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最新教育资料

合集下载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教学应用情况及教学效果评价。

在分析了现有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教学模式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

通过实际教学实践的评价,结论指出该模式在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潜力。

在展望未来的为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启示和建议,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评估,本文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学习通平台、教学效果、案例分析、研究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环节不足以及教学手段单一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研究在学习通平台上开展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学习通平台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探索基于该平台的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设计,有望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价,探讨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的现状,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2. 调查“学习通”平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3. 设计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4. 评价教学效果,验证新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

在文章介绍了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分析了“学习通”平台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现状,探讨了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基于该平台的教学模式探索和案例分析。

结合实施策略的角度进行研究,总结了研究结论和教学模式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改善。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学习通平台、研究、案例分析、实施策略、结论、启示、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技术、数据库应用等多个方面。

如何有效地传授这些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当前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基于“学习通”平台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1.2 研究意义信息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学习通”平台在高职院校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前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分析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模式,探讨“学习通”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教学模式探索和案例分析,可以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和实施策略,为培养优秀信息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本研究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高专《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职高专《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职高专《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等技术专门应用人才的重任。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更高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正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也是高职高专教育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

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课《信息技术基础》的教育现状和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作了简单的阐述,同时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高等职业;信息教育现状和问题;教学方法改革1高等职业所谓高等职业,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

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角色定位,接受的教育对象是以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合称“三校生”)和历届高中毕业生。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

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因此,诸多方面对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制约原因,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充实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2高等职业信息教育现状和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面向全国或部分省市招生,生源地的教育状况存在差别,故招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也参差不齐。

对高职《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的探讨

对高职《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的探讨

对高职《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的探讨作者:顾爱华赵娟娟来源:《职教论坛》2010年第05期摘要:探究启发式教学模式,寻找新的教学评价方法,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基础信息课程的教学水平。

总结了目前高职《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对其授课方式、上机操作到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实施科学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作者简介:顾爱华(1963-),女,河北河间人,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赵娟娟(1980-),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河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0)05-0035-02在如今科技、信息日益发达的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必须掌握的工具,更是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

现今计算机基础教学已被列为面向未来世纪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课程是以学生接受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培养目标。

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初步具备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1]。

伴随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程,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如何研究探索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如何对现有的高职《信息技术基础》进行改进,是高职教育中亟待回应的一个问题[2]。

以下便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相关资料,将在日常教学中对在教材选用、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探讨总结并汇报如下:一、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一)授课对象层次不一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面向全国或部分省市招生。

生源地的教育状况存在差别,故招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也参差不齐。

职高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的构建

职高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的构建

职高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的构建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构建职业高中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具体来说,从学生兴趣、自主性和引导性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实践方法。

通过了解学生兴趣、提供学习自主性和进行引导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构建更具启发性和有效性的课堂,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和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职高;信息技术;开放性课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

职业高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职业高中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兴趣和参与度,可能会导致学习成效的下降。

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有吸引力和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职业高中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一、根据学生兴趣构建开放性课堂首先,构建职业高中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其中,基于学生兴趣构建开放性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面。

然后,要实现基于学生兴趣的开放性教学,教师需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并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工具,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最后,教师需要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不断改进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竞争力。

比如,在教学“初识人工智能”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开展课堂构建。

当前,最为火热的人工智能是ChatGPT,那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给学生演示质疑人工智能的具体使用方法和可以实现的功能,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实施方案建议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实施方案建议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实施方案建议《信息技术基础》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

考虑到各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情况的不同,我们提出了两种教学实施方案,供教学安排时参考。

这两种方案的基本要求是相同的,只是在方案(二)中对信息编码、元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工作原理等内容不作要求。

为了大家使用方便,我们分别给出方案建议(一)、(二)。

关于《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实施方案建议(二)教学计划总表(36学时)(一)信息及其特征1、教学目标: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2、教学内容:教科书1.1节“信息及其特征”。

3、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出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讨论交流:举例说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

4、课时:0.5(二)信息技术1、教学目标: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教学内容:教科书1.3节“信息技术”。

3、学生活动:讨论交流:举例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中使用了哪些信息技术。

4、课时:1第二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课时(三)信息的获取1、教学目标: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知道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

