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
危险源
危险源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可能”意味着“潜在”,是指危险源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具有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潜在能力;“根源或状态”意味着危险源的存在形式或者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者是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状态。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般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能量源、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它具有的能量越多,发生事故后果越严重。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广义上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因素。
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它出现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例如液化石油气储罐中液化石油气是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根源,而储罐破裂是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状态。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危险源辨识就是从组织的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隐患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第16号令: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重大隐患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
(总局16号令: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身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危险源与隐患的关系从危险源的定义来看,分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从隐患的定义来年,隐患属于第二类危险源。
危险源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及控制措施1.物理危险源:-噪音:安装隔离壁、使用耳塞或耳罩、控制噪音源等。
-振动:使用减振设备、改善设备操作方式等。
-温度:提供适当的通风和冷却设备、提供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等。
-光线:提供合适的照明设备、使用光线过滤器等。
-辐射:设立辐射控制区域、使用防护罩、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等。
2.化学危险源:-有毒物质:使用替代品、隔离有毒物质、提供适当的通风设施等。
-腐蚀性物质: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安全存储、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等。
-可燃物质:储存于专用容器中、提供适当的消防设备、使用防爆设备等。
-气溶胶:控制溢泄、提供适当的通风设备、配备个人防护器材等。
3.生物危险源:-病原体: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实施消毒措施、遵循标准的手卫生和生物防护操作等。
-毒素:储存于安全容器中、提供适当的通风设备、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等。
-昆虫和动物:使用防护网、提供个人防护用品、清除垃圾和渣滓等。
-植物: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控制植物生长、清除有害植物等。
4.人为因素危险源:-不安全行为:提供培训和教育、营造安全文化、设立奖惩机制等。
-不安全条件: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提供清洁和有序的工作环境、建立安全检测机制等。
-人身攻击: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安保措施、制定适当的紧急预案等。
5.机械设备及电气危险源:-不安全机器: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操作指导、设立安全警示标识、安装安全保护装置等。
-不安全电气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建立电气安全操作规程、设立合适的紧急事故措施等。
总结起来,为了减少工作场所中各种危险源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影响,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和教育,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设备,建立紧急预案,并定期进行监测和检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同时,鼓励员工参与安全管理和提供改进建议,以共同维护一个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危险源是指
危险源是指1.第一类危险源控制方法: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和隔离危险物质、个体防护、应急救援。
2.第二类危险源控制,提高各类设施的可靠性,设置安全监控系统、改善作业环境,最重要的是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和教育。
一、危险源的分类、分级及辨识方法危险源定义 :危险源就是指可能将导致人员危害、疾病、财产损失或工作环境毁坏或这些情况女团的根源或状态,由潜在危险性、存有条件和引爆因素形成。
危险源便是范围包括:(一)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包括:企业员工、从事道路运输的车辆、人员。
(二)生产过程的危险有毒因素包含:严酷天气、道路状况、车辆技术状况、设施设备、违法违章操作等。
二、危险源的分类公司范围内生产经营及服务管理中的危险源按照影响范围分为道路运输、作业场所、设施设备。
危险源分级,危险源风险级别分为一般风险和重大风险两级,危险源依据风险级别分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
(一) 通常危风险就是指可能将引起轻微伤害事故的危险因素,一般风险的危险源公列入一般危险源。
(二)重大风险是指可能引发一般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可能引发道路交通一般以上事故的危险因素,重大风险的危险源列为重大危险源。
三、关键性危险源分级作业活动场所类分成三级1、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引起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
2、二级关键性危险源:可能将引发很大生产安全事故的。
