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在重要他人影响目标追求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合集下载

依恋与情绪调节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依恋与情绪调节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依恋与情绪调节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依恋是指人类在早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情感纽带,主要与亲密关系形成及维持有关。

情绪调节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管理和调节个体的情感状态。

依恋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们的依恋模式会对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并介绍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

一、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依恋与情绪调节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早期的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的方式和效果。

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能够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他们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并积极面对困难。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往往采取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

此外,依恋还会调节个体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成年人与自己亲密的人分离时,会引发负性情绪,而与其重逢又能够带来正性情绪。

二、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1.影响情绪识别能力依恋对于个体的情绪识别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早期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对情绪表达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绪表达,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存在情绪识别的障碍。

这会影响他们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理解,从而影响情绪调节的效果。

2.影响情绪表达方式依恋对个体的情绪表达方式也有影响。

早期依恋关系对个体的情绪表达方式进行塑造和建构。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在情绪表达上存在困难,他们往往会选择隐瞒自己的情感,抑或采取消极的情绪表达方式,例如攻击他人或自我伤害。

3.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依恋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压力。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更容易采取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逃避问题、酗酒等。

这些消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可能会加剧负面情绪的体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4.影响情绪安全感依恋还与个体的情绪安全感密切相关。

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依恋类型则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

本文将探讨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

一、安全型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互动丰富的人际关系。

他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信任感,能够理解和接受他人的需要,同时也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种积极的交往方式有助于建立亲密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安全型依恋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更容易表达爱和关怀,能够给予他人温暖和支持。

他们也更乐于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使得人际交往更加开放和坦诚。

这种积极的互动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稳定性。

二、回避型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回避型依恋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倾向于回避或避免亲密接触。

他们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对他人的行为也比较冷漠和疏离。

这种回避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不稳定。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对承诺和亲密关系感到焦虑,他们害怕依赖于他人或被他人依赖。

这种焦虑可能会导致他们保持情感上的保留,使得人际交往缺乏深度和丰富性。

他们也不太愿意探索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常常选择避免或逃避可能引起不适的情境。

三、焦虑型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担心失去亲密关系的强烈焦虑。

他们常常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肯定,对他人的行为和态度过分敏感,并且容易产生猜疑和不安。

这种强烈的焦虑情绪可能对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和和谐度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型依恋的人通常会表现出过分的情绪需求,他们需要他人的关心和安抚来缓解焦虑。

这种依赖性可能会让人际关系的平衡和公平性受到挑战,同时也增加了与这类依恋者相处的压力和困难。

结论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安全型依恋的人往往能够建立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享受良好的沟通和情感支持;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会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焦虑型依恋的人则常常表现出过度依赖和焦虑,对人际关系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多因素实验设计案例

多因素实验设计案例

实验前的准备——主试、记录员明确实验目的和程序,操作练习,标准化
4.3实验因素的操作定义
积极态度 / 消极态度
任务前一次性的言语指导 / 任务中不断的言语指导
4.4创设实验情景
情境1:积极态度 + 一次言语指导 情境2:积极态度 + 多次言语指导
情境3:消极态度 + 一次言语指导
情境4:消极态度 + 多次言语指导
2.被试同质性检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教师评定问卷》 3.实验材料——红豆、绿豆,两个盒子 4.实验设计与程序 4.1实验设计
3 × 2 × 2
(年龄×教师态度×言语指导方式)
研究方法
4.2实验程序
主试的选择——12名教师(工作年限2年以上) 记录员的选择——4名研究生
预实验——10人
发现不利因素,控制无关变量
讨论
• 3~6岁幼儿坚持性的发展具有年龄特征 • 教师的态度表现对3~6岁幼儿坚持性的发展影响存在差异 • 教师的言语指导方式对3~6岁幼儿坚持性的发展影响存在差异
结论
1. 3~6岁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且4/5岁时坚持性发展 的转折期; 2. 3~6岁幼儿坚持性受教师的态度影响显著,积极态度影响大于消极态度; 3. 任务过程中多次言语指导的影响效果明显优于一次言语指导; 4. 教师积极态度下,多次言语指导对坚持性产生最积极的影响。
3.3研究工具——学习目标承诺量表 3.4研究程序——重要他人启动—完成目标承诺测量 3.5研究结果——学业相关重要他人启动组:37.29
学业无关重要他人启动组:32.00
控制组:
28.40
3.6研究结论——学业相关重要人物可以增加个体对相关目标的承诺

依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依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依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青少年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对于塑造他们的个性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依恋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关系,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一、安全依恋对自尊和自信的促进安全依恋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信任和依赖,并且相信他人会在需要时给予支持和保护。

对于青少年来说,建立安全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给予他们稳定和安全的情感基础,增强他们对自身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当青少年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他们会感到被重视和接纳,从而培养了良好的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认知。

二、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青少年期常常伴随着情绪波动和挑战,他们面临成长和独立的压力,同时也需要逐渐与父母和同伴建立独立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依恋关系的质量对于他们的情绪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安全依恋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有效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相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可能会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和情感问题的发展。

三、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依恋关系对于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的基础,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安全依恋关系培养了他们与他人的信任和沟通能力,有助于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相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比如过度依赖他人或难以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

四、依恋对自我调节和决策能力的影响在青少年期,个体逐渐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而安全依恋关系能够提供给青少年情感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调节和决策的能力。

通过父母或其他依恋对象的积极支持和指导,青少年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从而塑造他们的自我调节和决策能力。

总结起来,依恋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十分重要。

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自尊、自信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与他人的健康互动和人际关系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调节和决策能力。

依恋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依恋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依恋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依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需求,对情绪调节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与主要依赖对象的情感关系将决定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建立和发展。

本文将通过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揭示依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

一、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密关系中的关键经验将深刻地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

主要依赖关系(通常是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质量决定了个体感知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方式。

1. 安全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安全依恋是依恋理论中最为健康的一种依恋类型。

在安全依恋中,个体相信自己能够寻求和得到支持、安慰和指导。

这种依恋类型的个体通常能够有效应对自身情绪,积极应对压力和困难。

2. 不安全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相对于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

焦虑依恋的个体会过分担心失去依赖对象的关注和支持,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和难以调节的情绪。

而回避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避免情感接触,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关注,导致情绪难以得到有效的调节。

二、促进依恋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健康发展尽管早期的依恋经验对情绪调节能力有重要影响,但个体可以通过后期的经验和努力来改善和促进健康的依恋和情绪调节能力。

1. 建立支持性关系建立稳固的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健康依恋和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关键。

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个体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应对和调节情绪。

2. 培养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是健康情绪调节的基础。

个体需要学会准确地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有效地表达和沟通情绪。

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情绪教育和培训来实现。

3. 学习积极应对策略积极应对策略是健康情绪调节的关键。

个体应当学会应对压力、挫折和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以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增强正面情绪。

4. 寻求专业支持对于存在严重依恋和情绪调节问题的个体,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个体深入了解自身的依恋和情绪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支持。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与调适技巧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与调适技巧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与调适技巧恋爱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且复杂的一种。

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幼年时期形成的对他人的情感依赖和信任方式,它对恋爱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并探讨一些调适技巧来改善恋爱关系。

1. 依恋模式的定义和分类依恋模式是在早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互动的经历中形成的,通常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恐惧型。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能够积极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回避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常常对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冷漠。

