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引言概述: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部门之一,它负责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正文内容:1. 实验室设备管理1.1 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和维护。
1.2 设备清单:建立设备清单,记录设备的购买日期、型号、维护记录等信息,方便管理和维护。
1.3 设备更新: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技术发展,定期评估设备的性能,及时更新设备,保持实验室的技术水平。
2. 样本管理2.1 样本接收:建立标准的样本接收流程,包括样本标识、记录、存储等环节,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2 样本保存:建立样本保存制度,规定样本的保存期限和保存条件,防止样本受污染或者失效。
2.3 样本追踪:建立样本追踪系统,记录样本的流转情况,确保样本的可追溯性,方便后期的审查和分析。
3. 实验室操作规范3.1 操作流程:制定标准的操作规程,明确实验室操作的步骤和要求,防止操作失误和交叉感染。
3.2 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实验室内部质控和外部质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实验记录:要求实验人员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包括实验日期、操作者、实验条件等信息,方便后期的查阅和分析。
4. 安全管理4.1 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的环境符合卫生要求,定期进行环境检测和消毒,保证实验室的洁净度和安全性。
4.2 废物处理:建立废物处理制度,规定废物的分类、采集和处理方式,防止废物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4.3 安全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5. 质量管理5.1 质量目标:制定实验室的质量目标和指标,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不断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水平。
5.2 质量文件:建立质量管理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叙文件等,明确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要求和流程。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部门,负责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组织机构1.实验室设立科室主任,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设立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指导和质控工作;设立技术人员,负责具体实验工作。
2.实验室设立质控小组,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对实验室的技术操作、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估和改进。
3.实验室设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负责应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流程和方案。
二、质量管理1.实验室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和仪器,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
2.实验室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掌握相关实验技术,并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会议,提高业务水平。
3.实验室必须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实验室必须建立标本追踪系统,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混样和误判。
5.实验室必须建立标准操作流程(SOP),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6.实验室必须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及时采取对策。
三、安全管理1.实验室必须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环境的消毒、洁净、通风等方面,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2.实验室必须严格执行血液制品管理制度,包括血液制品的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3.实验室必须建立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戴实验室服装、戴口罩、手套等,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4.实验室必须建立危险废物处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废液、废标本的处理方式,确保废物的处理安全。
四、信息管理1.实验室必须建立标本信息登记系统,对接收到的标本进行登记和追踪,确保标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实验室必须建立实验信息管理系统,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存档,确保实验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访问性。
3.实验室必须建立实验数据管理制度,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存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管理制度
为落实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的管理制度,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输血科所有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依照本制度执行。
输血科依照日常工作将本科成员分为:技术小组和质量小组。
技术小组负责制定操作规程、实验步骤及各项操作的规范化;质量小组负责检测试剂及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对科室工作人员每年至少一次的实验操作考评,提出问题使大家操作更加规范,同时不断地督促技术小组完善各项试验的操作规程。
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和医务处协调输血科的大量用血审批,同时对输血科的日常工作进行不定时的检查。
检查内容如下:
1、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试剂管理
2、输血相容性检测的仪器设备管理
3、标本的管理
4、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输血前检验
5、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三天之内的
6、检测报告必须按规范书写。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负责对输血患者和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等实验。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二、实验室人员管理1. 人员编制:根据实验室工作量和任务需求,合理确定实验室的人员编制,并确保人员结构合理、职责明确。
2. 人员培训: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血型鉴定技术、实验操作规范、质量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培训。
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3. 人员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职业道德进行评估,激励优秀人员,对不合格人员进行必要的纠正和培训。
三、实验室设备管理1. 设备采购:根据实验室的工作需求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和仪器,确保其性能稳定、准确可靠。
