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24页)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12)
ICS 03.080.30A12备案号:DB31 上海市地方标准DB 31/T1009-2016小企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Performance Excellence Criteria for Small Enterprises(报批稿)2016—09—26发布 2016—12—01实施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1/T 1009-2016目次前言............................................................................................................................................................. I I 引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评价要求 (2)5.评价和评价方法 (8)附录A(规范性附录)小企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评分条款分值表 (9)附录B(规范性附录)小企业卓越绩效评价要素和评分指南 (10)附录C(规范性附录)小企业卓越绩效评价——从组织概述开始 (14)参考文献 (15)DB31/T 1009-2016前言本标准参照GB/T 1.1-2009给出的基本指导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本标准起草人: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1/T 1009-2016引言为鼓励、引导小微企业追求卓越,提高经营绩效,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上海市政府质量奖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基本指导原则和要求,以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基础,结合本市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管理实践、质量水平和发展导向,本着“适用、易懂、聚焦”原则,规定了小企业的卓越绩效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适用于上海市政府质量奖(质量金奖)对于小企业(含微型企业)的评价,也可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小企业(含微型企业)开展组织自我评价。
新版GB《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新版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0.3 基本理念本标准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基础上,高层领导可运用这些基本理念引导组织追求卓越:a)远见卓识的领导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完整word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19580
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
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0.3 基本理念本标准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基础上,高层领导可运用这些基本理念引导组织追求卓越:a)远见卓识的领导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19580
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0.3 基本理念本标准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基础上,高层领导可运用这些基本理念引导组织追求卓越:a)远见卓识的领导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卓越绩效原则
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0.3 基本理念本标准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基础上,高层领导可运用这些基本理念引导组织追求卓越:a)远见卓识的领导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专题讲座】引进先进模式追求卓越绩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简介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分会靳玉英序言普及推广卓越绩效模式进入新阶段《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04)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Z19579-2004)于2004年8月30日发布,2005年1月1日实施,标志着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我国进入普及推广的新阶段,我国的质量管理工作经过TQM、IS09000阶段后进入了一个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和提升国际竞争的新阶段。
2005年,全国质量管理奖开始采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进行评审;中国质量协会开展了推荐、表彰“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工作,同时将“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推荐表彰大会,转换为“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推荐表彰活动。
为引导和鼓励建筑业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中国建筑业协会2005年颁发了《全国工程建设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推荐表彰办法》,从今年开始,开展评选全国工程建设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活动【建协质(2006)4号】。
学习和宣传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近期各级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
一、卓越绩效模式概述1.卓越绩效模式的由来和产生的背景卓越绩效模式的由来“卓越绩效模式”是指由国际上著名的三大质量奖的评奖准则所体现的一套综合的、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这一模式因各国质量奖的推动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今年来全球性组织管理出现两大趋势︰一是许多国家通过质量奖计划来提升本国各类组织的管理水平和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这些质量奖评奖准则成为各类组织评价自身的管理水准和引导内部改进工作的依据,对照质量奖评准则则对自身的绩效进行自我评估,已实现持续改进和卓越绩效。
在所有的质量奖计划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有:美国波得里奇国家质量奖(创立于1987年);欧洲质量奖(创立于1992年)日本戴明奖(创立于1951年)下面以美国国家质量奖计划为例,剖析卓越绩效模式得产生。
卓绩效评价准则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卓绩效评价准则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GB/T 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目次前言 (Ⅲ)引言 (Ⅳ)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评价要求 (1)4.1 领导 (1)4.2 战略 (2)4.3 顾客与市场 (3)4.4 资源 (4)4.5 过程管理 (6)4.6 测量、分析与改进 (6)4.7 经营结果 (7)前言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协会、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海尔集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志田、李仁良、岳刚、吕青、韩福荣、焦叔斌、张晓东、金国强、王俊、王国清、张少君。