焦虑型依恋者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不安全感,恐惧型依恋者则表现出对他人的恐惧和回避。

2.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依恋模式会对个体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和反应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人的依恋样式会影响他们与伴侣的亲密关系程度、沟通方式、冲突处理方式等方面。

例如,安全型依恋者通常有更健康的恋爱关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对方的需求,处理冲突更为成熟。

而焦虑型和恐惧型依恋者则常常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嫉妒心理等问题,这可能会导致恋爱关系的不稳定和不满。

3. 调适技巧改善恋爱关系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模式是改善恋爱关系的第一步。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调适依恋模式:(1)沟通与理解: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一个健康恋爱关系的基础。

通过倾听和理解伴侣的需求和感受,双方可以更好地满足彼此的需要,并减少冲突和误解。

(2)接纳和支持:无论对方的依恋模式如何,都需要尊重和接纳对方。

给予彼此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可以帮助建立更为亲密和稳定的恋爱关系。

(3)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依恋模式极端的个体,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专业人士可以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帮助个体改善依恋模式,并改善恋爱关系。

4. 总结依恋模式是恋爱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会对个体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和反应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模式,并通过沟通、接纳和支持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可以改善恋爱关系,建立稳定而健康的亲密关系。

发展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

发展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依恋是对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并维持亲密关系的一种心理模式的研究。

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爱因斯沃斯基提出,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对依恋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发展。

本文将对发展心理学依恋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探讨。

1. 依恋:依恋是指一种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的情感和行为系统。

它是人类天生的,从婴幼儿期开始形成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发展。

依恋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还与人际关系、情感调节能力、自我认同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

2. 依恋样式: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形成和维持亲密关系时,往往展现出三种不同的依恋样式: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有信任和亲密的感觉,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能更好地处理关系中的冲突和问题。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往往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常常独立自主,不情愿展示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可能经常试图独自解决问题。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和担忧,他们经常需要他人的确认和接受,担心被抛弃或背叛,常常需要他人的关注和反馈。

3. 依恋对生活的影响:依恋对个体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能享受稳定的亲密关系、稳定的情感和较低的心理压力,并在面临挑战时更具弹性和适应力。

相反,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依恋往往导致个体的心理困扰、人际关系紧张和情绪不稳定。

此外,依恋还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情绪调节紧密相关。

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情感,有稳定的自我认同和较佳的情绪调节能力。

而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依恋往往伴随着自我怀疑、情感不稳定和自我认同的问题。

4. 依恋的形成与发展:依恋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始于婴幼儿期,随着个体成长和亲密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早期婴幼儿期,主要依靠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满足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建立起基本的依恋关系。

理解依恋关系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理解依恋关系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理解依恋关系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依恋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和情绪连接,尤其是在早期的家庭环境中形成并发展。

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依恋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依恋关系对个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制。

一、安全依恋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安全依恋是指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及对他人的依赖和支持的感知。

安全依恋的形成依赖于早期家庭环境的关爱和依恋样式。

安全依恋对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在安全依恋的基础上,个体能够更加积极地理解和认知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着正确的认知,更容易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2. 发展健康的情感表达与处理能力: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具备较高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

他们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且能够适当地处理和应对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情感的互动和共享。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安全依恋的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容易建立稳定且互惠的人际关系。

他们能够表现出关心和关爱他人的行为,更容易建立起深入和亲密的友谊和伴侣关系。

4. 应对挑战和逆境的能力:安全依恋的个体具备较强的应对压力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他们更加自信和乐观,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表现,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二、不安全依恋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负面影响与安全依恋相反,不安全依恋包括焦虑依恋和回避依恋,对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 焦虑依恋:焦虑依恋的个体对于他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存在着持续的担忧和不安。

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有着较低的信心,常常需要他人的批准和认可。

这种依恋样式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限制了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2. 回避依恋:回避依恋的个体常常试图避免与他人建立亲近的关系,并表现出不信任和冷漠的行为。

依恋与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依恋与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依恋与情绪调节的重要性情绪调节是我们应对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难的关键能力,而依恋则是对于情绪调节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因素。

依恋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一种现象,它对于个体的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培养健康的依恋关系以提升情绪调节的能力。

一、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依恋模式是在早期儿童期发展形成的,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互动建立起来。

而这种依附关系会在成年后延续并对情绪调节产生影响。

安全依恋者通常能够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因为他们在儿童期建立的安全依赖关系使他们有了更加安全和可预测的心理基础,从而更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情绪问题。

相比之下,不安全依恋者往往面临着情绪调节的困境。

焦虑型依恋者常常对自己的情绪感到不安全和不满足,容易出现过度依赖他人来平衡情绪的行为。

而回避型依恋者则倾向于避免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这样会使他们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

二、依恋与情绪调节紧密相连,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情绪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安全感,使个体更有信心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在遇到焦虑、沮丧等消极情绪时,依恋伴侣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调节情绪,缓解负面情绪的影响。

2. 自我认知:依恋关系对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感,从而提高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应对能力。

3. 行为调节:依恋关系可以对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产生调节作用。

通过依恋伴侣的支持与指导,个体更有可能采取积极健康的应对策略来面对挑战和压力,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三、培养健康的依恋关系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为了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培养健康的依恋关系。

1. 建立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是培养健康依恋的基础。

可以从亲密关系中寻求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增强情绪的调节与缓解消极情绪的能力。

2. 培养情感表达技巧:良好的情感交流和表达技巧是建立健康依恋关系的关键。

依恋与情绪调节的能力

依恋与情绪调节的能力

依恋与情绪调节的能力依恋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依恋理论和情绪调节的角度,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依恋理论概述依恋理论是以婴儿和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根据依恋理论,婴儿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关系,对其后的人际关系和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依恋类型主要分为安全型、不安全型和混乱型。

安全型依恋表示个体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有信任、依赖和支持的能力。

不安全型依恋则表明个体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存在拒绝、依赖或者冷漠的情感表达。

混乱型依恋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产生混乱或矛盾的情感表达,常常表现为恋爱的忽冷忽热。

二、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1. 依恋与情绪认知依恋类型与情绪认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准确的情绪认知能力,能够准确辨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表达,并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

而不安全型和混乱型依恋的个体在情绪认知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常常无法准确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导致情感交流的不畅和情绪调节的困难。

2. 依恋与情绪表达依恋类型对个体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主动寻求他人的支持和理解。

他们具备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及时寻求适当的情绪支持。

而不安全型和混乱型依恋的个体常常倾向于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调节策略,无法有效应对困扰自己的情绪,导致情绪问题的积累和沉淀。

3. 依恋与情绪压力应对依恋类型与个体应对情绪压力的能力也存在关联。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情绪压力,通过寻求他人的支持和理解来缓解压力。

他们能够通过有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减轻压力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而不安全型和混乱型依恋的个体则常常无法有效地应对情绪压力,缺乏适当的情绪支持和调节策略,导致情绪积累和负面情绪的增加。

三、促进依恋和情绪调节的能力发展1. 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促进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至关重要。

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

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

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依恋模式是指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连接方式。

它源于婴儿时期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互动经验,并在成年后对个体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依恋模式不仅影响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和亲密感,还与人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深入研究该领域的相关文献。

1. 介绍依恋模式和情绪调节能力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特定方式,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

它主要有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情绪调节能力则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和应对的能力。

