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

合集下载

小浪底调水调沙20年,库区淤积泥沙31亿m?,排沙效果有多显著?

小浪底调水调沙20年,库区淤积泥沙31亿m?,排沙效果有多显著?

小浪底调水调沙20年,库区淤积泥沙31亿m³,排沙效果有多显著?黄河是我国著名的多沙河流,水少沙多加剧泥沙淤积,中下游河道形成了“地上悬河”。

为降低泥沙的淤积率,我国在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建造了小浪底水库,通过水库调水调沙重塑水沙关系,黄河的生态出现明显的改观。

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运用,库区当年即出现泥沙淤积;2002年,我国首次在黄河进行调水调沙试验,目标就是冲沙减淤,提高水库的运行年限,并为供水、灌溉、发电等效益提供条件。

经过20年的验证,黄河的调水调沙无疑是成功的: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排沙减淤超出预期,下游河道主槽稳定,黄河口湿地也成为了生命的天堂。

小浪底水库:水库减淤超出预期,排沙效果有多显著?在三门峡水库之后,小浪底水库因庞大的库容而被寄予厚望,水利专家将其视为治理黄河的骨干工程。

根据规划,小浪底水库按千年一遇的洪水频率设计,万年一遇的洪水校核,总库容多达126.5亿m³,其中:淤沙预留库容75.5亿m³,长期有效库容51亿m³。

不难看出,淤沙库容的占比更大,这也是结合黄河的泥沙现状所做出的特殊设计。

根据水利专家的分析,小浪底水库最终可拦截100亿吨的泥沙,至少为下游河道减少78亿吨的淤积量。

而通过智慧调度,水库实际发挥的作用大大超出了“减淤”的初始设定。

事实上,调水调沙进行4年后就已经初显成效。

从泥沙的冲淤情况来看,小浪底水库并非单纯地减轻了淤积,而且还冲刷了下游的河床,避免了中小洪水对滩区的淹没。

根据水文监测结果,2006年黄河下游的最小平滩流量已从原来的1800m³/s增加到了3500m³/s,这意味着河道主槽改善,过洪能力增强。

更为难得的是,小浪底水库的作用并非局限于“前期”,时至今日仍有成效。

截至2021年,黄河调水调沙运行了20余次,减灾效益愈加明显,下游主槽基本实现了全线冲刷,平滩流量提高到4480m³/s,河床的高程平均下降了2.6m。

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地质环境的影响

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地质环境的影响
黄河下游 分布着 很多 特大 型 、 型傍河 水源地 , 大 以郑 州北
郊 水 源地 为 例 , 补 给来 源 的 7 % ~ 0 为 黄 河 侧 渗 补 给 。黄 其 0 8% 河 下游 来 水 不 足 使 黄 河 侧 渗 补 给 地 下 水 的 水 量 减 小 , 源 地 开 水
第 3 第 4期 3卷
21 0 1年 4月




VO . 3. . 1 3 No 4
Ap ., 01 r 2 1
YELL0W对 黄 河 下 游地 质 环 境 的 影 响
焦红 军 , 闫震 鹏 , 王 利
( 南省 地 质 调 查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河 50 1
文献标识码 : A d i1 .9 9ji n 10 —3 92 1 .4 07 o:0 3 6 /.s .0 017 .0 10 .2 s 中图 分 类 号 :P4 6
黄 河 自郑 州 桃 花 峪 进 入 下 游 , 积 了 巨 厚 的 松 散 沉 积 物 , 堆 形成了黄河冲积扇 , 水层 岩性从 黄河 冲积 扇顶 部的漂 石 、 含 卵
岸 的地 下水 受 黄 河水 文 系 统 控 制 , 其 变 化 而 变 化 , 形 成 了 随 并 较 宽 的 河 流对 地 下 水 的影 响 带 … 。黄 河 影 响 带 地 下 水 补 给 条 件 优越 , 水 层 富 水 性 好 , 有 较 大 的 开 发 潜 力 。 含 水 层 在 垂 含 具 向 上呈 由细 至粗 ( 沙 土一 粉 沙 一 粉 细 沙一 细 中 沙 一 中粗 沙 ) 亚 的 变化 特 点 , 层 总 体 厚 度 为 4 沙 0~10 m, 沙 比 在 5 % 以 上 , 0 含 0 个 别 地 段 可 达 8 % 。浅 层 地 下 水 流 场 以黄 河 为 中心 轴 , 放 射 0 呈

小浪底水库蓄水对气候的影响

小浪底水库蓄水对气候的影响

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形成小气候生态效益凸显来源:新气象网站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8日冬日,偏于小浪底水库一偶的孟津黄河湿地水禽云集、天鹅曼舞、鹤声阵阵。

辽阔的黄河滩涂上,构成一幅万羽竞翔、鸟唱水吟的天然图画。

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库的蓄水,库区小气候发生了变化,周边湿地生态状况大为改观,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观,生态效益凸显。

由河南省气象部门新近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显示,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水域面积的变化形成一方“小气候”,库区及周边环境气候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

专家称随着水库蓄水年代的久远和对地下水的有效补充,这里将会复活山泉清水,恢复河川溪流,促进植被生长,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同时农业生产和作物栽培管理也将发生大的改变。

