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诗人窥儒家文化的精髓
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
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大自然中的儒家诗人儒笋砼坛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所体现的心态与文化探析.钱叶春杜甫被称作诗圣,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儒家诗人的代表.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为官"的家庭,青年时代就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窃比稷与契",且"老大意转拙",其爱国爱民之心犹如"霍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无论从出身,一生的志向,还是其一生的行为来说,杜甫被看作儒家诗人的代表一点也不过分,这也是历来公认的事实.杜甫草堂时期的诗歌一反过去"白头搔更短"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这个时期,杜甫借蜀山水发出了和平之音,甚至主要表现为避世幽栖的心理.如"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有客》),"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遣意二首》),"轻帆好去便,吾道付沧洲"(《江涨》),"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朝雨》)等,从这些述志中可见其隐逸之志.纵观诗人的诗歌,没有哪个时期像在草堂时期这样亲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的体验有那么深刻与持久.正如李长祥(1082年),苏轼就一直处在外任与流放的境地,这对一个自幼深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积极追求"入世"的作者而言不啻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后赤壁赋》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近半百,心力憔悴的苏轼在以往的政治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精神斗志不复存在了,对未来希望的憧憬,对春风二度,东山再起的渴盼,皆被现实的"风吹雨打去".这种念头的产生,是苏轼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道家"出世"与佛家"避世"思想的影响下,明哲保身,全身远祸心理的真实反映.政局的险荡,环境的恶劣,政见的相悖,生活的困顿,理想的幻灭……苏轼在走过了一段苦闷,彷徨而又艰辛的人生旅程之后,终于彻底顿悟了——大道坎坷难行,小径也许通幽.苏轼带着无限哀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怀,"离家出走了"."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任其所止而休矣".这是苏轼内心忧懑的发泄,是其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精神上的解脱,同时也是苏轼在痛定思痛的大幻灭后谱写出的一曲血泪交织的悲歌.英雄途穷,才人命蹇,这既是苏轼人生的不幸,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哀.就苏轼而论,他可不是那种一颗树上吊死的人."宏博通达"的思想,旷达乐观的襟怀,决定了他在生存的竞争中很容易找到生活的出路和精神上的依托.当他行走儒门受挫转而从封建儒家思想的桎梏中彻底解脱出来的时候,他很快地找到了新的思想归宿,即佛,道两家的清静无为,消极"出世"的思想,并借此来武装自己,从而完成自身思想上的质的转变.另外,被誉为"方山子"的陈储,以及与苏轼同游黄州赤壁的杨道士(杨世昌),他们的人生信条与生活方式对苏轼这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方山子传》(元丰五年作)和《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三)》中有所体现,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是皈依佛门,整日参经拜佛,还是投身于道,以求得道成仙?《后赤壁赋》的末段,苏轼给我们作了明确的交待. 孤鹤"横江东来",道士"羽衣蹁跹"……生动的记述,形象的描绘,超世绝尘,寓意明确.道士化鹤,虽属苏轼梦境中的想象,实是苏轼内心深处对道家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潜意识的追求.这种迫切的"出世"之情,与孟浩然在《临洞庭》诗中表现出的对"入世"的渴盼之心异曲同工, 这是多么鲜明的比照啊!可惜,"欲济无舟楫",不知是羽化的道士没有点化,还是苏轼自身的冥顽不灵,苏轼最终未能逃离尘世,飞升仙境,徒余临渊羡鱼的份儿."性情所至,妙不自得.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苏轼三游赤壁之作,内容博大精深,意蕴幽折丰厚,语自天巧,曲尽其妙.我们只有"素处以默",才能"妙机其微";只有"超以象外",才能"得环其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触及其思想的底蕴.三游之作,在创作时间上是前后延续的;在景境的设置上既相互关联,又富于变化;在作者思想情感的流动上,既一脉相承,前后贯通,又逐步推移,渐次深化,从总体上较清晰地反映出苏轼思想倾向流变的这一过程,即由一游时对封建儒家正统思想的质疑,二游时儒,道两家思想在古战场上的公开宣战,三游时苏轼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上质的转化的过程.苏轼这种思想的转化,不是通过直抒胸臆的形式完成的,而是借助具体景物的描绘,情境的渲染,物象与意象的自然契合来艺术呈现的,可谓精巧而又奇妙.然而,纵观苏轼的一生,在他的世界观中,佛,道两家的思想最终不过是一对未能脱离封建儒家思想母体的孪生胎儿,只是苏轼在身处逆境时为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与精神上的解脱的思想鸦片,在此后的政治斗争及社会生活中,最终还是胎死腹中,未能充分展示其生命力,此乃后话.注释:【1】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参见王水照苏轼选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王水照,崔铭.苏轼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3】曾枣庄.《苏轼研究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朱靖华.苏轼新论》.济南:齐鲁书社,1983.(夏文先,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oo6.1|2l\儒笋论坛言:"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1]蜀地山水与儒家诗人就是这样相得益彰,完成了一位儒家诗人生命的呈现过程.草堂时期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其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关系:大自然与社会理想的互渗,仁爱之心与大自然美德的互感,人与自然的相融相乐,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依等.首先,大自然与社会理想的互渗.儒家诗人--,D关注着社会状况,为和谐的社会理想而竭尽心力.就大自然而言,道家在其中寻找并释放自己自由的梦想,而儒家则与此不同.《中庸》言: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尧舜是孔子心目中的贤君,尧舜时代是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论语?泰伯》写道:"子日:'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2]孔子称赞尧高不可攀,就像天一样,太伟大了.只有尧能学习天,因为他和天一样,恩泽无处不在;他的礼仪制度太美好了,因为这些制度顺应人性的发展.