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全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孔子和他的门徒们的言论和行为,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及其影响深远。
在现代教育中,分为不同版本的《论语选读》被广泛用于高中教育中,其中人教版高二选修的《论语选读》更是备受推崇。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着重讨论人教版高二选修《论语选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全面了解《论语》的思想体系,领会其价值观和儒家伦理道德观,进而对世界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课外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礼、仁、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2.孔子的人生态度、言传身教及其价值观;3.《论语》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选修七),主要包括孔子及其门徒的名言、警句、典故,如《学而》、《为政》、《里仁》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对于历史文化类的教学,较为适合授课。
这种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文化知识,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和实际例子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2.多媒体演示多媒体演示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生的视觉效果和教学感知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理解文化知识。
3.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思考、探讨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知识点。
这种方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1.核心思想和关键词在讲授教材内容阶段,需要突出学生对核心思想和关键词的理解。
核心思想是文化知识的重要精华,关键词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2.课外阅读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刻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诠释教材中的概念和理论。
五、教学评估1.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2.主观评价主观评价是针对学生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的评价,包括学生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自我学习能力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论语》十则教学参考文化背景14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14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
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始增多。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下之分。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
《论语》选读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
——郭沫若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
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
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
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
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 ,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
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
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7.求诸己
第七课 求诸己引人入胜我们很多同学经常责怪父母、老师、同学、领导等不了解自己,不重视自己。
高适在《别董大》中写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要想让自己成为金子,要想让别人都了解你、理解你,要想让天下人都认识你、知道你,你自己应该怎么做?结合《论语》中“求诸己”这一专题,孔子认为我们应怎样使自己成为金子,怎样让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闻义不能徙.(x ǐ) 千乘.之国(sh èng ) 今女.画(r ǔ)博奕.(y ì) 内自讼.(s òng ) 千室之邑.(y ì)(二)通假字1.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女”通“汝”,你。
)2.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取”通“娶”)3.非不说子之道(“说”通“悦”,喜欢。
)(三)一词多义①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忧虑,担心)②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灾祸)③愈膏肓之患.难(疾病)①求为可知.也(了解的学识、本领)②不知.其仁也(知道)③孰为汝多知.乎(知识)④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智慧)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停止)②退避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③军惊而坏都舍.(房屋)①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通“悦”,喜欢,高兴)②作《师说.》以贻之(一种文体)③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说服)①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幸运)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宠爱)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对妃子的宠爱)①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疑问代词,哪里)②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句末语气词)③如日月之食焉.(句末语气词)④见贤思齐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①君而知礼,孰.不知礼(疑问代词,谁) 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疑问代词,什么) 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定代词,没有人) ②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副词,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副词,不要) ①为之犹贤乎已.(停止,这里指无所事事)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已经) ③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表示程度的副词) ④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语气助词,啊) (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意动用法尧舜其犹病.诸(以……为病,担心) 2.动词的使动用法揖巫马期而进.之(使……前进) 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修己以安.人(使……安定)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为耻辱) (五)古今异义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古义:表凭借,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宾语前置句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赤也何如3.状语后置句赤也,束带立于朝君取于吴4.被动句求为可知也(七)成语积累1.文过饰非: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最新教案题库】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一关于《〈论语〉选读》教学指导建议的说明1.关于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深化和拓展。
为了传承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训练学生必要的语言规范和技能,选修1A系列选择了三种(《〈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选修1B系列推荐了四种(《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国当代散文鉴赏》、《写作》、《史记选读》),建议选择其中二种。
2.关于教学指导意见的体例《〈论语〉选读》的教学指导意见按五个条目阐述。
⑴教学目标:以1、2、3编目,从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两方面提出本课教学任务。
