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
主体间性视域下青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审视与反思
主体间性视域下青年网络道德失范的审视与反思
作者:赵本燕
来源:《理论导刊》2021年第12期
摘要:主体间性是现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凸显了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性,为有效治理青年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可行视角。从主体间性视域来看,青年网络道德失范呈现出“无人之境”的假象、“以邻为壑”的交互、道德迷失的困境三维样态。究其原因,网络空间虚拟开放的技术架构与转轨时期的道德裂谷催生了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青年网民异化的个体主体性与弱化的道德判断力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范风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与教育合力效应微弱影响了网络失范治理效能。治理青年网络道德失范,一要强化技术约束,健全规范机制以搭建“安全屋”;二要开拓红色阵地,加强观念引领以奏响“主旋律”;三要深化视域融合,凝聚道德共识以构筑“同心圆”。
关键词:主体间性;网络空间;话语表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12-0082-07
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与对策研究”(2020ECNUMY23)。
作者简介:赵本燕(1994-),女,安徽芜湖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加速融合,网络对人的影响从局部性、领域性扩展为全局性、全方位,人们的信息交流模式及信息传播深受网络语境的影响。但网络生活的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由与秩序间的张力,催生了大量网络失范行为。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专辟章节,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强调要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1],其中,青年是活跃于网络空间的主要群体。因此,加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必须有效治理青年网络道德失范,提高青年网民道德素养。实际上,道德规范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共识基础上的话语体系与表达体系,互联网的多元开放性极大地促进了网民主体间的沟通交流。因此,主体间性为审视与治理青年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崭新视角。主体间性这一概念自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提出后,经萨特、哈贝马斯等人阐发改造后颇具意味。本文将主体间性运用于治理青年网络道德失范中,意指网民共存于网络共同体中,面对青年网络道德治理这一客体,同时扮演交往实践主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
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
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
(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种是"过程模式",
(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分析-最新文档
教师课堂教学失范行为分析
一、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类型
教学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为了达到其教学目的,其课堂教学的行为脱离了适当规范的课堂行为轨道的约束和限制,有可能违背职业道德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1.目的型失范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墨顿认为,社会整合的缺乏会造成极度紧张,实际上是因为社会手段和目标不统一所造成的,从而出现越轨行为。教学示范行为也会出现这种目的性失范行为,比如一些教师为了在课后能够获得更多的有偿家教,导致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保留,把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当一回事。因此,目的型教师失范行为主要是指教师为了谋取个人的功利性利益,以教谋私,违反教育规范制度,导致教师和教学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目标,导致教学手段和途径的不正当和不符合规范,最终导致教学失衡。
2.价值取向失范行为
价值取向失范行为主要是指教师自身存在较为严重的消极甚至极端的思想,导致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当下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或教育教学观相背离,最终在课堂教学上造成的失范行为。比如一些教师因自身的遭遇而迷失方向,不分善恶美丑,不分好坏是非,经常在课堂上宣扬不劳而获的思想,或者大肆抨击学校、社
会甚至国家,将自身的不满消极情绪毫无遮挡地发泄在课堂上,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严重的打击,这样的教师价值取向失范行为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学生“有样学样”,容易随意抨击学校、怀疑社会、否定国家。
3.情感个性缺陷失范行为