《大学》也说:"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这种仁政是尧,舜从大自然中感悟来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仁政社会和大自然一样是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正如《中庸》所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无论是理想社会还是大自然,其本质的共同点还在于"尽性",尽物之性,尽人之性,从而人世与天地就可以相互渗透,互相印证.从大自然中感悟社会状况的儒家思维方式,在杜甫的草堂诗歌中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历经秦州时期生死的煎熬之后,杜甫初到成都平原,安居草堂,获得了生命的新生,为大自然的安详,自由与和乐的景象所感动.这个世界是各得其所尽物之性,和谐有序的世界.如:"无数蜻蜒齐上下,一双鹅对沉浮"(《卜居》)的热闹生机,"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江涨》)的逍遥自由;"芹泥随燕嘴,蕊粉上蜂须"(《徐步》)的闲适自在,这些动物为自己的生活自在地忙碌,同时也体现出诗人真切观察的欣美心态.又用叠词来表现欢悦的心情: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襄红蕖冉冉香"(《狂夫》),"流连戏蝶时时见,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其六).尤其是《田舍》: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这些自然景物,展现自然界与社会的和乐,安详和自由.它们是世相的象征,是杜甫心目中美好的理想社会的投影,是现实世界的混乱,困苦生活的反写照.因为当时安史之乱仍在继续,可谓"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其次,仁爱之心与大自然美德的互感.《周易?上经》"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其序."《论语?阳货》上载: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日:"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日:"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赞美大自然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并切身地效仿大自然的这种美德,是"与天地合其德"的表现.初来成都草堂,杜甫从大自然中寻找理想的社会光芒,他又以自己的仁爱之心感受赞美大自然的这种美德.这与《易经》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这种精神典型地表现在《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潜","润"写出了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德,以及春雨滋润后城里花叶更加繁茂的美景,充满着诗人自己感同身受的赞美之情.又如《春水》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以春水为题,诗人敏感的触系和春水一起,滋润干蝈的沙滩;碧色的春水触动着诗人家的柴门,像是告知诗人水里将有肥美的鱼儿,筒车也可灌小园了.水鸟更是在春水中繁衍,游嬉.春水的厚德载物让诗人更加倾情相知.《后游》中写道: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江山的"有待","无私"写出了大自然的有情有意,身处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的万般愁绪似乎完全被消解了, 此时的大自然成了诗人心灵唯一的精神寄托.前首诗歌写出了大自然惠泽万物,后一首诗歌写出了大自然对诗人的情感慰籍,实际上也是诗人济世思想与落泊心境的投射,一定程度上也反衬出人世的不公与无情.再次,人与自然的相融相乐.不同于西方文化表现出人与大自然之间是异己的,征服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人与大自然是亲和的关系.《论语?乡党》中记载了一段很有趣的故事:"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日:'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讲的是,一次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的脸色刚一动,野鸡便飞向空中,盘旋一阵,又都停在一处.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啊,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个故事虽小,仍可见孔子对小动物的亲昵之情与友善之态.《孟子?尽心上》日: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爱民及物的思维方式,在宋儒张载《西铭》上有具体论述:"乾称父,坤称母.子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把人民看作是自己的同胞,把万物看作是自己朋友的仁爱情怀.杜甫也有其相似的观点:"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人把眼前稠叠的山和花,鸟看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至爱.草堂时期,诗人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自己与自然相融相乐的景象."鸬鹚鹅鹅莫曼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表现诗人与小动物处在平等的交流状态,一种幽默的情调中透露出几多童心!在写友情与亲情的时候,往往兼写自然之乐,表现出物我忘机的仁爱之情. 如"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南邻》);"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起尽余杯"(《客至》);"江鹳巧当幽径浴,邻鸡还过短墙来"(《同十七侍御抡许随酒至草堂奉寄此诗便请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等.特别是在《寒食》中: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景物闲雅娟秀,人情相狎,"至于鸡犬忘归,物性亦与诗人陶然相忘矣."[3]如ur村》,诗人在与大自然的相融相乐中充分表现出安宁,温馨的亲情生活情调: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人完全沉浸在自然之乐和亲情之乐的双重快慰之中. 杜甫在心灵的安宁中甚至写出《江亭》中这样的诗句: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王嗣爽云:"居然有道之言.公性禀明,当闲适时,道机目露,故写得通透如此."[4]仇兆鳌说"二句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5]但接下来却写道:"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可见杜甫虽能在田园山林中寻得真趣,但他不像陶渊明那样能在大自然中寻得生命的归依.下面看一下陶渊明的《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为什么能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是因为他的"心"已"远",远到哪里去了呢?他的心已与"飞鸟"一同飞向大自然之中.陶渊明的心灵已寻找到了归宿即大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就是一种物化的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言,是由"以物观物"的方式写成的,"以物观物"就是把自己物化成物,感受物的喜怒哀乐.这种物化的思想在《庄子?秋水》其九中有所体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汝安知鱼示'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心境与物境融为一体,委运任化,达到与自然泯一的境界,这种道家的生命美学境界是以追求个体的自由与快乐为目的.