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眸-亚洲金融危机

合集下载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中国网时间:2009-08-25发表评论>>本书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起笔,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考察了亚洲金融危机及当前的危机,建立了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框架。

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作者深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当前危机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所付的代价现在该是我们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金融危机中吸取重要经验教训的时候了。

亚洲危机是关于国内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和全球化的兴起这两种思想之间的冲突。

这种思想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世界各国越来越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了。

亚洲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治理体系,事实证明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冲击下是弱不禁风的。

同样,在十多年后,全球性危机突然爆发,因为现今没有一个经济体是“孤岛”。

简而言之,它是网络世界中本国的和全球的治理危机。

亚洲危机是亚洲为了进入新阶段而付出的代价,而当前的这场危机也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而要付出的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2007~2008年显然标志着全球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们必须提出三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这是不是全球资本主义盛极而衰的标志?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目前这场危机给“美国梦”画上了问号。

因此亚洲人必须找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把“GDP热”(疯狂追求快速增长)弃之如敝屣,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速度,既提供就业机会,又不破坏环境。

第二个历史性的问题是,如果印度和中国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而G3(美国、欧洲和日本)每年增长率不足2%,那么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相对实力将会显著改变。

根据我本人粗略的估算,亚洲在未来十年内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

第三,亚洲是否准备好扮演这种角色了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过去,新兴市场一直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和资金。

亚洲之所以不得不把它多余的储蓄投资到西方去,正是因为它自己的金融系统还不足以承担对这些储蓄的配置使命。

亚洲金融危机教训及其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教训及其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教训及其启示【前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近现代国际金融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这次事件使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对亚洲金融问题认识深刻了许多,也给我们带来了重大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1.货币政策松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与当时许多亚洲国家实行的货币政策有关。

由于货币政策过于宽松,政府对资金的监管不力,导致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股票等市场,引发资本泡沫。

2.外债规模过大亚洲国家在过度开放金融市场的同时,引入大量外资,而这些外资一部分是通过举债方式引入的。

随着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债务水平超过了可承受的范围,出现了外债危机。

3.汇率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亚洲国家的货币多数与美元挂钩,这导致了亚洲货币在美元急剧升值的背景下过度升值,使得亚洲国家的出口贸易受到了巨大影响,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1.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在金融交易过程中,亚洲国家面对了外部金融市场的各种风险,而其内部制度监管的不完善给这些风险带来了巨大的加速作用。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制度是必要的,尤其是当经济环境状况恶化时,还需加强监管。

2.加强国际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全球化的,其直接的巨大影响范围超越了单个国家,要想应对这种挑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各国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制定一套有效的政策与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

3.建立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只有没有良好发展的金融市场才能有效减缓因危机而带来的损失。

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亚洲的金融市场发展不足的问题。

建立规范、完善、透明的金融市场,将有助于增加市场的吸引力,吸引更多资金的投入。

【结论】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要想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爆发,必须加强金融制度监管,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加强国际合作等。

只有充分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十年轮回

十年轮回

银行
外国银行在该地区贷款损失大约 1100亿
亚洲经济的恢复:
亚洲经济得益于美国的低利率政策、网络泡沫已及中国和印度经济的 强劲表现逐渐走出困境。亚洲地区开始思考如何有效的抵御下一次危机的 到来,作者给出的药方是亚洲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
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体化的现状
一体化的阻碍
一体化的愿景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方式有:
两只手的失灵
金融业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金融衍生品的不透明度(场外交易OTC)增加监管的难度, 以至于政府干预不当,进而扭曲了激励机制造成了市场的失灵。金融业的创新(如 IOPO)使得使得监管者对此一无所知显出监管者的无知和无能
“孱弱的金融机构、衍生品过热发展和不透明度和不充分的银行监管是危机的核心”
马来西亚 9.5%
韩国
7.5%
2.9%—4.4% 1.5%—6.4% 0.9%—3.4% 2.1%—7.0%
通货膨胀 1996—1999
5.9%—8.1%
实际工资下 降
—1998年
6.3%
贫困率 1996/1997—1999
11.4%—16.0%
7.0%—58.0% 44%
18%—23%
3.5%—5.3% 2.7%
金融工程的新世界
衍生品 的介绍
衍生品 的规模
高杠杆化
过度繁荣 的危害
金融工程的新世界
组合投资和风险管理的需求催生了金融工程,主要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货、 期权、互换、远期以及CDO,CDS。期货可以分为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其中金 融期货有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外汇期货。期权主要股指期权,农产品期权, 外汇期权。 期货交易场所:场外交易,场内交易(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的) 交易的特点:保证金交易(杠杆)、做多和做空。 三种交易者:投机、套保、套利。 交易的方式:量化交易(智能交易系统),宏观交易。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亚洲金融危机是1997年至1998年期间发生在东亚地区的一场严重经济危机,对亚洲地区以及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以及对未来金融体系的影响和改革。

