教化助人伦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肖像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张彦远所说的“成教化,助人伦”。
这种功能在许多方面都有体现,最明显的是它所描绘的对象,无非是历代帝王名臣像、当朝帝后像、臣僚雅集图、圣贤佳士画像。
我国古代历朝的统治者图画功臣和圣贤肖像以作褒扬,平民和儒生在瞻观这些肖像画时而生敬仰之心,从而达到教化之功一而且在艺术批评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描述。
孔子的儒学艺术批评观对中国肖像画的影响很大,儒学思想在传统的美术批评中主要体现了人物肖像画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形成了兴成教化的儒家艺术批评传统,并且成为中国艺术批评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叙画之源流”篇开宗明义的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中国人物肖像画受儒家观念的影响比较深,肖像画历来受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其原因就在于它能直接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秩序。
肖像画的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作品所描绘的对象上。
纵观中国肖像画历史,所描绘的对象无非是历代帝王名臣像、当朝帝后像、臣僚雅集图、圣贤佳士画像。
我国古代历朝的统治者图画功臣和圣贤肖像以作褒扬,平民和儒生在瞻观这些肖像画时而生敬仰之心,从而达到教化之功。
即使是庶民像和家庆图,尽管没有前几种类型那样十分的明显,但其功能仍旧是在于教化的目的,慎终追远,孝思不贵,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儒家兴教化的传统在这里依然存在。
文人行乐图尽管在形式上比较自由,然而在肖像的描绘上还是要摆出一幅儒家文人的谦谦君子之风,传统礼教规范仍在隐约发挥作用,“成教化,助人伦”应当是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功能。
当然,我们说“成教化,助人伦”是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功能,并不否认传统肖像画还有其他的功能,“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是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的表达,在客观上还存在着肖像画给人们呈现的审美功能,以及在当时照相术之前起到留存形象的认识功能,但在传统肖像画领域这些功能没有它的社会教化功能表象的明显,这里我们只是针对它的社会教化功能作以简单的概述。
从宋元时期的用笔看人物画的意象造型
与唐代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不同,宋代的文化观念转向了反省人生和对心灵探求的心理特征,进入了“郁郁乎文哉”的时代。
皇家画院的建立与对人才的重视使得人们对书画家的评价标准不再仅是“天然”与“功夫”,“学识”成了更重要的衡量标准。
可贵的“书卷气”和以“写性”“写心”为目的、表现人格精神的文人画,整体呈现出以文雅和怡情悦性为重的谦柔情韵。
从这一时期开始,书画笔墨方法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从唐末之前山水的“勾线填色”到五代宋初的“三家山水”,从整体到局部,从人文到气象,画家们在将描法变成程式化的用笔后,对原本不太规整的皴法进行条理化和规范化,遂将皴法变成了独立的笔墨语言,使得原来以勾染为主的人物画法融入了更多的用笔特征:院体的法度与工谨,文人的简淡与幽远,禅宗思想影响下的率意与雄逸,等等。
士大夫与文人们也无不在“治身”与“治心”中锤炼心性,向着书写万物心意的方向发展下去。
一、用笔的形势宋代“重文”的风气和理学的发展使得士大夫和文人更关注“笔墨之外”的妙处,从苏轼对“常形”与“常理”的辩证①[1],可以看出宋代绘画审美观念的继承和转变。
自中唐张彦远提出“书画用笔同法”的观点,将“连绵不断”“一笔画”的笔“势”与“一笔书”的“气脉”建立了联系后,画家们都非常强调书画用笔一致的观点。
五代至宋,随着士大夫和文人自觉意识的增强,文人画重意趣与重主观世界表现的审美观念促使书法化意识进一步加强,以笔写形,以形求“横变纵化”之动势,进而求得内在精神的“意足”,成了宋代士大夫和文人共同追求的“理”。
人物画发展至宋代,一方面,在前朝完备的风格样式、法度规则下,顾恺之、吴道子、周昉等人建立了完备的审美体系,使宋初人物画出现了“风斯在下”的瓶颈;另一方面,在山水画、花鸟画迅猛发展的压力下,人物画的审美语境逐渐被放置在“山水”中展开,郭若虚的“近不及古”、韩拙的“观古之山水中人物”等表述都说明了当内容提要:自张彦远提出“书画用笔同法”的观点后,在文人画理论的主张下,宋代出现了书画的“合流”,画家们探索出了各种的皴法、点法、擦法和染法,并将用笔进一步规范。
解读宋代绘画中的生活化场景
解读宋代绘画中的生活化场景2007年6月第4卷第6期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of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1V o1.4No.6解读宋代绘画中的生活化场景程伟(河南财经学院文化传播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宋代绘画之中生活化场景的大量出现,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内容和空间.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绘画面貌的改变,它更体现出了宋代社会,宋代绘画创作者心理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也体现出了绘画自律性的巨大作用.?关键词:宋代;绘画;生活化;场景宋代绘画以其巨大的成就和历史价值形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中古时期的一次巅峰.细心的读者在这些绝世之作中不难发现,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画科,都出现了一种有趣并值得推敲的现象,那就是生活化场景的频繁出现.依笔者看来,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发生.更进一步推动了宋代绘画的高产,高质与繁荣.生活化场景在宋代绘画中的大量出现.不仅仅是中国画历史上绘画风格多元化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从这种绘画面貌中,体现出了绘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也于绘画之中体现出了大众意识及人文意识的觉醒.严格地说,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那些涂抹在崖壁上手法极其素朴的图案,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和西方洞窟壁画一样,都是原始人群游戏或进行巫术活动的产物.