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鉴赏——《复制贝多芬》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800字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3badb7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4.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800字作为一位音乐爱好者,我近日观看了一场名为《复制贝多芬》的音乐会,并且深受触动。
此次演出的背后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音乐复制技术的应用,我不禁思考起了音乐创作的本质和复制艺术的定义。
演出一开始,我被舞台上的音乐家们所吸引。
他们身着正装,相互配合协调,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手中捧着乐器,宛如一支庄严而又和谐的交响乐团。
然而,当音乐家们开始演奏时,我才意识到这些音乐家们的乐器上并没有发出乐曲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弱的电子声音。
我记得演出开始时的第一曲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部非常脍炙人口的作品,熟悉的旋律传入我的耳中,我无法想象这个乐团是如何演奏出这么精彩动听的音乐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段时间,直到我细细观察乐团演奏的动作和舞台上的投影,我才渐渐明白这个神秘的魔术背后的秘密。
原来,舞台后方有一台巨大的机器,它通过指挥家的手势将音乐家们的动作转化为电子信号,然后通过复制技术将贝多芬的音乐声音转化为了乐器发出的声音。
这种技术简直令人惊叹!以前我只见过音乐家们通过演奏乐器发出音乐,现在他们却通过动作来驱动音乐的发声,实在是匪夷所思。
观看这场音乐会,我对音乐创作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认为音乐创作就是音乐家们创作音符和各种和声来制造美妙的音乐旋律,然而这次演出让我意识到创作也可以存在于其他层面。
通过复制技术,音乐家们把自己的动作、表情和情感转化为音乐,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创造,只是它所创造的不再是原创的音乐作品,而是对作品的再现和演绎。
当然,音乐复制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这种技术破坏了音乐的纯粹性,使音乐变得机械和缺乏灵魂。
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狭隘。
音乐复制技术并没有试图替代音乐家的创作,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演绎音乐,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经典作品的魅力。
从音乐家的角度来看,音乐复制技术也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
传统的音乐演出,音乐家需要不仅要掌握技巧,还要通过演奏来传递情感和表达个人风格。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培训讲学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培训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0e01d13336c1eb91a375de0.png)
上帝之音——《复制贝多芬》观后感音乐是什么呢?是上帝的声音。
而音乐家,是将上帝声音带到人间的天使。
那贝多芬呢?那位失聪的伟大音乐家,是不是可以说是断臂的天使。
清晰的记得电影开始时的降B大调大赋格曲,清晰的记得安娜-霍兹疾驶着去看望弥留之际的贝多芬的马车,更清晰的记得马车外闪过的人世的生活图景。
时间、空间和人物画面的急速切换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窒息的紧迫感。
安娜这样飞奔着要给贝多芬带去什么呢?是能治他病的特效药吗?当然不是。
安娜赶到贝多芬简陋的住所,只是告诉他,她理解了大赋格曲,真的理解了。
对于贝多芬,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感到慰藉的呢?在周遭一片昏暗的寂静中,只是呻吟几声的贝多芬辞世了,后来知道,那是1827年的3月26日。
电影的开始未免给人过于沉重的感觉,可整体看过之后才发现,沉重的未必是悲剧,有时它只是让人们更深刻的铭记。
时间转换,在贝多芬辞世这一幕结束后,开始讲述贝多芬晚年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故事。
当然,安娜会是本剧的女主人公。
安娜是被推荐来的音乐学院最好的学生,负责为贝多芬抄写正在创作过程中的《第九交响曲》。
作为一个女作曲家,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被理解的。
让她挣脱现实的樊笼执着做着不被世人认同的工作的勇气,无非来自于她对音乐的热爱,和贝多芬一样把音乐当做上帝的声音,在音乐面前,他们宛如赤子。
贝多芬初见安娜,并没有向她投来世俗的眼光,看扁这个女孩,只是很好奇,他仔细端详着她,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会给他的命运带来怎样一番遭遇?事实真的没有让贝多芬失望,她第一次交给他抄写的曲子的时候,便大胆的对贝多芬的创作做了修改,他从此明白,安娜是个音乐天才,而且是个不会违心的音乐天才。
初见贝多芬的安娜,更是被大师对音乐的追求所震撼。
晚年的贝多芬双耳几近失聪,他只能通过头上带一个罩子将声音集中来感受声音的震颤。
贝多芬此时虽居室简陋邋遢,本人也不修边幅,性格狂躁甚至癫狂,但他吸引她跟他继续工作的想必是那为音乐而生的至纯灵魂。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15af5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4.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作为一位音乐爱好者,我有幸近日欣赏了一场复制贝多芬的音乐会,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的巨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情感,触动人心。
而这场音乐会的存在,让我有机会置身于他的音乐天堂之中。
音乐会开始时,舞台上的演奏家们一个个进场,他们的仪态庄重而又充满自信。
当指挥家举起指挥棒,音乐会由第一乐章开始。
一开始的音符响起,仿佛是一滴清泉落入湖面,展开了一系列美妙的音乐律动。
在整个音乐会中,演奏家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技巧和艺术表达。
他们的演奏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每个音符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
我仿佛看见了贝多芬在创作时的那种燃烧的激情,那份对音乐的虔诚和痴迷。
在演奏《第九交响曲》时,整个音乐厅仿佛被音乐笼罩。
当合唱团登场时,唱诵出“喜乐”的歌词时,我感到了一种激动和震撼。
这部作品是如此宏大和辉煌,充满了对生命和人类的热爱,每个音符都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世界的大门。
整场音乐会中,演奏家们的默契配合使得贝多芬的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他们似乎能够用音乐语言表达出贝多芬内心的情感世界,让我们听众可以完全沉浸在其中。
在观赏音乐会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禁陶醉其中。
贝多芬的音乐带给我一种情感的力量,让我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他的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和情感的致敬。
这场音乐会的结束无数人沸腾鼓掌,我也随之起立,为这个完美的音乐之夜鼓掌。