一、教训1. 货币政策风险的警示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国家货币政策风险的巨大影响。

亚洲国家普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但在危机中这些国家的货币遭到了严重贬值,引发了国内通货膨胀和对外债务违约的风险。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货币政策应该更加谨慎和透明,国家应该加强监管和风险控制,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

在危机中,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不良贷款和风险管理不善等问题使得金融体系遭受了沉重打击。

因此,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和风险管理是防范类似危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分散。

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亚洲金融危机向世界展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影响力。

由于亚洲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一国的危机很容易通过金融和贸易渠道传导到其他国家。

这也意味着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体系。

二、启示1. 改善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亚洲金融危机教导我们,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

国家应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同时,加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控,提前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2. 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亚洲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

在危机的冲击下,亚洲国家逐渐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这一启示告诉我们,在金融危机之后,必须推动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以提高整体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3. 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融合亚洲金融危机提醒我们,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融合至关重要。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金融危机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金融危机

在危机出现时,正 是投资者之间、机 构之间以及机构和 市场之间,市场和 市场之间复杂的相 互影响导致了整体
上的混乱无序
由亚洲金融危机看全球金融危机
从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入手,研究当前金融危机的必要性
1
2
3
4
作者在亚洲金融危 机后和金融领域的 一些技术权威人士 一起推动了会计和 监管管理规范的改 革,但这些措施和 改革仍不足以阻挡 当前危机的发生, 有必要深入分析其 原因
从紧的财 政、货币 政策,以 及金融部 门的改革
国家经济 行动委员
会成立
国家经济 复兴计划 实施,包 括六个和 新目标、 40条行动 路线和580 条具体建

成立三个 专门机构, 筹备公司 债务重组 和银行重 组、资本 结构调整
由亚洲金融危机看全球金融危机
金融衍生品和高杠杆率交易诱发了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导火索。 上述交易突破了4道防线:
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金 融危机
记者问:中国在深圳建 立主板市场对香港的证 券市场是否会造成冲击 朱镕基:不会,我问沈 联涛了,他说不会。
作者简介
❖ 沈联涛,马来西亚人
1976-1989 1989-1993
1993-2005
目前
马来西亚 中央银行
世界银行
香港金管局 及证监会
中国证监会 及银监会
结构与内容
1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2
外部监督和顾问
3
第三方监督者
4
金融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监管条例
由亚洲金融危机看全球金融危机
两次危机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是传统的零售银 行危机和货币危机,而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则是批发银行危机,由于 存在规模巨大的衍生品而产生了显著的放大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

亚洲金融危机的反思

一、亚洲金融危机回顾在1990年代,许多不同类型的国家先后遭受到金融危机的袭击。

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是一个典型的国际收支危机。

在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条件下,墨西哥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用的高利率政策导致了资本的大规模流入。

由此引发的比索升值则导致了贸易赤字的上升。

不断恶化的经常账户赤字最后终于导致资本的大规模外逃和墨西哥比索的大幅贬值。

墨西哥危机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所以标准的“处方”--紧缩政府预算、提高利息率、本币贬值--对墨西哥是适用的。

事实上,由于采取了上述政策组合,比索最终趋于稳定,墨西哥迅速渡过了这场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的性质较为复杂。

它是一场金融、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危机。

我们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讨论将以泰国作为重点。

1996年,泰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8.1%,高于墨西哥危机爆发时的情况。

但是此前泰国已持续了数十年的经常账户赤字。

1990年,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8.5%,但是当时并未发生什么严重的事情。

经常账户赤字并不是导致危机的充分条件。

因为泰国经济运行非常良好,经济增长迅速、出口增长强劲,20多年国际投资者一直高高兴兴地为泰国经常账户赤字融资。

如果不是因为出口增长率急剧减速和随后将要讨论的其他问题,大规模经常账户赤字本身不会导致资本流向的突然逆转。

经常项目逆差本身并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

经常账户赤字健康与否取决于产生赤字的原因。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由高投资率所致的经常账户赤字是不用担心的。

尤其在投资增长有利于出口潜力增长的情况下,国际投资者将非常愿意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

这种国际收支模式可持续数十年,直到资本流入国进入到一个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然而,在下述一些情况下,不断增长的经常账户赤字是值得担忧的。

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经常账户赤字是由不断降低的储蓄率引起的,国际投资者或贷款人将重新考虑是否继续为赤字融资,因为资本接受国或债务国的未来出口能力可能会被削弱。

十年回望亚洲金融危机

十年回望亚洲金融危机

十年回望亚洲金融危机
沈联涛
【期刊名称】《财经》
【年(卷),期】2007(000)F06
【摘要】1997年7月2日凌晨四点半,泰国央行发表了一项重要声明——此前十余年盯住美元的泰铢,开始自由浮动。