所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不经意地抬起头,南山就展现在他面前,那种悠然的喜悦,心灵的期许是含蕴不尽的.所以诗人写出了高远静穆的和谐诗境.杜甫是一位儒家诗人,他的心不可能消融在自然之中,人世才是他心灵牵挂的地方.虽然志为隐逸,但这是一种无奈一种退避一种潜在的期待.因为诗人内心忧国爱民的情结是消不去的,那份牵挂,那份热情也是难以消除的.所以杜甫虽然不乏"道机"之心,写出"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样"通透"的诗句,但仍然感叹:"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诗歌是作者心灵的流露,杜甫的心境不能与自然达到真正物化的程度,主要在于杜甫具有儒家的济世思想.他的诗歌一般都是儒铪宏"有我之境",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只是在对政治失望与灰心时在大自然中寻找一些心灵的慰籍,正所谓"薄劣愧真隐,幽偏得自恰"(《独酌》).第四,人与自然的生命相依.既然儒家诗人不能在大自然中寻找到生命的归宿,而政治高层权势又排斥诗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那么那种人世的牵挂与热情就会受到挫折,渐渐地就会产生被弃的感觉与孤寂.因此,文学史上有很多不得志的文人,采用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手法来表现这种怨愤,借怨妇诗来抒怀.如辛弃疾的《摸鱼儿》,王安石的《明妃曲》等.但杜甫是位性情耿介的人,如《唐才子传》就记载杜甫"性褊躁傲诞",他无意借代怨妇抒情.漂泊西南是杜甫退避政治,也是为了生存寻找安宁的需要.开始时的快乐与欣慰渐渐消失,心灵的创伤渐渐袒露出来.这一时期写了一些与自然生命相依的诗歌.因为他的执着受挫,无所凭依,就从上文论述的儒家自然观中吸取力量.诗人围绕草堂的筹建向朋友觅桃树,觅绵竹,觅桤树,觅松树,觅果树等,固然有美化环境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生命相依的心理因素.在《高楠》中写道:"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高楠给诗人带来了幸福快乐,充满着亲人般的深情.当楠树为风雨所拔时,他的生命象失去了很多东西似地痛苦:"沧波老树性所爱,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至此无颜色".尤其是"草堂"与诗人的生命依存感更强烈,《堂成》中写道:"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稍.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历经磨难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安定的地方.心里自然很欢喜,并且诗化了它的美.这是诗人理想破灭后,漂泊中避居天涯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的生存慰籍,草堂也是"他微贱生命的象征".[6]对草堂及其周围的草木诗性化满足的背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悲怆心情.如《草堂即事》:"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寒鱼依密藻,宿雁聚圆沙.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诗人把自己的穷愁旅泊的状况与寒鱼,宿雁进行类比,可见其处境的苦寒卑微与心境的凄怆情状.这种情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结尾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虽有诗人的献身精神,但更多的是为寒士鸣不平的呼号.总之,在诗人隐逸期间,大自然是杜甫追寻社会理想,感受天人大德的载体,闪现着儒家诗人崇高的理想光辉.大自然又是诗人的朋友,诗人与之陶然相乐;大自然更是诗人理想破灭后的心灵慰籍.至于杜甫为何隐逸,以及隐逸后的心态变化及其动因,及其在文化上的阐释,那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注释:【1】【3】【4】【5】杜甫着.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 1979,P727,P806,PS01.P801【2】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M】.岳麓书社,2000【6】王富仁.杜甫:一个老年人的悲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A]A.古老的回声【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P203(钱叶春,红河学院人文学院)2oo6.12xI引珂f1盈高1。
清代诗人袁枚与他的文化观念
清代诗人袁枚与他的文化观念引言清代诗人袁枚(1716年-1797年),字仲良,号山谷道人,浙江绍兴人。
袁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和诗人,还是一位具有独特文化观念的思想家。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个体情感与自由表达的追求。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袁枚与他的独特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尊重袁枚生活在一个传统强大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深受经典著作和古代文化的影响,并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他在其作品中广泛引用古籍典故,常常以儒家经典为基础进行写作创作,并且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袁枚非常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价值观,在他笔下呈现出了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独特审美。
现实问题的关注袁枚身处清代社会,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不公平现象,他十分关注这些现实问题,并通过他的作品加以揭示。
袁枚勇于批判社会黑暗面存在的不公平和矛盾,他对官僚腐败、权贵深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在诗歌中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拷问与批评。
个体情感与自由表达的追求袁枚在诗歌创作中强调个人感受和情感,追求真实和自由表达。
他主张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并通过自己真挚的情感去表达思想和观点。
他认为诗歌应该是真实、情感丰富而不仅仅是空洞的修辞华丽。
因此,他在作品中经常使用直率而质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结论袁枚是一位兼具文化传承与思想开放性格鲜明的清代诗人。
他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继承,使其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而对于现实问题关注及勇于表达的一面,则让其成为了一位在当时社会发出独立声音的诗人。
袁枚怀揣着自由表达个体情感的追求,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瑰宝。
以上就是关于清代诗人袁枚与他的文化观念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对这位伟大诗人及其思想贡献的认知。