那些画在陶器上为了美化实用工具的图案,倒在审美功能上更贴近中国画的本质,但是,装饰画毕竟只是装饰画,还是和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存在着很大距离的.所以,对那些原始人群有意识或无意识创造的图案,大家只是作些发生和功能论上的分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没有把其当作真正的中国画来看待和分析.笔者在这里也就没有再赘述的必要了.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的发轫之时.这个时期的中国画,大多是统治阶级为了歇功颂德,或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命人所做的警示,劝戒之类的画图.多数并非出自图画者本意,其审美功能也退居其次.如曹植所说, "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易主,莫不悲惋……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11张彦远也说: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在这种思想的统治之下,中国画的表现对象受到了很大限制,除了那些"三皇五帝","高节妙士","忠臣","令妃"等,就是那些"纂臣贼嗣","放臣逐子","淫夫妒妇"等反面人物.当然,这些绘画的场景也都是与这些题材相适应的,而与笔者所谈的生活化的场景则相去甚远.除此之外,在历代皇帝,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墓中也发现了一些壁画和帛画,所画内容,对象与场景也都是他们生前生活的写照,或是引导墓主人升天的场景,也还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130?直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中国画画面之中的场景与对象才略有变化.这个时期的绘画对象较之前代有了扩充,情节性得到了加强.场面更加完整.人物画中,东晋时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可为代表;唐时,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和周I《簪花仕女图》都为其代表.这时的人物画中.不仅出现了洛神,帝王,虢国夫人,还出现了女史,仕女等人.虽然这些绘画对象往往都是伴随着一定的故事背景出现的,但是,正如笔者谈到阶级社会的绘画一样,大众化,生活化的场景还是没有出现.山水画中,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和唐王维的《雪溪图》进一步生活化,分别刻画了仕人游春,赏雪的图景,但还是没有平民大众的参与.唐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在这个方面倒是与众不同,画中出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场景,本幅图画中出现了行者,渔者的形象,并生动描绘了他们的动作与状态.唐代花鸟,畜兽画科中也有两幅较为生活化的图画.韩混《五牛图》刻画了牛的五种不同的动作和姿态;戴嵩《斗牛图》则展示了两只愤怒并正在角抵的壮牛,这幅画非常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气息.以上寥若晨星的两,三幅画可视为唐代绘画之中生活化场景的代表之作.但这种绘画在唐代却是屈指可数,少之又少.经五代十国的过渡时期之后,在宋代绘画之中,才真正大量涌现出了大众化,生活化的场景.横观人物,山水,花鸟,无论哪一画科,绘画对象与场景都洋溢着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趣味.人物画中,各种阶层,身份,职业的人物层出不穷,场景也千变万化,无所不包.李唐《村医图》描绘了村医为一病人治病时的场景.病人好像很怕扎针,表情恐惧,另有两人恐其乱动,拉着病人的手,医生表情专注,还有一人在观察膏药,画面生动,有趣,诙谐;一幅无款的《消夏图》生动刻画了一位躺于卧榻之上.袒胸露怀,熟睡消夏的读书人的动态,很是准确,生动;刘宗道善画《照盆孩儿图》;苏汉臣也擅画各种关于孩子们的图画,如《婴儿斗蟋蟀》,《秋庭戏婴图》等;李嵩画过反映农家生活的《服田图》,还画过叫卖各种杂货,非常吸引儿童们的《货郎图》等;王居正的《纺车图》展现的是普通妇女纺线的情景.人物衣服上的补丁,玩耍的孩儿,跳跃的狗儿等,都是非常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在宋代山水画中,同样具有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我们先是在李成的《茂林远岫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看到商人赶着牲口拉着货物,或商人赶着驮有货物的牲口在苍茫的群山中行进的场景;又在范宽的《雪山楼阁图》中看到了樵民背着打来的柴禾归来的情景;在郭熙的(-7春图》中见到了人们去河畔汲水的场景;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僧惠崇《溪山春晓图》,李唐《江山小景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等,都描绘了渔民辛苦生产的场景;其中尤以马远《踏歌图》中所表现的情景最为有趣:山旁小路上,四个农夫酒后唱着歌,手舞足蹈地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仿佛在庆祝丰年的收成,而远处两个顽童看到如此情景忍俊不禁,偷笑起来.画面诙谐幽默.富有浓郁的生活特色.再来看宋代花鸟画中的生活化景象.笔者以为,花鸟画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其表现内容的普通化,生动性上.只有这样的花鸟画才表现了人们日常生活所见之景.而非臆想的.或少数人所独享之景色.赵士雷《湘乡小景图》,黄居案《山鹧棘雀图》,赵昌《写生蛱蝶图》,崔白《禽兔图》,赵估《柳鸦图》,林椿《果熟来禽图》,陈居中《四羊图》无疑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幅.这几幅花鸟画所展现的花鸟形象,场地及事件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之所见,看起来时会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无疑都体现出了浓厚的大众化,生活化特色.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宋代绘画中大众化,生活化场景的代表作和集大成者.作者选择对处于清明时节的北宋都城汴京及汴河两岸风土人情进行描绘,忠实地记录下了汴京曾经的物丰人阜.卷首城郊,田畴清旷,池塘错落,林木丰茂.屋舍掩映,阡陌交通上一支商队缓步而来.循着由远至近的景物安排,我们的目光又会被汴河之中的舟辑,汴河两岸的阁楼及汴京桥的热闹所吸引.然后就是包括城楼在内的闹市的景象了.士农工商,医僧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比肩接踵,无所不包,每个人物动作及神情又各不相同.而与之完美结合的则是因地制宜,大小,高低,样式各异的城内建筑,风格和谐一致.布局合理自然.本幅画中尤以商船过桥的场面最为精彩.桥下一首巨大的商船在过桥的刹那间,船身还没调正,. 桅杆也没收好.船夫们手忙脚乱,场面扣人心弦.