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https://img.taocdn.com/s3/m/e5914e6e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8.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第【1】篇〗《梦回繁华》导入:数据呈现。
首先,请一学生上台将“长5米多,高0.2米多的画框”演绎。
然后呈现数据: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最后,引出“清明上河图”说明的对象。
有一幅画,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有一幅画,技艺高超,繁华无限。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内容丰富的长卷,我们一起来梳理本文的内容与条理。
一、梳理文本思路。
(方法:任务型阅读)(方式:思维导图)1、自由朗读文本;2、完成思维导图;方法:勾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
(对结构和内容起关键作用)先举例:第1段要找出:“北宋时期、繁荣局面”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因为这些词句点出了历史背景,引出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清明上河图》。
①背景②作者③整体概括(总)③④内容开卷处④具体分说(分)中段后段⑤价值(给出4处,其余让学生完成)3、小结:本文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有总有分、有主有次,做到了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内容丰富的长卷,更是笔法细致的长卷,我们一起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体会本文语言的魅力。
二、感悟“说明方法”(方法:批注性阅读)1、回读文本,批注文本重点两段(3、4),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自由批注)先进行展示举例,如第三段中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揣摩本课重点的说明方法——摹状貌。
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1)看图说话呈现画面假如你是一位解说员,用自己的话介绍画面中的一个点。
(小教鞭指着图画解说)老师点评学生的内容与语言表达。
(2)回读文本高潮部分,比较文本和刚才学生的介绍,仔细揣摩“摹状貌”的特点。
描写的多样性。
场面描写:有点有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穿插课堂中扳手腕的场面,来解读描写的多样性)四字短语的广泛使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梦回繁华》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梦回繁华》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0060b5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3.png)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梦回繁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运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脑又动手,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但我也发现,在活动组织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如加强时间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中表现积极,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意识到有些问题设置可能过于宽泛,导致学生讨论的针对性不强。因此,今后在设置讨论主题时,我需要更加精确地把握讨论的方向。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于《梦回繁华》的文化内涵理解仍不够深入,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梦回繁华》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34d25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b.png)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大家共同评议和欣赏。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描绘繁华的技巧应用到我们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
-情感把握:学生对作者通过繁华景象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感悟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仿写实践:学生在仿写时可能难以运用联想和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且生动的描写段落。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难以深入领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梦回繁华》这一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的繁华景象,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产生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他们表现出对古代生活的极大热情。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繁华景象。
举例解释:
-在情感把握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何会梦回繁华?”和“这种繁华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仿写实践方面,教师应提供一些写作支架,如给出一些关键词或开头句子,帮助学生启动思维,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在文化背景理解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北宋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b67221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8.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教案针对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文《梦回繁华》进行教学设计。
该文是晋江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李毅在自己的知名公众号上连载的一篇小说,以极其生动的细节描写了一个女孩在追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通过主人公温婧妍的经历,强调了追梦人应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导思想:本次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小说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培养学生勤思考、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梦回繁华》,理解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2.通过阅读小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鼓励学生根据小说情节进行创作和想象。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
2.掌握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
2.分组阅读法:把班级分为小组,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通过小组合作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看法。
3.活动探究法: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说情节的创作仿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堂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导入环节(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梦想和追梦的过程,引出梦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探究为何要追梦以及什么样的心态是追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
第二部分:阅读和理解环节(30分钟)1.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小说《梦回繁华》的主题和情节有一个初步了解。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由阅读小说一段,然后口头表述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心得体会,班级其他同学就表述内容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学习和探究环节(50分钟)1.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探究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心理活动。
2.让学生自由发挥,以小说中的情节为原型创作故事,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第四部分:总结环节(10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节课你从小说《梦回繁华》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探究小说对我们的意义和价值。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梦回繁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梦回繁华》](https://img.taocdn.com/s3/m/528eaf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c.png)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梦回繁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时刻,突然回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梦回繁华》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强化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品质,通过对课文深层次解读,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加强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并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文学见解,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梦回繁华》是一首表达时光流转、繁华易逝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其灵活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课文,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大家理解这些技巧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意象或修辞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讨论点,通过创作小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短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诗歌韵律感的培养:对于节奏和音韵的感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困难,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示范分析来突破。
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52dcf5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e.png)
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
o了解唐代诗歌的荣景象,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有效的表达。