3、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引起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危险源识别方法评价时应考量现有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环境条件;出现事故影响的范围和导致后果的严重性;有关人员曝露在该危险环境中的频密程度;法律法规的建议及严格遵守情况;引发事故或者紧急情况的可能性;以往出现事故的掌控情况等因素。
(一)公司各部门、管理科室危险源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辨识方法为1、轻易风险分析法:凡是具有以下条件的应认定为关键性危险源:一是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二就是员工存有合理埋怨和建议的;三是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四就是轻易观测至可能将引致危险的错误并无适度控制措施的。
危险源的六种类型
危险源的六种类型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设备、环境等受到损害的物、质或行为。
在各种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中,危险源是无处不在的,因此了解危险源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我们识别和避免潜在的危险,保障自身安全。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介绍危险源的类型。
一、物理危险源物理危险源是指与物理现象相关的危险源,如火、电、辐射、噪声等。
在生产和生活中,这些危险源都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电器故障、高温高压、辐射泄漏等都可能导致人员受伤或死亡。
因此,在处理这些危险源时,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定和安全操作规程,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二、化学危险源化学危险源是指与化学物质相关的危险源,如毒气、易燃易爆物、腐蚀性物质等。
这些危险源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化工厂、实验室、医院等场所。
处理这些危险源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定和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在化学实验中需要佩戴防护服、呼吸器等安全装备,避免误食或误触化学药品。
三、生物危险源生物危险源是指与生物学相关的危险源,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这些危险源在医院、实验室、动物园等场所广泛存在。
处理这些危险源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定和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传染疾病或感染病菌。
例如,在医院工作时需要佩戴医用口罩、手套等安全装备,避免感染病毒或细菌。
四、机械危险源机械危险源是指与机械设备相关的危险源,如钳工机械、起重机械、运输设备等。
这些危险源在各种生产场所广泛存在。
处理这些危险源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定和操作规程,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因机械故障或操作不当导致人员伤亡或设备损坏。
例如,在操作机械设备时需要佩戴安全帽、手套等安全装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机械设备运转安全可靠。
五、人为危险源人为危险源是指与人员行为相关的危险源,如违章操作、疏忽大意、过度自信等。
这些危险源在各种场所都可能存在。
避免这些危险源的发生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人员行为符合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
危险源定义
2。
5.1 危险源定义1、危险源广义的危险源是指危险的根源,包括危险载体和事故隐患.狭义的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和状态。
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若从能量释放的角度分析,危险源可理解为系统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能量释放的危险物质。
2、危险危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强调社会性和瞬间作用)。
危害因素又称有害因素,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内的积累作用).有时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素和危害因素。
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把两者加以区分,通称为危险危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量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危险危害因素有如下特性:(1)危险危害因素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它表示物质自身固有的潜在危险性和破坏力,如油料易燃、易爆的特性。
(2)危险危害因素固有的危险性质决定了它受管理缺陷和外界条件激发转化为事故的难易程度,这种难易程度称为危险危害因素的感度。
感度愈高,危险危害因素易转化事故。
如汽油和润滑油虽然都是可燃的,但两者能量转化的条件不一样,汽油比润滑油容易燃烧,汽油的危险危害因素感度高于润滑油。
(3)有危险危害因素存在就有发生事故的可能,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危险因素的能量成正比。
(4)危险危害因素随着物质条件的存在而存在,也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如油料是危险危害因素,但它若不与空气充分混合形成混合气,爆炸的危险性就小.(5)危险转化为事是有条件的,只要控制住危险危害因素转化为事故的条件,事故就可以避免.如有弥漫的油蒸汽但周围无火源就可避免事故发生。
3、重大危险源1993年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中,重大危险源定义为不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外(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
安全十大危险源
安全十大危险源安全十大危险源是指在各种工作场所、环境和条件中,对员工或他人造成潜在威胁的十种主要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源可能导致事故、伤害或疾病,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来控制和消除它们。
以下是安全十大危险源:1. 高处作业:在高处进行工作时,如梯子、脚手架等,可能导致摔落事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安全带、使用可靠的工作平台等。
2. 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可能会引发接触伤害、切割伤害或夹伤伤害。
必须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定期检查,员工必须接受培训以正确和安全地使用这些设备。
3. 化学品:使用或处理化学品时,可能会发生化学品泄漏或暴露引起的中毒、灼伤等。
必须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员工接受正确的培训。