⑵学习要求:分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础要求”指名句名段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段的翻译、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
“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⑶教学建议:《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层次教学内容价值目标文字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学习章法、培养能力文化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传承文化、提升思想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
该部分是对“学习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⑷写作实践:每一课提炼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二三百字的文章。
考虑到教学时间,建议写短小的读后感或者稍有探究色彩的小评论。
⑸课时安排:对每课的教学课时作出建议。
3.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把《〈论语〉选读》的1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教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于积累。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
《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论语》选读教案(高一选修)(高一选修课堂实录)「篇一」《论语》选修周而不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据此,我们温州一个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切入)四书是哪四书?《论语》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
《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我们学过《论语十则》,还记得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请说说你选择朋友的标准?(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简单介绍论语原文及课文的编排),今天我们研习这一部分,希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先看则小故事: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
朋友远在千里。
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
到了这里以后。
却发现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
他潜入城去探望朋友。
朋友非常感动,让他快走。
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
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
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
”说完就动手为朋友擦洗身子。
无论朋友怎样的劝说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终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难道你不怕死吗?故荀巨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1.为政以德
第一课 为政以德引人入胜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向世界呼唤:“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
”可见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孔子“儒家伦理”为轴心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为政以德》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有的观点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有的观点则有其时代局限性,我们须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之。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论.(lún)语 譬.(p ì)如 庶.(sh ù)矣哉 千乘.(sh âng ) 颛.(zhu ān)臾 社稷.(jì) 彼相.(xi àng ) 虎兕.(sì) 出于柙.(xi á) 椟.(d ú)中 相.(xi àng )夫子 聚敛.(li ǎn ) 盍.(h ã)彻乎 必偃.(y ǎn ) 躬稼.(ji à) (二)通假字1.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读g ǒng ,环抱,环绕。
) 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 ǎo ,训导。
) 3.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通“导”,读d ǎo ,治理。
) 4. 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 (三)一词多义①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是.社稷之臣也(代词,“这”的意思。
) ③问今是.何世(表示判断。
)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着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助,动词。
) ③老死不相.往来(互相,副词。
) ④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观察,动词。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9.出辞气远鄙倍
第九课 出辞气远鄙倍引人入胜修养是一束温煦的阳光,闪耀着晴朗的美丽。
修养是一缕清新的风,自自然然,清清爽爽。
修养是一种成熟、奋进的气质;修养是一种热情、友善的风度;修养是一种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热爰。
修养是一种对万物的谅解和豁达。
修养请从语言文明开始;修养请从远离鄙陋出发。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笾.(biān ) 愆.(qi ān ))瞽.(g ǔ)蘧.(q ú) 裨谌..(b ìch én ))佞. (n ìng) 恂恂.. (x ù) 踧踖..(c új í) (二)通假字1.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倍”通“背”,读bèi ,乖戾。
) 2.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知”通“智”,读zhi ,智慧。
) (三)一词多义.,孟敬子问之(重病).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厌恶、憎恨).走(快) .也(强大 ) .倍矣(粗野,鄙陋) .远,君知其难也(边邑) .,未能远谋(见识短浅) .,不足迎后人(轻贱) ⑤敢皆鄙.怀,恭疏短引(自谦之辞) ①蘧伯玉使.人于孔子(派遣)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出使)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 ①辞.达而已矣(言辞)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③停数日,辞.去(告别) ④大礼不辞.小让(计较 )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学、文词) ⑥《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过而未能也(使……少,减少).而患不均(少)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夫的人) .也(形容词尾,……的样子) .斯而已乎(像) ③公将如.齐,于夫人皆行(动词,往,到……去) .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词,假如) ⑤焉知来者之不如.气也(赶得上,比得上) .者三(介词,同“于”) .(助词,表疑问语气) .!使乎!(助词,表感叹语气) .言也善(代词,他的) .人,焉用佞?(代词,他) .过而未能也(代词,自己) .一二扣之(指示代词,其中的) .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 .孰能讥之乎(副词,表反问)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一定) (四)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 远离) 2.数词作动词君子所贵乎者三.( 有三点) (五)古今异义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古义:仪容举止 今义:相貌2.正颜色..,斯近信矣 古义:脸色神情 今义:色彩3.行人之羽修饰..之古义:增删字句今义:修整装饰使整齐美观4.为命,裨甚草创..之古义:写草稿今义:开始创办或创立5.有言者不必..有德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6.不可与言而之言,失言..古义:说了不该说的话今义: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也”形式的判断句,译文: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06.君子之风
第六课 君子之风引人入胜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
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
