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合集下载

1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

12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不高兴表现了他那些特点?
知礼懂礼
率直
面对子路不高兴,孔子有何举动?从中体 现出怎样的师生关系?
发誓——尊重
没有距离、平等民主
如何看出孔子对子路的爱?
子路 孔子
刚强自信
争强好胜有勇无谋 学而未精 遭遇不敬 得意忘形喜形于色 懂礼知礼
因为子贡的这段话,后代将师门称为什么?
门墙 宫墙之喻——比喻孔子学说的高深,说
明自己不如老师(孔子)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在这段话中,孔子又是如何评论孔子的?
子路死,孔子不食肉酱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 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 即赶回,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 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 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厮 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子上的帽带,子路 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将帽带系好,从容赴死, 最后被乱兵剁为肉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 他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子路死后,孔 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 此!”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 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 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 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 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 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 习了。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 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 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 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 杀人不明勿动手。”

《论语》-《高山仰止》课件

《论语》-《高山仰止》课件

✓ 孔子和子游(10)
✓ 孔子和其他(家乡学生)(1)

家乡
狂放不羁,志向远大。 狂:狂放。简:大,指志大。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
以裁之。”
用来……的方法
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 条理的花纹。喻指文化知识已 灿然客观,即已“博学于文”。
思考: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表现了孔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批评不足,惋惜感叹 表扬成绩,树立信心④
压其威风⑤
尊重⑥

⑧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
为恸而谁为?”
过分哀痛
宾语前置
思考:反复和反问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为夫人恸;为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表达了对颜渊之死的极度悲痛之情和爱惜赏识之意,也真 切地表现了他俩之间的深厚情谊。
实为坚决,层次分明,语言适度。
13 诽谤,讲别人的坏话 不用,不要 做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尚犹且可越逾过也,;超仲越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
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损害,妨碍
只,只是 显现 不知高低、深浅、轻重
✓ 运用丘陵和日月的对比,表现了孔子的学问道德 之高深,同时也表现了对孔子的尊敬。说明毁谤 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用牛刀” 系喻体,请写出对应的本体。
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 人各安其分。子游引述孔子的话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问话。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Biblioteka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实践意义
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关系,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诚信等观 念对企业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有助 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 提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自律 精神和良好品德。
国际关系
06 思考与讨论环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 质,如仁爱、礼制和中庸之道等,这些 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 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学习 的重要性。孔子所倡导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只 有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获得真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原文朗读与注释
原文朗读
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其书,想见其为 人。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注释
高山,喻指高尚的品德;仰止,仰慕而停止不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 正大;行止,行为举止;乡往,向往;二虫,指蜩与学鸠,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知识获取与传承方式
东方哲学注重实践、体验与内省,知识传承以师徒制为主; 西方哲学则重视理性、逻辑与实证,知识传承以学校教育 为主。
跨文化交流背景下儒家思想传播与挑战
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传播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通过经典文献、教育机构等途径在东方社会 广泛传播。
跨文化交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论语》的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高山仰止》

论语《高山仰止》
念。
道德评价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出了道 德评价的标准,即以仁爱之心为 出发点,以道义为准则,以良心 为依据,对人的行为进行善恶评
价。
道德修养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强调了道 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 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 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一个
有德之人。
人格修养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可以将《高山仰止》中的思想应用于现代 社会,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 借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与《大学》、《中庸》的比较
思想体系比较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中的重要篇章,与《高山仰止》共同构成了 儒家思想体系。《大学》强调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而《中庸》则强调中庸之道 、诚心诚意。相比之下,《高山仰止》更注重对人格和品德的赞美。
价值取向比较
《大学》和《中庸》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对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的阐述和解释, 而《高山仰止》则更强调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崇尚。
的核心。
礼乐制度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倡礼乐制 度,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忠诚孝道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强调了忠诚 孝道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做人的基 本道德准则。
道德观念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道德规范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出了许 多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尊重 他人、谦虚谨慎等,这些都是人 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观
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学习《高山仰止》,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忠诚 、孝道、友爱、礼义廉耻等,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树立社会榜样
该篇所描述的崇高人物形象可以作为社会榜样,激励人们向他们学 习,积极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2.高山仰止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引人入胜“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訚.訚如也(yín)行.行如也(hàng)暴虎冯.河((píng)乘桴.(fú)自牖.(yǒu)喟.然(kuì)莞.尔而笑(wǎn)斐.然(fěi)侃.侃(kǎn)由之瑟.(sâ)子恸.矣(tîng)墙数仞.(rân)(二)通假字1.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句末语气词。