这项名为“小浪底库区蓄水对库区及周边气候变化评估研究”的科研项目始于2006年7月,由河南省济源市气象局主持完成,并在日前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济源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豫、晋两省交界,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

水库大坝于1997年10月截流,1999年10月正式下闸蓄水。

自库区蓄水以来,水库水域面积达272平方公里,水面在沟谷中延伸,造就了众多的水湾、岛屿。

气象科技人员通过对小浪底水库及周边(80公里范围内)14个气象站蓄水前后20年(1998-2007年)的降水、气温、日照等8个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暴雨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初步提出了小浪底水库蓄水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课题研究监测数据显示:水域面积扩大后,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库区及周边5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年降水量及暴雨日数明显增加。

夏秋两季降水增幅显著,库区内夏季平均暴雨日净增加率达62.5%;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夏秋季节日照时数下降,春季增加,冬季无明显变化;轻雾日明显增加;雷暴日数为增加趋势,增长率在2.44%至11.27%。

水利工程施工成就案例

水利工程施工成就案例

水利工程施工成就案例——以小浪底水库为例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成就举世瞩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便是小浪底水库。

小浪底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亚洲第一库”。

它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成为了水利工程施工成就的典范。

一、工程背景小浪底水库工程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为主,兼顾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

工程的建设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黄河流域的洪水威胁,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发生大洪水,给沿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二是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着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二、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库工程于1994年开工,2001年建成投运。

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设计洪水位273米,校核洪水位275米。

水库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长1667米,坝高160米。

工程还包括一座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水电站、一组排沙建筑物和灌溉渠道等。

三、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小浪底水库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在大坝施工中,采用了滑模、串筒、翻板等多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其次,在水库排水、排沙系统中,发明了多项专利技术,实现了高效、安全的排沙目标。

此外,在工程建设中,还广泛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化监测等先进技术,确保了工程质量。

四、工程效益小浪底水库工程投运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首先,防洪效益显著。

水库建成以来,成功抵御了多次洪水威胁,保护了沿线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发电效益显著。

水库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超过300亿千瓦时,为沿线地区提供了清洁、廉价的电力资源。

再次,灌溉效益显著。

水库可以向黄河流域调入大量水资源,缓解沿线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农业产值。

此外,水库还具备旅游、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五、结论小浪底水库工程是我国水利工程施工成就的典范,它以卓越的工程质量、显著的效益和先进的技术创新,为世界水利工程树立了标杆。

卫星地图看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这里的黄河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卫星地图看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这里的黄河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卫星地图看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这里的黄河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

但是黄河自古以来都是条难以驯服的猛兽,一直水患频发。

直到小浪底水利工程的竣工,黄河安澜这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最终得以实现。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距离古都洛阳市40公里左右。

坝址选择在黄河中游秦晋峡谷最后一段的出口位置。

小浪底水利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三部分组成。

拦河大坝是整个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坝体采用斜心墙堆石坝,设计最大坝高154米,坝顶长度为1667米,坝顶宽度15米,坝底最大宽度864米。

小浪底工程全貌从外形上看坝体呈现出不规则的红色P字形,坝体的两端分别嵌入到北侧的桥岭和南侧的鹤坡岭的山体中。

坝体的北侧是水利工程的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

在卫星地图上我们几乎看不到泄洪和发电系统的相关设施。

事实上,小浪底水利工程的泄洪和发电设施全部都是建在北岸的山体中。

位于北侧山体中的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在修建工程时,因为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和进水口防淤堵等运用要求,在北侧近一平方公里的山体中掏出了各类洞室100多条。

包括泄洪排水洞、引水发电洞和灌溉洞等等水利枢纽的相关配套工程。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仅仅只有引水发电洞的出水口和泄洪排水洞的出水口。

从最前方的进水塔引入黄河河水,通过埋藏在山体中多达上百条的引水洞。

分别导入泄洪排水洞和引水发电洞。

在导流的过程中分别实现了水利工程对于黄河的调蓄排沙和发电功能。

小浪底水利工程安装有6台3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58.51亿千瓦.时,已经成为了中原地区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上百组的输电设施将源源不断的电力送往河南和山西等地区,奔腾的黄河水就这样走人了千家万户,点亮了无数盏灯。

小浪底工程高压输电站从实景中看小浪底水利工程,红色的坝体像镶嵌在翠绿山峦间的红色纽带,隐藏在山体中的泄洪和发电设施虽不能一窥全貌,但从山体中数条引出的水渠,依然显示出小浪底工程在修建时浩大的工程。

小浪底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状况

小浪底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状况

小浪底水利枢纽——水文地质径流:由于受地形、气候、产流条件的影响,黄河径流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大部分径流来自兰州以上及龙门到三门峡区间。

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的影响,黄河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很不均衡。

干流及较大支流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每年3月份—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小浪底水利枢纽控制黄河90%的水量。

洪水:黄河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发生时间为6—10月,其中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发生时间,兰州以上一般在7月—9月,三门峡—花园口之间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