有人说:“绅士风度是外国有钱人在讲究;而君子之风却是人人适用,无论是穷是达。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看来“君子之风”比“绅士风度”要好得多,它适用范围更广。
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之风”?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君子之风》。
……[课 前 预 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孙.以出之(x ùn ) 一箪.食(d ān ) 曲肱.而枕之(g ōng ) 虎豹之鞟.(ku ò) (二)通假字1.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谦逊。
)2.女奚不曰(“女”通“汝”,你。
)3.知者不惑(“知”通“智”,智慧。
)4.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与”通“欤”,语气词。
)(三)一词多义①志于道.,据于德(正道)②夫子自道.也(说)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⑤任重而道.远(道路) 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主张,思想) ①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诚信) 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确实) 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任,相信) ④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副词,诚然)①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庸俗浅薄)②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③子路性鄙.,好勇力(粗野)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轻视) ①君子义以为质.(根本,基础) ②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本质)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底子) ④质.明,避哨竹林中(副词,刚刚) ①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 ②礼以.行之(介词,按照) ③孙以.出之(介词,用) ④有杀身以.成仁(目的连词,来) ⑤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于“而”) 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介词,把) ①曲肱而.枕之(连词,表修饰关系) ②不义而.富且贵(连词,表转这关系) ③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关系)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作为) ②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语气助词,呢) (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饭.疏食,饮水(吃) 不义.而富且贵(守道义) (2)名词的意动用法曲肱而枕.之(以……为枕) 2.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为乐) 耻.恶衣恶食者(以……为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曲.肱而枕之(使……弯曲) (五)古今异义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六)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何以文为2.状语后置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叶公问孔子于子路3.主谓倒装句贤哉,回也!4.省略句未足与议也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七)成语积累1.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总2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本学期我省、我市高中将开设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本人对教材作了一些整理、归纳,并结合现实,就如何开展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供教师备课、教学参考,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完整版)浙江高考《〈论语〉选读》考点复习资料
十四文化论著《〈论语〉选读》考纲解读《〈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
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
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
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
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四年高考【2012 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论语选读教学素材2新
《<论语>选读》教学资料(2)《论语》十则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1.诲人不倦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引人入胜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课前预案]……一、文言知识(一)正字音骞.( qiān) 隅.( yú ) 谄.( chǎn) 磋.( cuō) 倩.( qiàn) 悱.( fěi)訚訚..( yín)(二)句读提示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三)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知”通“智”,读zhi,智者。
)2.吾自卫反.鲁(“反”通“返”,读fǎn ,返回。
)3. 女.与回也孰愈(“女”通“汝”,读rǔ,你。
)(四)一词多义.相远也(习染).之(学习).(风气,风尚).其声(熟悉).于苟且非一日(习惯,习性).地形,知民心(通晓)⑦学而时习.之(反复练习,复习).(种类).弥而见意远(事物).不能自行(条例).(事理).弥勒(像)⑥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大多,大抵)①吾与.汝,弗如也(赞同)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④君不与.胜者而不胜者,何故也(帮助,援助)⑤蹇叔之子与.师(参与)⑥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介词,替)⑦孰与.君少长(连词,和)⑧求之与.?抑与之与(语气词).回(对视,引申为跟……比).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农历每月十五为望).秋先陨(临近).矢十中八九(发射).其志士之辈(抒发).,休祲降与天(发作).(启发).郡县苦秦吏者(众,各).往知来者(代词,代子贡).妇(介词,于,向).己(兼词,之于)⑤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兼词,之乎).子也(代词,孔子),其.斯之谓与(助词,表推测、估计语气).闻斯行之(句中语气助词)①子亦有异闻乎.(语气词,一般疑问,吗)②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同介词“于”)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语气词,表示反问,吗)④汩乎.混流,顺阿而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五)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得到厘正)2.形容词作名词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智者,愚人)3.动词的使动用法求也退,故进.之(使…前进)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后退)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使……离开,保持距离)(六)古今异义1.文学..:子游、子夏古义:精通文献今义:文字艺术2.言语..:宰我,子贡古义:善于辞令今义:说的话3.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古义:独身一人站着今义:不依赖他人4.告诸往而知来者..古义:未来的事今义:来的人5.素以为..绚兮古义:用…画今义:认为6.富而好礼..者也古义:喜欢礼今义:好的礼物7.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古义:指弟子们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形式的判断句,译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代序教案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同伴评价: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小组讨论: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论语》选读内容,评价彼此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4.学生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6.持续关注:
-关注学生长期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通过持续观察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趋势和潜力,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支持。