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并能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o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唐代盛世的繁华景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o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o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用法,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的深刻含义。
•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并进行有效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课件、相关视频资料、唐诗选集•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展示唐代盛世图画或视频,并播放唐代音乐。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唐朝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引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梦回繁华》,这篇文章就带我们梦回唐朝,感受盛世的繁华。
2.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老师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归纳总结。
3. 阅读探究•老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行以下探究:o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o分析课文结构,并概括每一段的中心内容。
o理解“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并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的思考。
4. 课堂练习•老师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94c88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01.png)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梦回”、“繁华”、“似水流年”等,理解其含义及修辞手法;
3.探讨课文表达的往昔繁华与现实感慨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珍惜时光;
4.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想象与创造的写作练习,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场景或表达一种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梦回繁华》这篇课文。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和修辞手法上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将修辞手法应用到实际写作中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经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后,我需要在这个环节加强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提升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往昔的繁华,以及这种对比所传达的情感;
-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如课文中“梦回”一词的反复出现,使学生理解其在构建意境、渲染氛围中的作用;
-在写作练习中,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仿写一段含有对比、排比等修辞的句子,以加强语言表现力。
3.继续加强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4.在小组讨论中,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对于复杂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在逻辑和表达效果;
-在写作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反复练习和修改,使学生逐步克服难点,提升写作水平。
《梦回繁华》(教案)
![《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3e6b1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6.png)
《梦回繁华》(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梦回繁华》的主题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梦回繁华》的课程内容和目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思考。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相关的艺术品,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第二章:艺术品的创作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艺术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介绍《梦回繁华》中涉及的艺术品的创作时期和背景。
讲解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灵感来源。
第三章: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
培养学生对艺术审美和表现手法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分析《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形态特征和风格特点。
探讨艺术品的色彩运用、构图技巧等方面。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艺术品的形态与风格特点。
第四章:艺术品的意义与影响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意义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梦回繁华》中艺术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探讨艺术品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和启发。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艺术品的图像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品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
培养学生对艺术表达的自信和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等。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5.3 教学活动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六章:艺术品的传播与收藏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品的传播与收藏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76e160d4d8d15abf234e51.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梦回繁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_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来源:学_科_网]...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簇拥(cù)漕运(cáo)舳舻(zhúlú)....沉檀(tán)摄取(sha)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yì)..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63f378bb4cf7ec4bfed008.png)
《梦回繁华》教案况。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掌握字音biàn bá juàn chóu qiào cáo汴梁题跋绢本田畴料峭漕运zhú lú tán qiú zhǒnɡ yì舳舻沉檀遒劲摩肩接踵络绎不绝4、理解词义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5、质疑问难说说你有什么疑问?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者进行回答,或者补充答案、修改答案。
不能解决的问题,努力在后面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哟!三、浏览文章知内容同学们,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大家自主阅读理解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大家结合下面的问题进行自主阅读:1、阅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然后从头至读一读字音和字义。
提出课前自学时的问题,尽量合作解决。
掌握重点字音字义。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时期京城汴梁繁华而热闹的市并景象,又描绘了汴梁近郊清明时节优美的自然风光。
作者通过既通俗易懂又典雅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欣赏到画作非凡的艺术价值,感受到我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希望我们课下继续欣赏我国的绘画之美,热爱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结课堂笔记。
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板书设计梦回繁华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818bb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0.png)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明确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梳理“繁华”具体表现。
2.体会文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领略说明文语言的典雅美。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文内容,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明晰美,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展现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繁华富庶的辉煌场景。
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文《东京梦华录》。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一位画家也用他的画笔生动得再现了这一繁华的市井风情,这幅画就是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高不到一尺,却是一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名作,它被许多鉴赏家把玩,被无数帝王权贵争夺,曾四次被偷出宫廷,五次又回到宫廷。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国宝级文物。
它数经战火、历尽磨难……就是这样一幅图画,引得无数人为它倾倒。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毛宁的笔触去欣赏这幅画作,感受千年前的繁华。
二、知识简介1.了解作者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研究领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开设课程: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美术鉴赏、建筑赏析。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
2.作品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80e69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0.png)