桥上的人们也被这种情况所吸引.纷纷驻足探望,一边指点船夫们,一边也为他们捏了把汗.这幅画场面宏大,内容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情节典型化.简直就是宋代汴京城大众化,生活化,民俗化的一部大百科全书.若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事物,就不能断章取义,舍本逐末.在这里,笔者谈到作为宋代艺术杰出代表的宋代绘画,并且只把重点放在宋代绘画的生活化场景之中,却也不得不提到宋代的经济与文化.这是因为,宋代繁荣的经济与文化作为宋代绘画的社会性母体,不仅孕育出了宋代绘画,还培养了与宋代经济,文化品格相一致的绘画品格与风貌.那么.宋代经济,文化是否是大众化,生活化的呢?回答是肯定的.宋代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 赵匡胤建国之初,就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大量农民从农业活动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商业,手工业中.在这种情况下.两宋首都汴京,临安人口都达到了百万之众.同时,人口如泉州一样超过二十万的城市有六个,而同时代的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却仅仅只有十万人口.北宋时的汴京"太平日久.人物繁阜","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如此繁荣的经济渗透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想像,没有百万之巨的人民群众的参与,那样的繁华兴盛无疑就如海市蜃楼般虚幻.一个时代的文化反映一个时代的经济.并与同时代的经济相适应.宋林弄在其《题临安邸》中有着这样的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虽然本诗的原意在于表达作者对于南宋当权者只思享乐,不图复国的态度的强烈愤慨.但也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南宋都城临安的浮华与奢靡.辛弃疾在其《青玉案?元夕》中也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由作者在本首词中对杭州元霄节时的生动描绘可以看出.当时的都城杭州是那么的繁华,热闹与富足.并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生活为每一个宋人所享有.而并非少数人所独有的专利.与唐代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相比.宋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享乐与奢华的代名词.多数情况下.只有当人们处于困境,无力改变现实.思想变得绝望,无助的时候,人们往往才会求助于迷信,或求助于不可能存在的神力,幻想.而当现实世界给予人的满足感,成就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可操控性得到了加强.自然就不再被那些并不存在的所谓的神或天堂所吸引,也就不再迷信.这时候.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现实社会中自我存在的方面,诸如自我的价值,自我与社会,他人, 自然的关系等等.当时的宋代就是处于这样一种情况之中.画家们特定的职业敏锐感和表达方式,使得他们在用画笔进行思考与探索的同时.间接地促成了宋代绘画中的生活化场景的生成.并使其成为了宋代绘画区别于其他朝代绘画的一个显着特征.宋代绘画中的生活化场景是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并展现自然与生活的.它是现实世界,自然,生活中某个地点,瞬伺,事件的真实记录.是现实世界,现实事件的反映.这种作品展现出了自然,自我,他人,社会的真实面目,并在其中体现出了几者之间的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则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旧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现实主义文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学中如《诗经》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诗 (I4)以写实为主要手段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漫长,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由最初原始社会稚拙的岩,壁画.发展到有一定情节的画像砖,画像石,再到有具体环境,具体人物,具体事件的宋代绘画.这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就达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水平.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绘(下转第124页)131?后小说在十七章,二十七章和二十八章几次重复回忆当时的情景,但都是浮光掠影几笔就戛然而止.几乎每一次都涉及斯诺登的死亡情形及对他的抢救,但无一处描写得清楚明晰.只是如蒙太奇剪辑一样.在第二十九章.读者再一次读到斯诺登受伤后不断哀求,看见他在机枪手旁,被冻死在泛黄的阳光里.在以后的章节里,斯诺登的死又被提起.直到第四十一章斯诺登才"真正死去".海勒就是这样不断重复再现某些情节. 使读者在文字迷宫里辗转不前,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混乱.残酷和缺乏理性的世界,烘托出小说的荒诞气氛.三,自由散漫的意识流活动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海勒借鉴自由散漫的意识流活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反衬繁杂混乱的外部世界. 例如第三章中,以尤索林出院来到基地,在时间和空间上一下子跳回到奥尔在罗马的风流韵事,又以奥尔的长相扯到赫普尔的矮小,又扯到享格利?乔,进而提到佩克姆将军,以及克姆将军国德尔德尔将军两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势.又扯到将军手下的卡吉尔上校及他对士兵的讲话,转而又扯到增加的飞行任务及尤索林去找丹尼卡医生.丹尼卡医生开导尤索林要学哈弗迈耶,并由此话锋一转,转到哈弗迈耶.继而又跳回到前一次炸桥的飞行任务.最后扯到哈弗迈耶在晚上用手枪打田鼠.小说中的每一章几乎都是这样,以一个话题扯到另一个活题,没有中心,没有逻辑,随着人物的活跃和意识随意转换,自由散漫.读者也随着它们忽而跳到过去.忽而跳回现在.这种混杂的意识流.给人留下了一个荒谬不经的无序世界.美国批评家道格哥克罗杰(DoingCaukmr)对这部小说结构大加赞赏:"一部描写本质上荒诞混乱的世界的小说使用同样是荒诞散乱的风格显然是再合适不过了."(Itisonlyfittingthat anovelwhichdealswithanapparentlyabsurdworld shouldbewritteninanapparentlyabsurdandconfused style.)]