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200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引言寒潮是指寒冷的空气团伴随着强烈冷空气南下,使局地气温急剧下降的一种天气现象。

寒潮活动对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1951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的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与趋势。

一、寒潮活动频率分析1951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共发生寒潮事件243次,年均发生次数为4.6次。

从时间分布上看,寒潮活动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且寒潮频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显增加。

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吻合,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

二、寒潮活动空间分布分析我国的寒潮活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东北地区寒潮活动最为频繁,次之是华北地区。

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有关。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最北部,气候寒冷,冷空气南下时容易形成寒潮。

而华北地区紧邻东北地区,气候也相对寒冷。

西北地区和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由于地势和气候因素,也容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三、寒潮活动的季节分布寒潮活动的季节分布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冬季,尤其是11月至次年2月。

这与冷空气活动的季节特点相吻合,冬季是我国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和强烈的季节。

其中,1月份寒潮活动最为频繁,其次是12月份和2月份。

四、寒潮活动的时空变化寒潮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寒潮活动呈现出南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北方地区寒潮活动频率较高,而南方地区寒潮活动频率较低。

其次,寒潮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寒潮活动不再局限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而是向西部和南部地区扩展。

再次,寒潮活动的强度有所增强。

1951年至2006年期间,寒潮活动的最低气温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寒潮的寒冷性质有所增强。

五、寒潮活动的影响寒潮活动对我国的农业、能源、交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寒潮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寒潮导致农作物冻害和牲畜禽类的死亡,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中国历年高温天气时间表格

中国历年高温天气时间表格

中国历年高温天气时间表格
以下是中国历年高温天气时间表:
年份 | 时间段 | 受影响地区
---|---|---
1995年 | 7月28日至8月7日 | 河南、山东、安徽等地
1997年 | 7月至8月 | 河南、湖北、广西、浙江等地
1999年 | 6月27日至7月11日 | 华南地区
2003年 | 7月至8月 | 湖南、江西、广西等地
2005年 | 7月至8月 | 江苏、山东、安徽等地
2006年 | 6月至8月 | 华南、西南地区
2007年 | 6月至9月 | 华南、西南地区
2010年 | 6月左右 | 华北地区
2011年 | 7月末至8月中旬 | 中东部地区
2013年 | 6月至8月 | 全国多地
2017年 | 7月至8月 | 河南、湖南等地
2018年 | 6月至7月 | 全国多地
尽管高温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应对。

比如在户外工作时注意防晒、避暑降温,少做一些剧烈运动,多饮水、多喝汤等。

同时,人类应该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

华北地区1951_2009年气温_降水变化特征_张一驰

华北地区1951_2009年气温_降水变化特征_张一驰
[1-3 ]
; 韦 志 刚 等 利用 1980 —1996 年 间 9 个 水 文 站 的月 流量 资
42 个气象站的月降水、 料、 气温资料, 用 EOF 分析 方 法 及高 桥 浩 一 郎 公 式 计算、 分析 了 气候 [4 ] ; 1958 — 1998 29 , 变化和水资源的关系 傅国斌等利用 年间 个站的月降水 日平均、 日 最 高、 multiGCMs 模拟等方 法 分析 了 气温、 日最低气温资料, 应用 Kendall 检验、 降 水 的年 际、 年代 际和未来变化
[7 ] 年代际振荡指数( PDOI) 的关系 ; 褚健婷等利用 海 河 流 域 国 家 气 象局 30 个 气 象 站 1958 —
收稿日期: 2010- 09- 25 ; 修订日期: 2011- 04- 22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研究计划( 2010CB428406 ) ; 国 家 科 技 支撑 计 划 ( 2006BAC08B0408 ) ; 国 家 自然 科学 基 金( 40901024 ) 。 mail: zhangych@ lreis. ac. cn 第一作者简介: 张一驰( 1978- ) , 男, 山西文水县人, 助研。E* 通信作者简介: 吴凯 ( 1939- ) , mail: wukai1939@ sina. com 男, 江苏盐城市人,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E-
近 50 a 来, 华北地区由于人口 增 长和 工 农 业 生产 快速 发展, 水 资源 供 需 矛盾 越 来 越 尖
3 3 锐: 2008 年我国人 均 水 资源为 2 066 m , 而 华 北 地 区 仅 为 318 m , 其 中, 北 京、 天 津 更 少, 分 3 3 别为 202 m 和 156 m , 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及相关的生态环境恶化早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

近52年青岛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近52年青岛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近52年青岛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刘永哲;黄翠艳;姜雯;崔日鲜【摘要】利用青岛市1961年~2012年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Pettitt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青岛市年和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情况。

近52年间,青岛市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12.72℃、16.23℃和10.04℃,且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时间序列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0.248℃/10a、0.266℃/10a和0.250℃/10a ,上升趋势均通过了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青岛市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时间序列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所有时间序列上升趋势通过了至少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春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较夏季和秋季更明显。

青岛市年、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所有时间序列中出现增大突变,其中,年、春季和冬季突变通过了至少0.01显著性水平检验,突变点主要集中在1985年~1988年,夏季和冬季突变通过了至少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夏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突变点分别为1993年、1989年和1993年,秋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突变点则均为分别为1987年、1997年。

