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解析“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而知之谓之神!此文为您解密望诊之舌诊绝技!神医不过如此!
望而知之谓之神!此文为您解密望诊之舌诊绝技!神医不过如此!“武汉张胜兵中医”我们好久没有答疑了,今天病人都处理得差不多,我们就抽点时间,给大家解答一些医学方面的问题。
我们先看今天的第一个答疑啊。
“张老师您好,帮我看看,女,28岁,最近每天早上醒来,头上都是汗,久久不退,齐颈而还,口渴,不欲饮,不喜冷饮,偶有怕冷恶寒,偶有忽冷忽热,大便一天一次,小便基本正常,饮食可,若吃的稍凉或者刺激,会腹痛胸满,舌右侧长年有水泡,左侧一直是白厚,曾用小柴胡,效果一般,这几天来月事,少腹疼痛,艾灸后缓解,昨天在柴胡汤里加了炮附片也没有大的效果,只是稍微汗少了一点点,但舌苔还是这样,舌边有齿痕,舌体胖大,自觉上半身会比较热,脚是凉的。
”她还附了一张舌苔的照片。
这个舌苔的照片是这样的啊,这种舌苔的照片在临床当中不是太多见啊,她是左半边几乎没有胎,或者说胎很薄,而右边胎却很厚,而且白腻,舌头是胖大的,旁边很明显的有齿痕,然后呢,在舌的两侧分布有一些红点点,这是她给我们的这个舌苔的照片。
这个舌苔的照片非常典型,有代表性。
虽然说她这种半边胎的这种情况,临床上不常见,但是这也是我今天要重点讲解的。
我们先分析她的病情,然后呢,我们再来分析这个舌苔。
我们从多个方面分析一下,为什么她吃那些中药效果不理想,而她又哪些地方不对呢。
我们看一下,她每天早上醒来头上都是汗,久久不退。
说白了吧,每天早上醒来头上都是汗,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汗啊,是在她睡眠状态下流的,只要是在睡眠状态下流的,我们称之为盗汗。
但是她其它地方又没有,只是头部啊,从颈项往上部就是她的头部会有汗,也就是说是一种特殊的盗汗。
一般的盗汗是全身都会出现,而她的盗汗只在头部。
刚才这位患者说她这是自拍的,所以说方向是反的,所以它这个是我们看到的这个舌苔照片,应该是左边白厚,右边薄少。
因为这个照片,自拍或者是他人拍的,这个方向刚好相反啊,我们现在更正一下。
但是不管她的左边(还是)右边,它都是一半啊。
“望而知之谓之神”—谈谈望诊的几个问题
“望⽽知之谓之神”—谈谈望诊的⼏个问题望诊的意义在于望神,也就是判断病⼈的体质。
中医治疗的原则是作为治疗对象的⼈⽽不是病邪,或者说中医治疗是⾸重体质,望诊居于四诊之⾸也就是⾃然的事情了。
望诊贵在⼀瞥见,最忌凝神注视。
切脉重在观察胃⽓,望诊重在泽夭之辨,润泽为胃⽓充⾜的外在表现,夭然不泽是胃⽓虚弱,其理与脉诊原本相通。
病机的转变关键也在脾胃上。
七⽇阳复也是热从胃⽓中恢复。
望⾊:⾯⾊⿐准黄泽明亮为⽔【按:⿐⼦明亮的⼈⼩便⼀般有点问题】,⼲涩不荣为风陷【按:浑⾝⽪肤都是⼲的为风陷】。
⽪肤头发油润为湿热蕴蒸于外于上,不可以视为⾝体健康。
印堂连眉⾊⽩为⼼阳虚损。
⾊贵含蓄,隐隐微露于⽪下,满⾯红光,其寿难永。
//望诊⼗法//分部望⾊最重要的是望诊⼗法。
望诊⼗法出⾃《灵枢·五⾊》:“五⾊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其上下,以知病处。
”浮沉,⾊泽显露于⽪肤的叫浮,隐约藏于⽪肤之内的叫沉,浮沉可分表⾥。
浮表⽰病在表、在腑,沉表⽰病在⾥、在脏。
初浮后沉的,病由表⼊⾥;初沉后浮的,病⾃⾥出表。
清浊,清是⾊泽清晰,浊是⾊泽暗浊。
清浊可分阴阳。
⾊清病在阳,⾊浊病在阴。
从清⽽浊,病由阳⼊阴。
从浊⽽清,病由阴转阳。
微甚,微是⾊泽浅淡,甚是⾊泽深浓。
微甚可分虚实。
微表⽰正⽓虚、甚表⽰邪⽓实。
⾃微⽽甚,则先虚后实;由甚⽽微,则先实⽽后虚。
散抟,散是散开,疏离;抟是积聚,壅滞。
散抟可分新病久病。
⾊散多为新病、轻病,或病将解。
⾊抟多为久病、重病。
先抟后散的,是病好转;先散后抟的病转重。
泽夭,泽是⽓⾊滋润,夭是⽓⾊枯槁。
泽夭可分成败。
⾊泽主⽣,⾊夭主死。
⾊从夭转泽,精神复盛,病有⽣机,从泽转夭为⾎⽓益衰,病趋危重。
这些内容最值得平素认真学习体悟,尤其在病深重时候认真观察很有价值。
胖⼈多痰湿,但是既然发胖,⽓充于外,外盛反⽽内虚,前⼈谓胖⼈多⽓虚就是这个原因,但⼜不尽然,外盛⽽导致的内部⾎虚者也不少见,这种⼈有病应该佐以补⾎养阴才对。
望而知之谓之神(灵兰医话18)
望而知之谓之神(灵兰医话18)古人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叫做“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那么四诊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呢?古人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叫做“望而知之谓之神”。
《扁鹊见齐桓侯》的故事家喻户晓,扁鹊看一眼就知道齐桓侯有病,他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他望诊的功力。
通常情况下,一个合格的中医师当他的目光与病人短暂接触时,就应对病人的健康状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就是“一会即觉”或“以神会神”,这也是医生的基本功。
例如:一个体格很健壮的人来看病,一般来说虚证较少;肥胖的人可能痰湿较盛;瘦人可能阴虚火旺多见等。
即使是没有学过中医的人,在与人接触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对方“身体很好”,“气色很好”,这实际上就是望神。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很多医生(也包括教师)把这一点忽略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讨论望诊问题的时候,有的老师说现在望诊不方便,除了脸部和衣服之外,其他的什么都看不见。
