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大地震破裂形式及未来地震危险性探讨
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人员伤亡
直接死亡:因建筑物倒塌、塌 陷等造成的人员死亡
间接死亡:因建筑物内部结构 破坏、次生灾害等造成的死亡
受伤:因建筑物倒塌、塌陷等 造成的受伤
失踪:因建筑物内部结构破坏、 次生灾害等造成的失踪
财产损失
建筑物损坏: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出现裂缝、倾斜甚至倒塌,造成严重财产损失。 基础设施受损:地震可能会导致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瘫痪,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运转。 工业设施受损:地震会对工业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 农业损失:地震会对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造成损坏,影响农业生产。
施工质量
施工材料不合格:使用劣质材料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材料,导致建筑物结构强度不足
施工工艺不当:施工方法不正确或操作不当,如混凝土浇筑不密实、钢筋布置不合理 等
施工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 题
施工环境影响: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施工质量和建筑物结构造成损害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自然灾害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一,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 地震波传播的距离有限,通常只在几百公里范围内 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速度有关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建筑物造成破坏和倒塌
预防地震对建筑 物危害的措施
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
合理选择建筑场地:避免在地质条件差、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建设建筑物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使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倒塌和破坏 加强结构设计: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确保施工符合规范要求筑物设计不合理:建筑物的设计不合理是地震对建筑物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筑物施工质量差:如果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不好,地震时容易发生倒塌或裂缝。 建筑物材料选择不当:如果建筑物的材料选择不当,地震时容易发生变形或破裂。 建筑物抗震能力不足:如果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不足,地震时容易发生倒塌或裂缝。
1695年临汾7%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第40卷 第4期2018年8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 AND GEOLOGYVol.40,No.4Aug.,2018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121695年临汾734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闫小兵1) 周永胜2) 李自红1) 郭 瑾3)1)山西省地震局,太原 030021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3)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太原 030024摘 要 1695年5月18日(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时山西临汾发生大地震。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1995)确定其震中位于36.0°N,111.5°E,震中位于今襄汾县张礼村和临汾尧都区东亢村之间偏北处,震中烈度为Ⅹ度。
综合前人对该地震的研究,推测其发震构造可能为郭家庄断层。
在临汾市档案馆、临汾市地震局等配合下,详细查阅了临汾古城及其周围地区在此次地震中受损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勾绘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等震线图。
经相关专家论证,认为“1695年临汾大地震宏观震中定在临汾市老城东关一带、震中烈度调整为Ⅺ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W 向”更为合理。
后在执行“临汾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过程中,在上述临汾大地震宏观震中区附近发现地震断层露头,在垂直该露头断层走向布设浅层地震测线和排钻施工,结果发现,郭家庄断层、刘村断层组成的右列阶区和罗云山断层(龙祠段)共同参与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其交叉部位应为此次地震的微观震中,基本可以认定这3条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另外,该地区的地震地质遗迹(滑坡、地震地裂、喷砂管等)主要分布于郭家庄断裂上盘,从侧面证明该地震遗迹是郭家庄断裂1695年“活动”的产物。
关键词 1695年临汾大地震 历史地震史料 郭家庄断裂 地震遗迹中图分类号:P3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4967(2018)04-0883-20〔收稿日期〕 2016-07-18收稿,2018-03-29改回。
西安地裂缝概况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形成的地面变形灾害
Xi’an ground fissure is one kind of ground deformation disaster caused by coupling action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active force.
图 e 960107-0701 视向干涉图
34.32 34.30 34.28 34.26 34.24 34.22 34.20 34.18
GPS base mark :西安市南郊清凉寺门口
0.0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目前我们正承担二个有机联系的国家课题:
We are now undertaking three correlation research projects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项目编号:200411300025)
Key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of China
道路受损 桥梁错开
桥梁受损 桥面开裂
Water projecting caused by damage pipeline of water supply
地裂缝错断翠华路供水管道造成突水
地下管道破坏
Ground collapse caused by damage pipeline of water supply
地裂缝主体倾向南,倾角较陡,一般在700以上。在剖面上的形态一 般为上宽下窄的楔形,向下逐渐消失,最深达百余米。主干地裂缝与次级 地裂缝在剖面上的组合形式大致概化为以下几种:
临汾地区的小震精定位分析
临汾地区的小震精定位分析董春丽;李乐;赵晋泉;李冬梅;胡玉良;任力伟;徐志国【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13(035)004【摘要】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临汾地区1981-2010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的地震表现为丛集性分布;临汾地区地震多发生在5 ~11km和15 ~27km 2个范围内,表明这2层是研究区的主要发震层,即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和中地壳层.临汾盆地北部苏堡断裂两侧地震频度高,且断裂以北多数震源深于以南地区,表现出区域构造对地震的控制作用.地震震源分布的构造成因分析表明,在临汾盆地中部有切穿地壳至地幔的深大断裂存在,盆地周边的活动断裂在上地壳与其相连,盆地两侧的活动断裂的错断活动是盆地中部深大断裂活动在地表的反映.【总页数】14页(P873-886)【作者】董春丽;李乐;赵晋泉;李冬梅;胡玉良;任力伟;徐志国【作者单位】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3【相关文献】1.长岛附近地区小震精定位及地震趋势分析 [J], 李亚军;李永红;胡旭辉;许萍;李瑞红;石玉燕2.江苏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分析 [J], 霍祝青;瞿旻;3.江苏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分析 [J], 霍祝青;瞿旻4.利用精定位小震资料反演龙滩库区主要断层面参数 [J], 阎春恒;周斌;李莎;黄国华;宁广金5.首都圈地震活动构造成因的小震精定位分析 [J], 李乐;陈棋福;陈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
地震危险性分析概率方法认为一个区域未来 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强度和其他有关参数, 以及区域单元上的烈度水平,都具有随机性,其 最终的计算分析结果可用场地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的超越概率来表示。
地震危险性分析不确定性的校正
由于地震和地质资料的不完整性和人们 对地震发生规律认识的不足,可以说,在地 震危险性分析中每个步骤都带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例如:震源模型的建立、潜在震源区 的划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分布的 规律的认识、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地震 动参数衰减关系、断层长度与震级经验关系 等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很大的不确定性。
②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这些地震活动性参数主要 包括震级上限、震级下限、震级—频度关系式中描述大小地震 频次关系的值、年平均发生率等。
③分析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概率密度函数
④确定适合本地区的烈度或地震动参数随震级和距离的衰减关系 式:对于早期地震,主要是统计烈度的衰减关系;对于有仪器 记录的近代地震,主要是利用强地震动衰减规律的资料。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确定性方法
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和地质构造外推的原则,利 用区域历史地震活动特征、地震地质构造背景、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等资料,估计某一区域未来遭 遇的地震烈度水平,并以确定的数值来表达。历 史地震重演的含义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地震今 后在同一地区还可能发生;地质构造外推的含义 是与历史地震发生区具有类似地震地质构造特征 的地区也可能发生类似地震。对于重大工程和特 殊工程,确定性方法是主要的评价方法之一。
常用的潜在震源区模型主要有点源模型和断层 破裂模型,点源模型将发震断层简化为一点,认 为场地地震动仅与震级和震中距有关;断层破裂 模型假定一次地震的初始断裂点在该地震断裂长 度的中点,场地地震动决定于震级和场地到断裂 线的最短距离。
山西省临汾黄土地质灾害
临汾地质概况临汾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南段的一个断陷盆地, 历史上一直是山西省人口聚居密度较高、经济发达、城镇规模较大的地方之一, 由于其境内地质构造活跃, 有孕育产生多种地质地貌灾害的背景和条件, 是山西省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滑坡、崩塌等时有发生, 且频率高, 强度大, 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1]。