四,结语总之,《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严肃的,讽刺性极强的小说.通过这部作品,海勒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的疯狂之中,这个社会的一切只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作品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顺序,海勒借助战争这一荒诞的极端形式,在小说的结构上营造出一种荒诞的气氛.这样一种病态的,荒诞的社会只有海勒的想象力才能够包容它,只有黑色幽默这样的创作手法才能够较好地表现它.《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精心构建的无序世界,他用荒诞的笔调和杂乱的章法来衬托资本主义社会的荒谬.作品中的"混乱"正是海勒的匠心独运,有其严密的逻辑性,让读者领略到其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魅力.参考文献:【1]约瑟夫?海勒着.程爱民等译.第二十条军规【M].译林出版社.1998. 【2]哈利-穆尔.当代美国小说家[C].多伦多:论坛出版公司,1969.【3]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4]王钦峰.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o1.[5][美]Anonymous.AnImpoliteInterviewWithJosephHeller[J]. TheReallst,1962.【6][美]JanSolomon—TheStructureofJosephHeller'sCatch-22[J].Critique:StudiesinModemFiction,1967.(上接第131页)画都存在着相同的历史,这是绘画的自律性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个图真求实的艺术之路到今天仍在沿续其未有止境的攀登,目前也还是许多绘画创作者毕生的志愿与崇高的事业.这是一个生命力永远旺盛,永不衰竭的艺术之路.宋代绘画之中的生活化场景是同时代的绘画创作者对现实社会,自然世界的高度真实的描摹,更体现了绘画创作者对普通大众人生及生活状态的高度关怀与关注.王式廓曾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草图座谈会上说:"对人的深刻理解.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根本性问题."与这一点相照应的是.无论宋代绘画的人物,山水,还是花鸟画科,都充满着强124?烈的文化,人文气息.也都是围绕着人及人类生产,生活而展开的.这是揭示宋代绘画中生活化场景的关键要素,也是宋代绘画中生活化场景的最大价值凝聚点.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宋代绘画中的生活化场景已经对中国绘画,并且正在继续对中国绘画产生重大影响.参考文献:【1]【2]何志明,潘运告编着.唐五代画论【Z].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139 【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1368.【414辞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360.。
画像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功能_宋代社会生活
画像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功能_宋代社会生活画像在中国历史悠久,其社会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到了宋代画像则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已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纪念亲人、朋友,就可以用画像留住其音容笑貌;在侦破刑事案件时,可用“画影图形”来抓捕犯罪嫌疑人;在外交上,为了加强双边关系,皇帝互换画像以示友好;在经济方面,画像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可以说画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图形存影西晋文学家陆机曾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明确指出保存事物的形状没有比绘画更高明的了,而画像在照相术发明之前,就起着同样的作用。
在宋代,无论宫廷还是民间,人们都用画像来为自己或亲朋好友等留影纪念,或记录帝后的生活情况,如宫庭之中的帝王行乐图、宫中生活图、帝后像、州府官吏像、民间的祖容像等。
如今能流传下来的帝后像主要是清宫收藏的,法式善的《陶庐杂录》就记载南熏殿藏有古帝后像,包括宋宣祖像二、太祖像四、宋太宗像一、真宗像二、仁宗像一、英宗像一、宋宣祖后像一、真宗后像一、仁宗后像一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批宋代的帝后像,面容写实,形象生动,且个性特点明显,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宋太祖像》雍荣华贵,双目炯炯,体格伟岸,威严大度,一派帝王之气;《宋徽宗像》风流倜傥,儒雅娴静,与赵佶的文人品格是一致的;而《宋仁宗后像》神态端庄、面贴珠钿,个性鲜明。
宋代的州官县吏也绘画像留念,家中藏画像,郡府留郡守画像,甚至在齐云楼等处藏画像。
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中记载:“近世州郡,类以名贤昔尝临莅,绘像以章遗爱。
数十百年后,何缘得其容貌之真,但画衣冠,题爵位,姓名耳。
东坡《送周正孺知东川诗》,落句云:‘为君扫棠阴,画像或相踵。
’盖蜀中太守,无不画像者。
顷王显道守吴门日,孙仲益居毗陵,以尝牧是邦,遣骑求其传神,并复齐云楼旧观……”民间还有很多祖容像,借以缅怀先人功绩,保佑家族世代兴旺。
二商品交换宋代商品经济大发展,使绘画艺术出现了商品化趋势。
中外美术史论文——宋代花鸟画
中外美术史论文--宋代花鸟画摘要: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绘画中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独立成科,其表现形式和手法独具特色。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经过数百年的文化孕育和艺术锤炼.成为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它蕴含高贵的品质.精湛的手法使后来的画家无不受其影响。
花鸟画是宋代宫廷画院绘画的重要类别,在艺术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宋代宫廷花鸟画家极重视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果草木,务求生动逼真,合情合理,一丝不苟。
其表现精工细丽,设色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宫廷贵族的审美特征。