2. 设备维护:建立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3. 设备校准和验证: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记录校准和验证的结果,并进行归档保存。
1. 试剂采购:选择符合质量要求的试剂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并按照实验室的需求进行采购。
采购过程中要注意试剂的保质期和存储条件。
2. 试剂存储:建立试剂存储管理制度,对试剂进行分类、标识和储存。
根据试剂的特性和要求,确保试剂的质量和有效期。
3. 试剂使用:按照试剂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操作规范进行试剂的使用。
严格控制试剂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避免浪费和过期。
五、实验室质量管理1. 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样品的检测和评估。
确保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并参与外部质量评估活动,提高实验室的质量水平。
2. 质量记录和报告:建立完善的质量记录和报告制度,记录实验室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包括试剂的使用记录、设备的校准记录、质量控制结果等。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Ⅰ目的为了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管理,特制定此制度。
Ⅱ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工作人员。
Ⅲ制度一、血标本审核(一)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专门人员持患者血标本和“临床输血申请单”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医学检验资格证书)双方逐项核对正确无误后双方全名签字。
对不符合要求的血标本应一律退回。
(二)患者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d之内的。
对下列之一者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24h之内的。
1.有输血史。
2.有妊娠史3.抗体筛选与鉴定阳性。
4.大量输血患者等。
(三)输血科在血型鉴定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前必须再逐项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患者和献血者血标本.二、血型鉴定(一)输血科对患者红细胞ABO血型鉴定必须包括正定型(即用已知的抗A,B标准血清试剂检测红细胞表面未知的血型抗原)和反定型(即用已知的A、B、O标准红细胞试剂检测血清或血浆中未知的血型抗体)以及红细胞RhD血型鉴定(紧急抢救输血时RhD血型鉴定可除外)。
出生3个月内的婴儿红细胞ABO血型鉴定只行正定型检测,可不行反定型检测。
(二)血型鉴定结果报告复查后由输血科两人核对全名签字;节假日或夜间一人值班时,血型鉴定后自己复查全名签字。
(三)血型鉴定结果必须有记录,并保存10年备查。
三、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前进行的相关检查(一)应用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的血标本行抗体筛选试验。
如患者48h内多次输血,应重新行抗体筛选试验。
抗体筛选试验结果阳性应进行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二)应作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Anti-HCV、Anti-HIV1/2、梅毒等项目检测,确保检测结果能真实反映患者输血前即刻输血病毒性传染病的指标情况。
(三)复查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等。
(四)复查血液制剂ABO血型等。
1.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全血等血液制剂应复查ABO 血型(正、反定型)等。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引言概述: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是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和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这个实验室中,各种实验和测试被执行,以确保血液和受血者之间的相容性。
本文将介绍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的设备和环境管理、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实验室工作流程、数据管理和报告以及安全措施。
正文内容:1. 实验室的设备和环境管理1.1 实验室设备的选择和维护1.2 实验室环境的控制和维护1.3 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和验证2. 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2.1 员工的资质要求和培训计划2.2 质量控制的实施和监测2.3 内外部质量评估的参预和管理3. 实验室工作流程3.1 样本接收和标识3.2 实验室试剂和材料的管理3.3 实验室试验的执行和记录3.4 结果分析和解读4. 数据管理和报告4.1 数据的采集和存储4.2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4.3 报告的编写和审核5. 安全措施5.1 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5.2 实验室内的危(wei)险物品管理5.3 废物处理和环境保护总结: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涵盖了实验室设备和环境管理、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实验室工作流程、数据管理和报告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面。
通过对设备的选择和维护,实验室环境的控制和维护,以及设备的校准和验证,可以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准确的实验结果。
同时,通过员工的资质要求和培训计划,质量控制的实施和监测,以及内外部质量评估的参预和管理,可以提高实验室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工作流程的规范和标准化,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以及报告的编写和审核,可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高效和结果的可追溯性。
最后,通过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危(wei)险物品管理,废物处理和环境保护等措施,可以保障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和环境的健康。
综上所述,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是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和有效的重要保障。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对患者和血液供应者进行血型和基因型鉴定,确保输血过程中的相容性,以减少输血反应和提高输血效果。
为了管理好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确保实验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我们制定了以下管理制度。
二、人员管理1. 人员配置: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人员配置应根据实验室工作量和需求来确定,包括实验室主任、技术人员和实习生等。
实验室主任应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
2. 人员培训:新进人员应经过相应的培训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操作规范、样本采集和处理技术、实验方法和结果解读等。
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实验技能。
3. 人员考核: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其工作情况和能力水平。
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室操作规范的遵守情况、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异常结果的处理能力等。