通过这场音乐会,我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了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他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经历、思想和情感,创造出了那些感人至深的旋律。
贝多芬的音乐不仅奏响在那个时代,也延续至今。
他的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
通过这次音乐会,我对贝多芬的音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我想说,贝多芬的音乐带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对生活怀有希望和憧憬。
他的音乐是那么美妙和感人,它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无论是在让人心旷神怡的《第六交响曲》中,还是在激昂慷慨的《第三交响曲》中,贝多芬的音乐总是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dcf7961c850ad02de80419c.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电影开场,随着贝多芬的那首降B大调大赋格,进入电影故事的叙述。
让我感受深刻,有一种紧张感,贝多芬的音乐是多么的振奋人心,让我激动不已。
而且,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灵魂的乐章,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实在是太棒了,跟他这个古怪的人一点都不一样。
在《复制贝多芬》中这部电影中,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进行了大量运用,确确实实地让人从精神上去领悟贝多芬,领悟灵魂的跌宕所产生的艺术,给我一种震撼。
影片开头就非常巧妙地用充满象征与艺术感的画面诠释了音乐。
暗蓝的画面里,奔跑的少年与不断掠过的面孔进入视野,女主角安娜的脑海里开始浮现贝多芬死前开创的赋格曲。
没有音乐,只有依次出现的女人,男人,马车,乡间小路,马车内部的人们,和各式各样的音响。
这一切就像乐队演奏前每个声部的调音准备。
安娜对面坐着一个中年女人,一个老女人,和一个女人怀里的婴儿。
这三个人就像一个主题——女人的三个阶段。
对应这个主题的是一段低沉的中提琴独奏,也是整个赋格曲的主题——生命、时间、灵魂、上帝所赋予和收回的一切。
这时,画面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放养男孩。
小提琴声立即响起,镜头接着掠过安娜身边的男子。
这时,出现了与女人的对立面——男人。
尖锐的小提琴插入和缓的中提琴,男性的进入象征着赋格曲中的对题。
然后镜头掠过车轮,树杈,有着木质感的大提琴也加入队伍。
镜头掠过田间,掠过疾驰的道路,掠过隐约的合唱声。
安娜沉浸在音乐里,不同的面孔穿插着飞逝的景色,声部在追逐、遁走,主题和对题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此时的画面已然是为了音乐而存在。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贝多芬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
这音乐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的传奇,也在演员之间、观众与影片之间形成一架通往灵魂深处的桥梁。
安妮在看手稿时挥动的手指和贝多芬作曲时挥舞的双臂,背景响起第九交响曲的乐声,激昂澎湃中,角色之间达到了灵魂的交融。
整个影片的高潮,是长达十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力量,令人热泪盈眶。
电影音乐鉴赏复制贝多芬修订稿
![电影音乐鉴赏复制贝多芬修订稿](https://img.taocdn.com/s3/m/1e3988f6c850ad02df804151.png)
电影音乐鉴赏复制贝多芬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永恒的旋律《复制贝多芬》电影音乐鉴赏摘要:在电影中,音乐与电影中情节的关系极为密切。
它既可以抒情,又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让人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银幕艺术形象,而通过研究电影本身这样一个画面与音乐共存的载体,也能看出音乐与叙事的关系。
本文从《复制贝多芬》入手,分析电影音乐是怎样在影片中参与,烘托和强化叙事的。
值得一提的是,《复制贝多芬》通篇采用贝多芬的作品作为电影音乐,本文也将着重分析这些作品在电影中的作用。
关键词:《复制贝多芬》《大赋格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剧情简介1824年,音乐大师贝多芬(EdHarris饰)正在赶制自己的新作《第九交响曲》,在乐章完成的最后阶段,他的御用抄谱员施莱默突然病入膏肓,将要不久于人世。
为了让贝多芬的杰作如期上演,施莱默向维也纳音乐学院求助,希望能有位高才生来接替自己的位置。
不久,23岁的才女安娜(DianeKruger饰)出现在施莱默的面前,施莱默告诫安娜,贝多芬是个暴君,和他一起工组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并将没抄写完的乐谱交给了安娜。
安娜乐于为这位脾气暴躁的狂人抄写乐谱,而作为音乐天才,安娜也不安于抄谱员的工作,她要让贝多芬品评自己的作品。
当安娜将完成的《第九交响曲》交给贝多芬时,还告诉他替他修改了错误。
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贝多芬对安娜的态度由最初的怀疑逐渐转变成信任和依赖。
虽然贝多芬在人前风光无限,但生活中也有难言之隐。
他非常宠爱侄子卡尔(JoeAnderson饰),期望他能出落成优秀的钢琴家,但卡尔偏偏好逸恶劳、嗜赌成性,甚至窃取叔叔的钱财。
关键时刻,安娜总能在贝多芬的身边给予抚慰和帮助,贝多芬开始离不开安娜,甚至与安娜的男友马丁(MatthewGoode饰)争风吃醋。
他毫不留情的嘲笑安娜的作曲,又跑到修道院下跪去求得安娜的宽恕。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1500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1500](https://img.taocdn.com/s3/m/eb82de3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8.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1500复制贝多芬观后感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力量和深情,一直以来都受到世人的热爱和赞赏。
而今天,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复制贝多芬的音乐会,并对此有了深刻的观后感。
音乐会开始的那一刹那,舞台上的演奏者们整齐地站在那里,所有的眼光都聚焦在指挥台上。
指挥家高举指挥棒,犹如要将整个大厅的空气都揉碎一样。
音乐响起,全场顿时沉浸在贝多芬独有的音乐氛围中。
首先奏响的是《第九交响曲》,这部作品堪称贝多芬的杰作之一。
音乐会的演奏者们用心灵的共鸣去传达作曲家的情感,他们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如同与贝多芬的灵魂对话。
乐曲中的欢快旋律、激昂高亢的乐章,将听众带入了一个欢愉而光明的音乐世界。
随着音乐的进行,我不禁想起了曲调中的起伏跌宕,乐曲时而激烈,时而温柔。
这种对比使得整个音乐会更加富有层次感,也更具感染力。
在某些瞬间,乐曲中的悲凉音符,让我感到内心被触动,泪水悄然滑落。
而在另一部分的《月光奏鸣曲》中,贝多芬用音乐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温情。
演奏者们的温柔演绎,仿佛带领着我飘入一个安静而祥和的夜晚。
犹如置身于银河之中,每一个音符都像闪烁的星星,将我带入一种宁静与祥和的境地。
贝多芬的音乐不仅仅是美,更是力量的象征。
在一曲《第五交响曲》中,交响乐管强有力的音符仿佛轰鸣着,透露出激情和挑战困境的决心。
这种力量的碰撞,让我不禁感到震撼和敬畏。
音乐会的最后,响起了最为著名的《命运交响曲》。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以他特有的方式展现了个人命运中的巨大变化。
