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合集下载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进程与特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是经常发生的。

农民起义可以看作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反封建斗争,表达了农民反对封建压迫和剥削的强烈愿望。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部分,其历史进程和特点值得我们探究和了解。

一、历史进程1. 直至隋唐时期,新兴强盛的封建朝代,开始对农民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

尤其是在唐朝,有许多严厉的贯彻官方办法的地方。

农民生活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如地租、赋税等得到严重剥削,又受法律的限制。

所以,在795年,安禄山在唐朝时期领导叛乱。

2. 五代至宋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发生在五代至北宋时期,导致了几次政治动荡,尤其是在宋朝初期,河北开始以“方臘之乱”为代表,北方多处农民反抗封建地主的斗争,其中包括广陵(今扬州)、庐山、黄河两岸、安南、陈、庐陵(今南昌)、南阳、陕西等地,并形成各种流派个性鲜明的领袖。

3. 元朝至明朝,元朝时期由于对农民实行重税,因此农民的反抗也随之不间断,其中以黄巢起义为代表,但是由于反抗力量分散及其其他原因,很难持续长久。

明朝的农民起义,数量增加,且斗争形式更加成熟。

例如红巾起义、靖难之役等,不仅规模较大,而且还有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反映出农民对封建剥削的强烈不满,而且还表现出他们所在社会的复杂性。

4. 清朝时期,农民起义继续发生,如白莲教、天地会等反对清朝政府的斗争。

这些农民起义规模较大,领导力量强大,从两方面打破了封建地主的“骑士专政”和封建天地外的儒家思想。

尤其是白莲教起义,它以极其激烈的手段对付封建地主,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占领了许多城市,导致了封建脱离。

二、特点1.农民起义是广泛的反封建斗争,农民在斗争中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意识和组织能力,并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2.农民起义是基于农村社会的,而且目的是反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

3.农民起义在组织形式和领导力量上具有民主性,经常采用“选举制”方式选举领袖。

4.农民起义领导力量通常来自农民阶层,他们有悠久的地位和传统,这也说明地方与国家权力的历史进程和变化。

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与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与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与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王朝的兴衰与农民起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王朝的兴起往往伴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而农民起义则往往是王朝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王朝的兴衰与农民起义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经济原因。

在古代中国,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农民的生活状况恶化,他们往往会走上起义的道路。

例如,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社会经济陷入了困境,农民生活变得极为艰难。

因此,黄巾起义等农民起义迅速蔓延,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其次,王朝的兴衰与农民起义之间也存在政治原因。

当王朝内部出现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时,农民往往会对此产生不满,并通过起义来表达他们的诉求。

例如,在唐朝晚期,由于官僚腐败和贪污现象严重,农民的负担加重,他们开始组织起义来反抗统治者。

安史之乱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起义,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此外,王朝的兴衰与农民起义之间还存在着文化原因。

王朝的文化和价值观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

当王朝的文化逐渐与农民的生活脱节时,农民往往会对王朝产生不满,并通过起义来表达他们的不满。

例如,在明朝中期,由于明朝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农民开始组织起义来反抗。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了明朝,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最后,王朝的兴衰与农民起义之间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当外族入侵或者国家面临外部压力时,农民起义往往会加剧王朝的衰落。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族入侵南方,加剧了南北朝的分裂和混乱。

同时,农民起义也在这个时期频繁发生,进一步削弱了南方王朝的统治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与农民起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政治、文化和外部因素都会对农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引发农民起义。

而农民起义又往往成为王朝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与农民起义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对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古代没有农民起义!什么是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没有农民起义!什么是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没有农民起义!什么是农民起义本文导读:1、陈胜(?~前208)、吴广(?~前208)。

这两位河南人被历史学家称赞为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

但是,《史记》记载陈胜吴广两人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发动反抗秦朝暴动时并不是农民,而是秦王朝的基层官员“屯长”。

他们押着戌卒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

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暴动,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

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这段历史事实很清楚地证明:陈胜吴广自己不是农民;他们暴动起义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农民的利益和诉求,而是在犯规后为了自己保命;而且他们起义取得初步成果后,陈胜自封为王,吴广自封为将军——获取自己的富贵。

这次暴动起义带发的其他暴动领袖,如项羽是贵族,刘邦是游民。

刘邦的主要干部,如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无业青年,还有布英、雍齿一类均是浪子。

总之,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农民,他们也没有提出怎样代表农民的利益和诉求——只做到了推翻秦王朝,建立自己的王朝汉帝国。

2、唐朝后期的王仙芝、黄巢暴动也被历史书断定为农民起义。

史载王仙芝、黄巢均不是农民,均以贩私盐为业,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非法走私犯。

黄巢(?~884)是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

屡举进士不第(说明他是书生)﹐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有钱)﹐善击剑骑射(尚武)。

黄巢领导的暴动,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可谓空前壮烈。

但是他不是农民,也不代表农民的利益。

黄巢最后被唐朝官军剿灭。

假如黄巢成功了,也就是建立一个新王朝——与农民并无多大关系。

3、元朝末年的朱元璋被史书尊为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也是明朝开国皇帝(1368~1398年在位)。