三、设备管理1. 设备采购和维护:根据实验室的工作需求,采购合适的实验设备,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设备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对于出现故障的设备,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2. 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设备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定期进行设备校准和检验,记录校准和检验结果,并及时处理不合格情况。
设备操作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定期清洁和消毒设备。
三、实验室环境管理1. 实验室场所:实验室应设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场所,保持清洁和整齐。
对实验室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保证无菌环境。
实验室中应设有适当的存放、处理和管理血样的区域,防止交叉感染和样本污染。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1.为规范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制度和程序,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2.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前,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2.1.严格核对《输血审批单》、《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要求字迹清楚、信息填写完整,联号相符,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等准确、一致;若联号不符或患者身份信息不一致,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2.2.认真检查血标本质量,确保血标本符合实验要求,要求实验用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且无溶血、无气泡、颜色正常、标本量充足;否则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2.3.复检患者的ABO血型和Rh(D)血型,要求复检血型与申请单上的血型一致,否则应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2.4.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在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还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
2.5.根据患者的血型、申请输血种类和输血量,取相应库存血液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复检,要求复检血型与血袋上标注的血型一致(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且无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时,可以不考虑患者和库存血Rh(D)血型的一致性),否则应更换相符的库存血液进行复检,并通知和配合市血站纠正相关错误。
3.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时,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3.1.严格按照《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或简化操作程序。
3.2.对急性溶血性贫血或烧伤患者的溶血标本,应在试验前、后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3.3.凡输注红细胞类血液制品、浓缩白细胞和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应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血浆类血液制品可以不要求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
3.4.配血时,应采用能检查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和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同时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即盐水法+凝聚胺法,或盐水法+微柱凝胶法等。
3.5.配血不合时,应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还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和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和与程序一、目的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管理制度,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及时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管理。
三、职责1、各检测岗位人员:扶着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2、质量安全员:负责监督执行。
四、工作流程1、质控品来源:使用有正规渠道来源的室内质控品(如临床检验中心等)。
2、技术要求①有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应包括抗原阴性、阳性对照品和抗体阴性、阳性对照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②质控品必须经由实验室鉴定,获得明确的抗原或抗体特异性表达结果。
排除冷凝集、自身抗体、异常蛋白干扰等情况。
3、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定①生产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②质控品a.抗凝后质控品: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检查外观,排除溶血、细菌污染等情况。
b.稀释后的抗血清:4℃保存,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检查是否存在颜色变化、细菌污染等。
4、实施质控的频次:常规实验应该在每天实验开始前进行,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试验,特殊试验应在每次试验进行前。
5、质控前准备: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恢复至室温后使用,所有指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及室内温度、环境均应符合要求。
6、质控品选择的基本要求:每次质控试验选择符合要求的质控品,应至少选择一个阳性对照质控品、一个阴性对照质控品。
7、过程控制① ABO、RhD血型鉴定(全自动微柱凝胶)a.一般选择2个质控标本;b.要求1个标本A型,1个标本B型;c.同时,2个标本RhD不同型,即一阴一阳。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实验室之一,负责对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进行相容性检测,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了规范实验室操作流程,保障实验室质量管理和结果准确性,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目标1. 确保实验室操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 确保实验室设备、试剂和耗材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3. 保障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4. 确保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
三、组织管理1. 实验室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由实验室主任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2. 实验室应配备足够数量和合格的技术人员,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转。
3.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评估和外部质量控制,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的文件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实验记录、质量控制记录、设备维护记录等。