%In this study ,the variability of annual and seasonal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in Qingdao during the period 1961 ~ 2012 were examined . The methods of linear regression and Pettitt test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presence of trends and change poin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were12.72℃ ,16.23℃ and 10.04℃ ,respec tively during the past 52 years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exhibit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during 1961~2012 with the increasing rates of 0.248℃/decade ,0.266℃/decade and 0.250℃/decade ,respectively .On the seasonal time scale ,the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exhibite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at least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5 during the past 52 years .More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in spring and winter were ob-served compared to summer and autumn season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upward shift were detected in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in year 1988 , 1987 and 1988 ,respectively .Also more significant upward shift were detected in the spring and winter mean temperature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nd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at least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1 compared to summer and autumn seasons .【期刊名称】《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6页(P199-204)【关键词】气温;变化趋势;突变点;青岛【作者】刘永哲;黄翠艳;姜雯;崔日鲜【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山东即墨第一职业中专,山东青岛 266200;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青岛266109;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2+2由于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地表属性的改变,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高,它又导致了全球和局地气候的明显变化。

近40 a来西安市区与郊县气温变化特征对比

近40 a来西安市区与郊县气温变化特征对比

近40 a来西安市区与郊县气温变化特征对比金丽娜;王建鹏;张弘【摘要】利用西安市区及郊县国家级一般气象站1971年12月至2011年11月的年、季、年代平均气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回归线性拟合、距平分析、变异系数、冷(暖)冬期、突变检验等分析方法,分析总结近40 a来市区及郊县的气温变化特征:(1)市区及郊县的逐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市区增温速率高于郊县0.27℃/10 a;(2)市区逐年极端最高气温基本持平,逐年极端最低气温明显升高;(3)市区及郊县1990年代前升温缓慢,1990年代后升温迅速;(4)市区和郊县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主要来自春季和冬季升温的贡献;(5)市区及郊县冷冬基本都出现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暖冬均出现在1990年代末以后,且市区冬季气温距平上升率高于郊县;(6)郊县的突变时间早于市区.【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3(031)004【总页数】6页(P720-725)【关键词】西安;市区和郊县;气温变化;对比分析【作者】金丽娜;王建鹏;张弘【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陕西省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5;陕西省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3.3+4引言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显著增温,各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

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 a(1956~2005年),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是增暖的,近100 a(1906~2005年)的年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0.78 ±0.27 ℃[1]。

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为此,我国学者从不同时空尺度广泛开展了气温增暖的研究。

左洪超等发现,1976~2000年全国平均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华北地区是增温最快、范围最大的地区之一[2]。

张楠等根据华北地区29个气象台站近57 a(1951~2007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对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夏季气温变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一致性[3]。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越 过 1 5E, 维 持 时 间 不 长 , 向 西 延 伸 并 不 明显 , 带 位 置 很 难 接 近 华 北 西 部 边 界 lOE, 置 偏 东 。华 北 雨 带 1。 但 且 雨 1。 位
发 生 的 年代 际 变 化 和 东 亚 地 区 大 气 环 流 以及 东 亚 夏 季 风 的 年 代 际 变 化 有 关 。 关 键 词 : 北 ;夏 季 降 水 ; 代 际 变 化 华 年
于华 北地 区 ,随后逐 渐 南 移 到 长 江 中下 游 地 区 ,形
非 常密 切 , NS ) 华北 夏 季 降水 的影 响确 实存 在 , E (对 但 华 北 夏 季 降 水 全 区 域 为 正 距 平 时 与 冬 季
北 太 平 洋 E O关 系 并 不 明显 口 根 据 华 北 地 区 NS 。
成 南 涝北 旱现 象 。赵平 等 利用 我 国地 面观 测 站 降
水资 料 以及欧 洲 中期数 值 预报 中心 的月平 均 再 分析
2 l 5 O 0 O O 5收 到 , 0 0 l 6收 到 再 改稿 。 2 1 -2 0
资 助项 日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0 0 0 6 4 9 5 5 )成 都 信 息 工 程 学 院科 研 金 ( 国 4 8 5 2 ,0 7 0 8 , KYTZ 0 0 2 KYTZ 0 0 6 2 11 , 210)
带年 代 际变化 的角 度来研 究华 北 夏季 降水 的年代 际 变 化原 因 , 对加 深 华 北 夏季 降水 年 代 际 变化 规 律 这
的认识 有重 要意 义 。
1 资 料 和 方 法
所 用 资料 包括 : 家气 象 信 息 中心 提供 的全 国 国
7 0个 测站 1 5 — 2 ( 4 9 1 () 逐 日降水 量 ;9 8 2 0 )6年 14 O6

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020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之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读图1,回答1~2题。

图1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 )A.a、bB.a、cC.b、dD.b、c2.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②两极地区及陆地高山上冰雪消融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④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 1.C 2.A第1题,全球“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之后地面向外辐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之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形成“温室效应”。

图中c表示大气向宇宙辐射能量,a表示地面辐射。

第2题,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交通工具向大气中排放的废弃物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短期内,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量冰川融化,会使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径流量增加。

湖水含盐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气候变化。

青海湖是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

图2为青海湖距今1.2万年来湖水含盐量变化过程图。

据此完成3~4题。

图23.青海湖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3700年B.3900年C.6900年D.8300年4.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A.变暖变干为主B.变冷变干为主C.变暖变湿为主D.变冷变湿为主[解析] 3.D 4.A第3题,水位最低时,通常湖水的含盐量最高,读图即可确定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