黄河洪水的洪峰形式,上游为矮胖型,洪水历时较长,洪峰较低。

中游洪水形式为高瘦型,洪水历时较短,洪峰较高。

凌汛:黄河下游河道呈东北向流入渤海。

一般元月初开始封河,二月底开河。

由于纬度的差异,山东河段比河南河段早十天左右封河,晚二十天左右开河。

封河期因冰凌阻水,泄流不畅,增加河道槽蓄水量;开河期上段先开,冰水及前期槽蓄水量一起下泄,由于下段尚未解冻,容易形成冰塞、冰坝,水位升高很快,造成凌汛。

同时,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封河期槽蓄量大部分集中于上段,下段河段窄而多弯,容易卡凌雍水,更加重凌汛的威胁。

泥沙:黄河径流的泥沙含量居世界首位,多年平均含沙量37.6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13.51亿吨。

在一年之中,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干流站7—9月沙量占全年沙量的80%左右,支流站接近100%;汛期沙量又集中在几次暴雨洪水之中。

黄河泥沙约有1/4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下游河床每年以10cm速度抬高。

小浪底水利枢纽控制近100%的沙量。

地质:小浪底工程坝址河床覆盖层最深达70余米。

坝址区为二叠纪和三叠纪沉积的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交互地层。

岩层以8—12的缓倾角倾向北东,并含有连通性很好,磨擦系数f=0.2—0.25、C=0.005Mpa的泥化夹层。

岩体断裂构造及节理裂隙发育,横穿坝下的F1及左岸F28、F236、F238等大断层均与枢纽建筑物有密切关系,断层和节理裂隙均为80°左右的高倾角,且大部分断层呈上下游方向展布。

论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凸显

论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凸显

论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凸显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水资源被大量开发和过度利用,一些水库也因管理不善而出现水质恶化等问题。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浪底水库既发挥了水库的防洪、发电等功能,又发挥了绿色生态效益,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本文将从小浪底水库的生态建设、水源保护、景观塑造等方面,探讨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的凸显。

一、生态建设小浪底水库始建于1966年,是主要的防洪水库之一,也是颍河上游最大的水库,总库容达到3.9亿立方米。

随着建设的不断完善,小浪底水库逐渐实现了以生态为先的观念,强化了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

有了这样的理念,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小浪底水库也成为了集发电、供水、观光游览、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水库。

在生态建设当中,小浪底水库注重了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增加生态种植和绿化面积,建设生态水景区和湿地公园,提高小浪底水库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

此外,水库管理人员还大力推广“绿色生态文明”,引导周边村民改变传统的农耕和畜牧方式,鼓励开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发展。

这些措施对于小浪底水库生态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生态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水源保护水源保护是小浪底水库生态建设的基石。

由于小浪底水库是颍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区,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游的农业生产、居民饮用和生态环境,因此保护小浪底水库的水源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护水源,小浪底水库管理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加强水库旁区域农业生产、加强水库周边水土保持以及建设水库生态保护区等。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鼓励本地农民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减少农业污染源。

同时,还加强了水库周边的水土保持工作,引导周边居民了解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强化环保意识。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小浪底水库的水质,为保障下游水源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河流-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研究

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河流-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研究

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河流-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研究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河流-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研究摘要: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和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黄河下游的河流和地下水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通过研究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下游典型悬河段河流-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探讨其对该地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第一章: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全球第五长的河流。

黄河下游是一个典型的悬河段河流,其水体流速较慢,河势平缓。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和工程建设的不当,该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第二章:小浪底大坝的建设和功能小浪底大坝是位于黄河下游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主要用于水电发电和防洪控制。

大坝的建设改变了河道的自然流动状况,对河流与地下水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章:小浪底大坝对河流系统的影响3.1 河床沉积和冲淤变化大坝的建设导致河道上游的水流受阻,使得沉积物沉积在大坝附近的河床上,造成冲淤变化。

这种冲淤变化不仅影响河道的流量和水质,也对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3.2 水体温度和化学成分的改变大坝的建设影响了河流的水体温度和化学成分,改变了水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大坝拦截了河水的流动,导致上游水体的积聚和加热,进而影响了下游水体的温度分布和鱼类等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3.3 河水的含沙量和水质变化大坝的建设对河流的流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水流中的悬浮颗粒物无法顺利运移,造成河水的含沙量增加。

此外,大坝所产生的水位波动和水体混合也对水质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河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变差。

第四章:小浪底大坝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4.1 地下水位的变化大坝的建设改变了地下水流动的路径和速度,使得地下水位出现明显的变化。

大坝拦截了河水的流动,导致上游地区的地下水位升高,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降低。

小浪底工程建设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与修复

小浪底工程建设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与修复

m a rs dp b cha hscry hs esr r e t dcnr eavr fc f eXal g i r et e ue a u l el eui .T eem aue p vn a ot l des eet o t i a d o c s n i t t s e n ot h e s h o n pj
X a ln d rjc o sr cin ioa g i oetcntu t p o
S UN hu 1 S .i .rAN .i Zi1 n
( i l g iD m Poc C nt co n ngm n B r u,Mi t f W t e uc ,Z eghu 4 00 , Xa a d a re os ut n a d Maa e et ue on jt r i a n u o a rRs r s hnzo 50 1  ̄ e o e Ci ) h a n
Ab ta t sr c :Th u h e tbl h n ft n i n n a n g me ts se f rte c n tu to ra,rs r ora e o r g sa i me to s he e vr me t ma a e n y tm o o sr cin ae o l h e ev i ra,a d n
第 2 卷第 5 7 期 21 年 9 01 月