泰铢对美元当日即贬值15%以上。

亚洲金融危机正式开始。

【总页数】29页(P2-30)
【作者】沈联涛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1.59
【相关文献】
1.十年大开发十年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十年陕西档案事业发展回望 [J], 郑惠姿
2.立足山区,回望太阳升起的地方-课程实验改革十年回望与反思 [J], 何金山;
3.钉住制度如何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望 [J], 王宇
4."钉住制度"酿成了泰国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回望 [J], 王宇
5.见证四十年,回望七十年——白烨教授访谈录 [J], 白烨;黄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亚洲金融危机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反思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亚洲金融危机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反思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亚洲金融危机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反思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原因、影响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反思亚洲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起,亚洲多个国家遭受严重经济危机的事件。

这一危机不仅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也给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

本文将详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并从中反思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1. 结构性问题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亚洲经济结构的问题。

一些亚洲国家长期依赖出口导向经济模式,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于出口和对外投资。

这种依赖程度过高,导致了亚洲国家对外部冲击高度敏感。

2. 金融市场自由化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一些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过高,对外资的流入没有严格监管,导致了外资的过度投机和泡沫的形成。

这种市场自由化的过度放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3. 外部冲击危机前,亚洲国家面临了一系列外部冲击,包括美国加息、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等。

这些外部冲击使得亚洲国家面临资本外流、汇率下跌等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 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亚洲地区经济的崩溃。

多个亚洲国家的货币暴跌、股市崩盘,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整个亚洲地区陷入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2. 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全球金融体系存在的深刻问题。

亚洲金融市场的崩溃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多个国际投资机构和银行陷入巨大的风险和亏损。

这一危机暴露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和监管不足的漏洞。

三、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反思1. 结构性改革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展开了一系列的结构性改革,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强。

全球金融体系也应反思过度依赖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控制问题。

2.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全球金融体系中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亚洲金融危机回眸

亚洲金融危机回眸

是谁捡到了《一千零一夜》漂流的亘古魔瓶,是谁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让魔鬼纵情表演一场恶搞秀?在灿烂的天空,撕开一道云缝,露出滴血的云缝?“巴西雨林一只可爱的花蝴蝶,轻轻扑打它的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引发一场风暴。

”新兴的金融混沌学如是说,谁曾想它竟然如阿里巴巴的咒语一样灵验,通向灾难的大门打开了,而进去的,不仅仅是魔鬼,还有被孔方兄灵魂附体的幽灵,现在是他们到处寻找猎物的时候了。

1997年,中国农历丁丑年,丑,牛也,也就是说本是中国人期待的牛年,因此开春的时候,证券界的人士都预测这是一个大牛市,牛年牛气冲天嘛,大家互相祝福着。

天干火,地支土,天干地支相生,更是吉祥如意,加上这一年的7月份中国要收回香港,因此,对这一年股市大家都充满了期待。

期待是期待,现实是现实。

也许万事都有征兆。

这一年,印尼森林燃起了熊熊大火,朝鲜干渴的土地露出了血盆大口,等待着数月不至的雨水,中国新疆发生了地震;这一年,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亚洲经济发展尤其强劲,出现了“四小龙”、“四小虎,”一时间东南亚“龙”盘“虎”踞。

人们正美滋滋地巴望着环太平洋经济带的崛起,美国的权威经济学家们发出了“二十一世纪将属于太平洋世纪”的前瞻性预测,政治家们则忙着从大西洋飞越太平洋,穿梭于各种国际峰会。

那个时候,世界属于美国时代,美国属于克林顿时代,克林顿这个年轻的帅哥最大的爱好是女人和网络,到处留种,到处推销美国的网络经济,新经济,知识经济,知本家,等等一系列新概念新名词正从美国的各个角落向全世界扩散,如同性感的莱温斯基一样吸引了全世界贪婪而充满欲望的眼球。

那时候,欧盟的建立正水到渠成,一个统一的欧洲正在形成的前期,至少经济上已经开始,欧元之父蒙代尔四处推销他的欧洲统一货币,亚洲崛起的一些经济国家则正做着建立统一的亚洲货币以及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的春秋大梦,亚洲经济强国日本蠢蠢欲动,大有要做亚洲经济霸主乃至政治霸主的势头,而中国经济也是快速发展,刚刚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的中国,在经历不断疯狂加息之后,正向通货紧缩方向发展,政治上韬光养晦是中国的主基调,闷声发大财。

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的经济崩溃与复苏

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的经济崩溃与复苏

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的经济崩溃与复苏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面临的一场严重金融危机,对该地区的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波及的范围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崩溃与复苏情况。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于东南亚地区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和结构问题。

首先,这些国家普遍存在高杠杆比例和大规模外债问题,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债务水平严重不均衡。

其次,各国的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此外,一些国家在开放资本市场时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外资大量涌入导致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增加。

最后,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货币贬值和金融市场的崩溃互相促进,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范围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波及国家有泰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