第4题,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湖水含盐量逐渐上升,说明湖泊水位下降,雨水补给减少,气候有变暖变干趋势。

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图3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图35.下列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度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6.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则下列几个地区中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西亚C.北非D.中亚[解析] 5.B 6.B第5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

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简介

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简介

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简介华北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又称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华北盆地。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华北平原的气候特点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一年两熟,北部部分地区两年三熟。

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

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

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

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热量热量资源较丰,可供多种类型一年两熟种植。

≥0℃积温为4 100~5 400℃,≥10℃积温为3 700~4 700℃,不同类型冬小麦以及苹果、梨等温带果树可安全越冬。

≥0℃积温4 600等值线是冬小麦与早熟玉米两熟的热量界限。

≥0℃积温大于4 800℃的地区可以麦棉套种,大于5 200℃地区可麦棉复种。

气温黄淮地区年均温14~15℃,京、津一带降至11~12℃,南北相差3~4℃。

7月均温大部分地区26~28℃;1月均温黄、淮地区为0℃左右,京、津一带则为—5~—4℃。

全区0℃以上积温为4500~5500℃,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900℃,无霜期190~220天。

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南部淮河流域800~1000毫米,黄河下游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带500~600毫米。

光照光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

本区年总辐射量为4 605~5 860兆焦耳/(米·年),年日照时数北部为2 800小时,南部为2 300小时左右。

7~8月光、热、水同季,作物增产潜力大。

9~10月光照足,有利于秋收作物灌浆和棉花的吐絮成熟。

降水降水量不够充沛,但集中于生长旺季,地区、季节、年际间差异大。

年降水量为500~900毫米。

4.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

4.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考点基础练考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流域主要包括河北省中部平原以及北京市和山西省大同市的部分区域,是雄安新区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屏障,但近些年河流断流、干淀问题比较严重。

为此,政府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同时白洋淀上游水库也定期向下游河流补水,以期改善下游河流的生态环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白洋淀流域河流断流的自然原因是()A.气候干热化B.水库截流C.生产生活引水量大 D.下渗增加2.白洋淀流域主要的补给水源及断流河段是()A.湖水上游B.冰雪融水上游C.大气降水中下游D.地下水下游3.下图示意水循环过程。

白洋淀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改变的水循环环节是()A.①B.②③C.④⑥D.⑤【答案】1.A 2.C 3.D【解析】1.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候干热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是其断流的自然原因,A正确;水库截流和生产生活引水量大是人为原因,不是自然原因,BC错;该地的地貌、岩层和土壤没有明显变化,下渗变化不大,D错。

故选A。

2.由材料可知,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断流河段为中下游,C正确;华北平原没有高大的山地,主要补给水源不可能是冰雪融水,B错;湖水和地下水对白洋淀也有补给作用,但不是主要补给类型,AD错。

故选C。

3.图中①表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降水、④为下渗、⑤为地表径流、⑥为地下径流,调水工程主要改变的是⑤地表径流,D正确、ABC错。

故选D。

乌尔米耶湖(下图)位于伊朗西北部,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

水深春季为4~6米,夏季仅1~2米。

近年来,该湖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物圈保留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湖春季的主要补给水源是()A.雨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C.地下水D.冰川融水5.伊朗政府计划拯救乌尔米耶湖,可行的措施有()①湖区发展渔业生产②湖区实施人工增雨③增加高山冰雪融水④发展节水农业⑤跨流域调水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⑤【答案】4.B 5.C【解析】4.乌鲁米耶湖位于伊朗西北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降水少,A项错误;该湖泊流域内春季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水少,但春季会有季节性积雪融化,B项正确,D项错误;当地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春季湖水水位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不可能补给湖泊,C项错误。

50年中国气候特征

50年中国气候特征
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具有明显区域性
讨论: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20世纪前50a全球与中国的气温变化可能与太阳活动、 火山喷发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有较为明显的联 系
后50a特别是近20a的变暖可能主要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 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有关
近20a中国出现的以南涝北旱为代表的降水空间分布型 变化主要与东亚季风环流、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欧亚 大陆特别是青藏高原积雪等因子的年代际尺度波动有关, 也可能同气溶胶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有联系
温度变化 降水变化 其它要素变化
一、温度变化
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暖 50a 1.1℃;0.22 ℃/10a 51a 冬季 1.8 ℃;春季1.2 ℃;秋季1.0 ℃;夏季0.6 ℃ 冬季0.36 ℃ /10a ;春季0.23 ℃/10a;秋季0.19℃/10a ;夏季0.12℃/10a
江淮流域暴雨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增加。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华北由湿润向干旱过渡;从 7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华北的干旱不断加剧。90年代后 期以来,华北地区更是连年出现大旱。
5、极端气候事件变化—与温度相关
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温度日变化减小,中国北部冬春季 最为明显
夏季高温热浪增多:最高温度>3 5℃的高温日数显著 增多
更相似, 表现50 年代降水丰沛, 60 年代初至 80 年代中偏少, 80 年代中期 以来进入一个新的丰水期。
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1956~2002 年全国年降水量趋势系数
东北东南部、华北中南部的黄淮海平原 和山东半岛、黄土高原东南部和四川盆 地中西部等地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其 中山东半岛和晋、陕交界地区的负趋势 最显著。
古气候资料分析给出了不一致的温度变化史

