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告知及检查制度
医院护理安全输血制度
医院护理安全输血制度一、输血预防控制1.护士应定期接受输血安全知识培训,掌握输血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护士在进行输血操作前,应仔细阅读有关的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输血需求,并与医生沟通确认。
3.护士需要确保血液制品的正确配对,包括A型血患者输A型血、B 型血患者输B型血等。
4.护士需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对于不适宜输血的患者应及时上报,并与医生进行讨论。
6.护士应确保输血所需的器材、药品和设备完好无损,且符合卫生要求。
二、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体格检查,确认患者的身份及基本信息,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接受血液制品的情况。
2.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频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护士应告知患者输血的具体步骤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征得患者本人的同意。
4.护士需要准备适当的输血韧带和适用的输血管道,确保输血的顺利进行。
5.护士应向患者提供舒适的输血环境,包括调整良好的床位、适宜的室温和舒适的照明。
三、输血操作流程1.护士在输血前应进行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进行彻底洗手,并戴好手套。
2.护士需要熟悉并掌握输血的操作流程,包括输血管路的建立和接通、血液制品的输注速度和输注量等。
3.护士应在输血前将输血韧带在患者的上臂上适当位置缠绕,并通过触摸动脉,确认适当的压力。
4.护士需要严格按照医嘱中规定的输血速度进行输血,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的输血反应。
5.护士应观察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血压、脉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等,并记录在病历中。
四、异常情况的处理1.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反应和输血相关感染等。
2.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患者,护士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3.护士需要及时收集必要的样本,如尿液、血液等,以便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判断。
4.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出现异常情况的时间、症状和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给相关的上级。
输血前检查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查和核对制度一、输血申请单的检查:1、输血科须检查输血申请单的内容是否填写齐全、无误,凡资料不全的输血申请单要退回临床科室重新填写。
2、检查是否符合输血适应症,必要时与申请医师联系,并做出必要建议。
输血申请单至少提前一天送输血科(急诊例外)。
二、血液标本的检查:1、检查血标本的标签是否正确标记,核对血液标本与输血申请单署名的受血者是否确实无误。
2、检查受血者的ABo血型和Rh(D)血型。
3、必要时对受血者血清进行抗体筛选和检定。
三、供血者的检查:对血站发来的血液制品都必须进行血型复检。
四、凡需申请输入血者,必须做输血前检查,检验项目包括ALT、Anti-HCV、Anti-HIVl/2,梅毒。
急诊手术、急救用血者,取血液标本进行输血前检验,检验结果随后贴病历保存。
五、交叉配血时必须用配血标本对血型进行复检,并将结果填报到配血单±o同时,了解受血者既往输血情况,选择适当的ABo和Rh等血型的供体血液,按正确的操作规程与受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六、含红细胞的血液成分(包括血小板和)粒细胞)血小板无需做须交叉配血。
同样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血浆成分制品,应与受血者的ABO 血型相容。
七、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必须双人双合或一人重复两次试验,方可确认。
八、以上各级检查均需有完备的登记和实验结果记录,登记与记录本须保存10年。
附注:输血工作中“三查(七对)”十对的内容三查:(查血液包装有无破损,血液有无渗漏和血袋标签的内容是否齐全清楚。
查血液质量,有无凝块、溶血等。
查输血袋置,即输血器效期,无漏气,无污染。
)一查血液有效期二查血液质量(凝块和溶血)三查血袋有无破损(七对:核对以下诸项在标本管、申请单、合血报告单及取血单上是否一致。
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申请单联号。
核对献血员姓名或条形编码、血型、血品种、血量、采血日期等。
核对血型及配血结果。
)十对:科室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条形码采血日期血液的种类血液数量(来自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
指的是在进行输血前,医疗机构或相关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核对工作,以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这个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身份核对:医护人员在进行输血前,需要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住院号、身份证号等,以确保输血的患者是正确的人。
2. 血袋标识核对:医护人员需要核对血袋上的标识信息,包括血液类型、血袋编号等,以确认血袋的正确性。
3. 双人确认:在进行输血前,通常需要两名医护人员进行双人确认,互相核对患者身份和血袋信息,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4. 试验管血样核对:在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抽取一定量的血液进行试验,检查血型和血凝功能等指标。
在进行检查前,需要核对试验管上的标识信息,确保血样的正确性。
5. 输血前谈话: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谈话,告知输血的目的、过程和风险,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这些核对步骤和程序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输血错误和事故的发生,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确保每一次输血都符合标准和规范,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输血前核对制度(5篇)
输血前核对制度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大d 三项)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____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____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核对制度(2)是指在进行输血操作之前,医务人员必须进行一系列核对步骤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正确性。
该制度的目的是避免输血错误,减少患者的风险和并发症。
核对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核对患者身份:医务人员会使用至少两种独立的身份验证方式(例如患者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来确认患者的身份。