音乐中的不同旋律交织在一起,有时宛如狂风暴雨,有时又像是秋风凉爽。
一段段魔幻的乐句,仿佛是贝多芬对命运的控诉和呐喊。
这场复制贝多芬的音乐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贝多芬音乐的独特魅力。
贝多芬的音乐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音乐从内心深处触动每一个人,不论文化背景、语言或种族。
对我而言,这次音乐会又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46074aa6c30c2259019ea0.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复制贝多芬》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1音乐是什么呢?是上帝的声音。
而音乐家,是将上帝声音带到人间的天使。
那贝多芬呢?那位失聪的伟大音乐家,是不是可以说是断臂的天使。
清晰的记得电影开始时的降B大调大赋格曲,清晰的记得安娜-霍兹疾驶着去看望弥留之际的贝多芬的马车,更清晰的记得马车外闪过的人世的生活图景。
时间、空间和人物画面的急速切换让我立刻产生了一种窒息的紧迫感。
安娜这样飞奔着要给贝多芬带去什么呢?是能治他病的特效药吗?当然不是。
安娜赶到贝多芬简陋的住所,只是告诉他,她理解了大赋格曲,真的理解了。
对于贝多芬,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感到慰藉的呢?在周遭一片昏暗的寂静中,只是呻吟几声的贝多芬辞世了,后来知道,那是1827年的3月26日。
电影的开始未免给人过于沉重的感觉,可整体看过之后才发现,沉重的未必是悲剧,有时它只是让人们更深刻的铭记。
时间转换,在贝多芬辞世这一幕结束后,开始讲述贝多芬晚年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故事。
当然,安娜会是本剧的女主人公。
安娜是被推荐来的音乐学院最好的学生,负责为贝多芬抄写正在创作过程中的《第九交响曲》。
作为一个女作曲家,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被理解的。
让她挣脱现实的樊笼执着做着不被世人认同的工作的勇气,无非来自于她对音乐的热爱,和贝多芬一样把音乐当做上帝的声音,在音乐面前,他们宛如赤子。
贝多芬初见安娜,并没有向她投来世俗的眼光,看扁这个女孩,只是很好奇,他仔细端详着她,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会给他的命运带来怎样一番遭遇?事实真的没有让贝多芬失望,她第一次交给他抄写的曲子的时候,便大胆的对贝多芬的创作做了修改,他从此明白,安娜是个音乐天才,而且是个不会违心的音乐天才。
初见贝多芬的安娜,更是被大师对音乐的追求所震撼。
晚年的贝多芬双耳几近失聪,他只能通过头上带一个罩子将声音集中来感受声音的震颤。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4e61222e45c3b3567ec8bf7.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复造贝多芬不雅后感(一)影戏收场,跟着贝多芬的这尾升B年夜调年夜赋格,入进影戏故事的叙说。
让尔感想深入,有一种松弛感,贝多芬的音乐是如许的振奋民气,让尔冲动没有未。
并且,看完好部影片,尔感觉它便是一部魂灵的乐章,果为贝多芬的音乐切实是太棒了,跟他那个乖僻的人一点皆纷歧样。
正在《复造贝多芬》外那部影戏外,对贝多芬的今典音乐停止了年夜质使用,确的确真天让人从精力下来意会贝多芬,意会魂灵的跌荡所孕育发生的艺术,给尔一种震动。
影片谢头便十分奇妙天用布满意味取艺术感的绘里解释了音乐。
暗蓝的绘里面,奔跑的长年取一直擦过的脸孔入进望家,父配角安娜的脑海面开端浮现贝多芬死前创始的赋格直。
出有音乐,只要挨次呈现的父人,汉子,马车,城间巷子,马车外部的人们,战百般各样的声响。
那所有便像乐队吹奏前每一个声部的调音筹办。
安娜劈面立着一个外年父人,一个嫩父人,战一个父人怀面的婴儿。
那三小我私家便像一个主习题——父人的三个阶段。
对应那个主习题的是一段消沉的外提琴合奏,也是零个赋格直的主习题——熟命、工夫、魂灵、天主所付与战支归的所有。
那时,绘里切到一个推小提琴的搁养男孩。
小提琴声立刻响起,镜头接着擦过安娜身旁的女子。
那时,呈现了取父人的对坐里——汉子。
锋利的小提琴拔出弛缓的外提琴,男性的入进意味着赋格直外的对习题。
而后镜头擦过车轮,树杈,有着木量感的年夜提琴也参加步队。
镜头擦过田间,擦过疾驰的路线,擦过显约的折唱声。
安娜沉迷正在音乐面,差别的脸孔交叉着飞逝的风光,声部正在追赶、遁走,主习题战对习题正在各个声部轮流呈现,此时的绘里未然是为了音乐而存正在。
而那仅仅是一个开端。
贝多芬的音乐贯通影片初末。
那音乐不只背咱们展现了贝多芬的传偶,也正在演员之间、不雅寡取影片之间造成一架通往魂灵深处的桥梁。
安妮正在看脚稿格式参考时挥舞的脚指战贝多芬做直时挥动的单臂,配景响起第九交响直的乐声,鼓动感动磅礴外,脚色之间到达了魂灵的融合。
大师与小丑 《复制贝多芬》
![大师与小丑 《复制贝多芬》](https://img.taocdn.com/s3/m/bf26aa0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6f.png)
大师与小丑《复制贝多芬》
红果
【期刊名称】《电影世界》
【年(卷),期】2007(000)0Z1
【摘要】射手座的贝多芬一生追求过九个女人,都被拒绝,贝多芬故而把焦灼的孤独和满腔愤懑融进音乐创作,他的音乐之所以能在三百多年来激励那么多人,也正在于作品中的那份愤怒。
遗感的是,《复制贝多芬》没能让我们看到贝多芬的孤独和【总页数】1页(P107-107)
【作者】红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小丑形象 [J], 唐逸红
2.小丑的笑声--评《大师与马格丽特》中的小丑形象 [J], 杨苏红
3.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片段赏析 [J], 李逸娃
4.不可复制的贝多芬——电影《复制贝多芬》的音乐美学阐释 [J], 张敏
5.不可复制的贝多芬——电影《复制贝多芬》的音乐美学阐释 [J], 张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制贝多芬电影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584d43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4.png)
复制贝多芬电影观后感《复制贝多芬》是一部令人震撼的电影,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复制和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
影片表达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主题:在追求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能接受复制的存在?影片以一位年轻有为的音乐家,亚历克斯为中心展开。
亚历克斯是一个对于贝多芬的音乐迷,他憧憬着能够成为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
然而,他发现自己无法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达到贝多芬的高度。
于是,亚历克斯开始寻求一种方法,通过电脑模拟技术来复制贝多芬的音乐。
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亚历克斯找到了一位天才程序员,艾米莉。
她开发了一款能够通过输入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并通过算法分析和模拟来创造出类似的音乐的软件。
亚历克斯决定尝试这个程序,并被它的效果所震撼。
他成功地复制了一个贝多芬的作品,并在比赛中演奏。
然而,问题出现了。
亚历克斯开始质疑自己的音乐价值。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音乐,是否能够与伟大的贝多芬相媲美。
他逐渐感受到了他的复制行为所带来的空虚和无力。
在这个过程中,亚历克斯意识到,复制并不等于创造。
复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模仿伟大的艺术作品,但它永远无法取代创造。
复制只是一个表面的行为,而创造是灵魂的流露。
影片通过一系列对话和亚历克斯的内心独白,传达了这个主题。