我很认真地对他说:哪怕脸都看不见,你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态有大致的了解。
比如说一位病人从我们边上走过,从外形、步态大致上可以判断男女老少(男扮女装的,那是极个别的);有的人走路时驼着背、弯着腰,有的人走路时雄赳赳气昂昂,由此大致可以推断他当前的身体状态如何;还有的人走路悠闲自在、有的人却形色匆匆,由此也大致可以揣摩他的心情如何,等等。
其次,从人的基本形态还可以联想到一些问题,如坐而喜仰、卧而面向外,仰面掷足,喜冷、不喜加衣被,烦躁多动等一般都是热证、实证;而坐而喜伏、卧而面向内、蜷缩成团、喜暖、喜加衣被、喜静等一般是寒证、虚证。
这是什么?这就是望诊。
可是,现在中医临床的望诊中除了舌诊以外,其他的内容也基本被忽略了,这样诊病是很危险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望诊的水平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多看、多练。
在望诊技能的训练中,除了临床见习之外,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学生带到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人的神、色、形、态;或者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把若干名自愿者排成一列,让其他同学通过比较判断哪一个同学面色最黑,哪一个同学面色最白,哪一个同学目眶周围最黑?等等。
“望而知之谓之神”——神奇的中医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神奇的中医望诊中医的望诊王鸿谟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色诊学教授,我和王老师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以后会不断的请教王老师望诊的知识的,今天就和各位朋友聊聊中医的望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被分为四大类,就是望闻问切,这里面第一个就是望诊,中医的一部经典著作《难经》里面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句话把诊断的境界分成了神、圣、工、巧四个层次,最高的,就是通过望诊,即可知道患者的病情大概,古人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诊断,在《黄帝内经》里,就曾经对这个望诊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而古代的名医扁鹊的故事,却更为我们所熟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说扁鹊路过齐国,见到了齐桓公,他一看齐桓公,就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齐桓公觉得这是胡说八道,就说“寡人无疾”,然后等扁鹊出去了,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过了五天以后,扁鹊又来了,一见到齐桓公,就说:“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
”桓侯再次回答说:“寡人无疾。
”扁鹊很没趣,就出来了,这还是让桓侯很不爽。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来看齐桓公了,这次他还是没有接受教训,仍然是看了一眼后,说:“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
”这次更是不爽了,干脆都没有搭理扁鹊,“桓侯不应”。
扁鹊再次讨了个没趣,又出来了,等到再过五天以后,“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
这回轮到齐桓公奇怪了,每次都是说我有病的,这次怎么话也不说,就走了呢?于是赶快派人去问为什么,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又过了五天,桓侯开始感觉身体疼痛,这才想起扁鹊,马上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却早已离开了齐国。
桓侯最后是死了。
这个故事在中医界广为流传,在后来的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在序言里开首第一句话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这就说明张仲景对扁鹊的望诊功夫是十分佩服的,也是非常想拥有像扁鹊那样的望诊功夫的,但是,扁鹊的这个功夫到底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其实很多人是心存疑虑的,很多学习中医的人都心想,这是真实的还是传说啊,哪有这么神奇的诊断方法啊?其实,现在我们知道,望诊这部分内容,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国家的相关科研人员,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拍摄方法,对人的面部进行拍摄,然后对照体检结果,发现一部分面部色诊的内容是正确的。
中医上乘学问:通过望神来探知生命体征的自然流露!
