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

合集下载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及胫骨骨折中的应用分析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及胫骨骨折中的应用分析

生; 优 良率为 9 3 . 8 %( 1 5 / 1 6 o结论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结构设计合理 , 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特性均符
合骨科发展的 B O原则 , 可有效避免应力遮挡 、 集 中及金属断裂等问题 , 有利于骨折愈合。 【 关键词 】 桥接组合式 内固定; 肱骨 ; 胫骨 ; 骨折 【 中图分类号 】 R 6 8 3 . 4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4) O 2 — 1 6 8 — 0 3
An a l y s i s on c l i ni c a l e i c f a c y o f b r i d g i n g mo d ul a r ix f a t i o n s y s t e m
f or t he t r ea t m ent of hum er us a nd t i bi a f r ac t ur e
DI AO T i a n hu a Z HEN G Zh i y ua n Ⅱ Ta o De p a r t me n t o f Or t h o p a e d i c , t h e P e o p l e ’ S Ho s p i t a l o f L i x i n C o u n t y , L i x i n 2 3 6 7 0 0 , C h i n a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多节段骨折的临床综述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多节段骨折的临床综述

关节 面的横 切线 相互平 行 ,当骨折 复位 不佳 时 易出现创 伤 畸 形 愈 合 延 迟 愈 合 、不 愈 合 等 并 发 症 。 性 关节 炎。胫后 动脉 自胭动 脉发 出 ,在 深浅肌 层 间行走 。
骨 折 时 , 可 造 成 胫 后 动 脉 损 伤 ,严 重 时 出 现 严 重 缺 血 或 坏
来自百度文库
比要 小得多 ,因此 能够在 很大程 度上 提高组 织 自身 的稳 定 性 ,有利 于骨折 区域骨组 织之 间的融合 。 ( 2 )【 9 本系统 具
3 治
有撑 开复 位 的功 能 ,操 作过 程 中可首先对 一端 进行 固定 , 胫骨 多段 骨折 常常 是 由高能量 损伤 所致 ,骨折 的粉 碎 然 后 滑 动 连 接 块 , 可 起 到 撑 开 的 作 用 , 对 短 缩 型 骨 折 具 程度 严重 ,而且 即便 是 闭合 骨折 ,其软 组织 也常 合并有 较 有 很 好 地 作 用 , 能 够 帮 助 术 者 进 行 复 位 , 减 少 手 术 时 间 ;
型 )约 占成 人全身骨 折的3 . 9 4 %[ 1 . 2 】 。
易分离 、旋转 ,导致 畸形 愈合等 并发症 使得其 应用 受到极 大的限制 。传统钢板 及髓 内钉 都容易 应 力遮挡 问题导致 内 固 定锻炼及 再次骨 折骨 不连 的问题 。外 固定有操 作简 单 .
2 解剖学特点及损伤机制

骨科生物力学

骨科生物力学
骨科生物力学
目录
• 骨科生物力学概述 • 骨骼结构与功能特点 • 关节生物力学原理及应用 • 肌肉、肌腱与韧带生物力学 • 脊柱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 • 骨折愈合与康复过程中的生物力学
01 骨科生物力学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骨科生物力学是研究骨骼、关节、肌 肉、韧带等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力 学特性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3
脊柱的力学特性
脊柱具有一定的弹性、韧性和稳定性,能够承受 和分散外力,保护内部器官和组织。
脊柱运动学与稳定性分析
脊柱运动学
脊柱的运动包括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等多种方式,不同部位的 运动范围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脊柱稳定性
脊柱的稳定性是指脊柱在承受外力时能够保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的能 力,与脊柱的结构、肌肉力量和神经控制等因素有关。
骨骼损伤后,机体会启动修 复机制,包括炎症反应、骨 痂形成、骨重塑等阶段。
影响修复的因素
年龄、营养状况、血液循 环和损伤程度等均可影响 骨骼损伤的修复过程。
骨不连与骨坏死
在某些情况下,骨骼损 伤可能导致骨不连或骨
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03 关节生物力学原理及应用
关节类型及结构特征
滑膜关节
主要类型,包括球窝关节、椭圆关节、 鞍状关节等,具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 节腔等结构,可实现多方向运动。
愈合过程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 程,包括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 形成、骨性骨痂形成和骨痂改建 等阶段。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疗效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疗效

