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临床医师对准备输血的患者应先进行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梅毒抗体),并将结果填写到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急诊用血先留取受血者血样,结果反馈后将检查结果及时记录于输血知情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
输血前感染筛查不能以快速检测结果为准,一定要进行酶免法检测。
二、血库接收到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标本后,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
三、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多次输血的患者两次输血间隔≥3天时都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
四、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实验法。
五、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于2℃-6℃保存至少7天。
六、输血相容性检测报告内容完整性100%。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
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临床输血的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
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1. 背景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在许多医疗场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输血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前检测成为一项必要的程序。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和管理输血前的检测流程和操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质量。
2. 目的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证输血患者的安全,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提高输血过程的质量,同时提高输血效果和效率。
3. 范围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输血的患者,包括在医院内院外输血的各个环节,如输血前的血液检测、检验结果的评估和确定输血的适应症等。
4. 主要内容4.1 输血前的血液检测4.1.1 血型和交叉配血在输血前,需要对受血者的血型进行确定,并进行适当的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一种通过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进行混合反应,来判断是否存在抗体-抗原反应的检测方法。
4.1.2 病原体检测输血前需要对供血者的血液进行病原体检测,以排除可能的血液传播性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能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
4.2 检验结果的评估对于输血前的检验结果,需要由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评估和解读。
评估包括对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的确认,以及病原体检测结果的解读。
4.3 输血适应症的确定根据输血前的检验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要判断是否适合进行输血。
输血适应症的确定要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以及可能的输血反应等因素。
5. 质量控制为了确保输血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5.1 校验和质量管理所有使用的试剂和设备都需要进行校验和质量管理,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5.2 质量控制检测周期性地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纠正偏差和提高质量。
6. 相关人员培训为了保证输血前检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检测方法、操作规范、质量控制要求和相关政策法规等。
7. 责任和监督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确保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患者输血安全,防止因输血引起的疾病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检测范围1. 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以下检测:(1)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Rh血型等;(2)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直接交叉配血试验和间接交叉配血试验;(3)传染病筛查: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艾滋病病毒抗体(HIVAb)等;(4)丙氨酸转氨酶(ALT);(5)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6)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7)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核酸检测;(8)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
2. 对于有输血史或近亲属有输血史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检测。
三、检测流程1. 患者入院后,由临床医师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明确输血指征、血型、输血量等。
2. 输血科接到申请后,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检测。
3. 对传染病进行筛查,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
4. 对检测结果异常的患者,及时通知临床医师,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5. 所有检测项目完成后,输血科将检测结果反馈给临床医师,由其决定是否输血。
四、检测质量控制1. 输血科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的检测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2. 检测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3. 检测过程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输血科应建立健全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制度,确保检测质量。
五、责任与义务1. 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输血指征,合理使用输血。
2. 输血科应严格按照检测制度,认真执行检测流程,确保输血安全。
3. 检测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保守患者隐私,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 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输血前检测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输血科负责解释。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1. 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行为,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疾病导致的贫血。