华北地区地域分异规律

华北地区地域分异规律

华北地区地域分异规律一、华北地区范围华北地区位于北纬32°—42°之间,西邻青藏高原,自乌鞘岭以南沿祁连山东麓、洮河以西至白龙江,大致以3000米等高线与青藏高原相接;东濒黄、渤二海;北与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相接;南界为著名的秦岭淮河线,具体界线为秦岭北麓,经伏牛山,淮河至苏北灌溉总渠。

主要包括京津、黄淮、黄土高原地区。

二、华北地区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地带特征:1、气候的地带性分异华北平原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春季降水量小,多大风扬沙天气,易发生春旱;夏季多雨水,易发生洪涝灾害。

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以黄淮地区与京津地区为例温度在温度上,黄淮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15℃,7月份平均温度为26~28℃,1月份平均温度为0℃;京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1~12℃,7月份平均温度同为26~28℃,而1月份平均温度为-4~-5℃。

由此可见,华北地区平均温度南北相差3~4℃,夏季普遍高温。

表现为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华北地区0℃以上积温为4500℃~5500℃;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900℃;无霜期200~220天。

降水华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全区夏季降水可占全年50~75%,且多暴雨,尤其在迎受夏季风的山麓地带,暴雨常形成洪涝灾害。

降水年际变化大。

黄淮地区年均降水量为800~1000毫米,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为600~700毫米,京津地区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

表现为降水量随纬度增加而递减同时也表现为降水年变化率也随纬度增高而变大。

*北京——石家庄——郑州2、土壤植被的地带性分异华北地区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土,中部低洼处为盐泽土和沼泽土。

受气候影响,华北地区自南向北土壤分布依次为黄棕壤、棕壤、褐土。

由于平原耕作历史悠久,各类自然土壤已熟化为农业土壤。

华北北部至山东山地边缘的山前洪积-冲积扇或山前倾斜平原,发育有褐土;华北平原中部为黄潮土;黄河冲积扇以南的淮北平原未受黄泛沉积物覆盖的地面,大面积出现黄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沙姜黑土(青黑土);淮河以南为水稻土。

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

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
虞 海燕 ’ 刘树 华 赵娜 李栋2 于永 涛2 ’ 2
(. 1 北京大学物理学 院大气科 学系 , 北京 107 ; . 08 1 2 北京市气象 局 , 北京 108 ) 009
摘 要 : 了研 究中 国不 同区域气候 变化特征 , 为 将全 国按照 气候 区域 划分为 l 气候 区 , 1个 并利 用 15 —2 0 9 1 0 9年 中国 14 9
中图分类号 :4 8 0 1P 6 . 4 P6 . 2/ 4 8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0 X(0 10 0 0 17 —5 3 2 1 )4— 0 1—1 1
引言
对多个要素逐年、 各季节距平值进行线性及 5a 滑动 平均分析 , 并且时间跨度长于 5 0a的研究相对较少。
第2 7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气 象 与 环 境 学 报
J OUR NAL OF M E OROL TE OGY AND ENVI R0NM E NT
VO127 N o. . 4
Au u t2 1 g s 0 1
虞海燕 , 刘树华. 赵娜, _ 1 o9 等. —20 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气象与环境学报, 1, ()0 — 1 1 9 J. 2 1 74 : 1. 0 2 1
风气候 , 是导致全 国部分 区域干旱、 生态环境变化及 征 , 并为生产 规划 , 提高 中国对 气候 变化 的适应 能 水资源短缺的可能原因, 因此 , 对气候变化的研究 日 力, 实现社会、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益引起政府部 门和科学界的关注。
中国地形 复杂 , 多高 山、 高原 , 有水平变化 和垂 l 资料与方法 直变化不均一的特点 , 特别受青藏高原 的影响 , 气候 1 1 资料来源 . 选用 中国 14个用于 国际交 换 的基本 、 9 基准气 变化情况显得更为复杂 。另外 , 中国地域广大 , 受多

中国历年最高温度曲线对比

中国历年最高温度曲线对比

中国历年最高温度曲线对比中国历年最高温度曲线对比引言: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所具有的天气的统计平均。

气候变化直接关系到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受影响地区之一,中国的气候情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自1951年至2020年的历年最高气温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及对人类的影响。

第一部分:历年最高温度曲线对比根据气象部门统计的数据,我们整理了1951年至2020年中国历年最高温度曲线。

在过去70年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曲线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1951年至1980年的一段时间内,最高温度波动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平均值约为28摄氏度。

然而,从1980年开始,最高温度逐渐上升,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温度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截至2020年,中国的年平均最高温度已经接近或超过30摄氏度。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原因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中国最高温度持续上升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增加,从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其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也相应较高。

2.城市化与封地化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封地化也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城市的人口众多、建筑物密集、道路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的气温较农村地区高出数度。

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土地被封入建筑和道路,绿地、湖泊等自然环境减少,热量的吸收和散发效率低下,也会造成气温升高。

3.空气污染中国的空气污染情况也极度严重。

空气中的污染物会阻挡太阳辐射的入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工业区,而这些地方通常也是最高温度的集中区域。