引言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特制定《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参照国外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本标准与GB/T 19001的最大差别在于它不是符合性的评价依据,而是为组织提供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强调战略、绩效结果和社会责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最新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与GB/T19580-2004相比变化如下:——增加了基本理念--增加了部分术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51)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质量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北就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福荣、汤万金、陈志田、马林、吕青、李仁良、焦叔斌、张晓东、金国强、王俊、王国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9580—2004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0.3 基本理念本标准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基础上,高层领导可运用这些基本理念引导组织追求卓越:a)远见卓识的领导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GBT19580最新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2012-03-09发布2012-08-01实施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与GB/T19580 —2004 相比变化如下:——增加了基本理念——增加了部分术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质量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北就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福荣、汤万金、陈志田、马林、吕青、李仁良、焦叔斌、张晓东、金国强、王俊、王国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9580—2004。
引言0.1 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 与GB/Z19579-2011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0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GB/T19580-2004 2004-08-30发布 2005-01-01实施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特制订《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参照国外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本标准与GB/T19001的最大差别在于它不是符合性的评价依据,而是为组织提供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强调战略,绩效结果和社会责任。
本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可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并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施方面进行沟通和共享,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得学习机会的工具。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各类组织,为组织追求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准则。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dt ISO9000:2000)GB/T1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dt ISO9004:2000)3、术语和定义GB/T19000-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2019-2020)
卓越绩效准则(2019-2020)二、目录卓越绩效准则概述和结构 (3)P 前言:组织简介 (6)P.1 组织的概况 (6)P.2 组织的现状 (8)1 领导(120分) (10)1.1 高层领导(70分) (10)1.2 治理和社会贡献(50分) (12)2 战略(85分) (14)2.1 战略制定(45分) (14)2.2 战略实施(40分) (16)3 顾客(85分) (18)3.1 顾客期望(40分) (18)3.2顾客契合(45分) (19)4 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90分) (21)4.1 组织绩效的测量、分析和改进(45分) (21)4.2 信息和知识管理(45分) (23)5 员工(85分) (24)5.1员工环境(40分) (24)5.2员工契合(45分) (25)6运营(85分) (27)6.1 工作过程(45分) (27)6.2 运营有效性(40分) (29)7 结果(450分) (30)7.1 产品和过程结果(120分) (30)7.2 顾客的结果(80分) (32)7.3 员工的结果(80分) (32)7.4 领导和治理结果(80分) (33)7.5 财务、市场和战略结果(90分) (34)附件一评分系统 (35)附录二核心价值观和概念 (41)附录三关键术语 (48)附录四卓越绩效准则的新变化 (61)三、卓越绩效准则概述和结构卓越绩效准则概述:一个系统的视野。
绩效系统是由图中间的六个类目组成,这些类目定义了组织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结果。
卓越绩效需要强大的领导,并通过卓越的结果来体现。
在图正中间的“整合”一词,则表明系统中的所有要素都是相互关联的。
中间的水平箭头表明在发展方向三角(左边)和核心能力三角(右边)之间的关键联系,以及领导和结果类目之间的中心关系。
中间的垂直箭头指向组织简介和系统的基础,它们为关键过程和组织环境提供信息和反馈。
卓越绩效准则2019-2020架构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中的七个类目被划分为条目和着重方面。
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规模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针对企业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并不统一,这就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
因此,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应运而生。
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指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评价企业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企业的运营状况和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发展。
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核心是卓越绩效,这是一种绩效管理方法,它强调对组织目标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考虑,它综合考虑了企业的财务绩效、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效率、学习与发展等因素,从而反映企业的综合能力。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主要特点包括如下几方面:1.系统综合性。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绩效、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效率、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反映企业的综合能力。
2.指标导向。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以指标为导向,通过设置关键绩效评估指标、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来评价企业运营状况。
3.连续改进。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强调企业连续改进的重要性,为企业提供了不断优化和完善的方向。
4.目标导向。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关注企业的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评估指标和标准来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评价。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能够使企业更全面、系统地评估企业绩效,使管理者更有把握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
其次,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能够促进企业不断改进和优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能够帮助企业建立绩效管理文化,提高企业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水平。
总的来说,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它强调企业全面性、协调性和绩效性的考虑,为企业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参考和指导。