4. 噪声:长期暴露于高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损伤。
必须通过隔音设备、耳塞或耳罩等采取措施来控制噪音。
5. 气体和粉尘:潜藏的气体和粉尘可以引起爆炸、中毒或呼吸系统疾病等。
必须检测和控制这些危险源,并提供合适的呼吸防护设备。
6. 温度和压力:极端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必须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和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工作于安全的环境中。
7. 火灾和爆炸:火灾和爆炸可能由电气故障、可燃物料或不当操作引起。
必须采取火灾预防措施,并提供逃生计划和灭火设备。
8. 电气危险:不正确的电气使用可能导致触电事故。
必须遵守电气安全标准,并定期检查和保养电气设备。
9. 人为错误:人为错误,如操作失误、疏忽大意或违反安全规程,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必须提供适当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员工遵守安全规定。
10. 职业病危害: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工作环境可能引起职业病。
必须进行适当的卫生监测,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并采取控制措施来减少职业病风险。
总之,安全十大危险源是重要的工作场所安全问题,需通过培训、监测、防护装备和规范措施来控制和管理。
与此同时,员工也应承担责任,严格遵守安全规定,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
安全十大危险源
安全十大危险源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每天都在身边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源。
了解并掌握这些危险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自身的安全。
下面将介绍安全领域中的十大危险源以及相应的安全措施。
1. 电气危险源电气设备的使用普遍存在着漏电、电击等危险。
正确维护设备、使用绝缘工具和佩戴防护装备能够有效预防电气事故的发生。
2. 高处坠落高处工作时,一不小心就可能发生坠落事故。
在进行高空作业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佩戴安全带、固定脚手架和防护网等,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3. 机械伤害机械设备运行时,存在夹捏、碾压等伤害风险。
正确使用设备、佩戴防护用品以及定期维护设备,能够有效降低机械事故的发生概率。
4. 化学品危险不正确地储存、处理和使用化学品可能导致爆炸、中毒等危险。
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并妥善管理化学品,确保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5. 火灾火灾随时可能发生,给人们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应加强火灾防范意识,定期检查安全设施,遵循消防安全措施,及时组织火灾应急演练。
6. 医疗事故医疗事故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给医疗机构带来法律风险。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行医疗行为,避免操作失误和药品误用。
7. 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是常见的事故类型之一。
驾驶人应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车辆和驾驶证合法有效,严禁酒后驾驶,保持车辆安全合格。
8.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
人们需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了解防灾知识,并遵循相关指引,确保自身安全。
9. 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人们应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信息,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避免点击不明链接和下载未知来源的文件。
10. 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是最容易忽视的危险源之一,如饮酒过量、吸烟、缺乏运动等。
人们应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日常危险因素的暴露。
综上所述,我们身边存在着诸多危险源,但只要我们时刻保持警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我们就能够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主要危险源清单
主要危险源清单
1. 机械设备危险源
- 电动机械设备:触电、机器启动、运行中的移动部件等。
- 传送装置:传送带、链条等可能夹伤、压碾人体的部件。
- 切削设备:钻床、铣床、刨床等可能造成切割伤害的设备。
- 重物:起重机、吊车等操作失误可能导致的坠落伤害。
2. 化学危险源
- 有毒物质:化学品、有害气体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 燃烧物:易燃液体、气体等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 腐蚀性物质:酸、碱等可能引起人体皮肤、眼睛等部位损伤。
3. 环境危险源
- 噪音:高强度噪音可能对听力造成长期损害。
- 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 气体污染:有毒气体或污染气体可能影响人体呼吸系统。
4. 劳动安全危险源
- 高处作业:在高处作业可能导致坠落伤害。
- 紧急情况: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 干涉物:障碍物、空间狭小可能导致的意外伤害。
以上是主要危险源的清单,对于每个危险源,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并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危险源 名词解释
危险源名词解释危险源是指存在于系统中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它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
一、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是指存在于系统中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它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
(一)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 Hazard)也叫做危险场所或危险区域,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又称为危险场所、危险区域,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几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的形成于同一地点,有的则形成于不同地点,但它们都具有同一性质——潜在的危险性。