然而,在输血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也存在。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内容以及其在输血过程中的重要性。
2.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的目的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该制度的主要目标:1.确保输血供者的安全性:通过对输血供者的必要检测,排除任何可能传染疾病的风险,保证输血供者的安全性。
2.确保受血者的安全性:通过对受血者的必要检测,降低输血相关反应和并发症的风险,保证受血者的安全性。
3.提高输血过程的有效性:通过对供血和受血方面的检测管理,确保输血过程的高效和准确性。
3. 输血前的检测项目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涵盖了多个检测项目,以排除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以下是常见的输血前检测项目:1.血型鉴定:确定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以确保输血的相容性。
2.常规血液检测: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以评估受血者的血液状态。
3.凝血功能检测: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等,评估受血者的凝血功能,预防可能的出血风险。
4.传染病筛查:通过检测传染性疾病的标志物或抗体,排除供血者携带或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5.自身免疫疾病检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预防因自身免疫疾病导致的输血反应。
4.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流程输血前的检测管理流程应该符合以下步骤:1.注册和信息收集:对受血者和供血者进行登记和信息收集,包括个人信息、病史等。
2.检测项目选择:根据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测项目进行检测。
3.检测样本采集:采集受血者和供血者相应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供检测使用。
4.检测项目执行: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检测操作,如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测等。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1.目的:提高输血安全,防止输血传染病的发生,减少输血纠纷。
2.使用范围:适用于本院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患者的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和输血相关检测。
3.定义:3.1 血型血液各种成分的抗原遗传性状,是血液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指红细胞上的抗原结构。
3.2 交叉配血测定输血的相容性,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配血试验进一步证实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是否存在办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以保证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3.3 不规则抗体抗-A、抗-B之外的红细胞血型抗体,常由同种异体红细胞免疫产生。
如接受输血、妊娠等。
3.4 妥协标本部分不符合检验要求,但特殊情况下仍继续检测的样品,如体内发生溶血的标本。
4.内容:4.1 输血前基本检测内容和要求4.1.1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包括ABO血型、Rh(D)血型、红细胞意外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紧急抢救输血除外。
4.1.2 输血前相关检测:如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五项、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等。
以上检测项目要求在输血申请单发出前完成,并将检查结果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中。
4.1.3 红细胞血型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应当使用能检测出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意外抗体的方法4.1.4 紧急抢救输血时,输血前相容性检测方案应当服从临床用血的时限要求。
4.1.4.1 即刻输血且患者血型无法确认时,可立即发放0型红细胞和 AB 型血浆,发血单上标明“紧急一相容性检测未完成”。
4.1.4.2 限时输血时,输血科应根据时限要求完成相应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及时发放血液。
4.1.5 在申请紧急用血时尚未完成输血前相关的其他检测项目者,必须同时采集血标本送检,并在输血请单上相应位置备注说明“已送检,结果待回报”以及送检具体时间。
4.2 输血前检测的血样本要求4.2.1 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申请单和血液标本送至输血科。
送、接双方共同确认其标签信息与《输血申请单》信息一致,如对患者身份或标本信息有疑问,应当重新采集血标本。
输血前检测和核对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和核对管理制度
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d三项)血常规(hgb、hct、plt等)、转氨酶、乙肝病毒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2、临床输血的核对:
(1)挑血者与发血者应当严格执行“双查双签下”制度,共同深入细致收信科别、
姓名、住院号、血型、血类、、储藏血量、造血日期、交叉协调结果和血液质量,以保证
造血安全。
(2)输血前要严格刻对,由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
标签上的内容逐一仔细核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凝块、变色等异常情况。
(3)证实受血者:造血实行前,由两名医护人员直面受血者,核查受血者姓名、病
案号(住院号)等资料,查问并使受血者或家属提问有关问题,以证实受血者并记录在案。
3、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输血器。
4、严格执行造血的无菌操作程序。
5、从输血科取走的血液,因强烈震荡、破损、污染、放置时间过长而造成的浪费应
由用血科室负责。
6、造血后,经治医师应当及时核对《造血记录卡》,并与血袋、造血器具于24小时
内一并送到造血科,以便展开造血疗效观测和备案。
7、为了保证输血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一律不能再退回
输血科。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一、背景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是在输血操作中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病人的生命安全,预防输血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而制定的。