情感个性缺陷失范行为,一方面是指教师失范者在生理、心理或情感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比如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败,导致在情感和精神上受到较为严重的打击,从而由悲转怒,将这种挫败感发泄到学生身上,甚至会变相体罚学生。另一方面还主要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偏见,最常见的就是偏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听话的学生,对后进生存在偏见,忽略成绩一般的学生,比如排座位时优先考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把不听话的学生放在教室的最后面。这样的教师教学失范行为有失公平公正,无限放大学生的过错,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人工智能冲击下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与对策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理论探索
94 传媒∷MEDIA 2021.5(上) 人工智能冲击下的
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与对策
文/张 静
当今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普及使得“算法和大数据”广泛渗入新闻领域,在技术理性营造的媒介环境中,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已发生重要变化。机器新闻、计算机数据分析、算法推荐等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高效的新闻产播优势,但也带来深层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智能新闻高速发展需要新闻规范的引导,应在新的智媒环境里反思问题、探明对策。
一、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冲击:伦理失范问题
计算机和认知科学生成的人工智能作为高度模拟人类心智和能力的技术工具,在程序设定下具备数据分析加工和认知决策效用,某些实践甚至超越人类。虽然微观上品类各异,但其实质是“通过度量现实世界而得到数据,用机器学习去提取数据中的算法模型,并以此模型来进行相关决策”。正是因为这种处理信息的自动化数据化模式,在新闻结构的三个维度上产生了系列伦理失范问题。
1.新闻主体上:引发人的主体性危机和主体功能削弱。人工智能驱动新闻的模式衍生出了“机器新闻”,它通过“机器人写作”的特定程序提取加工新闻信息数据以产出新闻文本,通过“机器算法”过滤信息做出新闻决策,诸如气象、财经、体育新闻领域。这种机器新闻无论是机器对人类新闻采写模式的效仿甚至替代,还是对新闻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都表现出脱离新闻主体的高度自动化数据化倾向。它导致了两方面的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其一,新闻记者主体性危机。自动化新闻载体“机器人”颠覆了新闻记者在新闻生产活动上的主体性地位,以机器写作和分析数据生成新闻产品的媒介取而代之。这虽然高效缩减了新闻记者的劳动负担,但同时侵占了其新闻采写和创生新闻价值的主体权利,新闻记者本身的主体角色受到挑战。其二,新闻记者的专业性削弱。智能机器运作的新闻生产模式,改变了新闻的专业性的价值和监督作用,削弱了新闻记者的专业性。传统新闻活动由新闻记者对新闻进行信息筛选、事实核查、流程把控和价值输出,他们对此承担认知把关责任与伦理褒贬,这些因素共同提升了新闻的主体功能及专业高度。而被非专业化的机器新闻打破的新闻形式,降低了其主体功能作用。
行为失范原因分析报告
行为失范原因分析报告
行为失范是指个人或集体在特定情境下违反社会规范、违背道德及法律规定的行为。行为失范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其原因有多种多样。本文将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个人因素来看,行为失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个人性格与心理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以及压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对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具有攻击性、叛逆心理等性格特点的人更容易产生行为失范的行为。
二是价值观与道德观念。一些人的价值观念相对混乱,对社会公序良俗、道德底线等缺乏认同和约束,容易做出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
三是个人兴趣诉求与利益冲突。当个体的兴趣追求和利益诉求与社会、法律的规定发生冲突时,个体可能出于满足自身利益的需求而违反规范,从而产生行为失范。
其次,从社会因素来看,行为失范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比如,社会文化中缺乏对道德底线的强调和约束,以及缺少良好的道德样板和引导,容易导致行为失范的出
现。
二是社会规则和制度的缺陷。社会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能力不够,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不到位,导致了一些人对规则和制度的逃避、漠视,甚至破坏,从而使行为失范得以存在和滋生。
三是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的贫富分化、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会导致一些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采取违法违规的行为,从而产生行为失范。
综上所述,行为失范的原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可能对行为产生影响。社会的文化背景、规则制度以及经济环境等因素也会对行为失范产生影响。要减少行为失范的发生,就需要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入手,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意识,并加强社会规范的制定和执行能力。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教育社会学的视角