(二)危险源辨识的意义危险源辨识和分析对于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有重要作用。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或项目的工作人员更好的认识现有的活动及操作过程,提高人员安全技术水平;通过危险源辨识的过程可以评价出那些需要消除的危险源并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将危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使员工的操作活动始终处于安全的条件下进行;通过危险源辨识可以评价出那些被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并通过进行改进的方法来改善这些因素。
通过危险源辨识还可以防止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为最终实现零事故、零伤害的管理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危险源辨识的原则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思想。
在此前提下充分考虑工艺系统的结构、工艺参数、设备材料等因素,保证工艺系统稳定,避免盲目性。
要求充分收集国内外同类型企业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掌握本公司各装置和工艺的实际情况。
在整个危险源辨识的过程中应对评价的风险进行分级,找出关键性的风险,从而制订出安全防范措施,降低事故风险,保障安全生产。
常见的危险源和危险原因
常见的危险源和危险原因
危险源是指可能引发事故或伤害人身安全的物质、设备、场所、环境等因素,而危险原因则是指导致危险源存在的各种因素,如人为操作、不当使用、设备老化等。
以下是常见的危险源和危险原因:
1. 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是工作场所中最常见的危险源之一,其危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设备老化、过载电流、电线松动等。
另外,人的不当操作也会导致电气设备危险,如接头松动、乱拉电线等。
2. 汽车
汽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出行工具,但也是常见的危险源之一。
其主要危险原因包括司机操作不当、车辆老化、疲劳驾驶等。
此外,行车过程中如忽然打电话、发短信、吃东西等也会增加事故风险。
3. 高处
高处作业是危险的,主要的危险源是因暴风、超重等导致的设备老化和脚手架的倒塌等。
此外,人员操作不当、使用低质量材料等也会导致足部滑动或摔伤等风险。
4. 化学品
化学品的很多品种都有危险性,如挥发性苯、氰化物等。
其主要危险原因是有害物质的浓度、物质的挥发性、人的操作失误等。
因此,应避免未经教育培训的人员擅自操作,注意强化管理。
5. 建筑工地
建筑工地是一个复杂的工作环境,其主要危险源包括机械器材、钢筋、水泥、电气设备等。
危险原因包括机械设备老化、高空作业、安全设施缺失等。
此外,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例如高空乱扔物、临时接线等。
对于以上所提到的危险源和危险原因,我们需要注意强化危险源的防范措施,如维护设备、安装安全设施、加强人员培训等。
同时还需要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生产。
危险源
⑥制定事故(或灾害)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要点: ①划分危险性等级。
级别 Ⅰ Ⅱ Ⅲ Ⅳ 危险程度 安全的 临界的 危险的 灾难性的 可能导致的后果 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 处于事故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 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 制措施 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 措施 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 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1)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步骤: ①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 确定危险源,对所需生产的子系统的生产目的、 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 周边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②根据过去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中发生的事 故(或灾害)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坏程度, 类比判断所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 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 危险性,分析事故(或灾害)的可能类型。 ③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 表; ④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 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 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 施的有效性。 ⑤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 序,以便处理。
• 相比较的两事件仅出现在基本事件个数不等 的若干最小割集中。在复杂情况下,用近似 判别式: I(i)=∑Ki(1/2)n-1, Ki——包含Xi的(所有)割集; n——基本事件Xi所在割集中基本事件的个 数。 凡对最小割集适用的原则,对最小径集 同样适用。
式中I(i)——基本事件Xi的重要系数近似判别 值;
结构重要度的判断原则: • 一阶(单事件)最小割集中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 度大于所有高阶最小割集中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 系数。 • 仅在同一最小割集中出现的所有基本事件,结构 重要度相等(在其他割集中不再出现) • 几个最小割集均不含共同元素,则低阶最小割集 中基本事件重要度系数大于高阶割集中基本事件 重要系数。阶数相同,重要系数相同。 • 比较两基本事件,若与之相关的割集阶数相同, 则两事件结构重要度系数大小由他们出现的次数 决定,出现次数大的系数大。
危险源是指
危险源是指生产、经营或储存的任何一种物品,如果它们使用不当就有可能对人身造成伤害或对财产造成损失,这样的物品即为危险源。
危险源的具体分类包括以下几种:1、危险源定义:危险源是指从事危险作业或操作的人员在进行工作前和工作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物质、能量、环境的状态。
危险源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一旦被激发,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因此必须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极易造成伤亡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甚至可能引起爆炸、火灾、爆炸、火灾、交通运输事故、建筑物倒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众性事件,酿成重大的恶性事故。
危险源包括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场所、设施、设备、组织管理、作业活动、人的不安全行为等六类。