这些国家的经济因金融市场的动荡而急剧下滑。

泰国是危机爆发的起点,该国的股市和货币市场在1997年7月开始崩盘。

接着,印尼的金融体系陷入混乱,导致该国经济陷入衰退。

随后,韩国等国的金融市场遭受重创,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崩溃与复苏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许多国家的GDP出现负增长,失业率大幅上升。

然而,在国际社会和国内政府的努力下,东南亚国家逐渐实现了经济的复苏。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东南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

他们实施了货币贬值、紧缩性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改革等措施来应对危机。

此外,国际金融机构也提供了紧急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度过难关。

这些措施大大缓解了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冲击,为经济复苏打下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逐渐展现出复苏的迹象。

通过实施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多元化战略,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此外,东南亚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也为区域内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复苏。

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复苏过程并不平坦。

在经济复苏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比如不平等问题、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等。

麦肯锡季刊-亚洲金融危机十年再回首

麦肯锡季刊-亚洲金融危机十年再回首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再回首麦肯锡季刊2007年12月作者:鲍达民亚洲金融系统可以与欧洲和美国并驾齐驱,成为全球经济版图的三驾马车。

但前提是,其监管系统、政府经济部门和金融机构需要大有改进才行。

2007年,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纪念。

那次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失衡,由此暴露了亚洲企业界和金融业的根本弱点。

1997年7月,泰国铢大幅贬值引发该区域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造成数百亿美元的损失。

当时,很多观察家预言,亚洲将陷入“迷失的十年”。

在经历十年成绩斐然的转型后,目前的亚洲金融系统已经比1997年时强健了很多。

凭藉亚洲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亚洲地区将从多重因素中获益,这些因素包括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日本的复苏、强劲的跨区域贸易、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以及亚洲资本日益丰富所带来的机遇。

亚洲似乎准备在未来的十年内,在世界的经济舞台上大展身手,并与欧洲和美国一起成为全球经济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

但是,不能简单地相信亚洲已经拥有应对失衡、振荡和紊乱的免疫力,该区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速度之快,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失衡和振荡。

亚洲的风险管理体系可能已经有所改善,但是毕竟仅经历了十年时间,它们还没有完全成熟。

亚洲各国的监管当局和金融服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对本国以及区域内央行、监管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协调表示担忧。

现在,亚洲金融机构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它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令人担忧的资产泡沫迹象正出现在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越南。

亚洲金融系统需要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实施多项关键的改善举措,才能真正在全球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使亚洲在未来的十年内实现稳定发展。

亚洲很有可能保持发展势头,成为全球领袖。

但是,各国需要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最近几年所取得的成果。

今昔对比在未来的十年内,亚洲地区将对西欧作为金融服务收入中心之一的地位构成威胁。

亚洲在全球金融服务增长的占比将从2000至2005年的13%飙升到从2005到2015年的27%。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今非昔比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今非昔比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今非昔比作者:蔡庆涛来源:《新财经》2009年第01期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又搬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成功启动经济并走出困境的法宝。

但时移事易,过去的做法能否让今天的中国经济再次走出困境,目前还是一个谜“告诉同胞们,现在我们确实处在危机的中心,这可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在某媒体举办的金融年会上,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主席蔡洪平用焦灼的语气告诫台下听众。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升级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国也未能置身事外。

十年一轮回,继1997~1998年东南亚暴发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又面临一次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出口萎缩带来的产能过剩,更凸显了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固有矛盾。

出于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中国政府又搬出十年前成功启动经济并走出困境的法宝——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并扩大内需。

在出台4万亿救市方案的同时,并推出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时移事易。

十年前,国内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政府主导的投资在随后的经济上升周期中被成功消化。

现在,全国道路交通网密织,如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把纳税人的钱花在效率低下的项目上,成为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现在的经济体已经更加市场化,它并不是一匹上了套的马,一吆喝就会奋勇向前。

当年中国成功走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高招,不外乎是取消了福利分房,并实行高校扩招,把国民积蓄推向消费市场。

但目前的经济环境已经更加复杂,继续推行带有行政色彩的拉动内需措施,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毋庸置疑,中国经济正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政府要在严峻的国际环境里艰难决策。

不利的一面是,政府以往屡试不爽的行政指令式的调控措施已经不那么有效;有利的一面是,中央政府具备雄厚的财政实力,甚至连美欧发达国家都希望中国能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中国经济能否率先走出全球经济衰退的泥潭?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国内实体经济下滑不容忽视蔡洪平认为,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会发生,根本上还是需求不足惹的祸。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摘要1997年7月,亚洲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直到1999年才基本结束。

从危机爆发至今已有10年。

虽然,这些年对亚洲金融危机有各种各样的讨论,但并没有从最深层次的角度找到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而且,当今世界在金融领域仍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

因此,文章力图从经济利益关系角度,结合东南亚各国的实际,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进行新的反思,以对我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利益关系;泡沫经济;借款;坏账1997年7月,亚洲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货币大幅贬值,生产大幅下降,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大幅增加,直到1999年危机才基本结束。