摘要:当今大学生行为失范越来越常见,也有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被放在了这之上,然而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怎样来处理这问题,依然值得我们讨论和深思。
关键字:失范行为、案例、评析
一、大学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理论解释
社会失范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默顿(Merton ,R. K. ,1938)提出,他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文化传递理论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个人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社会学家克利福特• 肖(Cli fford Shaw)和亨利•麦凯(Henry McK ay)研究发现,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
二、关于大学生失范行为的案例
案例1:学生在校园楼顶公开做爱
中新网3月31日电,美国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正在调查一件学生当众做爱的尴尬事。据台湾《联合报》31日报道,26日,一对男女在该大学育学院12层大楼屋顶做爱,楼下广场正举行一场慈善义卖会,两人请数百人免费看了“活春宫”。两人本科在屋顶的中央处做爱,这么一来,至少现场观众只剩下拍照并将他广为流传的摄影人了,但两人却挑了屋顶靠墙边缘快活,光天化日下请楼下所有人参观,吓坏校方。
案例2:女大学生宿舍内产下女婴,怀胎十月竟无人发现
十八九岁,本是一个女孩子享受自己最美好时光的时候,但是今年刚上大二的她,却承受了同龄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与压力,在一个大家都去上早课的清晨,她却躺在宿舍的公共厕所里,旁边就是她的女儿了。她还是个孩子,她将如何面对这个事实?她的心里能经得起如此的打击吗?这值得我们深思。
涂尔干的社会失范理论研究与启示
涂尔⼲的社会失范理论研究与启⽰
2019-01-29
失范理论作为⼀种早期很有影响的社会学归因理论,它把个⼈或者群体的越轨⾏为的主要原因归于社会,是⼀种环境主义的观点。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是失范理论的代表⼈物,正确理解其关于社会失范与重建的思想,可能会对处于加速转型时期中的我们有所启迪。
⼀、涂尔⼲的失范理论基本内容
涂尔⼲的社会失范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来阐述:
(⼀)失范的涵义
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埃⽶尔·涂尔⼲最早提出的。涂尔⼲认为,现代社会中的失范是由于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改变尚未完成⽽造成的。由于分⼯的细化和局部不恰当⽽导致社会结构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调节发⽣故障,⽆法维系⼈们之间的联系,⼈们的欲望和⾏为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从⽽导致社会失范。在这种失范的状态下,社会上缺乏被普遍认同的规则和道德标准,个⼈和社会都会陷⼊混乱。
(⼆)社会的重建
对涂尔⼲来说,既然现代社会的危机本质上是⼀种道德危机,那么重建社会秩序的主要措施就应该是发挥道德规范的调节作⽤,建⽴⼀种与现代社会分⼯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
1、职业道德
涂尔⼲相信,职业群体不仅可作为联系国家与个⼈之间的关系的桥梁,⽽且可⽣成⼀种规定其成员⽣活的道德权威:“在职业群体⾥,我们尤其看到⼀种道德⼒量,它遏⽌了个⼈利益主义的膨胀,培植了劳动者对团结互助的极⼤热情,防⽌了⼯业和商业关系中强权法则肆意横⾏。”[1]通过建⽴各种职业团体和职业伦理,能够防⽌国家权⼒集中和个⼈陷⼊分散⽆能的境地,从⽽重建社会的协调⼀致,即有机团结的状态。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高校学生失范行为表现及归因分析
作者:黄波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年第09期
一失范行为的界定
“失范”一词源于希腊文,最早指不守法、尤其指亵渎神的现象。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以此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在当时,由于社会处于变革期,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这就是失范。如今,高校学生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制度的行为等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等。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一般性违法行为数量很大,比如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赌博、违反交通法规等。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最主要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普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显然比越轨行为的后果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方式、执行力量也截然不同。
二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