第三部分:对人类的影响中国历年最高温度的上升对人类生活和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_陈铁喜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_陈铁喜

文章编号:1000-0534(2007)01-0150-08 收稿日期:2005-10-25;改回日期:2006-07-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503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6CB400500)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陈铁喜(1983—),男,黑龙江人,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研究.E -mail :xchen @近50年中国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分析陈铁喜, 陈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利用近50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地区的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同时分析了与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平均气温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近50年来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其平均减小幅度为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的DT R 季节变化特征也不相同,我国北方多为冬季DT R 下降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最小。

在黄淮和长江流域,以夏季和春季D T R 下降最为显著。

华南地区仍以冬季下降最大。

气温日较差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高纬度下降比低纬度明显。

在相同纬度带上,由于地理状况的不同,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同时,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性差异,特别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D T R 变化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明显。

关键词:中国;气温日较差;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中图分类号:P423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日较差(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简称DTR )变化的研究已受到广泛的重视。

与平均温度的变化不同的是,DTR 可以反映全球和区域性的温度变化幅度特征,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气候异常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DT R 变化及其原因开始了研究,试图通过DT R 的基本变化事实和气候模式的模拟试验结果来认识其变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对全球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华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

华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

华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华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类型华北地区,属于自然地理分区,按照地理教科书,华北地区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长城以南的中国的广大区。

域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华北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华北的气候特点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偏少,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年平均气温5~20摄氏度。

年降水400-800毫米。

华北的地理位置地理气象划分全国一级气象地理区划说明:河北、河南、山西和山东四省,北京、天津二市。

全国二级气象地理区划说明:南北向为分南部、中部、北部,东西向分为东部西部。

南部包括山西、河北两省南部和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以北地区;北部指恒山和燕山山脉以北的山西和河北两省北部地区;中部为恒山和燕山山脉以南至华北南部以北的京、津和山西、河北两省中部地区;东侧则以太行山山脉及延长线将华北划分成东西两部分。

版图地理的华北地区包括四个自然地理单元:东部的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中部的黄淮海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西部的黄土高原和北部的冀北山地。

辽东、山东半岛以犄角之势环抱渤海。

这两个半岛上的山地丘陵海拔大多在500米左右,只有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山势虽不高,但对海洋季风的运行却有一定的影响,构成华北地区海陆间的第一道地形屏障。

中部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和辽河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不超过50米,黄淮海平原北缘的冀北山地和西缘的太行山海拔600—1000米,构成华北地区第二道地形屏障,进一步阻挡海洋湿润气流的向西延伸,加强了华北地区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所在区域从丹东、阜新、彰武、张北、右玉、榆林、定边,中宁至乌鞘岭一线,此线以南大部分属暖温带,作物二年三熟,黄土广泛分布。

华北地区的西界,自乌鞘岭以南沿祁连山东麓、洮河以西至白龙江,大致以3000米等高线与青藏高原相接。

南界为著名的秦岭淮河线,相当于≥10℃积温4500℃、1月平均气温O℃等值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并且是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分界。

近57年中国大陆高温天气的变化特征分析

近57年中国大陆高温天气的变化特征分析

近57年中国大陆高温天气的变化特征分析成孝平;白晓平【摘要】利用我国740个气象站1951 ~ 2007年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57年来的多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趋势变化并不明显,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明显上升,西南地区80年代后期急剧下降,长江流域以南60年代降温后变化不大,青藏高原变化较小.我国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80年代初为最低时期,此后呈现明显的升温;极端最高温度的变化趋势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长江流域地区、黄河下游地区极端最高温度90年代前表现出降温趋势.中国大陆气温南北变化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区域差异有很好的一致性,均由北至南逐渐升高,东北地区极端最高气温与平均最高气温差和极端最高气温与平均气温差均为区域间最大,西北西部次之,西南最小;平均最高气温与平均气温差青藏高原为最大,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为最小.【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4页(P2677-2680)【关键词】高温天气;变化特征;中国大陆【作者】成孝平;白晓平【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中国人民解放军94195部队,甘肃定西73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4全球变暖、生态环境退化、气候异常等已成为全球环境研究的焦点问题[1-2]。

由于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全球气候出现了世界范围的异常现象,气象灾害频发,已给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带来种种影响,随着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这种影响越来越强烈,引起了科学家的普遍关注[3-6]。

高温是指日最高气温≥35℃,连续5 d以上的高温过程称为持续高温或“热浪”天气[7]。

高温热浪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影响极大,尤其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 h、湿度高于80%时,气象因子对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神经的影响就明显增强。