宋代院体花鸟画之所以能够在传神方面达到很高的境界,在于能够从自然万物中直接取得,生意趣味浓厚是其重要的特征。
关键词:宋代花鸟画工笔花鸟画折枝艺术多元性布局技法情趣中国画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我们就已经看到了中国画的雏形,而中国花鸟画,由一开始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到形成一个独立的画科,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到了宋代,花鸟画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那么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宋代花鸟画呢?宋代花鸟画的科学性及影响宋代绘画有很高的科学性,这一点从一些流传下来的画史中可以看到,宋徽宗赵估对绘画表现必须符合客观真实上,有两个著名的故事:“徽宗建龙德宫成,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皆极一时之选。
上来幸,一无所称,独顾壶中殿前柱廊棋眼,斜枝月季花,问画者为谁?实少年新进,上喜赐绯,褒锡甚宠,皆莫测其故。
近侍尝请于上,上日:‘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
此作者时日中者,无毫发差,故厚赏之。
’”这种对于花的观察细致人微,能分辨出花盛开时,不同的时辰,不同状态的观察能力,直到现在也值得我们学习。
“宣和殿前植荔枝,即结实,喜动天颜。
偶孔雀在其下,亟召画院众史令图之,各及其思,华彩烂然,但孔雀欲升藤墩,先举右脚。
上日:‘未也。
’众使愕然莫测:后数日再呼问之,不知所对,则降旨日:‘孔雀升高,必先举左。
2021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写实、形似及诗意范文2
2021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写实、形似及诗意范文 1概述 宋代院体花鸟画继承了五代黄筌徐熙两家画风和体制,早期以黄筌的风格为主导,基本采用“勾勒填彩”的方法,旨趣浓艳,不显墨线。
到了南宋,画院中画花鸟的画家超过的一半,花鸟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并至极盛,在整个传统中国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代院体花鸟画作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典范,对后世朝代乃至现代仍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宋代院体花鸟画重写生,体物入微,以形写神。
张岱年着《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对宋代的院体花鸟画这样评价“中国在南北宋及元初时代,那描摹刻画人物禽兽楼台花木的功夫还有点和写实主义相近”.“写实”是对宋代院体花鸟画的评论。
“写实”与“似”同义,同样包含“神似”和“形似”两个方面。
2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写实与形似 写实,即如实的描绘事物,在绘画领域则要做到倾吐实情,真实描绘。
宋代在作画领域十分重视写实性。
宋徽宗赵佶在画孔雀时,仔细观察,发现孔雀抬脚时,必定先抬起左脚,以此才开始作画。
从中我们可看出宋代画家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对生活有着极其精细的观察能力,以及他们作画时的写实态度。
形似,即指绘画的外在特征。
在宋代之前就已有“形具而神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之说,东晋顾恺之更提出了“以形写神”的明确说法。
宋代所崇尚的标准即是“专以形似”,即作画时首先必须知晓物象种类特征,还要注重物象外形的地区差异,以及年岁四时朝暮的变化和物象行为举动,体现物象习性之外表形似。
北宋很多应召翰林图画院的考生源源不断,但大多由于不符合形似的要求而无法入围。
沈括《梦溪笔谈》中论早晨的牡丹“房敛而色泽”,中午的牡丹“其花披哆而色燥”.宋徽宗也在赏龙德宫时,对壶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赞赏有加,认为月季花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画为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实为鲜见难得。
从中可看出宋代对形似的重视。
宋代对绘画专以形似的各种要求,时花鸟画趋向成熟的表现。
3宋代院体花鸟画中的写实与诗意 优秀的画家是在顺应社会主流的同时,能够突出自我特色。
北宋绘画中人们的悠闲生活
北宋绘画中人们的悠闲生活宋朝的文人除了读书、是学者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生活的品味,重视生活里面怎样喝茶,不追求权利与财富,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生活美学·宋朝文人的生活-“文人”定义什么叫文人其实是不容易界定的,我们说知识分子是文人吗?或者学者是不是文人,好像有一点划等号,可是你又会觉得学者有时候太严肃,知识分子你会觉得只是读了很多书,文人的意义好像更大,宋朝的文人除了读书、是学者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生活的品味,重视生活里面怎样喝茶,不追求权利与财富,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蒋勋)这幅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的作者已经无可知晓,但是这幅画很好的反映了宋代文人生活里面一种美学风格最好的范例。
一位文人坐在家中榻上,手中拿着书卷,书童在为他倒茶,身后的屏风描绘的是江边景色,沙洲上高长着芦苇,芙蓉花下有一对鸳鸯,远处大雁振翅飞过,反应宋代文人向往山水,向往自然,山水自然是心中的品性。
画中屏风挂着的是主人自己的画像,当一位文人将自画像挂在家中,代表自己懂得重视自己存在的价值跟意义,自己会时刻反省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像是面对着镜子自我凝视,有了这样反躬自省的功夫,就懂得如何分辨人生中利害得失,就能以轻松姿态超脱利欲纷扰,找到属于自己的悠闲自在。
宋代文人士大夫很多就是艺术家,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而且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成就斐然,世所公认。
面对纷扰的外部世界,他们还多存野逸之心,热衷于园林山水。
宋朝文人即使在朝为官,也并不全是整日追逐财富与名利。
心中依然向往自然,留恋山水。
宋朝是中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知识分子典范。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自己过得悠闲、让自己有一种智慧去面对生活的快乐。
宋代大文豪苏轼,才情冠绝一时,心存理想与抱负,有志兴利除弊,在任也多有建树。
后与当政者不和,频遭贬谪,仕途多舛,却也并不灰心绝望,而能于逆境中保持平和乐观心态,以超脉的哲学高度俯视社会人生。