(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高校暴力事件也屡屡发生。而在学校内恃强凌弱、诈骗钱财、挟持他人、从事不法行为等更是屡见不鲜。所有这些,都令人不寒而栗,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了恐慌,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除了青春期本身具有暴力倾向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是主要原因。据调查,多数暴力学生在心灵和肉体上都曾遭到父母或教师不同程度的伤害,结果变得感情冷漠、自我中心、与人疏远。
地方政府行为失范的“利益—观念—权力”三维研究
地方政府行为失范的“利益—观念—权力”三维研究
随着我国分权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地位大大提高;同时,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与地方经济发展直接挂钩,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利益分化、价值观念趋于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失范大量产生:地方政府保护过度、地方政府机构膨胀、资源汲取乱、政策执行偏差……这些失范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利益、观念、权力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有意义的探索,但为什么我国的地方政府行为失范仍然有继续泛滥的趋势?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在于目前的探索还只是停留在对现象进行单个纬度分析的阶段。在新形势下,由于地方政府行为失范牵扯到的面更广,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面对的实际形势更复杂,必然要求将多个纬度综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从我国地方政府行为失范的状态演变和大量失范现象入手,将造成地方政府行为失范的“利益”、“观念”、“权力”三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因为利益是地方政府行为产生的基础,观念直接支配地方政府行为,权力是控制、影响地方政府行为的有效力量。在分析中发现无论何种状态的失范,所要面对的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利益、观念、权力三个影响因素的长期并存和相互作用。
于是,本文提出了“利益—观念—权力”对地方政府行为造成影响的互动模型,该模型的运行机理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利益、观念、权力分别能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影响;第二,利益、观念、权力不是独立运作的,三个影响因素的密切互动才是造成地方政府行为失范的深层次原因。根据这一互动模型,本文分别对三者的不同互动状态进行了分析,即利益、观念、权力分别占主导导致的地方政府
第四章 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域环 境中,社会规范是不同的,社会规 范具有明显的历史差异性和地域差 异性。
三、社会规范的特征
(三)历史性与恒常性
历史性
社会规范作为一种文 化现象,具有较强的 历史积累性。
恒常性
社会规范虽然会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变化,但它在一定 的历史时期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一般不会 频繁发生变化。
第二节 社会失范
一、社会失范的内涵
(一)社会失范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迪尔凯姆《自杀论》 默顿:规范的缺席 克利纳德
一、社会失范的内涵
(二)社会失范的定义
所谓社会失范,一方面是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功能丧失,无 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另一方
所谓社会解组,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社会出现 松散、离析的现象,但仍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内的一种状态。
无规范
社会解组
价值崩溃
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
个 相 当 长 时 期 中 对 社 会 生 活 发 挥 有 效 调 节 作
域 中 , 范 的 主 体 、 范 的 目标 、 范 的 手 段 、 失 失 失 失
范 的 行 为 有 着 较 大 的差 异 , 而 有 着 不 同 的形 因
用 的社 会 价值 规 范 体 系的 合 理性 受到 强 烈 冲击 , 意 味 着 一 个 新 的 社 会 价 值 规 范 体 系 诞 生 的 必 然
关 键 词 失 范 类 型 分 析 三 维 视 角
朱 力 , 京 大 学社 会 学 系教 授 南
2 0 9 10 3
类 型 化 是 我 们 日 常 生 活 中 解 释 事 物 的 基 本
方 式 。 历 山 大 ( ea dr 认 为 , 们 之 所 以 常 亚 Alx n e ) 人 常 采 用 类 型 化 方 式 来 解 释 世 界 是 “ 为 他 们 充 分 因 期 望 每 一 个 新 的 印 象 都 将 是 他 已 经 发 展 起 来 的 对 世 界 所 作 的 理 解 的一 个 类 型 。 种 类 型 化 方 式 这
们 遭 遇 到 某 些 新 的 和 令 人 激 动 的 事 物 时 我 们 也
期 望 这 种 新 的 特 性 和 令 人 激 动 的 特 性 是 可 以 被
、
以往 失 范 的分 类
高 兆 明 以 不 同 社 会 背 景 下 失 范 的 社 会 性 质 为 标 准 将 失 范 分 为 : ( ) 态 下 的 社 会 失 范 , 所 赖 “ 1常 其 以 形 成 的 那 个 社 会 生 活 方 式 在 根 本 上 仍 然 没 有 失
第四章: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
