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论语》选读教案

高一语文《论语》选读教案

高一语文《论语》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重要性。

2. 掌握《论语》中的一些重要篇章的基本意义和核心观点。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和解读《论语》中的经典文句。

2. 分析并思考《论语》背后的哲学思想。

3.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复印《论语》选读资料。

2. 配置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学习笔记和活动材料。

4. 提前了解学生的基本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论语》【课堂导入】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论语》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导读教材】教师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时期和意义,帮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学习《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取《论语》中的一篇篇章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篇章的主题、核心观点以及对学生的启示等。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展示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所选篇章的理解和思考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看法,促进互动和交流。

三、探究《论语》背后的哲学思想【引导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对所选的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可以提出问题,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

【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对课上学到的哲学思想进行个人思考和总结,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活动与应用【角色扮演】教师分发角色卡片,要求学生扮演《论语》中的人物,进行现场演绎并讨论相关场景。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论语》中的思想。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作文题目:“《论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论语》学习的收获和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针对选读论语的教学,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基本内容;(2)理解《论语》中的主要思想和价值观念;(3)掌握选读《论语》的重要章节和名句;(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2.教学步骤:(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论语》的探索欲望。

(2)知识讲解:讲解《论语》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介绍其中的名句和重要章节。

(3)学案讲解:教师给学生分发选读《论语》的学案,讲解学案的使用方法和学习要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4)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中的问题和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6)拓展应用: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3.教学资源:(1)选读《论语》的学案;(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小组讨论和总结的工具和材料。

4.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

(2)作业评估:通过批改作业和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笔水平,评估学生对于《论语》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程度。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选读《论语》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通过教师的情境导入和讲解,《论语》的学习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归纳的环节中,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开拓和拓展。

通过布置拓展应用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论语》的思想内涵。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教学及评价的建议 课件 (共68张)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教学及评价的建议 课件 (共68张)

孔子认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请填写 出 “宽”“信”“敏”“惠”的反面行 为。 示例:“恭”的反面行为是:自视甚高, 甚至是无知而傲慢,也有表现为“玩世不 恭”,轻佻无礼。
“宽”:胸襟狭窄,容不得别人的半点意见。 “信”:言而无信,信誓旦旦而不能兑现,信 口开河,说过算过。“敏”:办事拖拉、松垮、 踢皮球,工作散漫、疲塌、弄虚作假等等。 “惠”:克扣盘剥,只取不予,吝啬成性,无 偿差遣,残民过甚。




孔子为政以德,韩非子为政以法, 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 (“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 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两种态度和思维方式



苏格拉底
枚农—苏格拉底

美德


男人国家,女人家务—老人、儿童,不 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年龄? 审慎公道。还有智慧,勇敢,豁达…… 追求并且取得美的东西/健康金钱是好东 西。追求金钱也是美德? 于是循环又开始了……

劝学(荀子) 秋水(庄子) 非攻(墨子)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逍遥游(庄子)

2.注解经典中的重要词句(概念)。 3.分析与评价文本中的思想文化。 4.研究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5.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人文(文化)的审视。
语 文 课 程
选修(限定) ⅠA《〈论语〉选读》 ⅠA《外国小说欣赏 ⅠA《语言文字应用
选修
ⅠB ⅠC(自主)
自主
学 分
2
2
2
2
2
2
2
2
2
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

《〈论语〉选读》教案(通用3篇)

《〈论语〉选读》教案(通用3篇)

《〈论语〉选读》教案(通用3篇)《〈论语〉选读》篇1【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1、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择友(6、7章)处事(12、13、14章)待人(8、9、10、11章)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

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说课稿初一语文课说课稿论语选读

说课稿初一语文课说课稿论语选读

说课稿初一语文课说课稿论语选读初一语文课说课稿:论语选读一、教学背景与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论语选读,隶属于初中语文教材,主要涉及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

这是一门软实力课程,有助于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根据教材的设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论语中的经典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论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论语的思想进行思考和分析。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论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人物形象,并能够准确运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论语的思想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和小组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通过引入一则与论语相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同时,向学生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用,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通过讲解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其内涵和精神。