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适应变化。

2. 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安全依恋模式通常与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关。

这种模式中,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有较好的认知,并且能够寻求和提供支持。

他们能够积极面对情绪,更好地应对压力。

相比之下,回避依恋模式与较差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关。

回避依恋者常常回避亲密关系和情感表达,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缺乏认知。

这会导致他们在情绪面前产生冷漠和逃避的行为,从而影响情绪调节。

焦虑依恋模式常与情绪调节困难相关。

焦虑依恋者通常对亲密关系持不安全的态度,容易感受到担忧和紧张。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较难调节,往往表现出过度焦虑和情绪不稳定。

3. 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研究进一步探索了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心理机制和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安全依恋模式与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大脑区域密切相关,这些区域与情绪调节和情感处理有关。

而回避依恋模式则与杏仁核和海马体等结构异常连接,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困难。

心理机制方面,安全依恋模式通常与较高的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相关。

这种模式下的个体更有意识地思考并改变情绪,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挑战。

相反,回避依恋模式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可能来自于早年关系中的创伤和忽视。

4. 应用和干预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为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学生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气质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气质的调节作用

第44卷第2期2021年3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n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V o l .44 N o .2M a r . 2021D O I :10.16216/j.c n k i .l s x b w k .202102024收稿日期:2020-08-26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 儿童自发性情绪调节的神经可塑性及其促进 (W Z 2019001)作者简介:刘 文(1965-),女,北京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㊂大学生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气质的调节作用刘 文, 张嘉琪, 王 瑞, 秦梦嫄(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 要:探讨大学生依恋对其情绪调节的影响,并考察气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㊂随机选取29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情绪调节问卷“‘成人外部行为特征 气质调查表“分别测量大学生依恋关系㊁情绪调节及其气质水平㊂结果表明:依恋焦虑对认知重评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依恋回避对认知重评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敏捷性能够正向调节依恋焦虑与认知重评的关系,耐受性能够正向调节依恋回避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情绪反应性能够负向调节依恋焦虑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气质在大学生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㊂关键词:依恋;气质;情绪调节;大学生中图分类号:B 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21)02-0024-07一㊁引 言依恋是个体与生活中某个特定对象之间的强烈情感联系,是一种本能反应的结果,是个体寻找某个依恋对象并与之保持长久情感联结的一种倾向,这个依恋对象会同时在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给予其稳定的安全感[1]㊂依恋理论表明,依恋的个体差异是照护互动的结果,在童年期个体与父母形成的依恋模式会成为其以后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人际交往关系的原型[2]㊂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依恋的对象会逐渐从父母转移至朋友和恋人㊂个体与依恋对象的情感联结会影响其在不同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与行为[3]㊂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自愿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4]㊂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有选择地采用情绪调节策略,在生理反应㊁主观体验㊁表情行为等方面做出改变㊂G r o s s 认为主要有五种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是其中既能减少情绪反应又是最常用且最有价值的两种㊂认知重评是一种比较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从更加正向积极的角度对出现的负性情绪重新进行评价㊂相反,表达抑制则是一种较为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需要个体进行自我控制来对正在或即将经历的情绪反应进行抑制或控制[5]㊂因此,情绪调节在个体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功能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6]㊂依恋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情绪调节机制,情绪在依恋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㊂依恋系统主要存在于个体应对威胁㊁恢复情绪平衡的过程中,它的激活和对亲密关系的寻求是个体在情绪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并在个体酝酿情绪反应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㊂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对象的支持和情绪的可用性对个体的情绪调节有很大影响[7]㊂不同依恋风格的个体会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并由此产生不同的适应结果㊂安全依恋的个体对情绪的理解和调节能力更高,其在情绪控制能力方面更具有优势[8]㊂安全依恋的个体会采取更为适应的情绪调刘文等:大学生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气质的调节作用25节策略,如通过寻求支持或解决问题来应对,以及调节诸如愤怒和悲伤等情绪去减缓痛苦以完成良好适应[9]㊂相反,不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可能出现情绪调节缺陷以及适应不良等问题[10]㊂高依恋焦虑的个体容易沉浸在对以往积极的依恋经历的回忆中;而高依恋回避的个体则更倾向于通过去激活的情绪调节策略抑制依恋系统的激活[11]㊂鉴于亲子依恋和情绪调节在个体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㊂气质是由个体反应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来的,主要取决于有机体的生物因素,其动力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㊂斯特里劳认为,反应的外部特征包括行为的时间特征和能量特征[12]㊂行为的时间特征包括敏捷性和坚持性,能量特征包括感觉敏感性㊁情绪反应性㊁耐受性和活动性㊂气质调节理论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气质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㊂在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气质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3]㊂气质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密切,气质的部分维度是个体情绪调节发展的基础[14]㊂也有研究发现,气质的不同维度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有着不同的影响[15]㊂G r o h等人通过元分析发现,个体的气质特征,特别是其中关于情绪调节的特质与其依恋质量有关㊂依恋和气质都是个体行为㊁认知和情感差异的前因和基础[16]㊂因此,研究者认为,在个体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中,气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㊂综上所述,以往对于成人依恋㊁气质和情绪调节的两两因素间关系的研究比较丰富,但鲜有研究考察成人依恋和气质与情绪调节的具体内部关联,即个体不同气质和依恋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情绪调节的影响㊂因此,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大学生依恋对其情绪调节的影响,以及气质在其中的调节作用㊂二㊁研究方法(一)被试随机选取辽宁省综合类㊁理工类㊁师范类共9所院校中的300名本科生作为被试㊂剔除无效被试,例如多选㊁漏选或者全部题目选择同一选项的被试(只要三个问卷或量表中有一个不符合要求即视为无效),最终得到292名大学生作为有效被试㊂其中,男生139人(占48%),女生153人(占52%);大一57人,大二54人,大三78人,大四103人;年龄范围为18~24岁(M=21,S D=1.54)㊂(二)研究工具采用B r e n n a n等人编制㊁李同归等人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17]㊂该量表包括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㊂依恋回避是指个体亲近和依赖他人时会感觉不自在;依恋焦虑是指个体害怕被他人拒绝和抛弃㊂该量表由36个项目组成,回避和焦虑分量表各半,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方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4和0.89㊂采用王力等人修订的‘情绪调节问卷“[18]㊂该问卷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方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9和0.77㊂采用L i u等人修订的中文版‘成人外部行为特征 气质调查表“[19]㊂该量表以斯特里劳的气质调节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测量学的方法修订,共包含六个维度(敏捷性㊁坚持性㊁感觉敏感性㊁情绪反应性㊁耐受性和活动性),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9~0.78之间㊂三㊁研究结果(一)共同方法偏差效应检验本研究中使用的测量工具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情绪调节问卷“‘成人外部行为特征 气质调查表“,均由被试自行填写,这可能会导致在研究中出现共同方法偏差效应㊂因此,首先通过H a r m a n 单因素检验方法来检验本研究的共同方法效应[20]㊂结果表明,在未进行旋转的情况下共提取了10个主成分因子,其中第一个主成分共解释总方差变异的26.15%(小于40%),由此表明在本研究中没有出现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㊂(二)初步分析以性别㊁年龄为协变量,对依恋㊁气质和情绪调节各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各变量的平均数㊁标准差及相关系数见表1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依恋与情绪调节具有显著26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第44卷相关关系㊂其中,依恋回避与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㊁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与认知重评呈显著正相关㊁与表达抑制呈显著负相关㊂依恋与气质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依恋回避与敏捷性㊁活动性和感觉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与敏捷性㊁耐受性和感觉敏感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坚持性和情绪反应性呈显著负相关㊂气质与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认知重评与敏捷性呈显著负相关,与耐受性呈显著正相关;表达抑制与敏捷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情绪反应性呈显著正相关㊂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㊁标准差及相关系数(N =292)变量M ʃS D 12345678910154.01ʃ17.11 270.02ʃ19.410.133*324.72ʃ5.35-0.135*0.167**422.02ʃ4.670.377***-0.253***0.426*** 510.60ʃ3.460.090-0.253***0.0590.206***63.58ʃ3.350.1150.270***-0.142*-0.135*-0.289*** 75.60ʃ4.31-0.0450.219***0.118*-0.058-0.359***0.259***824.04ʃ4.760.274***-0.038-0.0650.0850.0590.240***-0.074 95.73ʃ3.550.120*0.202**-0.049-0.0330.0510.427***0.0830.1051013.27ʃ4.29-0.016-0.316***0.0300.191**0.493***-0.504***-0.515***-0.240***-0.145*注: 1 代表 依恋回避 , 2 代表 依恋焦虑 , 3 代表 认知重评 , 4 代表 表达抑制 , 5 代表 坚持性 , 6 代表 敏捷性 , 7代表 耐受性 , 8 代表 活动性 , 9 代表 感觉敏感性 , 10 代表 情绪反应性 ;*p <0.05,**p <0.01,***p <0.001;下同 (三)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与年级差异认知重评在性别上的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t (290)=2.111,p <0.05,即男㊁女生在认知重评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认知重评显著高于男生㊂表达抑制在性别上的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t (290)=2.342,p <0.05,即男㊁女生在表达抑制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表达抑制显著高于女生㊂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年级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认知重评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F 1(3,288)=2.285,p >0.05;表达抑制在年级上也无显著差异,F 2(3,288)=0.745,p >0.05㊂即情绪调节在年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㊂(四)气质在大学生依恋对情绪调节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以大学生依恋各维度为自变量,以情绪调节各维度为因变量,以气质各维度为调节变量,分别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气质对依恋和情绪调节关系的调节作用㊂对自变量依恋和调节变量气质分别进行中心化处理㊂模型第一层进入大学生的性别和年级,第二层进入依恋㊁气质,第三层进入依恋与气质的交互项,将情绪调节作为因变量,预测变量的进入方式全部采取E n t e r 方式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敏捷性在依恋焦虑和认知重评的关系中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见表2)㊂如表2所示,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变量后,依恋焦虑对认知重评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敏捷性对认知重评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敏捷性对依恋焦虑与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㊂表2 敏捷性㊁依恋焦虑和认知重评的回归分析(N =292)模型层预测变量认知重评βΔR 2R 2第一层性别0.187**年级0.206**0.054***0.054第二层依恋焦虑0.202**敏捷性0.188**0.054***0.107第三层依恋焦虑*敏捷性0.129*0.016*0.124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敏捷性的具体调节作用,采取K -M e a n s 聚类分析方法将敏捷性划分为高㊁低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㊂聚类分析刘 文等:大学生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气质的调节作用27结果显示,高㊁低敏捷性组人数分别为106㊁186㊂对气质敏捷性得分在高㊁低组上进行t 检验,结果表明,高分组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t (290)=24.326,p <0.001㊂对敏捷性调节作用进行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高敏捷性组而言,依恋焦虑能够显著正向地预测认知重评,B =0.210,t =2.194,p <0.05;对于低敏捷性组而言,依恋焦虑也能够显著正向地预测认知重评,B =0.179,t =2.473,p <0.05㊂即依恋焦虑能够显著正向地预测认知重评,但对高敏捷性的个体而言,依恋焦虑对认知重评的影响更大,敏捷性在依恋焦虑与认知重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㊂图1 敏捷性对依恋焦虑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耐受性在依恋回避和认知重评的关系中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见表3)㊂如表3所示,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变量后,依恋回避对认知重评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耐受性对依恋回避与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㊂表3 耐受性㊁依恋回避和认知重评的回归分析(N =292)模型层预测变量认知重评βΔR 2R 2第一层性别0.187**年级0.206**0.054***0.054第二层依恋回避-0.121*耐受性0.1100.027*0.081第三层依恋回避*耐受性-0.143*0.020*0.100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耐受性的具体调节作用,采取K -M e a n s 聚类分析方法将耐受性划分为高㊁低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㊁低耐受性组人数分别为183㊁109㊂对耐受性得分在高㊁低组上进行t 检验,结果表明,高分组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t (290)=3.451,p <0.01㊂对耐受性调节作用进行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高耐受性组而言,依恋回避能够显著负向地预测认知重评,B =-0.243,t =-3.367,p <0.01;对于低耐受性组而言,依恋回避无法预测认知重评,B =0.008,t =0.078,p >0.05㊂因此,耐受性在依恋回避与认知重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㊂图2 耐受性对依恋回避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还发现,情绪反应性在依恋焦虑和认知重评的关系中表现出负向调节作用(见表4)㊂如表4所示,在控制了性别和年级这两个变量后,依恋焦虑对认知重评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绪反应性对依恋焦虑与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㊂表4 情绪反应性㊁依恋焦虑和认知重评的回归分析(N =292)模型层预测变量认知重评βΔR 2R 2第一层性别0.187**年级0.206**0.054***0.054第二层依恋焦虑0.176**情绪反应性0.0860.028*0.081第三层依恋焦虑*情绪反应性-0.115* 0.013*0.094 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情绪反应性的具体调节作用,采取K -M e a n s 聚类分析方法将情绪反应性划分为高㊁低组,进行简单斜率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㊁低情绪反应性组人数分别为105㊁187㊂对情绪反应性得分在高㊁低组上进行t 检验,28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第44卷结果表明,高分组的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t (290)=-21.031,p <0.001㊂对情绪反应性调节作用进行简单斜率检验表明:对于高情绪反应性组而言,依恋焦虑无法显著预测认知重评,B =-0.0061,t =-0.621,p >0.05;对于低情绪反应性组而言,依恋焦虑显著正向地预测认知重评,B =0.239,t =3.354,p <0.01㊂即情绪反应性在依恋焦虑与认知重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㊂图3 情绪反应性对依恋焦虑和认知重评关系的调节作用四㊁讨 论(一)大学生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依恋各维度与情绪调节各维度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㊂其中,依恋回避与认知重评呈显著负相关,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与认知重评呈显著正相关,与表达抑制呈显著负相关㊂这可能是因为依恋回避的个体通常有被依恋对象拒绝过的经历,因而个体将情绪抑制发展成为自己的一种策略,以此来避免被他人排斥[10]㊂高依恋回避的个体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信任感不足,因此他们通常会对他人压抑自己的情绪,在调节自己情绪的过程中也会更倾向于采用抑制的方式[21],使自己与他人保持距离,从而避免潜在的冲突㊁拒绝或失望㊂因此,高依恋回避个体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㊂而高依恋焦虑个体害怕被抛弃和拒绝,他们希望通过使用有效策略来展示他们的情绪,并提高他们对他人支持的要求㊂所以他们会通过调整自身的认知进行积极的情绪调节,以此来吸引他人的注意㊂因此,高依恋焦虑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㊂(二)大学生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与年级差异研究发现,在情绪调节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㊂具体而言,男㊁女生在认知重评上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认知重评显著高于男生;在表达抑制上也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表达抑制显著高于女生㊂该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即女生倾向于使用社会支持和认知控制等策略进行情绪调节,而男生则更倾向于使用回避或被动等策略来进行情绪调节[22]㊂本研究还发现,情绪调节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此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㊂前人研究发现,19~29岁成人组在使用情绪调节策略方面并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23]㊂在本研究中四个年级的大学生被试年龄集中在18~24岁之间,此阶段个体情绪调节的发展处于稳定的时期,因此一般情境下其情绪调节使用策略没有显著的差别[24]㊂(三)气质对大学生依恋和情绪调节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依恋焦虑㊁敏捷性均能够正向预测认知重评,且敏捷性在依恋焦虑和认知重评的关系中表现出调节作用:相比于低敏捷性个体,高敏捷性个体的依恋焦虑对其认知重评的影响更大;高敏捷性个体能够保持较高节奏的活动,具有反应灵活性㊂因此,高敏捷性能够促进依恋焦虑个体更多地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来进行情绪调节,从而吸引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缓解自身焦虑感[25]㊂结果还表明,依恋回避能够显著负向地预测认知重评,耐受性在依恋回避和认知重评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在高耐受性群体中,低依恋回避个体比高依恋回避个体更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而在低耐受性群体中,高㊁低依恋回避个体在认知重评上没有显著差异㊂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高耐受性个体通常其情绪较为稳定,也较容易平复㊂低依恋回避个体会采用更多的问题解决策略[26],而高依恋回避个体则会更多地对负性情绪采用抑制策略[27]㊂因此,在高耐受群体中,低依恋回避个体会更倾向于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来缓解自身的不安全感;而低耐受性个体情绪不稳定,会伴随较高的唤醒度,这无疑会减少低依恋回避个体对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因此,对低耐受性个体而言,依恋回避对认知重刘文等:大学生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气质的调节作用29评的影响并不显著㊂此外,研究还发现,情绪反应性在依恋焦虑与认知重评关系之间具有调节作用㊂在高情绪反应性群体中,两者关系无显著差异;而在低情绪反应性的群体中,高依恋焦虑个体的认知重评显著高于低依恋焦虑个体㊂高情绪反应性个体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表现为高情绪感受性和低情绪耐受性㊂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情绪反应性增加了低依恋焦虑个体的不安全感和焦虑,从而导致两组被试的认知重评没有显著的差异㊂而低情绪反应性群体的情绪较为稳定,通常能够在高强度刺激的环境下做出合理反应㊂有研究表明,低情绪反应性个体会较少地关注负性事件中消极的一面[28],且在应对压力或消极情境时会较多地使用有成效的应对策略[29]㊂因此,低情绪反应性对依恋焦虑与认知重评之间的正向预测关系具有增强作用㊂五、结论气质在大学生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㊂其中,敏捷性在依恋焦虑对认知重评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耐受性在依恋回避对认知重评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情绪反应性在依恋焦虑对认知重评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㊂参考文献:[1]B OW L B YJ.A t t a c h m e n ta n dl o s s:r e t r o s p e c ta n d p r o s p e c t[J].A 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o r t h o p s y c h i a t r y,1982,52:664-678.[2]B OW L B YJ.A t t a c h m e n t:a t t a c h m e n ta n d l o s s[M].N e w Y o r k, N Y:B a s i cB o o k s,1969:75-86.[3]杨青青,胡娜,陈旭,等.恋人亲密情景下的回避型与安全型依恋个体情绪调节电生理差异[J].心理学报,2018,50(3): 306-316.[4]G R O S S J J.A n t e c e d e n t a n d r e s p o n s e-f o c u s e d 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d i ve r g e n t c o n s e q u e n c e sf o r e x p e r i e n c e,e x p r e s s i o n,a n d p h y s i o l og y[J]. J o u r n a l 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 s o c i a l p s y ch o l o g y,1998,74:224-237.[5]G R O S SJ J,T HOM P S O N R A.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c o n c e p t u a lf o u n d a t i o n s[M]ʊG R O S SJ J.H a n d b o o ko f e m o t i o nr eg u l a t i o n. N e w Y o r k:G u i f o r dP r e s s,2007:3-24.[6]A HM E T O G L U E,I L D I Z GI,A C A RI H,e ta l.C h i l d r e n s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a n da t t a c h m e n t t o p a r e n t s:p a r e n t a l e m o t i o n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a s am o d e r a t o r[J].S o c i a l b e h a v i o r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2018,46(6):969-984.[7]B R UMA R I U L E.P a r e n t-c h i l da t t a c h m e n ta n de m o t i o nr e g u-l a t i o n[J].N e wd i r e c t i o n s f o r c h i l da n da d o l e s c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 2015,148:31-45.