史载朱元璋出身贫苦,但他15岁时成孤儿,出家当和尚。

综合所学,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综合所学,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综合所学,以表格形式整理“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核心提示: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

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农民起义(民变)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民变不断!或遇战乱,或逢灾年,生活在最底层的,被压迫的伟大的中国农民,从未停止过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的斗争。

由于种种原因,在著名的一些起义中,过程很残酷,结局也各不相同,美好的憧憬,只在期中昙花一现,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罗列下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九个农民起义。

一、大泽乡农民起义——秦朝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朝末年,土木大兴,民不聊生,为了对抗秦朝末年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义军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维持了仅六个月就被镇压,但却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也占有着重要地位。

二、绿林赤眉农民起义——新莽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发生于王莽篡汉时期,公元17年(天凤四年),荆州一带发生饥荒,由樊崇、王匡、王凤组织饥民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发起的农名起义。

公元22年,起义军兵分两路,西进的称“下江兵”,与刘秀、刘縯领导的反王莽力量联合;北上的称“新市兵”,新市兵在攻打随县时,获得一支有生力量,称“平林兵”;同年,琅琊人樊崇起义,起义军以赤色染眉,故称“赤眉军”。

23年,绿林军为扩大影响,立平林兵的汉朝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的国号,改年号“更始”,更始政权排斥赤眉军。

24年,赤眉军讨伐刘玄,同年攻陷长安,处死刘玄,但因补给问题被迫撤离长安,在东进途中受到刘秀军队的伏击,全军覆没,至此,绿林赤眉起义失败,起义推翻了腐朽的王莽政权,成为了东汉改朝换代的工具。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和革命是一系列重要的社会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起义和革命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和反抗,表达了他们对压迫和剥削的愤怒,以及他们追求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本文将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

一、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与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和革命是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运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于公元874年爆发,蔓延至公元884年,具有明显的反对贵族地主和官僚统治的倾向。

黄巢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响应,形成了庞大的起义军队。

尽管最终失败了,但黄巢起义对后来的农民起义和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农民起义与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明朝时期的农民起义与革命明朝时期,农民起义与革命进一步发展壮大,其中最著名的是“红巾起义”。

红巾起义发生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起义军队由农民组成,反对明朝政府的高额赋税和压迫。

起义初期曾先后攻陷了大片地区,对明朝政权造成了巨大冲击。

即使最终失败了,红巾起义也预示着农民起义与革命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激励着后来的农民运动。

三、清朝时期的农民起义与革命在清朝时期,农民起义和革命愈发频繁。

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起义与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9世纪中叶,起义军由农民组成,反抗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压迫。

太平天国运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曾一度控制了大片土地,对清朝政权造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失败了。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清朝时期农民起义与革命的一个转折点,但它对于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20世纪的农民起义与革命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农民起义与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最著名的是1949年的中国革命,农民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一。

农民群众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以武装斗争的形式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

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

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且频繁出现的社会现象。

这些起义不仅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农民起义的背景与原因农民起义的背景主要源于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带来的问题。

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农民经受了重负的赋税和苛刻的剥削,并且受到官吏的欺压和虐待。

他们生活在贫困和不公平的环境中,渴望摆脱这样的命运。

二、著名的农民起义1. 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之一。

起义发生于东汉末年,由黄巾教的张角等领导,号召农民反抗统治者的压迫。

起义规模庞大,动员了数十万农民,对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 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发生于元末明初,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白莲教教主李自成号召农民起义反抗明朝的统治,起义军曾一度攻占了北京,威胁到了明朝的皇权。

3.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可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

该起义由农民领袖洪秀全等人发动,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

太平天国军队在南方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浪潮,最终导致了滇缅战争和捻军起义,对清朝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农民起义对社会的影响1. 动摇封建统治农民起义的举起为民众打开了反抗封建统治的大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起义的成功或失败都会对封建统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2. 加剧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仅导致了与统治者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民间的纷争和争斗。

起义的影响往往不仅局限于军事行动,也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3. 引发政权更迭一些农民起义最终演变成了政权更迭的起点,比如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清朝的建立。

四、给今天的启示尽管现代中国已经摆脱了封建社会制度,但农民问题依然存在,并且经常引发社会动荡。

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农民权益保护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社会。

因此,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到,解决农民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间反抗运动之一。

起义的
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最著名和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发生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当时的中
国社会秩序不稳定,农民受到贪官污吏的剥削和压迫。

此外,自然
灾害和种种不公平的制度也加剧了农民的痛苦。

这些因素导致了一
系列农民起义的爆发,其中最著名的是白莲教起义、红巾军起义和
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起义。

清朝时期,进一步恶化。

满族入侵后建立了清朝,不但继续剥
削农民,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使农民生活更加艰难。

此外,清朝的外族统治也引发了民族情绪,激起了中国各地的农民起义。

最著名的农民起义包括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和义和团起义。

这些农民起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虽然这些起义最终没有
成功,但它们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勇气和对不公平制度的抵抗。

这些
起义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是社会不稳定、经济压迫和不公平制度的结果。

这些起义表达了农民的愤怒和反抗,展示了他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农民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十)_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doc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十)_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doc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由于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会导致农民阶级的反抗。