输血是治疗部分疾病和症状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医疗中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输血涉及到血液制品,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如果患者接受的血液制品有问题,可能会引发输血反应、传染疾病等严重后果。
因此,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提高输血效果,建立健全的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文旨在建立输血前检查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进行输血前的检查工作,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效果。
具体目的如下:1. 规范输血前检查的操作流程,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输血前检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
2. 制定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及标准,合理选择适宜的输血制品,避免因输血前检查不全面或误漏导致不良结果。
3. 加强输血前检查的质控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前检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建立合理的输血前检查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记录和保存,方便上级部门和患者随时查阅。
5. 健全输血前检查的培训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前检查的认识和操作技能,有效防范和应对输血相关风险。
三、基本内容1. 输血前检查的项目及方法(1)输血前的病史询问: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输血史、过敏史等。
并根据病情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输血制品。
(2)输血前的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皮肤黏膜检查、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等。
(3)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型、Rh血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感染标志物检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等)等。
(4)特殊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针对个别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估、交叉配血等特殊检查。
2. 输血前检查的质控与监督(1)建立输血前检查的质控指标,制定各项检查内容的标准和要求,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2)配备专业的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确保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临床医师对准备输血的患者应先进行感染筛查(肝功能、乙肝五项、抗-HCV抗体、抗-HIV抗体、梅毒抗体),并将结果填写到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急诊用血先留取受血者血样,结果反馈后将检查结果及时记录于输血知情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
输血前感染筛查不能以快速检测结果为准,一定要进行酶免法检测。
二、血库接收到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标本后,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
三、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多次输血的患者两次输血间隔≥3天时都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
四、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实验法。
五、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于2℃-6℃保存至少7天。
六、输血相容性检测报告内容完整性100%。
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管理制度范本
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与范围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输血操作的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
二、管理原则1.安全第一:确保输血患者的生命安全;2.规范程序: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输血操作;3.责任明确: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和职责;4.严格监管:加强对输血操作的监管和检查;5.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管理制度。
三、术语定义1.输血前评估:指对输血患者进行全面的生理和病史评估;2.输血时机:指确定输血患者的输血时间;3.输血反应:指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4.输血记录:指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输血量、输血时间、输血反应等信息。
四、输血前操作1.输血前评估1.1 输血前评估应包括患者的生理状况、病史、输血适应症等内容;1.2 评估结果应详细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1.3 必要时,应与患者本人或家属进行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输血史等信息。
2.输血前检查2.1 输血前应进行患者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等项目;2.2 检查结果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2.3 必要时,应与输血科医生进行磋商,确定输血方案。
3.输血前准备3.1 根据患者的输血需求,准备相应的输血血液制品;3.2 确认输血材料的有效期,并进行验证;3.3 根据输血血液制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输血管路和输血速度;3.4 检查输血设备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五、输血期间操作1.核对患者信息1.1 输血前,核对患者信息,确保输血血液制品与患者相符;1.2 核对患者身份、姓名、住院号等信息。
2.核对输血血液制品2.1 输血前,核对输血血液制品的标签信息,确保血型、血浆型、检测结果等与患者匹配;2.2 向患者确认输血血液制品的信息,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3.进行输血3.1 根据输血方案,选择适当的输血管路和输血速度;3.2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的标准程序,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3.3 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记录输血相关的数据。
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管理制度(5篇)
输血前和输血期间管理制度一、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生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及/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二、护士接到输血医嘱时,两人认真核对医师填写好的《输血申请单》的正副联,并将填写完整的《输血申请单》的副联粘贴于配血管上。