[8]Z I MM E R-G E M B E C K M J,W E B B H J,P E P P I N G C A,e ta l. R e v i e wi s p a r e n t-c h i l d a t t a c h m e n t a c o r r e l a t e o f c h i l d r e n s e m o-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a n d c o p i n g[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b e h a v i o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2017,41:74-93.[9]P S O U N IE,A P E T R O A I A A.M e a s u r i n g s c r i p t e da t t a c h m e n t-r e l a t e dk n o w l e d g ei n m i d d l ec h i l d h o o d:t h es e c u r eb a s es c r i p t t e s t[J].A t t a c h m e n t&h u m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2014,16:22-41.[10]MO V A H E D M A,K A T H R Y N A K.A t t a c h m e n t a n d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 i nm i d d l e c h i l d h o o d:c h a n g e s i na f f e c t a n dv a g a l t o n e d u r i n g as o c i a l s t r e s s t a s k[J].A t t a c h m e n t&h u m a nd e v e l o p-m e n t,2017,19(3):221-242.[11]张姿,刘文.成人依恋:研究取向㊁问题与展望[J].心理研究, 2013,6(3):24-28.[12]S T R E L A U J.T e m p e r a m e n t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 a c t i v i t y[M].N e wY o r k:A c a d e m i cP r e s s,1983:111-118.[13]R E S T I F OS.P e r s o n a l i t y m a p p i n g:ac o n c e p t u a l f r a m e w o r kf o r s u r v e y i n gp e r s o n a l i t y b a s e d o n 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d o m a i n s o f t e m-p e r a m e n t,a t t a c h m e n t,w o r l dv i e w,m o o d p a t t e r na n dc o p i n g s t y l e[J].J o u r n a l o f p s y c h i a t r y,2016,19(3):1-5. [14]R O T H B A R T M K,S H E E S E BE.T e m p e r a m e n t a n d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M]ʊG R O S SJJ.H a n d b o o ko f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N e w Y o r k:G u i l f o r dP r e s s,2007:441-460.[15]张文海,卢家楣,张庆.青少年气质对其情绪调节的影响:教师情感能力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1(4):834-838. [16]G R O H A M,F E A R O N RP,B A K E R MA N S-K R A N E N B U R GMJ,e ta l.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a t t a c h m e n t s e c u r i t y f o rc h i l d r e n s s o c i a l c o m p e t e n c ew i t h p e e r s:am e t a-a n a l y t i c s t u d y[J].A t t a c h-m e n t&h u m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2014,16:103-136. [17]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 C 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18]王力,柳恒超,李中权,等.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03-505.[19]L I U W,C H E NL,Y A N G Y,e t a l.P s y c h o m e t r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h e f o r m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b e h a v i o r-t e m p e r a m e n t i n v e n t o r y i nC h i n e s es a m p l e s[J].S p a n i s h j o u r n a lo f p s y c h o l o g y,2015, 18:E73.[20]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21]B O R E L L I J L,D A V I DDH,C R OW L E Y MJ,e t a l.D i s m i s s i n gc h i ld re n s p e r c e p t i o n s of t h e i r e m o t i o n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 p a r e n t a l c a r e:p r e l i m i n a r y e v i d e n c eo f p o s i t i v eb i a s[J].C h i l d p s y c h i a t r y&h u m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2013,44:70-88.[22]B L A N C HA R D-F I E L D SF,C O A T SA.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o f a n g e ra n ds a d n e s si n e v e r y d a y p r ob l e m si m p ac t sa g ed i f fe r e n c e si n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J].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p s y c h o l o g y,2008,44:30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44卷1547-1556.[23]Z I MM E R MA N N P,I WA N S K I A.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f r o me a r l y a d o l e s c e n c e t oe m e r g i n g a d u l t h o o da n d m i d d l ea d u l t h o o d: a g ed if f e r e n c e s,g e n d e r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e m o t i o n-s p e c i f i cd e v e-l o p m e n t a l v a r i a t i o n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o fb eh a vi o r a ld e-v e l o p m e n t,2014,38(2):182-194.[24]S I L KJ S,S T E I N B E R G L,MO R R I S A S.A d o l e s c e n t s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i nd a i l y l if e:l i n k st od e p r e s s i v es y m p t o m s a n d p r o b l e m b e h a v i o r[J].C h i l d d e v e l o p m e n t,2003,74: 1869-1880.[25]A B R A H AM M,K E R N SK.P o s i t i v e a n dn e g a t i v e e m o t i o n s a n dc o p i n g a s m ed i a t o r so fm o t he r-c h i l da t t a c h m e n ta n d p e e rr e l a-t i o n s h i p s[J].M e r r i l l-p a l m e r q u a r t e r l y,2013,59(4):399-425.[26]L Y O N S-R U T H K,J A C O B V I T Z D.A t t a c h m e n td i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g e n e t i c f a c t o r s,p a r e n t i n g c o n t e x t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t r a n s f o r-m a t i o n f r o mi n f a n c y t o a d u l t h o o d[M]ʊC A S S I D YJ,S H A V E R P.H a n d b o o ko fa t t a c h m e n t.2n d e d.N e w Y o r k,N Y:G u i l f o r dP r e s s,2008:666-697.[27]B R E N N I N G K M,S O E N E N SB,B R A E TC,e t a l.A t t a c h m e n ta n dd e p r e s s i v es y m p t o m s i n m i d d l ec h i l d h o o da n de a r l y a d o l e s-c e n c e:t e s t i n g t h ev a l i d i t y o ft h e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m o d e lo fa t t a c h m e n t[J].P e r s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2012,19:445-464.[28]V I N K E R SC H,J OËL SM,M I L A N E S C H IY,e t a l.S t r e s s e x-p o s u r e a c r o s s t h e l i f e s p a n c u m u l a t i v e l y i n c r e a s e s d e p r e s s i o n r i s k a n d i s m o d e r a t e db y n e u r o t i c i s m[J].D e p r e s s i o na n da n x i e t y, 2014,31(9):737-745.[29]陈亮,刘文,车翰博.小学生神经质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5(1):47-54.T h e e f f e c t o f a t t a c h m e n t o n 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t h em o d e r a t i n g e f f e c t o f t e m p e r a m e n tL i u W e n,Z h a n g J i a q i, W a n g R u i, Q i n M e n g y u a n(C o l l e g e o f P s y c h o l o g y,L i a o n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D a l i a n116029,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o e x p l o r e t h ee f f e c t so f a t t a c h m e n to n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o f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sw e l l a s t h e m o d e r a t i n g e f f e c t o f t e m p e r a m e n t f o r t h i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t h e 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i n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I n v e n t o r y a n dT h eF o r m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B e h a v i o u r-T e m p e r a m e n t I n v e n t o r y w e r e u s e d a n d292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p a r t i c i p a n t s.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a t t a c h-m e n t a n x i e t y h a s a p o s i t i v e p r e d i c t i v e e f f e c t o n c o g n i t i v e r e a p p r a i s a l a n d a t t a c h m e n t a v o i d a n c e h a s an e g a-t i v e p r e d i c t i v e e f f e c t o nc o g n i t i v e r e a p p r a i s a l.T e m p e r a m e n t a l b r i s k n e s s c a n p o s i t i v e l y m o d e r a t e t h e r e l a-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a t t a c h m e n t a n x i e t y a n d c o g n i t i v e r e a p p r a i s a l.E n d u r a n c e c a n p o s i t i v e l y m o d e r a t e t h e r e l a-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a t t a c h m e n t a v o i d a n c e a n d c o g n i t i v e r e a p p r a i s a l.E m o t i o n a l R e a c t i v i t y c a n n e g a t i v e l y m o d-e r a t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a t t a c h m e n t a n x i e t y a n dc o g n i t i v e r e a p p r a i s a l.T e m p e r a m e n tm o d e r a t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a t t a c h m e n t a n d 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K e y w o r d s:a t t a c h m e n t;t e m p e r a m e n t;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责任编辑:张秀红。