亚历克斯认识到,复制贝多芬的音乐只是在表面上模仿了他的风格,却无法达到与他作品同样的深度和情感。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创造力和与音乐的关系。
在亚历克斯的挣扎中,有一个关键的场景非常引人入胜。
他与一位老钢琴家举行了一场对弹比赛。
亚历克斯试图通过复制贝多芬的音乐来展示自己的水平。
然而,老钢琴家并不被他的复制行为所感动,他认为亚历克斯还没有真正理解贝多芬音乐的精髓。
老钢琴家告诉亚历克斯,要想真正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他需要找到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复制别人的。
这场比赛给了亚历克斯一个重要的启示。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音乐的关系,思考如何去发现自己独特的声音。
他逐渐走出了对复制的依赖,开始重新探索音乐的本质。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丨电影《复制贝多芬》中文字幕版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丨电影《复制贝多芬》中文字幕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2b290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3.png)
“通过苦难,走向欢乐”丨电影《复制贝多芬》中文字幕版△电影《复制贝多芬》(中文字幕)119世纪的欧洲,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听到生活的音符。
一辆极速奔跑的马车呼啸而过,里面坐着眼神里充满心事、焦虑和悲伤的安娜·霍滋。
突然,一阵起伏激昂的小提琴琴声回荡其中,安娜试图将这段音乐完全捕捉到耳里,她急切地贴着车窗聆听、感受——辽阔的牧场,不同的面孔,各异的神情,当下的行为,安娜的眼睛被泪水淹没了。
当她迫不及待地来到贝多芬的病榻前,流着眼泪、激动地对贝多芬说:“那首《复格曲》,大师,我听到了,我的感受和你一模一样。
”贝多芬虚弱地对他说:“我知道,这正是我希望的。
”然后,在灿烂的晨光中,伟大的贝多芬闭上了眼睛。
《复制贝多芬》即在安娜沉痛的哭声中娓娓道来……2年轻的安娜意外地被老师派到维也纳替享负盛名的贝多芬抄写即将演出的《第九号交响曲》琴谱,梦想成为一名作曲家的她格外地珍惜这次机会。
她认真地抄写琴谱,也通过自己对贝多芬的解读做出一定修正。
因此,一向孤独、暴躁的贝多芬对她表现出温柔的一面,甚至向他的朋友说“这个新的交响乐是我的告别作,我现在掀开了生命中新的一章——全新形式,全新的语言。
现在这个女人被派到我身边,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难道是被‘他’(上帝)派来的”。
然而,随着后来的相处,贝多芬发现安娜一直在努力地复制自己的曲调、节奏,而不是创作。
每每安娜赞美、恭维和不敢面对他的时候,他隐藏在心底的暴怒就被点燃,用近乎极端地方式告诫、强迫安娜学会反抗和表现自己。
是的,贝多芬就像一头随时会发怒的怪兽,甚至有些神经质,隔壁邻居受不了他,侄子卡尔憎恶着他,但他创作音乐和教授音乐的极致才华,像耀眼的光芒将黯淡的缺点一一遮掩。
音乐和贝多芬的独白,也因此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灵魂。
3将电影推向第一个小高潮的便是《第九号交响曲》的公演片段。
公演前,贝多芬因卡尔的缺席而十分失落,他对安娜说:“大家都以为我活在一片死寂之中,不对,我脑海里随时充满了音乐,永远静不下来,我只有把它写下来才能疏解。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电影《复制贝多芬》的音乐美学阐释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电影《复制贝多芬》的音乐美学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5ae7b408a2161479171128f6.png)
电影 背 景设 定 在 1 8 2 4年 贝 多 芬 创 作 《 第九交响曲》 期间 , 影 片 中 贝多 芬 深 受 耳 疾 之 苦 ,但 只 要 声 音 大 一 点 他 还 是
会 听 见 。实 际 上 贝 多 芬 早 在 1 8 l 7年 就 完 全 丧 失 了 听力 .
席 勒 的诗 作 《 欢乐颂 》 为歌词 , 谱 写 出 了他 一 生 所 坚 信 的 “ 艺术能联 合人类 ” 的伟大颂歌 , 开 创 了人 声 进 入 交 响 乐
1 ) ( i J u Y u Y i n g S h i ・ 戏剧与影视l — —— — ■■
不可 复制的贝多芬
— —
电影《 复制贝 多芬》 的音乐美学阐释
张敏 贵 州大 学 艺术 学院音 乐 系
摘要: 电影 《 复制 贝多 ) ) ( Co p y i n g B e e t h o v e n ) , 围绕 《 第九 交响 曲》 而展 开 了音 乐 家 贝 多芬 晚年 的人 生故 事 。 这
部 电影 的 主 题 。该 音 乐 作 品 是 贝 多 芬 历 经 数 年 的 长 期 酝 酿 而 创 作 出来 的 . 凝 聚 了其 毕 生 思 想 和 创 作 的 总 结 , 以深 邃的哲理思想和丰富的艺术形象 , 表 达 了“ 通 过 苦 难 得 到 欢乐” 的 坚 定 信 念 。全 曲最 著 名 的是 第 四乐 章 , 贝 多 芬 大 胆 地 将 独 唱。 、 合唱引入到庞大的管弦乐 队中. 以德 国诗 人
1 a n d ) 执导 , 史 蒂芬 ・ 里维 尔 ( S t e p h e n J 。 R i v e l e ) 和 克 里斯 托 弗・ 威尔金森 ( C h r i s t o p h e r Wi l k i n s o n) 携手编剧 , 曾获 第 2 1 届 西班 牙 戈 雅 奖一 最 佳 欧洲 电影提 名 奖 。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17c94c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c.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前几天看了《复制贝多芬》这部电影,感触颇多呀!影片一开始,就把我拉进了贝多芬那充满激情与挣扎的世界。
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他的形象在影片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电影里,贝多芬在创作时那专注而疯狂的状态,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涌动的音乐洪流。
他时而紧皱眉头,时而奋笔疾书,那种对音乐的执着和痴迷,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特别是有一个场景,贝多芬在一间昏暗的房间里,周围堆满了乐谱。
他坐在钢琴前,头发凌乱,眼神却无比坚定。
他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弹出的音符像是他内心深处的呐喊。
那琴声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喜怒哀乐。
我就盯着屏幕,耳朵里全是那动人的旋律,心里想,这得是多么强大的灵魂才能创作出这样的音乐啊!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对贝多芬的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和他的助手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冲突和理解。
那个助手,一开始对贝多芬的脾气感到无所适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明白了他的内心世界。
有一次,贝多芬因为对一份乐谱不满意,大发雷霆,把乐谱扔得满屋都是。
助手默默地捡起乐谱,整理好放在桌上。
贝多芬见状,先是一愣,然后露出了一丝愧疚的神情。
这一瞬间,我看到了贝多芬的脆弱和他对完美的不懈追求。
电影中展现贝多芬排练交响曲的过程,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器的演奏都要求到了极致。
乐手们稍有差错,就会遭到他严厉的批评。
但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才让他的音乐能够如此震撼人心。
我在想,如果我是那些乐手,可能早就被他骂得没信心了。
可那些乐手们,也都被贝多芬对音乐的热情所感染,努力达到他的要求。
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贝多芬在乡间散步的时候。