浅谈宋代小品画的以小见大
本科毕业论文学术诚信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毕业创作(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均真实可靠。
除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毕业创作(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毕业论文、毕业创作(设计)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毕业论文、毕业创作(设计)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目录摘要 (1)英文摘要 (2)前言 (3)一宋代小品画起源 (4)二宋代小品山水画所赋予的人文情怀 (4)(一)“文人画”是“小品画”的前身,“小品画”是“文人画”的继承与发展 (4)(二)表现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的山水作品 (4)三宋代小品画兴盛的原因 (5)(一)统治阶级的干预 (6)(二)社会发展的影响 (6)(三)人文素质的提高 (7)四小品山水画何以见得以小见大 (8)(一)气候时令 (8)(二)经营位置 (9)(三)故事情节 (11)(四)情景结合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3)后记(致谢) (14)浅谈宋代小品山水画的以小见大摘要:在中国画的艺术发展史上,“小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对“小品山水画”的内容进行简单评述,希望可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宋代“小品山水画”。
可以说,宋人小品达到了中国绘画史上“小品画”的极致。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宋和宋以前的绘画进行比较时就有这样的评价:“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
”这些小品山水虽然尺幅较小,但却能“小中见大”,作品中简化物象的形象,往往突出刻画某一主体形象作为构成画面的视觉中心,其取景范围浓缩,丘壑变化也较为单纯凝练,强调物象单纯所传达的情绪,利用空白等虚实关系,给观者以再创造的想象空间,寓目所见之小景,来传达画家心中境界之大。
关键词:起源;人文情怀;以小见大;兴盛;意境Introduction to Song dynasty sketch of landscape painting Greatness in Trivialness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art, sketch painting by its unique form of art loved by people. Simp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sketch of landscape painting content, hope can br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sketch of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Poets in sketch, as it were,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sketch drawing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 Guo Re xu in "see picture" in the paintings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song before compare when there is this evaluation: "if of Buddha figures, horses and cattle, aspects are almost as ancient; if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Lin Shi, flower bamboo birds fish, is the ancient less close." Although these sketch landscape CheFu is small, but it can "small in see big", simplify the image of the object in the works.Key Words:The origin of;Humanistic feelings;Greatness in Trivialness;thriving;Artistic conception前言在宋代绘画史中,其实并无“小品画”一说,只是到了现代,美术的功能直接为上层建筑服务,在创作反映时代、反映历史的大型主题性题材的同时,“小品画”这一词才应运而生。
浅论宋画的历史地位
浅论宋画的历史地位《四景山水图》卷从《四景山水图》卷说起,其设色,绢本,分为四段,分别绘春夏秋冬四时景象。
每幅纵41.3厘米,横67.9至69.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
描绘了幽居于山湖楼阁中的士大夫闲适的生活。
全卷山明水秀,茂林修竹,人物穿插其间;画风精巧,彩绘清润,季节渲染十分得体,笔墨苍逸劲健。
第一幅,春景。
堤边庄院,桃柳争妍,芳草萋萋,一派生机勃勃景象;院门外有"僮仆"牵马担榼,阶下童仆数人,忙于清理擔具,好象是跟着庄院主人倦游归来的样子。
第二幅,夏景。
柳岸虚堂,有人中坐纳凉。
第三幅,秋景。
老树经霜,青红如绣。
画面烟波浩淼,庭院幽深,书斋寂静,一人独坐,栏边有童子正在汲水。
第四幅,冬景。
雪披高松,白雪皑皑,下荫深院,中堂一女子开帘探望。
院外小桥上有人骑驴张伞踏雪而去。
四幅都无款印(一说是有刘松年款),但山石树木与《罗汉图》轴颇像,分钤"春和园鉴藏"等印二十四方,另有半印四方。
此卷是刘唯一可靠的存世真品,有明人李东阳题记,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著录。
刘松年个人风格:设色淡雅,笔墨严谨,略近李唐,而精细秀润过之。
树石笔法劲挺,界画工整精致,在表现技法上,楼台亭阁的画法,不仅继承了传统界画用笔严谨的特点,又将人物、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情趣盎然。
人物用简笔法。
画中的人物虽小,解剖比例准确,服饰具有南宋特点。
山石用小斧劈皴,于刚健中蕴含滋润。
苍松岸柳梧桐等树木,勾点结合,笔墨清新劲挺。
树叶多用双勾。
其刮铁皴从斧劈皴发展而来,短而有力。
唐寅学他,绢上时使用“湿笔刮铁皴”。
作品時代特征:宋室南渡,高宗赵构重建画院,南宋天气热宫殿小,所以无大画、团扇多。
李唐李安忠等人,将"全景山水”变为小景布局,绘写诗画江南。
宋朝两代各有风格特色,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年)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其中李唐年代较早,其它人继承发展了他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要流派。