如今,虽然距离危机爆发已有10年了,但世界经济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因此,有必要对这场危机进行重新思考。

只有找到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才可能做到加以预防,保证类似的危机不再爆发,也才可能为其他国家提供真正的借鉴。

一、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在20世纪70-80年代,东亚、东南亚遭受危机的国家曾以“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亚洲经济奇迹,但这种增长还只是停留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粗放式增长的水平上。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随着他们的货币由于盯住美元而对日元和其他货币的升值,这些国家的工资成本不断上升,其出口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造成出口停滞不前,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破坏了经济的对外均衡。

例如,泰国在对外贸易中,珠宝、服装、鞋类、农副产品占的比重较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些产品的出口因与其他国家竞争加剧而迅速滑坡。

而电脑及部件、集成电路仅占一定比重,重化工业产品和机械制造产品所占比重则更小,出口创汇能力有限。

在出口工业品中,属于合资国在泰国建立的出口加工基地的产品占相当的比重。

由于这些产品有些属投资国产业升级换代后向海外转移的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特别是一些电子产品,其出口竞争优势也在逐渐减退。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与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与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与教训引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给亚洲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场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

一、缺乏金融监管与规范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能力和效力相对较弱。

许多国家缺乏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有效监管,金融市场的运行往往缺乏规范和透明度。

这使得金融风险积聚,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启示: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市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

同时,加强跨国合作,共同应对跨境金融风险。

二、外部经济依赖度过高亚洲国家在危机前的几年中,过分依赖出口和外资,形成了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

然而,在危机爆发时,国外的投资者纷纷撤资,并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危机的蔓延。

启示:国家应逐步降低对出口和外资的依赖,加强本国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

及时建立国内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冲击。

三、短期资本流动过度自由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短期资本流动对亚洲国家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大量外资的短期流入迅速推高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等资产价格,但当外资流出时,资产价格则出现暴跌。

这使得金融市场陷入混乱,经济体系遭受巨大打击。

启示: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制定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政策和措施。

稳定金融市场,减少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提高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四、货币政策的误导性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了误导性,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一方面,一些国家不断降低利率以扩张经济,但这进一步刺激了经济过热和投机活动;另一方面,一些国家采取升值政策来吸引外资,但升值过快又导致了外汇储备的流失。

启示: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充分的经济数据和深入的风险评估。

关注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避免局部经济和金融泡沫的形成。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眸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眸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眸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这一事件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很快蔓延到世界各地,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018年已经过去十年,让我们回顾一下金融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反思与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的关键诱因之一是次贷危机。

2007年,由于美国长期低利率政策和金融机构利润追求的驱动,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次贷债务危机爆发。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一问题蔓延到其他国家。

2008年,经济脆弱的冰岛银行爆发危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崩溃,导致金融市场动荡。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失业率飙升成为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

世界各国政府为了挽救经济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包括降息、提供流动性支持、投资基建等等。

这些措施并不能立即解决问题,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金融危机迫使国际社会对金融体系进行反思。

一方面,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开始加强监管,防范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美国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管。

许多国家也开始着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金融业的依赖,加强实体经济的发展。

整个国际社会也开始更加关注全球经济治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试图减少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尽管过了十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复苏速度和程度不一,一些国家的经济仍然在危机的阴影下挣扎。

全球贸易战的升级和脆弱的国际金融体系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我们应该深入反思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

一方面,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防范措施。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不能过分依赖金融业。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眸让我们看到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全球经济的复杂性。

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为建立更加稳定、可持续和包容的全球经济秩序而努力。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之一危机的根源不在泰国,而在日本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之一危机的根源不在泰国,而在日本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祭之一危机的根源不在泰国,而在日本马来西亚采取反传统的政策走出了危机,但它更应该追根溯源探寻病根,采取必要的手术或苦口良药来治愈疾病马来西亚是东南亚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国内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且是世界主要的棕榈油和天然橡胶的产地之一。

作为世界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马来西亚的贸易总额占GDP的200%还多,外资银行资产在国内的银行体系中占20%以上的份额。

马来西亚还有着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记录,在1997年前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冲击。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的经济基础看上去已相当牢固。

1990年-1996年间,其GDP年均增速达到9.5%,储蓄率达到38%,同时保持着3.8%的低通胀率及3.5%的低失业率,政府财政一直盈余。

虽然马来西亚的金融体系同样是银行主导,但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在1997年已达到12%,发展状况相当不错。

马来西亚的各种外债指标也都远远优于与它共患难的邻居们,如韩国和泰国。

面对这一系列良好的指标,到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时,已经主政近16年的总理马哈蒂尔很难相信从泰国扩散出来的危机也会波及马来西亚。