临汾地质地貌特征临汾市的地质构造主体--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 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有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 海拔多在1 000 m以上,使全市主体轮廓呈“凹”字型。
临汾盆地是汾河地堑晚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 属于鄂尔多斯地块东缘, 山西断陷带中南部。
临汾盆地的总体走向为NNE(北东北), 北以灵石横向隆起与太原盆地相隔, 南以峨眉台地与运城盆地为邻。
东有霍山断裂, 西有罗云山断裂, 整体展布于近南北向的吕梁山、霍山-浮山隆起带之间, 为一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盆地[2]。
盆地内地形较为平坦, 属于汾河流域东岸二级阶地。
新生代以来, 盆地不断下沉, 山区相对上升, 盆地四周特别是东西两侧均被深大断裂控制。
盆地内部构造复杂, 阶梯状断裂发育, 存在有不少地垒和地堑等次一级构造[3]。
盆地周边山地主要出露基岩地层, 由老到新主要包括太古界混合岩化的深变质岩系, 元古界长城系滨湖相碎屑岩系, 晚古生界海陆相交互相煤系,中生界三叠系陆相红色地层和沉积厚度达1 800 ~2000 m的新生界地层。
临汾凹陷是临汾盆地的主体构造单元, 断陷幅度较大, 轴向为NNE, 是一个地堑式深槽。
临汾-浮山断裂把临汾凹陷分为临汾-甘亭沉降中心和龙祠沉降中心[4]。
临汾盆地地壳构造格局走向与环太平洋带及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线相一致,此外, 临汾地壳表面构造也表现出NNE向断裂构造。
临汾盆地地壳上下部构造格局的一致性反映了西环太平洋构造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对其构造的控制作用。
展布于临汾盆地的NNE向构造, 一般具有构造活动的继承性, 这种构造都是古构造重新活动的结果。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问题及对策刍议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问题及对策刍议摘要:随着地震安全性评价理论的成熟及工程经验的积累,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分析和总结了现阶段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讨和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改进办法及工作建议。
关键词:地震;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问题;建议总结历次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可知,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倒塌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使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具备适当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般而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涉及从工程的选址规划一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确定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要求是抗震设防的基础,只有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严格的设计和施工,才能保证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基于这个目标,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应运而生,其目标是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强震,从工程上着眼为设计提供抗震依据,并力求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建、构筑物具有足够抗震性能的设防标准,从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
1.地震安全性评价概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对工程建设场地所进行的地震烈度复核、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包括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曲线)确定,地震小区划、场址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地震害预测等工作,是确定建设工程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抗震设防要求和采取什么样的工程抗震设防措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我国针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区域的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环境评价、断裂活动性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
依据评价对象不同,可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Ⅰ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和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鉴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Ⅱ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及地震小区划;Ⅲ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Ⅳ级工作,是对需要进行地震烈度复核者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总676期第十四期2019年5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刘鼎亮郭明珠(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124)摘要: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任务之一。
危险性分析方法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
本文主要概述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总结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三个重要方面,即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地面运动衰减规律和潜在震源识别,以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活动性模型;地震动衰减规律;潜在震源识别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19)14-0142-05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atu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LIU Dingliang GUO Mingzhu(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100124)Abstract:Seismic risk analy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Risk analysis methods are divided into deterministic method and probabilistic method.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ere summarized,and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of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ere summarized, namely,seismicity model,attenuation law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scholars'research.Keywords:seismic hazard analysis;seismic activity model;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law;potential source identifi⁃cation我国属于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次数多,分布范围广,地震强度大,造成的灾害影响严重。
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地震危险性参数估计—以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为例
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地震危险性参数估计—以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为例刘培玄;李小军;赵纪生【摘要】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1679 Sanhe-Pinggu M8.0 earthquake and paleo-earthquake data revealed by trenching on the Xinxiadian fault, together with the principle for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situ on a fault or a segment, the maximum potential magnitude in the future on some segments of Xinxiadian fault is evaluated by taking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cept that strain energy accumulates on both sides of a fault. This illustrates that due to difficulty in determining the strain and stress in deep crustal rocks, the accumulated strain energy cannot be determined accurately.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 strain (deformation)localization is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instability critical conditions of the rock-fault system, the decreasing rate of deformation belt could be usedfor prediction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本文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概念,利用新夏垫断裂上探槽研究的古地震资料和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的历史资料,通过原地地震复发原则来评价指定断裂(段)在某一时段内的地震危险性,探讨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潜在震级。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思考
0 引言
的同时存在降雨过程 ) 。无 疑 , 震作 用为沟 谷型泥 石流 提供 了 地 大量 的松散物质来源 ( 图 4所示 ) 如 。
我国地处 环太 平洋构造带 和喜 马拉雅构造 带汇集部位 , 两 这 . 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 升东 降 的地 势反 差不但形 成 了中 国大地 1 3 地 裂 缝 地震地裂缝是地表 岩 、 土体 在地震 作用力 的强烈作 用下 , 或 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 , 同时也使 我 国成 为一个 多地 震 的国家 。
条 件 的地 方 , 要 重 新 选 址 。 需 对 初选 的安 置 场 地 进 行 重 大 地 质 灾 害 隐 患 点 的 排 查 和 地 质
1 2 泥 石 流 .