通过举例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3. 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论语中的某个观点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4. 小组活动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论语中的某个故事或观点,分别展开观点辩论或写作,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老师在活动中给予指导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论语》选读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1.2 教学内容篇章选择:《论语》中的五则经典篇章重点词汇:仁、义、礼、智、信等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3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论语》的基本情况和价值观念(15分钟)2. 分组朗读选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20分钟)3.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25分钟)4. 小组讨论,探讨选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20分钟)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0分钟)2. 深入讲解选文,分析儒家思想的特点(25分钟)《论语》原著或简译本教学PPT或黑板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释资料作业纸张和笔三、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文言文翻译: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翻译选文读后感质量: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选文的思想内涵,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四、教学反思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对儒家思想感兴趣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是否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五、课后作业翻译选文并准确理解文意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和提问六、教学拓展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论语》中的角色,再现经典对话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儒家经典,如《孟子》、《大学》、《中庸》等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介绍儒家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学生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儒家思想的概念和内涵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选文中的比喻和寓言的理解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八、教学策略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实际应用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儒家与其他思想的异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九、教学反馈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活动的参与度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十、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设计补充说明: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教学步骤要逻辑清晰,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论语》的内容和儒家思想。

小学语文教案古文阅读之论语选读

小学语文教案古文阅读之论语选读

小学语文教案古文阅读之论语选读【小学语文教案】古文阅读之《论语》选读【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论语》,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升他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本教案旨在借助《论语》选读,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

I. 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相关知识;2. 理解文中引人深思的句子,并进行适当解读;3. 掌握《论语》中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4.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II. 教学重点1. 教授《论语》的背景和相关知识;2. 解读文中引人深思的句子;3. 教授《论语》中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III. 教学准备1. PPT演示稿;2. 《论语》选读资料;3. 学生练习册;4. 道德故事书籍。

IV.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论语》的概念和背景,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文本阅读分段引导学生阅读《论语》选读资料,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互动,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一同探讨。

3. 学习重难点解读《论语》选读资料中的重要思想,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和示例。

4. 扩展分组讨论《论语》选读资料中的观点,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深层次含义。

5. 课堂练习通过练习册上的古文阅读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6. 拓展活动邀请学生自选一则道德故事或寓言,并结合所学《论语》思想,进行小组分享,增强对道德故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V. 总结与反思向学生介绍《论语》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总结学生的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论语》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VI. 拓展阅读学生离开前,提供一些与《论语》相关的其他阅读材料,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

VII.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思考其中的重要思想对自己的影响,要求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论述。

《论语》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论语》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论语》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摘要:《论语》是我国先秦典籍中的瑰宝,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开展论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习得,提升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因此在论语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故事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生活应用法以及信息化教学法的方式为学生更生动的灌输《论语》的精神主旨,从而发挥《论语》对学生品行的规约和道德品质的形塑,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论语》;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生活应用法;信息化教学法引言: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重要性。

《论语》集中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它的丰富性与深刻性足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语文教育承担着对孩子们灵魂和审美的塑造,它是学生接受人文熏陶的直接途径。

将《论语》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丰富了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还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在班级中对《论语》进行有效教学。

为此笔者梳理相关文献,结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提出通过故事教学法、写作感悟法、生活应用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的方式,来发挥《论语》对学生行为与道德品质的影响。

一、当下语文教学的缺陷想要使《论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我们就必须要明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缺陷,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和参考了相关的文献,总结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两种缺陷。

一是教学课程程式化单一化,不利于发扬语文教育的人文功能,不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是当前的语文教育还是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过于传统,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使语文教育在根本上不能够发挥其优势。

(一)教学课程的程式化、单一化程式化、单一化的教学缺陷是我们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最大的一个缺陷,在具体的语文教学环节中,一些教师的教授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学内容往往都是紧紧地围绕相关的教材,缺乏丰富的教学内容。

论语选修教学建议

论语选修教学建议
2、日本 涩泽荣一 《论语与算 盘》《商务圣经》
3、韩国最大的电脑公司TriGem 的创办人李龙兑其子赴美读物 理博士前,竟然因为没熟记 《论语》而被留下来背好再说。
如何使领悟内涵显得更活泼
• 不同版本法
例: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 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 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 弗如也。”
问:“与”书上解释成“赞同”, 而有的版本解释成“和”, 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为什么?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指导意见》教学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 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 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 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 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 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 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层次
教学内容
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论语》是我们文化的 胎记和教科书。我苦背的那 些秀逸的文字、铿锵的音韵, 那些当时我懂的和不懂的道 理,一次次和现实碰出火花, 让我更好地应对高考。
②基础等级:朗读要求每章 至少读20次,每读五次 写一个正字;背诵规定篇 目
③发展等级:朗读超20次
不提示背诵十篇
《论语》选读——
周而不比
• 谈话导入: 你怎么与朋友相处?
•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 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 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 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 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 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 和他交谈。
• 设问:如果你是孔子,面对楚狂接舆的嘲 讽,你会跟他说些什么?请思考三分钟回 答。