四、设备管理1. 实验室应配备符合质量要求的设备和仪器,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2. 实验室设备使用前应进行验证,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3. 实验室设备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和维护,建立设备台账,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
五、试剂和耗材管理1. 实验室应采购符合质量标准的试剂和耗材,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试剂和耗材应进行合理的存储和管理,避免受潮、过期等情况的发生。
3. 试剂和耗材的使用应符合操作规程,严禁混用和交叉污染。
六、实验室操作流程1. 实验室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包括样本采集、试剂配置、实验操作等。
2.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按规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3. 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每个批次的样本进行质量控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 实验室应建立标本管理制度,确保样本的准确标识、储存和处理。
七、人员培训1. 实验室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 实验室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外部培训和学术交流,了解最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进展。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规定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规定与程序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1.为规范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制度和程序,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
2.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前,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严格核对《输血审批单》、《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要求字迹清楚、信息填写完整,联号相符,并有相关人员的签名,确保患者身份信息等准确、一致;若联号不符或患者身份信息不一致,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认真检查血标本质量,确保血标本符合实验要求,要求实验用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且无溶血、无气泡、颜色正常、标本量充足;否则应拒收,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复检患者的ABO血型和Rh(D)血型,要求复检血型与申请单上的血型一致,否则应要求临床重新采集血标本送检。
.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在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还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
.根据患者的血型、申请输血种类和输血量,取相应库存血液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复检,要求复检血型与血袋上标注的血型一致(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且无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时,可以不考虑患者和库存血Rh(D)血型的一致性),否则应更换相符的库存血液进行复检,并通知和配合市血站纠正相关错误。
3.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时,应执行下列管理规定或完成下列工作:.严格按照《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或简化操作程序。
.对急性溶血性贫血或烧伤患者的溶血标本,应在试验前、后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凡输注红细胞类血液制品、浓缩白细胞和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应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血浆类血液制品可以不要求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
.配血时,应采用能检查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和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同时进行血液相容性检测,即盐水法+凝聚胺法,或盐水法+微柱凝胶法等。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输血相容性检测是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血液相容性的重要程序,以避免输血反应和其他不良后果。
为了有效管理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并确保安全性和准确性,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程序。
本文将就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进行详细探讨。
一、管理制度1.质量管理体系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应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上。
相关部门应建立质量管理手册,明确各项检测工作的质量标准、流程和责任部门。
同时,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2.设备管理输血相容性检测所需的设备应定期检修、保养,确保其运行稳定可靠。
相关部门应建立设备管理档案,记录设备购置、操作规程、维护记录等信息,以便及时跟踪设备状态。
3.试剂管理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试剂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并保持在有效期内。
相关部门应制定试剂管理制度,建立试剂领用、使用、存储、报废等流程,严格执行规定,确保试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4.人员管理输血相容性检测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才能上岗。
相关部门应建立人员档案,记录人员的培训情况、考核结果等信息,定期进行绩效评估,激励和约束人员的工作表现。
二、程序规范1.标本采集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第一步是采集患者的血样和供血者的血样。
采集血样前必须核对患者信息和标本信息,确保正确的标本和正确的患者之间相对应。
采集后应立即妥善保存,避免交叉污染和标本混淆。
2.血型鉴定对采集的患者和供血者血样进行血型鉴定,确定其ABO血型和Rh 血型。
鉴定前要准确标注标本信息,避免混淆。
鉴定后要对结果进行核对和确认,确保准确无误。
3.抗体筛查对患者血样进行抗体筛查,检测是否存在不同类型的抗体。
筛查前要核对患者信息和标本信息,筛查后要对结果进行复核和确认,确保结果可靠。
4.交叉试验对供血者血样和患者血样进行交叉试验,确定其相容性。
试验前要核对供血者信息和患者信息,试验后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复核和确认,确保输血安全。
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一、目的为确保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的规范运行,维护患者输血安全,提高检测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
三、职责和权限1.实验室主任负责本实验室的设备维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实验室人员管理和培训等工作。