灾 害的危险性评估 , 证在安置点及其一定 范围 内不存 在重大 的 保
地震直接诱发的泥石流多为坡面碎屑 流, 其危 害性 比大 型滑 地质灾 害隐患点 。 坡和崩塌相对较小 , 而具有显著危 害性 的沟谷 型泥石流多在震 后 2 2 地质 灾 害的 实时安全监 测 . 的降雨作用下发生 , 具有 一定 的滞后性 ( 不排 除局部地 区在地 震 国家地震局 、 国家气象局早在 2 世纪就建立了覆盖全 国的专 0
吸取教训 , 本着面对现实 、 尊重 自然 、 以人 为本 的科 学精神做好 重
建 规划 。
2 1 安置 点的 选择 .
在 安 置 点选 择 方 面 , 特 别 重 视 地 震 地 质 条 件 和次 生 灾 害 的 应
影响, 抓好地质环境 的适宜 性评价 工作 , 已经不具 备原 地重建 对
20 , ()4344 08 1 4 : - . 6 3 4
害 主要 特征 [ ] 工程 地 质 学报 ,0 0 1 ( ) 292 6 J・ 2 1 ,8 3 :8 -9 ・
地震避险主题班会教案
地震避险主题班会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地震避险主题班会教案,欢迎阅读。
地震避险主题班会教案(精选篇1)班会主题:科学对待地震班会地点:六、一班教室班会时间:20__.班会目的:向学生介绍地震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够科学地对待地震。
班会形式:介绍讲解,交流发言班会过程:一、地震的成因和分布二、地震前兆异常地震前兆异常一般分微观和宏观异常,微观异常是通过现代精密仪器测量分析得出,宏观异常人们能直接观察到,一般指气象和动物异常。
但是,前兆异常并非全都由地震引起的,如动物异常也可能与环境的剧烈变化、天敌和病害等有关。
因此,对待宏观异常应持慎重态度,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或地震管理部门报告。
常见的异常有:鸡到处飞,猪羊等大牲畜拱圈、乱跑乱窜,狗猫等动物狂叫乱咬;地下水异常;地光明亮而且恐怖;地声强烈而且怪异……(在介绍地震的成因和分布的过程当中,班级的'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等知识来解释,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气氛热烈。
)三、地震预防知识1、学习地震知识(1)学习地震知识可使你在地震时不害怕、不惊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2)了解家庭、学校和办公房所处的地质构造情况(3)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办法(4)注意身边自然界的异常现象(5)不要听信和传播地震谣言2、室内防震措施(1)高柜要和墙体固定在一起,以免倾倒砸人或堵塞逃生之路(2)较高的家具上面堆放笨重物品(3)最危险的是组合家具,可用角铁或结实的木条固定各部分,再和墙体连接,或干脆拆除(4)固定桌面上的贵重物品,如计算机等。
(5)系紧或加固悬挂物,如灯具、挂钟镜框和厨房用品等。
(6)取下阳台围栏上的花盆、杂物。
(7)卧室,尤其是老人或儿童的卧室尽量少放家具和杂物,尤其不要放高大物品。
(8)有条件的家庭,可设计一个室内避震空间。
如重点加固一间居室或在床上增设结实的抗震框架等。
安全避震演讲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旨在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话题——安全避震。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0万次地震发生,其中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就有数百次。
面对地震这一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我们唯有提高警惕,掌握正确的避震知识,才能在地震发生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下面,我将从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发生时的避震措施以及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等方面,为大家进行详细讲解。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在积累应力超过岩石强度时,突然发生破裂,释放出能量,产生震动现象。
2. 地震的分类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根据震级大小,地震可分为微震、小震、中震和大震。
3. 地震的预测与监测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地震前兆现象、地球物理场变化等手段,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
地震监测是指利用地震仪器和手段,对地震的发生、传播和影响进行观测。
二、地震发生时的避震措施1. 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地震烈度,采取相应的避震措施。
2. 室内避震(1)选择安全的地方:在室内,应选择结实、稳定的家具下面或卫生间等小空间进行避震。
(2)保护好头部:用枕头、衣物等物品保护头部,避免被坠物砸伤。
(3)关闭电源、燃气:地震发生时,要立即关闭电源、燃气,防止火灾发生。
(4)避免使用电梯:地震发生时,电梯可能会失控,导致人员被困。
3. 室外避震(1)远离高大建筑物:地震发生时,应迅速远离高大建筑物、广告牌、电线杆等,避免被坠物砸伤。
(2)避开狭窄地带:地震发生时,应避开狭窄地带,如狭窄的街道、桥梁等。
(3)选择开阔地带:地震发生时,应选择开阔地带避震,如公园、广场等。
三、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1. 自救(1)保持呼吸:地震发生后,要尽量保持呼吸,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2)寻找水源:地震发生后,要寻找水源,保持身体水分。
历史大地震破裂区地震危险性的地震活动性定量分析——以南北地震带中北段为例
a
E
,
历 史上 曾于公 元前 1 6年和 公元 8 2年分 别 在 舟 曲和 迭部 附近 发 生过 M> 7 0地 8 4 .