他停下脚步,倾听着鸟儿的歌声,感受着微风的轻抚。
那一刻,他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宁静和安详。
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像他这样的伟人,也需要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看着电影,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贝多芬的生活。
我看到了他的痛苦,他的坚持,他的荣耀。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556a3a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4d.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前几天看了《复制贝多芬》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电影里的贝多芬,脾气暴躁,性格执拗,却又有着对音乐无与伦比的热爱和执着。
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仿佛那是他唯一的避风港。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个昏暗的房间,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头发凌乱,神情专注。
他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音符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倾泻而出。
他的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和对命运的不甘。
贝多芬失聪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可他愣是凭借着内心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继续创作。
他把木棍咬在嘴里,顶在钢琴上,通过木棍的震动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这一幕看得我眼眶湿润,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再看看我们自己,稍微遇到点困难就开始打退堂鼓。
学习上遇到难题,不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想着怎么逃避;工作上有点压力,就开始抱怨连天,想着换工作。
和贝多芬相比,我们真的太脆弱,太容易放弃了。
还有那个年轻的女抄谱员安娜,她原本只是个为了生计而来的普通人,却在与贝多芬的接触中,被他的音乐和精神深深感染。
她从一开始对贝多芬的敬畏和恐惧,到后来的理解和尊重,这个过程让人感到特别温暖。
她在贝多芬身边,见证了他的痛苦和坚持,也见证了他那些伟大作品的诞生。
记得有一次,贝多芬因为对安娜抄谱的一个小错误大发雷霆,把乐谱扔得满地都是。
安娜委屈得直掉眼泪,但她还是默默地捡起乐谱,重新认真抄写。
后来,贝多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安娜道歉。
安娜没有埋怨他,而是微笑着说没关系。
那一刻,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里,这样的理解是多么难得。
电影里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把锤子,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
贝多芬的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他灵魂的倾诉。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哪怕生活给了他无尽的痛苦和磨难,他也从未放弃。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800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800](https://img.taocdn.com/s3/m/38cdbdc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e.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800《复制贝多芬》观后感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场音乐会,主题是《复制贝多芬》。
这个音乐会的名称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贝多芬是一位传世之作的音乐天才,他的音乐作品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而复制贝多芬这一主题,让我想知道是如何呈现的,是否能够再现贝多芬的音乐精髓。
在音乐会的两小时中,我沉浸在音符的海洋中,体验着贝多芬的音乐世界,深深被其所感动。
音乐会伊始,演奏家们整齐地进场,纷纷落座。
主指挥慢悠悠地上台,似乎带着一丝丝的神秘感。
当他举起指挥棒时,音乐骤然响起,仿佛一把剑刺破了宁静的大气。
第一首演奏的曲目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动人的乐章而闻名于世。
指挥家能够带领乐团如此完美地演绎,将贝多芬的音乐魅力无比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我深深地为演奏家们的技艺所折服。
除了《命运交响曲》,音乐会还演奏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以及他的钢琴协奏曲等经典作品。
整个音乐会如同一场华美的音乐盛宴,使观众们陶醉其中。
每一首乐曲都有着它独特的韵律和情感,每一个乐章都诠释了贝多芬音乐的壮丽与悲壮。
衷心的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内心情感的追求。
演奏家们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像一个完美的机器,将贝多芬的乐曲演绎得简直逼真到可以相信是大师复制的。
钢琴家的指尖灵动,如行云流水般奏出美妙的旋律。
小提琴家的琴弓翩翩起舞,发出动人的音符。
大提琴手的指尖轻轻扣动琴弦,带出恰到好处的低音韵律。
所有的乐器合奏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
我仿佛看到了贝多芬那弯曲的背影,听到了他倔强的音符。
观看《复制贝多芬》音乐会,我不仅仅是被音乐的美所打动,更是对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贝多芬可以说是一个饱经风雨的艺术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苦痛,但在这些困难面前,他依然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他用他的音乐表达着自己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
最终,他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的传奇人物。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300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300](https://img.taocdn.com/s3/m/70ac0fc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8.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300《复制贝多芬》观后感300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复制贝多芬》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艺术的复制,引发了我深思。
在观影过程中,我体验到了电影中所传达的思想,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终生致力于研究复制贝多芬的音乐。
