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质量过程监控制度及流程
输血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输血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医院输血质量的监控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本制度订立。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医疗卫生技术质量管理的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医院实际情况为依据。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输血科、血库、手术室等相关部门和人员,以及参加输血工作的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定义1.输血:将正寻常人血液或血液制品通过静脉或其他途径输入到患者体内的医疗行为。
2.输血质量监控:对输血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监控和评估,保障输血质量和安全。
3.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患者显现的不适反应或并发症。
4.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和监督执行输血质量管理工作的专业委员会。
第二章输血质量监控的组织与责任第四条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1.医院设立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输血质量监控工作。
2.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担负主任委员,输血科、血库、手术室负责人及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及专业人员构成。
3.输血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输血质量监控方案、制度和标准,审查并核准输血质量监控结果,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五条输血质量监控人员1.各相关科室设立专职或兼职输血质量监控人员,负责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数据记录。
2.输血质量监控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相关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输血质量监控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沟通,不绝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本领。
第六条监控责任1.输血科、血库、手术室负责人为输血质量的监控负责人,对本科室的输血质量监控工作负责,并帮助实施本制度。
2.全部参加输血工作的相关人员,应依照本制度要求,严格执行输血质量监控工作,确保输血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输血质量监控内容和要求第七条输血前准备1.输血前必需进行正确的输血血液选择,确保血液适合输血对象,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制度一、输血前过程监控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二、输血中监控1、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②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2、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入;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③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④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⑤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⑥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⑦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输血质量过程监控制度及流程

输血质量过程监控制度及流程一、制度背景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于一些疾病或手术患者来说,输血可以拯救生命。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输血反应、传染病和不良反应等。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输血质量监控制度及流程。
二、制度目的1.确保输血过程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
2.保证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品质符合要求,保证输血的质量安全。
3.防止输血过程中的失误和差错,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三、制度内容1.输血前质量控制a.当血液库存紧张时,必须优先调取浆员所提供的符合血型和质量要求的血液。
c.进行输血前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鉴定和传染病筛查等。
d.定期检查血液质量管理记录表,确保操作规范和准确性。
2.输血操作监控a.严格执行输血操作流程,包括核对患者身份、核对血袋信息、确保一致性等步骤。
b.为患者配血时,必须确保与原始血液样本进行验证,防止输血错误。
c.进行输血前必要的预防措施,如皮肤消毒、使用特定输血装置等。
d.将输血信息记录到输血记录表中,包括患者姓名、血型、输血量、输血时间等。
e.定期进行输血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的技能熟练度和操作规范。
3.输血不良反应监控a.对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停止输血并进行适当的治疗。
b.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记录,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调查。
c.统计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四、流程步骤1.输血前质量控制流程a.接收血袋并进行验收和记录。
c.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d.检查血液有效期,确保血液符合要求。
e.将血袋准备好,等待输血。
2.输血操作监控流程a.核对患者身份,确认输血需求。
b.核对血液信息,与原始血液样本进行验证。
c.为患者选取适当的输血装置,进行输血预防措施。
d.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血液输注。
e.将输血信息记录到输血记录表中。
3.输血不良反应监控流程a.若输血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反应,停止输血并进行适当的治疗。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1.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流程输血前,血浆类、冷沉淀、冰冻血小板须在输血科用专用恒温循环解冻仪解冻,红细胞类在室温进行复温。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名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地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血小板、冷沉淀应以患者所耐受的速度尽快输,不能超过两小时,血浆、红细胞类自发出到输注完毕应在四小时内完成,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发生输血反应应及时处理。
(6)血液加温的要求:血液加温应在使用带有温度显示和声音报警器的专用血液加温器进行,不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加温。
需要加温的情况为:大量快速输血,成人大于50ml/kg.h,儿童大于15ml/kg.h.;婴儿换血;患者体内有强冷凝集素等。
(7)输血患者的监测①对每袋输注的血液在输血开始前后15分钟、输血过程中每小时、输血结束后四小时对患者进行监测。
(重点放在输血开始后的最初15分钟)②检测指标为患者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液平衡等。
③输血完毕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④输血全过程的信息必须记录在病历中。
⑤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及时进行处理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输血科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须上报医务科和市中心血站。
⑥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将血袋在病室至少保存二十四小时。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一、引言输血是临床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风险,如输血反应、输血传播性疾病等,也给患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质量,本文制定了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二、目的与意义1. 确保输血安全,降低输血风险。
2. 提高输血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3. 规范输血过程,提高输血工作效率。
4. 促进输血医学发展,提高输血技术水平。
三、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内容1. 输血前质量管理(1)患者信息核对:输血前,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保输血对象正确。
(2)输血申请: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按照临床输血指征,提出输血申请。
(3)血液检测:对申请输血的患者进行血液检测,包括血型、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4)交叉配血试验:对申请输血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相合。
2.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1)血液领取: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程序领取血液,确保血液质量。
(2)输血操作: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输血,包括输血前核对、输血过程中观察、输血后记录等。
(3)输血反应监测: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4)输血记录:医护人员详细记录输血过程,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
3. 输血后质量管理(1)输血后疗效评估:医护人员对输血后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评价输血效果。
(2)输血后并发症监测:医护人员密切观察输血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时处理。
(3)输血后血液制品处理: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对输血后剩余血液制品进行规范处理。