第三节 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 一、社会失范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成因 • 二、社会失范是转型期突出的社会问题 • 三、社会规范的发展与完善是社会问题解决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失范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成因
• 环境污染问题,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对自然界排放 污染物质。当世界现代工业化规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或阶 段,必然造成自然环境自身运动无法净化的全球性污染。
本章要点
• 1 社会规范是协调人们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维护社 会正常秩序与社会共同生活,调节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活 动的规矩与准则。它主要有习俗、道德、宗教、纪律与法 律五种基本类型,这些类型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约束人 类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标准性和复杂性、普遍性与差异性、历史性与恒常性、共 有性与阶级性。 • 2 社会失范即社会规范的缺乏或者丧失,它包括微观和 宏观两个层面。依据不同的标准,社会失范可以划分为不 同类型,如分为常态下的社会失范与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 个体失范与群体失范,积极的失范和消极的失范等等。
• 当社会处于转型期,这就意味着原有社会类型下的既定秩 序已经被打破,随着社会向新的类型的转变,需要建立与 之相应的新秩序;但在社会转型正在进行、尚未完成之前, 新旧两种社会秩序只能处于交替过渡之中,这时的社会运 行就会表现出一种非常规状态。 • 第一,规范真空。 • 第二,规范迷乱。 • 第三,规范软化。
失范理论
• 问题一:默顿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明确 谈论越轨和失范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
• 失范是一个需要解释其产生之理由的现象。 越轨是一个无需解释的概念,越轨,即 “对社会规则的侵犯”。对于越轨,我们 只需要明白,什么样的失范就会产生什么 样的越轨行为。 • 对于越轨的理解,只有在失范概念得到明 确说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变得清晰。
• “为什么越轨行为的频率因社会结构的不同 而不同,为什么越轨行为在不同的社会结 构中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模式。同以前一样, 我们今天对社会结构通过何种过程而产生 这样的环境,即使得对社会规则的侵犯构 成一种‘正常’的(也就是预料中的)反 应,仍然知之甚少。本章(文)试图澄清 这一问题。”
• “实际上,我的主要假设就是:从社会学的 角度来说,异常行为可以被看成是由文化 确定的目的和由社会结构提供的实现这种 意愿的途径之间所存在的分离状态”。 • ——默顿
• 过度强调文化目标无视合法手段,造成了 社会的失范。与之相适应的是创新行为模 式。而默顿可能认为,创新行为模式是所 有越轨行为中最早可能出现和最主要的一 种。之后的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反叛都 是创新行为模式的衍生产物。也就是说, 创新行为、仪式行为、退却行为和反叛这 四种越轨行为模式之间存在着转化的连续 性。
• “从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的独立变化所产 生的各种社会类型中,我们将首先探讨第 一种——一个少见的、一味强调具体目标 而不相应地强调制度化程序的社会。…… 在这一语境下,最重要的问题变成,在编 制文化上赞赏的价值之网时,哪一种适用 的程序效率最高?在技术上最为有效的程 序,不管文化上合不合法,都成为典型地 偏好制度性规定的行为。随着这一减退过 程的继续,社会变得不稳定起来,便产生 了涂尔干所谓的失范(或无规范状态)‛ (‚社会结构与失范”,第264-265页)
当代大学生失范行为现状及防预对策
到失范行为的严重后果,增强守法意识。
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设立心理咨询中心
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 们解决心理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 力。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对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其产生失 范行为。
03
防预对策亟待加强
目前,高校在预防和处理大学生失范行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预防
机制不健全、惩处力度不够、教育引导不足等,需要加强相关对策的研
究与实践。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化影响因素研 究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 探讨大学生失范行为的 影响因素,特别是家庭 、学校、社会等方面的 综合作用,以更全面地 了解问题的根源。
加强网络监管
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大 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鼓励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行为进行监督,对于发现的失范行为及时予 以制止和惩处。
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自觉抵制网络中的 不良诱惑。
建立大学生失范行为的预警与干预机制。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实证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反思三维目标认知失误,矫正课堂教学失范行为
