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PPT18

合集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18 课件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ppt18 课件下载

小结:
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 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 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 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 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 是一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困于陈,囚 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 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 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 仁”、“下礼”能行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 而我们的孔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 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 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 的自信。
❖ 孔子一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此相反的是 隐者,他们的态度是“知其不可为而避之”“知其 不可为而逃之”。
内容概括:
❖沐浴而朝 ❖长沮桀溺 ❖击磬于卫
楚狂接舆 荷条丈人 凤鸟不至
探究一:
❖ 读“沐浴而朝”思考: 孔子这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但为 什么听到“陈成子弑简公”后要“告于 哀公”?为什么还要“沐浴而朝”?
探究三:
❖ 读“长沮桀溺”思考: “津”指什么?长沮说“是知津矣”有何深意? “滔滔者”比喻什么,桀溺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 “怃然”表现了他什么心理,他赞同隐士的观点吗?
❖ 要点: 孔子以天下为己任,应该知道天下的出路的;天下 滔滔,谁能改变,“避人之士”不如“避世之士”; 失落无奈,正因为天下越乱,才越要去改变呀。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ppt精品课件

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翻译:凡是君子来到这里,我从来没有不 和他见面的。
翻译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翻译重点: 患:意动,以……为患,担忧。 丧:失去官职。 翻译:诸位何必为孔子失去官职而担忧呢?
翻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翻译重点: 这两句都为宾语前置句: 天下皆是滔滔者也,而与谁易之? “是”字翻译为“此,这样”。
新课名句
(6)、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7)、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 来者犹可追 。 (8)、 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
翻译
(1)、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翻译重点: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斯:此,这里; 未尝:未曾,从来没有; 得:能够; 见:xiàn,引见。
翻译: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况,你和 谁去改变它呢?
翻译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 之士哉?
翻译重点: “与其……岂若……”句式翻译为: 与其……怎么比得上…… “辟”通“避”。
翻译:而且你与其跟随躲避他人的孔丘,怎么比 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隐居避世的人呢?
翻译
(5)、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翻译重点: 如之何:古汉语的一种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 或“怎么”, 以构成反问语。 之1:助词,表示领属,的; 之2:用在固定结构“如之何”里,充当动词“如” 的宾语,不翻译; 之3:代词,指代君臣之义。 翻译: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能废弃呢?
作业



翻译全文(书面); 思考:课文中所提到的仪封人、长沮、桀溺、 接舆、荷蓧丈人、晨门对待孔子有着怎样的 态度? 思考:面对他人的不同态度,孔子及其门徒 做出了怎样的反应?这反映了孔子他们怎样 的心理

高中语文论语ppt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ppt课件

《论语》对现代政治文明的启示0102 Nhomakorabea03
德治思想
主张以德治国,为现代政 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
礼制观念
强调社会秩序与规范,有 助于维护政治稳定。
和合文化
倡导不同政治力量的和谐 共处,促进政治多元化发 展。
05
《论语》的争议与批判
对《论语》的误解与误读
总结词
由于《论语》的语言较为简洁,意义较为深 远,因此很容易被读者误解或误读。
高中语文《论语》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论语》简介 • 《论语》中的重要观点 • 《论语》中的名篇选读 • 《论语》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 《论语》的争议与批判 • 总结与思考
01
《论语》简介
《论语》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 思想家和教育家。
如何正确对待《论语》及其影响
批判性思维
对《论语》中的观点进行 客观分析和评价,不盲目 崇拜或全盘否定。
历史背景
了解《论语》产生的历史 背景,正确认识其中的局 限性。
扬长避短
吸收《论语》中的积极思 想,同时避免其消极影响 。
思考与实践:《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个人层面
国家层面
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应用于日常 生活,提高自身修养。
仁爱与道德
仁爱
孔子认为仁爱是道德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他主 张爱人、泛爱众,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尊重 他人、关心他人。
道德
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他主张以仁、义、礼、智为道德的基本原则,通过实践这些 原则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课件(18张)