2、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第四章危害预防与控制中第十五条规定,危险源是指在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因素,如高处作业、悬空作业、爆破、雷电、触电、机械伤害、起重伤害、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车辆伤害、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意外伤害等。
3、高处坠落是指从高处向地面下落的过程。
高处坠落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脚手架、平台、靠梯、交通工具、简易棚等处坠落;二是上下层处坠落,还有在攀登时发生坠落,如空调器安装维修等。
4、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第四章危害预防与控制中第十八条规定,坠落是指从高处跌落到低处或者地面上的过程。
本次调查的高处坠落事故按照在作业场所进行可能坠落到低处的高处作业分类,共计2人死亡、 4人受伤。
5、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第四章危害预防与控制中第二十条规定,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部件危害的总称。
机械伤害是生产作业环节中经常出现的损伤形式之一,在石油化工生产和建筑安装工程中,有些物体(如电气开关、支架)带电,造成触电事故;有些物体具有一定的棱角,或锋利边缘,可造成机械擦伤、碰伤等机械伤害事故。
同时,高处作业也是容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的一个主要危险作业。
危险源的概念
危险源的概念危险源的概念一、引言危险源是指生产、作业或者其他活动过程中,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的物质、设备、场所或者环境等因素。
危险源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了解危险源的概念及其分类对于预防和控制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二、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是指在某种条件下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能量、环境等因素。
它具有以下特征:1. 可能性:危险源并不一定会导致事故发生,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它可能会引发事故。
2. 隐蔽性:有些危险源并不容易被察觉或识别出来,需要通过专业技术和设备进行检测和评估。
3. 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危险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范围。
三、危险源的分类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以将危险源分为以下几类:1. 物理性危险源:包括高温、高压、辐射等能量形式的危险源,以及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物质形式的危险源。
2. 化学性危险源:包括易燃易爆物、有毒有害物质等化学品,以及化学反应等化学过程。
3. 生物性危险源: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动植物的攻击或者毒性。
4. 人为因素:包括人员操作不当、管理缺失、安全意识淡漠等因素。
四、危险源的评估对于各种类型的危险源,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分类。
一般来说,评估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危险识别:通过对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的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2. 危险分析:对已经确定的危险源进行细致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和影响范围。
3. 风险评估:根据危险源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范围,综合考虑其发生概率及后果,确定其风险等级。
4. 风险控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危险源的风险等级,防止事故发生。
五、危险源的防范对于各种类型的危险源,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般来说,防范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管理: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设备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3. 安全标识: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和警示标志,提醒人们注意危险源存在。
安全十大危险源
安全十大危险源安全是每个人都应关注的重要问题,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场所中,我们都应当时刻保持警惕,预防各种可能的事故。
事实上,有许多危险源存在于我们周围,并且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了解并预防这些危险,本文将介绍安全领域中的十大危险源。
1. 高处坠落高处坠落是工作场所中最常见的危险源之一。
在建筑工地、仓库和悬挂设备等场所,工人在升高位置工作时很容易失去平衡或滑倒,造成坠落事故。
为了防范高处坠落风险,必须确保工作区域有牢固的栏杆、防护网和安全绳索等。
2. 机械伤害机械设备所造成的伤害是工业场所中最常见的危险源之一。
当工人接触到旋转部件、机械切削工具或移动机械时,很容易发生手指夹伤、截肢或撞击事故。
使用机械设备时,必须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且进行充分的培训和指导,以减少机械伤害的风险。
3. 化学品危害化学品的不正确使用和储存可能对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工厂、实验室和各种制造业中,使用化学品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如果不遵循正确的操作程序和个人防护措施,接触到有害化学品可能导致严重的中毒、烧伤或爆炸。
为了保护自己,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储存化学品在安全的区域。
4. 火灾火灾是一个严重的安全威胁,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火灾的原因可能是电气故障、烟草、明火或恶意纵火等。
要避免火灾,人们应学习正确使用灭火器,并确保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数量的灭火设备可用。
5. 手动操作伤害手动操作伤害是工业领域另一个常见的危险源。
在生产线上或者搬运工具时,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个人防护装备,手指损伤、手肘扭伤或背部拉伤等可能随之发生。
为了防止此类伤害,我们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区域,提供合适的工具和设备,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
6. 电气事故电气事故可能是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电气设备或设备的损坏而导致的。