中医上乘学问:通过望神来探知生命体征的自然流露!望诊是受检者呈现在医者面前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往往是反映的最为真实的现象和本质,正所谓“无意便是真意”。
因此,在临床上把望诊诊病誉为“神乎其技”,而“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句经典台词也就是因此而成的。
所谓神,并非鬼神之意,此乃中医独有的术语。
在这里的神,指的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及生命活动运动的关系总和。
“神”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那么,望神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神是脑和五脏共同主宰和调控的。
中医中曾说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所谓得神,即为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朗朗乾坤尽收眼底,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快感和表现。
所谓失神,即为面目晦暗,死气沉沉,生生之机消耗殆尽,是一种曲终人散的沮丧和残局。
1.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表情自然,是心的精气充足的表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是肝肾精气充足的表现;呼吸平稳,肌肉不削,是脾肺精气充足的表现。
总之,这是正常人的神气,即使有病,也是脏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
2.少神(轻度失神的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
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患者,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
精神不振,两目乏神,是正气不充的表现;面色少华,是心血无以上荣;肌肉松软,乃脾血不足;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则是中气不足;动作迟缓,乃肾精不足的表现。
加以调制,预后良好。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一)望目辨病论问答:五脏六腑精气,皆上于目,而为之精。
脾气虚则阳衰,不能摄阴,而浮散神光于外,以致神水宽大,睹物成二,其营在肝,其主在肾,其和在脾,能合肾脾之阴,而使肝达之,则必能归精于两目矣。
目清澈为寒;目暗浊为热;目多混浊,是湿病;目多干燥,是燥病;目多干涩,是肝阴不足;目赤肿,为肝经风热;目珠肿,为肝火,外感风热;目瞳孔缩小,多为肝胆火炽;目睑黑浑,为肾气虚证;目睑色黑暗晦,多肾虚;目睑缘红湿烂,是脾有湿热;目寐时露睛,多脾虚气血不足;目睑寐时常开,不闭,是脾气虚弱;目睑寤时,不能闭,是肾虚之眼废;目睑上下鲜明,是痰饮病;目睑开盖无力,是元气虚备;目睑下陷,啼哭无泪,是阴津大伤;目睑微肿如卧蚕,尿黄赤,是黄疸;目睑浮肿,多水肿之象;目眦生翳,为肝火上炎;目眦赤痛,为心火;目眦淡白,是血虚;目白睛赤,为肺火;目白睛发红,为外感风热;目白睛赤络,多阴虚火旺;目睛微定,是痰热内闭;目睛斜视,是肝风内动;目睛直视,瞪目不活,为肝风内动;目滞呆,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目滞呆,转动迟钝,是惊风先兆。
目无精彩,运动不灵,为脏腑精气虚衰。
小儿睡眠露睛,多脾虚气血不足。
(二)望咽齿辨病论问答: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为实热证;咽部嫩红,肿痛不著者,为阴虚火旺证;咽部嫩红,肿痛不著者,热邪痰浊犯肺;咽喉红肿疼痛,多肺胃热毒壅盛;咽喉化脓溃烂,见黄白腐点,为肺胃热毒炽盛;咽喉见灰白色腐点成片,多为白喉,热伤肺肾。
齿燥为阴液受伤;齿燥光如石,是胃热已极;齿色如枯骨,为肾阴将凅。
牙关紧闭,或介齿有声,为风痰阻络;牙关紧闭,或介齿有声,为热极作痉。
(三)望面辨病论问答:面色白,主寒证,为阳虚或外感初起;面色白,为阳虚,气虚和血虚;面色白,虚寒血凝,经脉收缩;面色苍白,是为肺病;面色白而浮肿,为气虚;面色白而干瘦,为血枯;面色白如枯骨,为肺病已绝;面色白而消瘦,颧红唇赤,阴虚火旺;面色白,微红润泽,为气血充足。
中医眼诊心法——望而知之谓之神
中医眼诊心法——望而知之谓之神
眼为视觉器官。
人类感知外界环境各种信
息,绝大部分是通过眼的视觉功能来完成的,
眼为人体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西方医学中
视觉器官(visualorgan)包括眼球、视路和
附属器三部分,本文不做赘述。
中医治病往往
可管中窥豹,眼为心灵之窗,且一身脏腑精气
神皆能在眼部有所体现,故而眼诊学好往往可
以一望而知之,不可谓不重要。
天有日月,犹人之有二目也。
天之日月,
乃天之阴阳之精而为之也;人之二目,亦人之
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而为之也。
故众精之窠
为之眼也,肉之精为上下胞也,血之精为两
也,气之精为白眼也,筋之精为黑眼也,骨之
精为瞳仁也,约束裹撷气血筋骨之精,其系上
属于脑,不可不明。
此目睛之原始也。
本文中的眼诊法从下图心、肝、脾、肺、
肾依次排布,和其它眼诊可能会有稍许不同,
大抵本篇中的脾区不在眼睑而在如下图所示部
位中。
眼部所对应分区
心区正常:目内眦凸起且色红
肝区正常:木纹清楚,整齐,占黑睛的2/3
脾区正常:象土致密有木纹,且占黑睛的1/3
肺区正常:白睛,白中略带有青色
肾区正常:瞳孔呈圆形,占整个黑睛的1/3,对光反射灵敏
写在最后的两点:
1.肺区发现有红血丝可以在夜间22点饮用红葡萄汁,注意是葡萄汁不是葡萄酒哦;
2.肾区瞳孔形状变形多可服用六味丸。
但愿人人知医,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望诊是绝技
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望诊是绝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是出自《难经》的至理名言,世人未必皆知,然中医人无人不晓。
神、圣、工、巧,代表了中医技能的四个境界,而望诊居首,经过多年的临床,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望诊靠得住、拿得起、用得上。
望诊首先要望神,普通中医门诊一般不会见到失神的患者,但神气不足即精神萎靡者,却经常遇到。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神气不足的典型描述。
2020年夏,一老太因重感胃发热后乏力来求诊,除感冒症状外,精神萎靡、嗜睡,这就是典型的神气不足,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7帖而愈。
相反,我有个患者他说高血压很难治,降不下来,找我就诊,他说他脸老是红的,但很怕冷,于是我就说这不是热,而是寒,用了通脉四逆汤,加葱白,服后效果很好,面红症状很快也消失了。
望诸色,查寒热。
2020年上半年,一妇女因胃痛来诊,其唇色淡、舌质淡干,中间有浅裂纹,舌尖红赤,舌下金津玉液青紫,诊毕我就对患者说:你身体怕冷是吗?患者点头称是,又问你口干是吗?患者说干的,我又问你睡眠不好是吗?患者颇感惊讶,我又问你来月经有血块、肚痛是吗?患者连声称奇,说你什么这么神,其实舌尖红有心火,心火大必失眠,舌下静脉瘀青,说明患者必有瘀,行经夹血块伴腹痛也就理所当理,中医舌诊都有相对应条文,几句问诊让患者五体投地是中医舌诊的精深奥妙。
颈椎病根据体质我用四大古著中的人物形象化分为以下诸型:唐僧颈,用黄芪桂林枝五物汤加减,黛玉颈,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八戒颈,用大柴胡汤加减,大圣颈,用八味活血汤加葛根加减,沙僧颈,用葛根汤加减。
体质不同,方药也不同也,临床验之,屡屡得效。
望喉能够查寒热,咽喉痛而红肿者,热证,予柴胡剂;不红不肿而痛者,多属痰或瘀血。
望小腿而见水肿明显者,必有水湿内停,小腿皮肤粗糙而脱屑者,为有瘀血,必用桃仁。
总之,望诊内容非常丰富,仅就琐碎体会以记之。
望而知之为之神(岭南经方书院内部讲稿)[望诊]
望而知之为之神(岭南经方书院内部讲稿)[望诊]图文来源于网络《难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可见,四诊中任何一诊,只要掌握具体的方法,皆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中医诊断学之望而知之为之神近现代中医诊断学水平一,张大昌先生二,李阳波先生三,范文甫先生四,蒲辅周先生1976年,有一晚期肺癌患者请张大昌先生出诊,其弟子随其前往。
未入病室,已闻病人呻吟之声,入室少坐之后,乃临病床,令病人侧卧,手指其右侧背中上部,问:“是此处痛否?”病人颔首称是。
此闻而知之之功夫,在座莫不为之惊奇,传为美谈。
张大昌先生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尚精于律吕之学,管、笙、琴、笛、锣、鼓、弦、箫无一不通。
他对律吕之学的研究和实用,加强强了对闻诊的认识。
常引《内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1964年春,南里村谢尚豪邀张大昌与其母诊病,其表兄衣敏丰因自幼多病亦求为诊治。
诊毕,密告尚豪:“病难治,寿命不长。
”谢问:“尚能活几年?”答:“28岁时若能免一死,31岁时必有不测。
”谢恐姑母忧伤,但告知敏丰之弟敏琴,敏琴亦秘而不宣,疑信掺半。
1966年,其全家迁返故里固献村。
张大昌弟子与敏丰近邻,知其病贫血,脾大,其姨表兄张岫波系县医院内科医生,亦多方予以治疗,并曾建议脾切除。
因尚能坚持教学(敏丰系初中教员)及家务劳动,并有经济困难而未行手术。
1969年秋,因腹部用力,突发脾破裂,急入县医院治疗,由麻庆纯医生主刀予脾切除,术后情况良好,但于术后第五天未时暴亡。
事后敏琴与谈多年前张大昌预言,惊叹不已。
云其兄系1939年12月30日辰时生人,卒时为1969年9月18日未时(上述均系农历日期),正是31虚岁。
至今事已过多年,其弟子惟恐有所失实,乃在撰此文之前又重新询问事之原由,其弟敏琴尚健在,谓确实勿疑。
参以书载古代有扁鹊望齐侯之色而论其病,张仲景为侍中大夫王仲宣诊病案,皆与此案类同,不可以一隅之见,遽为怪诞,以识少而怪高明。
“望而知之谓之神”:一位年轻人与李祥舒老中医的书信邂逅
“望而知之谓之神”:一位年轻人与李祥舒老中医的书信邂逅单位信箱里,每天都会收到几封表扬信。
而今天这一封,有些特别。
看来,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年轻人。
年轻人在影视文化行业工作,自称是一位中医药爱好者。
在外地上大学时虽然专业不是医学,却选修了医学院的课。
酷爱读中医古籍。
并利用各种机会拜访当地的名老中医。
大三时,得了湿疹,因为吃了许多西药不见效,就自己辩证,用单味中药外用,后来看的书多了,胆子大了,自己选用薏苡竹叶散加苍术,防风等药,把湿疹治好了。
一个现代的年轻人,自学中医为自己看病,果然不一般。
然后是这封表扬信的主题因为一次带家里老人看病的机会,年轻人亲眼目睹了怀柔的名老中医——李祥舒的中医大家风范,被深深折服。
“姥姥因双下肢水肿到医院就诊,三诊之后,症状未见缓解。
”好朋友向她推荐了当地的李祥舒老中医。
凭借自己对中医的了解和经验,起初,她并不看好郊区县的中医大夫,毕竟没有响当当的医院名气,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就诊之前,年轻人在网上搜集了相关资料。
“结果让我颇感意外。
李祥舒很早以前就是北京市级名老中医,是郊区首位市级师承老师,在北京中医医院,同仁堂中医医院出特需门诊。
