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浙教版

合集下载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理解《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与讨论,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内容1. 导入(10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设计一个导入活动。

例如,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视频,或者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在导入活动之后,对《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

可以通过课件、PPT等方式呈现,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解读。

重点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文本分析与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最后一课》并讨论以下问题: -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 主人公面对困境的时候,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 故事的结局给你的感触是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4. 情感教育(20分钟)通过对《最后一课》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祖国的态度和感情。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 你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你会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 - 你认为爱国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互相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进一步加深对《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在课程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思考课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

2.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浙教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目的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和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合作文《记一堂生动的××课》,要求学习本文写法,紧扣“生动”一词,写出课堂的环境气氛,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同学们听课时的情景。

四、教时安排,三教时。

五、预习: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查字典,为黑体字注拼音:思量捂耳朵诧异哽住祈祷4.把预习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写在小纸条上,课前交给老师。

(提出的问题在讲读中有机地插入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10)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解①、④、③)。

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3篇

《最后一课》教案3篇

《最后一课》教案1《最后一课》片断教学教学内容:《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

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朗读以下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刚才,这位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谁能再来补充?那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

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着)⑵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⑶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思考: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现在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精选9篇)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精选9篇)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最后一课》语文教案(精选9篇)《最后一课》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最后一课教案最新5篇

最后一课教案最新5篇

最后一课教案最新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理念】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初读──精读──迁移”三步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进一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一写内心的感受。

【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过反复的导读,了解小说的细小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⑴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可以说,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从以上四个角度来学习和欣赏小说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这篇课文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在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如果对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就此和他们谈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那么这篇课文只不过是一段法国史而已,很难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和学好母语的使命感。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侯赛因·达尔《阿尔萨斯的谭雅纳》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列入教育部初中语文教材。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描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与德国分割阿尔萨斯的时期,被德国统治的法国学校宣布用德语教学,班主任默默离别前告诉学生这是最后一课,多年后,老师再次回到学校,用中法两种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引发学生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2. 教学目标•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情感。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最后一课》。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预计时间: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最后一课》的封面,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最后一课》这个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学校对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2. 导读(预计时间:10分钟)•学生分析标题《最后一课》,预测故事内容,并就“最后一课”这个概念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生词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阅读理解(预计时间: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最后一课》,并回答问题: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默默对学生说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们都对他竖起耳朵?•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分析与讨论(预计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默默和学生们的相见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默默回来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各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形成全班共同的理解。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

一、新课导入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

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

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

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

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

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

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

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

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以“这是一节课”为句式,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此环节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朗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消除朗读长篇文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体会文章表现的爱国情感。

至于是一节怎样的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课文,分析研究1、介绍文章体裁,进行学法梳理: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一课》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1.3能够进行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2人物形象的把握。

1.3情感朗读与表达。

2.教学难点:1.1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老师简要介绍《一课》的背景和作者都德。

1.2学生分享对都德的了解和预习课文的感受。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2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3.分析课文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3.1.1小弗朗士的形象:天真、活泼、贪玩,但在一课中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3.1.2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严肃、认真、爱国,一段对祖国的告别令人感动。

4.理解课文内涵4.1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一课”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情感朗读与表达5.1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2老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情感。

6.课堂小结6.2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片段。

2.以“告别”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较深。

3.在感情朗读方面,学生的表现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比他们在课堂前后的表现,深入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人物情感变化线索的梳理与把握,体会小说所表现的普通人在国土沦陷后产生的强烈悲愤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2.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小说选择叙述者角度的匠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梳理人物情感变化的线索,把握作者笔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2.难点:初步了解小说选择小弗郎士这一叙述视角的作用。

【课时建议】2课时。

【设计说明】虽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文章以“小弗郎士”这个孩子的口吻来写,因而这份孩子的心理与情感也就能更为自然地牵动学生。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的揣摩及其原因的推求来体会小说所传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小说创作中叙述者(叙述角度)的选择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学生阅读小说,对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基本掌握的,但对上述这个知识还比较陌生。

