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得胸中一种恬静——《诫子书》

合集下载

曾国藩家训(上部)04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曾国藩家训(上部)04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曾国藩家训(上部)04养得胸中一种恬静(静坐可以帮助人内心宁静,但是曾国藩之所以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各个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最终写出备受后人称赞的《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有静坐的习惯吗?说到曾国藩家训,不得不提的就是《曾国藩日记》。

根据史料记载,曾国藩从公元1839年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不懈长达三十余年,直至他去世的前一天。

所以《曾国藩日记》不仅包括了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和为官之道等各个方面,更是曾国藩内心世界最真实的记录。

今天当我们翻开《曾国藩日记》,会发现两百多年前刚刚步入仕途的曾国藩其实是一个满身缺点、举止轻浮,做了不少荒唐事的浪荡公子。

但是后来有一个人送给曾国藩一个字,不但帮助他彻底改掉了身上的毛病,从此更省身也密、见理也明。

而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也反反复复多次提到这个字,告诫子孙只要做到这个字就“便有几分真学问”。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送给曾国藩哪个字?为什么单凭着一个字就可以改变曾国藩的人生呢?)1838年,他考中进士,做京官了。

官职工资都不高,只是低级的京官,但京官毕竟有面子。

想把父亲接进京风光一下,两年后成行了。

没多久,父亲要回家。

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让他回去。

回家后,父亲写信给他,重要,不过是拉拉家常。

最后不经意地给他提出一个忠告,要节欲节劳节饮食。

他一看,脸红了。

立即惭愧得无地自容。

说明他的缺点父亲都看不进去了。

他是一身缺点,比一般人都严重。

他能改掉是我讲的原因。

这三节到底对不对呢?先看第一个节欲。

这专指女色。

曾国藩是当世大儒,理学宗师,父亲居然要他节欲,难道他在这方面有问题?看史料,看他自己在日记中记下来的。

像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一天,朋友纳了小妾,传说漂亮。

一听说,他就坐不住了,约同学,去他家吃饭,要求看看。

同学不肯,不行,欲强见之。

同学拗不过,只好交出来看。

他们甚至还狎亵大不敬。

这是不检点的行为,他后来非常后悔。

把自己痛骂了一番。

没多久,二月一天,去汤鹏家吃饭看到绝色歌伎,老毛病又犯了,说些过分的话。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

《周公诫子》和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注释翻译评析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

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试题】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参考答案】(甲)周公诫子1.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2. 在因为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就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诫子书诸葛亮翻译及原文

诫子书诸葛亮翻译及原文

诫子书诸葛亮翻译及原文
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2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2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2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2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一说诸葛乔)的 .【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左传》有言曰:“大上(指最高的追求)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 纵观诸葛丞相一生,可以说“三立”兼备。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年青时受三顾之恩,竭诚辅刘相蜀,成为蜀汉的决策者。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的政策。

曾五次出兵北上,争夺中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通用)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题目是后人加的)2、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险躁则不能治性)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和字词意思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和字词意思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和字词意思《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和字词意思《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和字词意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诫子书》字词意思:1、诫:警告,劝人警惕。

2、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3、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4、养德:培养品德。

5、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6、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7、才:才干。

8、广才:增长才干。

9、成:达成,成就。

10、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11、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12、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13、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14、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 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属于家教、家训一类性质的书。

这一种家教、教训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典籍,是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的权威,对子孙族众的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为学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

家教的产生,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社会是在一个半封闭暖温带大陆繁衍起来的,以农业经济为生存基本手段,保留有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法制度。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文化带有宗法性。

宗法文化的特征就是重视血缘关系,强调伦常秩序。

家教是这种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家教的重要意义在(《大学》里得到了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向外的逻辑思维使得“齐家”在这个环节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个家庭、家族的兴衰成败关系重大,于是古人很重视家教。

周朝的周公教儿子不要求备于一人。

孔子叫儿子伯鱼学诗学礼。

这些都还只是口头形式的家教,有很大的随意性。

而以文献形式大量出现的家教是在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新兴的豪族大家通过密切家族联系来扩大社会影响力,纷纷制定家庭或家族的清规戒律。

诸葛亮的(《诫子书》正是在这样种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

《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2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2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2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2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注释及翻译赏析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一说诸葛乔)的 .【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左传》有言曰:“大上(指最高的追求)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 纵观诸葛丞相一生,可以说“三立”兼备。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年青时受三顾之恩,竭诚辅刘相蜀,成为蜀汉的决策者。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的政策。

曾五次出兵北上,争夺中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和翻译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和翻译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和翻译译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和翻译译文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和翻译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题目是后人加的)2、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非志无以成学)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