浅谈王维诗歌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目录一、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二、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思想渊源(一)王维思想的主流是儒家(二)王维的思想和行为更接近孔子(三)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的演变过程三、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的体现(一)王维诗歌中儒家仁爱精神的体现(二)王维诗歌中儒家爱国情怀的体现(三)王维诗歌中儒家气节的体现(四)王维诗歌中儒家道德伦理体现(五)王维诗歌中儒家中庸文化的体现四、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形成的因素即影响(一)王维诗歌中儒家文化形成因素(二)王维诗歌创作中儒家文化的影响结论参考文献致谢语内容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的著名诗人,由于他的诗中常有禅宗意味而被冠以“诗佛”。
但是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兼容开放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和文化积淀下,就产生了以王维在思想领域里儒、释、道并存的风格,形成了别具特色山水田园诗。
从而体味儒家思想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王维禅宗儒家思想Introduction to wang wei of poetry and ConfucianismAbstractWang wei is represented by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 of tang period, the famous poet because he has a tendency to zen poem means and has been dubbed "poem Buddha". But in the tang dynasty is thought compatible with open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under this background and culture, is created by wang wei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style of coexistence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has formed distinctive landscape pastoral poems.To appreciate Confucian thought’s influence on his poetry creation.Key Words: Wang wei zen Confucianism序言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格调高雅,动静相形,意境幽远;参禅悟理,空寂之境;受到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唐代许多优秀诗人的佳作。
这些诗歌语言优美、意蕴深远,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风貌,更寄托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领略这些经典诗歌的魅力。
一、儒家文化的体现唐代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儒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唐诗的创作。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写道:“楼船夜雪瓢泼大,洒向人头五十家。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天下为公”的观念,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类似的,杜甫《渭城曲》中的“城春草木深”,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和衷共济”的精神,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佛家思想的熏陶唐诗三百首中有不少诗歌体现了佛教的影响。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诸行无常”的观念,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唤起读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终极目的的思考。
类似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发悬于耳,青鳞背于手”,则是借佛教中对“无我”的认识,反思人生的虚妄和无常。
三、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唐代的文化中,自然和人文的关系十分紧密,唐诗三百首中也有很多诗歌探讨了这种关系。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除了表达佛教思想外,还描绘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将人与自然的美妙融合在一起。
类似的,孟浩然的《登高》中也表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描写美好的自然风景,强调了人文情感的美妙与深远。
四、玄学思想的探索唐代是中国玄学文化的重要时期,这种思想在唐诗三百首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借助夜空中的星辰寄托了对玄学思想的思考和探索,意蕴极深。
类似的,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他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之间关系的理解。
总之,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巨大财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对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世界观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赞扬传统文化的古诗
赞扬传统文化的古诗
汉唐兴盛展风华,传统文化多古韵。
经典妙笔流传世,千年传世令人赞。
五言绝句传心意,古韵悠悠永耐人。
诗人墨客挥毛笔,文化瑰宝流传存。
古人智慧溢诸篇,叮咛教诲铭心田。
诗中对景描绘美,美轮美奂催人赞。
儒家经典琢磨深,孔孟思想彰显真。
礼仪教化传世间,传统文化令人醇。
佛教传世化尘封,意义博大在其中。
禅悟真谛渗诗篇,心灵抚慰民心中。
古代文人墨客集,才情横溢胸襟开。
吟诵诗文抚时光,传统文化令人悦。
诗词曲赋传千古,传统文化动人心。
文化瑰宝照今世,传承发扬有力量。
让我们珍爱传统文,继承发扬传统魂。
诵读古诗弘文化,传统美德在心中。
愿古韵文化永流传,代代相传重要观。
传统之美胜遗迹,让人赞叹在其中。
论杜诗体现的儒家“仁”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人生价值观。这套思想成了影响几千年封建社会知识
分子 的最重要的思想 , 促使 知识分子 积极 向上 、 心系天下 、 建
下 了著 名的《 咏怀》 回顾 了 自己悲凉 而艰难 的一生 , , 明确说 明了 自己的人生价值 观:未达善一身 , “ 得志行所为 ” 。然而 。 纵观杜 甫的一生 , 他从未“ 过 , 他却从 未忘怀济事 之心。 达” 但
仅因为他 在诗歌艺术上 的造诣 , 更重要 的是他 的诗 歌所体现 出来 的儒 家文 化 意蕴 。本文 就 分 析其 作 品 所 体 现 的儒 家 “ 的文化 内涵进 行解读。 仁”
一
其身” 。天宝十七载七月, 杜甫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 立刻就
把妻室 安顿 在羌村 , 只身一人前往 , 不幸 途 中陷贼 , 被压 回长 安 。至德二载四月 , 甫冒死逃脱后 , 杜 又投奔风翔 行在 , 不顾
涵 及 其现 代 意 义 进 行 分 析 。
关键词 :杜甫诗歌 儒 家文化 “ 的现代意义 仁”
中圈分类号 : 0 . / 7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i0 8— 16 2 0 l 1 O 4 10 8 5 (0 6 0 一 O 4—0 3
杜甫是我 国文学史上最伟大 的诗人 。他出身于一个 “ 奉 儒守官” 的家庭 。所谓 “ 奉儒守 官” 意思是通 过 当官 来行儒 ,