初中语文《〈论语〉选读》教学建议

初中语文《〈论语〉选读》教学建议

【原文】 12· 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 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 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 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 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 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 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 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 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7· 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 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 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 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 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 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 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 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 定。
【原文】 13· 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 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 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 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 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 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 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论语〉选读》是“文化论 著选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 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 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层次 文字

论语选读(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论语选读(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

2、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论语选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全文。

4、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论语》,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论语选读》的兴趣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想:在学习《论语选读》之前,有必要对《论语》、孔子、儒家思想等进行必要的了解,以帮助学生能够更顺利地学习《论语》。

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习《论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论语》的兴趣。

辅以多媒体教学。

《论语选读》教学的三个层面:文字、文章和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文字和文化的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要兼顾。

组长签字:一、导入:导入一: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他就是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导入二: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经这样比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的儒家、道家和佛家:孔家店是粮食店,中国人的粮食店,人人非吃不可。

打倒了孔家店,中国人没有粮食吃了,吃面包、牛排有时候不对胃口的。

道家是个什么店呢?药店。

药店一定要有嘛,生病去买药吃,不生病不需要买,可是药店不能打倒。

佛家开的什么店?百货店,什么都有,你高兴可以去逛一逛。

当然,不管开的什么店,发展大了久了,大概都会出现劣货乃至冒牌货,反过来坏了自己的牌子。

重要的是,孔子孟子代表儒家开的粮食店,你不能打倒。

结果把他一打倒,连带把古文也丢了,中国文化的根就斩断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粮食店的源头《论语》。

二、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是语录体。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高二语文论语选读(精选2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篇1【教学目标】1.把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依据文言特别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精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见。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教育思想中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原则、教者素养五方面内容;2、重点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3、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深化分析“述而不作”的思想及其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文本1.初读感知【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问题2】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2.诵读感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5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简单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教育作用(第1、2章)教育对象(第3章)教育内容(第4、7章)教学方法与原则(第5、8、9、11章)老师素养(第6、10、13、14、15章)重点研读:教学方法与原则、老师素养教学步骤二:文本研读1、串讲词句,进行文言学问梳理。

2、师生互动,组织重点问题探讨。

例:(1)对比章节文字,概括孔子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启发式教学法,争论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2)你最观赏或最有感受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小组争论沟通)。

3、自主学习,课文其他问题研读。

例: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4、拓展提升,深化理解文化内涵。

例:“有教无类”的熟悉。

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论语》选读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

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

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设计1.1 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论语》选读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1.2 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的基本概念和地位;(2)掌握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1.3 教学内容(1)介绍《论语》的背景及作者;(2)阐述《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讲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4)分析《论语》中的经典语句;(5)讨论《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方法2.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概念、作者背景及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

2.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智慧。

2.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讲解《论语》的地位阐述《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3.3 讲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3.4 分析《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选取《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智慧。

3.5 讨论《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论语》中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论语》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5.2 教学改进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理解困难、参与度不高等,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论语》选读的看法,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估6.1 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学生作业,实时了解学生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论语》选读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哉孔子
——《论语》选读教案设计及教后反思
初识孔子

代表作品:
《春秋》
出生日期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
修订“五经”,创办私学。

民族汉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
国籍中国信仰
儒学
别名
孔子,仲尼职业教师英文名Confucius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中文名孔丘
(板书: 万世师表 大成至圣)
对于这样一位人物, 从古至今, 从名人大师到普通民众, 从不缺少对他的关注和评价。

入相关评价)
自有生民以来, 未有盛于孔子者也! ——孟子
太史公曰: 《诗》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

适鲁。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zh ī,恭敬)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圣人众矣, 当时则荣, 莫则已焉。

孔子布衣十余世, 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可谓至圣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文学成就:编纂《春秋》
修订“五经”
职业教师信仰儒学
英文名Confucius 身高221cm
中文名孔丘
3.关于导入部分网友对孔子的评价, 原先的设计意图是利用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但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这一部分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对孔子认识上的过分偏离故删去。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 策划案计划书, 学习课件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古文选读 - 论语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古文选读 - 论语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古文选读 - 论语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的独特文化遗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用经典的古代文言文进行选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教案将以《论语》为主题,为初二学生设计一节小课。

一、教材分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并记载了孔子对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这部书内容丰富、易懂、寓意深远,在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选择《论语·学而》作为主要教材内容。

