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合集下载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教法分析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教法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教法分析

一、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同时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安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课前已经自学了相关内容,对图形按相同的比放大缩小有初步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分析、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交流活动中来,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大单元教学设计

比例教学设计

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单元4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形放大的含义。

2.学习内容分析: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认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难点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一、新知导入

1.联系生活实际

(出示教材中第59页图片)师:你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生:拍下的照片是把的长城缩小了;

生:老人用放大镜把报纸上的字放大;

生:投影仪把原来的图表放大了;

生:微生物被显微镜放大了。

师:你玩过计算机吗?你知道它的放大缩小功能吗?

师:出示在计算机上将图片放大缩小的图片,并找张图片让学生上

台体验和练习。

师:师: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

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由具体情境的实例引入放大与缩小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讲授新课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任务一:研究图形的放大现象。

(1)师:我们来试试怎样把图形放大。

课件出示教科书P58例4

师:我们先以方格纸中的正方形为例,请大家按2:1画出正方形

放大后的图形。

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变化后的长度:变化前的长度二2:1

生:比的后项是1,是放大比例尺。

生:就是把各边的长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推荐3

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第1篇】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

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

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

大或者缩小图;

3、展示学生杰作;

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材第59、第60页。

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提高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3.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

重点:使学生明确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其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难点:感受图形放大、缩小的过程,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课件。

1. 出示教材第59页的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 哪些是放大?哪些是缩小?

师:由此说明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1. 出示教材第60页例4。说一说按2∶1放大图形是什么意思。

(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 画出放大后的图形,通过数一数或者量一量的方法,看看三角形斜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3. 观察、对比原图形与放大后的图形,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方法:结合具体图形,讨论交流。

4. 汇报结果:一个图形如果按2∶1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有变。

5. 讨论: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照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图形缩小了,但是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边的长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A类

用5根相同的小棒摆成一个五边形,若用相同的小棒摆一个边长放大到原来的4倍的五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笔者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就本课而言“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实物或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性是指图形变换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60例四

【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教材编排是学生在六年级分阶段学习了比、比例及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后,作为比例的应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是不明确的,需

要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形状没有发生改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

2.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相似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在方格纸上画出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的过程,掌握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知道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难点:体会相似图形对应线段比相等、对应角相等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

1.课件出示下图。

2.学法提示。

(1)思考:请认真观察照片,你喜欢哪一种变大的照片呢?

(2)组内交流,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3.汇报。

生:我喜欢图3,只有照片的长和宽同时放大相同的倍数,看起来才美观。

4.小结:只有照片的长和宽同时放大相同的倍数,才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活动2观察、感受图形的缩小

1.课件出示下图。

2.观察照片,思考:图几符合数学意义上的缩小?

生:图3符合数学意义上的缩小,因为它把长和宽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活动3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课件出示教材57页主题图)

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预设

生1:左上图是把物体缩小。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方格纸。

【情景导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李林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李林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

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图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位似图形的画法。

学生分析

八年缄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

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设计理念

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制作课件、操作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人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人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步感知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生:看不清啊?

师:怎样才能看清呢?大家想一想。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那现在大家仔细看我又在干嘛(教师缩小图片)。

生会说在缩小图片,(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察图片

师:你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哪些是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出示教材中第59页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图1:缩小,图2:放大,图3:放大,图4放大)

师:你玩过计算机吗?你知道它的放大缩小功能吗?

学生发言

师:出示在计算机上将图片放大缩小的图片,并找张图片让学生上台体验和练习。

师:大家做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一) 寻找放大的规律。

(1)出示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方格纸上分别有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三张图。大家看一看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中的内容。以前学生对比、比例、比例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比、比例的意义进行了研究,通过学习,学生对比、比例、比例尺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具体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比一比、看一看等方法,从而发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原图比较只是大小变化,形状没变。

学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主题图。

2、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60页例4,并思考下面问题: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2)放大后每条边分别占多少格?

(3)观察每个图形放大后与原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不能直接看出多少格,该怎样确定?