2017-2018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诲人不倦 课件(18张)
诲人不倦
• 一、孔子的教育理念有哪些? • 参考答案:有教无类,品行第一,公平公正,因材施教,重视个 性,启发诱导,触类旁通,教学相长,重视身教,述而不作。 (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 二、C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三、阅读下文,完成1—2题。 •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 而乐,富而好礼者。”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 往而知来者。” • 1、翻译下列句子 • ①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 。 • 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 • 2、孔子认为完善修养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 样的理想境界。
• 七、根据以下材料,说说你是如何评价孔子的教育内容的? •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学而》) •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 4.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
•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 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 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 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 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
• 六、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 参考答案: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 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 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 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 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 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 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 教育还是相通的。 •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 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 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 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 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 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 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 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 需要。

论语18章《微子篇》PPT课件

论语18章《微子篇》PPT课件

错误。 6、犹可追:尚可补救 ,还来得及改正。7、
而!。?子
而:语助词,相当于“ 矣”。
辟”已往曰
8、殆:危险,不可救 治。

9、辟:同“避”。
14
【译】楚国 有位狂人接舆, 唱着歌经过孔子 的车旁,他唱道: “凤凰呀,凤凰 呀!你为何这样 不识时务?过去 的事无可挽回, 未来的事还来得 及补救。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执 政的人不可救治 了。”孔子下车, 想同他交谈。接 舆赶快走开,以 回避孔子。孔子 不能和他交谈。
21
季叔伯周

夜 、
适 、
有 八
叔仲士
夏突:
、、伯
季仲达
随忽、
、、
1、八士:八位 有教养的知识 分子,八位贤 士。
2、伯适(ku ò),同南宫适 的“适”读音 一样。
3、季(guā )。上述“八 士”,生平事 迹不详。
22
【译】周朝有八位有教养的人: 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 叔夏、季随、季騧。
4
时代的病态 ,孔子 为什么要出国? 往者不 可谏,来者犹可追,谁 来指点迷津? 到底该不 该做官? 穷达行藏各有 志。
5
“而为微 殷死之子 有。奴去 三孔,之 仁子比, 焉曰干箕 。:谏子
1、微子:名启。纣 王的同母兄。眼看 纣王即将灭亡,为 了保存祖宗的祭祀 ,以免同归于尽, 微子就出走了。 2、箕子:纣王的叔 父,曾多次劝谏纣 王,纣王不听,箕 子披发装疯,被纣 王拘囚,降为奴隶 。周武王灭殷后, 才被释放。 3、比干:殷纣王的 叔父。屡次强谏纣 王,纣王大怒,遂 将比干剖胸挖心, 残忍地杀死。 4、三仁:三位有仁 德的人。
【评点】接舆是一个隐 士。所谓隐士,乃是不满社 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救 而知难隐退的人。本章记孔 子传道济世的心情不被接舆 所理解,接舆善意地讽喻孔 子急流勇退。古人认为,凤 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 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 时隐藏不出。楚狂人把凤凰 比作孔子这是对孔子的尊重, 意思是说,现在是乱世,你 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呢?难 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现 在避世隐居还来得及。接舆 在乱世时知难而退了,还想 对孔子的处世态度起点提示 劝阻作用,实际上,他是不 可能理解孔子传道济世的理 想和作法。

论语选读PPT18 苏教版共57页文档

论语选读PPT18 苏教版共57页文档

1
0












易安。源自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论语选读PPT18 苏教版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高中语文】语文阅读课——论语选读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语文阅读课——论语选读ppt精品课件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
• 〖释义〗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 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 非常重要。 • 〖出处〗《论语· 卫灵公》 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 友其士之仁者。”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语文阅读课
——《论语》选读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 〖出处〗《论语· 学而》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 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出处〗《论语· 季氏》 • 〖释义〗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 • 谅:诚信。 • 便辟:逢迎谄媚。 • 善柔:阿谀奉承。 • 便佞:花言巧语。 • 正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 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 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说苑· 杂言》
•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出处〗《论语· 宪问》
• 〖释义〗怀居,留恋安逸。居,安居。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 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 〖出处〗《论语· 公冶长》
• 〖释义〗杇,后作“圬”,涂饰,粉刷。
• • • • ,懂得立身 处世。 • 不惑:通达事理。 • 耳顺: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 之泰然。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必修1《论语》导读完整课件 (共38张PPT)