基金项目:国家卫计委科技发展课题(项目编号:W2015QJ058) 作者单位:236800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通信作者:田浩然,175756164@qqcom
[4] RAZA M H,FINAN R I,AKHTAR S,etalPrimaryen terolithinapatientwithintestinaltuberculosis:acasereport [J]IranJMedSci,2016,41(6):552-556
[6] ZHUQQ,ZHUW R,WUJT,etalComparativestudyof intestinaltuberculosisandprimarysmallintestinallymphoma [J]WorldJGastroenterol,2014,20(15):4446-4452
[7] KIM SH,KIM JW,JEONGJB,etalDifferentialdiagnosis ofCrohn’sdiseaseandintestinaltuberculosisin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smallbowelperforation[J]Dig Surg, 2014,31(2):151-156
第 39卷第 1期 安 徽 医 学
2018年 1月 AnhuiMedicalJournal
39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股骨下段骨折的疗效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疗效分析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疗效分析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疗效分析

关翔

【摘要】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thods and advantages of bridge-link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 in th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 Methods Totally 27 cases were summarized of their perioperative period management ,essential operative points and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 Postoperative status of the reduction and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joint were observed through regular X ray plain films and follow -ups.Different approaches were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Kocher-Langenbeck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13

cases,ilioinguinal approach in 8 cases,and anterior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approach ( ilioinguinal approach com-bined with K-L approach) in 6 cases.Fracture sites were fully exposed,reduction was accurately conducted and in-ternal fixation was secured .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18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15 months. The reduction quality was assessed with Matta radiographic grade .Fourteen cases were excellent ,11 good,2 poor, 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2.6%.Traumatic arthritis was found in one case .Conclusion Bridge-link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 applies to most surgical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It can provide effective internal fixation and improve recovery rate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优势。方法总结27例髋臼骨折的围手术期处理及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要点和治疗效果。通过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定期随访了解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股骨近端骨折及其临床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骨折及其临床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0 69 ( . 0 y为 极 限强 度 , 股 骨 颈 骨 密 度 ) X为 。张扬
等 随机选 取 1 6例经 甲醛浸 泡过 的 国人成 年男 性尸
组并 进 行 生 物 力 学 测 试 , 比较 两 组 股 骨 头 垂 直 位 移
1m  ̄ mH 的压缩 刚 度 、 载 3 0 N 时 的 股 骨 头垂 直 位 加 5
力D HS固定 后 进 行 生 物 力 学 对 比测 试 , 果 显 示 两 结 者 载荷 一应 变 、 载荷 一位 移 、 度 和 刚度 、 转 力学 性 强 扭 能 、 限载 能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明 A H 极 证 L P在 抗 张 、 抗压 、 弯 、 剪切 方 面 明显优 于 D S 抗 抗 H。
30 5 ) 0 10
股 骨是 应力 最为 复杂 的悬 臂 梁结 构 , 骨 近端 骨 股 折是老 年人 的常 见骨 折 。随着 社会 人 口老 龄化 , 发 其
转子 顶部 时 , HS的拉 力钉 通 过大转 子 、 D 股骨 颈 、 骨 股
头 固定于 近折 端 , 通过 控制 性力 加 压骨 折 端抵 消 了反 转 子骨 折本 身 向外 移位 的倾 向力 , 而 达 到骨 折 端 的 从 稳 定 , 除 了影 响 骨 折 愈 合 的剪 引 力 , 进 骨 折 的愈 消 促
中医正骨 2 1 0 1年 1月 第 2 3卷 第 1期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6-10-20T11:13:03.92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5期作者:李洪法

[导读] 肱骨髁上髁间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骨折疾病,由于肱骨远端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丹阳市中医院江苏丹阳 2212300

【摘要】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髁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骨科门诊部收治20例成人肱骨髁上髁间骨折患者,对患者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回顾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

12~18个月进行随访,20例患者骨折部位均愈合。本次治疗优良率为9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髁间骨折效果显著,利于骨折顺利愈合。