板书设计
1.教学内容回顾:
- 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解读
- ③《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分析
2.教学内容呈现:
- ①《论语》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相关书籍:《论语译注》、《论语解读》、《论语新解》等,供学生深入研究《论语》的内涵和思想。
2.学术论文:提供一些关于《论语》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文章,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3.网络资源:推荐一些权威的网站和在线资源,如中国哲学网、儒家思想网站等,供学生浏览和学习。
4.影视作品:《孔子》、《论语故事》等与《论语》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论语》的内容。
5.文化遗址:推荐一些与孔子和《论语》相关的文化遗址,如曲阜孔庙、孔林等,供学生实地考察和体验。
二、拓展建议
1.深入阅读:《论语》选读教材的学习内容只是《论语》的一部分,建议学生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论语》全书,以全面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导。
2.对比研究:鼓励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论语》译注和解读,分析其差异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论语》选读(苏教版高一选修).doc
《论语》选读(苏教版高一选修)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
2了解孔子身世、经历、思想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2通过幻灯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 了解孔子与《论语》的基本情况2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教学难点1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教学设想《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 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
学生会有一定畏难情绪,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
故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如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他就是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二孔子身世及生平1出生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看(tiao)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u,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
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 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
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阮)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选修)
《〈论语〉选读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语文版高一选修)教学目标:(一)课文重要字、词、句的积累(二)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
(三)联系现实,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探讨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
教学重点:(一)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思想(二)隐与仕的千古博弈教学难点:如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探讨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问有同学看过整部《论语》吗?那请根据我们近期所学和自己的了解谈谈对孔子的认识。
胡适有言“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
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废。
胡适的话虽为个人的观点,但直抵孔子思想和精神核心。
今天我们就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个角度来认识这个真孔丘。
二、板书“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从字面意思上解题三、文本研习,分析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一)投影18.6前两段1.请同学朗读并翻译2.提问“是知津矣”的弦外之意是什么?请揣摩长沮说话的语气。
3要求学生再读,将这种语气读出来(二)投影18.6第三段1.请同学朗读并翻译2.提问桀溺的话中意是?其说话的语气又是什么呢?3.要求学生再读,将这种语气读出来(三)提问1.长沮桀溺这两个人在身份和思想上有什么共同点?2.课文中类似长沮桀溺这样的人还有吗?他们是谁?他们对孔子的做法又是持什么态度呢?明确:嘲弄: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接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丈人)鄙哉,硁硁乎!(荷篑者)劝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荷篑者)3.在这些隐者中,丈人应该是比较特殊的一位。
他通过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和行(植其杖而芸)来表现其对孔子的嘲弄,但他又为什么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确:这里我们应该根据子路的评价来分析丈人的这种做法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对他只顾小节洁身自好而乱大伦表示批评表明自己“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要行大义(四)提问:1.面对隐士的不理解甚至嘲弄,孔子是如何回应他们的?明确:孔子下,欲与之言。
高二语文论语1.doc
高二语文论语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一)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w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w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论语选读教学素材8新
《<论语>选读》教学资料(8)《〈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
你们的身份是什么?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
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
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
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生齐答:有兴趣。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论语选读教学素材5新
《<论语>选读》教学资料(5)读《论语》有感有些书看了哭,有些书看了想笑,有些书看了想骂,有些书看了想去做些什么,还有一些书让你看了忍不住长久的陷入了沉思。
趁者寒假的闲暇时间,仔细地诵读了这一本薄薄的小书———《论语》。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
虽然字印的斗大,但却页码总共也不过180页。
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
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
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
捧着这本薄小的书,你会感觉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不仅是它本身分量的沉重,更是它思想的深厚和夯实。
难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论语》是一部年代久远、体量博大、内涵丰富、道理深奥、文字怪僻的中国古文化经典。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是一部言行录,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追记孔子的言行。
其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历史、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
特别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忠、恕、孝、悌、宽、信、敏、惠、智、勇、刚、毅、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规范,或者说从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来的生命的大智慧,确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时至今日,仍不乏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孔子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其思想学说是以“仁义”为核心的德政与礼治,其天道观是唯物崇尚自然的,其人生观是重实践、重人伦、重内省而积极投身于社会现实,其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疏导的普及教育,其经济理念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达以得民安民,其军事思路是“足兵”、“武备”以反对擅灭人国、擅灭人祀的战争征伐而不一般地反对所有战事。