)2.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3. 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

)(三)一词多义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名词,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名词,文章)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名词,章法)①子行.三军(动词,统帅、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动)③必能使行.阵和睦(名词,队伍,军队)①从我者,其.由与(表猜测语气,大概)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代词,他)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连词,相当于“而”)①吾党之.小子狂简(结构助词,的)②子之.武城(动词,到、往)③天厌之.!天厌之(人称代词,我)④伯牛有疾,子问之.(人称代词,他)①用.之则行(动词,任用)②礼之用.,和为贵(动词,应用)③用.心一也(动词,用)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连词,就)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那么、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就是) ①归与.!归与(句末语气词)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共事) ③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 (四)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丰富) (五)古今异义1. 不知所以..裁之 古义:用来…方法 今义:因此2.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 古义:围墙 今义:皇宫的城墙3.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古义:行不通 今义:不好,不可以4.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妻子(六)文言句式1.省略句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子服景伯以告子贡2.判断句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3.宾语前置句子行三军,则谁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4.状语后置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贡贤于仲尼5.固定句式予所否者(所……者:当时誓词中的惯用格式)(七)成语积累1.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儒家的理想人格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

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

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

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

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

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

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

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

它要求人们做到:一是遵循伦理本位。

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高山仰止》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高山仰止》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高山仰止》高山仰止——融洽的师生关系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

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

“高山仰止”这一章主要讲了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

[内涵解读]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遵行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

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议。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牛刀又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

4.墙子贡在针对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一说发表言论时把自己比作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

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资料之二

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资料之二

5-7子曰:“道不行①,乘桴浮于海②。从我者③, 其由与④?”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 我,无所取材⑤。”
• 【注释】 ①道:学说。 ②桴(fú ):小木伐。 ③从:跟随。 ④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可能、恐怕。 与:通“欤”,语助词。 ⑤材:通“才”,人才。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这两番话前后是否矛盾?怎么理解?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 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 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 教育的学生。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 远,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鲁哀公 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子在冉求的鼓动下, 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 【注释】 • (1)说:音yuè ,同“悦”。 • (2)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 (3)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 事。
思考: 孔子说自己没有错,那么是不是子路错了? 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 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 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 之也。 ——朱熹《论语集注》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 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 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
• • • • • • • •
谋而成者也。” 【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4)与: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格外小心谨 慎。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 山仰止》
《高山仰止》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章节,通过高山和仰视的意象,表达 了孔子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教诲。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理解这一篇章吧。
孔子概述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诲和学说对中国和整个东亚 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集,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瑰 宝,是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途径。
“德行”在《高山仰止》中的地 位
德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山仰止》中的核心概念,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实 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结论
通过研读《高山仰止》,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从而指导我们 在人生道路上追求卓越、持之以恒。
《高山仰止》内容
《高山仰止》通过高山和仰视的比喻,深入探讨了追求卓越和向上心态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解读《高山仰止》中的“高山” 和“止”
在《高山仰止》中,“高山”象征着崇高的目标和价值观,而“止”代表着追求卓 越的行动和态度。
对人生的启示
通过观察高山,我们可以学习到追求卓越、持之以恒以及积极向上的品质,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真正的成 长和成功。