2.实验室技师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执行检测工作,保证每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实验室质控人员负责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定期进行质量评价。
4.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文件管理、信息统计和工作协调等工作。
5.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室安全监管和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四、实验室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1.样品接收和处理:(1)样品应于3小时内处理,若不能及时处理,应保存于2~8℃环境中。
(2)样品应屏蔽患者姓名、住址等信息,并与样本编号相互对应。
(3)加样质量必须严格控制,保证反应体系的准确性。
2.检测方法:(1)检测操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应的检测方法操作规程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2)各种试剂必须标明生产日期、有效期和批号等信息,在使用前应认真检查。
(3)仪器设备必须定期加强日常维护管理,确保设备质量和性能的稳定。
3.结果分析和判读:(1)分析和判读结果必须依据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不得超出规定的检验范围和报告要求。
(2)分析和判读结果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结果判读应由两名技师独立进行,如有争议应第三人复核。
4.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1)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检测流程和操作程序。
(2)实验室必须定期召开质量控制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和交流。
(3)实验室必须定期进行质量评价,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记录,确保质量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五、安全管理和事故处置1.安全管理:(1)实验室必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
(2)实验室必须保证安全设施的完好和正常使用,确保实验室内的人员和设备安全。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引言概述: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一、质量管理制度1.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手册,明确实验室的质量目标和管理要求,确保实验室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1.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包括校准、质量控制品的使用和检验,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3 建立质量评审制度:定期进行质量评审,包括对实验室工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以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水平。
二、安全管理制度2.1 建立安全操作规程:制定详细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包括标本采集、试剂储存和废物处理等,确保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全。
2.2 建立事故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类事故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2.3 建立安全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包括实验室操作规范、事故应急处理和个人防护等,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三、人员管理制度3.1 建立人员招聘标准:明确人员招聘的条件和要求,包括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和技能等,确保实验室拥有合适的人员。
3.2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和评价方法,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绩效评估,激励和引导人员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3 建立培训计划:根据实验室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提高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四、设备管理制度4.1 建立设备购置标准:明确设备的选型和购置标准,包括性能要求、供应商选择和价格控制等,确保实验室拥有适合的设备。
4.2 建立设备维护计划: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包括定期保养、故障排除和备件管理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4.3 建立设备验证制度:对新购置的设备进行验证,包括性能验证和方法验证,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部门之一,负责进行输血前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了规范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实验室管理组织机构1. 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整体管理和决策,并监督实验室的运行情况。
2. 实验室副主任:协助主任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并负责实验室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3. 实验室技术人员:按照工作分工,负责实验室的具体操作和实验工作。
4. 实验室质控人员:负责实验室的质控工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管理1. 实验室设备的购置和维护: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制定设备购置计划,并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 试剂的采购和管理:负责试剂的采购工作,确保试剂的质量和有效期,并进行试剂的储存和管理,避免试剂的过期使用。
四、实验室操作规范1. 实验室操作流程:制定实验室的操作规范和流程,确保实验室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样本接收和处理:按照规定的程序接收和处理样本,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实验室安全措施:制定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包括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物品的储存和管理等,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
4. 实验记录和数据管理:要求实验人员按照规定的格式记录实验结果和数据,并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归档,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五、实验室质量控制1. 质量控制方案:制定实验室的质控方案,包括质控样本的选择和使用、质控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等,确保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2. 内外部质量评估:参与内外部质量评估活动,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并进行问题的整改和改进。