触电的危险很高,并且可能导致电击、火灾甚至死亡。
为了减少电气事故的风险,我们必须保持设备的良好状态,遵循正确的操作程序,并确保工作人员接受安全用电的培训。
什么叫危险源
什么叫危险源?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分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做为道路运输行车行业,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巨大破坏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高速行驶的汽车具有较大的动能,遇到阻隔,能量意外释放。
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在于,驾驶员操作不当,车辆的转向、制动等控制装置失效等,使得高速行驶的汽车的巨大能量意外释放。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类?(一)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二)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三)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四)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五)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六)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2](七)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道路运输行车危险源分为哪几类?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危险源划分为:根源危险源(又称第一类危险源)例如:高速行驶的汽车、极端自然灾害等。
状态危险源(又称第二类危险源)例如:转向失控、制动失效、驾驶员操作不当、轮胎爆胎、疲劳驾驶、冰雪路面、过马路猛路的行人、交通事故的占道车辆、闯红灯的电动自行车等。
根源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消除的;状态危险源大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道路运输行车危险源主要有哪些?1、人的不安全行为(驾驶员、其他交通参与者)2、物不不安全因素(车辆本身特点、车辆结构、技术状况、车辆内物品、车载货物)3、道路的不安全因素(典型道路、特殊路段、路面通行条件)4、行车环境不安全因素(夜间、特殊天气、自然灾害)5、道路运输企业管理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这些危险源中,有的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如车辆故障等;有的可能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或根本原因,如企业管理不完善。
危险源
危险源监控措施重大危险源: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窒息、火灾、爆炸、起重机伤害1、危险源: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监控措施:①、安装、拆卸龙门吊架、吊机等起重设备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时,应当编制拆装方案、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批,并在施工时由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②、在高处作业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③、带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拴好安全网。
④、高出作业点下方不得有人逗留,工作中严禁上下抛掷工具和材料。
⑤、严禁用绳索、软线、链条等代替安全带。
⑥、开挖深度超过2m时,其边缘上面作业同样应视为高处作业,要设置警告标志。
⑦、大雨和五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高处露天作业、缆索吊装及大型构件起重吊装等作业。
⑧、高处作业人员和挖孔桩人员严禁穿硬底鞋。
2、危险源:坍塌监控措施:①、桥墩挖孔桩护壁砼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才允许继续挖孔。
②、开挖沟槽深度超过2米时,必须围拦防护和密布安全网封挡。
③、钻孔桩内泥浆必须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配置泥浆稠度。
④、洞内开挖采用“新奥法’’施工,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
⑤、响炮后30分钟,才橇危石,其他人员才能进入现场施工。
⑥、详细控制措施见《施工安全生产规定实施细则》。
3、危险源:触电监控措施:①、施工所用电气设备绝缘必须良好,凡有裸露带电的电气设备和易发生电击的危险区,都要设围栏、护网、箱、闸等屏护设栏设施。
②、施工用电的线路及设备,应按施工组织设计安装设置,并符合供电部门的规定。
③、严禁将电线线路搭靠或固定在机械、栏杆、钢管、扒钉等金属件上。
④、手持电动工具应由专人管理,手柄绝缘良好,凡不符合要求的机具严禁使用。
⑤、变、配电室严禁使用易燃的材料建筑,建筑结构应符合防火、水、漏、盗、防小动物串入及通风良好的要求;在采用外来电源和自备发电机两个电源交替使用时,必须安设能防止两个电源的连锁装置。
具体规定见《配电室防火安全责任制度》。
⑥、施工现场工程和生活用电要统一规范,布局合理,并保持接地装置可靠,做到“三级控制”,“两级保护”。
危险源及预防措施
危险源及预防措施危险源是指可能对人员、财产、环境等造成损害或危害的事物或因素。
在工作和生活中,危险源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危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源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1.高处坠落危险:-装设安全护栏或栏杆,确保工作区域的边缘有足够的防护;-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带和安全帽;-进行合适的培训,教育员工如何正确使用防护设备;-清理并维护工作区域,确保没有绊倒或滑倒的障碍物。
2.电气危险:-确保所有电气设备和线路符合安全标准,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安装漏电保护器和过载保护器,以防止电击和火灾;-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绝缘手套和绝缘靴;-培训员工有关电气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
3.化学危险:-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化学手套和防护服;-训练员工正确使用化学品和处理泄漏的方法;-定期检查和维护化学品储存设施,确保安全和合规。
4.机械危险:-提供安全护罩和安全开关,以保护操作人员免受机械和动力设备的伤害;-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机械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培训操作人员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和工具;-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护目镜。
5.火灾危险:-安装火灾报警器和灭火设备,并确保员工知道如何使用它们;-定期检查和维护电气设备,以防止电路故障引起火灾;-教育员工有关火灾预防和逃生的基本知识;-保持工作区域整洁,清理易燃物。