”要知道,在市级中医院,特需门诊的专家号是很难挂到的。
正所谓热爱什么,关注什么。
“由于我的号靠后,我正好有机会看您诊证。
”缘于对中医的热爱,年轻人在诊室的一旁细心观察着李祥舒老中医看病时的一招一式。
(不同于市级大医院,诊室内常常是一人看病,众人围观。
)李祥舒老中医非常随和,喜欢一边看病一边给病人耐心讲解,讲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的相关知识,告诉病人注意饮食起居,劳逸适度,更是强调要少吃药。
看病结束,又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病人,叮嘱病人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
咦,所谓“排队几小时,看病几分钟”不是医院的常态吗?医生基本上都是不等病人讲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患者,胸有成竹地开一堆药啊。
这让曾经接触过不少名医的年轻人甚是诧异。
轮到年轻人了,李祥舒老中医看了看姥姥水肿的双下肢,通过水肿的位置,断定是降压药的副作用引起。
望而知之谓之神一针一药
望而知之谓之神一针一药中医诊断的根本源于中医基础理论,所谓“望诊”,即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
现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
1望而知之谓之神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一般分为“有神”、“无神”和“假神”三种。
1、有神(得神)表现为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提示正气充足,精神充盈,为健康或病轻。
2、无神(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3、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
如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使临终前的前兆。
2望诊判断的是“寒热虚实”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事实上,中、西医的临床诊断差别也是非常巨大的!有人质疑,只是通过外表看一看,就可以知道患者是得了“高血压”还是得了“糖尿病”?其实,中医望诊判断的是中医脏腑功能的“寒热虚实”,是判断身体阴阳平衡状况,是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何种“证型”。
如果不通过临床检查,比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当然是不可能判断西医诊断的,但是,中医诊断的关键,是通过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也就是强调“辨证”来判断“证型”,而非到底是什么“疾病”!3望诊标杆性人物——黄煌教授黄煌教授十分注重望诊,如桂枝体质、大黄体质往往一望便知,更细节的如柴归汤体质(黄脸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体质(长脸、眯眯眼)、大柴胡体质(肩宽、颈短、体壮)等等。
望而知之谓之神功夫源于千百炼
望而知之谓之神功夫源于千百炼跟随王三虎教授临床日记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难经》第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以前对这段话感觉似乎太玄而难以置信,通过跟随王老师学习,耳闻目睹王老师临床看病过程后方知古不欺我。
王老师在诊断过程中重视望诊,善于抓主证,故而辨证准确,临床疗效好,复诊患者多,网络及电话会诊患者多。
兹以近期跟随王老师门诊部分病例为例分享望诊体会。
案例一:陈**,女,27岁,因面部痤疮就诊。
王老师看患者面部及胸前皮肤红,随口念到“阳明病,面合色赤,白虎汤加减”。
当王老师说应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痤疮时我心中不免有些疑惑。
因我之前跟随江苏无锡徐苏老师学习,徐老师勤于临床,遍访名医,在皮外科尤有所长,治疗痤疮以经方为龙头,时方为龙尾,专病专药画龙点睛,疗效卓著,但未见其应有白虎汤治疗痤疮故心中不免疑惑,故进一步询问病情。
患者诉口干口渴多饮,大便干,进一步望舌提示舌红苔薄黄,脉滑有力。
至此心中不觉折服,同时对王老师更多了几分敬佩。
因口干口渴喜饮,大便干,面部及胸前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有力皆阳明气分实热表现,上雍于面部则发为痤疮,予以泻阳明实热兼清热解毒,予以白虎汤加减:石膏60g,甘草12g,知母12g,白芍30g,白芷12g,连翘15g,紫花地丁30g,白花蛇舌草30g,金银花30g。
7剂,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用。
2015-8-12日因带其他患者就诊诉服药后口干口渴缓解,大便通畅,痤疮治愈。
案例二:廖易**,男,7岁,大便失禁,首诊日期8-11日。
诉至小时开始一直以来均无意识下几乎每天大便一次,问诊无其他有用可兹辨证信息,王老师分析脾之色黄,患者面色黄提示脾虚,而舌偏红苔白厚提示内有积热湿邪,综合大便失禁考虑病机为脾虚气陷,升降失调,蕴湿生热,治疗予以补中益气、升清降浊,辛开苦降,治疗予以补中益气汤、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夏6g,黄连6g,黄芩6g,党参15g,生姜6g,大枣20g,炙甘草10g,枳实12g,白术10g,茯苓10g,柴胡6g,升麻6g,防风6g,荆芥6g,生黄芪30g,陈皮6g,菟丝子12g,金樱子12g。
望而知之谓之神,看看古代神医是如何只通过望诊看病的!