因此,在中国古代史上,农民战争在历代王朝的统治中屡见不鲜。

一、中国古代史上主要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二、中国历代农民斗争11号的变化及其反映的问题三、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孑盾和起义原因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孑盾是社会的主要孑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对抗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根本廉因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其具体原因如下:①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

③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

④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

⑤前面四点都是人祸,如再加上严重的口然灾害(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诱发性原因),农民起义往往來势迅猛,如唐末、元末、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都具有这一特点。

其中,暴政、十•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I大I素。

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三种结果山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衣,因此我国封建社会的历次农民起义,其最终结局不外乎三种情况:(1)最终被封建地主阶级所镇压,如黄l【J起义、明末农民起义;(2)成为封建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如绿林赤眉起义、隋末农民战争等;(3)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等。

五、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特点1、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较高的反封建斗争水平。

如斗争目标明确,建立了农民政权,推翻或瓦解了腐朽的门土朝,促使新土朝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次数之多,规模之人,世界罕见3、起义屮提出的口号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即由前期的反封建暴政的政治斗争发展到后期的通过政治斗争争取经济利益的斗争,其皋木思想是:平等和平均4、农民阶级的觉悟越来越高,农民战争水平越来越高此外,屮国古代农民起义还具有各自的特点:①秦末农民战争的突发性和首创粘神;②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和以宗教手段发动的农民人起义;③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形成儿个强大的集团,其中以瓦岗军最重耍;④黄巢起义采取“避实就虚”、“流动作战”的方针,转战大半个中国;⑤元末红巾军起义具有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两重性;⑥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出免粮” 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

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从汉朝的黄巾起义到明朝的李自成起义,从清朝的太平天国到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农民流血牺牲的历史功勋不可磨灭。

与城市居民的颠覆性运动不同,农民起义往往是一种反抗财产阶级、地主、官僚以及帝制的社会运动。

他们长期以来是统治者的强大的主体,但一旦被压迫,他们也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将当时的政治格局扭转,引领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一、农民起义的起因农民起义可以视为农民反抗剥削、压迫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地主社会,农民一直是受压迫的弱势群体。

从生产指导上来看,他们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等级地位较低,社会地位较为边缘。

这使得他们常常陷入贫困和饥荒,而农民的权利、财产、实现个人价值等各种方面都得不到保障。

加之世界上形势纷乱的伏笔,不断掀起新的起义运动。

二、农民起义的影响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行动,不仅对统治者的震撼作用,而且对各个阶级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影响。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农民起义出现,启发了地主、商人、文人等人对封建制度本质的反思,促成了旧的制度的灭亡。

同时,农民起义也强调了民众的团结意识,反映出人民口中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运动为废除封建制度铺平了道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农民起义还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几个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民运动中的许多共同要求,如“免除农民负担”,“削减官员工资”,“共享土地”,“禁止押税”以及“免除劳役”。

这些诉求直接呼应了目前社会现实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最迫切的需求,反映出当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同一性。

他们的诉求的实现也成为了社会改革的基础之一。

更进一步,农民起义还蕴藏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他们留下的“烈士墓”,作为现在人们心底的脉搏,一种在困难时刻冲破一切的力量。

农民起义其中一部分的代价是付出生命,纯洁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尊重,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扎实地推动社会进步,也有助于我们突破自己的局限,为现实所需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核心是封建制度、地主贵族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最直接地体现在农民起义中。

农民起义是古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不仅对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大的推动力。

首先,农民起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病。

封建社会特点是贵族地主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而农民则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农民往往受到压迫和剥削,生活困苦。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经历了长期积累和准备的农民,开始以起义的形式对抗封建统治。

其次,农民起义揭示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无能。

在封建社会中,政府官员常常以私欲为先,发展腐败行为,无视人民的苦难。

而在农民起义中,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往往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而奋起,为人民动员了大量的力量和资源,显示出了比封建政府更好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第三,农民起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变。

农民起义不仅仅是单纯的暴力抗争,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农民起义不仅要求消除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还推崇农民的本能权益。

这些起义活动使得农民们逐渐意识到他们自身的价值和权力,进而为未来的社会变革创造了条件。

最后,农民起义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

封建社会尽管存在重重束缚,但也赋予了农民一定的土地和掌握农业生产的能力。

因此,在经济落后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农民起义成为了他们争取权益的重要手段。

这些起义活动也迫使封建统治者进行一些改良,以维持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农民起义密不可分。

农民起义既是封建制度下农民权益的一种争取方式,也是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和腐败现象的一种抵制。

农民起义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起义活动的发生和影响,一方面反映出了封建制度下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社会的演进和平衡,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添加了丰厚的底色。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但在严格意义上,所谓“农民起义”并不存在。

史学界对“农民起义”的定性和评价一直存在分歧国人对“农民起义”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对陈胜、刘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详。

大陆史学界也曾一度热衷于研究“农民起义”。

如范文澜之《中国通史》认为:“地主成为农民面前唯一的大敌对阶级,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翦伯赞之《中国史纲要》则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推动了各地农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