《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对于繁华盛世的人间画卷的描写,领略作者的笔法特点,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探究文章多样化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3.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探究文章多样化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2.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欣赏作者对于繁华盛世的人间画卷的描写,领略作者的笔法特点,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探究文章多样化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读字音、释读词义,找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3.班级集体研讨,理清文章大意,概括内容要点,感受文化内涵。
4.欣赏作者对于繁华盛世的人间画卷的描写,领略作者的笔法特点,认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探究文章多样化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
6.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清明上河图》视频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及本文体裁、特点。
3.展示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读字音、释读词义。
2.学生圈点勾画重要语句并做批注。
教师巡回指导。
3.同桌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4.理清文章思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画作内容——介绍这幅名画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介绍画作的工艺精巧、作者的绘画技艺——强调《清明上河图》的稀有与保存价值——收束全文、回顾前文。
《梦回繁华》(教案)
![《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e3ab4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1e.png)
《梦回繁华》(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梦回繁华》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介绍《梦回繁华》的名称、作者、创作背景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
章节二:作品欣赏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梦回繁华》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教学内容:分析《梦回繁华》的画面内容、艺术特点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小组讨论法。
章节三:创作背景探讨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梦回繁华》的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介绍《梦回繁华》的创作背景,如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资料查询法。
章节四:作品分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梦回繁华》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梦回繁华》的画面细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小组讨论法。
章节五:创作与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内容:以《梦回繁华》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学生实践法。
章节六:艺术流派介绍教学目标:扩大学生对艺术流派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与《梦回繁华》相关的艺术流派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小组讨论法。
章节七:文化意义探讨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梦回繁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探讨《梦回繁华》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和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资料查询法。
章节八:比较研究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进行艺术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将《梦回繁华》与其他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小组讨论法。
章节九:艺术与生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艺术生活化观念。
教学内容:探讨《梦回繁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讨论法、实例分析法。
章节十: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优秀教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优秀教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3075a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9.png)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优秀教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优秀教案第【1】篇〗知识与能力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
2.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快速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
3.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1.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章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及艺术价值,提高鉴赏艺术品的能力。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按总分总的方式,运用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方法。
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清明上河图》多媒体课件1课时《中国石拱桥》给我们介绍了中国桥梁的悠久历史及伟大成就,《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造特点,这两篇文章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我国国宝级画作的一篇文章——《梦回繁华》,去领略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1.张择端简介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
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2.《清明上河图》简介《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作者张择端。
此画距今近900多年的历史。
图中描绘的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
《清明上河图》画心高25.5cm、长525cm,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
《梦回繁华》(教案)
![《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a7fad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a.png)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文章,体会建筑之美。
语言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并学会运用。
思维能力: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学习说明方法的分析。
审美创造: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生:《清明上河图》
以学生的感知为教学起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带着问题进入课文。
讲授新课
一、基础知识
二、整体《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4.这幅图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上河”什么意思呢?
学情分析
说明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对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有简单了解,但是认识不深,进入初中还未接触说明文的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中学习四篇说明文,有助于学生集中把握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形成阅读此类文章的策略,并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
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学生并不熟悉,很多孩子没有看过这幅画作,有的看过但对作品的艺术历史价值也认识不够,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历史意义,所以课堂学习前一定要充分查阅资料,在对说明对象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文章。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汴京(biàn) 拓展(tuò)题跋(bá)
B.擅长(shàn) 跋涉(bá)竹篙(gāo)
C.沉檀(tán)田畴(chóu) 冗长(chén)
D.岔道(chà)遒劲(qiú)城郭(guō)
2.根据语境填写成语。
(1)公园里赏花的人们(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第5单元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5单元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0ac9b8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d.png)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的情感表达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如何通过对比、抒情等手法描绘出繁华景象的技巧,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们主动去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讲解“岁月如梦,梦回繁华”这句话时,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于时间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感悟融入写作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举例:通过例句、造句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并运用“繁华”一词,描述历史上的盛况或现实生活中的热闹场景。
-句子分析与欣赏:解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如“岁月如梦,梦回繁华”,领悟其表达的情感和修辞手法。
-举例:分析“岁月如梦,梦回繁华”这句话中的比喻手法,理解作者对往昔时光的感慨。