张 家 口职 业技 术学 院 学报
Junl f hnj k uV ct nlC lg f eho g ora o a g ao oao a o eeo cnl y Z i i l T o
V0 - 9 N . l1 o 1 Mac 2 0 r h, 0 6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
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
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
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
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
论杜甫诗中儒家精神的表达(散文百家·下旬刊)
论杜甫诗中儒家精神的表达(散文百家·下旬刊)2020-08-21 09:08:50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6期吴立昂摘要: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中表达的儒家精神主要有忠君爱国,关怀苍生,思念亲人,爱护亲人,赞颂友谊,怀念友人等。
从有代表性的诗篇中可分析杜甫儒家精神的表达,展现诗人的人生追求和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将孔孟儒学的精神实质与杜甫的诗歌联系起来,可揭示杜甫诗歌的儒学正统性,从中解答杜甫诗儒家思想的来源和书写动力,从儒家发展的角度和诗歌发展的角度分析出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杜甫;儒家精神;诗圣;人性光辉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华诗坛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千年以来,尤其是宋代,文人对杜甫的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苏轼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道:“杜陵兼风、骚、汉、魏、六朝而成诗圣也”,“诗圣”是后人对杜甫及其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
之所以入“圣”,是因为杜甫诗歌中最突出的思想内容,就是儒家精神,这是杜甫诗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千百年来各家之所以如此崇尚杜甫诗歌,皆因为杜甫诗体现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儒家精神,可以说,儒家精神成就了杜甫诗歌,杜甫诗正是因其醇正的儒家精神理念而光焰万丈长,最终杜甫在诗歌领域中成为了与孔孟比肩的圣人。
我们在研究杜甫诗的儒家精神表达的时候应该看到,在他的诗文中,处处显示的是原始儒家的仁爱精神,忠君报国精神,而较少体现汉代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例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
这也是后世认为他具有圣人资质的一种表现。
那么原始儒学中主要包含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孔子的“仁”,就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珍重。
孔子除了强调仁以外,还特别注重礼制,他认为礼制是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恪守等级制度,尊君忠君,君明臣贤,最终达到君臣和谐,上下等级关系融洽的思想。
儒家诗教观念
儒家诗教观念儒家诗教观念儒家诗教观念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用诗歌来教化人,塑造良好的品性和道德修养。
儒家诗教观念既包括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也包括对诗歌教化的实践。
儒家诗教观念的核心是通过诗歌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儒家重视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而诗歌作为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被视为达成内外和谐的工具和途径。
儒家认为,通过创作和欣赏吟诗作曲,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进而塑造出高尚的品性和修养。
儒家诗教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儒家学派奉为经典。
《诗经》通过富有隽永的文辞来描绘古代社会的种种场景和故事,以此启迪人们的心灵。
儒家将《诗经》奉为教化人民的儿童课本,通过诵读和吟咏《诗经》,儿童能够培养文学素养、修身养性,领悟道德和品德的真谛。
儒家诗教观念的核心是“修德教民”。
儒家认为,通过创作和欣赏高尚的诗歌,能够使人感悟道德和美的价值,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地。
儒家将诗歌视为一种纯粹而高贵的艺术形式,以此来抵制邪恶和低俗的诱惑,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儒家诗教观念强调“明德惟馨,惟馨其香”。
儒家认为,只有人的德行高尚,才能创作出富有品味和内涵的诗歌。
儒家诗教观念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良好的修养,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佳作。
儒家诗教观念提出了一种“感恩和回报”的价值观。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对自然和社会付出的恩情心存感激,并将恩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通过诗歌的创作和欣赏,人们能够表达对恩师和祖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能够宣扬孝道和忠诚。
儒家诗教观念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文化活动中。
儒家强调从儿童时期开始就要进行诗词的教育,以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古代儒家学校开设吟诗作曲课程,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让学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此外,儒家也倡导在社会活动中开展诗仪文化,如宴会、祭祀等场合,人们常以吟诗作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从而能够明确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历史中的地位。
作为唐代士大夫阶层的杜甫,却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
在他的诗歌中到处都体现着儒家思想,从而能够表达这位爱国诗人胸怀百姓的情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中存在弊端的抨击。
本文主要是从民本思想、伦常情感、爱国思想以及进取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讲述,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杜甫诗歌的了解。
关键词: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爱国思想引言:儒家精神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儒家精神从先秦开始就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皇上奉为主流学说,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治理之路,从而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一直都强调“仁政”思想,告诫古代皇帝一定要仁爱带人,以民为本,从而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对百姓的爱。