为了保卫林吉特(马来西亚货币)的币值稳定,1997年7月10日,马来西亚的隔夜拆借利率一夜之间从7.5%上升到40%;中央银行也迅速卖出了12%的外汇储备。

尽管这样,央行依然发现力不从心,于是从7月14日开始任由货币自由贬值。

既然马来西亚的基础不差,按通常逻辑,货币15%至20%的贬值已经可以使市场恢复平衡,但林吉特却持续下跌了近一半。

在投机的情况下,所有的市场都会受过度打击之苦,但新兴市场的情况往往更糟。

首先,新兴市场缺乏风险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

其次,由于汇率一直很稳定,国内外的企业都毫无防备,没有结清外汇头寸。

在1986年-1997年间,林吉特的上下波动不超过5%,没人想到它会贬值48%。

第三,新兴市场的政府高官们很少有在全球金融市场工作的第一手经验,因而也很难理解市场中潜在的高风险。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眸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眸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场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由于次贷债务的迅猛增长和金融市场的过度放松监管,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并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今年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十周年,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危机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全球化进程的放缓。

许多国家都被卷入金融危机的泥潭,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进行经济调整。

全球贸易逐渐放缓,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速降低。

这导致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乏力,国际贸易的减少,迫使各国重新审视经济政策。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损害。

许多金融机构因为投资了次贷债务而陷入困境,有些甚至破产。

一些国家的政府纷纷实施救助措施来防止金融体系进一步崩溃。

这一系列措施导致了国家财政紧张,公共债务大幅增加。

为了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各国纷纷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全球金融危机加深了全球不平等问题。

在危机爆发后,全球范围内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

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更加不稳定,加剧了贫富分化的趋势。

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遭受重创,一些人群失去了工作和财富。

这导致了社会不满情绪的上升,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

全球金融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含金量的教训。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冲击,但通过及时采取措施,成功避免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冲击。

此后,中国的金融监管不断加强,金融体系更加稳健,经济增速也逐渐回升。

中国还通过实施一系列内需扩大政策来抵御外部不确定性的影响,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抗风险能力。

回顾过去的十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至今仍在努力应对其带来的后果。

危机也给各国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了金融监管,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经济将逐渐恢复并取得新的发展。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眸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眸

金融危机十周年回眸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这场危机发端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波及全球各大经济体,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已经过去了十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危机的影响和教训,还可以看到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应对危机中所做出的改革和调整。

本文将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回顾和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起因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级房贷危机。

在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爆发之前,由于住房市场的繁荣和信贷宽松的政策,美国银行开始大规模发放次级房贷,即给信用评级较低的借款人发放高风险的房贷。

这些次级房贷被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衍生产品,然后销售给全球各地的投资者。

一旦房价下跌,这些次级房贷就面临违约的风险,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出现恐慌性的抛售行为,金融机构陷入信贷紧缩和流动性危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大量的MBS和衍生产品被全球投资者持有,一旦这些产品价值下跌,全球金融市场就会受到冲击。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和金融机构破产,使得金融市场的动荡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衰退。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危机爆发后不久,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尤其是在2009年,全球范围内的失业率急剧上升,公司倒闭的数量大幅增加,国际贸易量锐减,全球经济进入了严重的衰退期。

金融危机还对各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危机爆发期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了流动性问题,甚至有一些机构面临破产的危险。

为了救市,各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包括增加流动性、资本注入、降息等,以稳定金融市场。

为了提振实体经济,各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措施,包括减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以刺激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开始在亚洲地区蔓延的一场经济危机,主要影响了东南亚的泰国、印尼、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

这场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对我们今后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金融体系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这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银行业的低效率、监管不力等。

当金融风险暴露出来时,这些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和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经济的脆弱性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关联性。

亚洲金融危机起源于泰国的金融危机,但很快蔓延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甚至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冲击。

这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的脆弱性使得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变得脆弱。

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应对全球经济的风险。

第三,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透明度对于稳定金融市场至关重要。

在危机爆发初期,一些国家的央行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抑制金融风险。

这导致了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恶化,加剧了危机的程度。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并且要保持政策的透明度,增强市场的信心。

第四,亚洲金融危机提醒我们,经济改革的重要性。

在危机之前,一些亚洲国家存在着结构性的经济问题,例如过度依赖外资、过度膨胀的房地产市场等。

这些问题在危机时期被暴露出来,并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减少对外资的依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强调了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在危机爆发前,很少有人预料到这场危机的发生,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避免危机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首先,让我们重新检讨一下1997 ̄1998年的亚洲货币危机(也称作东亚货币危机),看看它基本的源头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货币危机?另外,笔者10年前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掠夺性的投机。

掠夺性的投机当年在东亚危机里面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其实掠夺性的投机是可以双向的,就是说,卖空货币也可以,买多货币也可以。

所以它现时也有发生的可能性。

现在大家都十分关心的是会不会再有一次货币危机?在1997年6月下旬的时候,泰国的货币危机就已初露端倪。

当时泰国的中央银行已经用光了所有的外汇储备,但值得注意的是,泰铢在6月下旬还出现了小幅升值,因为泰国政府还希望能跟投机者较量一下,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而以失败告终。