-文章结构与主题探讨: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探讨繁华背后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让学生们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从成果展示来看,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手法,描述自己心中的繁华景象。但也有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显得有些吃力,这说明我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于“梦回繁华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段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梦回繁华的情感冲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手法和抒情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分析和对比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bbdfe0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f.png)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总结回顾环节,有些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重点内容仍然有些模糊。这让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总结和回顾是非常必要的。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确保他们能够真正吸收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借鉴课文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创作热情,发展个性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炊烟袅袅”、“熙熙攘攘”等,通过例句解释,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写作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写作中,是学生的一大挑战。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如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并给予学生反馈和修改建议。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举例
-在讲解“炊烟袅袅”一词时,可以引用课文中“夕阳下,炊烟袅袅升起,那是最美的画面”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象美。
-在分析“那时候,日子过得像梦一样”这句话时,指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往昔的时光形容得如梦似幻,从而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梦回繁华》,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炊烟袅袅”、“熙熙攘攘”等,并理解其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92da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6.png)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方面,我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如词语学习、句子分析、文化背景等。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通过对比、描写等手法,让学生感受唐朝的繁华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我们了解了《梦回繁华》中唐朝的繁华景象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梦回繁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针对课文中的复杂句子,如“梦回繁华,烟柳画桥”,教师应通过图解、句子成分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活动,如角色扮演、创作唐朝主题的短文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克服阅读难点。
-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应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如如何利用词典、网络资源等辅助工具,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c7bb27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1b.png)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3.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窗外的风特别大,但风吹过去似乎了无痕迹,有谁能捕捉到它的痕迹呢?那还有哪些类似的东西我们也不容易抓住它的痕迹呢?(绚烂烟花、四季美景、璀璨灯火等)都说繁华易散,如过眼云烟,但我们却能用特殊的方法去抓住和留下那些美好的东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看看张择端如何成就《清明上河图》来留住宋朝昔日繁华美好,品一品作家毛宁又是怎样引领我们去了解其中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发现枝头晃动的残影是风留下的痕迹,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想烟花、花开花落等美好瞬间,启发他们领悟虽然美好易逝,但我们脑中的记忆、前人留下的记录等都是美好的证明。
借此引入对宋朝繁华以及《清明上河图》的思考。
二、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
2.掌握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三、整体感悟1.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阅读提示,思考:文章中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用“我看到了一幅的《清明上河图》”的句式回答。
交流点拨:在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描绘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肿,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写实性很强。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特点: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三篇】.《梦回繁华》教案一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分明,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
3.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解决步骤三、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来源:学#科#网]...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簇拥(cù)漕运(cáo)舳舻(zh úlú)....沉檀(tán)摄取(sha)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yì)..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3.作者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梦回繁华》教案二【知识与能力】1.积累“料峭、跋涉、摩肩接踵、遒劲、络绎不绝”等词语。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3.认识《清明上河图》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1.掌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基本说明知识。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1.掌握课文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的画作。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提到画作,大家应该想到很多画家和其作品,如: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徐悲鸿的马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择端的鸿篇巨著《清明上河图》。
二、资料助读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表现。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通过工具书和下面的注释疏通生字词。
汴梁(biàn)翰林(hàn)驮队(tuó)跋涉(bá)....漕运(cáo)舳舻(zh úlú)竹篙(gāo)无暇(xiá).....沉檀(tán)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归纳概括:这篇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四、三读课文,重点研读学生自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文章在说明过程中采用了逻辑顺序。
2.作者围绕说明对象,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文章围绕《清明上河图》先介绍了张择端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特点,接着介绍《清明上河图》创作用料、规格、主要内容,然后重点介绍画作的详细内容,最后介绍画作创作的技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文章在介绍过程中采用了列数据、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举例略。
4.分析文章使用不少四字短语的效果。
如:无暇一顾、街道纵横、房屋林立、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无所不备等。
文章在说明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节奏强。
5.举例分析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生动形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画作的艺术效果。
“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无所不备”等词语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作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说明文《梦回繁华》,相信大家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对宋代的繁华也有所了解。
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也应该尝试创作美。
《梦回繁华》教案三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理解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是怎样的一件艺术作品。
2.学习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请问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的名称吗?明确:《清明上河图》。
这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于世的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学习《梦回繁华》,或许能解答你心中的疑问。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说明文的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说明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汴梁(biàn)题跋(bá)绢本(juàn)翰林(hàn)田畴(chóu)料峭(qiào)簇拥(cù)漕运(cáo)舳舻(zhúlú)沉檀(tán)摄取(sha)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yì)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一、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提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2)介绍作者与作画背景。
第三部分(3~4)介绍画的内容材质、大小、色彩、特点与整体内容1.介绍画的材质、大小、色彩、特点与整体内容2.具体介绍画的内容⑴近郊风光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⑶汴梁市区的街道第四部分(5):画法、风格与价值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解读。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明确:介绍这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3.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