【关键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肱骨髁上髁间骨折;疗效

肱骨髁上髁间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骨折疾病,由于肱骨远端解剖结构较为复杂,且临床上多以粉碎骨折为主,因此在治疗上较为棘手[1]。准确复位、可靠固定是骨折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于肱骨髁上髁间骨折治疗方案也逐渐增多,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是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髁间骨折的重要治疗方案之一。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即对该种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成人肱骨髁上髁间骨折患者共20例。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0~67岁,平均年龄为(33.9±2.3)岁。依据AO分型进行划分,A、B、C型骨折患者各为6例、8例及16例。患者均将接受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且患者均具有知情权,能够接受远期的随访。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外固定治疗开放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价值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外固定治疗开放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价值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外固定治疗开放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价值

发布时间:2021-07-15T03:13:36.127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5期作者:尚峰[导读] 目的研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外固定治疗开放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价值。

(黑龙江省林业第二医院/肿瘤结核病医院153100)摘要:目的研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外固定治疗开放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76例(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开放性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开展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A组(41例)采用传统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B组(41例)采用桥

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外固定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 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优于A组,B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对开放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患者,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外固定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关键词:开放性胫骨中下段骨折;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外固定治疗;临床价值;

胫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之一,且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9.45%,多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等,且开放性胫骨中下段骨折后,骨折端会刺破皮肤,且血液循环中断,极易导致愈合迟缓等情况发生[1],通过研究表明,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外固定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现将具体实施方法和结果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82例开放性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开展研究。根据电脑随机法将82例患者分为A 组41例,男21/女20,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3.83±9.84)岁;B组41例,男19/女22,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5.71±9.78)岁。组间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第18卷第63期 87

·临床研究·

0 引言

股骨是人体中最结实的长骨,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骨折以粉碎性骨折更常见。本次研究为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18~66岁,平均(44.75±14.96)岁。对照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为A型者9例,B型7例,C型9例。观察组股骨粗隆间骨折为A型者8例,B型10例,C型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肢垫高,C臂X光机闭合复位。术后均常规监测血红蛋白(Hb)。术后48h嘱患者床上锻炼股四头肌,根据恢复情况拔除引流管。术后2周拆线,拆线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行不负重下地锻炼。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接受桥接系统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接受外侧局部切开,根据骨折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模块和连接棒。骨折复位困难的患者接受后外侧切口,从骨折中心部位切开,暴露骨折端,彻底清理断端,并于直视下复位。骨折断端两侧至少使用3枚螺钉固定。对照组患者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根据骨折面的跨度选择钢板长度,骨折断端两侧至少使用3枚螺钉固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骨科生物力学

骨科生物力学
基础研究的深入
加强对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基础研究,为临 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跨学科研究的融合
结合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推动骨 科生物力学领域的全面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运动学方面,不同的关节具有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范围,例 如膝关节可以进行屈伸和内外旋等运动。动力学方面,关 节在运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如肌肉力、重力、 外部力等,这些力的大小和方向会随着运动形式和范围的 变化而变化。同时,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也会涉及到能量的 转换和传递,例如肌肉收缩产生的能量会转化为运动的动 能。
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
总结词
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是指关节在运动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学特性,这些 特性对于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保护关 节非常重要。
详细描述
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包括关节的刚度 、阻尼、摩擦和弹性等。这些特性能 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外力,从而保护 关节免受损伤。
关节的运动学与动力学
要点一
总结词
运动学主要研究关节的运动形式和范围,而动力学则研究 关节在运动过程中的力和能量变化。
运动医学
骨科生物力学在运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运动损伤的 预防和治疗,如肌肉拉伤、韧带撕裂、骨折等。
康复工程
在康复工程中,骨科生物力学可以帮助设计康复训练设备 ,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干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干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干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陈飞①

【摘要】 目的:探究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干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0月建瓯市立医院收治的128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肘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术前及术后1周、4周骨代谢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日常生活影响、主动活动范围、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日常生活影响、主动活动范围、稳定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肩关节前屈、外旋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4周,观察组骨保护素(OPG)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干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肩、肘关节功能及骨代谢指标。