震 ;以逆 冲运 动为 主 的岷 山断裂带 中 , 江断裂 的垂 直运 动速率 0 4 . 岷 . ~0 5mm/ l 其 南 a2 , 段 曾发 生过 1 3 9 3年 7 5 叠溪 地震 ;以左旋 走 滑 为 主 的虎 牙 断裂 的 滑动 速 率 约 1 4rm/ . 级 . a
关键词 : 历史 破 裂 区 ;大 地 震 危 险性 ;地 震 活 动 性 ;南 北 地 震 P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3 7 ( 0 2 0 0 8 1 1 0 — 2 4 2 1 ) 30 9 — 1
引 言
( . 川 省 地震 局 ,四 川 成 都 1四 I 地 震 局 ,甘 肃 兰 州 6 0 4 ; . 国地 震 局 地球 物理 研 究 所 , 京 1 0 8 ;3甘 肃 省 101 2 中 北 001 . 8 0 1) 30 1 7 0 0 ; . 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地 震 局 ,新 疆 乌 鲁 木 齐 300 4新
地震 破裂 区指 的是强 震 、大 地震 的破 坏 以及 应 变 / 释放 的范 围 ,其 尺 度 和 几何 形 态 矩
论文《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
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及对策摘要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近几年就我国来说,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2014年11月22日四川康定发生6.3级地震……这些令人胆战心惊的例子依然历历在目。
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将地震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人们就必须正确认识地震,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正确应对方法。
本文就《灾害学》课程浅谈了地震带来的危害、成因,并辅以丰富的震害资料进行说明,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及应对对策。
关键词地震;灾害;危害;成因;对策。
引言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虽然人类不可改变自然,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抗击无情的自然灾害,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
历史地震的教训是十分沉痛的。
研究历史地震,由于人类自身行为失当而致灾的问题,应当成为地震对策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对于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地震灾害的危害1.1地震的概念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1)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地震现象;2)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3)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教案
防震减灾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教案防震减灾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教案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在突遇危急情景时能够进行一些有效的举措,从而保护自我减少伤害。
教学过程:一、师讲解汶川大地震的情形,将受灾情景与学生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
二、质疑:假如我们遇到了地震,你会怎样做怎样才能有效的保护好自我师生交流。
三、师讲解:如何有效的防震减灾。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1、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
另外,也能够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
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到宽敞的户外。
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2、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情。
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
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救助1、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应用手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避免被烟尘呛闷窒息,还应尽可能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品,最好朝着有光线的地方移动。
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越大。
此外,外面的人废墟下的声音不容易听见,所以要等到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或敲击墙壁等。
2、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先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不要强拉硬拽。
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
(三)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
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小伤亡。
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头,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来说,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个安全处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着离开。
临汾盆地
6、贾村断裂
9、苏堡断裂
贾村断裂位于霍州市东涧河凹陷以南, 苏堡断裂,也称洪洞断裂。走向 西起霍州城南的南坛村,东至李曹一 近 EW,倾向 N,长约 31km,是 带,长约11km,走向近 EW,是一条 临汾盆地北部洪洞凹陷与临汾凹 北盘下降、南盘上升的正断裂。该断 陷的分界断裂。断裂西起土门、 裂是辛置凸起北部涧河次级小凹陷的 魏村一带与万安断裂和罗云山断 南缘断裂。在南坛一下乐坪段地貌上 表现为一数10m高的断层陡坎,沿陡坎 裂相交汇,左旋错断了罗云山断 多见有新断层面。涧河小凹陷断陷较 裂,向东到达蜀村、苏堡一带, 限制了霍山山前断裂带的南延。 深,据靳壁村附近钻井资料,晚新生界 是多条断裂带的分界断裂。该断 地层厚达630m。野外观测断层运动 以正倾滑为主兼有左旋走滑,贾村东冲 裂大部分隐伏于盆地的平原区, 沟东壁上发育一组阶梯状正断层,错断 是临汾盆地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断 早更新世黄土并影响到晚更新世河流 层。苏堡断裂在遥感影像上的线 相砾石。贾村东南500m处的断层将 性特征不够清晰,受晚更新世及 午城黄土及马兰黄土错断,断面上有倾 全新世冲洪积物的覆盖,表现为 角向西,侧伏角为14°的擦痕显示左旋, 一片麻岩砾石被左旋错断38cm。据上 隐伏断裂。地震和电法勘探结果 述资料推测,贾村断裂可能形成于上新 表明,苏堡断裂由三条北盘下降 的正断层组成,中间主断层断至 世时期,第四纪以来多次活动,全新世 第四系上部。 活动不明显。
近EW向断裂
5、什林断裂
什林断裂处于临汾盆地与灵石隆起的交汇部位,断裂总体 走向近 EW,东段倾向 N,西段倾向 S,长约 20km。西段止 于蔡家庄断裂,东端止于安乐村一带,而未达霍山断裂。断裂北 盘的灵石隆起是一个推挤型横向隆起,隆起区出露的基岩为 古生代地层,上覆黄土堆积。什林断裂的走滑运动大于垂直 错动量,钻孔资料显示断层的总断距 320m 以上;形成于中 更新世时期的汾河Ⅵ级阶地左旋错动 600m,Ⅴ级阶地左旋错 距为 570m,但晚更新世以来的低级阶地的断错现象不明显。 断裂南盘一条近 SN 向的古河道,北延终止于断层,推测为被 什林断裂水平错动的断头河(杨景春等,1987;王乃樑等, 1996)。 什林断裂发育于古生代地层中,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时 期。新生代上新世开始,在NEE一SWW向区域主压应力场的作 用下,该断裂重新活动,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该断裂又一次 强烈活动,使沿断裂带分布的上新统地层普遍发生构造变动甚 至直立。第四纪时期什林断裂的强烈活动主要发生于中更新 世末至晚更新世初。断裂各段的活动强度不一,错动幅度也不 同。