李唐的画气魄雄伟;刘松年的画风格工整;马远、夏圭向李唐学习,山水画很多取材中国东部浙江省一带的山川,在山石的画法上,通常先用水笔淡墨轻画,然后趁湿用浓墨再画,造成水墨淋漓的特殊效果,构图上,改变唐代、五代、北宋山水画中全景式构图,山水样式奇特。
关于宋代女子画像的趣谈
关于宋代女子画像的趣谈: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给予我们的强烈视觉艺术美感,无疑由来已久。
唐代的杨玉环受到玄宗皇帝的专宠,其丰腴、其妖娆,是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潮流,我们不得而知。
到了宋代,虽然李清照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自喻,但并不能说明宋代女性集体以瘦为美。
不过,有迹象表明,宋代男人对女性外在的审美期待,在美学尺度上出现了“比黄花瘦”的转移,当是不争的事实。
赵炎用一个“婉”字美丽、娇小、苍白、纤弱来概括这种“期待”,不一定恰当,但绝不会偏颇太多。
在宋代文人绘画里,这种“期待”显然无处不在。
如反应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清明上河图》、《耕获图》、《七夕夜市图》,反应民俗题材的节令画如《岁朝图》、《观灯图》,以及反应贵族文人生活的《西园雅集图》、《听琴图》等等,画中的女性看起来都比男人小一点,都有点削肩,比照唐代画家,宋代画家笔下的女子更为瘦小和娇气。
在宋代人物画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刻意渲染男女性别差异和地位悬殊,借以体现对女性的“婉”的期待。
比如,女人的衣服都比男人的鲜亮。
男人的衣服以一种颜色为主,一般是黑色或灰白色;女装则飘荡摇曳,色彩艳丽,一般由好几种图案和色调组成。
男装一般是一件长衫。
女人则穿得一层又一层,裙子和长袍外面罩短外衣或紧身坎肩,肩上披着披巾、彩带,或又披披巾又扎彩带。
比如,头发的不同也很明显。
男人的头发都拉到头顶上梳成顶簪,有时用小黑帽子罩住头发。
比较之下,画中的女人和女孩,头发也扎着,但不戴帽子。
她们有时用珠宝或发卡装饰头发,但通常都让它露出来一部分。
发型各种各样,多半反映品味、地区和阶级方面的不同。
低阶层妇女,出门时头上戴着一块布,大概是谦卑的标示,或称“盖头面帽”。
比如,画中女侍的形象一般会被描画为仆人、妾和宫女而不是妻子,但是拘谨和殷勤地服务使女人显得更吸引人,这种“期待”必定被带进夫妇关系之中。
这当然是男子气对女人味的三个“期待”:一是成功的男人必须有女人服侍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像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功能摘要:丰富多彩的宋代画像已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实用角度来看,主要有图形存影、商品交换、民族交往、刑事侦探、丧葬礼仪等多方面的用途,展现了宋代画像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图形存影商品交换民族交往刑事侦探丧葬礼仪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画像在中国历史悠久,其社会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到了宋代画像则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已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纪念亲人、朋友,就可以用画像留住其音容笑貌;在侦破刑事案件时,可用“画影图形”来抓捕犯罪嫌疑人;在外交上,为了加强双边关系,皇帝互换画像以示友好;在经济方面,画像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可以说画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图形存影西晋文学家陆机曾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明确指出保存事物的形状没有比绘画更高明的了,而画像在照相术发明之前,就起着同样的作用。
在宋代,无论宫廷还是民间,人们都用画像来为自己或亲朋好友等留影纪念,或记录帝后的生活情况,如宫庭之中的帝王行乐图、宫中生活图、帝后像、州府官吏像、民间的祖容像等。
如今能流传下来的帝后像主要是清宫收藏的,法式善的《陶庐杂录》就记载南熏殿藏有古帝后像,包括宋宣祖像二、太祖像四、宋太宗像一、真宗像二、仁宗像一、英宗像一、宋宣祖后像一、真宗后像一、仁宗后像一等。
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批宋代的帝后像,面容写实,形象生动,且个性特点明显,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宋太祖像》雍荣华贵,双目炯炯,体格伟岸,威严大度,一派帝王之气;《宋徽宗像》风流倜傥,儒雅娴静,与赵佶的文人品格是一致的;而《宋仁宗后像》神态端庄、面贴珠钿,个性鲜明。
宋代的州官县吏也绘画像留念,家中藏画像,郡府留郡守画像,甚至在齐云楼等处藏画像。
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中记载:“近世州郡,类以名贤昔尝临莅,绘像以章遗爱。
数十百年后,何缘得其容貌之真,但画衣冠,题爵位,姓名耳。
东坡《送周正孺知东川诗》,落句云:‘为君扫棠阴,画像或相踵。
’盖蜀中太守,无不画像者。
顷王显道守吴门日,孙仲益居毗陵,以尝牧是邦,遣骑求其传神,并复齐云楼旧观……”民间还有很多祖容像,借以缅怀先人功绩,保佑家族世代兴旺。
二商品交换宋代商品经济大发展,使绘画艺术出现了商品化趋势。
经济的繁荣,城市的扩充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适应他们审美意趣和生活理想的书画市场也逐渐形成。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又在东十字大街,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书画市场的繁荣使民间画工的作品很受欢迎,以至于造假成风,邓椿在《画继》中提到刘宗道,专画婴儿而闻名,他每画出一幅新作品,都要大量的复制并出售,以防别人仿制自己的作品。
名人字画价格之高,令人咂舌,宋代张侃《跋李伯时马》就记载:“赵养元家《天马图》,德元家《把月乌图》,均李公麟所绘,两家花万钱购得此二横轴,字画之贵及时人嗜书画之癖,于此可见一斑。
”当时由于画像的需求量很大,连画工都忙不过来,以至出现了刻版印刷。
宋代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就提到司马光死后,“京师之民皆罢市往吊,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
四方皆遣人求之京师,时画工有致富者”。
还有画工绘画像卖钱以嘲笑别人的故事,眉山人孙斯文,貌丑骇人,画工图其形,鬻于市廛以为笑。
年轻貌美的姑娘有时也会成为画工们涉猎的对象,北宋汴梁名妓秦妙观,色冠都邑,画工多图其貌,售于外方以求利。
可见,画像的绘制与买卖在宋代已司空见惯。
三民族交往画像在宋代有时也会作为民族交往的礼物而受到重视,辽与北宋这对冤家自从签订了“澶渊之盟”之后便以兄弟相称,双方经常互派使节以示友好,在交往中有时会以画像互赠,甚至包括皇帝御容,被称为“交驰画象”,这是体现民族友好的一件大事。