篇章简短明了,容易理解掌握。

其中包含着对待学习态度、师德要求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讨论,适合作为初二学生进行古代文言文章阅读入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论语》作为古代经典著作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论语·学而》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3)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3)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强调正确的人际关系、道德规范及对待学习态度等价值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论语·学而》中孔子关于学习和师道的观点;2.难点:初步把握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加深对古代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并记载了孔子对人际关系、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请同学们简单谈谈你对《论语》的了解和感受。

【呈现】通过引用《论语·学而》中的名言佳句,向学生展示孔子对待学习态度和师德要求的观点。

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这些观点背后蕴含的深意。

1. 启发问题:“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本学期我省、我市高中将开设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本我对教材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结合实际,就如何开展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可供教师备课和教学参考。

请提出你的宝贵意见。

一、为政以德【文本理解】“德”和“礼”是孔子治国的主要思想。

“德”是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 孔子的思想至今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德治”有着本质的区别。

虽然对统治者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和法治不相容。

然而,作为“法治”的辅助手段,它确立了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们(包括统治者和人民)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稳定。

这一实践仍有积极意义,可供今天借鉴,值得研究和总结。

今天提出“以灾喂”的意义:“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 (1)“德治”和“法治”就像鸟儿的翅膀,它们的关系如下: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高二语文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思考和建议课件

高二语文关于论语选读备课的思考和建议课件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文字
教 学 说 明
关于《指导意见》中“教学和课型”的再解读
1.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2.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 (侧重、兼容、选择、创造) 3.无论采用什么课型教读,都必须达到“教学要求”中的“基本要求”。
教学建议
1.定位:篇章教学 2.目标:读懂文章、积累知识;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3.重点: ⑴疏通文字、诵读名句名段不少于一课时。 ⑵比较准确地把握主题内涵,允许多元解读。 ⑶阐发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社会、个人 )。
《高山仰止》: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沂水春风 》: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沂水春风 》课文解读及设计意图: 1、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深入探究文意。 2、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启发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任务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品味文学意味,提高分析领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

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

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

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

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

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

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3.读书报告课型:在学生写作读后感的基础上,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交流阅读心得,评价阅读效果。

4.评点交流课型:学习中国传统阅读方法。

用圈点批注的形式,标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质疑、阐发、联想和评价。

可以采用作业张贴、投影呈现、上台讲述等方式进行。

5.课题报告课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个体或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6.作业练习课型:结合课文后面“文言练习”的题目,教师拟制相关练习题,以课外作业或者当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并注重讲评。

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

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

六种课型,只是几种课型开发的思路,并不是教读中只有而且只能有这六种课型。

而且无论采用什么课型教读,都必须达到“教学要求”中的“基本要求”。

《<论语>选读》一共36课时,教读时间30课时,复习时间6课时。

每课教读时间平均3课时,具体到某一课的教读时间由教师灵活把握。

四、对于课程评价的建议1.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重视每一课的学习要求达成的质量,结果评价可以采用小论文写作或者传统卷面考试。

2.主要评价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也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提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评价。

3.评价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

注意考查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4.评价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活动中的表现。

5.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

一为政以德【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

l6.1章可以涉及孔于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宇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二克己复礼【教学目标】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对3.1章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杨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该理解成“这样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教师可参阅《论语译注》、《论语别裁》。

16.2章的“十世”、“五世”、“三世”具体例证可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考证。

l3.3章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翻译应该加上“你怎么能乱说呢”,语意方能完整。

“正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古来说法歧出,教师可适当参阅各种说法。

1.2章的“弟”应该讲作“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2.8章的“色难”也是一个重要短语,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理解关系到对该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建议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说法。

《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

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

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

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

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混乱引起的。

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之指导思想的问题,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该课每一章大致可以归纳出基本观点,譬如12.1章的“克己”,3.14章的“崇古”,3.1章的“秩序”,16.2章的“道”,l3.3章的“正名”,1.2章和2.8章的“孝悌”,17.21章的“报恩”,3.3章的“仁”等观点。

对该课的主题阐发,应该在学生对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进行。

【写作】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

【课时安排】3课时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目标】1.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3.背诵重点章句。

这一课教学要抓住叙事要素,从行为细节、对话语气中想像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的精神和心态。

重点抓住前四章教读。

成子弑简公,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

l4.21章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报告的艰难,体会孔子“卫道”的精神。

18.5章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接舆的风歌含义。

理解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要通过反复诵读进而体会孔子内心的苍凉。

18.6章要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

18.7章相当于一篇微型小说,要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子路的感叹。

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