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集_初中语文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古诗五首:《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赋得古原草送别》2. 现代文阅读:《背影》、《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3. 文言文阅读:《三峡》、《陋室铭》、《爱莲说》、《小石潭记》4. 作文训练:写景状物、想象作文、说明文、议论文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文学常识、字词、句式等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作文训练。
2. 教学重点:古诗、现代文阅读、作文训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望岳》一课时,展示泰山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泰山的印象,进而引入诗句。
2. 课文学习:(1)古诗学习:通过朗读、注释、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2)现代文阅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分析作者观点,理解文章结构。
(3)文言文阅读:讲解重点字词、句式,让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作者。
2. 结构:课文结构、重点句子。
3. 知识点:字词、句式、修辞手法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文言文课文。
(2)针对现代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3)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完成作文。
2. 答案:(1)文言文翻译答案。
(2)现代文阅读问题答案。
(3)作文范文及评价标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学生的困惑,及时解答。
3. 拓展延伸:(1)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阅读面。
(2)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取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7.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取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第一章:《古诗十九首》详细内容:包括《行行重行行》、《青青园中葵》等十九首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第二章:《白杨礼赞》详细内容:学习《白杨礼赞》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第三章:《背影》详细内容:学习《背影》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第四章:《阿长与<山海经>》详细内容: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古诗、散文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升写作水平。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古诗十九首》的鉴赏与分析。
2. 《白杨礼赞》、《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等散文的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古诗十九首》的背诵与赏析。
2. 散文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古诗十九首》,引导学生进行背诵、赏析。
(2)学习《白杨礼赞》,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艺术特色。
(3)学习《背影》,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艺术特色。
(4)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了解作者背景,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古诗十九首:列出课文,标注重点词语。
2. 白杨礼赞:列出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3. 背影:列出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4. 阿长与<山海经>:列出作者、背景、内容、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古诗十九首》。
(2)根据课文内容,分析《白杨礼赞》、《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的艺术特色。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一【方案一】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④两文引用的妙用;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电子版免费的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电子版免费的教案教学工作一样包括五个基本环节一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测评。
备课是起始环节,是教学全进程的基础。
对谁讲?讲什么?用什么讲?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推敲、精心设计,同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言之有物、教学有法。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梦回繁华》教学目标: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浏览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酷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指导学生采取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点的影响。
教学创意: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肯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流程:一、观赏图画,挑选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现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
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观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它曾辗转飘落,历经灾害,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挑选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挑选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浏览“提示”,讨论学习目标,肯定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礼记教学目标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同步精品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同步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现代文、古诗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感受文学之美。
3.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写作兴趣。
4. 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指导。
2. 教学重点:阅读技巧、文学作品鉴赏、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与课文相关自然风光、历史背景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3. 随堂练习:结合例题,设计针对性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春》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春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美好。
2.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春》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4. 课堂互动:讨论春天美好,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济南冬天》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介绍济南冬天视频,让学生解课文背景。
2.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济南冬天》写作特点,如对比、排比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4. 课堂互动:讨论家乡冬天,分享学习心得。
(其他课时教学过程类似,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六、板书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关键信息,进行简洁明板书设计。
2. 注重板书逻辑性和层次感,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文言文阅读:《答谢中书书》。
(2)现代文阅读:《狼牙山五壮士》。
(3)古诗文阅读:《夜雨寄北》。
(4)作文:以“我梦想”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1)文言文阅读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同步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各课同步教案一、教学内容1. 《藤野先生》2. 《背影》3. 《白杨礼赞》4. 《散文两篇》:《背影》和《荷塘月色》5. 《古诗十九首》6. 《唐诗三百首》精选7. 《成语故事》8. 《综合性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藤野先生》一课,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与老师的感人故事,引出课文。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背影》一课,设计题目:“请分析文章中‘背影’的象征意义。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藤野先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老师的感人故事。
(2)分析课文《背影》中“背影”的象征意义。
2. 答案:(2)“背影”象征父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付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作品,提高阅读素养。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完整性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点和接受能力,确保教学难点与重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中国石拱桥》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理解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式。
4、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2、学习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赞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桥,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大家介绍的都很生动,但却没有把你举的桥系统的说出来,怎样说呢,那得抓住各个桥的特点,怎样抓住特点去说,《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会给你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1、正音:洨河(xiáo)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2、解词:匀称古朴惟妙惟肖巧妙绝伦三、整体感知1、了解:茅以升,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明确:(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桥洞拱形、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2)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四、研讨归纳提名学生朗读有关段落,思考研讨以下问题。
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3、赵州桥、卢沟桥各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明确:1、赵州桥:(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2)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2、卢沟桥:(1)联拱石桥(2)坚固(3)形式美观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桥洞呈拱形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的特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和“全桥结构匀称,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体现出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