2、教学内容:教科书2.1节“信息获取的方法”。

3、学生活动:讨论交流:信息的来源及获取途径。

讨论交流: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获取方法。

4、课时:1(四)网络信息的获取1、教学目标:掌握网络浏览的方法;学会保存有用的网络资源;学会收藏有用的网址。

2、教学内容:教科书2.2节“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

3、学生活动:实践体验:保存网页内容。

实践体验:网址的收藏。

4、课时:2(五)信息检索1、教学目标:掌握通过主题目录检索网络信息的方法;掌握通过搜索引擎检索网络信息的方法。

2、教学内容:教科书2.3.1节“主题目录”、2.3.2节“搜索引擎”(不包括工作原理部分)。

3、学生活动:实践体验:运用逻辑运算符“与”,指定检索条件进行检索。

4、课时:2(六)现代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1、教学目标:能够描述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征;了解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职高信息技术课教法

职高信息技术课教法

浅谈职高信息技术课教法(陕西吴起县教研室陕西吴起717600)随着职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行,信息技术课已成为职业高中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热情,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一、积极引导,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认真编导教程,积极引导,不断辅导,最终落实到思路的引导上,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进而达到最佳效果。

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几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经过多次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养成通过查找观察、思考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这样交替循环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不断进步提高的起点是观察,发现问题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好学心态很多人认为,职业高中的课程凡与计算机课沾边儿的都比较好教,因为学生觉得好玩,比较感兴趣。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面。

一开始接触计算机课程,多数学生都有一种新鲜感,也比较想学,但随着课程进度的深入,难度不断增大,很多学生只要一步跟不上,兴趣也就会随风而逝。

对此必须心中有数,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未雨绸缪。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热爱。

浅谈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浅谈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浅谈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作者:韦登宏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4期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处处充满科技的社会。

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工具,现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需要计算机技能,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满足市场对这方面的需求。

因此,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时,方式方法上同其他学科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认为,对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课堂纪律、教学方式、教学法、课时分配上。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教学法;课时分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其生源层次存在很大的差别。

新生主要是未达到高中分数线的毕业生,其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初中未结业学生。

与高中生相比,这些学生在已学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上普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再加上当前学生普遍使用手机,对计算机接触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学生在入校前都没使用过计算机,造成了中职学校学生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中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不一致,这些都加大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难度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中职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机房制度和课堂纪律中职学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制度、纪律观念,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如果没有良好的机房制度和严格的课堂纪律对其约束,是无法完成《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的。

机房制度和课堂纪律是保证教学在机房顺利实施的前提。

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有时需要接触网络,会给这些正处于心理不稳定期年龄的学生带来很多信息上的冲击。

一旦把握不好,上网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因素就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有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课程学习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机房制度教育和计算机设备以及网络使用等规定是很有必要的,上课过程中,要督促他们完成课堂练习,在学生需要上网时,应严格控制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方案

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方案
改革 。下面 是实 施 改革 的基本 方案 :

三 、教 学方 法的 改革
教 学 方法 我们 由传 统 的讲 解 演 示法 改为 任务 驱 动 法与 案 例 法 ,教 师 上 课就 是 在完 成 实际 工 作 中常 见 任 务 ,学 生 在教 师 完 成 任 务 的 过程 中学 习新 的知 识 点 ,最 后 利 用学 到 的 知识 点 自己 再 独 立完成 相似 的任 务 。
《 信息技术基础 》课程 ( 或称为 《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 ), 讲授 《 o d 字 处理 软件 》、 《 x e 电子 表 格 处理 软 件 》 、 W r文 Ecl 《 o ron演 示 文稿 制作 软 件 》、 《 rnP g 网站 制作 软 P weP i t Fo t a e 件 》及计 算 机 基 础知 识 等 ,甚 至 部 分 学校 还 将 该课 程 作 为一 种 基 本 技 能 课 ,必 须 参 加 省 或 国 家 组 织 的 《 算 机 一 级 等 级 考 计 试 》,取得证书是合格毕业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对覆盖范围 如 此 之广 ,重视 程 度 如 此 之重 的一 门课 程 ,我 们却 始 终 按 部就 班 ,一步 一 个脚 印 的按 照传 统 教 学模 式 组 织 教 学 ,仍 然 是 全程 安排 学 时 ,周 学 时4 5 ,2 — 个 个理 论讲 授 ,2( 个 ) 3 上机 实习 , 参 加 一 级 考 试 前 还 得 集 中培 训 , 这样 前 面 讲 的 ,后 边 已经 忘 记 , 既费 时 ,又 费 力 ,效 果 一 般 ,学 生 也 缺 少学 习的积 极 性 与 主动 性 。 针对 本 课 程 的这 种 现 状 ,我 们 有 必 要按 照 教 育部 对 高 职 高 专 院校 学 生 的 培养 目标 为 基本 原 则 ,对 该 课 程 的教 学 进 行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高职)整体课程设计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高职)整体课程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一、管理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制定时间:所属分院:制定人:基本信息学分:课程类型: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72 先修课程:无授课对象:新入学中职学生后续课程:课程设计总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和网络,具备熟练操作Office系列软件基本技能,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和信息发布技能。