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必修1《论语》导读完整课件 (共38张PPT)

4、好学深思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敏而好學,不耻下问,……”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寢,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憤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將至云尔。” •子曰:“学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学則殆。”
也。”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原因
(四)《论语》思想
➢1、仁礼思想 ➢2、为人处世 ➢3、为政治国 ➢4、好学深思
1、仁礼思想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仁礼思想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 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子曰:“上好礼,則民易使也。”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 •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
2、为人处世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选读PPT课件

《论语》选读PPT课件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 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 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宪问》)
•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
四、“仁”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 子曰:“知人。”
(《颜渊》)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 矣!”
•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为政》)
•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 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
•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 忧。”
(《为政》)
•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方。”
(《里仁》)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 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 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阳货》)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 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 知?”
(《里仁》)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里仁》)
•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 者与?”对曰:“然,非与?”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ppt18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ppt18 苏教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①足兵:使军备充足,使动。 ②必:如果 ③去:舍弃。 ④于斯三者何先:斯,指事代词,这。疑问句宾 语前置句,何先——先何,先做什么。
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 存的基本问题。其中信义特别重要。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 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己
12·19,正己,教民
• 既来之,则安之:
(1)“来”和“安”都使动用法,意 思是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以后,就要 使他们生活安定。
(2)现在这个成语是指既然来了,就 要安下心来,有劝慰之意,跟原来 的意思不一样。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主语 谓语
宾语
君子疾恨那种心里想得到某样东西不肯直接说出来, 却一定找一个借口(的行为)
⑦统治者自己要“身正”“欲善”“庄重”“孝慈”“举 善”,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
⑧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残民虐民,要广施仁政,关心人 民
四、相关成语: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
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食足兵:粮食富足,军备齐全。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 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 他对礼的关注最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⑦统治者自己要“身正”“欲善”“庄重”“孝慈”“举 善”,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
⑧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残民虐民,要广施仁政,关心人 民
四、相关成语: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
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食足兵:粮食富足,军备齐全。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
二、本课具体的思想内容:
2·1,以德为政
2·3,教民(法治、礼治)
13·9,富民、教民
12·7,富民、正己
1·5, 16·1,正己
11·17,举贤(去恶)
12·9,富民
13·6,正己
12·19,正己,教民
• 何以伐为?
• 译文: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 (1)表示反问,不应该讨伐它。
• (2)何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何 以——以何,凭什么
• (3)为:读,语气助词,译为“呢”。 例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 书·霍光传》
• 国家: • 西周与春秋,周天子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宗室、 子弟、功臣,天子所封的就是诸侯国,那时 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君又把国内的土地 分给宗室、子弟、功臣。这些封地就叫做 “家”。 • 社稷: •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在农业社会 土地和粮食关系民生和国家政权,是至关重 要的,古代皇帝和诸侯都祭社稷,后来就用 “社稷”代表国家。
第二章:道(道:通“导”,读dǎo,训导)之以政
第三章:冉(rǎn)有 既庶(shù )
第五章;道(道:通“导”,读dǎo,治理)千乘(shèng ) 之国
第六章:颛臾( zhuān yú ) 社稷( jì ) 何以伐 为( wéi )彼相(xiàng) 相(xiàng)夫子 虎兕 ( sì ) 柙( xiá ) 椟( dú ) 近于费(bì )
一、朗读正音
第一章:譬( )如 共( )之
第二章:道( )之以政
第三章:冉( )有 既庶( )
第五章;道( )千乘(
)之国
第六章:颛臾( ) 社稷( ) 何以伐为( ) 彼相( ) 相( )夫子 虎兕( ) 柙( ) 椟( ) 近于费( )
第一章:譬(pì )如 共(共:通“拱”,读gǒng,环抱, 环绕)之
《论语》选读
龙港第二高级中学 赵子山
“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
•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 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 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 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 之《论语》。”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 ①适:到,往,动词。 • ②仆:驾车,动词。 • 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多。 • ④又何加焉: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何加——加何,
做什么。 • ⑤富之:使……富。使动用法。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
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啊! 主谓倒装句。
教材内容归纳
• 第一章,孔子主张为政要以德,就可以 无为而治。
• 第二章,孔子通过把法、刑和德、礼 治国所带来的结果进行比较,认为法 治,虽然能使人行为规范,但内心对 违反规范却不会有羞耻感,而德治、 礼治,能使人对不守规则感到羞耻, 从而心悦诚服的遵守。
第二章,运用了对比修辞,将德治与法治产 生的结果进行对比。突出了道德礼仪在教育百姓 中的重要作用。
二、以德治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从各章中找出关 键词语回答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①富之教之(让百姓富裕起来,并对他们进行道德礼仪的 教育) ②足食足兵民信(储备粮食与军备,取得百姓的信任)
③敬事而信,节用爱人,施民于时(办事认真,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惠爱百姓) ④均财富,修文德,反战争 ⑤反对统治者敛财 ⑥减轻赋税,还富于民
• 第五章,孔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做 事要认真,要讲信用,要节约,要爱民 。
• 第六章,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认为 治理国家要靠均、和、安,要修文德
• 第七章,孔子反对学生帮季氏搜刮民财
• 第八章,孔子学生有若建议哀公在荒年 降低税收以足民
• 第九章,通过对比,孔子认为统治者应 正身
• 第十章,孔子反对通过杀伐使百姓遵 纪守法,主张通过以身作则来感化百 姓
• 既来之,则安之:
(1)“来”和“安”都使动用法,意 思是使远方的人来归顺以后,就要 使他们生活安定。
(2)现在这个成语是指既然来了,就 要安下心来,有劝慰之意,跟原来 的意思不一样。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主语 谓语
宾语
君子疾恨那种心里想得到某样东西不肯直接说出来, 却一定找一个借口(的行为)
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既来之,则安之。
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 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 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 裂瓦解,不可收拾。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虽:即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
草,草上之风,必偃。”
(1)于:向 (2)草上之风,必偃:上,动词,加上。 之,无义。“草加上风”,意为“风吹 草”。风吹着草,草一定会倒伏。
(2)所:处所,位置。
(3)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
(1)道之以政:道:通“导”,读dǎo,训导。 状语后置句。 (2)无耻:没有羞耻之心,古今异义。 (3)格:心悦诚服。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 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
儒家——德治 法家——法治