2. 核对血液样本:医务人员会确保提供的血液样本与患者相关,并核对样本的标记和标签信息。
3. 核对输血申请:医务人员会核对患者的输血申请单,确保该申请与患者的情况一致,并且没有任何疑问或错误。
4. 核对血液单位:医务人员会核对血液单位的标签和标记信息,确保该单位与患者的身份和申请单一致。
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
依据卫生部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凡申请输血患者,输血前必须进行输血相关指标以及经血液传播疾病检查,为保证临床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凡申请输血患者,必须做经血传播疾病输血前检查,内容包括:乙肝五项、艾滋病、梅毒、丙肝、转氨酶。
二、凡输血患者必须做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的检查。
三、凡遇下列情况必须按有关规定做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患者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四、交叉配血时除用一套试剂配血外应备用另一套配血试剂进行复查。
五、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的信息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六、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
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七、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输血前核对制度范本(3篇)
输血前核对制度范本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大d 三项)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____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8、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4℃—2℃冰箱保留____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核对制度范本(2)输血前核对制度是医疗机构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防止输血错误和传播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有效的核对制度能够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下面将对输血前核对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输血前核对制度的意义输血前核对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患者接受到正确的血液制品,减少输血错误的发生。
它是建立在医疗安全的基础之上的重要措施,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通过核对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输血过程中的错误,保证患者的血型匹配正确,避免因输错血型而引发的严重后果。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一、背景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是在输血操作中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病人的生命安全,预防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而制定的。
输血是治疗部分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疗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血液制品,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果患者接受的血液制品有问题,可能会引发输血反应、传染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效果,建立健全的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文旨在建立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效果。
具体目的如下:1. 规范输血前检查的操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输血前检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
2. 制定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及标准,合理选择适宜的输血制品,避免因输血前检查不全面或误漏导致不良结果。
3. 加强输血前检查的质控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前检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建立合理的输血前检查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记录和保存,方便上级部门和患者随时查阅。
5. 健全输血前检查的培训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前检查的认识和操作技能,有效防范和应对输血相关风险。
三、基本内容1. 输血前检查的项目及方法(1)输血前的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输血史、过敏史等。
并根据病情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输血制品。
(2)输血前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皮肤黏膜检查、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等。
(3)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Rh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感染标志物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等)等。
(4)特殊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针对个别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交叉配血等特殊检查。
2. 输血前检查的质控与监督(1)建立输血前检查的质控指标,制定各项检查内容的标准和要求,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2)配备专业的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确保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一、背景和目的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贫血等。
然而,输血过程中若出现差错,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制定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至关重要。
本制度旨在规范护士在输血前的操作流程,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查对制度内容1. 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1)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