【关键词】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肱骨干骨折 临床疗效 关节功能 骨代谢

doi:10.14033/ki.cfmr.2023.19.0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19-0070-0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重建钢板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比较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重建钢板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比较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重建钢板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比较关翔;宋香全;王洪炳;周朝波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reconstruction plate or 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 in the treatment of acetabulum fractures. Methods Fifty-five patients of acetabulum fractures treated by surgery were selected for a case-control study. Twenty-eight patients was treated by reconstruction plate, while twenty-seven pa-tients was treated

by 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hospital stay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ime of hospital stay, operative time, amount of bleeding of the group treated by 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 was better than the group treated by reconstruction plate. 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 05). For the postoperative hip joint func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plate group,14 cases were excellent,9 good,4 fair,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
卧位 , 患肘屈 曲 9 0 。 置 于 臂 架 上 。采 用 肘 后 背 侧 正 中 入路 , 切 口长 约 1 5 c m。切 开 皮 肤 直 至 深 筋 膜 , 向
内外 两 侧游 离 皮瓣 至 内 、 外侧 髁 。在肱 三 头肌 腱 两 侧
肱 骨远 端有 2 5 。 ~ 4 5 。 的前倾 角 , 内外 髁上 方 额状
准_ 4 评 定 肘 关 节 功能 , 优 8例 、 良 2例 。典 型病 例 x
线 片见 图 1 。
2 方

人 院后 采用 石 膏托 或上 肢 L形 支 具 固定 , 并 给 予
冰袋 外 敷 、 应用脱水剂等消肿处理 , 待局 部 肿 胀 消 退
4 讨

后进行手术 。采用臂丛麻醉或全身麻醉 , 患者取健侧
统 治疗 肱 骨 远 端 骨 折 , 固定 牢 固 、 关节功能恢复好、 并发 症 少 。
关键 词
肱 骨 骨折 ; 肘关 节 ; 骨折 固定术 , 内; 桥接 组合 式 内 固定 系统
肱骨远端骨折 占全身骨折的0 . 5 %~ 7 %, 占肘部 骨折 的 3 0 % 】 J 。小 夹板或石膏 固定时 间较 长 , 容 易
中医正 骨 2 0 1 5年 1 2月 第 2 7卷 第 1 2期 J T r a d C h i n O r t h o p T r a u m a , 2 0 1 5 , V o 1 . 2 7, N o . 1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

目的评价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我科2013年10月~2015年3月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共24例,记录手术时间、出现量,评估骨折复位效果及功能情况。结果本组24例患者,手术时间100~180 min,出血量300~1000 ml。随访12~24个月,24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切口感染、骨髓炎、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肢体功能评估依据Majeed评分标准,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7%。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固定牢靠、操作简便、并发症少。

标签: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骨盆骨折;内固定

目前,移位的骨盆骨折多采取手术治疗,恢复骨盆的解剖结构、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已成为骨科医生的共识。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方式包括外固定架、骶髂关节螺钉、钉板系统、脊柱钉棒系统等,但存在针道感染、操作复杂、技术难度高等缺点[1]。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是昆明市延安医院熊鹰教授设计的一种新型内固定装置[2],2013年10月~2015年3月我科将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骨盆骨折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13年10月~2015年3月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共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2~50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坠落伤8例,重物压砸伤4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型16例,其中B1型9例,B2型4例,B3型3例。C型8例,其中C1型5例,C2型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骨盆X线片检查及CT扫描加三维重建。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时间距受伤时间7~21 d(平均10 d)。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股骨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股骨骨折

98分,中位数 96分,优 15例;HSS膝关节功能评分 80~97分,中位数 89分,优 14例、良 1例。所有患者 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下肢深静
评价膝关节功能。
脉血栓等并发症。典型病例 X线片见图 1、图 2。
患者,男,88岁,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股骨中段骨折,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 图 1 复杂股骨骨折病例 1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前后 X线片
1 临床资料
本组 15例,男 10例、女 5例。年龄 22~88岁, 中位数 43岁。均为台州市博爱医院的住院患者。左 侧 10例,右侧 5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股骨转子 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股骨中段骨折 2例,股骨干 延长术后股骨干骨折 1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 折 2例,股骨近端或远端多段骨折 10例。受伤至手 术时间 3~8d,中位数 5d。
患者,女,22岁,股骨干延长术后股骨干延长部分骨折,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 图 2 复杂股骨骨折病例 2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前后 X线片
· 70 ·(总 070) 中医正骨 2020年 1月第 32卷第 1期 JTradChinOrthopTrauma,2020,Vol.32,No.1
采用蜡疗或中药薰蒸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术后3~ 3 结 果
5d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术后 60~150d根据骨折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6个月,中位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