地震:自然界的震动之力
地震:自然界的震动之力引言:地震是地球内部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剧烈的震感、强大的破坏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而闻名于世。
它是自然界中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揭示了地球的奥秘。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震的原因、类型、影响以及人类应对地震的措施。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变化和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外部被称为地壳,地壳由数块不规则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以缓慢而持续的速度在地球内部移动着。
当地壳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或发生断裂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的发生通常与板块边界处的构造活动有关,例如板块的俯冲、拗拉、推挤等。
二、地震的类型:地震可以根据其发生的位置和形成的原因分为几种类型。
最常见的类型是板块边界地震,这种地震发生在板块之间的边界,如剪切型地震、推挤型地震和拗拉型地震等。
还有深部地震,这种地震发生在地壳板块下方的深处,通常是由于板块的俯冲或拗拉引起的。
此外,还有火山地震,这种地震与火山活动有关,是由于岩浆运动和岩浆喷发引起的。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的影响范围广泛,远至数百公里之外的地方都可能感受到震动。
地震释放出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地震波会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上反复反射、折射和干涉,形成不同类型的波,如纵波、横波和面波等。
这些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对建筑物、桥梁、道路等人类设施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1. 建筑物倒塌:地震能够摧毁建筑物的结构,导致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震频发地区,由于建筑结构不牢固,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
2. 地面破裂:地震引发的断层运动会导致地面产生破裂,形成地表断裂带,给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带来破坏。
地面破裂还会导致土地塌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3. 地面液化:某些地区的土壤含有大量的水分,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使土壤失去稳定性,土壤变成液体状,造成建筑物沉降、倾斜甚至倒塌。
地面液化是地震灾害中较为特殊且危害性较大的现象。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李自红;刘保金;袁洪克;酆少英;陈文;李稳;寇昆朋【摘要】采用深、浅地震反射相结合的探测方法,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壳具有清晰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其地壳厚度约为38~42 km.临汾盆地为典型的半地堑沉积盆地,盆地沉积层最深处约为5~6 km.莫霍面在临汾盆地下方出现约3 km的上隆,其展布形态与盆地基底呈“镜像”对应关系,显示出临汾盆地为拉张作用下的纯剪切盆地模式.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一系列铲状或面状正断层在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特征,其中,罗云山山前断裂和浮山断裂为临汾盆地的东、西边界控制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度深和多期活动的特点,对临汾盆地的形成、地层沉积和褶皱以及地震活动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该区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研究深浅构造关系、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4(057)005【总页数】11页(P1487-1497)【关键词】临汾盆地;深地震反射;浅层地震勘探;活动断层;地壳结构和构造【作者】李自红;刘保金;袁洪克;酆少英;陈文;李稳;寇昆朋【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太原030024;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山西省地震局,太原0300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 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1 引言临汾盆地位于山西地堑系南部,东邻沁水中生代盆地,西与吕梁山褶皱带相连,其南北分别为运城和太原盆地,是华北地区的历史强震区之一.临汾盆地的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在盆地内及盆地边缘发育有一系列NNE向或近EW向的第四纪活动断层,控制着盆地的地震与地质构造活动,1303年的洪洞M8.0级地震、1695年的临汾M73/4级地震均发生在临汾盆地内(马宗晋,1993;高名修,1995;程新原等,1995;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等,1979).近年来,人们对活动断层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原因之一是地震的发生不但与地壳深部的构造活动有关,而且,地震还可诱发先存断层的重新活动,从而加重活动断层沿线的建筑物破坏和地面灾害(易桂喜等,2004;Scholz,1990;Crone and Haller,1991;邓起东,2002;徐锡伟等,2008;李自红等,2013).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临汾盆地及其邻区开展了重磁、人工源深地震探测、大地电磁测深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邢集善等,1989;刘昌铨和嘉世旭,1993;邓晋福等,2007;王西文,1990;魏文博等,2008;李松林等,2011;唐有彩等,2010).一些学者通过对临汾盆地深部结构与浅部构造关系的研究,认为地壳、岩石圈结构是控制该区新生代构造的主要因素,复杂的基底结构与构造是长期地质历史的综合响应,部分断裂仍然制约着临汾盆地的发育,是构造继承性活动的结果(邢集善等,1991,2007;邢作云等,2005).上述研究结果为分析研究该区的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盆地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但这些成果主要揭示了临汾盆地深部结构的宏观特征,对临汾盆地复杂的地壳结构、断裂构造样式、深浅构造组合特征还难以做到精细刻画.为了研究临汾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2012年,作者在临汾盆地完成了1条长度55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同时,为了确定穿过临汾市区的几条隐伏断裂的位置及其活动特征,还完成了3条跨断裂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本文根据最新获得的深、浅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果,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深浅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临汾伸展盆地的地壳深部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2 地质构造概况和地震剖面位置临汾盆地是山西地堑系中一系列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盆地总体走向NNE,主要由侯马、临汾和洪洞3个凹陷组成,各凹陷之间均被近EW向的断裂所分隔(图1).临汾盆地的新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断裂的活动和地块的差异升降,盆地的东、西两侧分别为霍山—浮山隆起带和吕梁山隆起带,其东、西边界均以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为界.位于临汾盆地中北部NWW向的洪洞—苏堡断裂将盆地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图1).