在未来的管理和发展中,企业应该积极贯彻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并通过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
GBT 19580-2012 最新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Criteriaforperformanceexcellence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与GB/T19580—2004相比变化如下:?——增加了基本理念?——增加了部分术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质量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北就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福荣、汤万金、陈志田、马林、吕青、李仁良、焦叔斌、张晓东、金国强、王俊、王国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9580—2004。
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战略,0.2与?0.3??a)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f)合作共赢?与顾客、关键的供方及其他相关方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互相为对方创造价值,实现共同发展。
?g)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组织的绩效源于过程,体现于结果。
因此,既要重视过程,更要关注结果;要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实现卓越的结果。
GBT_19580-201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B/T 19580-201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0.3 基本理念本标准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基础上,高层领导可运用这些基本理念引导组织追求卓越:a)远见卓识的领导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完整word版)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B/T 19580-2012《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引言0.1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与GB/Z 19579-2011《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0.3 基本理念本标准建立在以下基本理念基础上,高层领导可运用这些基本理念引导组织追求卓越:a)远见卓识的领导以前瞻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确立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带领全体员工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b)战略导向以战略统领组织的管理活动,获得持续发展和成功。
c)顾客驱动将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作为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及不断创新的动力,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和忠诚程度。
d)社会责任为组织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承担责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e)以人为本员工是组织之本,一切管理活动应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中心,促进员工的发展,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GBT19580最新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2012-03-09发布2012-08-01实施前言本标准依据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与GB/T19580 —2004 相比变化如下:——增加了基本理念——增加了部分术语——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质量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北就科立特管理咨询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福荣、汤万金、陈志田、马林、吕青、李仁良、焦叔斌、张晓东、金国强、王俊、王国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9580—2004。
引言0.1 总则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提高产品、服务和发展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组织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年)》,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借鉴国内外卓越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作为质量奖的评价依据。
本标准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
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促进各类组织增强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帮助组织进行管理的改进和创新,持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管理能力,推动组织获得长期成功。
0.2 与GB/Z19579-2011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关系本标准规定了卓越绩效评价要求,是卓越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是组织实施本标准配套的指导性技术文件,为组织理解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19580-2004 2004-08-30发布2005-01-01实施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特制订《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参照国外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本标准与19001的最大差别在于它不是符合性的评价依据,而是为组织提供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强调战略,绩效结果和社会责任。
本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可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并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施方面进行沟通和共享,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得学习机会的工具。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各类组织,为组织追求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准则。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9000:2000)1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9004:2000)3、术语和定义19000-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卓越绩效通过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使组织和个人得到进步和发展,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能力,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创造价值,并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3.2治理在组织工作中实行的管理和控制系统。
包括批准战略方向、监视和评价高层领导绩效、财务审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活动。
3.3标杆针对相似的活动,其过程和结果代表组织所在行业的内部或外部最佳的运作实践和绩效。
3.4价值创造过程为组织的顾客和组织的经营创造收益的过程。
注:价值创造过程是组织运营最重要的过程,多数员工介入这些过程,通过这些过程产生组织的产品、服务,并给组织的股东和其他只要相关方带来世纪的经营结果。
3.5支持过程支持组织日常运作、生产、服务交付的过程。
注:支持过程可以包括财务与统计、设备管理、法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公共关系和其他行政服务。
这些过程虽然不能直接为顾客增加价值或创造价值。
但为价值创造过程的实施起到保证、支持作用。
组织需识别全部支持过程,必要是确定关键支持过程。