《论语》《高山仰止》优质课件

《论语》《高山仰止》优质课件
——忧见子路好勇。(爱人、知人)
A
12
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又字季路。比孔子小九岁, 鲁国人。【政事】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孔子听闻死讯,大哭道: 六“十天三祝岁我时!遇天卫祝国我内!讧”, 为(救祝:援诅孔咒鲤)与敌人搏斗。 混战中缨冠被击断,想到 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 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 时,被敌人砍成肉酱。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老师在弟子心中地位之崇高。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 知量也。
——批评中伤者(毁谤者)不自量力,言 辞犀利。
A
8
为什么叔孙武叔赞子贡贬孔子?
A
9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 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卫国人。 【言语】 春秋著名富商(亿则屡 中)。外交、经商、学问 样样精通、表现卓越。
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
予以称道。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
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
文,约我以礼’,是见破
孔后如子此最说器。重的弟子。
A
6
【第12则】子贡评孔子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 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 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 矣。 ——比喻、对比,孔子学问修养精深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似肯实否,暗讽叔孙武叔浅薄妄言
A
7
【第13则】子贡评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孔子以前,既无孔子; 孔子之后,更无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宋代诗人米芾
A
1
高山仰止
A
2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2高山仰止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2高山仰止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 所以裁之。”
【评析】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倡行“仁、义、礼、智、 信”,但听说他的学生们在鲁国的情况后,便赶紧打道回府了。 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 理政务。所以,孔子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 但同时又指出学生的问题: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 己。 志向远大而狂放不羁,年轻人有远大的志向是好事,稍微狂 一点也不要紧,但千万不能不能过度倨傲而怠慢。学生文彩不凡, 学有所成,但如何对世事加以裁定、判断就很难了。世事每一瞬 间都在动;怎样把握世事的变化,这不是读点书就可以解决的, 非有几十年艰苦的亲身经历,不能做到事理合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评析】 孔子为失去了这样一个好学的学生而痛惜不已,能真
正地好学的人是不多的,现在这个好学的人,这个“用之 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的颜回死了,这当然 会令人痛惜。孔子自己的儿子鲤死了,也没有这样伤心痛 惜,因为只有颜回这样的人才值得伤心,才值得痛惜。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评析】
孔子先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音乐是人的情感的抒发, 是祭祀仪式上情景的烘托与渲染,穷尽弹琴的技法那是不能叫 音乐的。这是对子路的激发和勉励。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 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还差一点精深。其他 弟子不敬子路,则说明了他们的愚蠢,孔子后来的这句话其实 也就是对他们的批评,对子路的肯定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是比较 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 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 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 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语文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课件
评价,平常人往往看眼前,其标准也是很世俗, 真 正有见识的人,对人的评价,往往看得更远 一些,不局限于短期的,物质利益上的标准。
9
19.24
毁:诽谤, 讲别人的坏话 无以为也:以,用;动词,做 无得而逾焉:越过,超越 其何伤于日月乎:损害,妨碍;于,对于
状语后置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只是;显出;衡量,估计
27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 ”孔子说: “必也正名乎。 ”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 说: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孔子也火了,骂 子路说: “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B:叔孙武叔当着子贡的面诋毁孔子,子贡 直接斥责,大胆设喻,指出孔子与众人的天 壤之别,诋毁孔子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自量 力,抛开顾虑,讲究语言的力度。
11
子贡尊孔
1、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孔子的 问话,子贡很尊重孔子,不能容忍别人的 诋毁,能得学生这样的爱戴,可见孔子的 人格魅力。
2、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3、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 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 —— 【清】崔 述
12
l 于丹认为《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 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 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 子。读《论语》时我们会发现,孔夫 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 使用和缓的,因循有道德,跟人商榷 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 儒家的一种态度 ……
13
学习目标
l
1、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 果。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 章句。 3、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 之爱。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论语》选读之十二《高山仰止》
养, 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 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 吧!”
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勇三个字 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正的仁,一定有智 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三者不能分开的。
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 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 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
• 南怀瑾《论语别裁》
“吾党之小子狂简” — 小子是年轻人。党是指古代的乡 党,也就是鲁国这一些跟随他的学生们。“狂简”是两个典 型。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和作风就是“狂”。 轻易、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以轻心,就是“简”。第二种 典型“简”,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 到一样,年轻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吾党之小子狂简”, 是说跟自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 虽然文采不错,“斐然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器。
谨慎。
【评析】
•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 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 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 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 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 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 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 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 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 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 子们总认为:“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 葛亮还更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 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十二高山仰止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十二高山仰止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十二 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呢?是不是像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中像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得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认为看门人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一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一、字音斐.然成章(fěi) 行.行如(hànɡ) 暴虎冯.河(pínɡ) 乘桴.(fú) 莞.尔(wǎn) 数仞.(rèn) 二、通假字1.子行三军,则谁与.与,通“欤”,呢 2.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呀 3.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三、一词多义1.章⎩⎪⎨⎪⎧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 文章或作品的一篇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规则,条理 2.行⎩⎪⎨⎪⎧①子行.三军 统率,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品行③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将,将要 3.则⎩⎪⎨⎪⎧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连词,表承接,就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连词,表假设,那么,就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是,就是 4.其⎩⎪⎨⎪⎧①不得其.死然 代词,他②其.由与 语气词,表推测,大概③得其.门者或寡矣 代词,他的5.于⎩⎪⎨⎪⎧①奚为于.丘之门 介词,在②未入于.室也 介词,到③子贡贤于.仲尼 介词,比 四、词类活用1.闻弦歌..之声 名词作动词,弹琴唱歌 2.博.我以文 形容词作动词,拓宽,丰富 五、古今异义1.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爱护百姓。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Word版含解析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吾党之小子狂简. 简:简单,单纯B .子路,行行如.也 如:词尾,译为“……的样子”C .予所否者,天厌.之 厌:厌弃D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由:途径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斐然..成章 斐然:有文采的样子B .行行如...也 行行如:刚强的样子C .夫子莞尔..而笑 莞尔:大笑的样子D .循循然...善诱人 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子贡贤于.仲尼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B.⎩⎨⎧ 舍之.则藏天厌之.C.⎩⎨⎧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由也.好勇过我D.⎩⎨⎧ 不得其.门而入多见其.不知量也4.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无所取材B .夫子之墙数仞C .欲罢不能D .无得而逾焉5.名句填空。