V_12 0 . 7 No. 5
W ATER RES OURCES PR I TI EC ON
Sp 0 1 e .2 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 I 1 .99 ji n 10 —9 3 2 1 .50 3 O :0 3 6/ . s .0 46 3 .0 1 0 .2 s

黄河小浪底水库环境工程地质评价(精)

黄河小浪底水库环境工程地质评价(精)

黄河小浪底水库环境工程地质评价(摘要) 黄河小浪底枢纽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并于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

水库蓄水后,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将引起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系列变化,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的问题已经出现。

本文就水库诱发地震, 岸坡变形破坏,水库渗漏,库岸水库浸没等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主题词) 水库诱发地震岸坡变形破坏库区渗漏绕坝渗漏水库浸没前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km的黄河干流上。

坝高154m,坝顶长1317m,水库正常高水位275m;最大水深约140m,总库容126.5亿m3。

发电装机180万kw。

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的特大型工程。

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于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

截至2002年5月,小浪底水库最高蓄水位已达240 m。

可以肯定: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必将引起一系列的库区环境地质问题。

而这些环境工程地质的发生发展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水库工程的正常运用以及水库周边的工农业生产。

1 水库诱发地震分析库区及周边展布有多条第四纪活动断裂,如城崖地、塔底、石井河、王良、封门口、——盘古寺、焦洛等(图1)。

小浪底水库最大水头抬高值为140m,在库水淹没或回水影响范围内延伸长度达10km以上的断层有石井河、塔底、城崖地、石家沟等断层。

位距坝址下游6 km~6.5km的断层有连地、王良、坡头等断层。

这些断层第四纪以来大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活动。

通过多年的对断层的调查分析认为,小浪底水库无论是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还是水文地质条件,都具备了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

对于诱发地震的可能最大震级,采用多种方法分析计算,其上限震级定为5.6级,小于本区构造地震考虑的最大可能震级。

即使发生≤5.6级诱发地震,经过数十公里或百余公里的衰减,对大坝的影响烈度也在其设防烈度以内。

(小浪底水库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经多次鉴定为Ⅶ度)。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震地质背景较为复杂,具有发生水库地震的可能。

治理黄河的关键工程——小浪底水利工程

治理黄河的关键工程——小浪底水利工程

治理黄河的关键工程——小浪底水利工程XXXXXX大学水利工程概论结课论文治理黄河的关键工程——小浪底水利工程姓名:xxxx学号:xxxxxxxxx[摘要]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治理黄河的一项重要控制工程,这项工程意义重大,作用突出,效益广泛。

本文从建造背景、设计特点、功能贡献、移民工程、国民经济评价五方面,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进行了较为全面和客观的介绍。

关键词:小浪底水利枢纽功能贡献移民工程国民经济评价此篇论文就我省内对黄河治理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小浪底水利枢纽作介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黄河带给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利益同时也有频繁又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黄河流域相继兴建了一批重要的水利枢纽、堤防、灌区、泵站、水闸以及蓄滞洪区等基础设施,为黄河流域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而黄河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利枢纽,以其位置和作用的重要性、设计与建设的复杂性、效益与影响的广泛性,以及成就与经验的宝贵性等,堪称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小浪底水利枢纽概况小浪底地跨洛阳、三门峡、济源三市,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全长175公里(上至三门峡大坝上游9公里,下至小浪底大坝36公里处)。

由于该大坝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村,故而以小浪底命名了该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坝顶高程281 m,正常高水位275 m,库容126.5 亿m3,淤沙库容75.5 亿m3,长期有效库容51 亿m3,千年一遇设计洪水蓄洪量38.2 亿m3,万年一遇校核洪水蓄洪量40.5 亿m3。

死水位230 m,汛期防洪限制水位254 m,防凌限制水位266 m。

防洪最大泄量17000 亿m3/s,正常死水位泄量略大于8000 m3/s。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91 年9 月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程施工,1994 年9 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97 年10 月截流,2000 年初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01 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2008 年12月通过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共同主持的竣工技术预验收,2009 年4 月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小浪底水利枢纽坝顶高程281m, 正常高水位275m,库容126.5亿m3, 淤 沙 库 容 75.5 亿 m3 , 调 水调 沙 库 容 10.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m3, 千年一遇设计洪水蓄洪量38.2亿m3, 万年一遇校核洪水蓄洪量40.5亿m3。 死 水 位 230m , 汛 期 防 洪 限 制 水 位 254m,防凌限制水位266m。防洪最 大 泄 量 17000m3/s , 正 常 死 水 位 泄 量 略大于8000m3/s。小浪底水库正常蓄 水位时淹没影响面积277.8km2,施工 区占地23.33km2,共涉及河南、山西 两省的济源、孟津、新安、渑池、陕 县、平陆、夏县、垣曲8县(市)33 个乡镇,动迁年移民20万人。
02
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01
02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三门峡水利 枢纽下游130公里、河南省洛阳市以北 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 69.4 万 平 方 公 里 , 占 黄 河 流 域 面 积 的 92.3%。小浪底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 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
03
小浪底工程拦河大坝采用斜心墙堆石坝,设计最大坝高154米,坝顶长 度为1667米,坝顶宽度15米,坝底最大宽度864米。坝顶高程281米,水库 正常蓄水位275米,库水面积272平方公里,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水库呈 东西带状,属峡谷河道型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1327立方米/秒,输沙 量16亿吨,该坝建成后可控制全河流域面积的92.3%。
4.2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
全心全意,造福社会
作为一名工程师,从事社会工程实 践活动,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工程活动直 接或者间接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 全人类营造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 环境,造福全人类。因此要求我们在从 事工程实践活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工程 活动对社会环境或者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的可能性,如果有可能造成危害,要认 真考虑和评估危害程度,并想出相应的 对策来尽可能的避免或者减弱这种危害 到人类可接受的范围内。