乔洪旺;董平;岳波;刘丽萍;周永焘;赵得志;姚立杰;刘金煜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7)033

【摘要】目的:观察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年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成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桥接组(30例)接受桥接系统内固定术,钢板组(32例)接受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Johner-Wruh 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时的患肢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桥接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钢板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桥接组患者优良率显著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内固定物可塑性强、效果好等优点,是股骨干骨折治疗的一种新选择。%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ridge-link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study 62 cases of adult femoral shaft fracture in our departm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bridge-link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and the locking plate group. The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by the same group of doctors. The operation time, blood loss,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Evaluated the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in each group by the Johner-Wruh standard.Results Compared with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背景:桥接系统双棒结构为偏心固定,术后可能导致纵向上固定减弱及横向上抗扭转降低。 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以 40 根短聚甲醛材料配对模拟人体长骨骨干模型 20 个,其中 10 个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混棒结 构固定(混棒结构组),另 10 个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双棒结构固定(双棒结构组),对 2 组分别进行轴向压 缩实验和径向扭转实验(每种实验各选择每组 5 个模型),观察 2 组的轴向压缩力与位移情况,以及横向扭转 力与角度变化,记录各组曲线出现折点或趋于水平状态时的载荷即最大载荷,并计算屈服载荷。 结果与结论:①当轴向压缩屈服载荷≤2 000 N、产生相同位移时,混棒结构组所需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 双棒结构组;当轴向压缩屈服载荷>2 000 N、产生相同位移时,双棒结构组所需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混 棒结构组,并且双棒结构组最大轴向压缩屈服载荷大于混棒结构组[(2 420.60±5.67),(2 721.40±5.80)N, t=-82.885,P=0];②当径向扭转屈服载荷≤50 N•m、产生相同角度时,混棒结构组所需的扭矩小于双棒结 构组;当径向扭转屈服载荷>50 N•m、产生相同角度时,混棒结构组所需扭矩大于双棒结构组,并且混棒结 构组最大径向扭转屈服载荷大于双棒结构组 [(101.85±2.97),(85.41±2.82)N•m,t=8.985,P=0];③结果说 明,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纵向上均可坚强固定骨折,但混棒结构固定骨折更稳定、牢靠,更容易促使骨 折愈合;混棒结构横向上固定骨折后,骨折端容易产生微动,符合弹性固定,并且最大抗扭转力及抗疲劳性 能优于双棒结构,可防止因横向不稳定造成的桥接系统断裂。 关键词: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双棒结构;混棒结构;生物力学;股骨与胫骨骨折;屈服载荷;轴向压缩 中图分类号:R459.9;R318.01;R-331 基金资助: 国家卫计委科技发展中心项目《桥接系统治疗四肢及骨盆骨折的临床研究》(W2015QJ045),项目负责人: 顾卫东
(1)轴向压缩力与位移情况; (2)横向扭转力与角度变化; (3)记录各组曲线出现折点或趋
于水平状态时的载荷即最大
载荷,计算屈服载荷。
结局意义:
(1)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纵向上均可坚强固定骨折,但混棒结构固定骨折更稳定、牢靠,更 容易促使骨折愈合;
(2)混棒结构骨折固定后,横向上骨折端容易产生微动,符合弹性固定,且抗疲劳性能优于双棒 结构。
文题释义: 桥接系统双棒与混棒结构:桥接系统双棒结构类似于锁定钢板,固定骨折方式为平行一侧骨面的偏心固定, 但偏心固定可能导致纵向上固定减弱及横向上抗扭转降低,骨折端固定不牢靠而使骨折不易愈合,甚至内固 定疲劳失效。桥接系统混棒结构为一根单棒固定骨折后,在其径向 90°或 135°处固定另一根单棒,实现非 平面整体、立体固定,骨折端纵向上坚强固定,横向上抗疲劳性能强。 轴向压缩与径向扭转实验:轴向压缩实验是以 3 mm/min 的速度向模型两端施加轴向压力,观察轴向压缩屈 曲载荷与骨折端位移的变化;径向扭转实验是以 2 r/min 的速度径向旋转,观察横向扭矩与角度变化。轴向 压缩实验主要观察纵向上骨折端稳定程度,径向扭转实验主要观察横向上抗疲劳性能。
汪亮,男,1986 年生,安 徽省铜陵市人,汉族,2016 年安徽医科大学毕业,硕 士,医师,主要从事四肢 及骨盆骨折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顾卫东,主任 医师,常州市第七人民医 院骨科,江苏省常州市 213011
文献标识码:B 投稿日期:2018-11-01 送审日期:2018-11-10 采用日期:2018-12-08 在线日期:2019-03-05
301600,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The double-rod of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belongs to eccentric fixation, which may lead to the weakening of longitudinal fixation and the decrease of transverse anti-torsion after operation.