辽兴宗欲得到宋仁宗的画像,就于重熙二十四年(至和二年,1055年)遣保安节度使、左监门卫上将军耶律防,殿中监王懿等,来首都汴梁贺乾元节,并献辽兴宗画像,以代二主相见之礼,欲交驰画象,笃兄弟之情。
然而,整个过程却颇费周折,后来出于外交等各方面考虑,欧阳修写下了《论契丹求御容札子》,认为契丹所遣泛使,专为御容而来,仁宗若不兑现以前的承诺,外交礼节上失分,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兴宗死后,他的儿子道宗仍坚持完成,并送去自己的御容,宋最后于清宁四年遣使奉宋主绘像至辽。
最终,辽用辽圣宗、兴宗、道宗三轴画像换得了宋仁宗、真宗的御容,“交驰画象”终得实现。
牟谷也曾到交趾国描绘国王及群臣像,画这批画像的目的不得而知,但其外交方面的作用应当是不言而喻的。
在对外往来中,有时要画出国外的风土人情及史官衣冠等作为档案保存,据《辽史》记载:“庚申,资政殿学士晏殊言,占城、龟兹、沙州、邛部川蛮族,往往有挈家入贡者,请如先朝故事,委馆伴使询其道路风俗及绘人物衣冠以上史官,从之。
”李公麟的白描不但洗炼而且精到,能表现出不同阶层民族以及地域的人物特征,在他所作的《五马图》中,绘出五匹贡马,分别被五名圉人所牵。
这五人相貌写实,神态生动,动作不一,服饰各异,线条细劲,落笔轻快,富于节奏,个性差异明显,心理刻画细腻,其中有汉人及其它少数民族的形象,是不可多得的画像精品,也是民族交流史上的珍贵资料。
在西夏黑水城发现的写真《贵人像》,是宋与西夏交流史上的一件不可多得历史见证,画像显然有宋代绘画遗风。
可见,宋代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对西夏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四刑事侦探在刑事侦探过程中,官府或个人为了抓获犯罪嫌疑人,通过“画影图形”再现犯罪嫌疑人及与案件有关人员的体貌特征,四处张贴,以利破案。
我们在《水浒传》的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柴进把林冲藏在人群中,准备蒙混过关,把门的军官说沧州大尹行移文书,画影图形,让他在此把守,捉拿犯人林冲。
因和军官是熟人,柴进边开玩笑边把林冲掩护出城。
由于《水浒传》是元代的施耐庵根据流传下来的水浒故事整理而成,它至少反映了宋代的一个社会现象,官府为了捉拿犯罪嫌疑人,确实采用了“画影图形”的方式。
宋代刘道醇的《宋朝名画评》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宋代僧人元霭供奉内廷时,一日在御书院中写粉本,中官(即宫中太监或京城之官)皆来观看。
霭公每成,染颜色毕,怀中取出一小石研,研磨取色,覆盖肉色之上,效果特好,有呼之欲出之感。
众工所不及者,正此一绝招。
一日,元霭画像毕,刚刚用此块石研研色涂盖而无收起时,忽见一小黄门(太监)抓起挟在怀中扬长而去。
元霭急忙追上前去,逼令小太监将小石研放回原处。
但小太监口出秽语,急忙跑掉。
元霭气愤异常,因遍询中官,同列无肯言其姓名,乃凭记忆画其颜貌,求见李都知(神福),哀诉小太监窃石及辱骂之事,忿忿不平。
李责怪他说:我手下人甚多,不知姓名,谁当其责?元霭于怀中取出画像说,就是他,按图索骥即可。
李一见大笑说:此杨怀吉也,何仓卒间图写如此精妙之像?赞叹良久,召杨怀吉,痛斥一顿,杨伏罪致谢而退。
一张画像就解决了如此棘手的问题,元霭的画像技艺及默画之功力,可想而知。
我们再看一下南宋的抗元英雄文天祥写的一首诗《林附祖》:“画影图形正捕风,书生薄命入置中。
胡儿一似冬烘眼,错认颜标作鲁公。
”当时的蒙古政权为了抓住文天祥就采用了“画影图形”的方式,这也说明了宋代用画像来抓捕嫌疑人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宋代,画像不但在刑事侦探时受到重视,在刑事量刑中也有体现,如毁像获罪、画像减刑,甚至画像可以制止犯罪,这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
《宋史》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杜镐,自幼好学,博冠经史,其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为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
杜镐认为,这可与僧道毁天尊、佛像一样定罪,兄甚奇之。
通过此案说明当时人们对画像尊崇的态度,甚至子毁父画像也是不允许的,要受法律的制裁。
与之相映,如果画像受到皇帝等人的推崇,即使有罪也会减免,甚至还可升官发财,一步登天。
《辽史》载:“履将娶秦晋长公主孙,其母与公主婢有隙,谓履曰:‘能去婢,乃许尔婚。
’履以计杀之,婚成。
事觉,有司以大辟论。
履善画,写圣宗真以献,得减,坐长流边戍。
复以写真,召拜同知南院宣徽事。
……履杀人婢以求婚,身负罪衅,画其主容,以冀免死,亦可丑也。
”耶律履为了娶秦晋长公主孙,就设计杀了公主婢,如此恶劣的刑事案件,后来仅因耶律履写圣宗真以献而获减。
最后,又因为写真,被任命为同知南院宣徽事,不但杀人减罪,还照样升官,画像的魅力之大,可想而知。
画像有时还可以制止犯罪的发生,在朱熹所写的《书张氏所刻潜虚图后》中记载:由于金军入侵,跟从司马光家人避地至某州,遇群盗,被抓住去见贼头,后知是司马太师家也。
群盗相顾失色,又去打探虚实,当看到司马光画像时,则浑身哆嗦不已,既而俯仰叹息,随即亟传令军中,不得惊司马太师家人。
结果,人员和财产均逃过一劫,画像功不可没。
五丧葬礼仪在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中要为死者画像以示纪念,或挂于灵堂或绘于墓室,受到亲人、朋友的祭奠以期待灵魂升天,到了宋代为死人画像供奉,已成为丧葬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皇帝死去要绘制御容,宋代刘道醇的《宋朝名画评》中记载,当时有一位画家王端,擅长画肖像,真庙晏驾时,召他进宫与画臣当场为皇帝画遗像,端举笔立就,无有及者。
燕恭肃王见其肖似,更益号恸。
后又诏写真宗及章献明肃太后圣容于石壁,未绝笔而端卒,令李元辅毕之。
埋葬皇帝之前,先将画像挂于灵堂供祭拜,埋葬时,也要举画像作引导。
皇帝死后每年还要对像祭奠,痛苦流涕,侍之如生。
在丧葬制度中,不但皇帝要画像祭奠,连臣民百姓死后也同样如此,《金史》记载宗浩于1207年死于汴京,金章宗完颜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派人将他的画像带到都城,亲自祭奠,可见画像祭奠受到的重视程度。
朱熹作为理学大师,由于受到政治影响,他的学说被诬蔑为“伪学”而受到禁锢,本人也受到迫害,死后,其弟子画像事之,尽管官府进行约束,李燔等数人毫不畏惧,坚持为其送葬。
人死后,其家人、朋友、弟子为其画像送葬,这已成为风俗。
在宋代墓室壁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绘于壁上的墓主人画像,有的画得非常生动,如白沙一号宋墓中,墓室主人夫妇像保存完整,写实、生动、个性鲜明:男袖手坐右侧,戴蓝帽,着圆领蓝袍;女袖手坐左侧,梳高髻方额,髻前后插替饰,着绛糯白裙。
二人皆侧身面东观看东壁之乐舞。
而1984年发掘的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七号辽墓的墓主人像,精彩细腻,令人叫绝:在“归来”画面左起第四人,人物全高1.53米,头顶髡发,此发式从额头开始蓄发,留至鬓边,两绺长发抿至耳后垂于肩际。
浓目大眼,八字小须。
身着淡蓝色圆领窄袖长袍,浅红色中单,腰束带,足蹬靴。
左手挎带,右手托红色笠式帽,面向墓室站立。
人物面部表情和眼神的细致描绘,达到了生动传神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