”《中国史纲要》至今还是很多高校历史专业的必用教材。

但在民国时期,通史中却很少有关于所谓“农民起义”的内容,在提及时多有贬义。

如钱穆之《国史大纲》称王仙芝、黄巢为“流寇”,称白莲教、拜上帝教为“邪教”;吕思勉之《白话本国史》说陈胜、吴广“造起反了”、“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乱”。

台湾当代学者傅乐成则使用较为中性的“民变”来称呼“农民起义”。

钱穆先生及其名作《国史大纲》钱穆先生及其名作《国史大纲》从领导层来看,“农民起义领袖”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考察究竟是否存在“农民起义”,首要之务,是考察其领导层的基本构成。

事实上,所谓“农民起义领袖”,几乎没有种地的农民,他们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贵族后裔。

这些人起事之初,亦无人怀抱“反抗地主阶级”之目的。

“农民起义领袖”中没有农民,多是地方小吏和商人毫无疑问,“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大的民变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文史学者唐元鹏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十二次“起义”为样本,统计其主要领袖“职业”后发现,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另外还有几个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农民起义与暴动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农民起义与暴动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农民起义与暴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民起义与暴动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民起义与暴动往往是由于农民的生活困苦和社会不公而引发的,他们通过反抗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农民起义与暴动:起义的原因、起义的领导者和起义的影响。

首先,农民起义与暴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农民的生活困苦是农民起义与暴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中国的农民往往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他们的收入很低,生活水平很低。

他们无法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基本需求,这使得他们感到愤怒和不满。

另一方面,社会不公也是农民起义与暴动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中国,社会阶级的差距很大,贵族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则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使得农民感到愤怒和不满,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争取更好的生活。

其次,农民起义与暴动往往由一位领袖来组织和领导。

这些领袖通常是农民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们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他们能够号召和组织农民,发动起义和暴动。

例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由张角等领袖组织的。

张角是一位有学问的农民,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魅力,成功地组织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军。

他们反抗腐败的政府和贵族,争取农民的权益。

同样,唐朝的安史之乱也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等领袖组织的。

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势和魅力,成功地领导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军,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

最后,农民起义与暴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农民起义与暴动促使了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起义和暴动使得政府和贵族意识到了农民的力量和不满情绪,他们不得不采取措施来缓解农民的困境。

这促使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等。

另一方面,农民起义与暴动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起义和暴动往往伴随着战争和破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这使得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大规模农民暴动和起义的总称。

这些起义往往由农民群众发动,目的包括反抗统治者的压迫、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以及对政治权力的争夺等。

这些农民起义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政权格局,也对中国农民阶层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安石变法引发的“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开始于875年,是由农民领袖黄巢在山东博兴发动的。

起义军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起义对于杨、吕两党政治斗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明朝时期的农民起义明朝时期,农民起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影响力。

其中最为知名的有红巾军起义和李自成的起义。

红巾军起义始于1351年,在农民领袖朱元璋的领导下,展开了对元朝统治的抗争。

起义军最终成功推翻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王朝。

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则发生在明朝晚期,他带领农民军队攻入北京,并推翻明朝政权。

虽然李自成的起义失败了,但这些农民起义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清朝时期的农民起义清朝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农民起义也不时发生。

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始于1850年,由农民领袖洪秀全发动。

起义军成功推翻清朝政权,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起义军尽管最终失败,但这场起义使得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后来的政治革命有着重要影响。

四、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农民起义的爆发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农民长期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生存困难,对社会不公感到不满。

其次,政治腐败和政权的无能让农民群众感到失望和愤怒。

农民起义的发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政权格局,还为中国的农民阶级发展和社会变革打下了基础。

总结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运动之一。

这些起义由农民群众发动,旨在反抗压迫和追求社会公正。

农民起义与民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

农民起义与民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

农民起义与民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和民变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这些事件既是人民反抗统治者压迫的表现,也是社会运动的一种形式。

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民起义与民变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一、农民起义与民变在中国古代的背景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是一种阶级分化的进程。

在封建社会中,大地主和大官僚统治着庞大的农民阶层,通过剥削剩余价值而赚取丰厚的利润。

与此同时,农民的生活则非常贫苦,经常处于食不果腹的境地。

由于他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无法改变现状,对于权力的渴望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行动。

农民起义与民变的背景是由于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性而导致的,这些不平等性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

而这些不平等性导致了社会的极度不稳定,为农民起义和民变提供了条件。

二、农民起义和民变的定义和特点农民起义指的是农民聚集起来对抗封建地主、官僚及其统治方式的反抗行为。

而民变则是一种由平民或士兵等非军队成员发起的,旨在推翻当权者政治、军事或其他统治方式的反抗行为。

农民起义和民变的特点是: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形式和手段不尽相同。

具体到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和秘密组织的色彩。

而民变则更多的是显而易见的,像是集体休兵或者暴动。

同时,这些起义也常常带有反封建、反剥削等社会议题。

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民变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民变具有深远的历史地位。

这些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对于古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有几个具体的历史阶段需要被提及。