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with mixed-rod and double-rod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and tibial fractures. METHODS: Twenty human long bone diaphysis models were made by 40 short polyformaldehyde materials. Of these, 10 were fixed by mixed-rod, and the rest with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Axial compression tests and radial torsio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five models were selected from each group). The changes of axial compression forces and displacements and transverse torque and angle were observed. The maximum load was recorded when the curve had a break point or in a horizontal state, and then the yield load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When the axial compression load was ≤ 2 000 N, and with same displacement, the axial compression yield load in the mixed-rod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When the axial compression load was > 2 000 N, and with the same displacement, the axial compression yield load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mixed-rod group. The maximum axial compression yield load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mixed-rod group [(2 420.60±5.67), (2 721.40±5.80) N, t=-82.885, P=0]. (2) When the radial torsional yield load was ≤ 50 N•m, and with the same angle, the torque in the mixed-rod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When the radial torsional yield load was > 50 N•m, and with the same angle, the torsion in the mixed-rod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The maximum radial torsional yield load in the mixed-rod group wa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group [(101.85±2.97), (85.41±2.82) N•m, t=8.985, P=0]. (3)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xed-rod and of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can be used to fix the fractures strongly, but the mixed-rod is more stable and reliable, thus it is easier to promote fracture healing. The fracture end is easy to create slight movement after the fracture is fixed with transverse mixed-rod,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elastic fixation. The maximum anti-torsion and anti-fatigue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e double-rod, which prevents from breakage. Key words: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double-rod; mixed-rod; biomechanics; femoral and tibial fractures; yield load; axial compression Funding: the Project of Development Center for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No. W2015QJ045 (to GW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with mixed-rod versus double-rod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and tibial fractures
888
WANG L, HUANG ZZ, YU JN, GU WD, WANG R, QIAN ZY.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idge-link type combined internal fixation system with mixed-rod versus double-rod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and tibial fractures.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20;24(6):888-892. DOI:10.3969/j.issn.2095-4344.1189
Wang Liang1, Huang Zhaozhao2, Yu Jiaona2, Gu Weidong1, Wang Ren1, Qian Zhiyi1 (1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Changzhou 21301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2Newton Laboratory, Tianjin Weiman Biomaterials Co., Ltd., Tianjin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桥接系统混棒与双棒结构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
·研究原著·
汪 亮1,黄朝朝2,于娇娜2,顾卫东1,王 忍1,钱志艺1 (1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江苏省常州市
有限公司牛顿实验室,天津市 301600)
Wang Liang, Master,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Changzhou 21301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Gu Weidong, Chief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zhou, Changzhou 21301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实验标本:
(1)人体长骨骨干模型 20 个; (2)其中 10 个进行桥接组合式内
固定系统混棒结构固定(混棒 结构组); (3)另 10 个进行桥接组合式内固 定系统双棒结构固定(双棒结 构组)。
技术方法:
(1)2 组各选取 5 个模型;
(2) 分 别 行 轴 向压缩实
验及径向 扭转实验。
观察指标:
DOI:10.3969/j.issn.2095-4344.1189
ORCID: 0000-0002-0608-5303(汪亮)
wk.baidu.com
213011;2天津市威曼生物材料
文章快速阅读:
文章特点— (1)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采用双棒固定骨折时,由于双棒结构为偏心固定,可能导致纵向上固定减
弱及横向上抗扭转降低; (2)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固定骨折,比较混棒结构与双棒结构固定的生物力学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