那么杜甫诗歌中具有哪些体现儒家精神的地方呢?下面通过具体的举例分析来做出研究。
一、民本思想对于儒学来说,一切都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告诫君王一定要爱惜自己的子民。
而杜甫在他的诗歌中特别对儒家精神推崇备至,可以体现出杜甫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在杜甫的诗歌之中,有很多描述关于平常百姓的形象,例如农民、船夫、寡妇、老汉等人物。
通过这样的诗歌描写,不仅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进行阐述,也表达了杜甫的内心诉求。
例如,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说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的心声,表达了杜甫面对国家百姓的悲惨现状,真希望能够有人劝说君王,让其能够减少百姓的赋税重担,让百姓们多一些活路,从而能够看出杜甫更加关注民间疾苦。
在杜甫看来,当时的社会之中,朝廷的赋税过重,这样会让百姓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而且当时的贪官污吏太多,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而可怜的百姓们却流离失所。
在杜甫的诗歌中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成对比,官宦人家的酒和肉都已经放得时间过长,已经发出了臭味。
而路上却有人无家可归,甚至没有吃穿,被冻死和饿死在街头。
论杜甫诗中的儒学思想
杜诗,也被誉为诗史,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无非是他悲天悯人的儒家风范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震古烁今,流芳百世。
一,为苍生立命的儒家风范。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治国救世的远大政治理想,具有“施仁政”的强烈的孔孟圣人情怀。
年轻时,虽然四处游历求官,但时运不济,仕途坎坷,安史之乱之后,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他的生活常态。
他困于长安时小儿子在家也饿死了,最后他潦倒困顿,死于船上。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过得十分悲催,怎一个惨字了得!读老杜的诗难得轻松,总能感受那强烈的感事伤时、忧国忧民的情绪,感受到儒家人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杜甫挣扎于社会底层,有着艰难困苦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歌中,苍生疾苦、时局危难,都是心心念念、难于忘怀的,是典型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文人士大夫,他在诗中体恤民情,直陈时弊,有着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博爱精神。
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小时上学,每到老师领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时,我们一群男生常常忍俊不住,纠结于老头是怎么“逾墙”的?儿媳没完裙为何不穿裤子?人到中年有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才体会社会中,荷政猛如虎、草民如蝼蚁,才体会民生之多艰,才知道当年少不更事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正是危局乱世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运,空怀壮志的悲凉,无以救民水火的遗憾,使杜甫的很多诗句成为感事伤时、寄托情怀的千古绝唱,喷薄而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些诗句足够震古烁今、千古不朽!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
后人评价唐朝大诗人时,常认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
杨慎的 一声何满子,半壁见海门的意思
杨慎是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延续了唐宋诗歌的传统,融合了自然、爱国和儒家思想,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他的诗作《一声何满子,半壁见海门》被视为经典之作,它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哲理,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1. 诗名解析杨慎的《一声何满子,半壁见海门》是一首写景诗。
诗名中的“何满子”指的是一种植物,它生长在江南的湿地中,开出的花朵甚为美丽。
而“半壁见海门”则是指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这里的湖泊纵横交错,半壁犹如展开的海门般壮丽。
整个诗名通过这两个景物,展现了江南自然的灵动和壮美。
2. 诗句赏析诗中“一声何满子,半壁见海门。
不是人间饱暖,带来过处春风。
”这几句诗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中“一声何满子”表现了自然的婉约和细腻,而“半壁见海门”则展现了壮阔和豪放。
诗句“不是人间饱暖,带来过处春风”则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物质生活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内心精神追求的向往。
3. 意境分析整首诗唱出了江南自然的风光和韵味,通过对植物和地理景观的描绘,诗人烘托出了江南自然的绚丽多彩,展现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在这其中,杨慎还借景抒怀,通过对自然的倾诉,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4. 文化内涵杨慎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更融入了儒家思想中的人生哲理。
在《一声何满子,半壁见海门》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物我交融”的情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诗中对物欲和精神追求的对立也体现了儒家中“知足常乐”的思想。
杨慎的《一声何满子,半壁见海门》是一首具有深厚意蕴和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
诗中展现出了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融合。
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更是一面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镜子。
这首诗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依然为人们所喜爱,并为后人传颂。
杨慎的诗作《一声何满子,半壁见海门》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切感悟和对儒家思想的融入,因此被誉为经典之作。
古代诗词中的儒家思想体现
古代诗词中的儒家思想体现引言古代中国的诗词作为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诗词往往描绘了人们的生活、感情和思想,其中不乏体现儒家思想的作品。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对于人们的行为、道德和社会秩序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诗词中,儒家思想经常被运用和展现,这些作品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道德价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与追求。