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他成功将贝多芬的音乐还原并以自己的演奏方式呈现给观众。
然而,这种复制并非完美无缺。
观众们对这样的音乐演奏有不同的反应,一些人认为它们超越了贝多芬的原创作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这引发了我对于艺术的思考。
艺术是通过表达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是他与世界的沟通和表达。
然而,通过科技手段复制出来的音乐是否能够传达出同样的情感和思想呢?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艺术复制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艺术品的复制品。
一些名画被复制出来,以供观赏者欣赏。
尽管这些复制品技术上非常接近原作,但它们缺乏原创作者的灵感和情感。
因此,观赏者在欣赏这些复制品时,难以感受到原作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复制艺术品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品的珍稀性和原作的不易获取,复制品给人们提供了接触和欣赏的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人也认为复制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可以独立存在于原作之外。
然而,无论如何,复制品都无法超越原作的情感和表达。
回到电影《复制贝多芬》中,主人公将贝多芬的音乐复制出来,立志超越原创作品。
然而,观众们对这种复制品的反应不一。
有些人认为它们充满了创新和活力,超越了过去的艺术创作。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缺乏原创作品的灵魂。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一些科技的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算法和计算机程序创造出复杂的音乐作品、绘画和文学作品。
这种创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和效率,同时也引发了对于艺术的质量和真实性的争议。
电影音乐鉴赏复制贝多芬
![电影音乐鉴赏复制贝多芬](https://img.taocdn.com/s3/m/36f21a95783e0912a3162ac9.png)
电影音乐鉴赏复制贝多芬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永恒的旋律《复制贝多芬》电影音乐鉴赏摘要:在电影中,音乐与电影中情节的关系极为密切。
它既可以抒情,乂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让人了解故事的悄节和人物的关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银幕艺术形象,而通过研究电影本身这样一个画面与音乐共存的载体,也能看出音乐与叙事的关系。
本文从《复制贝多芬》入手,分析电影音乐是怎样在影片中参与,烘托和强化叙事的。
值得一提的是,《复制贝多芬》通篇采用贝多芬的作品作为电影音乐,本文也将着重分析这些作品在电影中的作用。
关键词:《复制贝多芬》《大赋格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剧情简介1824年,音乐大师贝多芬(EdHarris饰)正在赶制自己的新作《第九交响曲》,在乐章完成的最后阶段,他的御用抄谱员施莱默突然病入膏肓,将要不久于人世。
为了让贝多芬的杰作如期上演,施莱默向维也纳音乐学院求助,希望能有位高才生来接替自己的位置。
不久,23岁的才女安娜(DianeKruger饰)出现在施莱默的面前,施莱默告诫安娜,贝多芬是个暴君,和他一起工组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并将没抄写完的乐谱交给了安娜。
安娜乐于为这位脾气暴躁的狂人抄写乐谱,而作为音乐天才,安娜也不安于抄谱员的工作,她要让贝多芬品评自己的作品。
当安娜将完成的《第九交响曲》交给贝多芬时,还告诉他替他修改了错误。
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贝多芬对安娜的态度由最初的怀疑逐渐转变成信任和依赖。
虽然贝多芬在人前风光无限,但生活中也有难言之隐。
他非常宠爱侄子卡尔(JoeAnderson 饰),期望他能出落成优秀的钢琴家,但卡尔偏偏好逸恶劳、嗜赌成性,其至窃取叔叔的钱财。
关键时刻,安娜总能在贝多芬的身边给予抚慰和帮助,贝多芬开始离不开安娜,甚至与安娜的男友马丁(MatthewGoode饰)争风吃醋。
他毫不留情的嘲笑安娜的作曲,乂跑到修道院下跪去求得安娜的宽恕。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39551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5.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周末午后,我窝在沙发里,随意地在电影库里翻找着能打发时间的片子。
突然,《复制贝多芬》这个名字跳进了我的眼帘,不知怎的,就鬼使神差地点开了它。
影片一开始,便是贝多芬那充满激情与挣扎的创作画面,他疯狂地在乐谱上挥洒着音符,仿佛要将内心所有的情感都一股脑地倒出来。
这一幕,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看到了一个与我以往认知中完全不同的贝多芬。
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音乐巨匠,而是一个有着暴脾气、固执己见,却又对音乐无比执着的普通人。
影片中的贝多芬,耳朵失聪,却依然能凭借着内心的声音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乐章。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就怨天尤人,而贝多芬在失去听力这样巨大的打击下,还能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场暴雨过后,贝多芬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他的脚步有些蹒跚,但眼神却无比坚定。
他突然停下,蹲下身来,仔细地观察着路边的一株小草。
那株小草在雨水的冲刷下,虽然有些歪斜,但依然顽强地挺立着。
贝多芬轻轻地抚摸着小草的叶片,嘴里喃喃自语:“你看,这小小的生命,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强。
”看到这一幕,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贝多芬在这株小草身上,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他音乐的力量——无论遭遇多大的风雨,都要坚定地站立,唱出自己的旋律。
还有一个情节,让我感受到了贝多芬内心深处的孤独。
那是在一个深夜,他独自坐在钢琴前,弹奏着那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
房间里没有灯光,只有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身上。
他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音符如流水般倾泻而出。
那一刻,他仿佛与整个世界隔绝,只有音乐陪伴着他。
我想,也许正是这种孤独,让他能够更加专注地倾听内心的声音,创作出那些不朽的作品。
影片中的女主角安娜,作为贝多芬的抄谱员,她与贝多芬之间的互动也充满了戏剧性和温情。
一开始,安娜对贝多芬的脾气感到畏惧和不解,但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她逐渐理解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音乐的热爱。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fa2f6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b.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名叫《复制贝多芬》的电影,这可真是一次独特而难忘的观影体验。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 19 世纪,那个时候的世界充满了古典音乐的旋律。