小浪底水库对氨氮的水环境效应

小浪底水库对氨氮的水环境效应
a a sa s f ra mmo i i o e n ia o o c r e n an t g n i d c t ri c n en d,a trt e r n i g o a l n d s r o r h t i me t ae o t rq ai f h e t n o e r s fe u n n fXi oa g iRe e v i ,t e at n n t fwa e u t o e s c i ft h a r l y t o h
后 时 间越 短 。


词 :水 库 调 度 ;环 境 影 响 ;氨 氮浓 度 ; 小浪 底 水 库
文献标识码 : A di1.9 9 ji n 10 .3 92 1 . 10 7 o:0 3 6 /. s.0 017 .0 20 .2 s
中 图 分 类 号 :) 2 (4 5
W ae t r Env r nm e t Efe to he Xi o a d s r o r o io n f c ft a l ng iRe e v i n Am m o i t o e n a Nir g n
c a g s o h n u u n h n u l a o c n r t n o mmo i i o e tT n g a ,S n n i h n e ftea n a f xa dtea n a l l me n c n e t i fa ao n a n t g n a o g u r n a me x a,Xi oa g ib fr d at rt e o e a a l n d e o e a f h p r - n e t n o a l n d s r or o i e t h n trn aa o mmo i i o e t n g a n a u k u a t ma i tt n n h it - i fXi oa g iRe e i ,c mb n d wi t e mo i i g d t fa o v h o n a n t g n a g u a d Hu y a o u o tc sai sa d t e h so r To n n o

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环境保护及管理解读

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环境保护及管理解读

小浪底移民工程的环境保护及管理作者:朱宝琴时间:2007-11-25 12:16:00摘要:小浪底工程及所涉及的20万移民,因其工程规模及利用世行贷款等因素而备受世人瞩目。

数年来,接受国际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艰辛地探索一条与国际工程管理模式接轨的新路,也正是在这种挑战和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满足世行要求、有利于项目执行、有利于工程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办法。

关键词:小浪底移民工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1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及移民项目进展简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地处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的出口处,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69.4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

水库总库容126.5亿m3,其开发目标是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

主体工程于1994年动工,现已基本结束。

建成后的枢纽工程,正常水位275m,水面面积272km2;淹没涉及河南、山西两省8县(市)、29个乡(镇)、动迁年移民人口18.8万人;施工区涉及两县(市)、12个村9932人。

安置区分布于河南、山西两省14个县(市),20万移民均以大农业安置为主。

其中,出县远迁安置约6万人,本县近迁安置约11万人,后靠安置约3万人。

根据工程进度要求库区移民分三期实施,现已完成了二期265m水位下人口18.5万人的搬迁安置,今年汛前将完成三期275m 水位下1.5万人的搬迁准备工作,全部安置工作于2003年完成。

小浪底移民是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移民专项贷款的独立项目,项目执行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世行的有关规则和贷款协议。

而世行对项目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甚高、甚严:要先于工程、重于工程、并贯穿于工程始终。

因此,小浪底移民项目作为国内首家高标准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其独具特色的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有待于探索。

2 小浪底移民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体系及模式小浪底的环保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共完成内容涉及水库淤积形态、库岸稳定、诱发地震、水质水温、陆生生物、水生生物、局地气候、环境卫生、文物景观等专题研究报告22份。

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的影响

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的影响

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的影响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的影响1. 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期以来一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作为一个泛滥性河流,黄河也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了频繁的洪涝灾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6年,中国政府着手修建小浪底大坝。

本文旨在探讨小浪底大坝对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的影响。

2. 小浪底大坝概述小浪底大坝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和湖北省信阳市之间,是黄河上的第七座大坝。

该大坝总长度约5.9公里,最大坝高约92.6米,坝体总宽度200米。

修建小浪底大坝的主要目的是防洪、供水和发电。

3. 小浪底大坝对灌溉的影响小浪底大坝的修建,通过保持较为稳定的黄河水位,为中下游地区的农田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在大坝建设之前,黄河水位波动大,使得灌溉困难,且频繁的洪水还可能淹没农田和农作物。

然而随着小浪底大坝的修建,中下游地区的农田得以稳定供水,农作物生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农民们不再担心干旱或洪水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因此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和发展农业生产。

4. 小浪底大坝对土地退化的影响然而,小浪底大坝的修建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大坝截断了黄河的泥沙输送,导致下游地区土壤缺乏养分。