1.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1 仁爱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关爱,这源于其核心理念——仁爱。
仁者爱人,仁者爱物,仁者爱天下,这是儒家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
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表达仁爱理念的作品,如《思无邪》中的“舍爱其人,而还以仁”,以及《木兰诗》中的“主忧灾息,兼以乐天下”。
这些作品通过表达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传递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1.2 和谐共处理念儒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在古代诗词中,和谐共处的理念常被描绘和赞颂。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这些作品鼓励人们与周围环境和睦相处,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1.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强调一个人应当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要求个体从内心做起,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齐家要求个体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和谐。
治国要求个体有能力管理和治理社会。
平天下要求个体有广泛的视野和胸怀,关心社会公益。
在古代诗词中,这些理念常被表现和歌颂。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别家乡岁月多,乡音无改鬓毛衰”以及《登高》中的“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都反映了儒家的这一核心思想。
2. 诗词中的儒家思想体现2.1 诗词中的思想表达古代诗词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和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对武则天的赞美和悼念,表达了对治理理念和仁政的向往。
形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诗词
形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诗词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是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精美绝伦的宝藏。
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积淀与沉淀,秉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
中国诗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那个时候,诗词被视为文人雅士的一种基本修养,而诗词创作也被认为是文人“中兴之器”。
在诗词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诗人和诗词作品。
其中,唐代的杜甫、李白等人,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则被誉为中国诗词的顶尖大师。
中国诗词的艺术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咏史叙事、咏景抒怀、咏物咏天等多种类型。
诗词通过文字的表达,传达着诗人对时代、对自然、对人性的深邃思考和体悟。
在传统文化中,诗词的重要地位,不仅表现在其艺术形式上,而且在于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化诉求,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个领域。
在诗词中,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便将岁月变幻留下的无奈之感和羡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则以“咏物”之形获誉于世,他将一粒生查子写成历经千辛万苦得到的宝物,凸显了人与物的关系,背后潜藏着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这些人文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诗词的瑰宝,展现出诗词在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奇妙魅力。
除了儒家思想外,诗词中还蕴含着道教、佛教思想的影响。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浣溪沙》中“庭前雨,盆中荷”的写法,便是道家“万物归一”的独特表现,把人与自然、自我与大我相互融合、互相交融;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多次运用佛教的思想体系。
他一针见血地把诗歌作为表现自我、探究人生的“佛道之词”,将佛教玄思哲学情景化的,呈现了诗词在探寻人性和哲学思考上的力量。
此外,诗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
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一生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
杜甫的忠君爱国又不是后世儒家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他的忠君是从爱国爱民出发的,他一方面对皇帝存有很大的幻想,希望通过皇帝的“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另一方面,杜甫敢于批评讽刺皇帝,而且他的“忠君”主要就表现在对皇帝的批评讽刺上,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民”乃“国家之根本”,杜甫的爱国之心不同于战场上的将军的为国献身,不同于屈原的冒死劝谏。
他的爱国之心,是根植于“民本”思想的爱国。
杜甫诗歌对儒家思想核心——仁的经典诠释
!" #"%$ %&’$$()’& *+,-./.-,’,(0+$ 01 2-+30&-+)-: 45- %-+,.’& *6-’ 01 %0+1")(’+($7
( !-./0/1/2 34 50/267/162,80./369 : ;<053.3=<9,><7-?3-@ A-0B26.0/9,C0-7- !"#$## ,;# D# E<0-7)
[’] ( $& ) [%] ( &’ ) ["] ( #$" #$% )
!
». mK÷. È! æ , ù*+2 /0 ¼0 ÷ +g!"&´, " ,- m÷<µ +X , : ] *1 /67*23 ®4# ( 《 +,-./01213》 ) !"#$% , &’()*。 ( 《 ;<’"=>?》 ) !"456, *789:。 ( 《 JK》 ) @ABCDEF , !"#$GHI。
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山东大学学报
— — “ ,” !"#$%&’()*+ — -./01
!"#
( !"#$ %&’()*,!" +, !"#$## )