贝多芬,这位音乐巨匠,他的音乐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而这部电影则让我仿佛走进了他的世界。
电影中的贝多芬,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激情与挣扎的人。
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痴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贝多芬在创作的时候。
他坐在钢琴前,头发乱蓬蓬的,眼睛里却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他的双手在琴键上飞舞,音符就像泉水一样从他的指尖流淌出来。
房间里堆满了乐谱,有的散落在地上,有的被他随手扔在一旁。
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他会突然停下来,紧皱眉头,嘴里嘟囔着:“不对,不对,这不是我想要的!”然后又疯狂地重新弹奏起来。
汗水从他的额头滴落,他也毫不在意。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音乐那种近乎疯狂的热爱。
还有一个情节,是贝多芬和年轻的女抄谱员之间的互动。
这个女孩最初对贝多芬充满了敬畏和恐惧,但随着相处,她逐渐看到了贝多芬内心深处的温柔和脆弱。
有一次,贝多芬因为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而大发雷霆,把身边的东西都扔了出去。
女孩吓得不敢动弹,可当她看到贝多芬痛苦的眼神时,她鼓起勇气走上前去,轻轻地握住了他的手。
贝多芬愣住了,然后像个孩子一样靠在她的肩膀上哭泣。
这个画面让我心里一酸,原来伟大的贝多芬也有如此无助的时刻。
电影中的贝多芬,不仅在音乐创作上经历着痛苦和挣扎,在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他的听力逐渐丧失,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但他却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更加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他通过触摸钢琴的震动来感受音乐,通过内心的声音来创作。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真的让我深受感动。
看着电影,我仿佛能听到贝多芬内心的呐喊:“我要让我的音乐征服世界!”他的音乐,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他灵魂的倾诉,是他对生命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e6367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0.png)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复制贝多芬》观后感1电影开场,清晨,野外上怀揣着各种心事人们以不同的神态开始又一天的作业了。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带来一段引人入胜的乐曲(贝多芬降B大调大赋格曲),这些人们和事物们的姿态就那么恰如其分地、被安排好似的配合着那段乐曲的演奏。
此刻,音乐成了大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在身边的东西。
它这表现仿佛是要让人对这个世界着魔。
我们真的可以把世事万物的变化都想象成是有音律节奏的东西。
天才多是一个顽童,而同样也单纯可爱。
音乐史上,贝多芬正如此。
天才也需要付出努力,他能令人着迷的,除了音乐作品,不能忘记的还有他那份对音乐极致追求的执迷。
一直以来,我不大多理解音乐指挥的奥妙所在。
我以为每个演奏音乐的人都该有自己对音乐的忠诚和理解,音乐都该来那个演奏人的内心,所以不需要别人来指挥,但看到贝多芬(即管不是他)这么感情投入地挥舞着指挥的双手,随着音乐和声的高低起伏,我也被感染到了一点什么。
因为这场音乐除了该来自每个演奏手的内心,更多的是来自指挥官的内心,他才是这场音乐的主人。
当贝多芬告别作(第九交响乐《合唱》)里的《欢乐颂》那一段人声合唱与乐器合奏在舞台上响起,诚然震撼,让台下所有人敬佩和感动着迷。
最后另一段曲的高潮的时候,为表现演奏现场有多么的震撼,导演连把电影的摄影镜头都一起带动了。
我十分欣赏在贝多芬表演完后停下的那一刻,当所有听众都起立鼓掌,电影外的你我却只有听到贝多芬喘息声的那一幕。
导演对这一幕的安排可见别有用心。
电影里多少懂这音乐的人激动地掉眼泪了。
试想一下,如果上天给了你一样创造的天赋,却把你用来直接享受这份天赋的技能带走时,是否也会自问“IshealovingGod?"在贝多芬看来,音乐是上帝的唇语。
创作需有来自心底的寂静,于寂静中寻找关键音符间的寂静。
每个有梦想的人,需要以追求和创造来将之实现。
而关于追求和创造的执着,“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一无是处了。
”“YourgiftisfromGod,useittoservehim.”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该有自己的天赋,不需要让自己成为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恒的旋律《复制贝多芬》电影音乐鉴赏摘要:在电影中,音乐与电影中情节的关系极为密切。
它既可以抒情,又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让人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银幕艺术形象,而通过研究电影本身这样一个画面与音乐共存的载体,也能看出音乐与叙事的关系。
本文从《复制贝多芬》入手,分析电影音乐是怎样在影片中参与,烘托和强化叙事的。
值得一提的是,《复制贝多芬》通篇采用贝多芬的作品作为电影音乐,本文也将着重分析这些作品在电影中的作用。
关键词:《复制贝多芬》《大赋格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剧情简介1824年,音乐大师贝多芬(Ed Harris饰)正在赶制自己的新作《第九交响曲》,在乐章完成的最后阶段,他的御用抄谱员施莱默突然病入膏肓,将要不久于人世。
为了让贝多芬的杰作如期上演,施莱默向维也纳音乐学院求助,希望能有位高才生来接替自己的位置。
不久,23岁的才女安娜(Diane Kruger饰)出现在施莱默的面前,施莱默告诫安娜,贝多芬是个暴君,和他一起工组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并将没抄写完的乐谱交给了安娜。
安娜乐于为这位脾气暴躁的狂人抄写乐谱,而作为音乐天才,安娜也不安于抄谱员的工作,她要让贝多芬品评自己的作品。
当安娜将完成的《第九交响曲》交给贝多芬时,还告诉他替他修改了错误。
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贝多芬对安娜的态度由最初的怀疑逐渐转变成信任和依赖。
虽然贝多芬在人前风光无限,但生活中也有难言之隐。
他非常宠爱侄子卡尔(Joe Anderson饰),期望他能出落成优秀的钢琴家,但卡尔偏偏好逸恶劳、嗜赌成性,甚至窃取叔叔的钱财。
关键时刻,安娜总能在贝多芬的身边给予抚慰和帮助,贝多芬开始离不开安娜,甚至与安娜的男友马丁(Matthew Goode饰)争风吃醋。
他毫不留情的嘲笑安娜的作曲,又跑到修道院下跪去求得安娜的宽恕。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安娜陪在他身边,如贝多芬所说,他们灵魂相通……二.音乐分析开篇是安娜·霍兹乘马车去探望贝多芬的路上光景,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乡村和街道,孩童,田野,农民,羊群,马匹,同车的婴儿,被风吹走的帽子……背景音乐是贝多芬《降B大调大赋格曲》①,紧凑而挣扎的旋律,锯条一样拉动的小提琴,充满跳跃的运动感镜头音乐配合地完美,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阴郁,紧张,积蓄待发。
正像贝多芬所说:暴风雨就要来了。
《大赋格曲》是贝多芬晚年充满了现代意识的作品,如影片中说,表现的是耳聋后的贝多芬听到的所谓“上帝的声音”。
而这首曲子曲子在当时因其革命性而饱受诟病,如片中大公在听完后毫不客气的说“贝多芬,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聋”。