(1)子曰:“由也升堂矣,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莞尔而笑,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二 高山抑止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二 高山抑止

话题链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1.教材赏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这就使得这句话的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这就与道德品行挂起钩来了,正如汉代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这样,司马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让人仰慕,光明言行似通天大道使人遵循。

虽然不能达到上面这样的境界,但心里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2.名句赏记◆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荀况◆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师者,人之模范也。

——扬雄◆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李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吾师也。

——康有为◆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

——爱默生◆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的成长播下最初的种子。

——玛丽·居里3.典例赏析程门立雪《宋史·杨时传》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当时大概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4.时文赏读高山仰止——永远的孔子随着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国外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的建立,孔子在国外也是一天红似一天。

我们不由得心存怀疑:孔子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孔子真的走向了世界?答案是肯定的,孔子走向了世界,但是这绝不是百家讲坛式的泛滥,也绝非芙蓉姐凤姐式的炒作,孔子能“重出江湖”绝非偶然性的事件。

十二高山仰止课件-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共24张PPT)

十二高山仰止课件-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共24张PPT)
✓ 先批评子路让学生认识不足,惋惜感叹其学而未精。后因影响不好又 加以肯定,鼓励他并帮助挽回名声。
✓ 孔子对学生有过错批评,有成绩表扬,让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