亚洲货币危机中只有两种货币没有动:一种是人民币,一种是港币,东亚的其他货币都有相当幅度的下调,虽然后来恢复了一点,但是始终没有回到过原来的水平。

特别要指出的是,中国在这个危机当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时中国政府在朱镕基总理领导下,决定维持人民币汇率不变,这对中国的经济来说,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因为中国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才能让亚洲危机平稳下来,其他的经济体才能够开始复苏。

假如当年人民币贬值的话,恐怕就不得了了,其他的国家可能再继续贬值,这样的话,中国以及其他的亚洲经济体就都没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所以中国当年的这个政策非常重要。

另外,中国政府也跟好几个国家签订了外汇储备互助的协议,帮助它们的外汇市场在短时期之内恢复正常的运作。

其实经过这次危机之后,东亚国家,一般来说都对中国非常感激,因为在最关键的时刻,中国没有让人民币贬值,它们才有一个复苏的机会。

为什么当时会提出有货币危机的可能呢?1995年,在南非的一个研讨会议上———由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R.Klein)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项目(ProjectLINK)的年会,笔者第一次提出东亚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那时,笔者提出在东亚会不会有第二个墨西哥?1994年,墨西哥爆发了很严重的货币危机,但是,最后美国政府出面解决了。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当时还没有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提出了用500亿美元支持墨西哥的比索。

其实美国政府提供的500亿美元用得很少,但因为有美国政府的支持,这场危机被化解了。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要化解危机并不是一定要花钱,但是首要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外汇作为后盾。

后来笔者在1996年北京演讲时亦再次提到(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先生亦在座),东亚为什么会有可能出现货币危机,当时的韩国和印尼是最有可能有危机的,其次就是泰国和菲律宾,结果1997年就不幸应验了。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当时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它们有足够的外汇储备。

判断一个国家(地区)是否会发生货币危机,最重要是要看一个国家(地区)究竟有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如何判断储备够不够?足够的定义是什么?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能够维持一段时间(例如6个月)进口所需的外汇。

假如存在本币贬值的预期,本国(地区)的出口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会把它赚的外汇先作者简介:刘遵义,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演讲整理。

十年回眸:东亚金融危机刘遵义存在国外的银行,不调回来,这样国家的外汇储备就不会增加;而进口商为了规避汇率风险,也会提早用本币购汇来进口接下来一段时间(6个月)所需的原料和设备。

这样一来国家的外汇储备只会减少,因为在这一段预期贬值的时间内,国家的外汇储备并没有因为出口而增加,反而因为进口而减少,而这个减少是必须要用国家原有的储备来支持的。

二是到期的外债的数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里指的主要是短期(一年之内到期)的外债。

一般向银行借的债并不一定到期就需归还,即使到期也可以更新这个贷款,继续借下去。

但当国外的银行知道某个国家(地区)有可能发生外汇不足的情况时(预期货币贬值时),会要求归还在这段时间到期的外债,而不会再借出新的债。

假如外债中很大一部分是短期外债,就会有麻烦。

三是外商的证券投资(foreignportfolioinvestment),而不是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

外商直接投资的厂房、机器是固定资产,在短期内不可能撤走,因此相对来说是稳定的。

但是它投资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卖掉然后撤走。

这在中国还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资金是自由流动的,例如在泰国和香港,外资从股票和债券市场上撤出后不需任何手续就能换汇离境。

需要强调的是,证券投资不是指流量,而是指存量。

当某个外国投资者要离开时,他带走的不只是今年的投资还包括去年、前年及之前的投资,以及赚了的钱。

所以这个数字可能是很大的。

把上面提到的三个因素加起来,即6个月的进口加上一年之内到期的外债和证券投资的存量,再与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相比较,从而可以判断一个国家的储备是否足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可能的外汇需求。

当时在中国,这三项的总和与外汇储备的比例是很小的,但是其他国家的总和与外汇储备图1相关国家和地区历年短期可以流出的外币负债跟外汇储备的年度比例图2相关国家和地区历年短期可以流出的外币负债跟外汇储备的季度比例(无墨西哥)图5印度历年短期外债、长期外债和储备的对比图3中国历年短期外债、长期外债和储备的对比的比例却很大。

三项总和与储备的比例如果较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也相应的较小。

但如果较高,就容易发生危机。

所以对于货币是否贬值的预期是很重要的,但是更关键的是看一个国家(地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承受。

一家银行会不会发生挤兑现象,决定于它的存户认为银行是否有足够现金来承受所有存户的提款。

这跟一个国家(地区)的货币一样,是否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应付所有对外汇的需求?如果大家相信这个国家(地区)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外资或许不会选择撤离,而危机也因此不会发生。

我们将这个比例称为LL比例(LiquefiableLiabilitiesRatio),墨西哥在1994年的时候,LL比例接近2500%,也就是说能够撤离的外汇是储备的20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危机发生是必然的。