6.人为错误:-提供充分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了解和理解安全操作规程;-实施组织的安全政策和程序,并加强监督和纪律;-鼓励员工积极报告任何危险行为或不安全情况;-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安全规程的有效执行。
预防措施的实施需要全员参与,并且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定期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同时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也是确保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措施。
危险源文档
危险源1. 简介危险源是指能够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污染的因素或物质。
在工作场所、居住区域、交通路线等各个环境中都可能存在各种危险源。
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了解和识别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和应对危险源的威胁至关重要。
2. 工作场所中的危险源2.1 物理危险源•机械设备:例如旋转部件、移动部件、切削部件等,存在夹伤、切割、撞击等可能。
•高处作业:存在坠落、高空物体掉落等危险。
•电气设备:存在电击、电弧等危险。
2.2 化学危险源•化学物品:例如腐蚀性、易燃性、毒性等。
•气体泄漏:例如气体泄漏产生的有害气体。
•污染物质:例如废水、废气和废物。
2.3 生物危险源•传染病:例如流感、疟疾、艾滋病等。
•有害生物:例如蚊虫、害虫等。
3. 预防措施3.1 管理措施•风险评估:对工作场所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对应的风险等级。
•安全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危险源识别、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对危险源的能力。
•紧急预案: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包括事故应对措施、紧急疏散计划等,以应对突发情况。
3.2 技术措施•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机械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使用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减少危险源对人身的直接伤害。
•安全标识:标识危险源、安全警示等信息,提醒人们注意危险源的存在。
3.3 个人防护措施•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安全程序和操作规程,如正确佩戴防护设备、遵守工作控制措施等。
•定期体检:定期接受身体检查,预防或及早发现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健康问题。
•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危险源识别能力,及时避开危险源,保护自己的安全。
4. 应对措施4.1 应急预案•发生突发事故时,及时启动紧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并进行救援。
•配备应急设备和药品,如防毒面具、急救包等。
4.2 事故调查和分析•发生事故后,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原因,采取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3 安全意识培养•组织安全教育培训,增加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减少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生产事故发生。
3、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组成 :
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由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目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监督保障体系、信息系统、监管等要素构成。
23、人员方面危险源包括:
来自人员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4)决策失误; 5)身体状况不佳(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6)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理等)。
13、管理对象:
是管理对象单元的一种划分,是对危险源的总结和提炼,是通过管住管理对象实现对危险源的控制或消除。
14、管理标准:
是一种标尺,是管理对象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消除或控制危险源的风险的最低要求。管理(对象)标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有措施:
是指达到管理标准具体方法、手段。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知识30题
一、本安体系概述
1、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定位: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核心,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
以持续改进为运行模式的一套管理体系。
2、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
通过以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
21、风险预控的方法:
风险预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以归纳为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两种方法。
(1)技术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可靠性能高的技术装备等技术手段是控制本质型危险源的最重要的方法,
(2)管理措施和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是控制本质型危险源、消除非本质型危险源的重要前提。
22、风险矩阵法是根据事件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大小,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可将风险分为哪5 个等级(见表):
25、环境方面危险源包括:
环境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矿区及其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域的威胁;2)煤层岩层构造威胁;3)地热威胁;4)煤尘爆炸威胁;5)煤层自燃威胁;6)瓦斯突出威胁;7)其他自然地质威胁。8)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超过规定;9)工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10)工作地点照明不足; 11)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巷道质量不合格;12)工作面布置、规格尺寸不合理;13)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14)路面质量不合格; 15)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16)道路标示不齐全、不明确;17)警示标杆和导牌不齐全,放置位置不合理。