盆地北部主要受霍山山前断裂控制,为东深西浅的不对称箕状盆地,沉积中心靠近洪洞;盆地南部主要受罗云山山前断裂控制,为西深东浅的箕状断陷盆地,沉积中心位于临汾至甘亭一带.新生代以来,该区表现为较显著的断陷活动,新生界从盆地两侧的山前向盆地内逐渐增厚,最大沉积厚度达2200~2500m,其中第四系厚度可达800m,表明盆地具有长期持续下降的特征(邓起东等,1993;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1988).本文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位于临汾盆地中部,剖面方向为NW-SE向,其长度为55km(图1中的DSRP).剖面东南端点位于浮山县北约2km的候家湾(东经111°52′29.0″,北纬35°59′32.5″),终点位于临汾市尧都区的卧口村附近(东经111°22′18.4″,北纬36°15′40.4″).剖面自西向东跨过的断裂主要有罗云山山前断裂、汾西断裂、汾东断裂、曲亭断裂、大阳断裂和浮山断裂等.考虑到深地震反射剖面难以对剖面浅部的地下结构和构造进行成像,为了确定穿过临汾市城区的汾西断裂、汾东断裂和曲亭断裂的准确位置,研究断裂的近地表构造特征,结合临汾市活断层探测项目,还完成了3条横跨汾西断裂、汾东断裂和曲亭断裂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图1的SSP1-SSP3).3 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地壳速度结构3.1 数据采集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采集,采用了道间距30m、炮间距240m、800道接收、50次覆盖的观测系统,为兼顾浅部的地层反射和有利于倾斜界面成像,采用了排列内部激发、双边不对称零偏移距接收的工作方法.地震波激发采用钻孔爆破震源,激发孔深25~30m,激发药量30kg.考虑到地壳深部结晶岩内部的反射系数通常较小,由此产生的反射波能量较弱,现场工作中,平均每间隔900m还增加了1个药量为120kg的大炮,以确保深层反射波的信噪比.地震波接收使用了固有频率10Hz的检波器串(12个/道,线性组合),地震仪器为法国SERCEL公司生产的SN388数字地震仪,采样率2ms,记录长度20s.浅层地震剖面的数据采集,采用了道间距3m、炮间距12m、120道接收、15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地震波激发使用美国Metrz公司生产的M615-18型可控震源,扫描频带30~200Hz,扫描长度8s.为压制干扰、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数据采集时,对每个激发点上的单次震动信号在相关后进行了12~15次垂直叠加.地震波接收使用了固有频率60Hz的检波器串(4个/道,点组合),地震仪器使用德国DMT公司生产的SUMMIT有线遥测数字地震仪,采样间隔0.5ms,记录长度2s. 为确保深、浅地震剖面的探测成果质量,现场工作中,除对获得的原始单炮记录及时进行现场回放和质量监控外,还采用GRISYS地震反射数据处理系统,对每天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根据初叠剖面效果,检查数据采集质量、指导现场探测工作.采用上述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措施,保证了高质量原始资料的取得.3.2 数据处理和地壳速度结构本项研究的深、浅地震反射资料的室内数据处理采用FOCUS地震反射处理系统.其数据处理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振幅能量均衡、初至折射静校正、时变带通滤波、二维倾角滤波、时变谱白化、速度分析、正常时差校正(NMO)、倾角时差校正(DMO)、共中心点(CMP)叠加、剩余静校正、叠后偏移和叠后剖面去噪等.确定合理的地震波速度是获得良好反射波叠加剖面图像、计算反射界面埋深的关键.本项研究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地震波速度求取,采用了反射波速度扫描、速度谱分析方法(剖面浅部)和已有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深部).图2给出了晋城—临汾—延川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DSS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刘昌铨等,1993),图3是根据反射波速度分析并结合DSS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得到平均速度剖面.由图2可以看到,临汾盆地下方的地震波速度明显低于东、西两侧的隆起区,在深度6~8km以浅和深度30~4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变化较大,且在临汾盆地的上地壳下部出现有低速层,其速度约为5.9~6.0km·s-1;本区下地壳底部整体呈现出较强的速度梯度变化,其速度由莫霍面上方的7.0~7.3km·s-1跃变到莫霍面的8.0km·s-1,而且,下地壳底部还呈现出以临汾盆地为界的横向速度变化,这表明临汾盆地与其两侧地块的地壳速度结构和壳内物质组成应该不同.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平均速度剖面(图3)显示,剖面沿线的地震波平均速度呈现出由东向西、由浅到深逐渐增加的趋势,临汾盆地的地震波平均速度低于其两侧的隆起区,表明盆地松散沉积层是影响盆地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图2)和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的地壳平均速度剖面(图3)为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处理、反射界面深度的计算以及资料分析解释提供了重要依据.图1 研究区地质构造和深地震剖面位置图F1罗云山山前断裂;F2汾西断裂;F3汾东断裂;F4曲亭断裂;F5淹底断裂;F6大阳断裂;F7浮山断裂;F8郭家庄断裂;F9离石断裂;F10襄汾凸起北缘断裂;F11洪洞—苏堡断裂;F12万安断裂;F13霍山山前断裂.Fig.1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location of deep seismic profiles in research region F1Frontal fault of Luoyunshan mountain;F2Fenxi fault;F3Fendong fault;F4Quting fault;F5Yandi fault;F6Dayang fault;F7Fushan fault;F8Guojiazhuang fault;F9Lishi fault;F10North marginal fault of Xiangfen uplift;F11Hongdong-Supu fault;F12Wan′an fault;F13Frontal fault of Huoshan mountain.图2 晋城—临汾—延川DSS剖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刘昌铨等,1993)(图中数字单位为km·s-1)Fig.2 2D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Jincheng-Linfen-Yanchuan DSS profile(Liu etal.,1993)图3 深地震反射剖面地壳平均速度Fig.3 The crustal average velocity along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4 临汾盆地的地壳反射结构特征图4为本项研究获得的深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由图可以看出,本区地壳结构以埋深约15~17km的反射界面RC1为界,具有深、浅不同的反射结构特点;在反射界面RC1之上的上地壳,剖面揭示了一系列反射能量强弱变化较大、地层产状和界面起伏变化形态清楚、隆起和凹陷相间的反射结构,表明临汾盆地内各沉积层界面之间,以及盆地与两侧隆起之间的地壳物质有着明显的密度和地震波速度差异.而在反射界面RC1之下的中-下地壳,剖面反射图像总体表现为能量较弱的反射“透明”组构,显示出本区中、下地壳物质的密度差异和地震波速度差异较小,或具有较好的均质性和各向同性特征.反射能量较强的反射波组RC2解释为中、下地壳的分界,其深度约27~30km,其与DSS剖面(图2)中的C2界面相吻合.本区地壳底层具有良好的反射性质,在双程到时TWT12.5~14.0s之间,在剖面上可看到一组横向可连续追踪、纵向持续时间约1.0~1.2s、且向上拱起的反射带RCM,我们将其称为壳幔过渡带,其厚度约3.0~3.6km,壳幔过渡带的底界相应于莫霍面(图4中的蓝色虚线).莫霍面在临汾盆地下方出现上隆,与盆地基底呈镜像对应关系,莫霍面最浅处位于临汾盆地之下,其埋深约38~39km,而在剖面的东、西两侧,莫霍面变深至41~42km.位于山西地堑系南端的临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该区地质演化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中生代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新生代裂谷形成等3个重要时期(马宗晋,1993).