四、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措施1. 完善输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输血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职责,确保输血安全。
2.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输血技术水平。
3. 严格操作规程:制定输血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规范、安全。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一、质量管理目标1.确保输血安全,降低输血相关风险。
2.提高输血服务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3.持续改进输血科管理水平,提升科室综合素质。
二、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成立输血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输血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设立输血质量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输血质量管理工作。
3.建立输血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输血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
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1.制定输血质量管理手册,明确输血质量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工作程序等内容。
2.制定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输血操作规程、输血前核对流程、输血后跟踪管理等。
3.制定输血质量控制计划,包括输血科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估等。
四、质量控制程序1.输血前核对程序:(1)医技人员需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并确保患者血型与所需输血血型相符。
(2)在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3)医护人员应携带病历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2.输血过程中监控程序:(1)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a)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b)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输血后跟踪程序:(1)对输血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后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流程一、质量管理监控制度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监控制度。
这个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过程监控输血全过程的监控是保障输血质量的基础。
包括输血前、输血中和输血后的各个环节的监控。
输血前监控主要包括献血者的筛选和献血前的检查;输血中监控主要包括输血设备的合格验收、输血血袋和输血管的相关检测、输血过程中的监控、输血设备的校验等;输血后监控主要包括输血反应观察和报告、输血后的相关检查等。
通过全过程监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确保输血质量。
2.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和落实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输血设备和试剂的质量稳定可靠。
包括设备的定期校验、试剂的验收及储存管理等。
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各项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控制评价,定期进行相关质量评价,对于评价结果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分析和改进。
通过参加外部质量控制,可以及时找出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输血质量。
4.异常事件报告和处理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
包括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输血错误的事件报告和处理等。
对于异常事件,要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并相应采取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5.培训和教育制定培训和教育计划,对从事输血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能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输血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要求、异常事件处理等。
定期举办相关培训和考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
二、质量管理监控流程质量管理监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输入将献血者的信息录入系统,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体质量指数、疾病史等。
同时,将输血设备和试剂的信息录入系统。
2.选择根据献血者和献血样本的信息,进行献血者的筛选和样本的适配。
确保献血者和献血样本符合标准要求。
3.检测对献血样本进行各项检测,包括血型鉴定、血传染病筛查等。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5篇)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2、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主治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填写好病人的信息并将粘贴于配血管上。
3、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病人信息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准确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字。
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4、采集血液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配血和抗体筛查结果。
5、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
6、取血时,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6.1、受血者的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血液成分、血量;6.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员条码编码、血型、血液的有效期;6.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配血报告单上和血液入、出库流程记录上签字。
7、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7.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7.2、血袋有破损,漏血;7.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7.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7.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7.8、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8、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的信息同取血时的信息,无误后登记在输血登记本上,并在配血报告单上签名,不允许代签。
如有两袋及以上的血液,先进行总核对,然后一袋一核对一签名。
9、血液从血库取出后30min内进行输血,不得加温,输血前将血袋内成分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动,输血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入的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质量过程管理制度
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
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若输血延迟,必须将血液归还血库保存。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严格执行插队制度。
4、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过程,要求患者及时
报告不良反应。
5、输注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等渗盐水,避
免产生免疫反应。
6、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他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
液凝集或溶血。
7、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
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
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输入生理盐水,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分析原因并通知医生。
医院输血质量过程监控流程
1 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
交护士站由护士采集受血者血样。
2 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填写的资料对受血者采集血样,采集前核对患
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采集血液3毫升放入紫色冒管内上下混均并表明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抽血时间等,采血护士《临床输血申请单》中抽血人一栏签名。
采血管条码粘在输血申请单上。
送交到输血科。
4 在输血科接受标本处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
5 拿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
血型、病区,交叉配血结果双方签字方可发出。
6护士取回血后: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7 输血完毕后,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血袋送回输血科,输血科记录时间、科室、患者姓名、血袋条码、回送者时间送交人签字,接受者签字并记录时间,血袋在输血科冰箱内2—6°C保存24小时超过24小时后放入医疗废物桶内,待回收处理。
由后勤人员收集后统一销毁,注明收集时间和收集人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