(2)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3)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4)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5)抽血时对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级责任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2. 取血查对制度(1)到血库取血时,应认真核对血袋上的姓名、性别、床号、血袋号、血型、输血数量、血液有效期,以及保存血的外观,必须准确无误;血袋须放入铺上无菌巾的治疗盘或清洁容器内取回。
3. 输血查对制度(1)输血前病人查对:须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与病人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姓名、编号、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相符的进行下一步检查。
(2)输血前用物查对:检查袋血的采血日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无溶血、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三、执行与监督1. 所有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本查对制度,各级护士长负责监督本制度的落实。
2. 护士长每周对输血查对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3. 护理部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的输血安全意识。
4. 护理部、医务部门定期对输血查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输血查对制度
输血查对制度
1、输血前准备:为患者抽血前必须经2人核对输血化验单,有2人以上抽血时,一次只能拿一个患者的试管和输血化验单,并严格查对床号、姓名、输血化验单与试管标签号是否相符,要做到准确无误。
2、输血前2人核对,严格执行“三查”,即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即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
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
查对过程中如有疑问,应及时与血库联系,自己不得擅自涂
改,必要时必须由血库更正后方可再用。
3、输血时必须悬挂与患者血型相符的标志牌。
4、输血后,护士必须在输血医嘱单上双签名,并写好执行日期,贴好输血申请单。
5、输血过程中,速度先慢滴,严密观察输血反应及尿量,15分钟再调整滴速。
如患者出现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接上液体观察,并再次核对血型,遵照医嘱用药。
如果要继续输血需经医师同意后方可输入。
6、输血完毕后,应保留血袋24小时,以备必要时检查。
附:。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
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一在医院,输血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它并不是简单的事。
为了确保每位患者的安全,输血前的检测和核对制度至关重要。
我们先来聊聊这其中的细节。
1.1 确认身份,绝不能马虎每当我们准备进行输血时,确认患者的身份是第一步。
这可不是随便看看病历就行。
医护人员需要仔细核对患者的名字、出生日期和医院编号。
这些信息必须一一对上。
不然,后果可就严重了。
想象一下,把AB型血输给O型血患者,那可真是个大麻烦。
每个人的生命都那么宝贵,哪能让一时的疏忽毁了它?1.2 检查血液,绝对不能轻视接下来,血液的检测也是重中之重。
每袋血液都得经过严格的检查。
首先,得确认血型是否正确。
这时候,血型的检测就像是给血液做了一次“体检”。
有些小细节,比如是否有溶血反应,也得仔细观察。
可别让一小点问题变成大麻烦。
医生们常说,“预防胜于治疗”,这话真是一点没错。
二除了身份确认和血液检测,还有其他重要环节。
我们接着说说核对制度。
2.1 核对程序,环环相扣在输血过程中,核对程序要遵循“环环相扣”的原则。
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
医生、护士、输血师,大家得齐心协力。
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职责,认真对待每一步。
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遗漏,可能都会影响患者的安全。
2.2 文件审核,细节决定成败再来,文件审核也不能忽视。
输血前的所有相关文件,包括血液的来源、检查报告,都需要仔细查看。
把每一份文件都放在心上,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这可不是夸张,而是对生命的尊重。
细节决定成败,谁都不能轻视。
2.3 记录保存,时刻备查最后,所有的核对记录必须保存好。
无论是输血的时间、地点,还是参与人员,都得记录在案。
未来若有需要,这些记录可以帮助我们追溯和检查。
这是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负责的表现。
三我们再来看看,输血前的检测和核对制度对患者的影响。
3.1 提升安全感,患者更放心当患者看到医护人员认真核对信息、严格检查血液时,心里会感到一阵安心。
这种安全感是无价的。
尤其是在面对未知的疾病时,能感受到医院的专业和负责,患者自然会放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康复。
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制度
(2)输血前要严格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确认受血者: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床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 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输血前的检测和核对制度
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转氨酶,乙肝病毒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查,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之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
(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对”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6篇)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d 三项)血常规(hgb、hct、plt等)、转氨酶、乙肝病毒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1)取血者与发血者应严格执行“双查双签”制度,共同认真查对科别、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贮血量、输血日期、交叉配合结果和血液质量,以确保输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确认受血者。
输血实施前,由两名医护人员面对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案号(住院号)等资料,询问并让受血者或家属回答相关问题,以确认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输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由用血科室负责。