部编⼈教版⼋年级语⽂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新)⼈教版⼋年级语⽂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1 消息⼆则教学⽬标会本⽂语⾔准确、简洁、第1课时《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学习⽬标1.把握课⽂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导⼊新课1949年4⽉21⽇,中国发⽣了⼀件决定未来⾛向的⼤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教学新课⽬标导学⼀:整体感知,把握⽂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于⼆⼗⽇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物:三⼗万⼈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消息迅速告知⾝边的⼈,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消息⽐较完整地告知⾝边的⼈,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消息具体地告知⾝边的⼈,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万⼤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民解放军⼆⼗⼀⽇已有⼤约三⼗万⼈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于⼆⼗⽇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的长江防线,遇着⼈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四⼩时,三⼗万⼈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民解放军正以⾃⼰的英雄式的战⽃,坚决地执⾏⽑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们常说的消息⽂体的⾦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明确:告诉⼈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语文版)1.巴东三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 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掌握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1 理清脉络,掌握作者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 把握本内容翔实,情并茂的写作特点。
3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重点: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2把握本内容翔实,情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1 、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3、作者简介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
192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
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系主任、暨南大学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系代主任、全国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
代表作《中国学发展史》。
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学概论》等4三峡简介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
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
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
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不是云。
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
由此可见巫云彩景色之绝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语文 全集_初中语文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 1.集体背诵。 2.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 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 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 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3.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 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 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 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4.内容与形象分析。(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形象?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5.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课后记: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6.联系学习《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四、课堂训练 1.熟背二词。(让学生再体会、感悟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2.根据《浣溪沙》《江城子》的句数、字数、调数,任选其中一个词牌试着填词一首。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象、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六、布置作业 联系辛弃疾的生平、思想、风格自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后记:训练1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做到;训练2只要求有能力有兴趣者完成即可。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情节,从中感悟周副主席的高尚人格 2、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如何通过文学语言展现人格魅力3、理清课文的线索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紧扣线索安排情节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教学准备:有关长征题材的录象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理清文章的脉络 2、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学准备:录象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二、简介文章体裁和作者: 1、本文是小说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2、作者是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城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词注音:焦灼(zhuó) 踉踉跄跄(liàng qiàng) 愠怒(yùn)霎那(shà) 长沙县星沙中学备课纸 蔫巴(niān) 抽噎(yān) 四、整体感知悟精神: 1、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五、抓住线索理情节: 1、战士误食野草 班长摸黑报告(开端) 2、撇开毒草忙救人 引出担架设悬念(发展) 3、主席下令辨毒草 不顾安危尝毒草(发展和高潮) 4、平易近人议吃草 启迪战士悟真理(结局) 六 、学生划出对杨光和副主席描写的语句:教师重点分析第三段,提问: 1、当杨光得知担架上的危重病人就是病重而昏迷的周副主席时,他有哪些反应?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些反应的? 2、作者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时,运用了哪些描写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动作描写有“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闭住”、“抖动”、“吐掉”等;神态描写有“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贵品质和非凡气质。 七、作者重点描写了主席的哪方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八、作业:课外阅读王愿坚的《七根火柴》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分析人物形象 2、体味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3、比较阅读本文和《七根火柴》教学准备:《七根火柴》的情节简介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二、揣摩妙点,分析人物形象: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高潮部分对周副主席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2、作者重点描写了主席的哪方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分角色演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高潮部分,并能通过一定神态和动作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求:小组成员自选认为自己最有把握的角色,并确保每一个人都担当一定的角色,组长注意调控。)教师点拨:要求能抓住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的一系列动作和神态,以体现主席的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高度关注战士生命的高尚品质。 4、评析人物:同学们可以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说你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认识。教师点拨:周副主席有着关爱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人格,有着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5、说说你以前对周副主席的哪些事迹有所了解,结合本文提供的材料,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长沙县星沙中学备课纸 5、小结三、理解正文前的引文中的“最甜”一词的双关义明确:“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体味生动、准确的语言:找出文中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 五、比较阅读显能力比较阅读《七根火柴》思考: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2、假如让你来围绕这篇小说的情节设计一次活动,你准备如何安排?写出你的方案。(可以以历史博物馆的解说员的身份介绍七根火柴,可以以招聘导演和演员的形式从人物入手理清情节) 3、阅读同一位作家的两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可以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的角度去思考) 六、从课文提供的材料说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七、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八、作业:选择一位你熟悉的人物,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 (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 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教学主线饱满而且清晰。 教师创造性地抓住“平险”这个短语,成功地串起了课文的艺术特点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两次分析的“活动”量很足但又不失之过难,问题虽然不多然而却很讲究问题出现的层次性,特别是对愚公形象的分析,不仅仅只是注意到细腻,而且更注意到准确——从人与自然斗争的角度表现“人定胜天”的思想,从所做事情的公益性正义性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我们说此教例很准确地掌握了分析的“入射角”。 此教例也引起我们一个有趣的回味:为什么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黔之驴》、《愚公移山》等诸多寓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忽视《愚公移山》的寓言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