26、预警等级设置和预警信号选择:
根据风险等级的划分及实际需要,可将风险预警等级设置为5级,见表。
企业危险源风险预警等级表
预警等级 警度 预警信号灯颜色
Ⅴ级 巨警 红色
Ⅳ级 重警 橙色
Ⅲ级 中警 黄色
Ⅱ级 低警 蓝色
Ⅰ级 轻警 绿色
27、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经验分析法,直接经验分析法就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依据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工艺技术标准等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作出定性的描述。
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
目前实践中常用的直接经验分析法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分析法;直接询问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等。
(2)系统安全分析法,是利用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分析。主要包括: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因果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等方法。在实践中比较常用主要是:安全检查表方法和事故树方法。
28、危险源的辨识须从几方面考虑:
危险源辨识过程需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三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29、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确定事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大小;其次要估计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最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总期望损失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
6、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即生产场所应确保职工的作业安全,在空间、气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
作业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
二、本安体系相关术语
8、 危险源: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9、危险源辨识:
对生产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30、什么情况下,应及时进行危险源增减、辨识、评估:
1)生产组织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2)公司方针发生变化;3)公司活动发生变化;4)管理审批、内外审核的要求发生变化;5)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6)发生事故、事件或不符合整改要求;7)研究、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8)作业环境发生变化;9)每年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辨识、评估,总结上年度危险源管理的经验,制定下年度危险源管理的措施;10)其他。
三、本质安全风险管理
16、危险源根据其属性可分为哪两类,区别是什么:
(1)本质型危险源:
是由生产条件自身特点决定的,存在于机器设备、设施、自然地质条件、工作场所等中的固有的危险因素。本质型危险源其危险本质是无法改变的,对其控制更多的依赖于技术、工艺水平。
(2)非本质型危险源:
凡不是本质型危险源的不安全因素都是非本质型危险源。非本质型危险源大多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对其控制需要依靠有效的管理,并且可以避免。
4、人员的本质安全要求:
员工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较强的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杜绝人为失误,实现人员的本质安全。
5、设备的本质安全要求:
一方面是对机器设备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要求,要求机器设备具有故障检测和安全防护功能,安全可靠性高;另一方面是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机器设备正常运转不存在安全隐患,达到本质安全管理标准。
危险源辨识是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到危险源才能确定管理对象,进而建立本质安全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政策和程序。
20、风险按照大小和来源分为:
(1)按风险的大小可分为: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2)按照风险来源分类可分为:来自人员的风险;来自机(物)的风险;来自环境的风险;来自管理的风险。
10、风险评估:
评估风险大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此过程往往伴随着对风险的排序、分级。
11、风险预控: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危险源,预防风险的出现的过程。
12、不安全行为:
17、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涉及所有的系统,包括生产系统、非生产系统,及所有工作任务、生产工艺、紧急与意外情况。
18、危险源辨识的依据:
事故发生机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条例;相关的技术标准、企业内部信息。
19、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目的:
在企业安全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实际的人员配备条件、机器装备条件、自然地质条件等,综合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问卷调查法、标准对照法以及工作任务分析等危险源辨识方法,系统地辨识存在于煤矿上的危险源以及其起因和后果。
24、机械方面危险源包括:
机械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1)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等;2)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的选型不符合实际需求;3)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的安装不符合规定或实际要求;4)机器、设备、装置维护(修)不到位;5)机器、设备、装置、工具安全标识不齐全或不规范;6)机器、设备空间不满足作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