三、采集血标本时,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及贴有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和诊断,无误后方可采血,采血后两人在《输血申请单》下面签名。
操作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四、采集血标本时,不得在输入大分子溶液通道中取血,应在另侧肢体血管取血,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五、采血后由医护人员或专人将血样和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与血库工作人员双方逐项核对。
护士收到血型鉴定单时,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无误后通知患者或家属,并将血型鉴定单粘贴于检查报告粘贴纸右上角,两人在血型鉴定单右上角上签名。
六、取血时必须携带病历和《病人专用领血单》、《血型鉴定报告单》。
取血护士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门急诊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2、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的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液,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共同签字。
七、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一律拒领: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2、血袋有破损,漏血;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八、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负责核对,核对的信息同取血时的信息,无误后登记在输血登记本上,并在《输血申请单》反面签名。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文(三篇)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范文1. 目的:为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避免可能发生的输血事故,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输血的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
3. 责任:3.1 医院管理者应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3.2 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守本制度;3.3 质控部门需对输血前检查核对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4. 检查核对流程:4.1 接收医生在开展输血前检查之前,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核对:4.1.1 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住院号;4.1.2 核对患者的输血申请单,确认血型、配血结果等信息的准确性;4.1.3 核对患者的相关化验结果,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4.1.4 核对患者是否有输血禁忌症,如严重过敏反应、免疫异常等;4.1.5 核对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特殊条件,如孕妇、新生儿等;4.1.6 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和有效期;4.1.7 核对血液制品的配血记录和交叉配血结果。
4.2 护士在输血前执行核对时,应按以下流程进行核对:4.2.1 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住院号;4.2.2 核对患者的输血申请单,确认血型、配血结果等信息的准确性;4.2.3 核对患者的相关化验结果,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指标;4.2.4 核对患者是否有输血禁忌症,如严重过敏反应、免疫异常等;4.2.5 核对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相关的特殊条件,如孕妇、新生儿等;4.2.6 核对血液制品的标签和有效期;4.2.7 核对血液制品的配血记录和交叉配血结果;4.2.8 核对血液制品的类型和数量;4.2.9 核对开展输血的时间点;4.2.10 核对输血相关的器械和设备是否完好无损。
5. 相关记录:5.1 接收医生需在患者病历中记录核对情况,并签名确认;5.2 护士需在输血记录单中详细记录核对情况,并签名确认;5.3 质控部门需对相关记录进行定期审核和归档。
6. 异常处理:6.1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身份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相关人员进行核实;6.2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的输血申请单与配血记录不符,应暂停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核实;6.3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患者存在输血禁忌症或特殊条件,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6.4 如在核对过程中发现血液制品的标签与实际不符,应立即暂停输血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医院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输血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制定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本制度依据《医疗机构输血服务规范》、《血液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文件。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输血工作环节,包括输血相关的检测、选择供血者、血液质量控制等。
三、输血前检测项目和要求1.受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1)血型:包括ABO血型和Rh实验。
(2)传染病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等。
2.供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1)血型:包括ABO血型、Rh实验和其他特殊血型的检测。
(2)血红蛋白浓度:供血者血红蛋白浓度不低于130g/L。
(3)传染病相关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等。
(4)必要的其他特殊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抗核抗体等。
四、检测管理流程1.输血前检测申请:医生在确诊输血必要的情况下,填写输血前检测申请单,包括受血者姓名、住院号、检测项目等信息,并签字确认。
2.样本采集:由专业医务人员按规范采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并及时标注相关信息,以防混淆。
3.样本检测:将样本交给临床检验科进行相应的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结果反馈:临床检验科将检测结果准确填写到受血者的病历中,并将正常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
5.检测结果的处理:(1)正常结果:医生在受血者符合输血适应症的前提下,根据输血需求决定是否进行输血。
(2)异常结果:医生根据具体异常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测或调整治疗方案。
六、责任与监督1.医生责任:负责填写输血前检测申请单、与检验科沟通和解释检测结果,作出输血合理决策,并及时记录到病历中。