4、评价要求4.1领导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高层领导在价值观、发展方向、目标、对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关注,激励员工、创新和学习等方面的作为,以及组织的治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4.1.1主旨的领导组织应说明高层领导如何确定发展方向,完善组织的治理以及如何评审组织绩效。
4.1.1.1高层领导的作用组织用从以下方面说明高层领导的作用。
A)高层领导如何确定和展开组织的价值观,长短期发展方向及绩效目标;如何在绩效目标中均衡地考虑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利益;如何向全体员工、主要的供方和合作伙伴沟通组织的价值观、发展方向和目标;如何确保双向沟通。
B)高层领导如何创造有利于授权、主动参与、创新和快速反应环境,促进组织学习和员工学习的环境,遵守法律法规的环境;如何恪守诚信经营等道德规范,并影响组织的相关方。
4.1.1.2组织的治理组织的治理如何致力于以下关键因素。
A)组织行为的管理责任;B)财务方面的责任;C)内、外部审计的独立性;D)股东及其他相关方利益的保护。
4.1.1.3组织绩效的评审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评审其绩效。
A)高层领导如何评审组织的绩效和能力,如何通过评审来评价组织的成就、竞争绩效以及长、短期目标的进展;如何通过评审来评价组织的应变能力。
B)说明高层领导定期评审的关键绩效指标及近期绩效评审的结果。
C)高层领导如何根据绩效评审结果确定并落实改进关键业务的优先次序,并识别创新的机会;适当时,如何将这些优先次序和创新机会在供方和合作伙伴中实施,以确保与组织协调一致。
D)组织如何评价高层领导的绩效;如何运作组织绩效评审的结果改进高层领导及领导体系的有效性。
4.1.2社会责任组织应说明其在履行公共责任、公民义务及恪守道德规范方面的做法。
4.1.2.1公共责任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履行公共责任:A)明确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运营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公共卫生等社会影响所采取的措施:说明为满足法律法规要求而采用的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目标,说明应对产品、服务和运营中的相关风险采用哪些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目标。
B)如何预见和应对公众对组织的产品、服务和运营中当前和未来对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隐忧。
4.1.2.2道德行为如何确保组织行为符合诚信准则等道德规范;说明用于监测组织内部、与主要合作伙伴之间以及组织的治理中行为道德的主要过程及测量方法和指标。
4.1.2.3公益支持组织如何积极地支持公益事业,确定重点支持的公益领域并积极参与;高层领导及员工如何为此做出贡献。
4.2战略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的制订,部署及其进展情况。
4.2.1战略制定组织应说明如何制定战略,确定战略目标,包括如何提高组织的竞争地位,整体绩效、以及如何使组织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A)组织应描述其战略制定过程、主要步骤、说明主要参与者及长、短期计划时间区间,时间区间如何设定,战略制定过程如何与长、短期计划时间区间相对应。
B)组织如何确保制定战略时考虑下列关键因素,并说明下列有关数据和信息是如何收集和分析的: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期望以及机会;竞争环境及竞争能力;影响产品、服务及运营方式的重要创新或变化;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资源重新配置到优先考虑的产品、服务或领域的机会;经济、社会、道德、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方面的潜在风险;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组织特有的影响经营的因素,包括品牌、合作伙伴和供应链方面的需要、组织的优势和劣势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因素。
C)组织应说明关键的战略目标和对应的时间表,战略目标如何能够均衡地考虑长、短期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所有相关方的需要。
D)组织应说明如何进行战略调整。
4.2.2战略部署组织应说明战略规划的制定与部署,以及如何进行绩效预算。
4.2.2.1战略规划的制定与部署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将战略目标转化为战略规划的方式,组织的战略规划及相应的关键绩效测量方法和目标:A)如何制定和展开战略规划以实现关键战略目标,说明主要的长、短期计划,包括关键的人力资源计划,并说明在产品和服务、顾客和市场以及运营方面的关键变化;B)如何配置资源以确保战略规划的实施,如何保持战略规划所采取的关键结果;C)说明监测战略规划进展情况的关键绩效测量方法和目标,如何通过强化测量指标系统确保组织的协调一致性,如何确保测量指标系统涵盖了所有关键的战略部署领域和相关方。
4.2.2.2绩效预测组织应根据所确定的关键绩效测量指标对绩效进行预测,并说明组织长、短期计划期内的绩效预测情况。
如何将所预测绩效与竞争者的预测绩效相比较,如何将其与主要的标杆、目标及以往的绩效相比较。
4.3顾客与市场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确定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期望和偏好、建立顾客关系的方法;确定影响赢得、保持顾客、并使顾客满意,忠诚的关键因素的方法。
4.3.1顾客和市场的了解组织应说明如何确定顾客和市场的需求、期望和偏好,以确保产品和服务不断符合需要并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
A)如何确定顾客群和细分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考虑竞争者的顾客及其它的潜在顾客。
B)如何了解关键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以及这些需求和期望对与顾客购买决策的相对重要性。
如何针对不同的顾客群采取不同的了解方法。
如何使用当前和以往顾客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营销、过程改进和其他业务的开发。
C)如何使了解顾客需求和期望的方法是和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
4.3.2顾客关系与顾客满意组织应说明如何建立和完善顾客关系,以赢得和保持顾客,增强顾客忠诚,吸引潜在顾客,开拓新的商机,并说明如何测定顾客满意,提高顾客满意度。
4.3.2.1顾客关系的建立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建立与顾客的关系:A)如何建立顾客关系以赢得顾客,满足并超越其期望,提高其满意度和忠诚度。
B)如何明确顾客查询信息、交易和投诉的主要接触方式,确定关键顾客对接触方式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传达到组织内有关的每一位员工和过程。
C)明确组织的投诉管理过程,如何确保投诉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如何收集、整合和分析投诉信息,将其用于组织的改进、必要时,用于组织合作伙伴的改进。
D)如何使建立顾客关系的方法适合于组织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
4.3.2.2顾客满意的测量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如何测量顾客满意:A)如何测量顾客满意,测量方法如何因顾客群不同而异,如何确保测量能够获得可用的信息。
如何将顾客满意的信息用于改进活动。
B)如何对顾客进行产品,服务质量跟踪,以及时获得可用的反馈信息。
C)如何获取和适用于竞争对手和(或)行业标杆相比较的顾客满意信息。
D)如何使测量顾客满意的方法适合于战略规划及发展方向。
4.4资源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高层领导为确保战略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所配置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及其它的财务、基础设施、相关方关系、技术、信息等。
4.4.1人力资源组织用根据战略规划和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工作系统,激励机制、员工培训与教育体系,以发挥和调动员工的潜能,并说明组织如何营造充分发挥员工能力的良好环境。
4.4.1.1工作系统(A)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组织应说明对其工作和职位如何进行组织、管理、以促进组织内部的合作,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组织的授权、创新、完善和发展组织的文化。
组织的工作系统如何听取和采纳员工、顾客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在不同的部门、职位和地区之间,组织如何实现有效的沟通和技能共享。
(B)员工的绩效管理系统组织如何建立促进提高工作绩效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包括员工绩效评价、薪酬和奖励等)。
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如何促进组织获得更高绩效。
组织如何制定员工绩效激励机制政策,实施员工绩效的评价与考核,对取得的成绩,获得的技能等给与适当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