“ ()” , !":$%&’ *(#+),, -./0、 10, *23+),。 45236789:;, $%<( “ S” =>?@ABC8DE, F23GHIJKLMNOP8QR。 T23UVW8XY, Z[\23GH “ S” ]^8_‘a, bcdefgV, 2UhTSU。i\/0、 10jklF 8m]no4pqrd, st “ S” “ S” 8noulvqdw。xyz5, 4523 GH8c{|}v~89:;|;, $%T<( “ S” , “ ,+S ” 、 “ 5,+S ” 、 “ ,+S ” — — =>?PBEQRK >D, F23GHXY— “ S” “ SU ” “ S” $ K@ANLM8QR, BK8c(8 GH。 bF IJQR8‘aW, 《 (》 “ , ” “ te ” 。 s8bxgTc8, %s8QR|10QR | “ S” $%F 8QRTc?ul¡¢]P£8¤¥wQR|¦§wQR , ¨v©ª|/0、 10« “ S” “ °±²³” , 23¬F 8QR®¯F8 ´$%8QRbxgµT¶\F/、 1«23¬,·| “ S;” @¸8LM¹º, T¶\F23»8¦§w¼½¢¾¿, T¶\ÀÁ8 ÂÃÄÅKÆrÇbÈÉ “ S” Êg8ËÌ|ËÍ, ÎÏ, $%QR8 µÐLLÑÒ³\23GH8x。 #$%:$%(=;23GH;S;»QR &’’& ( )*+) ( "’’$ ) ’, ( ’’’& ( ’) &’()*:!"""# $ +,-./:% +01*:
儒家人文思想精髓概述
儒家人文思想精髓概述傅荆原儒学广博而深邃。
评议儒学的论著与论文更是汗牛充栋。
鉴于儒学的主体在于其积极入世的人文思想,本文特将其中的精髓作一概述,以利广大读者对此有一个虽然概略却较为系统的了解。
这包括儒家的核心理念、处世原则、财富观念、和谐主张、治国思想五个部分。
限于笔者的水平,不确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多多赐教。
文中所有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论语》和《孟子》。
一、儒家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义”。
所谓“仁”,就是对他人的爱心,即“仁者爱人”。
爱谁呢?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即“亲亲为大”;其次,要敬事自己的老人进而敬事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次,要把这种爱心推广到四海之内,即“推恩足以保四海”;最后,还要广而爱惜天下万物,即“仁民而爱物”。
一言以蔽之,“仁”就是推己及人、由近至远、以至于天下万物的广博爱心。
儒家之“仁”如此博大的爱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博爱”主张相比,不仅内涵上更为广博,而且时间上约早两千年!所谓“义”,儒家最初的解释为“义者宜也”,是指正当的言行,也就是指符合“仁”的规范的社会实践,其中突出了一个“正”字。
需要注意的是,“仁”之“爱”侧重于对他人的爱;“义”之“正”侧重于对自己的正。
汉代董仲舒讲得很明确:“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
义之法,在正己,不在正人。
”(《春秋繁露·仁义法》)可惜的是,后来不少人将“义”狭隘地理解为“义气”,以至于带有浓厚的“党同伐异”的色彩,就不符合“义”的原意了。
孔子明确指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就是说,君子应当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应当帮着别人干坏事。
这里显然有一个对事物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的判断在前。
《礼运》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这是古代对“义”所归纳的十项具体要求,即:长辈对儿女应当慈爱,儿女对长辈应当孝顺,哥哥应当爱护弟弟,弟弟应当尊敬哥哥,作丈夫的应当尽到丈夫的责任,作妻子的应当尽到妻子的义务,年长者对年幼者应当宽厚,年幼者对年长者应当温顺,身为国君应当施行仁政,身为臣子应当竭尽忠诚。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精选资料
论白居易思想中儒家思想的根本性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然而,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及黄老术的盛行,遂演为魏晋时期的三教合流。
唐王朝继承了前代“三教齐立”的政策,而且在态度和措施上更为主动和积极。
白居易作为生活在唐代的诗人,不能不受到三教调和思潮的影响。
虽然他受到三家思想的影响,但儒家思想是根本性的。
一、三教调和思潮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宗教的神权从来没有取得超越于世俗政权之上或独立于其外的地位。
相反的,是世俗政权君临于宗教之上,决定着它们的存在和发展。
所以,外来的佛教和本土产生的道教都要向现实统治力量靠拢。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不但是佛教徒的自觉,也是所有欲求在中土发展的宗教必然要走的道路。
[1]在佛教未传入中国、道教没有形成以前,中国不存在定型的教会宗教,还处在某种宗教真空的状态;先秦“百家争鸣”的理性思潮直到后来一直对于宗教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抵制作用,也形成了整个民族宗教意识相对薄弱的状态。
后来佛教输入,道教形成,统治阶级对待它们往往是“利用”重于“信仰”。
这种种现实条件,使得六朝时期南北各王朝和佛、道二教之间逐渐调整关系,世俗政权崇重、利用宗教,宗教则借助世俗政权的荫庇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
这样,在封建集权的环境下,佛、道二教都必须也必然取更主动地适应现实政治需要的姿态。
南北各王朝则基本执行以儒术为主导的“三教齐立”的政策。
这也就造成了三教不管如何矛盾、冲突但基本趋于调和的大趋势。
唐代是新兴的强大、统一的封建王朝。
它在历代积累的统治经验基础上立国,执行着更加完善、成熟的统治政策和策略。
在对待佛、道二教的态度上也是如此。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环境,都要求唐代统治者重视佛、道二教的存在,充分发挥其辅助现实统治的作用;又无论是历史形成的潮流,还是统治者自身的认识,又都要求他们积极协调三教关系,引导它们到统一的、有利于“政治”的方向上来。
所以,唐王朝继承了前代“三教齐立”的政策,而且在态度和措施上更为主动和积极。
王维思想中的儒学积淀
王维思想中的儒学积淀[1].txt2.笃实敦厚的早期诗风与厚德载物、美刺讽谕、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王维的早期诗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审视的视角暗含着对“今人作人多自私”的社会现状的讽谕与批判,但常表达得委婉含蓄。
王维在开元九年因“伶人舞黄狮子”案被贬谪到济州任司仓参军,其间结识了位坚守独立人格的布衣之士。
王维在《济州四贤咏》中,对崔录事、成文学等人大加赞扬并对他们不为明主所识备感同情。
在《哭祖六自虚》中,王维为友人祖自虚空怀着“不恨依穷辙,终期济巨川”的政治理想与“翰留天帐览,词入帝宫传”的旷世才华而终不为朝廷重用抱恨夭亡的经历所悲恸,慨叹文人在政治上的悲剧性命运,充满沉重的生命忧患意识,将满腔不平与悲愤委婉地化于对友人的缅怀中,从而形成了王维早期现实题材诗作笃实敦厚的诗风。
儒家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干预,使唐人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清谈玄论,而走向外向的社会针砭。
然而儒家又标举“美刺”,提倡“怨而不怒”的温柔敦厚的诗风。
王维大部分此类诗作都切近现实,针砭时弊而又能以迂曲的方式表达出来。
另外,在王维不少诗作中体现出美善合一的思想。
如他的《济州四贤咏》,将四贤孤傲清高的品格置于“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的山下海隅,与清净宁谧的氛围相得益彰。
在歌颂友人政绩时,常从人民安居乐业的派桃花源式的生活图景运笔,无一字直夸友人政绩,而又无一字不呈现出为政之道至善至美的境界。
其中剔除了烦杂琐屑的世俗因素,而将之审美化,从施政的实践中超脱出一种恬淡潇洒的人生风范与人格魅力。
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是以儒家厚德载物的思想为体绽放的禅趣之花。
王诗所体现的观照视角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山水比德。
因为山水比德是诗人主体希图从客体山水的观照中寻求两相一致以获得一种自我确证的方式,而在王诗中几乎已突破了观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而融为一体。
高步瀛评王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④而他所谓的“真气”大约即是王维物我契合,以物写心,以心合天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