在唐代的肆虐时期,农民起义如“黄巢之乱”等事件,向外传达了一种民间的反叛力量,它们试图推翻抑制和受伤国家的威权主义,并通过对于条款和法律宣告其自由、平等和人权。

在明朝时期,有很多农民的起义也是为了对抗明朝的统治。

在明朝晚期,“李自成”领导了一次由山西到四川的政治和社会的解放运动,借此向明朝献上了一次致命的打击,使得这个时代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起义与革命的发生,既反映了农民阶层的不满与抗争,又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与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以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农民起义与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农民阶层长期处于剥削与压迫之下。

由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和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农民们生活贫困,生存困难。

因此,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最著名的农民起义之一是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起义军由农民组成,他们反对统治者的贪污腐败,要求平均分配土地和减轻赋税负担。

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揭示了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农民阶层的不满。

二、农民起义与民族抗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不仅仅是对封建统治的反抗,也是对外侵略的抵抗。

在中国历史上,外族统治者的入侵常常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唐朝时期,安史之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起义军发动的,他们是当时唐朝的军事统治者。

起义军由农民和边疆少数民族组成,他们起初是为了反对唐朝对他们的压迫和剥削。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外族入侵的加剧,起义军逐渐转变为抵抗外族入侵的抗战力量。

尽管安史之乱最终失败,但它揭示了农民阶层的抵抗意识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三、农民起义与革命思潮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革命思潮密不可分。

农民起义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声,它们揭示了社会的矛盾与问题,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意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

辛亥革命的爆发源于中国社会的不满与抗争,其中农民的反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农民阶层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农民起义与现代化建设中国农民起义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也值得关注。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起义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抗争。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现象,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原因、影响以及其中的代表性起义事件。

一、起义的原因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政治上,统治者的腐败和混乱导致了政权的弱化和民众的不满情绪的积聚。

经济上,土地兼并和赋税加重使得原本贫苦的农民生活更加困难,而统治者的剥削和贪污则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负担。

社会上,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贫富之间的鸿沟使得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加剧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二、代表性起义事件1. 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

起义由黄巾军组织,其首领张角称自己是“天公将军”,号召民众反抗腐败的统治者。

尽管黄巾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开端。

2. 白莲教起义白莲教起义发生在明朝,由白莲教徒组织的农民起义。

白莲教起义的领袖们宣称自己是神仙降世,反对明朝政权的统治。

起义持续了多年,造成了一定的动荡和社会混乱。

3.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发生在清朝时期。

起义由洪秀全领导,其宗旨是建立一个以“太平”为宗旨的新社会。

太平天国起义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形成了有组织的军队,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威胁。

太平天国起义经历了多年的战斗和动荡,最终被清朝政府镇压,但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起义的影响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上,起义改变了政权的统治,推动了朝代的更替。

经济上,起义抑制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社会上,起义动摇了封建等级制度,对农民的地位和权益有所保护,增加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呼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现象。

起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动力。

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反抗运动

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反抗运动

古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反抗运动自古以来,中国农民一直是社会的基础,也是最底层的人群。

在古代,农民在封建社会中所承受的压迫和剥削是极为沉重的。

因此,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农民起义和反抗运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一、红眉起义首先,让我们从古代中国最早的农民起义——红眉起义开始。

红眉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农民运动,起义军的领导者是桓玄和章邯等人。

这场起义起初是由红色头巾为标志而得名。

起义军秉持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强调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原则,使得起义军在一片动荡的时代能够迅速崛起。

二、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

起义由汉末农民张角发起,倡导农民起来反抗压迫。

他们封私田、放债、拒交赋税等行为,成为了压迫者眼中的眼中钉。

然而,尽管黄巾起义声势浩大,但由于内部组织失控和缺乏合理的战略规划,最终被东汉朝廷所镇压。

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起义和反抗运动。

该起义由湖南籍农民洪秀全领导,旨在推翻清朝统治。

太平天国起义军采用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采用军队化管理,并倡导平等、公正的社会理念。

这场运动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几乎动摇了清朝政权的根基。

然而,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和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纷争,最终失败于清朝军队和外国侵略者的压迫。

四、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新式农民起义的典范。

1911年,辛亥革命由广东农民孙中山领导,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广泛得到农民和士兵的参与支持。

最终,在南京临时政府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

五、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农民运动,以改革土地制度为出发点,重建新农村的组织。

这场运动最早在湖南湘乡进行了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红军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苏区,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民抗日斗争,为以后的抗击日本侵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楚刃 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农民起义吗

楚刃 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农民起义吗

楚刃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农民起义吗楚刃: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农民起义吗?发布时间:2021-01-24 13:55 作者:楚刃字号:大中小点击:669次忽然翻到《共识网》2021年5月21日龚英辅先生的文章,即《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农民起义》,反倒是夜不能寐,实在想不通: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农民起义吗?既然是要“在大变革中求得共识”,那就不揣冒昧,谈点浅见,以求教于诸位先生。

首先,什么叫农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说:农民是“长时期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不久的《辞海》缩印本也认为,农民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

”现代的百度网回答的更直接:“农民”不就是以农为生的种田人吗?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除了地主、农民两大主要阶级之外,当然还有士、农、工、商以至军人、家奴、娼妓等等分法,但那都是从阶层角度、从职业角度来分,很难把归入阶级的范畴。