1961-2014年华北平原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

1961-2014年华北平原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

1961-2014年华北平原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赵芮芮;殷淑燕;王水霞【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56)006【摘要】利用华北平原5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特征指数、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华北平原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二十四节气气温呈现出准正态单峰型特点,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的节气是大暑(30.4℃),最低的节气是大寒(-7.5℃).清明和立冬节气前后气温波动最大.二十四节气中所有节气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型节气增温最为显著.②春季型节气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增温,夏季型节气和秋季型节气多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出现降温,90年代之后增温.冬季型节气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降温明显,90年代之后气温明显升高.③惊蛰(0.459℃/10 a)和清明(0.43℃/10 a)气温呈显著升温趋势,并在1998年发生转暖突变.小满(0.12℃/10a)气温表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54 a来未发生明显突变.芒种(0.16℃/10a)平均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并在1998年气温发生了转暖突变.④54 a来,华北平原惊蛰、清明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最高温和最低温均出现在信阳和张北.小满和芒种的平均气温均呈现出中部和南部高、东部和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最高温和最低温均出现在济南和泰山.%Based on the daily temperature data of 53 station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from 1961 to 2014,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change of 24 solar term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trend feature index,Mann-Kendall mutationtest,moving T-test and spatial interpo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① Thetemperature of 24 solar terms presents a quasi-normal unimodal distribution,and the highest average temperature in a year occurred during Great Heat (30.4 ℃),the minimum average temperature occurred during Greater Cold (7.5 ℃).The temperature fluctuated largely during the days around Pure Brightness and Beginning of Winter.The average temperature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24 solar terms,especially during the spring type solar terms.② The spring type solar terms became warming in 1990s,and the summer and autumn type solar terms were cool in 1980s and 1970s and became warming after 1990s.The winter type solar terms were cool before 1990s,an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obviously during 1990s and 2010s.③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Waking of Insects showed a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with a warming rate of0.459 ℃/10a,and a warm mutation occurred in 1998.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Pure Brightness increased,with a warming rate of0.43 ℃/10a,and the temperature mutation happened in 1998.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showed a weak trend,with a warming rate of 0.12 ℃/10a.There was no obvious mutation in the past 54 years.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Grain in Ear is on the rise,with a warming rate of 0.16 ℃/10a,and the mutation happened in 1998.④ In the past 54 years,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Waking of Insects and Pure Brightnes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of the Plain,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and the lowest temperature appear in Xinyang and Zhangbei,respectively.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 and Grain in Ear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 and east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 and south of the plain,and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and the lowest temperature appear in Jinan and Taishan,respectively.【总页数】10页(P38-47)【作者】赵芮芮;殷淑燕;王水霞【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19;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陕西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1961-2014年黄土高原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 [J], 晏利斌2.1961-2014年东北三省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J], 冯喜媛;王宁;刘实3.1961-2014年华北平原二十四节气热量资源的时空分布变化分析 [J], 董蓓;张熙庭;胡琦;潘学标;何奇瑾;姜会飞;乔宇;王潇潇;魏培;赵海涵4.1961-2014年淮河流域极端气温时空特征及区域响应 [J], 孙玉燕;孙鹏;姚蕊;张强;王友贞5.近50年高淳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J], 孔维财;宋如东;陆一磊;夏晓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地区近55年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环流特征

华北地区近55年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环流特征

华北地区近55年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环流特征摘要:随着气候的变暖,人们越来越重视气候方面的研究,其中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水资源平衡、工农业生产、水利开发和江河防洪等方面影响很大。

本文利用1961~2015年夏季华北地区51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和 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日平均高度场和气温场数据,对华北地区近55年来 6~8月的降水规律及其对应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环流特征;华北地区;时空分布;旱涝变化引言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都关心的重要全球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类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必须为之的任务。

而降水作为气象要素中的重要一员,其时空变化规律对水资源均衡,工农业生产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和变化格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故分区域研究降水量很有必要。

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华北干旱严重,水资源不断变化,严重地影响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首先要研究华北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其中夏季降水影响最大,其次还要分析相关的环流特征,这样有利于合理调配和开发利用华北地区的水资源。

近百年来,我国降水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年代际振荡[3]。

张庆云[4]分析华北地区降水变化时指出,华北降水在时间上展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点,1883~1898年和1949~1964年降水较丰沛,1899~1920年和1965~1997年是降水表现为偏少现象,其中1980~1993年的降水表现为持续偏少,干旱严重。

王绍武[5]研究华北地区发现, 20世纪50年代,夏季表现为多雨;60年代,降水略多;70年代,华北的北部地区降水略多;80年代,华北干旱;90年代,华北持续干旱。

近年来华北干旱更加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关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和旱涝变化的成因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通过研究近55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时间上的趋势变化、突变点、周期变化,空间分布以及环流变化,从而明确其降水变化特征和降水异常的成因。

考点29: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考点29: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考点29: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安徽卷)《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图6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23~24题。

25.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答案】D【解析】考查读图判读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波动上升的,升高了1°C多.26.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答案】C【解析】考查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根据图中气温变化,可以看出,气温升高,各地的生长期将增长;但是却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而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增加,气候将变干,天然湿地面积将缩小。

27.(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综合能力测试试卷)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下列现象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是①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台风减少②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③我国东北水稻种植向北推进④青藏高寒区农作物播种推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考查气候变暖影响:台风是太平洋热带低压强烈发展的天气现象,因全球变暖,可能热带低气压更低,越以发展成台风;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因气候变暖,农作物播种可能提前。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图1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8.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①B.②C.③D.④【答案】AC【解析】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了,即①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则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强,即③变大。

介绍建国以来温度变化

介绍建国以来温度变化

介绍建国以来温度变化建国以来,我国的气候变化经历了许多重大转折,给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建国以来我国的温度变化。

首先,回顾建国初期的气候状况,可以发现我国气温普遍较低。

例如,1951年的北方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约为摄氏零下15度,许多地区的冰雪覆盖时间较长。

这种寒冷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随着不断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我国的气候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地区的气温开始上升。