本区结晶基底由古、中元古界的浅变质岩系和太古界的深变质岩系组成,沉积岩包括寒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建造、上石炭统-下二叠统煤系地层、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陆相砂泥岩沉积,以及新生界沉积盖层(邓晋福等,2007;邢作云等,2005;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1988).我们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图像较清楚地揭示了该区地质构造演化的痕迹、基底结构与构造以及新生代沉积层的纵横向展布等信息.在图4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临汾盆地表现为西深、东浅的箕状断陷盆地特征,其西侧受罗云山山前断裂控制,东侧以浮山断裂为界,沉积中心位于临汾附近.根据临汾盆地石油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结果1)山西省地矿局物探队.1983.临汾盆地石油普查工作报告.,对剖面TWT3.0以浅的沉积层反射进行了层组划分,可以看到,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层反射在剖面上总体向西倾伏,且界面横向起伏和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位于新生代之下的中生代-古生代地层在剖面上也有着较强的反射能量,这些地层界面反射在剖面上虽有明显的起伏变化,但其起伏变化的幅度小于新生界,说明新生代是临汾盆地差异升降运动最强烈的时期. 基底反射波Tg在剖面上表现为强能量的不整合面反射特征,且基底面上、下的剖面反射波组特征明显不同;在Tg反射面以上,沉积层反射丰富,界面起伏变化形态清晰;而在Tg反射面之下,出现在剖面上的为一些能量较弱、且无规律可寻的短小反射,可能代表了强烈变形的结晶变质岩系.大约在深度10~15km(TWT3.5~5.0s之间)的上地壳下部,从剖面上可看到由强反射RU1-RU3和RC1构成的强能量反射叠层,而在临汾盆地的下方,这套强反射叠层消失.出现在剖面东、西两侧上地壳下部的这套强反射叠层与其上方的弱反射“透明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临汾盆地两侧隆起区下方的结晶基底可能具有深、浅两套不同的变质岩结构,浅层结晶变质岩系在剖面上表现为较好的均质性和各向同性的无反射“透明区”特征,而深层结晶变质岩系具有薄层状、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强反射条带特征.5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裂特征根据深地震反射剖面所揭示的壳内反射界面展布形态和该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在图4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解释了8条特征明显的断裂,现分别概述如下.图4 深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及其解释Fig.4 Stacked time section and its interpretation of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5.1 罗云山山前断裂F1罗云山山前断裂F1为临汾盆地的西边界控制断裂,位于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45.2km左右.该断裂在剖面上倾向SE,具铲形正断层特征.断裂F1的西侧为吕梁山隆起区,剖面反射图像呈现出弱能量的基岩反射波场特征,断裂东侧为临汾盆地,在盆地内可看到多组成层性较好的沉积层反射,且地层产状倾向断裂一侧.罗云山山前断裂在剖面上几乎可以追踪至地表,向下切割多组沉积层、结晶基底和上地壳,一直可延伸至深约30km的地壳深处,因此,该断裂是1条规模大、切割深度深、活动性强、且具有多期活动的断裂.地表地质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宗晋,1993;许建红等,2011;王挺梅等,1993;邓起东等,1993),罗云山山前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而深地震反射剖面经过地段的罗云山山前断裂土门—峪里段,第四纪以来的差异运动幅度最大,断裂两侧的第四系厚度达700m以上,平均沉降速率为0.29mm·a-1.断裂在该段的断层地貌非常清晰,表现为三角面山,基岩陡坡与山前洪积扇直接接触,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初和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均发生过强烈活动,是罗云山山前断裂活动最强的段落.5.2 汾西断裂F2汾西断裂F2是发育在汾河以西的1条隐伏断裂,与罗云山山前断裂大致平行.在图4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汾西断裂F2为倾向SE的正断层,切割了盆地内多组沉积层反射,控制了临汾盆地内甘亭沉降中心的西界,其断层面倾角约65°~70°,大约在深度5km左右归并到向东倾的罗云山山前断裂上.可以认为,汾西断裂F2是在罗云山山前断裂和临汾凹陷的发育和发展过程中,在罗云山山前断裂上盘形成的一条新断层,与罗云山山前断裂同属一个断裂系统.汾西断裂在平面展布上穿过了临汾市尧都区的泊庄、吴村和临汾市西开发区.为了确定汾西断裂的准确位置及其浅部构造特征,以便为断裂活动性的判定提供基础资料,跨汾西断裂F2完成了1条长度3000m的浅层地震测线(图1的SSP1).图5为该测线的浅层地震反射波叠加剖面,由图可以看出,在浅层地震剖面桩号1930m左右可看到一个明显的断裂分界线,且断裂两侧的地层反射波特征明显不同,断裂西侧,地层反射波能量相对较强,界面产状近于水平;断裂东侧,地层反射波能量弱于断裂西侧,地层界面反射向东倾伏.在图4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汾西断裂F2两侧的第四系厚度明显不同,断裂西侧第四系厚度约500m,其东侧第四系厚度约为800~850m.在图5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上,汾西断裂F2及其反向断层F2-1均错断了埋深150~160m的第四纪地层反射波T2,因此,断裂F2及其反向断层F2-1都是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由于缺少断裂附近的第四纪地层年代数据,还不能确定其最新活动时代.5.3 汾东断裂F3汾东断裂F3位于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32km附近,该断裂在剖面上为倾向NW的正断层,错断了盆地内的多组沉积层反射,控制了临汾凹陷内甘亭沉降中心的东界,大约在深度5km左右的基底面附近,与倾向SE的罗云山山前断裂F1和汾西断裂F2合并为1条断裂.在图4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上尽管可以看到汾东断裂F3的存在与形态,但该断裂在第四系内部的特征并不非常清楚,为了确定该断裂的确切位置及其浅部特征,跨汾东断裂完成了1条长度4000m的浅层地震测线(图1的SSP2).图6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显示,汾东断裂F3错断了埋深约100~120m之下的所有地层,且断裂两盘的地层反射波特征和第四系厚度明显不同.断裂F3-1位于断裂F3的下降盘,其上断点埋深约140m、与断裂F3呈Y字形展布、属断裂F3的反向正断层,大约在深度750m左右归并到向西倾的汾东断裂F3上.位于汾东断裂上升盘的LK7水文地质钻孔显示,断裂上升盘的第四系厚度为376m.可见,断裂F3和F3-1均错断了第四纪上部地层,属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5.4 曲亭断裂F4和淹底断裂F5曲亭断裂和淹底断裂均是临汾盆地内的隐伏断裂,在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28~25km之间,可清楚地看到2条相背而倾的断裂F4和F5共同控制了一个小型的地垒构造(图4).其中,断裂F4倾向NW,错断了深地震反射剖面上的所有沉积层反射,大约在深度6km左右收敛到向东倾的罗云山山前断裂F1上.另外,在断裂F4的下降盘(桩号约30.6km附近),从深地震反射剖面上还可看到1条向东倾的断裂F4-1,该断裂为断裂F4的反向正断层.可见,曲亭断裂在近地表由2条相向而倾的断裂F4和F4-1组成,它们共同控制了断裂F4下降盘的第四纪地层沉积.淹底断裂F5倾向SE,控制了该断裂东侧的一个新生代凹陷,向下延伸至基底面附近终止到西倾的大阳断裂F6上.横跨曲亭断裂F4和淹底断裂F5的浅层地震测线长度为2800m(图1中的SSP3),相应的浅层反射波叠加剖面见图7.由图可以看出,该剖面所揭示的近地表沉积层界面展布和断裂构造特征非常清楚,曲亭断裂F4位于浅层地震剖面桩号710m左右,该断裂向西倾,错断了埋深约90~100m之下的所有地层.淹底断裂F5为向东倾的正断层,其上断点埋深约为60~70m.在断裂F5的下降盘,剖面还揭示了2条西倾的反向正断层F5-1和F5-2,它们共同控制了淹底断裂东侧的新生代地层沉积.该区地质资料显示2)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2009.临汾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初勘施工设计.,该浅层地震剖面经过地段的Q+N地层厚度约为600~800m,其中,第四系厚度约为350~400m,而曲亭断裂F4和淹底断裂F5的上断点埋深均小于100m,因此,它们均属于第四纪活动断裂.