而现在,《大①“赋格”愿意为“遁走”,是一种使用对位法的作曲格式,由不同乐器,不同时间,不同音高,演奏同一旋律——作者注。
赋格曲》因其中革命性的现代音乐萌芽而被音乐界一致认为是贝多芬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而饱受赞誉。
天才注定不被世人理解。
影片倒序至1824年的维也纳,喧闹的街道,安娜独自一人走在前往施莱蒙公司的路上。
这里巧妙地插入了《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几个小节。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第四钢琴协奏曲》低沉的弦乐部分一直被当做粗鲁的贝多芬的象征来使用。
粗声弦乐被安娜的敲门声打断,至此,贝多芬和安娜的人生都开始了重要的改变……《在第九交响曲》合唱部分前奏的紧凑旋律中,安娜的抄写工作开始了。
音乐延续至安娜找到了贝多芬家中,接入贝多芬强有力的钢琴声——他正在创作接下来的合唱部分。
两人初次见面,贝多芬和安娜对关于接入合唱时该用降B调还是B调发生争执。
贝多芬说大家都用降B调,而安娜坐下演示了B调“这是普通人”和降B调“这才是贝多芬”。
第一次有人洞悉自己内心的想法,贝多芬仓皇的逃出家门,《第四钢琴协奏曲》再次响起。
钢琴柔声相诉,弦乐粗声回绝。
如果说弦乐声部象征粗野的贝多芬,那温柔的钢琴声部就是安娜的化身。
片中有一段安娜与施莱蒙谈论贝多芬的风格的情节。
施莱蒙先弹奏了贝多芬早期的作品《致爱丽丝》说“这才是贝多芬”,接着抱怨“他本来很浪漫,后来变了。
他的灵魂似乎跟着他的耳朵一起聋了”。
施莱蒙又弹奏了《第32号钢琴奏鸣曲》中那段颇具Jazz神韵的乐曲,我一直认为那是贝多芬作品中的神来之笔,可很遗憾,看起来依旧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
镜头转换,第二天,贝多芬指挥乐队排练《第九交响曲》,另一边,在《C 小调第五号钢琴奏鸣曲》轻快,忙碌的背景下,安娜开始打扫贝多芬脏乱不堪的家。
善良的姑娘,她一心一意地崇拜着这位大师并维护着他。
为了寻求灵感,贝多芬独自到考林堡森林散步。
舒缓的大提琴响起,静谧的自然抚慰了他焦躁的心,他的脸上少见的出现了安静,平和甚至是愉悦的表情。
此时的他,亦是孤独的,孤独的只剩下音乐。
小提琴加入,节奏渐渐紧凑,他像是听到了什么。
没错,是灵感,是几天来苦思不得的乐章。
“空气的颤动是上帝的气息,是他在对人的灵魂说话。
音乐是上帝的语言,能最亲近上帝的,是我们音乐家,我们能听到他的声音。
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一无是处了”,贝多芬用少见的温柔的语气向一心想成为像他一样伟大作曲家的安娜解释道。
他脸上脆弱的表情告诉我们耳聋带给他的痛苦和他一直苦苦支撑的艰辛。
在安娜盈盈的泪水中《升C小调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缓缓响起,同样温柔而伤感的旋律,记录着贝多芬家中这难得的平和时刻。
贝多芬临终前最后的乐曲,自此萌芽……终于到了《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时刻,也是全片的高潮。
导演给了足足10分钟的时间重现《第九交响曲》的首演!10分钟啊,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漫长得可怕。
不得不佩服阿卡涅丝卡•霍兰的胆识,她把电影的高潮交付给了贝多芬的音乐,没有华丽的剪辑和特效,满怀敬意,朴实无华,而我看得热泪盈眶。
“大师……精彩……天籁……神圣……”语无伦次的赞美,热情疯狂的掌声,让他像孩子般绽开又惊又喜的笑容。
潇洒地行礼致意,然后便是欣喜若狂地对着她大喊:“安娜•霍茨!我们做到了!我们做到了!”公演结束安娜迫不及待的向大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却遭到毫不留情的嘲笑。
从这里看,贝多芬真像个孩子。
他后悔了,赶去修道院求得安娜的原谅。
狂风挟裹着他经过楼下的广场,《大赋格曲》响起。
影片中存在多处贝多芬穿过广场的镜头,在他有点疯癫的背影后,总会响起强硬的,紧促的旋律,从背影我们也可以看出主人公的个性。
安娜重新开始工作,贝多芬试图教安娜如何作曲,两人进行了片中关键的对话:安娜:大师,我真的不懂,这乐章在哪里结束?贝多芬:这不是你那个铁匠造的桥,它是活生生的,像...变幻的云,或...波动的浪安娜:但这样的音乐怎么成调?贝多芬:它不用成调,而是渐增渐长,你瞧,第一乐章变成了第二乐章,一个意念消逝,新的就会产生,你的作品里充满了“结构”...只为了中规中矩,你得倾听内心的声音,连我自己也是聋了以后才听见,敬爱的,我可没要你也变聋子安娜:你...你是说我得先寻找自我的寂静,才能听到音乐?贝多芬:是的...是的, slience is the key,当你心中充满寂静...你的灵魂就能看见了随着对话展开的是缓缓的小提琴旋律,配合着对话的内容,越来越弱,越来越弱,最后走向slience。
繁华落尽,并非是所有喜欢《第九交响曲》的人都理解他,被安娜描述为“ugly”的作品呢首演惨败,至此,贝多芬轰然倒下。
影片最后,重病中的他向安娜口述创作了《升C小调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
此时该四重奏亦作为背景音乐随着贝多芬的描述缓缓呈现。
安:用什么调开始?贝:无调。
安:无调!?无调如何成曲?贝:只有无调才能写得出来。
4/4拍,极慢板,极轻声…… 安:是赞美歌?贝:对,感恩的赞美。
安:感恩?贝:感谢上帝,宽容我时间,来完成我的作品……第一小提琴渴望地向上帝诉求,然后上帝回应。
云开了,慈爱的手伸下来,慢慢地托入天堂。
大提琴还在低端,其它音部不再升高。
安:瞬间?贝:对,瞬间。
慈恩满怀,你得永生。
地球不再存在,时间永恒。
托起你的双手,轻抚你的脸庞,将你塑成上帝的容貌。
人神合一,你心平静。
病危的贝多芬躺在床上口述自己的四重奏作品,他的虔诚和平静让他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从远古传送而来。
而安娜顿着那灵魂的呼唤向着春天早晨的原野走去,在那晨光中,一个离去,一个走来,音乐从不停息。
三.电影鉴赏从片名谈起就很有意思。
一个“copy”②应可理解为具有双关含意的。
来到维也纳求学、梦想成为作曲家的23岁女学生安娜,从作为贝多芬的表现出色的乐谱抄写员(copiest),到能够精准的预测、明确的模仿他作曲,到能够作为一面镜子引导耳聋的他指挥整场演出,最终与其说是一种复制,更不如说是在天赋和心灵层面上的相通和理解。
超越了俗套的男女恋情,安娜成为大师晚年灵魂的倾听者。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细节来自于一个邻居老太太,当贝多芬出外一整天,难得的宁静,她享受极了:“我终于可以打开窗户了。
”“整天要关着窗一定很憋气吧?那你怎么不搬家呀?”“搬家,我可是贝多芬的邻居啊,整个维也纳都羡慕我,我可以听到他的音乐,比首演还早就听到他的音乐。
”然后陶醉地不得了的哼起贝多芬那还没首演的《第九交响曲》。
这应该是当时大多是人对贝多芬的看法吧。
②电影原名为《Copying Beethoven》——作者注。
人们讨厌他的疯狂粗鲁不合时宜不通人情酗酒邋遢,可就因为他是天才,就因为他伟大的音乐,这一切都值得被原谅。
《第九交响曲》作为主题贯穿始终,多次出现,唤起人们对音乐最原始的追求,那是一股能荡涤灵魂的力量。
飞利浦和索尼于1982年3月推出音乐光盘其内容长度之所以定为74分钟的原因之一是要能够容纳整首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音乐对人们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但是我一直以为,音乐和上帝,和灵魂并无关系,那只是一种借代,一种移位,而不是一种升华和抽象。
也许我们可以创造出另外无数华丽,崇高,神圣的词语来描写音乐,但是永远不要忘了,真正的音乐只是情感,也只能是情感,这个情感不是做作的,不是固定的,是真实的,是交织的。
是一种生活给予的潜在的动力。
贝多芬的天才,不只是他音乐的天才,而是他思想的天才,他情感的天才。
是他的桀骜不顺的天才,是他人生道路的天才。
特别是他对音乐理解的天才。
古典音乐的美妙在于你不应该用那些低级的语言或者自以为理解的想法去描绘她,你只能在心中去体会去理解, 去切身的感受。
音乐家在作曲的时候更多的是情感和音乐的交织,而非一种模式,告诉我开头就应该舒缓,后面就应该雄壮。
那只是一种个人的随性和发挥。
交响曲有她相对固定的曲式,但音乐无法被形式所约束,贝多芬正是在这个模式之中表现出来一种对抗和抗争,才有了他众多精彩的乐章。
影片中他打破那种一直以B大调为主的格局,才有了精彩美丽的第九交响曲。
他认为音乐的开端可以是结束,她的结束也可以是新的乐章的开端。
他的赋格虽然一时难以为大众接受,但他必定开启了古典音乐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