长期以来,黄河的泥沙含有丰富的养分,每年泥沙的沉积有助于土地肥沃度的维持。

然而,现在这些养分无法再通过水流输送到下游地区,使得土地逐渐退化。

这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农民们采取措施来解决土地退化问题。

5. 小浪底大坝对渔业的影响修建小浪底大坝导致黄河上游的鱼类无法向下游迁徙,从而影响了下游地区的渔业。

大坝的修建使得黄河断流区域增加,较长的断流时间影响了多种鱼类的繁殖和捕捞。

尤其是鱼类产卵需要河流中的水流速度和水质条件。

由于修建大坝后的断流时间增加,这些条件受到了破坏,导致渔业资源减少。

6. 小浪底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浪底大坝的修建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的改变。

黄河的河床在大坝上游因搁浅而演变成湖泊,形成了新的湿地生态系统。

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凸显浅谈

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凸显浅谈

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凸显浅谈提纲:一、小浪底水库的绿色生态效益二、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的来源三、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的具体表现四、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的保护与利用五、借鉴其他水库绿色生态效益的经验一、小浪底水库的绿色生态效益小浪底水库是中国四大水利枢纽工程之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

它是一座多功能水库,不仅具有防洪、发电、供水等基本功能,还具有绿色生态效益。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中,水库的生态功能日益被忽视,其中绿色生态效益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小浪底水库是如何将绿色生态效益凸显出来的呢?二、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的来源小浪底水库的绿色生态效益来源于多种因素。

首先,小浪底水库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优美、生态纯净,山林茂密,水草丰盈,空气清新。

其次,小浪底水库建设过程中,注重把生态建设纳入整个水利工程规划的空间格局,采用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技术,保护植被、土壤、水资源等自然生态环境并使其得到恢复和提升。

三、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水库水质清澈。

小浪底水库所在的金刚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生态环境良好,水源清洁,保障了水库的水质,保持着优良的生态环境。

(2)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得到有效保护。

在建设过程中,小浪底水库按照“自然多样性,生态平衡,生物物种保护,依托人文景观”的总体原则,遵循“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工程,提升生态效益”的具体要求,采用蓄洪、调流、保墒、筑坝、育林、种草等管理技术,保护河谷生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了区域的生态效益。

(3)水库周边的生态系统中极具生态特色的鱼类、鸟类、野生植物等得到了恢复和繁殖,保证了该区域在生态系统和生态多样性方面的动态平衡。

四、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的保护与利用(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水库周边绿地带的保护,保持鱼类、鸟类、野生动物、植被等生态要素的多样性,使原本的生态系统能够在小浪底水库的保护下逐渐恢复和发展。

小浪底水库对氨氮的水环境效应

小浪底水库对氨氮的水环境效应

图 3 潼关与花园口自动站氨氮波峰变化曲线
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越大,有效库容越小,水库对氨氮的
稀释作用越小,氨氮波峰滞后时间越短; 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
越小,有效库容越大,水库对氨氮的稀释作用越大,氨氮波峰滞
后时间越长。由此得出如下关系式:
T

ΔV Q
式中: T 为小浪底氨氮波峰滞后时间,d; ΔV 为库区有效库容, m3 ; Q 为小浪底下泄流量,m3 / s。
从 1999 年 7 月—2008 年 2 月 3 个断面氨氮变化情况来看 ( 见图 1) ,潼关和三门峡断面氨氮浓度变幅较大,而小浪底断 面氨氮变化较为平稳,这可能与库区水体对氨氮的稀释以及污 染物自然衰减作用有关。
园口自动站滞后 33 d( 12 月 23 日) 监测到氨氮浓度波峰,峰值 为 1. 48 mg / L; 该时段小浪底下泄平均流量为 284 m3 / s。2005 年 1 月 10 日,潼关自动站监测到氨氮浓度波峰,峰值为 10. 8 mg / L; 花园口自动站滞后 33 d( 2 月 12 日) 监测到氨氮浓度波 峰,峰值 为 1. 62 mg / L; 该 时 段 小 浪 底 下 泄 平 均 流 量 为 255 m3 / s。2005 年 5 月 19 日,潼关自动站监测到氨氮浓度波峰,峰 值为 9. 12 mg / L; 花园口自动站滞后 27 d( 6 月 14 日) 监测到氨 氮浓度波峰,峰值为 1. 26 mg / L; 该时段小浪底下泄平均流量为 858 m3 / s。
黄河凌汛期,尤其是每年 2—4 月份,经常出现小浪底水库 泄水水质变差现象,其原因一是库区水体水温下降、支流汇入 污染物通量升高,二是黄河宁蒙段前期封河蓄积的污染物随水 流下泄汇集到小浪底库区。由于小浪底水库肩负河南、山东两

探析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凸显的原因

探析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凸显的原因

探析小浪底水库绿色生态效益凸显的原因1. “害河”变成了“利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1991年9月12日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程施工,1994年9月1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0月28日截流,2000年初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确定枢纽开发任务为防洪、减淤、发电、供水、防凌;工程等级为一等,水库正常高水位275米,设计水位270.5米,校核洪水位275米;拦河坝为重粉质壤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280米;总库容127亿立方米,坝址为III坝址。

水库初期采取“蓄水拦沙”运用,后期采取“蓄清排浑”运用;电站装机6台,单机容量26万千瓦。

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和发电效益。

通过小浪底水库的科学调度,实现了黄河下游连续10余年不断流,向下游供水以及实现跨流域向青岛、天津、白洋淀供水,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条件和生态环境;巨大的发电量实现了小浪底水库的经济价值。