不能把大的阶级划分,与临时性的阶层变化、职业变换混为一谈。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阶级是地主和农民阶级,皇帝是最大的地主,你不能说他是皇帝阶级;手工作坊者也是务工,但很难归入工人阶级。

农民的特点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并且是是以农为生的种田人。

不能说他们出去卖了点土产品,当了几年兵,教了几年书,就不是农民阶级了。

如果那样的话,当今中国的农民工,既是农民,又在务工;有工务工,无工务农;到底是农民呢,还是工人呢,那就看以什么职业为主了。

如果这个论点成立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的陈胜、吴广、王仙芝、黄巢、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等,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具体职业,而且不断变换,但大体都是归入农民这样一个阶级的。

而且,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一般都是农民中稍有文化的人发动的。

成天务农,大字不识的农民,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只能逆来顺受而不会起义。

因为只有既受不了残酷的封建压迫,又有点文化知识,有点反抗意识的农民,才有可能发动或领导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度与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度与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度与农民起义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形态,它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部分中国的劳动者(奴隶)被迫为奴隶主创造财富,给国家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贡献。

同时,随着奴隶制度的发展,农民作为社会上的薄弱群体也随时面临着暴力统治的威胁。

因此,在奴隶制度时期,农民起义成为了一种突破统治,争取自由的最重要形式。

奴隶制度产生的原因不仅在于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还在于奴隶制度的生产方式更为先进,可以快速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奴隶制度还很好地满足了统治者及其阶层的个人利益和政治需求,而不顾及劳动者的自由和个人尊严。

在奴隶制度时期,奴隶主可以随意处置劳动者,以此来满足自己需求的实现,这种残忍的社会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良心磨灭了奴隶主及其阶层的道德观念,给予了他们高傲和无视于人的感觉。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农民群体往往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和反叛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往往难以接受奴隶制度带来的恶果,因此,农民起义便呈现出来。

农民的反抗迫使奴隶主和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军队暴力措施来镇压他们,但是在长期生产中,农民群体有时也表现出了相对成熟的思考和组织能力,以鱼肉天下的精神为指导,探索出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得一些抗农民之领袖也逐渐收敛了过残忍的手脚,同时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

从奴隶制度和农民起义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及其不同阶段的特殊性。

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中国历史中的每个社会形态,深入研究其中的利弊得失,以求得新的闪光点。

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人性的缺陷和社会的矛盾,我们应该借此悟出教训,弥补其缺陷,以此来为未来发展做好更具有指导性的准备。

历史上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两个大型王朝

历史上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两个大型王朝

历史上没有爆发过全国性农民起义的两个大型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经济和农业稳定。

.一、宋朝宋朝时期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贫穷落后的野蛮与黑暗中摸索——欧洲也不例外。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城里一个看城门的士兵。

近年来更有人通过黄金价格折算,计算出北宋的人均GDP达2280美元!这一数据即便是放在今天来衡量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虽然这样的计算并不科学,但是史学界公认的看法是,宋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以上,最高达80%! (2013年我国的GDP才占世界GDP总量的8%)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其他地方最好水平至少富裕一倍!宋朝的富裕首先表现在朝廷的岁入(年财政收入)上。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宋朝经过100年的发展,岁入为1.1613亿贯,神宗变法后最高达1.6亿贯,大约为盛唐的7倍,按照银钱的一般兑换率1贯折合一两白银计算,约合白银1.6亿两(考虑到有宋代铜钱一直紧俏短缺的因素,这一数值可能被大大低估)!即便是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亿贯。

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呢?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

张居正改革后的万历28年(1600)年,岁入400万两。

明末天下大乱,明政府为抵御后金和剿灭农民起义军,先后加派辽、练、剿“三饷”,横征暴敛,每年也仅得1000万两左右。

这时距南宋灭亡已300多年,明朝在国土面积远大于宋朝的情况下,年财政收入连北宋的1/10都不到!清朝比明朝略好些,顺治7年(1650年)岁入1485万两,200年后的咸丰年间,约为3000万-4000万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不存在“农民起义”作者:杨津涛史学界对“农民起义”的定性和评价一直存在分歧国人对“农民起义”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对陈胜、刘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详。

大陆史学界也曾一度热衷于研究“农民起义”。

如范文澜之《中国通史》认为:“地主成为农民面前唯一的大敌对阶级,从陈胜吴广开始,历史上不断地发生农民反抗地主压迫的大小起义。

”翦伯赞之《中国史纲要》则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推动了各地农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

”《中国史纲要》至今还是很多高校历史专业的必用教材。

但在民国时期,通史中却很少有关于所谓“农民起义”的内容,在提及时多有贬义。

如钱穆之《国史大纲》称王仙芝、黄巢为“流寇”,称白莲教、拜上帝教为“邪教”;吕思勉之《白话本国史》说陈胜、吴广“造起反了”、“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乱”。

台湾当代学者傅乐成则使用较为中性的“民变”来称呼“农民起义”。

从领导层来看,“农民起义领袖”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考察究竟是否存在“农民起义”,首要之务,是考察其领导层的基本构成。

事实上,所谓“农民起义领袖”,几乎没有种地的农民,他们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贵族后裔。