研究表明,城市热岛效应是导致城市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现象使得城市居民夏季酷热难耐,同时也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逐渐明显,我国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频繁出现极端天气,如巨大的降雨、高温等。

例如,2013年夏季,中国南方地区遭受持续高温天气,许多城市的气温突破了历史纪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这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水源供应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实施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其次,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同时,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信息。

总之,建国以来我国的温度变化经历了从低温到升温再到气候变暖的演变。

这种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需意识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未来的气候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张楠1 苗春生1 邵海燕1
(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4 ;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4 ) 摘 要: 利用 1 9 5 1 —2 0 0 7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和 N C E P / N C A R1 9 5 1年 1月—2 0 0 7年 1 2月 5 0 0h P a 高度场再分析资料, 统计 近5 7a 华北地区 2 9个台站逐年夏季气温值, 运用 E O F 、 R E O F 、 趋势分析、 Mo r l e t 小波分析、 M -K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对华 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近5 7a 华北地区 2 9站平均气温的空间差异较大; 一致性特征是华北地 华北地区夏季气温 区夏季气温的最主要的空间模态, 在此基础上, 第 2种空间模态还显示出了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异; 可分为环渤海型、 南方型、 东北型及西部型 4个主要的空间分型; 近5 7a 来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各分区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 8a 的周期; 2 0世纪 9 0年代前中期, 华北地区除 Ⅱ 区外, 其他三区均存在着一个突变点, 在突变点之后, 出 但都存在着一个准 1 现了 5个气温大值年, 即酷暑年。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酷暑成因: 从5 0 0h P a 环流场来看, 在欧亚中高纬地区, 存在显著的正负距 平相间的波列, 其中最大正距平中心位于蒙古地区, 说明东亚中纬度地区西风带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 有利于引导西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北上, 造成华北夏季气温升高; 从我国华北地区汛期降水距平场来看, 汛期降水偏少, 也会导致华北夏季的酷暑天气。 关键词: 华北; 夏季气温; 空间分型; 酷暑年
的差异, 使得该区域内夏季气温在空间上存在较大 的差异。 3 1 . 2 异常空间特征及其空间分型 对华北地区 2 9个测站的夏季气温利用 E O F和 R E O F分 析, 其载荷向量( L V)和 旋 转 载 荷 向 量 ( R L V ) 能够较好地反映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空间异 常特 征 。 表1 列 出 了 前4 个旋转载荷向量的方差贡
表1 华北 4个分区的 P C贡献率与 R P C贡献率 序号 1 2 3 4 累积贡献率 / ( %) 5 0 8 2 1 8 2 1
P C贡献率 / ( %)5 3 1 1 6 2 7 8
R P C贡献率 / ( %) 2 1 1 2 2 6 1 9 3 1 9 1
收稿日期: 2 0 0 9- 0 3- 1 9 ; 修订日期: 2 0 0 9- 0 4- 2 0 。 作者简介: 张楠, 男, 1 9 8 5年生, 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尺度天气学, E m a i l : n a n z h a n g n a n z h a n g @1 6 3 . c o m。
第2 与环境学报 J O U R N A LO FME T E O R O L O G YA N DE N V I R O N ME N T
V o l . 2 5N o . 6 D e c e m b e r 2 0 0 9
1 9 5 1 —2 0 0 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 这一特征与亚洲上空大气环 流的年代际变化紧密相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7a年华北的夏季气温资料, 进行 E O F 上, 运用近 5 及R E O F分析, 通过对各个分区的分析, 来了解整个 华北地 区 的 夏 季 气 温 的 时 空 变 化 特 征; 再通过对 5 0 0h P a 位势高度场和华北汛期降水场的分析, 来初 探华北地区夏季出现高温天气的成因。
2 4
气象与环境学报
第2 5卷
分 析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 并利用华北
江淮地区, 北部接近我国寒冷的东北地区, 地理位置
图1 华北地区 2 9个代表站的位序
图2 华北夏季气温的多年平均空间分布
地区夏季气温用 Ma n n-K e n d a l 方法 进行突变检 验。为探讨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与华北夏季气温的 关系, 本文还运用了相关分析方法。
2 资料与方法