fú ,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跟随、随从 大概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
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超过
通“哉”,呀
思考:这一章前后矛盾吗?怎么理解?
✓ 不矛盾。以抑其勇而教之。 ✓ 自嘲、爱惜之意,显而易见;见其得意忘形喜形于色,又泼一盆冷水压一压。
孔子对子路“每下毒手”,实际上是爱惜他,希望他有 所改变,摧刚为柔,从而能在这种文化社会中容身。这是孔 子对子路的爱心。
✓ 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使 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粗鲁)。
✓ 但有时也很知礼,如18·7章中遇见丈人问路时“拱而立”等。
思考:
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
✓ 子路的形象之所以显得丰满生动,是因为《论语》在记述时注意 捕捉能够表现其性格的言论和神情态度,在刻画他的言语及行为时, 极有个性色彩,白描传神。如:当面议论孔子“有是哉,子之迂 也”,表现他的鲁莽直率;在听到孔子赞扬颜会回时问孔子“子行 三军,则谁与”,表现他的争强好胜,等等。其中不少情节带有喜 剧色彩,使读者增加了阅读趣味,也使子路的形象显得憨直可爱。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
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
警惕,谨慎 宾语前置,与谁
思考: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
✓ 在子路争强好胜、有勇无谋、洋洋得意之时,及时泼冷水打击, 提醒他清醒,委婉告之,不要得意忘形,要处事谨慎,理智谋划。 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读解】 谁能升堂入室? 读解】 谁能升堂入室? • 人情看冷暖,世态趋炎凉。 同学们听老师贬了子路一句, 一下子便看不起他了。老师只 好再来一个说法。 撇开这一点不论,我们来看老师给子路的说法:升堂矣, 未 入于室也。 堂是正厅。室是内室。过去的四合院房屋建筑,中间是天 井. 进屋首先得入门,入门后登(升)入厅堂,然后才能进入 内室。 但这些在这里都是比喻的说法。入门,升堂,入室,表示 的 是学习的几个阶段。入门指刚刚学 刚学会,升堂指已经有 所掌 刚学 有 握,有所成就;入室则已经“到家 到家”了,已得其奥妙。 到家 所以,子路实际上已到中等水平,如果按十级考核,起码 也 该是五级了吧。就从严要求而言,孔子认为他还不配在自己 的门下弹瑟,但也不至于差到让大家都看不起的程度,于是予 以正名 给他评了个等级。 就我们来说,当然不能满足于子路的水平,升堂了事,而 应 该进一步做到入室。不论学什么,都成为真正到家的行家里 成为真正到家的行家里 手。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升堂入室,才是追求
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 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 为狂士志意高远 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 狂士志意高远 恐其过中失正 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 归 过中失正 而裁之也。 而裁之
啮 指 痛 心
论语解读》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评点】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 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 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 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 思归讲学 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 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 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 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 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11-15子曰:“由之瑟(1)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 子曰: 由之瑟 奚为于丘之门 奚为于丘之门(2)? 子曰 不敬子路。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3)也 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 也。
• 【注释】 注释】 • (1)瑟:音sè,一种古 乐器,与古琴相似。 • (2)奚为于丘之门:奚, (2) 为什么。为,弹。为什 么在我这里弹呢? • (3)升堂入室:堂是正厅, 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 习程度的深浅。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论语集注》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评点】 论语解读》 • 孔子的这四位弟子都是他比较满意的。只有子 路生性好强,易受伤害,当时孔子才说他“恐怕不 能善终”。后来,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里的家臣, 遭逢卫国内乱,子路本可脱难,但他抱着“食其食 (领受他人的俸禄)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 城,死于乱中。孔子对子路的告诫竟不幸而言中。 当然,这不是孔子会算命。孔子是“知命”之人, “知命”之人 他看到的人和事太多了,他是根据春秋末期的各国 混乱无序的政治形势和子路的性格(子路必然要参 政)所作的预言。预言要应验,是要合乎逻辑的。
高山仰止
制作 中
浙江浦江二 黄 旭 宝
5-22子在陈 曰:“归与!归与! 子在陈(1)曰 归与!归与! 子在陈 吾党之小子(2)狂简 狂简(3),斐然(4) 吾党之小子 狂简 ,斐然 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成章,不知所以裁 之。”
【注释】 (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 部一带。 (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吾党 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4)斐然:斐,音fěi,有文彩的样子。 (5)裁:裁剪,节制。
• 【评析】 评析】 • 子路这个人有勇 无谋,尽管他非常刚 强。孔子一方面为他 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 而高兴,但又担心子 路,惟恐他不会有好 的结果。师之爱生, 师之爱生, 师之爱生 人之常情。孔子的这 人之读解】 • 古语说:“峣峣者易缺。”太洁白了容易受到玷 污,太高峻了容易缺损,大刚强了,则容易夭折。孔子 知人论事, 具有先见之明。后来的事实证明,子路的 确不幸被孔子所言中,死 于卫国的内乱之中。据《史 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担任 卫国大夫孔俚的 家臣,卫国发生内乱,子路本在城外,但他抱着 “食 其食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城,与暴徒血战而死。 据说 孔子听到卫国内乱,曾伤心地说:“子路要丧命 了!”不久,果然 传来了子路壮烈牺牲的消息。 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 白求全,所 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宁愿站着 刚强易折, 死,不愿跪着生”。孔子深 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 刚强易折 所以对他发生了叹惋。 孔子对他的学生真是了如指掌啊!