具体目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信息安全的意义和防止病毒的方法;2. 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和使用操作系统的方法;3. 熟练掌握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4. 熟练掌握Excel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5. 熟练掌握Powerpoint2003幻灯片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6. 理解因特网与生活的关系,掌握分享网络资源的方法;7.了解常用的网络工具的使用方法,计算机日常维护的基本操作;(二)技能教学目标:1. 会组装计算机和使用杀毒软件查杀计算机中的病毒;2. 会利用操作系统来管理文件资源、合理使用系统资源;3. 能够熟练操作Word2003来处理文字;4. 能够熟练操作Excel2003来处理数据;5. 熟练掌握Powerpoint2003来处理多媒体信息;6. 能够熟悉连接网络,能够使用E-mail信箱、即时通信软件和博客来进行网络沟通;7.会两种以上的网络下载工具的使用方法;8.会对计算机出现的各种小故障进行维护。

(三)素质教学目标:1. 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2.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3. 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4. 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程设计内容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本课程因各个项目具有独立性,所以分别进行单独操作训练,每个大模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训练,最后做出一个较复杂,涵盖本模块大部分知识的作品即完成任务,最后将个模块的成绩进行汇总作为考核依据。

职高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的构建

职高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的构建

职业教育•教育随笔•---------------------■职高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的构建许如定(慈溪市周巷职业高级中学,浙江慈溪315300)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己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职高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引进和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计算机技术在职高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计算机的新理念为出发点,探讨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在线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在职高课堂的应用,构建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

关键词:职高;信息技术;开放性教学课堂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单人教学模式变成了多人教学模式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 学中的应用、网络在线教学以及自主学习软件的应用等。

信息技术的应用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逐步实现随时随地教学、随时随地学习、碎片化学习。

一、信息技术在职高课堂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有诸多好处,但 是在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 以下几种。

第一,教学创新观念缺乏,封闭式课堂使得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方法单调。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 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执教,真正能把信息技术娴熟地 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少之又少。

从调査的数据中可以 发现,各个学校都很支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有些 学校甚至已经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不少专业课教师还是习惯于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能得到及时的改变,新课程 理念落实不到位。

文章编号:2095-4530 (2020) 32-0074-02一些教师不能驾驭教材,不敢突破教材,有些新 内容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最终学生所学知识 只局限于已知课本的封闭式内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缺乏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职高教学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职高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 培养学生遵守信息伦理和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情况分析1. 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

2.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较高,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四、教学措施1. 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

(2)编程基础:Python、C++等编程语言。

(3)信息处理与应用:数据库应用、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

(4)信息安全与伦理:信息安全意识、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

2. 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4)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总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项目实践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学习。

2. 第5-8周:编程基础学习。

3. 第9-12周:信息处理与应用学习。

4. 第13-16周:信息安全与伦理学习。

5. 第17-20周:项目实践与总结。

六、预期成果1. 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探索中。

本文将探析目前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常见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仍然有一定的存在。

教师通过讲解课堂内容,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通过听课和课后实践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传统,适合于一些基础内容的讲解,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欠缺。

现代的教学模式逐渐兴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项目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

项目式教学模式依托于实际项目,将多个相关课程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项目中扮演实际开发的角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远程教学模式也在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教育资源以及各种在线学习工具,远程教学可以方便学生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进行学习,节约了时间和交通成本。

对于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远程教学模式更显得尤为适用,因为很多课程需要使用到计算机和相关软件,通过远程教学可以方便地进行实验和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探索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仍有一定的存在,但现代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兴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项目式教学模式和远程教学模式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它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将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高职信息化课程设计

高职信息化课程设计

高职信息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信息化课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2. 掌握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流程和方法。