2.护士责任:负责采集血样,并确保采样过程规范、标本正确,及时将样本送至检验科。
输血前检查核对制度
与其他医疗安全制度的联系
01
1. 医生查房制度
在医生查房过程中,医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并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
02 03
2. 实验室检查制度
实验室应该提供准确、及时的血液检查结果,为医生制定输血方案提 供依据。同时,实验室也应该对检查结果进行核对,以确保检查结果 的准确性。
马晓燕, 王伟. 临床输血与检验技术.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列表
卫生部. 输血管理办法. 北京: 卫 生部, 201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临床输血 技术规范.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
委员会, 2019.
公安部. 血液安全与法医学鉴定 管理规定. 北京: 公安部, 2016.
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减少误诊
通过核对血液样本和相关 信息,可以减少因误诊而 引起的医疗纠纷和事故。
增强责任心
检查核对制度要求医护人 员对输血过程更加负责, 从而降低因人为因素导致 的医疗事故。
保障患者权益
确保患者获得正确的输血 治疗,进一步保障患者的 合法权益。
对其他医疗机构的示范作用
提供标准操作流程
确保患者身份信息与配型报告、医嘱等文件一致。
患者性别、年龄、病历号、科室
这些信息有助于确认正确的患者并避免输血错误。
血型核对
受血者血型与配型报告上的血型是否一致。 确认供血者血型与受血者血型是否匹配,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
交叉配合试验核对
交叉配合试验结果是否正常,排除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确认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样本标识是否正确。
将采集的血液样本送至实验室检测 。
输血查对制度范文(4篇)
输血查对制度范文1.目的: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防止输血错误和感染风险。
2.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输血的患者,包括医院的各个科室。
3.责任:3.1 医生:负责评估患者的输血需求和确保输血适应症。
3.2 护士:负责执行输血查对流程和记录相关信息。
4.流程:4.1 输血前查对:4.1.1 确定输血血液和患者信息的一致性,包括血液袋标签和医嘱中的信息(患者姓名、住院号、ABO血型、Rh阴性/阳性等)。
4.1.2 核对患者的身份(姓名、住院号)。
4.1.3 患者血型检测,确认与输血血液配型一致。
4.1.4 确认患者是否有输血过敏史或其他不良反应史。
4.2 输血中查对:4.2.1 将输血血袋上的标签展示给患者,确认患者信息的准确性。
4.2.2 确保用新的输血针头连接到输血装置,避免交叉感染。
4.2.3 开始输血后,每15分钟观察一次患者的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4.2.4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输血反应,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痛、发热、寒战等。
4.3 输血后查对:4.3.1 输血结束后,记录输血量、输血时间和患者反应情况。
4.3.2 核对患者的身份(姓名、住院号)。
4.3.3 移除输血装置,清点剩余血液和相关物品。
4.3.4 根据机构的要求,妥善处理输血袋和输血器具。
5.文档记录:5.1 输血前检查记录: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型检测结果、过敏史等。
5.2 输血查对记录:记录输血血袋标签和患者身份的核对情况以及输血的过程。
5.3 输血后观察记录:记录输血量、输血时间、患者的反应情况等。
5.4 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如有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报告。
6.培训和评估:医院应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输血查对流程的培训,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纠正。
7.附:输血查对的一般原则:7.1 2名不同的医务人员参与输血查对流程,互相核对。
7.2 采用多重核对方式,包括人工核对和技术核对(如条码扫描)。
7.3 以写字的形式记录查对过程,便于日后追踪和评估。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输血相容性检测是指在进行输血前,通过一系列实验室检测,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相匹配,防止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的建立和执行,将为为保障输血安全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一、管理制度1.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相容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负责制定并修订血站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岗位人员的职责清晰。
3.负责定期组织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4.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机制,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与其他相关工作的协调进行。
二、程序1.严格按照供受血者的标本采样要求操作,确保采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血型鉴定方法采用ABO、RhD血型标志物鉴定、典型血清试验、中性凝集试验等方法。
3.血凝型鉴定采用全血凝集试验、抗凝剂处理试验、制备抗血小板血清鉴定等方法。
4.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鉴定结果,制定输血方案,并列明受血者的血型和血凝型鉴定结果。
5.进行交叉试验,将受血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进行交叉反应试验,以确保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6.定期对设备和试剂进行校准和监控,确保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检验结果登记、报告和存档,并通知输血医生和相应相关部门,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
8.进行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及时纠正问题,防止不良反应再次发生。
9.定期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工作的质量进行内部和外部评估,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建立和执行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与程序,可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关制度与程序的完善和执行,将为提升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保障,并降低输血引起的不安全因素的风险。
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
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1. 引言输血前筛查是确保输血安全和减少输血相关风险的重要步骤。
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明确并规范血液供应机构在进行输血前筛查过程中的职责和要求,以确保输血质量和安全。