这些人起事之初,亦无人怀抱“反抗地主阶级”之目的。

“农民起义领袖”中没有农民,多是地方小吏和商人毫无疑问,“农民起义”要由农民来领导才名正言顺,但事实上,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大的民变是真正的农民做主帅的。

文史学者唐元鹏以秦末农民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么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十二次“起义”为样本,统计其主要领袖“职业”后发现,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刘邦、窦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黄巢、方腊);军人有4人(如陈胜、吴广);贵族子弟有3人(如项羽、李密),另外还有几个小地主和宗教相关人士。

在唐元鹏看来,只有杨幺是渔民、杨秀清和萧朝贵是烧炭的,勉强能算在农民行列中。

农民无法成为民变领袖,是有其必然性的。

古时农民长年在田间耕作,没有文化,既无法意识到造成自身厄运的原因,也没有能力提出恰当的政治纲领。

生活经历单一的农民,最缺乏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没有相应的组织能力,来领导一支“起义军”。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不仅有一定文化,还见多识广,知道如何仿效朝廷体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规则。

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参与,常常能使“起义军”迅速壮大。

刘邦、朱元璋有了张良、李善长等人的协助,才最终取得了天下。

民变领袖起来“造反”,从来都不是为农民谋利益印象中,“农民起义”之目的,肯定是要为农民谋利益,要“均田免粮”的。

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起事之初,所要谋求的都是个人富贵。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动员戍卒造反时,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说明他们鼓动驿卒造反的承诺并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贵。

戍卒们非但没有反抗地主阶级的意思,反而愿意追随陈胜、吴广打出的“公子扶苏、项燕”的旗号。

唐朝晚期的黄巢、王仙芝都是大盐商,因走私贩盐而暴富。

他们造反显然不是为生活所迫,也没有帮农民反抗地主的意思。

王仙芝、黄巢在造反途中曾多次向唐朝政府请降,如879年,黄巢上书,请求封他为广州节度使,但唐廷只同意给他一个四品小官,结果当然是没能谈妥。

朱元璋出身赤贫,自己没有土地耕种,连农民都不如。

但是他投身“革命”的心思一点都不坚决。

当同乡汤和来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郭子兴时,朱元璋去找朋友周德兴商量,周鼓励朱元璋参加。

朱元璋依旧犹豫不决,直到皇觉寺被烧,他无处可去时,还是先去算了一卦后,才决定投奔郭子兴。

濠州当时五帅并立,按照吴晗《朱元璋传》的说法,“军粮摊派,孙德涯一伙主张当然该多派地主,贫苦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再派粮不是要他们的命。

郭子兴却有另一种主张,地主要少派些,横竖地面上只有数得出的几十家地主,派多了,地主吃不消,会逃跑。

贫农小户,虽然油水少,但是人数多,一家派一点,汇总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

”后来朱元璋站到郭子兴一边,显然没有为农民反对地主的想法。

民变领袖在成声势后,虽然往往打出“均贫富”之类的旗号来招揽人心,但在他们自己来说,目的再单纯不过,那就是推翻旧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团为核心的新政权。

群雄逐鹿为的是问鼎中原,而不是什么“农民利益”。

从目的看,农民非为反抗地主,甚至是被裹胁“起义”帝制时代之中国,乃农业社会。

故而农民必然在历次民变中是主要参与者。

但中国历史上,地主与农民的界限并不分明,二者间的矛盾,也未如想象中那般尖锐。

许多民变中,农民之所以加入,原因很复杂,甚至有被裹挟者,大多非为“反抗地主压迫”。

中国古代,真正尖锐的矛盾不在地主和农民,而在于民间和朝廷在“农民起义”的历史叙述语境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极为尖锐,时时处在对立之中。

但揆诸史实,在中国历史上,地主与农民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如学者孟祥才所分析的那样:“中国历代皇朝都实行土地买卖和诸子析产的制度,再加上皇朝更替和战争造成周期性的社会动乱,致使地主和农民都处在经常不断的变化中。

地主因犯罪丢官、经营不善、战争破坏、多子析产而下降为农民,农民因科举得官、精于经营或经商致富而跃升为地主,这两种情况经常发生,使两个阶级不断出现人员的交流,由此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渗透。

”全国半数以上的土地在自耕农、半自耕农手中,那种认为地主掌握大部分土地的看法是没有依据的。

所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类的话,或者是夸张,或者是特殊情况。

佃农、雇农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为地主耕种,但因农村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地主与佃农、雇农往往身处宗族网络中,让所谓的“阶级矛盾”难以显露出来。

在古代中国,真正尖锐的矛盾不在于地主与农民,而存在于民间与朝廷。

一个王朝在中后期常常给老百姓以沉重赋役,此时地主、农民事实上处在同一地位。

秦朝征发戍卒,为保证农业生产,都是先征住在闾右的豪强,等到豪强不足时,才征闾左的农民,所谓“秦戍役多,富者役尽”。

在苛政之下,地主、农民都会对国家政策产生不满,怀有反抗情绪故而,所谓的“农民起义”是不准确的。

参与这种“起义”的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秦末的大动乱,先是由一群戍卒“打响第一枪”。