由于没有可靠的钻孔资料和地层年代数据,因此还不能给出这些断裂的具体活动时代. 图5 跨汾西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Fig.5 Stacked time section of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across Fenxi fault图6 跨汾东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Fig.6 Stacked time section of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across Fendong fault5.5 大阳断裂F6在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15km左右,可清楚地看到大阳断裂F6表现为1条西倾正断层特征,该断裂错断了剖面上的多组沉积层反射和基底反射波Tg,向下消失在上地壳下部的结晶变质岩中.大阳断裂F6在地貌上表现为北北东至北东向延伸的黄土陡坡带,其两侧的最大地貌高差可达70m,局部地段上出露有三叠系的基岩断坎(程新原等,1995;邓起东等,1993).在深地震反射剖面上该断裂表现为分割临汾盆地东、西两个次级构造的分界断裂,西部的临汾凹陷内沉积层厚度大、沉降深,基底埋深最深处位于临汾市的下方,其最大沉积层厚度约5~6km;东部浮山凸起上沉积层厚度薄、沉降浅,相应的基底面埋深小于3km.5.6 浮山断裂F7和断裂FX图7 横跨曲亭断裂和淹底断裂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时间剖面Fig.7 Stacked timesection of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across Quting fault and Yandi fault浮山断裂F7为临汾盆地的东边界断裂,位于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2.8km附近,剖面上浮山断裂F7倾向NW,为东南盘上升、西北盘下降的正断层,剖面浅部,该断裂明显错断了基底反射波Tg,对应基底面的断距约500~550m;深度8~15km之间,该断裂表现为强、弱反射能量变化带的分界,大约在深度16~18km 左右,与罗云山山前断裂F1合并为1条断裂,向下延伸至中地壳底部.断裂FX是本次深地震反射研究发现的1条新断裂,位于深地震反射剖面桩号约9km左右.该断裂在剖面上倾向北西,为正断层,错断了剖面上的新生代下部地层和基底反射波Tg,向下延伸至上地壳下部的结晶变质岩中.由于该断裂位于西佐乡附近,我们暂将其称为西佐断裂.6 结论基于“密集点距、密集炮距和多次覆盖”技术的反射地震勘探方法用于地下结构和构造成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本文在临汾盆地实施的道间距30m、炮间距240m、50次覆盖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道间距3m、炮间距12m、15次覆盖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获得了临汾盆地高分辨率的地壳结构图像和断裂的深、浅部构造特征,这为进一步分析研究临汾盆地的深部构造环境和深、浅构造关系以及断裂活动性提供了地震学证据.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临汾盆地是一个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内一系列西倾的沉积层不整合地覆盖在一套古老的结晶变质岩之上,显示出该区曾经历过沉积间断和多期构造活动.罗云山山前断裂F1和浮山断裂F7作为临汾盆地的西边界和东边界控制断裂,具有规模大、切割深度深、活动性强、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除了这2条边界控制性断裂外,在临汾盆地内,地震反射剖面还揭示了6条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这8条断裂在剖面上形态各异、错段深度不等,呈“负花状”构造特征展布,并共同控制了临汾盆地的上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形成及其地层沉。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
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5...
2.1 地形地貌 .............................................................................................................................. 5 2.2 地பைடு நூலகம்岩性 .............................................................................................................................. 5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5 2.3.1 地质构造 ............................................................................................................................. 5 2.3.2 新构造运动 ......................................................................................................................... 5 2.4 水文地质条件 ...................................................................................................................... 6 2.5 人类工程活动 ........................................................................................................................ 6
襄汾新塔矿业“9.8”尾矿库溃坝事故
襄汾溃坝事故案例剖析一、襄汾溃坝事件2008年9月8日上午7时58分,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云合村新塔矿业有限公司的尾矿库坝体下方向外拱动,随之连续发出震耳欲聋的“砰、砰”声,大量黑色泥浆奔泻而下,数十秒内坝体绝大部分垮塌,约有19万立方米的尾矿浆体下泻,吞没了下游的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宿舍区、办公楼和集贸市场。
最大波及长度2.5千米,宽度350米,淹没面积35公顷,造成277人死亡,3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619万元。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襄汾溃坝事故,也是近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起特大责任事故。
事故发生前,住在大坝下面的云合村村民发现大坝渗水了,让新塔矿业公司停止生产,但公司不理会。
村委会向乡政府反映,经层层上报,省、市、县三级政府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危矿,应当立即取缔或关闭,为此,临汾市政府安全委员会还下发了一号督办令。
遗憾的是,因临汾市政府与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意见不一,加上矿主张佩亮“黑白两道”通吃,相关执法部门以罚款作为主要执法手段,溃坝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国务院“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调查组技术组认定,事故性质是一起因非法建设尾矿库、违规筑坝排放尾矿引起的特别重大责任事故;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是,新塔矿业有限公司非法建设尾矿库、违规筑坝排放尾矿,尾矿库管理混乱、非法开采、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没有依法依规将其取缔关闭。
因为事故原因需要报国务院审定,然后总理签署,才能对外正式发布,所以国务院调查组至今没有对外发布事故原因。
事故发生后不到一周(9月14日),依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省长孟学农引咎辞职,副省长张建民被免职。
问责风暴共涉及100多名各级官员,其中临汾市委书记夏振贵,市长刘志杰,副市长周杰,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两任局长张根虎、巩安库,总工程师刘德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杜创业、副厅长康有全等被行政问责。
在行政问责的同时,目前共有34官员涉嫌渎职犯罪而被刑事问责,其中处级以上干部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