小浪底工程“防洪、防凌、减淤,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的综合效益,确保了“害河”变成了“利河”防洪——下游防洪标准由不到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防凌——解除下游凌汛威胁,让下游人民高枕无忧。

抗旱、供水——让黄河告别断流。

减淤——拦截泥沙。

2. 水力发电是绿色能源电的突出特点就是再生与清洁,水电的绿色能源地位再次成为共识。

水电实际上是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中最现实、最成熟的能源,而且也是最丰富的能源。

水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而且是开发和利用其它绿色能源的保障。

开发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不仅可以节省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硫化物排放引起的酸雨,而且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有机化工原料。

水电不仅是绿色能源,而且是开发其他绿色能源的有效支撑和前提条件。

开发绿色能源促进环境保护必须从大力发展水电开始。

早兴建一年就早得利一年,并少损失一年的再生自然资源。

水电的突出特点就是再生与清洁:只要地球运转太阳不熄灭,水能就能年年重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研究——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摘要:环境效应是指由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效果。

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人为的改变当地的环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效应。

这里以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来探究水利工程建设对库区、库周和黄河下游的环境效应。

关键词:小浪底;水利工程;环境效应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使我国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在防御水旱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水蓄沙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应对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以小浪底为例,来探究小浪底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效应。

1.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干流上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

上距三门峡大坝130km,下距郑州花园口128km,控制流域面积694000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0%,是三门峡大坝以下河段惟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从1991年9月开始前期准备工程施工,9月12日主体工程开工,2001年底基本建成。

小浪底水利工程建成后在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人为的改变当地的环境,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环境效应。

所以探究小浪底运行以来所引起的环境效应,从而趋利避害以促使小浪底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2.小浪底工程建设以来库区及库周的环境效应库区系指275m水位线以下的约272.3km2的区域;库周系指小浪底坝址与三门峡大坝区间的集流区,总面积约5756km2;库区、库周是移民搬迁、工程施工、水库蓄水最直接的影响区。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初期随着工程建设最先影响到的就是库区环境。

[1]2.1库区水质水温的变化2.1.1库区水质的变化在小浪底工程建设期间,李晨[1]对小浪底库区水质进行预测,他认为小浪底的来水量98%来自于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库区多年水质监测表明出库水质标准为一级。

因此,他预计未来小浪底水库的水质将是良好的,可满足下游工农业及其他用水要求。

然而自截流蓄水以来,受上游来水、入库支流以及库区淹没等原因所产生的污染影响,水质不容乐观。

[2]2003年,小浪底水库在八里胡同以下曾出现大面积绿藻,水体变为黄褐色,呈现富营养化趋势。

2009年 3月至 2010年 5月,苏畅等人依据《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98)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规定,对小浪底库区表层水质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类别为Ⅱ类的占9%,水质类别为Ⅲ类的占60%,水质类别为Ⅳ类的占19%,水质类别为 V类的占9%,水质类别为劣 V类的占3%。

[3]由此表明小浪底水库的水质总体较好,基本达到Ⅲ类水质目标,各水质参数年内无明显变化规律。

小浪底水库上游黄河来水水质较差,为Ⅳ类~劣Ⅴ类,是库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今后应加强对小浪底水源监测,防止富营养化现象产生。

2.1.2库区水温的变化李晨还预测蓄水调节期(每年10月至次年6月)蓄水时,库水出现水温分层;汛期(7-9月)敞泄时,库水上下混合不分层。

据目前观测发现: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大,水体交换速度减缓,改变了水气交界面和水体内部的热量传输过程,水库水温出现分层现象,随水深的增加水温降低。

按照小浪底水库的运行方式,春季升温期下泄深层冷水,下泄水温较天然河道水温低;汛期水库低水位敞泄运行,下泄水流水温主要受来水控制,与天然河道水温接近;冬季降温期下泄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略高。

坝下小浪底水文站原河道水温月变化范围为 2.0-26.5℃,温差为24.5℃;水库蓄水后,下泄水温月变化范围为8.1-26.1 ℃,温差为18.0 ℃,比天然河道温差变化幅度小6.5℃。

春季下泄的低温水流经过长距离输送,灌溉水流起到增温作用,对农田灌溉影响程度有限;冬季下泄水温略高于天然河道,减少了河道流凌量,对凌情影响有限。

2.2局地小气候的变化相关文献显示,大型水库的修建必将对库区及库周一定范围内的气候与环境、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以及水域和陆地生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水库总库容在10亿m3以上,水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大型水库对周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较明显[4]。

介玉娥[5]等通过对水浪底小库淹没区的济源、孟津、新安、渑池、垣曲以及非淹没区蓄水前(1988 -1997年)、后(1998 -2007年)的降水量、气温、光照、蒸发量等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库区降水量明显增加,平均增幅16. 9%,能影响到周边55km左右的范围;库区和周边的温度均呈增高趋势,其中春季平均气温增高1. 5℃,夏季变幅不大,秋季平均增高0. 5℃,冬季平均增高0. 6℃;夏、秋季日照和蒸发量显著减少,轻雾日数明显增多,大雾影响范围为30 km左右,相对湿度呈略增大趋势。