望而知之谓之神,看看古代神医是如何只通过望诊看病的!经常会遇到患者有这样的疑问:中医不面诊也能开方吗?脉都没有拿,怎么开方啊?开的方能对证吗?如果情况允许,中医确实讲四诊合参,但在一定环境下,或者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中医也可以只用一种诊断方法或两三种诊断方法就可以诊断疾病,开出有效的方剂,并不一定是四诊必备。
在《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这一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难经》,传说此书为神医扁鹊所著,第六十一问曰:医经中说,通过望诊即可知晓病情的可称为“神”,通过闻诊可以知晓病情的可称为“圣”,通过问诊可以知晓病情的可称为“工”,通过切脉可以知晓病情的可称为“巧”。
这是什么意思?回答:通过望诊而知晓病情的,是观察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从而了解病情及变化。
通过闻诊而知晓病情的,是辨别病人所发出的五音变化,以判别病情。
通过问诊而知晓病情的,是询问病人对五味的偏好及变化,以便了解疾病因何而起、所在部位。
通过切脉而知晓病情的,是诊查病人寸口部位,了解脉象虚实的变化,从而了解病情,以及病在哪一个脏腑。
医经中还说,根据病人外表的症状而正确诊查病情的叫做“圣”,根据病人内在的细微变化而正确预计病情发展的叫做“神”,就是这样的意思。
关于神医扁鹊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即《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望神知病谓之神
望神知病谓之神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教授:比如说你人中这个地方已经平了,那么这个时候是说你的气血已经很薄了,就是气血交通的这个沟渠都已经浅,就是气血不旺盛了。
这是一眼就可以望出来的。
那么还有一些望诊呢,比如说在中医里,我们原先讲过胃经,胃经是起于迎香,起于这两个部分,然后一直到山根,一直至额颅,所以呢,在这个部分的区域,还有脸上这部分区域都为胃经所主,所以胃经的病都会在这些方面,会有所表现。
比如痤疮,在中医看来就和胃有直接的关系。
年轻人大多喜欢喝冷饮,加上青春期学习和情志的双重压力,就造成了对胃的伤害,很容易形成胃寒。
这时人体的自保功能,会从内部攻出热要逼走胃寒,就在脸上形成了痤疮。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教授:还有像颜黑,颜是什么,如果脑门如果发黑的话,那么这个也是,如果脑门发黑,嘴也歪啊,这些也是胃经的问题。
那么还有比如说,女孩子,原先我说过当生育过后,当你吸收能力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蝴蝶斑啊,这个正好是这一条。
那么颧上的这一条呢,恰恰是属于你的经脉的,就是小肠经脉的病。
旁白:《黄帝内经》说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就是说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的精华,然后再把它分配给各个脏器。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教授:那么还有一些就是比如说,有眼袋。
【郭老讲脉】望而知之者为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切而知之谓之巧。
【郭老讲脉】望而知之者为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切而知之谓之巧。
本能学堂 2021-10-10郭老:谁还有问题?你说。
【这个痔疮往往平时都是忍着,疼的历害的时候,然后才去找大夫。
】郭老:反正这个人是不少吧,一点半点也不看病。
【疼的历害的时候,可不可以用排异的,活血的。
】郭老:可以,还是提前治好。
疼的历害了也不是老疼。
可能是这几天有点别的毛病,便秘的毛病什么的,疼起来了。
如果大便通畅的时候,也不是很疼。
反正我治的痔疮,都是治高血压、治糖尿病这个过程里治好的。
单独找我治痔疮的,我不敢说没有,很少很少。
你说。
【痔疮是不是静脉曲张类的?】郭老:我说一个血管病,肯定是血管病。
这个血管在这儿造成的瘀血,这个血管是不通畅的,但是也能来也能去,就是很不通畅。
中医对于这个状况,就叫瘀血,或者叫蓄血。
你不要认为这个瘀血或蓄血,就是一点也不流了,就是一汪死水,不是这样。
它流动的慢,流动的几率降低。
你比如说这儿这个新血来,到旧血走,这么一个循环,在一般的血管里,可能是几秒钟,在它这儿就几十秒或一分钟,这都没法测定。
我说的是这个意思,这就叫瘀血,不是死血。
对于这个东西的区别啊,在伤寒论上有,叫死血,这个血流动的非常非常的慢,这个循环降的非常的低,皮肤都会变,变成什么样的皮肤呢?像鱼鳞似的这么个皮肤,在伤寒论上叫肌肤甲错,这是有瘀血的一种现象。
还有一种现象,是喜忘,其人喜忘。
我们翻成大白话,这个人爱忘事儿,说了都记不住,这说明脑部有瘀血,就是循环慢了,不是死的。
其它组织肌肤甲错也是瘀血,或者有脓也肌肤甲错。
甲是什么?就是鳞甲,像鳞一样,你看那个皮肤有这么一个纹路,有错,不光滑,粗糙。
你看有的人,病好了以后,皮肤变得又细又光滑,为什么?循环好了,带来的营养物质充分了,皮肤变了。
你看这个人在病态时,脸上的颜色是什么样,你看他好了病以后什么样,你有了经验你就会明白了,会有很大的差别。
这人吃药,吃了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回来一见面就知道他好了,或者基本上好了,看面色看皮肤就看出来了,看循环、看代谢、看分泌都看出来了。
望诊概说;望神
外在 表现于
面部 形体 官窍 组织
三、方 法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自然光线最好,不同色调的光线,影响。 如:白炽灯—偏黄;强日光灯—偏青紫;
阴雨天—晦晴;墙壁颜色—面色变化。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如:关节肿痛病人,但痛处敷满膏药。 某女,经多失血,应面唇色浅,但浓施粉脂。 面部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四时平色—春稍青,夏稍赤,秋稍白,冬稍黑。
复 习 题
1. 何谓望神?简述望神的原理。 2. 怎样诊神?试述失神的主要表现。 3. 怎样鉴别得神与假神? 4. 怎样鉴别“神乱”与“失神”? 5. 怎样鉴别“假神”与“病情好转”?