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特定行为和态度。

它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心理模式,被认为与情绪的感知、表达及调节能力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并从不同依恋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安全依恋模式安全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婴幼儿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安全亲密关系后所形成的正向依恋模式。

在成年后,安全依恋者通常拥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较好的感知能力,并能有效地表达和调节情绪,适应不同的情境和应对压力。

安全依恋者更倾向于积极应对情感困扰,寻求适当的支持和变通。

二、回避依恋模式回避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婴幼儿期经历照顾不足,或在成年后产生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和回避的依恋模式。

回避依恋者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他们倾向于通过回避或忽视情感来应对压力,避免面对内心的困扰和他人的支持。

这种情绪回避可能导致情绪的积累和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对情绪调节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焦虑依恋模式焦虑依恋模式是指个体在婴幼儿期经历照顾不连贯或被拒绝的经历后所形成的依恋模式。

焦虑依恋者常常担心被他人拒绝、遗弃或背叛,情绪较为敏感且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他们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过度关注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如情绪撒泼或过度依赖。

这种焦虑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安全依恋者倾向于表现出积极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而回避依恋者和焦虑依恋者可能面临一些情绪调节困难。

因此,在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个体的依恋模式,并通过平衡亲密关系、建立积极的支持系统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来促进情绪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对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能力影响的初步分析。

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知和深入的方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来探索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联机制,以及相关的干预措施,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依恋与自我控制依恋类型对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

依恋与自我控制依恋类型对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

依恋与自我控制依恋类型对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依恋是指个体对于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和亲近感,它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

依恋类型对个体自我控制的发展和表现具有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类型对个体自我控制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研究证据和实践建议。