3. 实验室质量问题的处理:对于出现的实验室质量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六、实验室人员培训和考核1. 人员培训计划:制定实验室人员的培训计划,包括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等,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输血相容性检测是指在进行输血前,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测,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相匹配,防止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的建立和执行,将为为保障输血安全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一、管理制度1.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相容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负责制定并修订血站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清晰。
3.负责定期组织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机制,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与其他相关工作的协调进行。
二、程序1.严格按照供受血者的标本采样要求操作,确保采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血型鉴定方法采用ABO、RhD血型标志物鉴定、典型血清试验、中性凝集试验等方法。
3.血凝型鉴定采用全血凝集试验、抗凝剂处理试验、制备抗血小板血清鉴定等方法。
4.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鉴定结果,制定输血方案,并列明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鉴定结果。
5.进行交叉试验,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进行交叉反应试验,以确保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6.定期对设备和试剂进行校准和监控,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检验结果登记、报告和存档,并通知输血医生和相应相关部门,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
8.进行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及时纠正问题,防止不良反应再次发生。
9.定期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内部和外部评估,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建立和执行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可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关制度与程序的完善和执行,将为提升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保障,并降低输血引起的不安全因素的风险。
207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一、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1、受血者配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内采集的,无溶血、无重脂、无细菌生长。
2、送标本时,《临床输血申请单》和受血者标本二者不分离。
3、交接标本时,逐项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所记录内容与受血者标本是否一致。
4、凡输注红细胞类成分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输注血小板一般情况下同型相输(特殊情况除外),输注血浆和冷沉淀可不做交叉配血试验,但必须同型或相容。
5、配血前,按标准操作规程再次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和Rh(D)血型,ABO血型作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最好用两个厂家试剂,供血者为Rh阴性者应进一步作DU鉴定,如鉴定结果为DU,该血只能作为Rh阳性血输给患者。
如果受血者为Rh阴性可不作DU鉴定,因为受血者无论Rh阴性或DU都输Rh阴性血液。
6、配血时,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认真观察结果、先肉眼观察后,再用显微镜观察,主侧和次侧应无凝集或无溶血。
如果受血者同时输多个血,必须将每个献血者之间血液作交叉配血试验,发现不相合时,该血液不得输入受血者体内,查找原因后,作进一步处理。
7、配血时应有一人(一人值班除外)专门负责监督和复核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标本是否准确,配血结果是否可靠,《配血试验报告单》字迹是否工整,填写是否完整、准确,决不允许张冠李戴,出任何错误。
8、凡遇下列情况必须按有关规定作不规则抗体检查:(1)交叉配血不合时;(2)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9、严格临床输血核对制度,输血前病人至少作两次血型鉴定,且前后相符。
交叉配血过程必须做3次核对,即配血前、配血中、配血后核对。
10、严格血样保留制度,标本及配血管保存至少7天,特殊病例分离血球、血清冰箱保存。
二. 输血相容性检测程序1、实验要求血清和血浆都可以用于交叉实验和抗体检测,最好是血清标本,标本使用限制在3 天内,含有肝素等抗凝标本可以用凝血酶或硫酸鱼精蛋白处理使其凝集析出血清。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制度与程序一、目的本制度规定了实验室常规操作人员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质量考评的样品检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并全面分析考评结果,发现问题并寻找差距,以改进和完善实验操作与管理,确保常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规定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
三、职责1、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操作。
2、质量监督员:负责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
四、工作程序1、根据省或市临床检验中心下发的年度室间质评计划表,制定年度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时间表,确保质量考评按期完成。
2、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法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评判。
3、根据标本接收时间随机指定检测岗位人员进行检测。
4、接收实验室质量考评表本品时,要核对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到达,表示是否清楚标本量是否足够,与清单上列出的是否一致,又无渗漏液及发货时间是否准时等异常情况,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
5、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6、实验操作岗位的人员须将质控品与其它标本按标准操作规程常规操作、结果分析、判定、审核及报告。
7、试验完成后对质控品的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填写《输血相容检测评价结果回报单》。
8、结果报告经质量监督员审核签发后,按规定时间通过邮寄或网络发出。
9、保留对质量考评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备与质量考评核对部门反馈结果进行核对和查找差距原因。
10、接到质量考评结果反馈报告,应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评价相应改进措施的成效。
11、对于室间质评结果不合格的检测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在1—3天内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常规原因如下:①检测仪器未被校准及有效维护;②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③试剂质量不稳定;④操作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要求;⑤操作人员未按照SOP进行实验操作;⑥上报的检测结果计算或抄写错误;⑦样品处理不当;⑧ EQA样品存在质量问题;12、失控处理:质量监督员完成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不合格分析报告,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得到科主任认可、批准后向全实验室通报,在下次室间质评活动中实施,并追踪评价改进效果。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度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一、引言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部门之一,负责对患者和供血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相容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内容。