望诊
Inspection
“望而知之者谓之神”
概
一、含义
述
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的 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为齐恒公诊病: 病在腠理→血脉→肠胃间→骨髓→病死。
小儿麻疹:面赤,流泪,皮肤疹点等。
二、望神的原理
人体内脏——体表相应
凡脏腑功能异常 气血津液的盈亏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是心的精气充足的表现; 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 体态自如,是肝肾精气充足的表现; 呼吸平稳,肌肉不削,是脾肺精气充足的表现 总之,这是正常人的神气,即使有病,也是脏 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
2.少神(神气不足)
少神是轻度失神的表现,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 (1)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 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2)机制: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 功能减退,病情轻浅。 (3)意义: ①虚证患者(轻病);②邪去正衰(疾病恢复期) 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
曲黎敏:中医“望”之要义
曲黎敏:中医“望”之要义曲黎敏:中医“望”之要义曲黎敏:“望⽽知之谓之神”,⼀个好医⽣,在病⼈刚进来时,他望⼀眼病⼈,那么不仅仅是疾病,包括病⼈的性格及其他很多问题,他都能看出来,他就能知道此⼈的神明阶段是怎样的。
望诊就是“望五⾊以知其病”,⽐如胃经的病,我们可以从脸上看出来,就是看迎⾹⽳、⿐⼦、额头、⽿前、上关、环唇以及发际这些地⽅有没有⼀些异相。
如果说⿐头红,或者⿐⼦上长疙瘩,额头长痤疮,这都属于胃⽕盛。
胃⽕盛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胃寒⾃然攻出,胃⽕要破胃寒,就会⽐平时⽕盛⼀些,从⽽造成⿐头红。
如果脸上沿着胃经长⿊斑,是胃寒造成的。
⼝歪、嘴唇翻出来这些问题,也都是胃经引起的。
如果⼈下眼袋特别⼤或者脸上长蝴蝶斑,是⼩肠⽣病。
如果⼈的两个颧⾻⽼是粉红的,说明他肺寒很重。
如果⼈眼睛发直、不灵活,说明⼼经有病。
因为⼼经所系的是⽬系,眼睛如果不灵活就是⼼经出了问题。
如果⼈眼珠⼦很黄还经常流泪,是属于膀胱经⽓的问题。
通过看脸⾊也能够发现很多问题。
⽐如“⾯如漆柴”,指脸⾊就像柴⽕⼀样,⼜⿊⼜⼲,是肾病。
如果“⾯有微尘,体⽆膏泽”,脸上特别不滋润,就像蒙着⼀层⼟⼀样,这是胆经的病。
如果“⾯尘脱⾊”,脸上特别苍⽩,“⾎虚不能上荣于⾯”,这是肝经的病。
这是中医的望诊。
黛⽟临终之声在《红楼梦》⾥⾯,林黛⽟临死前,书上的描写只有⼏个字,就是“宝⽟,你好……”,然后⽓绝⾝亡。
⼤家就可以去想象,林黛⽟临死之前,那个“你好……”后边她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是“你好狠⼼”,是“你好糊涂”,还是“你好混蛋”?是咬⽛切齿地说,还是⽆可奈何地说?这全靠我们对⼩说的熟知程度还有每个⼈的⼼境来领悟,可能每个⼈的感觉都是很不⼀样的。
其实,这句话的感情⾊彩⾮常浓烈,但是林黛⽟⼜⼀直憋着,她觉得作为⼀个⼤家闺秀,不可以讲太露⾻的话,可是她的感情⼜要表达出来,才会说出“你好……”这样的话来。
中医闻“五声”观五脏我们经常说,声⾳是表达情感的,⽽情感⼜是从⾝体⾥发出来的。
中医的四诊
中医的四诊“望(神)、闻(声)、问(证)、切(脉)”,其实就是诊病的四个层次,大而言之(由医入道),就是我们看清一切问题(生活中的“病”和身体的病)的四种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对照(合参)。
所以说,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但这四诊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即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辨的是整个人的情况(整体观),而不是只看到某一个症状。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神”是最难的,“神”也是事物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很多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就是失神了,而很多事物,最明显的就是大师级的杰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神”韵;很多人也说成是望色,但不精确,但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更多指的就是一种感觉,是一个人整体的“状态”,比如人一高兴地时候“神”采飞扬,一不开心的时候就愁“眉”苦“脸”。
一个家庭、公司或单位的核心状态就是“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闻“声”即辨“气”,“声”(音)是气的载体,即通过辨声来感受气息细微的强弱、长短、浮沉、外放或内敛等节奏变化,也就是去感受“神”的状态;生活中也有类似表述,气象、气势、运气、生气、豪气冲天等等,虽然也是比较精细的感受,但还是需要通过事物的细微变化来感受事物的本体状态,所以比望“神”就差了一点,但二者都是在感受“神”(道的层面)。