• 【评析】 评析】 • 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 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 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 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 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 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 朱熹《论语集注》 朱熹《论语集注》 • 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
• 【评析】 评析】 •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 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 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 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 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 让学生认识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不足,同时又树立 信心 树立起信心 认识 不足 树立 信心, 争取更大的成绩。
• 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 载,返国后,已是六 十九岁。鲁哀公见孔 子回国,虽表热烈欢 迎,可惜懦弱无能, 不会重用孔子,孔子 也不求仕途。这时周 室衰微,礼乐废,诗 书缺,孔子便天天在 在 杏坛上为弟子讲学, 杏坛上为弟子讲学, 并删定群经, 并删定群经,为万世 立教,从此不再离开 立教 鲁国。
11-13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 闵子侍侧,訚訚 如也 子路,行行(2) 如也; 闵子侍侧 如也;冉有、子贡,侃侃(3)如也 子乐。 如也。 如也;冉有、子贡,侃侃 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注释】 注释】 (1)訚訚:音yín,和 颜悦色的样子。 (2)行行:音hàng, 刚强的样子。 (3)侃侃:说话理直气 壮。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评点】 论语解读》 • 孔子认为音乐的曲调要合乎《雅》《颂》那样 的中和之音 中和之音,而子路鼓瑟却有“杀伐之声 杀伐之声”(据 中和之音 杀伐之声 《孔子家语》),因而孔子不满意,认为有悖于乐 道,所以说了上面这番话。 孔子又考虑到自己的话恐怕会影响子路的威信, 就向学生们进行解释:“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 也。”一个人的学问、技艺能够得到孔子的“升堂” 的评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从发展的眼光看, 如能继续努力,既会“升堂”,就有“入室”的希 望,达到精湛的高度。从而可见孔子对学生的爱护 和关切。
• 【读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读解】用之则行,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 舍藏”或 “用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 于出仕与退隐 入世与 出世 进与退 出仕与退隐,入世与 出世,进与退 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 出仕与退隐 生态度。 这里面所蕴含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 矛盾,另一 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 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 通权达变 精神气度。 孔子另外还多次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泰伯》) “邦有道则任,邦无道则可卷而 怀之。”(《卫灵公》)孟子也说: “穷则独善其身, 穷则独善其身,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所有这些说法,其 达则兼善天下 实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意思。 问题在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懂得 用行舍藏的道 理,但真正面对现实,落实到每个人身 上,不仅用舍不由你,就是行藏也往往是你无可奈何 的呀!
• 【评点】顾鸿安 《论语 评点】
解读》 解读》
本章孔子赞美颜渊 安贫乐道,随遇而安; 教育子路尚智不尚勇 尚智不尚勇。 尚智不尚勇 “暴虎冯河”是无智愚 勇,“临事而惧,好谋 而成”才是大智大勇。 举大事者必慎其始终, 谋在事先而昌, 谋在事先而昌,事在谋 先则亡。鲁莽待事如暴 先则亡 虎冯河者,无谋愚勇, 不足成事
【 论语 论语禅解】
木铎之任, 木铎之任,菩萨 之心。 之心。
• 南怀瑾《论语别裁》 南怀瑾《论语别裁》
“吾党之小子狂简”——小子是年轻人。党是指古 代的乡党,也就是鲁国这一些跟随他的学生们。“狂 简”是两个典型。豪迈、慷慨 豪迈、 豪迈 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 轻易、 性和作风就是“狂”。轻易、草率 轻易 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 以轻心,就是“简”。第二种典型“简”,把天下事 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样,年轻人 也容易犯这个毛病。“吾党之小子狂简”,是说跟自 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 看天下事太容易了。虽 看天下事太容易了 然文采不错,“斐然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 器。 • 学问之道,最难的是如何中肯仲裁 中肯仲裁。像做衣服的 中肯仲裁 技师一样,要把一块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 这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鲁国,献 身于文教的千秋事业。
子路一生,刚毅不 挠,遇事义无反顾,最 后死于卫国孔悝、蒯瞶 之乱,临死仍不失君子 本色,结缨而绝,虽死 而其守死善道、能辨明 伦之精神,至今千古传 诵。当死讯传至鲁国时, 孔子非常伤痛的说: 「忆!天祝予!」祝, 断也,孔子感叹说:是 天要断了我的道啊!跟 失去颜渊一样的哀伤。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子谓颜渊曰 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 与尔有是夫 ! 子路曰: 子行三军 , (4)?”子曰:“暴虎 冯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 冯河(6),死而无悔者, ? 子曰: 暴虎(5)冯河 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 • • • • • • • 【注释】 注释】 (1)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2)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3)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 五百人。 (4)与:在一起的意思。 (5)暴虎:空拳赤手与老虎进行搏斗。 (6)冯河:无船而徒步过河。 (7)临事不惧:惧是谨慎、警惕的意思。遇到事情便 格外小心谨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