2. 背景输血前筛查是为了避免滥用医疗资源、减轻传染病传播风险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该管理制度旨在规范输血前筛查的流程和操作,确保每一次输血都经过了必要的筛查和检测。
3. 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血液供应机构(包括血库、输血中心等),以及使用输血服务的医疗机构。
4. 管理制度的要求4.1 血液供应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前筛查工作流程,包括采集样本、实施检测和结果报告等环节。
4.2 输血前的筛查项目应包括但不限于:- 输血史调查:了解受血者过去的输血情况,排除有禁忌症的人群。
- 实验室检测:检测受血者的血型、血红蛋白水平、病毒感染标志物等。
- 心理评估:评估受血者的心理状况和对输血的接受能力。
- 相关疾病筛查:针对受血者的个人病史和家族病史,做出必要的筛查和评估。
4.3 输血前筛查的结果应记录并及时报告给使用输血服务的医疗机构,以供鉴定和确认。
4.4 血液供应机构应定期进行对输血前筛查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工作的质量和准确性。
5. 其他事项5.1 本管理制度应由血液供应机构制定和修订,并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5.2 血液供应机构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在输血前筛查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3 对于输血前筛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应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6. 结论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证输血安全和质量至关重要。
血液供应机构和使用输血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共同努力,确保输血前筛查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输血服务。
以上是输血前筛查管理制度的简要内容和要求,详细的制度条款和操作细节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制定和补充。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治理制度输血前相容性检验主要包括受血者标本的检查及核对;ABO 和 Rh 系统定型;抗体筛选和鉴定,穿插配血试验;配血报告和血液发出。
受血者标本的检查及核对1、核对输血申请单填写工程是否完整,尽可能多了解受血者的相关资料,包括种族,临床诊断、输血史、药物史、妊娠史,特别是继往输血史以及输血反响记录。
2、标本要求(1)核对每 1 份标本正确无误,标签完整,和输血申请单上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完全一样。
(2)配血标本一般要求不超过三天,无稀释和溶血,能代表受血者当前的免疫学状况。
(3)每次输血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标本保存与 2-6℃至少 7 天。
(4)反复输血的患者应抽取的标本做配血试验,避开因回忆反响而产生的抗体漏检。
(5)假设受血者使用肝素治疗,则应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使标本分散。
假设受血者使用右旋糖酐等治疗,配血前留意将红细胞洗涤。
ABO 系统定型1、输血前必需核对并复检受血者和供血者的 ABO 血型,核对正定型与反定型结果,两种结果必需相符。
2、觉察正、反定型不符时进展一下核对及处理:(1)标本或试剂有无污染、失效、漏加或错误。
(2)试验器材有无不清洁。
(3)离心力或时间有无过度或缺乏。
(4)阳性反响产生溶血现象未能识别。
(5)结果记录或推断错误产生假阴性。
(6)细胞与血清间比例不适当。
(7)华道氏胶或血清蛋白引起钱串状形成,影响反定型结果。
(8)致敏红细胞在高蛋白介质的试剂中发生凝集。
(9)ABO 亚型抗原减弱、疾病因素导致抗原减弱(白血病和难治性贫血),难以检出。
(10)由于近期异型输血或基因遗传,血液标本含有二群不同型别的红细胞(嵌合体血型),定型时显示“混合外观凝集”现象。
(11)红细胞因遗传或获得性的外表特别,发生多凝集现象。
(12)由于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红细胞可获得“类 B”的活性。
(13)血型特异性物质过高(如卵巢囊肿),可中和抗 A 和抗B定型试剂,必需屡次洗涤红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城市卫校中西医结合医院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一、受血者在输血申请前应完成以下检测
1、ALT、乙肝五项、 Anti-TP、Anti-HCV、Anti-HIV1/2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或近亲属;
2、ABO血型正反定型及Rh(D)血型检测;
3、血常规的检测;
将以上检测结果在“临床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急救用血时需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之前或同时抽取上述检测项目的标本并送检,并于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备注“已抽血送检,结果未回”。
二、临床输血申请单与血液标本的核对
1、检查送检血液标本标签受血者信息是否与“临床输血申请单” 受血者信息是否完全符合,否则应拒收标本,要求重新抽取血液标本送检;
2、检查“临床输血申请单”受血者是否符合相关输血指征;
3、检查输血申请量是否符合用血申请分级管理要求,是否经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医务科审批。
4、不允许接收溶血标本,对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烧伤病人的溶血标本,在试验前
后必须作溶血程度的比较;
三、交叉配血前应完成以下检测
1、复检受血者的ABO血型及Rh(D)血型是否与申请单血型一致;
2、复检供血者ABO血型及Rh(D)血型是否与血袋一致(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可除外)
3、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受血者,应在交叉配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阳性结果应进行抗体鉴定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也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检;
四、交叉配血试验
1、受血者交叉配血时所用的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
2、输血科在交叉配血前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正确无误后再进行交叉配血;
3、凡是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4、输血科必须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做好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即盐水相与非盐水相两种方法配血,
如盐水配血法+凝聚胺配血法、盐水配血法+微柱凝胶法等;
5、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操作相符时,方可报告;详细填写好“输血记录单”,“输血记录单” 必须内容完整、准确,双人签名,时间精确到分;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输血记录单”;
6、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试剂应符合相应标准,同时做好试剂
的质量控制工作;
7、用于输血相容性检测的仪器设备符合相应要求,做好日常维护,确保仪器设备正常使用;
五、配血后管理
1、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于20C~60C保存至少7 天,以备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2、做好各项登记工作,各类输血相关文书须保存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