通过一个家庭、公司或单位的细微变化感受这个核心状态——“神”“问而知之谓之工”,“工”就是指工匠、匠人或者专业技术人员,就是询问病人出现的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异“常”),通过心中的“常”来判断疾病的原因,中医也叫“问诊”,类似于现在的网诊;这时,就不是感受“神”了,而是通过心中的“常”(尺度、规矩等标准)来对异常情况进行判断分析,已经落入“理”的层面;不过,还没有偏离“道”。
通过一个家庭、公司或单位的异“常”变化去“分析”这个核心状态——“神”。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巧就是取巧,已经落入“物化”(形)的层面,也最为世人所尊崇,因为前三个都比较形而上,这个比较形而下,能够用手感受到,也符合大众“眼见为实”的思维,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而知之谓之神”出自《难经·六十一难》,其文云:
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指出掌握了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的诊断方法,就可以称之为“神圣工巧”。
望诊居四诊之首,如能掌握要领,可以望而洞悉病情。
古人认为这是最高明的医生,如相传上古神医扁鹊即有此本领。
如果说仅仅掌握望诊的技术就能够“出神入化”,未免有些夸张,但这也足以说明古人对掌握望诊技巧者是推崇备至的。
所谓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的检查方法。
它包括望形体姿式、望头颈五官九窍、望皮肤、望络脉、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舌等多种具体内容。
祖国医学的长期实践证明: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面部、舌部和脏腑的关系更为密切,下面就以面部望诊为例,说明“望而知之谓之神”的道理。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可见,人的面部通过经络与全身各个脏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需要脏腑气血的滋养。
一旦脏腑发生病变就能直接反映于面部。
所以医生通过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了
解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入侵的情况,以确定诊断,判别愈后,指导治疗。
在望色泽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神气、有胃气,有神气、有胃气者就属正常的面色,对此早在《内经》就有生动形象的描述: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素问·脉要精微论》)
由此可见,正常的面色应有光泽,含蓄而不露。
所谓有神气,就是指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就是指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所以,在临床上,医生常常根据病人的面色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往往有些病人的病变已经很严重,但表现出来的症状却较轻微,此时仔细地观察面色神气的存亡,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反过来,如果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很严重,只要面色仍有神气、有胃气,治愈仍有可能。
望面色不但能判断疾病的愈后,还能根据面色的变化推断病变的性质和部位。
关于病变性质,《内经》提出五色主病的理论,如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红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五色主病理论是古人长期的生活和临床实践的总结。
《内经》还提出了面部分属脏腑的部位:庭(额)——首面,阙上(眉间)——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山根、下极)——心,下极之下
(年寿)——肝,肝部左右——胆。
肝下(准头)——脾,方上(脾两旁)——胃,中央(颧下)——大肠,挟大肠——肾,明堂(鼻端)以上——小肠,明堂以下——膀胱子处(《灵枢·五色》)。
医生可以通过面部的色泽在各个分部的变化,了解全身脏腑功能活动和病变情况。
六十年代,云南省老中医袁怀珍根据《内经》“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的论述,通过观察人中沟的形态特征(1172例)来诊断子宫的大小、位置和功能,正确率达90%。
此后,全国各地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中医妇科特殊诊法的临床价值。
如有人将人中沟形态分为端直型、梨状型、平坦型、横凹型、狭窄型5种,并对原发性不孕症组70例的人中沟观察和妇科检查进行了比照研究。
在70例中,子宫正常大小者12例,小于正常者58例;人中沟呈端直、梨状型者仅10例,占14. 29%,而平坦、横凹、狭窄等不正常型者达60例,占85.71%。
在正常经产妇组100例中,端直、梨状型者97例,占97%。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医观察人中沟形态的变化对诊断妇科疾患确有临床实际意义。
因此,《内经》面部脏腑分部色诊的理论已引起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此说与生物全息律相吻合。
如果说古人对通过望诊能诊察内脏疾病视为神妙莫测,那末,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个神奇的谜底不久将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