张姣姣等人[6]利用小浪底库区及周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2个气象观测站1988- 2007年的逐日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库区和距离库区较近的区域年雷暴日数呈增多趋势,远离库区的区域年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

库区蓄水对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影响明显,蓄水后较蓄水前雷暴日数秋季增加,夏季减少。

2.3库区及库周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通常可分为对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产生的影响[7]。

小浪底水库蓄水运行后,水面面积的增加、水体质量的提高为水生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库周淹没影响了陆生植物资源和陆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8]小浪底水库新安峪里曾是北方铜鱼的重要产卵场所,但大坝的建成不仅破坏了水生生物的栖息场所,也造成黄河流域水体连通性下降阻断了大量洄游鱼类的通道,导致洄游性鱼类无法洄游生长,数量明显下降,甚至绝迹。

据调查,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淡水洄游鱼类减少了49%,最为典型的洄游鱼类如北方铜鱼,自2002年最后一次人们见到,已近10年不见其踪迹,被专家列入灭绝物种目录。

2.4促进了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小浪底水库蓄水后库区水面达27800hm2,最大蓄水量 126.5×108m3,水面长达200km,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湖泊。

[9]湖中岛屿林立,港湾交错,沟壑纵横,夏日水涨,更是烟波浩渺。

湖的两岸,群山连绵,老的地层为第四纪黄土覆盖。

小浪底水库蓄水后,为了保护母亲河,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在黄河故道原第二标段堆料场建起了以大坝为依托,以水、草、林为特色的大型生态园林,使库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由此可见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地质、生物、工程、文化景观齐备,环境良好。

开发利用条件及管理较好,具有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

3. 小浪底工程建设以来对黄河下游的环境效应3.1 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黄河小浪底水库于1999年10月下闸蓄水,自2002年起,小浪底水库实施了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126亿m3的总库容和75亿m3的淤沙库容可以对出库水沙进行有效的调节,显著改善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过程,调水调沙下泄的水流造成了下游河道的全线冲刷,扭转了20世纪末期以前出现河床严重淤积,河道日益萎缩的局面,并正在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以付春兰[10]根据泺口水文站2001年至2011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出:主汛期由占全年总水量64.7%的来水量带走了占全年总沙量的85.3%的来沙量,主要是由调水调沙期的大于或等于2500m3/s 以上流量,此流量级的相应的流速也大、挟沙能力也大,能携带大量泥沙流向下游,使河道得到强烈冲刷。

由此可见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于冲刷河道及今后黄河下游改造有显著作用。

3.2 对下游湿地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小浪底的蓄水调节作用,使沿黄地区引黄灌溉的水量增加,相应引黄退水量也增多,这对黄河下游湿地系统范围内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较为有利。

[11]小浪底工程建成后,由于调水调沙作用,使引黄水含沙量明显减少,相应引黄退水的含沙量也少了,从而有效地减少河道和湿地的淤积量,防止水域底部因淤垫变浅和缩小范围,避免水生群落向旱生动植物群落演化,对于湿地保护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到正常运用时期,引黄退水的含沙量将会增加,湿地又面临新的淤积,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生态将面临新的威胁,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降低水生物的数量和质量,使水禽的栖息环境恶化。

但是小浪底工程建成后,由于水库库区前期拦沙作用和后期的“蓄清排浑”调度措施,将对古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改良产生不利影响。

3.3 使得沿黄水源地及灌区补给水源得以保证小浪底水库运行后,受水库工程调蓄作用(非汛期放水、汛期蓄水),下游来水受季节性影响减弱,水环境大为改观。

稳定的径流量使下游灌区得以安全运行和发展,各灌区实灌面积得以稳定和发展。

[12]黄河下游傍河水源地补给主要来自黄河侧渗,因此稳定的黄河径流量是水源地正常运行的保证。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下游流量稳定,改变了地下水不合理开采使灌区土地沙化现象及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局面,提高了水源地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城市供水安全得到保证,灌区水利系统得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效益显著。

4. 结语通过对小浪底水库运行10多年来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分析,不难发现小浪底水库调度运行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合理的生态调度把对周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到了最低,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

水库调度运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应不断加强环境监测分析并做出正确预测,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及治理策略,使库区环境质量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适时调整水库的调度运行方式,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1]李晨.小浪底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J].人民黄河,1993(3):57-60.[2]宋华力,杨勋兰,等.小浪底水库水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人民黄河,2013.35(7):57-59.[3]苏畅,张金水,等.小浪底水库富营养化趋势分析[J].人民黄河,2013.35(6):73-79.[4]傅抱璞.小气候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263-298.[5]介玉娥,胡玉梅,等.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气候变化对生态、农业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252-255.[6]张姣姣,介玉娥,等.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后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1):52-56.[7]翁立达,赵琛山.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J].水利学报,2000(9):73-77.[8]祁志峰.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1.33 (12):97-98.[9]胡名可,胡方.洛阳名胜[M].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172—174.[10]付春兰,李庆银,等.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2.23(5):173-175.[11]周振民.黄河小浪底工程对下游湿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水力学报,2007:511-514.[12]焦红军,闫震鹏,等.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地质环境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1.33(4):63-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