境) 、 理( 理性 思 考 ) 和行 ( 可操 作 性 ) , 而 前 文 的 案 例 二 缺 乏 这 些要 义 , 唯 独在 关 注知 识 的文 本 内容 而 已 。 情感 态 度价 值 观要 靠 教 师 创 设 情 境 自然 渗 透 . 学 生
程标 准 出台 ,其 内容 标 准 也会 被 一 些 教 师 当成 教 学 大 纲
《 历史》 必修二《 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的变迁》 一课时 , 有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分 组 展示 祖 孙 三 代 服 饰 、 饮食 、 住宅 、 习俗 的变 迁 , 用 身 边 事 去 细 致 人 微 地 描 摹 历 史 。但 是 学 生 的 展示大多琐碎 、 重 复 。下 课 铃 声 响 起 , 喧闹之 中, 学 生 眼 前 只 是 滑 过 了 大 量 杂 乱 的 图 文 ,教 师 只 是 被 动 的 旁 观 者。 教 学“ 展示 ” 缺 少 在 教 师 引 导 下 由知 识 学 习 向认 知 能
首先 , 目标 不 可 主 观 随 意 , 要研究课程标准 , 确保 目
标设计的全面准确。
教 学 目标 不 是 凭 借 教 科 书 或 是 授 课 教 师 的偏 好 确
材的体 系。 必修 三课程 目标 的要求是 : “ 基 本把握 思想文
社会转型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失范与规整
为 . 制 度 提 供 的 一 系 列 规 则 由 国 家 规 定 的 正 式 约 束
f 制 度1 、 社会 认 可 的习惯 习俗 、 伦理 道德 、 文 化传 统 、 价值 观 念及 意识形 态等 非 正式约 束r 制 度1 和 实 施 机
制 所 构 成
、
制度 、 失 范 与 职 业 教 育 制 度 失 范
3 . 政 治 学观 点 。在 政 治学 领 域 . 制度 一 直是 其 研 究 的主要 对象 在传 统 的政 治学 研究 中 . 制 度 是
指 与 政 治 活 动 直 接 相 关 的 公 共 权 力 机 关 及 其 之 间
( 一 、 带 】 度 的 三 维 界 定 制度 是社 会科 学 中广泛 应用 的一个 概念 . 概 括
理 论 等 方 面的研 究 ; 李静 ( 1 9 8 5 一) , 浙 江衢 州人 , 衢 州职业技 术 学 院讲师 , i-  ̄ - - + L 事教 学论 方面的研 究。
基金 项 目 : 2 0 1 3年 - 4 e c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失 序 与 重 建 : 我 国 社 会 第 二 次 转 型 中的职业教育秩序研 究” ( 编号 : 1 3 YJ A8 8 0 1 1 7 ) , 主持人 : 朱 芝 洲
的相互 关系 、 结构 和安 排等 。 上个 世 纪 8 0年 代 兴 起 的政治 学新 制度 主 义分 为 “ 历 史 制 度 主 义 ”、 “ 理性 选 择制 度 主义 ” 和“ 社 会学 制度 主 义 ” 三 个 学 派 历 史 制 度 主 义学 派 把 制度 理 解 为扎 根 于 政 体 的组 织 结 构 或政治 经济 中的正式 或非 正式 程 序 、惯例 、 规 范和 风俗 : 理 性 选 择 制 度 主 义 学 派 把 制 度 理 解 为 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
朱力
2012-10-25 15:48:51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南京)2006年4期第118~123页【作者简介】朱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类型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解释事物的基本方式。由于对失范的类型分析有利于把握失范的特征和对失范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价值、规范、行为三个维度的分析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发现其中有既符合理论逻辑,又符合经验事实的失范类型。
【关键词】失范/类型分析/三维视角
类型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解释事物的基本方式。亚历山大(Alexander)认为,人们之所以常常采用类型化方式来解释世界是“因为他们充分期望每一个新的印象都将是他已经发展起来的对世界所作的理解的一个类型。这种类型化方式不仅仅是在传统的总体水平上起作用。即使当我们遭遇到某些新的和令人激动的事物时我们也期望这种新的特性和令人激动的特性是可以被理解的:它将被我们在我们已拥有的参考词汇范围之内所认识。我们无法将自己从我们的分类系统中剥离出来”①。尽管我们力图将遇到的所有事物都概括到我们已有的分析框架中去,但真实的事物每每不同,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用现有的分析系统无法涵盖的新事物及其新性质,这时我们需要创造一些新的范畴或类型来标示它们。类型分析是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将研究对象化繁为简,清晰地把握事物的特征。我们应用这一方法,可对纷繁复杂的失范进行梳理,进行深入分析。类型分析只是一种失范
行为的形式分析,不能替代原因分析。它必须与因果分析结合起来,才更具解释力。
一、以往失范的分类
高兆明以不同社会背景下失范的社会性质为标准将失范分为:“(1)常态下的社会失范,其所赖以形成的那个社会生活方式在根本上仍然没有失却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因而,这种社会失范一般不会形成大规模、全局性、持续的社会失范现象,它更多的可能是在一种局部、暂时的意义上出现。而且这种社会失范现象本身对社会秩序更多的是具有直接消解性的消极性,虽然这种社会失范也会以不同的方式最终转化为推进理性进步的积极力量。(2)转型时期中的社会失范,其存在的根据在于既有的那种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世界失却了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在于社会生活方式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一方面意味着曾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对社会生活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合理性受到强烈冲击,意味着一个新的社会价值规范体系诞生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意味着这种社会失范的原因在于两种生活方式的更替,以及由此决定的两种社会价值规范的更替”②。还有是以失范的主体为标准来分类,可分为群体失范与个体失范。群体失范是指失范的行动者是一个团体、组织或单位,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个体失范是指个体自身所做出的失范行为。“一些种类的失范是一个人单独行为的结果,另一些是群体行为的结果。这里的群体可以是一个公司或一个政府部门,如一个公司向某个政府部门的行贿受贿活动”③。