如果这个数据不能说明问题,可以看一下韩国。

在1997年,韩国的比例超过500%,就是说能够撤离的外汇是储备的5倍以上。

假如真的要有事情发生的话,超过80%的人会拿不到外汇。

有这个预期的话,大家都会抢先选择离开,危机自然就发生了。

当时中国是很稳定的,基本不会出问题。

因为短期能出去的外汇不多,虽然当年的储备比现在少得多,但是当年能出去的外汇也比今天少得多。

中国的外债结构,一直是长多于短。

但从2000年开始,短期外债持续增加,现时已超过长期外债了。

时到今日,中国的外汇储备非常高,完全有能力应付所有国内外的外汇资金需求。

但为什么近几年中国的短期外债在持续增加?中国其实不需要再借外债,即使有外汇资金需求也应去银行借,而不是借外债。

可能是中国很多企业也预期人民币会升值,所以它们从外国借了短期外汇资金,再通过各种途径把外汇资金调回中国变成人民币,买国内的股票和不动产,等待升值。

不过这样做绝对是不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的。

在1996年和1997年的时候,泰国短期外债还没有加上进口的需求就已经超过外汇储备,发生危机是必然的。

2005年泰国的外汇储备远远超过短期的外债,这里不需要考虑长期的外债,因为长期外债暂时不要还,并不会给外汇储备带来压力。

印度历年短期外债、长期外债和储备的对比是比较奇特的。

短期外债基本上没有,但国家的外汇储备早年并不多,虽然最近也有显著增加。

很明显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的危机以后印度只有很少的短期外债。

外汇储备的另一个作用是充当国际交易的媒介,即通常说的流动资金。

10年前,中国贸易都要支付美元。

现在,其实很多人都愿意接受人民币。

国际贸易一般都是要用美元来交易,所以说美元是交易的一个媒介。

因此外汇储备的数量应该跟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的规模成比例。

进口和出口都需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

所以近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也跟中国国际贸易大幅度增加有直接的关系。

货币危机发生也有一些微观的因素。

例如贷款的比例不对称,用短期的贷款做长期的投资,货币币种的不对称(比如借外币的贷款,但是没有外币的收入),债务对资本金比例过高等。

债务对资本金比例过高本身并不会引起货币危机(如果不借外债的话),但是如果借外债的话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日本经济的不景气从1990年开始至今也有很多年。

但是并未造成货币危机,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债务绝大部分是内债,即使日本银行也存在诸多例如不良贷款的问题,但因为基本上都是内债,这就不会引发货币危机。

其实亚洲危机的发生并不全是由政府造成的。

因为这些债务很大一部分都不是政府债务,而是企业跟国外银行之间的债务。

但是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只有政府承认这些债务是国家债务,它们才会施予援手。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护外国银团的利益的。

外国银团借钱给韩国、泰国的企业,这是私人的交易,但如果这些企业不能还钱,国外银行会蒙受很大的损失。

所以它们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逼迫东亚的政府承认这些债务是国债!这跟墨西哥不一样,墨西哥的外债是政府借的债,不是企业借的债。

其实在韩国、泰国,大部分都是私人企业借的债。

外国的银行认为借钱如果出了事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解决,总是不会吃亏,所以会比较轻易地借款给这些国家的企业。

这在拉丁美洲出现债务危机时也是如此。

双向的掠夺性投机掠夺性的投机是东亚危机里的一个重要因素。

索罗斯(GeorgeSoros)1990年也成名于此。

他在自己的一本书里介绍如何跟英格兰银行角力。

他采用的方法其实是很容易明白的经济原理。

如果他卖空英镑,英格兰银行为了维持英镑的汇率,就必须用国家外汇可能是美元来购买抛出的英镑。

他一边在市面上借英镑卖空,英格兰银行在另一边收购,此时市面上流通的英镑就会越来越少,银根就会紧缩起来,紧缩的时候市面的利率就会上去。

假如有债券的话,利率上升,价格就会下降。

索罗斯在卖空英镑的同时又卖空债券,这样他总是能赚一边或者赚两边。

假如英格兰银行为了维持汇率不变,利率肯定会上升,债券价格会下降。

下降的时候他再把债券补回来。

假如汇率下降,他也可以把卖空的英镑补回来。

结果英格兰银行的汇率没有维持好,债券的利率也上升了。

那次的投机让他赚了10亿美元上下。

其实这种投机在亚洲货币危机时也常见。

东亚虽然没有债券,但是有股票,其实和债券是一样的,利率上升,股票价格就会下降。

所以投机者在香港和其他地方,到处卖空股票,卖空股票指数的同时卖空货币。

这就是“掠夺性投机”。

图6是香港利率和股市指数的关系。

每一次投机者卖空港币的时候,金管局买进,市面银根便紧缩,利率上升,股市就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