同时,孔子穷其大半生的精力,立杏坛以授学开私人教育之先河,救典籍于整理弘传统文化之流播。
“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成就了孔子“万代师表”的悠悠英哲名;《诗》、《书》、《礼》、《乐》、《易》,彰显了圣人“世界先贤”的熠熠赤子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本学期我省、我市高中将开设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本人对教材作了一些整理、归纳,并结合现实,就如何开展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供教师备课、教学参考,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一、为政以德[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
“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它与、法治是不兼容的。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容。
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加强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
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
[课文解读] 一、孔子一方面主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这和《说文解字》“均”、“平”的解释矛盾吗?孔子之意与农民起义口号之意不相同。
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为孔子是极力提倡以“等级制”为核心的“礼”。
和《说文解字》解释也不矛盾。
因为《说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义,一个字还有它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平”、“均”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平”,它也有“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事实上只有“相对公平”,孔子所说的也类似“相对公平”,就是要统治者不要过分搜刮百姓,保证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三、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的主要区别在哪里?“政”,这里是指治理国家之事。
“德”与“刑”,是指治理国家的手段、方法、途径,即“德治”与“法治”。
“礼”,是指人与人相处的一种规,它是“德治”的基础。
孔子所言“礼”的核心是“等级制”,要求人们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级中安分守纪。
“礼”从纵(上下级、长幼辈等)、横(夫妇、兄弟、朋友等)两方面规、约束人们行为。
[文言练习]一、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
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语,文言中多单音节词,所以在文言中的词语往往包含多层意义。
“民免而无耻”中的“无耻”,在现代汉语中作整体理解(不知羞耻),而文言中是“没有”与“羞耻之心”的组合。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中的“有事”包含“发动”与“战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中的“以为”是介词“以(把)”与动词“为(当作)”的结合,“以”下省略介词宾语“他”(颛臾的祖先),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之意。
“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安”是形容词作使动用,是既“使之来,即要使之安”之意,在现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极少。
二、阅读下面短文,借助工具书,解释“亲”、“长”、“废”、“疾”、“货”、“身”的意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礼记·礼运》)“亲”:《说文》:“亲,至也。
”本义是感情深厚,关系密切。
引申为父母家人、亲戚、婚姻等名词及宠爱、接触、亲近等动词。
文中的“亲其亲”,前一“亲”是形容词作意动用,后一“亲”作名词,意思是不光光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也把别人当作亲人)。
“长”:《说文》:长,久远也。
”引申为长短、永远等形容词,“擅长”、“延长”等动词,“长大”、“长辈”、“首领”、“生长”等读“zhǎng”。
文中的“长”,即得到成长。
“废”:《说文》:“废,屋顿也。
”指屋子倾圮无用。
引申为破败、坠落、停止、废弃、沮丧、杀害等,也引申为人长久不愈的疾病、残废。
文中即此义。
“疾”:《说文》:“疾,病也。
”引申为祸害、缺点毛病、痛、疾苦、病残之人、痛恨、妒忌、担忧、急速等义,文中作“病残之人”。
“货”:《说文》:“货,财也。
”引申为货物商品、货币、贿赂、买卖等,文中用其本义,财物。
“身”:《说文》中指人的身体,引申为生命、毕生、自身、自己、亲自、体验、实行、担任、身份等,文中指“自己”、“自身”。
二、克己复礼[课文理解]本章选择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论述,具体对“礼”的涵及如何达到“礼”作了阐述。
前面谈过,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容,在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
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
而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课文解读]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本节语录,围绕这两方面展开。
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对于宋代“天理人欲”之说,现在不少专家研究认为,宋儒还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固出于性(天性)”,因此,人们正当的欲望不是“人欲”,而是“天理”,只有违背仁义礼智信的“穷口腹之欲”,才是需“去”的“人欲”,故他又说:“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
同时,朱熹之说不仅仅针对一般百姓,更针对统治者,提出“正君心是大本”,认为大臣的责任是“格(规)君心之非(不对之处)”。
朱熹被宋孝宗罢官,其著作被禁,其学被称“伪学”,朱熹等59人被定为“伪学逆党”,也正说明朱熹理论也是针对统治者的。
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说,更成为专制统治的理论。
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
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
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容。
这两个例句,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
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
[文言练习]四、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从哪个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
(文字略)引用的荀子、《礼记》中的三段文字,主要从“人性”角度论述“礼”的必要。
从人性角度而言,人作为高等动物,本身具有“自然属性(动物性、“恶”)”和“社会属性(社会性、“善”)”的双重性,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还具有“社会性”,因此,为了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一面,需要制订一定的“礼”(规)来加以约束自己,所谓“克己复礼”。
否则,人将与动物无异。
孟子也曾说过,“恻隐之心”、“礼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性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无此“四心”,“非人也”,与动物无异。
五、“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其意义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有什么不同?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
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
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
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
三、待贾而沽[课文理解]本章选择的语录,表达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了理想而坚定不移奋斗。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人要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正确理想,明确人生目的,并要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勇往直前,坚定不移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