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事业单位通用知识:经济部分常见经济学名词
常见经济学名词

23
垄断
一个或少数几个卖者控制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的市场结构。
24
寡头
市场上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每个卖者都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市场结构。
25
垄断竞争
市场上存在许多卖者,但每个卖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有所不同的市场结构。
26
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11
资本收益
资本资产(如股票、房地产)出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部分。
12
资本主义
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13
需求曲线
显示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表示。
14
总需求
经济中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计划支出的货币总额。
15
总供给
经济中所有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额。
16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常见经济学名词
序号
名词
解释
1
绝对优势
一个生产者以比其他生产者更低的成本生产某种商品的能力。
2
逆向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上高质量商品被低质量商品驱逐的现象。
3
选择成本
做出一个选择所放弃的次优选择的最大价值。
4
平均成本
总成本除以总产量得到的单位成本。
5
边际成本
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6
债券
27
货币政策
政府通过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28
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影响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
常见经济术语及解释

常用经济名词解释汇编1、宏观调控: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
2、扩大内需: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
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
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3、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4、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也称社会总产品。
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
它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理论基础不同外,计算的范围和方法不同。
社会总产值是包括物耗在内的社会产品的总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只是新增加的价值。
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而国民生产总值则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5、GNP:英文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经济学名词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7.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它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10.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能力的资源11.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12*.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13.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15.生产率:每一个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16.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17.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产生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18.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19.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20.实证表述: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21.规范表述: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22.*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23.*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24.进口品: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25.出口品: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26.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27.*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的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28.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29.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对价格的上升,对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30.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31.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32.*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33.*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34.*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35.*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36.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37.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38.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39.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40.*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41.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42.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43.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44.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态45.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46.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性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47.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48.总收益:一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价格*销售量)49.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50.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51.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52.价格上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53.价格下限: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54.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分配的方式55.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56.支付意愿:买者愿意承担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57.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承担支付的最高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58.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值59.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60.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性效应61.矫正税(庇古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62.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原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63.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64.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65.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66.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67.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68.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69.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70.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71.公共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72.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的货币量73.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能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74.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75.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76.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77.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78.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总大于经济利润)79.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80.*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81.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82.*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例:营业餐厅的刀叉)83.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例:餐厅中的水电费)84.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量85.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86.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量87.*边际成本(MC):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88.*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89.*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90.*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91.规模总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在产量变动时保持不变的特性92.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买者与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93.*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94.*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在竞争企业中,边际收益=价格)95.沉没成本: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96.*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形成垄断的三个原因:垄断资源、政府管制、生产流程)97.*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98.价格歧视: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物品的经营做法99.*寡头:只有几个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卖者的市场结构100.*垄断竞争: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的市场结构101.博弈论:研究在策略状况下人们如何行为102.勾结: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103.卡特尔:联合起来行事的企业集团104.*纳什均衡: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在假定其他主体所选策略为既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最优策略的状态105.*囚徒困境: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对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106.*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选择什么策略,对一个参与者都为最优的策略107.生产要素: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108.边际产量递减:单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多而减少的性质109.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110.*边际产量值: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111.资本: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112.预算约束线: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113.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曲线114.*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115.完全替代品: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116.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117.*收入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118.*替代效应: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消费变动119.*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供给: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2. 需求: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3. 市场:指供求双方进行交换的地点或渠道。
4. 均衡价格:指市场上供求达到平衡时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5. 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者的情况。
6.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或产生不公平现象的情况。
7.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8. 通货紧缩:指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情况。
9.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10. 通货:指在市场上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
11. 增长率:指在一段时间内经济规模扩大或减小的速度。
12. 失业率:指在劳动力总量中没有就业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13. 预期效应:指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来行动。
14.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多于进口的情况。
15.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多于出口的情况。
16.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平衡。
17. 弹性:指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其他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18. 垄断定价:指垄断者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19. 成本效益分析:指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佳选择。
20.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政策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21. 外部性:指经济活动对除参与者之外的人或组织产生的效益或成本。
22. 资本:指用于生产的物质或货币形式的资产。
23. 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量,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4. 不完全竞争:指市场上有多个供应者或需求者,但市场力量不够强大以致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情况。
25.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经济学常用名词