一、安全依恋对自我控制的积极影响安全依恋是一种健康的依恋类型,个体在安全依恋下会感到自身价值被认同和被接纳,对于亲密关系保持积极的态度。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个体自我控制呈正相关关系。

安全依恋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安全依恋个体往往对自己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能够集中注意力,坚持完成任务。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和诱惑。

安全依恋个体在困境面前能够冷静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案,避免冲动的行为。

因此,安全依恋有助于个体培养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二、回避依恋对自我控制的负面影响回避依恋是一种不稳定的依恋类型,个体对亲密关系持有消极的态度,倾向于逃避亲密关系或与他人保持距离。

研究发现,回避依恋与个体自我控制呈负相关关系。

回避依恋的个体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放纵的状态。

回避依恋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往往避免面对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而是选择逃避或自我保护。

他们缺乏对自己行为和决策的自我评估和反思,对于自己的目标也缺乏明确的规划和追求。

因此,回避依恋会阻碍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焦虑依恋对自我控制的复杂影响焦虑依恋是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依恋类型,个体对亲密关系持有强烈的依赖和担心,容易受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困扰。

研究显示,焦虑依恋与个体自我控制存在复杂的关系。

焦虑依恋个体对亲密关系过分依赖,并对失去亲密关系感到害怕,这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行为和决策缺乏自信和主动性。

他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和过度思考的状态中,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存在不必要的担忧和不安。

依恋风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依恋风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依恋风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依恋风格是指个体在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时的心理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互动方式。

依恋风格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混合型。

不同的依恋风格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风格是一种积极的依恋模式,表明个体有着良好的自尊、信任和情绪调节能力。

这种风格的人通常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并且能够在关系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对于他人的反应和回应也持有正向的期待,因此在交往过程中较少出现冲突和争吵的情况。

安全型依恋风格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使得个体能够得到更好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满足。

相比之下,回避型依恋风格则呈现出一种不愿意与他人过度亲近的特点。

这些人往往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喜欢独自解决问题而不倾向于依赖他人。

他们对于与他人的关系经常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多地向他人展露自己的内心和情感需求。

在人际关系中,回避型依恋风格可能导致沟通不畅、难以维持稳定的亲密关系。

焦虑型依恋风格则呈现出一种对于与他人分离的强烈恐惧和不安的特点。

这些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表现出过度的依赖、焦虑和不安全感。

他们常常担心被他人抛弃或遭受伤害,因此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了粘性和控制的行为。

这种依恋风格对于亲密关系的发展不利,可能导致关系的不稳定和矛盾的产生。

混合型依恋风格则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类型的依恋风格。

这些人可能在与亲密伙伴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同时,与他人保持着较高的回避或焦虑的依恋模式。

混合型依恋风格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产生了一定的复杂性,有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沟通和调节来解决冲突和矛盾。

总的来说,依恋风格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安全型依恋风格有助于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回避型依恋风格可能导致关系的疏远,焦虑型依恋风格则会对关系产生过度依赖和冲突,而混合型依恋风格会增加关系的复杂性。

因此,个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依恋风格,并努力改善和调整自己的依恋模式,以建立更加健康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依恋的名词解释心理学依恋是指人们在早期儿童期形成对主要照顾者的情感依赖关系,并在成年后保持或转换成对恋爱伴侣的情感依赖关系的心理机制。

依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维持。

在依恋理论中,人们的依恋类型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以下将对这三种依恋类型进行详细的解释。

安全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依恋需求非常重视,能够在需要时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安慰,同时也能够为他人提供支持和安慰。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是有好的自我价值感和能力感的,他们相信自己是可爱和可靠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他们对他人的依赖是基于信任和改善个体幸福感的需要,同时也能够保持独立性和个人边界的需要。

安全型依恋的人能够与恋爱伴侣建立稳定而和谐的关系,也更容易维持其他人际关系。

回避型依恋是指个体在依恋需求面前更倾向于独立和回避他人的支持。

回避型依恋的人更加倾向于依赖自己,降低对他人的需求和依赖。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遭受过拒绝、忽视或冷漠的对待,导致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较低。

他们可能没有很好的情感经历,对他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需求缺乏敏感。

回避型依恋的人喜欢保持独立、独自解决问题,可能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恋爱关系中,他们可能表现出避免亲密和承诺的倾向。

焦虑型依恋是指个体对他人的依赖需求非常强,同时常常存在着对他人关系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担忧或不安全感。

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感到不够重要和被爱,他们担心被伴侣或他人拒绝或遗弃。

这种类型的人可能在儿童期经历过较大的分离或不安全感,并且在成年后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离开的强烈焦虑,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接纳和关心。

焦虑型依恋的人通常倾向于过度关注伴侣的行为和情感变化,担心被伴侣抛弃。

他们常常表现出过度依赖、过度关注伴侣的情感需求和回应,常常出现情感起伏较大的状况。

依恋类型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更有自信和独立性,能够建立稳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依恋模式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解决能力的影响

依恋模式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解决能力的影响

依恋模式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解决能力的影响依恋模式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起的情感依附模式,它源自于个体在婴幼儿期与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互动过程。

依恋模式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依恋模式在冲突解决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以增进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深入理解。

依恋模式通常被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类型的个体通常对他人持有积极、信任的态度,面对冲突时能够较为理性地寻求解决方案,并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而回避依恋类型的个体倾向于避免冲突,选择回避或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焦虑依恋类型的个体则表现出紧张、不安全感和依赖他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冲突时往往情绪化并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人际关系中,依恋模式对冲突解决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安全依恋模式有助于个体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能够更好地发展解决冲突的技巧。

他们通常展现出尊重他人观点的态度,并愿意面对冲突进行对话和协商。

其次,回避依恋模式的个体在面对冲突时往往选择回避,这种避免冲突的行为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加剧矛盾。

最后,焦虑依恋模式的个体常常过度情绪化,难以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容易陷入情绪化的争吵中而无法达成有效的解决方案。

除了直接的影响外,依恋模式还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冲突解决策略和态度来间接地影响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解决能力。

安全依恋类型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积极合作和有利于双方的解决策略,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主动寻求妥协和达成双赢的结果。

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类型的个体则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解决策略,如攻击性、退让或回避。

这些策略往往导致冲突的加剧和困境的进一步恶化。

需要指出的是,依恋模式并不是人际关系中冲突解决能力的决定因素,它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解决还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个体的性格特点、社会化经验、情绪调节能力等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如何处理情绪和情感的困扰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如何处理情绪和情感的困扰

依恋模式与情绪调节如何处理情绪和情感的困扰情绪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它们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焦虑等各种形式,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在处理情绪和情感时,依恋模式和情绪调节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重点探讨依恋模式和情绪调节如何帮助我们处理情绪和情感的困扰,并提出一些方法来达到情绪调节的目标。

依恋模式是一个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模式。

它源自于婴儿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过程,被认为是早期母爱与照顾对婴儿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思的研究,依恋模式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三种。

安全型依恋的人一般对自己和他人有良好的认识,并能够建立稳定、互相信任的关系。

他们在处理情绪和情感时通常能够准确地认知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倾向于回避亲密关系和情感表达。

他们习惯于独立解决问题,不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遇到困扰时,他们可能选择逃避或者将情绪压抑,导致问题的积聚和情感的堆积。

焦虑型依恋的人经常表现出强烈的依赖需求和担心他人的回应。

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不够清楚,容易过分关注他人的情感反应,从而产生焦虑和不安。

