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汇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如何提高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是让各个政府部门感到焦头烂额的问题,劳动人口过剩、劳动岗位不足已经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遍地都是大学生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就业矛盾中的一个突出点。就业问题也就是民生问题,人民是国家之本,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就业问题一直得不到好转,人民不满的情绪日益加大,会对政府形成一些不良的影响。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应该立足于战略的角度针对就业问题做出相应策略,把就业问题放在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比较的优势,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缓和就业难的问题,并逐步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窘境。

一、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表现

1.收入差异增大,导致大学生择业中的“羊群效应”

这个概念被用来描述人类的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也就是从众心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由于对信息掌握得不充分,很难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出合理的预期,他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取信息,从而出现了由“羊群心理”而导致的“羊群行为”。收入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青年报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有71.4%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仍然是“收入”。在我国,收入存在着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为获得更高的收益,择业中的“羊群行为”不断演绎。根据十年前的《中国统计年鉴· 2008》,2007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24 721元。从地区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9个省(区、市),占全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30.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22个省(区、市),占全部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70.0%。将平均工资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其中北京最高,为45 823元,江西最低,为18 144元,北京的平均工资是江西的2.5倍。从行业看(见表1),收入排在前列的以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为主,收入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证券业(142 879元)、其他金融活动(69 580元)和航空运输业(68 776元),收入最低的行业是纺织业(13 866元),最高行业的收入是最低行业的10倍还多。地区和行业间存在的物质回报性差异影响了择业,对高收入预期的追求,导致了大学生的最终流动。这种流动是“羊群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以就业市场需求为依据,结果就是高收入地区和行业人头攒动、竞争激烈,低收入地区和行业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的相对过剩。

2.发展前景不明朗,导致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而自愿性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自愿性失业者愿意工作并且有工作机会,只是对现有的工作不满意而选择暂时不工作。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就业人满为患, 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基层单位急需大学生,而大学生却不愿到农村和基层就业。据河北大学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有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的工作地点,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的不足7%”。农村和基层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医学毕业生为例,“城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4人,分别是县和乡镇的

2倍和4倍。城市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明显高于县级医院,远高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和农村卫生人才短缺间的矛盾已成为农民看病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就业,发展前景不明朗是主要原因。调查表明,发展前景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意愿的重要因素,有“ 77.9%的大学生认为理想的工作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良好的发展机会意味着一个人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一些农村地区和基层单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加之条件较差,工资福利待遇较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自愿性失业,也不愿到农村和基层就业。

3.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逆向性就业

所谓逆向性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到吸纳能力强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选择了到非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现象。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0%左右,中小企业每年吸纳8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据统计,江苏省2009届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就有29.39万人,占企业就业总人数的91.4%。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中小企业市场萎缩、运行困难,甚至采取了降薪裁员的措施。经历金融危机后,“稳定性”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的不稳定性使大学生把择业目光瞄准了收入不低、稳定性强、工作相对轻松、风险较小的国有单位。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最看好哪类单位的就业机会”问题的回答有43.1%的人首选国有企业,36.3%的人看好事业单位,32.0%的人青睐党政机关,而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的仅为28.1%。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但大多毕业生仍把市场空间较

小的国有企业作为自己择业的首选,这种逆向性就业导致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怪现象出现。

4.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水平低,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失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表明,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将发生规律性转移,将由一、二、三顺次演变成三、二、一顺次,而我国目前是二、三、一顺次。虽然第二产业的产值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近一半,但其对大学生就业弹性值在逐年下降(见表2),吸纳就业能力在减弱。

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所占份额最大,“ 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许多行业或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被称为`世界工厂'。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低(见表3),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价值的最底端,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而非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民工,而大学生需要在产业链中最高端的设计、销售和服务等环节就业,因而在我国出现了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源头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真正的制造业是由7个环节组成的`链条',包括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这7个环节被称为` 6+ 1'式,制造环节是` 1',其余环节是` 6',除了加工制造环节` 1'外,其余的6个中高端环节都急需大学生,但恰恰这些环节是目前我国最缺乏的产业。”第三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见表2),保持了较强的吸纳能力。但我国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全部GDP的比重与西方国家(高达70%以上)相比还较低,仅为40%,对就业工作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