本文所用资料为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 1 9 5 1年 1月—2 0 0 7年 1 2月月平均气温资料及月降水资料,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的 7 4项环流特 征量 资 料 中 的 西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脊 线 指 数, N C E P / N C A R1 9 5 1年 1月—2 0 0 7年 1 2月 5 0 0h P a 高度场再分析资料。 —8月代表夏季, 文中所提及的夏季气 本文用 6 温, 是通过 对 某 站 某 年 6 —8月 的 气 温 求 平 均 而 得 到。文中所选取的代表站按图 1中标号依次为博克 图、 海拉尔、 图里河、 乌兰浩特、 通辽、 锡林浩特、 朱日 和、 多伦、 赤峰、 承德、 张家口、 呼和浩特、 包头、 北京、 天津、 石家庄、 德州、 邢台、 烟台、 青岛、 潍坊、 济南、 菏 泽、 郑州、 南阳、 信阳、 长治、 太原和临汾共 2 9个站,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 山东、 河南和山西 4省及北京、 天津两市, 南北跨越 1 8个纬度, 东西跨 越1 2个经度。 本 文 研 究 异 常 的 时 空 特 征 分 析 采 用 E O F和 R E O F 方法, 计算方法见文献[ 1 0- 1 1 ] 。为分析华北 1 2 ] 地区夏季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 运用 Mo r l e t 小波 [
[ 5 ]
3 结果分析
3 . 1 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 3 1 . 1 平均分布特征 如图 2 所示, 近5 7a 华北地区各站夏季 平 均 气 温空间差异较大, 山东和河南地区的夏季气温( 每年 6 —8月平均气温) 最高, 为2 6℃以上, 包括的站点有 德州、 邢台、 济南、 菏泽、 郑州和南阳。内蒙古地区的 7a平均气温在 2 0℃ 以 夏季气温最低, 多数站点 5 下, 其中图里河站的多年平均值仅有1 4 7 6℃, 可见 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于本区 南北相距 2 5 个纬度, 东西相距 3 0 个经度, 南部接近
布, 华北地区南部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此, 等值线 大于 0 6区域内构成华北地区南部的一个局部变化 区域。 图4 c ) , 包括站点: 博克图、 海拉 Ⅲ区。东北型( 尔、 图里河、 乌兰浩特、 通辽和锡林浩特。旋转载荷 向量大值区集中在华北地区东北部, 等值线呈向南 逐渐增大的空间分布, 华北地区东北部具有很好的 0 6区域内构成华北地 一致性。因此, 等值线小于 - 区东北部的一个局地变化区域。 图4 d ) , 包 括 站 点: 朱 日 和、 多 Ⅳ区。西部 型 ( 伦、 张家口、 呼 和 浩 特、 石 家 庄、 德 州、 邢 台 和 太 原。 旋转载荷向量大值区集中在华北地区西部( 包括河 北省西 北 部、 山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的部分中部地 区) , 等值线呈向东有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 华 北地区西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 等值线大于 0 6的区域内构成了华北地区西部的局地变化区域。 综上所述, 华北地区夏季的气温特征有 4个主 要的空间分型, 分别为环渤海型、 南方型、 东北型和 西部型。
+ 中图分类号: P 4 6 8 0 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5 0 3 X ( 2 0 0 9 ) 0 6- 0 0 2 3- 0 6
1 引言
2 0世纪 8 0年代以来,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 这不 仅引起气象学家的注意, 政府部门及公众对气候变 化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对于这一问题, 各国学者从 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 果。I P C C于 2 0 0 7年 2月公布第四次评价报告: 对近 1 0 0a ( 1 9 0 6 —2 0 0 5年) 全球气温变化事实作出评 1 ] 估[ , 认为全球平均气温升高 0 7 4℃, 过去 5 0a 中, 0 0a 和1 3 0 0a 中的最高值。丁一 平均气温是过去 5 2 ] 汇等 [ 研究表明: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 近1 0 0a 来中 5 — 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 升温幅度约为 0 0 8℃, 比同期全球升温幅度平均值( 0 6℃ ± 3 ] 0 2℃) 略 高。赵 宗 慈 等 [ 预 估: 中国年平均气温 2 0 0 6 —2 0 2 5年的 2 0a 将继续变暖 0 5 5℃。 我国气温变化十分复杂, 其季节性和区域性特 征十分明显, 华北地区的气温变化也有其自身的特 点。华北地区资源丰富, 人口众多, 经济发达, 是我 国小麦、 棉花等农作物的主产区之一, 也是首都北京 所在地,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 对该地区近 5 0a 来气温变化事实作出诊断分析, 对今后提高该地区 气温预测的准确性是很有必要的。过去研究华北地 0 0a 来中国的 区气温变化的文章很多, 但是由于近 1 [ 4 ] 增温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 所以前人的文章多 5 - 7 ] 8 ] 或是研究局地的 [ , 但是由于近 是研究冬季的 [ 年来, 华北的酷暑同样引人注目, 影响了人们的经济 9 ] 和生活。王作东等 [ 研究指出: 中国夏季气温变化
第 6期
张楠等: 1 9 5 1 —2 0 0 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2 5
向量一致性分布的基础上, 仍存在南北差异。 从方差贡献看, 前两个模态明显偏大, 同时总贡 0 %, 因此它们是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分布 献率接近 7 特征的两个最主要空间异常模态。由这两个模态可 以看出, 整个华北地区在载荷向量一致性分布的基 础上, 还存在着南北差异。 为进一步了解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的空间分布特 征, 本文对前 4个主成分及对应的载荷向量进行了 旋转, 得到了 4个主要的空间分区模态( 图3 ) 。图 3 中阴影区为旋转载荷向量绝对值大于 0 6的区域。 图4 a ) , 包 括 站 点: 赤 峰、 承 Ⅰ 区。环 渤 海 型 ( 德、 张家口、 包头、 北京和天津。旋转载荷向量大值 区集中在环渤海地区, 中心值为 + 0 8 , 等值线呈向 四周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 环渤海地区具有很好的 一致性。因此, 第一特征向量构成环渤海地区的局 地变化区域。 图4 b ) , 包括站点: 烟台、 青岛、 Ⅱ区。南方型( 潍坊、 济南、 菏泽、 郑州、 南阳、 信阳、 长治和临汾。旋 转载荷向量大值区集中在华北地区南部( 山东、 山西 南部和河南北部) , 等值线呈向北逐渐减小的空间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