第八章:盍( )彻乎 第十章:偃( ) 第十二章:南宫适( ) 羿( 奡( )荡舟 躬稼( )
)善射
第八章:盍( hé)彻乎
第十章:偃(yǎn )
第十二章:南宫适(kuò) 羿(yì)善射 奡(ào)荡 舟 躬稼( jià )
二、重点词句落实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以,用。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德治”。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多 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 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鸣鼓而攻: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 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上,加上。偃, 倒伏。 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 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 第三章,孔子主张对民要富而教之。在孔 子看来,富是治国前提,教才是治国目标 。有意思的是,孔子的这种主张似乎表明 他深知今天所学的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 第四章,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 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 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 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 里是很重要的。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1)以:连接词,与“而”同。 (2)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3)临之以庄,则敬:前句对当政者而言,后句
对老百姓而言。临,对待。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 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 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 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 “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 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 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 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
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 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
(3)使:役使。
《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1)“无乃……与?”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恐怕(莫非)……吧”。 (2)“尔是过”,宾语前置句,用是来提宾。
“尔是过”——“过尔”是指责的意思,“过” 的宾语是“尔”,即你们。 (3)此句中的“是”,助词,起提宾作用,不译。 类似的用法有”“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是”在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用法是指示代词,解 释为“这”,后面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 过与”“夫如是”都是这个意思。
粮食
国防
信义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 而爱人,使民以时。
(1)道:通“导”,治理。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每 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 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 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 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 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 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