不同的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具有不同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认知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的人在情绪调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困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处理方式。

情绪调节是指人们如何从消极的情绪体验中恢复,并通过各种方法来调整情绪状态。

这可以通过认知调节、情感调节和行为调节来实现。

在认知调节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以及情绪背后的观念和信念来改变情绪体验。

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和合理的思考方式,人们可以解构消极情绪,并用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困扰。

情感调节是指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来调节情感体验。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影响及其重要性恋爱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依恋模式则是人际关系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依恋模式是指人们在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模式。

依恋模式不仅对个体的恋爱关系产生影响,更对整个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依恋模式能够影响个体对恋爱关系的期待和信念。

人们的依恋模式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家庭环境、父母行为和关怀方式等都会对依恋模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对恋爱持有积极的期待,相信自己会得到伴侣的支持和关心;而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则可能存在焦虑或回避的态度,对恋爱持怀疑或不信任的态度。

不同的依恋模式对个体的恋爱观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其次,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中的情感交流和亲密度有着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倾向于表达情感,积极参与恋爱关系的亲密交流;而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则可能更加封闭,难以表达情感或与伴侣建立亲密关系。

依恋模式也直接影响着个体对伴侣的依赖程度和对他人需求的表达方式,进而影响着恋爱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

另外,依恋模式还对恋爱关系的冲突处理和解决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依恋模式具有不同的冲突处理方式。

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倾向于积极主动地解决冲突,寻求共识和妥协;而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则可能更容易回避或采取攻击的方式来应对冲突。

这种差异可能会对恋爱关系的稳定性和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

依恋模式对恋爱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产生直接的影响。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更倾向于对恋爱关系和生活感到满意,同时也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和情感稳定。

而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不满意的情绪。

因此,培养和发展安全依恋模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依恋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受到个体的经历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通过心理咨询、社交支持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个体可以积极改变和发展自己的依恋模式,从而对恋爱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条件 ( B a r g h ,1 9 9 0 ;Ha s s i n ,B a r g h ,& Z i m e r ma n ,
甚或 仅仅 思考 有关 重要他 人 的事情 都 可 以在 特定情 景下 自动 激 活个体 的 目标 .并 引 导其 行为 ( F i t z s i —
的实证研 究发 现 .看到 重要 他人 、与重 要他 人交 往
Go l l wi t z e r ,2 0 1 0 ;S h a h ,2 0 0 5 ) 。1 9 9 0年 。 B a r g h提
出了 目标 的 自动激 活模型 ( a u t o — m o t i v e m o d e 1 ) 。该 模 型指 出 .尽管很 多 目标都 是 个体有 意识 选择 和考 虑 的结果 .但 有 意识选 择并 非 目标激 活 和操作 的必
B a r g h , 2 0 0 3 ;G i l l a t h e t a 1 . ,2 0 0 6 ) 。关 系 图式 中包
含 自我 图式 、他人 图式 以及关 系脚 本 。而人 有 个体 与重 要他人 一起 时
经 常追求 的 目标 激活 个体 的关 系 图式就 可 以激 活 相 应 的人 际关 系 目标 .进而 使个体 无 意识地 追求 与 重要 他人 一起 时经 常追求 的 目标 。研究 者通 过 大量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心 理 学 院 暨 青 少 年 网 络 心 理 与行 为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湖 北 省 人 的 发 展 与 心理 健 康 重 点 实 验 室 .武 汉
4 3 0 0 7 9 )
摘 要 以 目标 自动 激 活 模 型 为 理 论 框 架 .通 过 现 场 实 验 和 问卷 法 相 结 合 方 法 . 以 5 4名 被 试 来 验 证 了 重 要 他 人
其在 一起 时个 体经 常追求 的 目标 . 自动影 响个体 的
自我管 理过 程 ( F i t z s i mo n s& B a r g h ,2 0 0 3 ; A n d e r .
s e n,Re z n i k , & Ma n z e l l a ,1 9 96 ; Ch a r t r a n d , Da l t o n,
分 类号
重 要 他 人 .依 恋 类 型 . 目标 承诺 。
B 8 4 2
1 问题 提 出
目标 指 的是 个 体 预 期 自己行 为所 达 到 的 结 果 ( 车文博 , 2 0 0 1 ) 。大多数 情况 下 目标 都是有 意识 的 。 但 是 随着认 知心 理学 的发 展 .越来 越 多的研 究者 提 出个体 可 以 自动 地 、无意识 地 采纳 和追 求 目标 , 目 标 的 自动激 活对社 会 评价 、社 会行 为 和主观 经验 都
m 0 n s& B a r g h ,2 0 0 4 ) 。重 要 他 人 可 以 自动 激 活 与
2 0 0 9 :马 丽丽,郭永 玉, 2 0 0 8 ) 。与社 会态 度 、建构 、 刻板 印象 和 图式等 一样 . 目标在 个体 头脑 中也 是有 所 表征 的 既然建 构 和刻板 印象能够 被 相关环 境 刺
心理 与行 为研究 2 0 1 3 ,1 1( 5):6 7 9 ~ 6 8 4 S t u d i e s o f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Be h a v i o r
依恋类型在重要他人影响 目标追求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木
胡小勇 车 璐 郭永玉
重 要他 人是对 个体 社会 化及 其心 理形成 过 程具
F i t z s i mo n s& S h a h ,2 0 0 8 ) 。
有 重要 影 响 的他 人 ,包 括 父母 、兄 弟姐 妹 、朋 友 、 同事 、恋爱伴 侣等 。随着人 际关 系 的深入 ,人们 会
形 成 详 细 的关 系表 征 .即关 系 图式 ( F i t z s i m o n s&
启 动 对 目标 承 诺 的 影 响 之 后 .再 以 1 9 5名 被 试 进 一 步 考 察 依 恋 类 型 在 重 要 他 人 影 响 目标 追求 过 程 中 的调 节 作 用 . 2( 有 学 业 重 要 他 人 启 动 、无 学 业 重 要 他 人 启 动 )x 4( 安 全 型 依 恋 、冷 漠 型 依 恋 、迷 恋 型 依 恋 、恐 惧 型 依 恋 )的 两 因 素被 试 间方 差 分 析 结 果 发 现 .依 恋 类 型 与 重 要 他 人 之 间 存 在 显 著 的 交 互 作 用 。表 明 重 要 他 人 能 显 著 地 影 响 个 体 的 目标 追 求 .而 且 依 恋 类 型 显 著 地 调 节 了 重要 他 人 对 目标 追 求 的 影 响 。 关键词
激 自 动 激 活 . 目 标 表 征 也 应 该 具 备 这 种 能 力
( R i g h e t t i 。 F i n k e n a u e r ,& R u s b u h 。 2 0 1 1 ) 。 目标 司 以
通过 相应 情境 线索 自动激活 .并 在个 体 意识不 到 的 情 况 下 指 导 目标 导 向 行 为 ( A a r t s& D i j k s t e r h u i s ,
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 O e t t i n g e n , G r a n t ,S mi t h ,S k i n n e r ,
& Go l l wi t z e r , 2 0 06 ; Pa r ks-S t a mm, Oe t t i n g e n , &

( F i t z s i m o n s ,S h a h ,C h a r t r a n d ,& B a r g h ,2 0 0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