我们回归到一种最简单的分类,既是按照失范发生的不同的领域进行分类。因为在不同领域中,失范的主体、失范的目标、失范的手段、失范的行为有着较
大的差异,因而有着不同的形式与特征。笔者主持的“社会失范与社会风险课题”,曾对我国实际生活中的失范按领域进行了这种分类。通过对《人民日报》1980年、1990年和2000年三个年度关于社会失范报道的抽样检索,以及对《法制日报》1990年和2000年两个年度关于社会失范报道的抽样检索研究,按照失范发生的领域与性质,初步将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社会失范分成经济领域的失范(即经济失范)、政治领域的失范(主要是行政失范)、社会领域的失范(即社会失范,此处是除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以外的狭义的社会失范)和文化领域的失范(文化失范)④。
以上的统计数据表明:从1980年到2000年,这两家报纸对社会失范的报道的数量总体上来看都有成倍增长,《人民日报》1980年报道失范新闻有192起,2000年报道458起,增加了2.36倍。《法制日报》1990年报道的失范新闻268起,2000年有596起,增加了2.22倍。但失范的内容、类型结构的变化不是很大。其中,经济失范和狭义社会失范中的治安领域的失范上升的幅度最大。尤其是治安领域的失范,在《法制日报》的统计中已经占了社会失范总体的一半多,对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危害甚大。政治失范的案件,在性质上烈度增加,以大案要案为主。文化领域的失范主要是学术性失范与知识产权纠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虽然按照失范发生的领域予以了分类,但这种分类依据不是绝对的。四种失范类型彼此间是互相关联的。比如除了经济失范以外,其它三种失范类型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也都和经济失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都是为了追逐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导致的失范行为。又比如,除了社会失范中的道德失范以外,其它几种失范类型也都和道德有着根本的联系,可以说,所有的失范行为的发生究其根本,是源于失范者缺乏一定的道德自律性与道德价值理念的偏颇。我们都知道,被报纸所报道的失范现象一般都是在当时或当地有点典型意义的,或有影响的案件,而那些日常可见的影响力很小的失范现象则常被报纸所忽视,因此,报纸报道的失范数目和事实的失范数目存在差距,事实的失范现象往往多于我们能在报纸上所看到的报道的数目。报纸所报道的失范类型仅仅是现实失范的风向标。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社会转型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失范的类型是日渐多样化,危害程度也日趋加深。这种分析类型的缺点在于许多失范形式是交叉的,较难归类,或者归类含糊。
二、失范三维分析框架
失范是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产生紊乱,人们的行为失去了标准或不遵守规范,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的状态。失范现象是一种非常广泛的社会事实,不是社会中某个部分,某个局部的问题,它与社会生活的各种基本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仅仅在失范的概念上绕圈子,不去探寻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失范的具体表象,只会进入失范概念的迷宫而不能自拔。要探寻现实生活中的失范,必须要有一定的工具,这就是理论的分析框架。无论是人的价值理念的迷失,这一主观精神方面的失范,还是人的行为失范这种客观方面的失范,都通过对规范的关系才能显现出来,衡量它们的客观评判标准就是规范。根据我们对失范的定义,失范包涵社会规范的失范与个人行为的失范双重含义,而这两者之间有一个中介的精神纽带的联系,就是价值理念的失范,价值理念是规范与行动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因素。相对于规范的失范和个人行为的失范,价值层面的失范也有双重的含义,即社会价值理念的失范与个人价值理念的失范。社会价值理念的失范即指由规范建设的价值理念的混乱而引起的规范的解组现象。个人价值理念的失范即指因个人无法认同规范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而引起的行为上与规范的背离现象。单独地考察规范存在的合法性或单独地考察个人行动的合理性,都离不开价值理念的因素。因此,笔者提出“价值-规范-行为”三维分析框架对失范进行分类,即失范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观察和理解:
第一维度是价值失范。规范是依据价值理念而建立的,是价值理念与实际原则的结合,价值理念指导着规范的建构与个人行动方向的选择。它既包括社会主文化价值观念的失范,如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漂移、含混、不合理;也包括个人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迷惑或不认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规范的价值合理性与人对规范所依据的价值的认同。在规范设计、建立之初,特定的价值理念起着重大的作用。价值理念也是社会的制度与规范产生的依据与理由,也是人们需要规范的目的意义。价值理念始终把握与矫正规范操作过程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