经济学常用名词
1. 货币政策:政府采取的控制货币供应和流通的政策措施。
2. 货币供应: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总量,包括现金、存款和其他货币资产。
3. 货币流通:指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流动性,即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转移和流通。
4. 汇率: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值,也指相互贬值或升值的程度。
5. 货币均衡:指货币的供求关系达到均衡,价格稳定,货币流通自由,经济活动正常的状态。
6. 货币收益率:指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投资货币所获得的收益率。
7. 货币危机:指国家货币价值急剧下跌,导致货币汇率不稳定,货币流通受阻,经济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的状态。
8. 货币政策工具:指政府采取的控制货币供应、流通和价值的措施,如利率、税收、财政政策等。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1. 经济学 (Economics)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科学。
它研究个人、企业和政府在资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方面所作的决策,并揭示了经济体系的运作方式。
2. 供给 (Supply)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的数量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生产成本、技术水平和生产者的预期利润等因素。
3. 需求 (Demand)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的数量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个人收入、消费趋势、个人偏好以及市场情况等因素。
4. 市场 (Market)市场指的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机构或机制。
在市场中,供给者和需求者通过买卖来交换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价格和数量的协商。
5. 垄断 (Monopoly)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唯一的供应者或销售者,他们掌握着市场的全部权力。
这使得垄断者能够控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并对市场产生影响。
6. 通货膨胀 (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经济需求,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通货膨胀通常伴随着物价上涨,对经济活动和消费者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7. 货币政策 (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经济总体表现和稳定物价。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做市操作和定向准备金等手段来实施。
8. 贸易 (Trade)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购买和出售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增长,并且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互动。
9.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GDP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增长的重要指标。
10. 通货紧缩 (Deflation)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不足以满足实际经济需求,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上升。
经济知识:经济学名词

经济知识:经济学名词一、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取决于私人储蓄和投资对市场利率的反应程度和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从而调整货币供给的程度。
二、棘轮效应: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转而难于向下调整。
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
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过去的高峰收入。
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这一效应是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
三、示范效应:消费者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消费及其相互关系时,会不自觉地和其他消费者比较,以认定自己的所属,这时候其他消费者对这个消费者的影响,就被称为示范效应。
旅游者以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四、替代效应: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响。
五、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
六、追赶效应指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开始时较穷,它要迅速增长是容易的。
这种初始状况对持续增长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学里被称为追赶效应。
七、羊群效应(也称羊群行为、从众心理)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试题练习】(单选)1.当一个人周围人的收入和消费增加了,她的收入并没有增加,但是她也会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
这句话体现的( ) A挤出效应B乘数效应C示范效应D替代效应【中公答案】C。
经济学名词

1、通货即是流通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交换物,包括纸币、铸币等有形实体货币和信用货币。
2、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3、通货再膨胀政策,通常可以理解为政府通过信贷、财政等手段向金融和经济领域注入超过常规的资金、货币等,以求造成正的物价、防止通货紧缩等。
4、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
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5、利率又称利息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
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 利息量÷ 本金÷时间×100%6、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解释为: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和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包括: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7、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
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8、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定义和主要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吉林事业单位通用知识:经济部分常见经济
学名词
【导语】
吉林省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事业单位考试中经济部分常见经济学名词》,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全年可供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值的综合,它衡量的是一国经济的总体生产能力。
如果GDP比上一年增加1%,那就相当于是说经济的年增长率是1%。
但以价格形式体现出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会上涨。
因此,经济学家喜欢用“实际增长”来测算一国的经济成长。
如果名义上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是7%,而通货膨胀率是5%,那么,实际的年增长率就是2%。
通常情况下,一国GDP的增长率越高,该国的经济越有活力,其货币也会相应地坚挺。
但是,在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时,应该考虑到各自不同的经济基数。
像美国,日本这样大的经济体,增长率在3%左右已经可以视为非常不错了;而像中国这样一个较小的经济实体,如果只有3%的增长率,那就无法认定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了。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
它说明生产原料价格的情况,可以用来衡量各种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
各国是通过统计局来向各大生产商搜集各种商品的报价,并通过自己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百进位形态以便比较。
例如:现在美国公布的数据以1967年的指数当作100来计算,这个指标由美国劳工部公布,每月一次。
大家看到如果公布的这个指数比预期高,说明有通货膨胀的可能。
有关方面会就此进行研究,考虑是否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个国家的货币因而会升值,会产生利好。
如果这个指数比预期的差,那么该货币会下跌。
CPI:这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
这个指数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化情况。
这个指数也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经常参考的指标。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就用它来衡量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是否以加息或减息来控制美国经济的方法。
这个指标在美国由劳工部每月统计一次后公布,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当这个指数上升时,显示这个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了,说明货币的购买力减少了。
理论上对该货币不好,可能会引起这个货币的贬值。
目前欧洲央行把控制通货膨胀摆在首要位置。
通货膨胀却利好这个货币,假如通货膨胀受到控制,利率同时回落,该货币的利率反而会下跌。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网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了解更多公告,请登录吉林事业单位招聘网。
网址里将定期发布吉林省事业单位招聘、吉林省教师招聘、吉林省医院招聘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