二、组织架构1. 实验室主任:负责整个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决策,监督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
2. 技术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监督实验室的实验操作和结果解读。
3. 实验人员:根据工作安排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质控人员:负责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包括质量评估、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等。
三、工作流程1. 样本接收与登记:接收送检样本,并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登记,确保样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血型鉴定:采用标准的血型鉴定试剂进行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
3. 交叉配血试验:根据血型鉴定结果,采用适当的试剂和方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的相容性。
4. 结果解读与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并及时向医生提供准确的报告和建议。
5. 质量控制: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设备维护与管理:定期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设备管理1. 设备购置: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质量要求,选购符合标准的设备和试剂。
2. 设备验收:对新购设备进行验收,确保设备符合规定的技术指标和性能要求。
3. 设备维护: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定期进行设备的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设备更新: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验室需求,及时更新设备,提高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五、质量控制1. 内部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标准品的使用、质控样本的选择和质控结果的分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我院医疗质量,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现就我院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目的建立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规范室内质控操作流程,以便能够发现实验室常用试剂、耗材的质量问题及反应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提供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的证据,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质量管理制度与程序
三、职责
(一)各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过程。
(二)实验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监督执行。
四、工作程序
(一)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IQC作为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遵照实验室制定的室内控制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操作规程,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检测和控制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精密度,提高实验室常规工作中的批内,批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以确定测定结果是否可靠,是否发出报告的一项工作,是对实验室检测的即时性评价。
(二)质控品来源商品化质控品。
(三)技术要求由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质控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四)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生产商提供的试剂盒对照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并于每次实验操作前进行检查,发现标本明显的颜色变化、溶血应放弃使用并更换新的质控品。
(五)实施质控的频次鉴于输血相容性实验的特殊性,常规实验每天进行一次,实验中途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做质控实验。
(六)常规检测前将质控品于室温放置30分钟后使用,所用质控标本类型应与实验项目要求相一致,检测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上岗资质,仪器设备等应相对固定。
(七)质控规则、有效性判断及失控的判断标准
1、ABO血型鉴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
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3+为最低检出标准。
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
2、RhD测定: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
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与阳性细胞3+为最低检出标准。
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
阳性细胞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3、抗体筛查:室内质控品设计以能够检测为原则。
按照血清试剂反应标准反应强度,设置2+为最低检出标准。
凝集强度低于2+判断为失控。
阴性细胞同时测定为阴性,阴性细胞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4、交叉配血方法:为特定抗体检测的有效性测定。
设置3+为最低检
出标准。
交叉配血相容判定为阴性。
阳性结果凝集强度低于3+判断为失控,阴性结果有可见凝集±即判断为失控。
(八)质控结果的记录操作人员应按照质控登记表上的内容要求认真填写质控结果。
(九)质控品检测试验实验数据的分析
1、多为定性试验(抗体效价测定为半定量)
2、结果判定不同于传统的定性试验,属于分级定性。
3、4℃条件保存的全血质控品没有-20℃小包装保存的质控血清稳定性好。
4、不适于通过cutoff值判定阴阳性结果,质控结果不呈正态分布,也无法绘制准确可靠的质控图。
5、对于在控结果与失控结果,操作人员都应该认真填写室内质控登记表,所以质控数据应该按照实验室文件管理程序要求归档保存。
6、质控品样本检测结束后,应将检测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一致,可以开展进一步的检测工作,结果不一致,要分析查找原因,必要时要重复实验。
(十)失控原因分析
1、操作失误:主要是人为因素,如加样问题(漏加、错加等)、试剂及样本识别、误读误判、个人操作技术缺陷(如:加样不准确、离心条件、操作不标准等)。
2、检测试剂:试剂批号变更所致,如:抗筛细胞谱的变换,试剂的预温情况。
过期试剂造成精确地和亲和力下降导致无法正确判读结果。
试
剂的性质与检测方法不匹配。
3、质控品失效:有效期失效、保存不当、操作或意外污染。
4、仪器维护。
(十一)质控结果失控后的处理和记录
1、质控结果失控后数据应及时记录,分析查找原因。
2、重复检测排除人为误差所致。
3、更换质控品,以查明质控品是否过期或变质。
4、更换质控品后仍不在控,可以进行仪器维护后再测失控项目,可排除仪器问题引起的失控。
5、经过上述处理后仍然失控,应停止相关失控检测项目(可使用替代检测方法),立即与试剂或仪器厂家沟通,寻求技术上的支持。
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