初步体会小说以小弗郎士为叙述者的作用,不仅利于理解小说的主题,也有利于积累小说阅读的知识和方法。

小说教学要求学生能了解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八年级学生以前二者为主要学习内容。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作者主要通过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同时借助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传神,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点。

本文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蕴于其中的爱国情怀却是深沉而感人的,究其原因,在于叙述视角的独特。

作者选择小弗郎士这一视角去展开叙述,推动情节发展,是小说创作的匠心所在。

这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知识,因而成为难点。

当然,教学中不需要讲解概念,只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思路点拨】这篇文章情节性强,学生有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并且探讨“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以此来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在抓住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时,可以借助文中小弗郎士三次称韩麦尔先生“可怜的人”入手,体会其中不同的情感从而把握变化的原因,对小弗郎士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 篇一最后一课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见书43页)——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四、小说常识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1解题:——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

《最后一课》语文优秀教案

《一课》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称这节课为“一课”?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4.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讲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练习成果。

(2)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参与度高。

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课堂练习设计合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5.教学评价全面,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

4.扩展阅读材料。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深入挖掘课文内涵。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定期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维活跃度。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优秀5篇)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优秀5篇)

《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1、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教师:准备好朗读全文。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极其意义。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

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祖国。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

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

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可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记住故事的情节,并在脑海中出现人物的形象。

2、学生收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请他们结合材料认识来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此为题解,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互相补充)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

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然后教师可提示可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故事情节。

(老师板书: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三、感悟形象1、自由朗读,要求朗读过程中在脑海里勾勒人物的形象。

(视像出现很有益于对人物的分析)2、学生谈谈脑海中再现的人物形象,包括外部形象的想象。

(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从人物在情景中的各种表现去了解人物形象。

可互相补充)⑴ 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教案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

教案《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屏幕显示)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屏幕显示)《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屏幕显示)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1、细读“我的教室”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屏幕显示)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

《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

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抒写细节渲染氛围3、细读“我的老师”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屏幕显示)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爱国之情(屏幕显示)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第三课时)教案 浙教版

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第三课时)教案 浙教版

第七课最后一课第三课时一、课前准备:二、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三、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更是一位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1)、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

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

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

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他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家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和书面表达。

教学内容:1. 导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于“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给出一些暗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可能内容。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最后一课》的文本,并鼓励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迅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用铅笔标记出关键词或有疑问的地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例如:“故事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重要的变化?”、“你对小说中的教育方式有何看法?”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如希望、教育和文化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让他们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信息和教训。

5.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

6. 总结和反思: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活动,并提供一些反思的问题,如“你对小说中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学到了哪些东西?”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是一节围绕《最后一课》展开的教学设计。

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继续写1500字7. 拓展阅读:在课堂结束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与《最后一课》相关的材料,如其他有关二战时期的小说、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创意说明】《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

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

《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四、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⑴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⑴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一课》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等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课文主题的深层理解;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课文写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本节课做铺垫;简要介绍《一课》的背景及作者。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4.学习课文写作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讽刺、象征等;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5.朗读、默读、复述学生进行朗读、默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复述练习。

6.小组合作活动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变化的作文;2.深入理解课文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悟;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创作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等基本技能,以及合作精神。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后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小弗朗士在上课前的情绪是怎样的?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描述,理解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进行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熟悉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感情。

2.品位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内容,在揣摩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中体味文章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分析]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

但需要主要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

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理念]1.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可学点、可教点很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时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

2.读写相联,以读促写。

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

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本文的教学设计可以有三种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

1.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切入,抓住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贯穿对文章语言、情感的体味。

2.从学生的欣赏点切入,根据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到的欣赏点,分别从叙述角度、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几个方面进行欣赏。

3.教师在课外选一篇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2、简介课文背景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心理第二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情节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深情、悲痛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思索、内疚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沉思、悲愤心理肖像、动作、语言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拓展阅读:(1)导入: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