2、课件出示例4:

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1.考考你。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自己动手画一画。

参考答案:

思考: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他们的内角、边长、周长,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教师总结:边长、周长变了,内角没变。

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2.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

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教师小结: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总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与缩小后,所得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并没有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25分钟)

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

人教版六年下数学第4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人教版六年下数学第4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9~60例4,完成教科书P61“练习十一”中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形放大的含义,能联系图形放大的含义自主迁移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联系和区别。

2.联系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在认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导入新课

1.教师在计算机上利用鼠标拉动一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我发现图片在放大和缩小。

2.引入课题。

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非常广泛。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59的主题图)仔细观察,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拍下的照片是把实际的长城缩小了;放大镜把报纸上的字放大了;投影仪把原来的图表放大了;显微镜把微生物放大了。

师:这些现象我们都遇到过,仔细观察并对比放大或缩小前后的物体,你有什么感想?

【学情预设】学生会针对四幅图发表自己的想法。照相机、放大镜、投影仪等等,它们将原来物体的图象大小改变了,但是形状没有改变。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其他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来说明。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课件;答题卡、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四、说教学过程:

一)、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揭示课题:

1.借助实物投影放大、缩小。

在一张纸上写着我的生日,同学们,一起看看,知道我的生日了吗?(字很小,看不清)怎么办呢?(放在实物投影上放大)放大到看

不清了,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把它缩小。知道我的生日了吗?

2.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看来呀,我们借助实物投影,我们可以把字放大或缩小。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一些放大、缩小的实例)

3.揭题: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入手研究。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说明和反思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说明和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说明和反思说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意图、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1、学生已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我把“理解图形如何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法、学法:

通过直观演示,情景激趣,结合生活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经过观察、猜想、分析、操作、质疑、小组交流、合作学习、验证等过程形成理性认识。

说教学难点

我把“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对应边的比相等,对应角不变)”做为本节课的难点。

说教学设计

在课件设计上,我首先设计了放大或缩小后图片的几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特征:即改变的是大小,不变的是形状。随即我给出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即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或缩小。然后,给出例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猜想、分析、测量、质疑、验证等方法去体会、去理解图形按2:1放大,并不是把面积放大2倍,而是把对应的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然后,我又编写了一道将三角形按1:3缩小的例题,让学生在对图形的放大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尝试缩小图形。然后我设计了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让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面积上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尤其是面积的变化是按边长比的平方来扩大或缩小的。最后我设计了典型的几道练习题,进行当堂检测,通过学生的板演、展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

反思

新人教版数学六下第四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反

一、案例背景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

二\ 案例陈述

(一)谈话引入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有没有兴趣看看?

看不清,怎么办呢?(生:放大)

课件出示照片,随意拖动鼠标把图缩小。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像刚才把长方形照片放大或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说明: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让学生初步感知放大与缩小的情形,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三个放大的青蛙图问:哪个是原图放大后的图形,为什么?怎么放大的?

说明:让学生初步感知放大缩小的规律,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

把图形放在网格中进行验证并得出按2:1放大(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为学生后面更好的尝试学习铺垫。)

2.你能说一说2:1 放大的含义吗?还可以怎样理解/(让学生从知识的另一些方面理解)

3. 1:2缩小怎么理解?

(三)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

1.你能根据刚才学的知识自己创造一个图形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56--58。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放大与缩小现象的感性认识

﹙2﹚比的意义

﹙3﹚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2.原型:

﹙1﹚按2:1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例4﹚

﹙2﹚按3:1将放大后的图形进行缩小。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

﹙2﹚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老师这儿有几张精美图片,同学们想看吗?(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内容)

2. 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与解决:

1.教学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观察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生: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

﹙3﹚共同小结:将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即可,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着画一画。﹙方法同上﹚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课件出示: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什

么关系?小组交流后汇报。

师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三﹚训练与应用

1.完成5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并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

2.练习九第1题

做完后,让生说一说为什么B和C不是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3.练习九第2题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与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你表现如何?你有什么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