随后农民、知识分子、官吏、地主都起来响应,出现了人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的情况。

老百姓参加“起义军”不是因为土地,很多出于畏罪或迷信即使黄巢、朱元璋这样的豪杰不是为农民造反,农民也该是为争取土地参与其事吧?事实上也不都是。

陈胜身为屯长,负责管理戍卒,带他们到驻地去。

路上赶上大雨,无法在最后期限前抵达目的地。

延误了期限,所有人都要处斩。

戍卒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情况下,才选择了追随陈胜、吴广造反。

刘邦做亭长时曾奉命押送犯人去骊山,结果走到半路时,犯人就逃跑了一多半。

刘邦知道,等到了骊山,这些犯人肯定就跑光了,索性就在一天夜里把所有犯人都放了。

结果有十余名犯人愿意追随刘邦。

刘邦在逃亡过程中发生了“斩白帝子”和头上“常有云气”两个传奇事件,沛县的人听说后都觉得刘邦将来能成大事,纷纷前来投奔。

由此可知,投奔刘邦的这些人并不是因没有土地耕种而生活不下去的农民,没有怀有反对地主阶级的目的。

很多农民参加“起义”,非是出于自愿,而是被乱局所裹胁历代“起义”中,不乏因天灾人祸,导致饥民走投无路而冒险起事者,如王匡、王凤的绿林军。

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广西大旱。

但是随着“义军”规模的扩大,很多参与者就非主动,而是被裹胁了。

李秀成供状中说:“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烧了。

寒家无食,故而从他。

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

”这就是最先被裹胁“起义”的一部分人。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出兵北伐。

有史料说北伐军“沿路裹胁”、“到处裹胁,愈聚愈多”。

有“跟随官兵挑负行李,到独流”后被北伐军裹胁去的;有在赶集时被裹胁去的;还有的在“城内看戏,不料长发贼进城”而被裹胁去。

北伐军统帅李开芳在被俘后供称,“所到各处,裹胁的乡民,也有用银钱邀买跟随的,亦有怕杀跟随的。

”因为害怕被裹胁,以至于有些地方在北伐军到来之前竟“人民逃亡,十室九空”。

有的人被太平军裹胁后,又想着如何去裹胁别人。

以下这则史料如今看来,让人不寒而栗,“保安周生曾问数贼曰:‘尔在彼中掳来乎?投来乎?’曰‘掳来,且焚抢殆尽’。

复间曰:‘尔恨掳尔之人及害尔之人乎?’曰:‘恨’。

‘然则何以今日亦行掳人害人之事。

’数贼众一词曰:‘因自家焚掳一家,己身复被掳,每见完善之地人民,以为我如是,伊辈何独安处。

愤慈不平,必将其人掳来,同我一样,我心始快。

’”被裹胁去的人只好跟随太平军造反,“裹胁之人,能写字者派司笔墨,呼以先生,不令出仗。

老弱胆小者,令扛抬物件,烧火炊饭。

”剩下的青壮年则发给长矛、刀剑,有太平军士兵在后面监督着上战场,谁要是退却,就会被当场斩杀。

对于太平天国裹胁百姓的事情,钱穆的论说非常精辟,“饥荒可以促动农民,却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要临时组织农民,便常赖于宗教。

为要在短期唱乱而临时兴起的宗教,决无好内容。

这是农民革命自身一个致命伤。

”“因中国疆域之广,饥荒灾歉,只能占大地之一角。

而且饥荒有其自然限制,一两年后,情形即变。

因一时一地的变乱而激动变乱,要想乘机扩大延长,势必采用一种流动的恐怖政策,裹胁良民,使他们无家可安,无产可依,只有追随着变乱的势力,这便是所谓‘流寇’。

这一种变乱,骚扰区域愈大,虐杀愈烈,则裹胁愈多。

这一种变乱,骚扰区域愈大,虐杀愈烈,则裹胁愈多。

”不难想象,在历代“起义”中都存在类似北伐军的这种做法。

“起义军”到一个地方要补充兵员,自然会想办法让当地人从军造反。

从结果看,“起义军”所过之处,农民并未获得什么好处所谓“起义”,即仗义起兵,如果所行不义,那还是“起义”吗?在想象中,“起义军”所过之处一定是秋毫无犯,打破州城府县就要开仓放粮。

事实与此截然相反,“起义军”到的地方少不了烧杀掳掠,以致生灵涂炭。

20世纪上半叶,共产党领导人之一的李达即说,农民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严重的。

如“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人。

”以唐末黄巢为例,他的队伍中病死、饿死、战死的总数在一百万以上。

中原本来人口稠密,但到了黄巢败亡之时,已经纵横千里,渺无人烟了。

在广州,仅仅是回教徒、基督徒被黄巢所杀的就有12万以上。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曾被黄巢作为首都。

当唐军反攻,黄巢狼狈撤离前,他下令放火,将长安烧成一片平地。

从此长安再没有机会成为国都。

李自成大军以纪律严明著称,但其所过之处,“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骚然不得安生,甚则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

如果说这还算是对所谓地主阶级的打击的话,那他在攻破偃师后的屠城,受害者就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了。

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更为知名,如温江县“人类几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