3. 了解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新兴技术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工具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兴趣,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动力。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其沟通协调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育观念。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职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互动、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1. 信息化课程概述- 信息化课程的概念与分类- 信息化课程的特点与优势- 信息化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案例2. 信息化课程设计原则与方法- 设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体现职业特色- 设计流程:需求分析、目标制定、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反馈- 设计方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协作学习法3. 信息化课程资源与工具- 常见信息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材、网络课程、教学视频等- 信息化教学工具:多媒体展示、在线交流、虚拟实验等4. 信息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课程实施:教学策略、学习活动设计、课堂管理- 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5. 信息化课程发展趋势与案例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新兴技术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成功案例分享:分析实际案例,总结经验与启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信息化课程概述第2-3周:信息化课程设计原则与方法第4-5周:信息化课程资源与工具第6-7周:信息化课程实施与评价第8周:信息化课程发展趋势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及内容对应关系:第1章:信息化课程概述第2章:信息化课程设计原则与方法第3章:信息化课程资源与工具第4章:信息化课程实施与评价第5章:信息化课程发展趋势与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面向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其终身学习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目前多数院校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大纲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应用和职业能力培养,脱离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探索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笔者根据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进行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

二、与专业相结合,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将课程按专业学习需要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设计若干典型项目,精心选取典型的任务,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相结合,既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便于教、学、做一体化,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和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示意图如图 1所示:
1.准备阶段
通过分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各专业对本课程的需要,
通过调研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了解各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设计项目、细化任务。

教师根据需要将学生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格、能力等。

2.实施阶段
教师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布置真实的工作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任务,让学生了解完成任务需要哪些知识,需要哪些资料,同时使学生清楚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需要学习哪些新知识。

接下来学生动手完成任务,即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作品的制作。

3.评价阶段
各小组展示作品,汇报活动成果、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教师及时做总结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小组间互评。

评价内容包括作品、合作情况、任务完成过程等。

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笔者担任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选择畜牧兽医专业的三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

在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特点、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岗位进行调查分析后,课程设计如下:
1.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中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专业及未来职业的感情。

2.课程内容――设计项目、细化任务
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动物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饲料与兽药研发和营销等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就业岗位包括畜牧兽医科研院所、XX局、饲料厂、养殖场、兽药生产与经销企业及相关单位。

结合专业学习需要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笔者设计了以下6个项目,细化为18个任务。

项目一轻松驾驭计算机细化为认知计算机、配置计算机、维护计算机和录入技能训练四个任务;项目二管理操作系统细化为设置工作环境、管理办公文档、管理系统资源、优化存储空间四个任务;项目三速制办公文档细化为制作新产品使用说明书、制作公司活动简报、制作鸡饲料配方表格三个任务;项目四速汇办公文稿细化为制作饲料产品宣传文稿和制作猪养殖技术推广宣
传稿两个任务;项目五速算办公报表细化为制作企业员工基本信息表、制作饲料配方和建立标准曲线分析实验数据三个任务;项目六收集办公资料细化为信息的搜索与下载和电子邮件的收发
两个任务。

3.学情分析――分析学情、合理分组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整体比较差,甚至有些人基础为零。

如果布置一项任务,以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能够
独立完成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本课程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四到五个学生一组,每组至少安排一名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好的学生,由他作为领队,带领同学合作完成任务。

4.教学过程
以项目三“速制办公文档”中的第2个任务“制作公司活
动简报”为例进行阐述。

(1)情境导入、提出任务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毕业后,你应聘到某牧业公司从事行政工作。

近期某境外公司高层来公司进行交流访问,为让公司员工了解此次活动,公司安排你制作活动简报。

那么,如果做活动简报?教师展示一份简报样文,解释简报的组成要素和制作事项,进而提出任务:探索 word中图文混排技术。

(2)分析任务、共同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小组间合作探究。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引导和监督。

(3)制作作品、完成任务
通过尝试word中菜单、工具的功能,参考教材的讲解,网上搜索资料,最终找到突破各个难题的方法。

在掌握这些方法后,动手操作,各个击破,最终完成公司简报的制作。

(4)作品展示、交流成果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活动简报,通过比较其他小组的作品,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习其他小组的长处,并进行完善。

例如,
我们小组运用了艺术字,文字的表现更加美观;某小组使用了自选图形,简报内容更丰富。

(5)活动评价、归纳总结
首先,教师对每一组制作的活动简报作品进行评价,小组间进行评价。

教师提供评价标准:①作品中是否插入图片、艺术字、图形、文本框等对象,每个对象的格式设置、图文环绕方式等各知识点是否运用正确;②图片、图注和文字内容是否协调统一;
③作品的整体布局是否美观大方。

其次教师对小组间合作过程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如下:①是否所有学生都参与了任务活动;②任务的分配是否失衡;③小组成员间交流是否充分。

最后,教师对本次任务需要掌握的word图文混排的技能进行归纳总结。

四、结束语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仅仅进行了一个学期,“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应用时间还很短,实践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努力构建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本文为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编号:143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