6、输血后,经治医师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卡》,并与血袋、输血器具于____小时内一并送回输血科,以便进行输血疗效观察和登记。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输血科。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2)标题: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引言:输血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医疗技术,因失血、贫血、手术等原因需要输血的患者越来越多。
然而,输血操作涉及多环节、多人员参与,若不严格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制度的重要性、建立内容、执行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为完善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提供参考。
一、制度的重要性1.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检查核对制度,可以有效防止输血血型不符、输错血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2. 制度的建立可以明确各操作环节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提高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效率。
3. 通过建立制度,可以培养医务人员对于输血过程中细节的重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受血者输血前的检查制度
受血者输血前的检查制度
一、临床输血前必须做九项检查。
临床用血输血前监测主要以乙肝、丙肝、爱滋、梅毒四项作统计。
二、急诊用血,输血前的检验报告单末出来时,申请单上必须注明:标本已送检,报告未回,等报告结果出来后及时补在申请单上。
督促临床用血科室必须作输血前的必查项目。
三、择期手术、常规输血病人必须在输血前作检测,并在输血申请单上填写上检测结果。
输血科在配血时要核对检验记录是否一致。
如有漏查必须马上反馈给临床用血科室,并作相应补救措施。
并上报医教科备查处理。
四、输血前作好用血标本的核对工作,如用血申请单、病人姓名、性别、床号、血型、住院号、科别、用血日期、所需血液成分等项目,接收标本做好登记,双方核对验收签字。
不合格标本不予退回,请临床重抽标本。
五、如遇特殊血型、心外科及儿科病员需输近期血液提前作好备血。
六、输血科(血库)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对交叉配血不合,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收多次输血者,需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
医院输血前检查制度
输血前检查制度
为了保护和合理应用血液资源,促进临床积极开展成份输血和应用输血新技术,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特制定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如下:
(一)、临床检查项目
1、临床科室对于即将输血的患者必须进行输血前的血常规检查,如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测定,但对需血量的估计还应结合临床症状(如失血情况)及检查结果去确定补充治疗原则。
2、应进行输血前四项检查,即易通过血液传播的抗-HCV、抗-HIV、HBsAg、梅毒四个项目,同时应进行肝功能实验。
3、临床医生应详细准确的填写《输血申请单》上各项指标数据。
如是急诊,应在申请单上注明已送检但结果未回报。
(二)、输血科检查项目
输血科在收到合格的样品和申请单后,应按规程进行下列项目:
1、受血者ABO正反定型、RhD抗原检验
2、供血者ABO正定型、RHD抗原检验
3、交叉配血实验
以上检验工作均应在电脑上、合血登记本上做好详细记录。
(三)、特殊检查项目
1、对于疑难标本,交叉配血不合,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多次接受输血者,应按规定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实验、抗人球蛋白实验。
2、对于本室不能完成的疑难技术,可与南充中心血站血型参比室提请帮助解决。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
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查制度
输血前检查制度1. 背景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用于为患者补充血液及其组成成分。
为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实施一套完善的输血前检查制度。
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前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确定输血的适用性: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 预防输血反应:通过检查患者的血型、抗体筛查等,减少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的发生。
- 保证输血质量:检查输血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质量,确保不含有感染性疾病或其他危险物质。
3. 实施步骤本制度的实施步骤如下:步骤一:获取患者信息在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等。
同时还需获取患者的临床信息,如疾病诊断、手术情况等。
步骤二: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项目,评估患者的输血适宜性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步骤三:血型和抗体筛查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以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型配对准确,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步骤四:感染性疾病筛查对输血血液及其组成成分进行感染性疾病筛查,如乙肝、艾滋病等,确保输血质量。
步骤五:医师评估由医师对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筛查结果进行评估,判断输血的适宜性,并决定输血的血液类型和成分。
步骤六:记录与存档所有输血前检查的结果、医师评估意见等信息,需进行记录和存档,以便后续参考。
4. 注意事项- 本制度实施过程中,需确保患者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 医务人员执行本制度时,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要求。
- 本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以上是输血前检查制度的内容。
通过实施该制度,能够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风险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前告知及检查制度
为促进医患沟通,减少纠纷,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输血前告知及检查制度。
一、输血前血型检验。
二、对准备输血的患者进行感染筛查(乙肝五项、HIV、HCV、梅毒抗体等)
一、输血前告知病人血液输注的治疗作用,同时告知病人血细胞输注是一种组织移植,可能发生急性或延缓性排斥反应。
二、告知病人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或溶血反应等。
四、告知病人输血有传播疾病的风险,为了达到抢救或治疗目的,病人应了解并承担这种风险。
五、告知病人输血时若出现反应,输注剩余的血液不得退回血库,所付的费用也不作退款处理。
六、医患双方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