(淫慢则不能励精)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概况《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淡泊:不追求名利。

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鉴赏提示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Ⅰ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诸葛亮《诫子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世的人生哲理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接下来,我们对这篇《诫子书》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开篇就点明了君子的行为准则,以“静”来修身,以“俭”来养德。

“静”意味着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被外界的喧嚣和纷扰所干扰,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完善自身。

“俭”则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的节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律和克制,避免过度的欲望和奢华,从而培养出高尚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静”和“淡泊”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看淡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真正的志向;如果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喧嚣的世界里,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只有保持淡泊和宁静的心态,才能坚守自己的初心,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静心,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注于知识的吸收和思考。

四人的诫子书

四人的诫子书

四人的诫子书一、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

主意未殚,宾有余倦,能够至醉,无致迷乱。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合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

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能够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二、郑玄的《诫子书》1、原文吾家旧贫,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域,获觐乎在位通人,处逸大儒,得意者咸从捧手,有所受焉。

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

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

遇阉尹擅势,坐党禁锢,十有四年而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辟大将军、三司府,公车再召。

比牒并名,早为宰相。

惟彼数公,懿德大雅,克堪王臣,故宜式序。

吾自忖度,无任于此。

但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亦庶几以竭吾才,故闻命罔从。

而黄巾为害,萍浮南北,复归邦乡。

入此岁来,已七十矣。

宿业衰落,仍有失误;案之典礼,便合传家。

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诫子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澹泊一作:淡泊;淫慢一作:慆慢)翻译: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注释七年级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注释七年级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注释七年级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那么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简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到达远大目的。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假如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纵、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光阴而奔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诫子书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觉。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说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的。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就就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就就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就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奉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当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诫子书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世的人生哲理传递给后辈,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以下是《诫子书》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接下来,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这开篇第一句,就点明了君子的行为准则。

“静”是一种内心的状态,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俭”则不仅仅是指在物质生活上的节俭,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律和克制,避免过度的欲望和浪费,以此来涵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静”和“淡泊”的重要性。

如果不能看淡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真正的志向;如果内心不能保持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人们很容易迷失在功名利禄之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理想。

只有保持淡泊和宁静的心态,才能坚守自己的志向,不被外界所干扰,朝着目标坚定地前行。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与志向、静心之间的关系。

【15《诫子书》】课文朗读注释翻译

【15《诫子书》】课文朗读注释翻译

【15《诫子书》】课文朗读注释翻译15《诫子书》文|诸葛亮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课文是诸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这种情感。

参考注释阅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先与同学们讨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

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

诫子书①文|诸葛亮夫②君子之行,静③以④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⑤无以⑥明志⑦,非宁静无以致远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⑨,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⑩则不能励精⑪,险躁⑫则不能治性⑬。

年与时驰⑭,意与日去⑮,遂成枯落⑯,多不接世⑰,悲守穷庐⑱,将复何及⑲!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

诫,告诫,劝。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②[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④[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⑦[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ín)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⑪[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⑫[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⑬[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⑭[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⑮[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⑯[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⑰[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⑱[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⑲[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译】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诫子书》译文

《诫子书》译文

《诫子书》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注释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注释及赏析

人教版语文七上《诫子书》译文注释赏析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

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贡献,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诸葛亮《诫子书》
一、文本解读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希望儿子成为君子,对社会有用的人。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给兄长诸葛谨写信:“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儿子的担忧。

同年八月,诸葛亮六出祁山,出征之前,身体已抱恙,而从“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可见,他是抱着不破曹魏不还的信念。

所以这篇文章不只是他对儿子诸葛瞻的期望,还应该含着他对人生的思量与感悟。

家书可以分为三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明确希望儿子成为一个的君子。

具体怎么做呢?修身、养德、明志和致远。

第二层重点谈“学习”,对于才八岁的诸葛瞻来说,放纵懈怠、轻薄浮躁都是很容易犯的错误,学习、立志都是成才的关键。

静心又是学习关键。

在成长的道路上,要静心、学习、立志,不能淫慢、险躁。

这几句写出了一位慈父的期望、担忧,与《隆中对》的诸葛亮完全不一样,没有指点江山的沉着,就是一位父亲,即将出征的父亲对幼子有着各种复杂情绪。

从“年与时驰”开始,是第三层。

这部分内容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告诫儿子,要惜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接世”,是对社会有贡献,这体现了诸葛亮的人生价值观。

君子就该经世致用,而不是“悲守穹庐”,没有用处。

所以诸葛亮对儿子说,你得努力实践啊,否则一无是处,后悔都来不及。

“将复何及!”一位慈父手握毛笔,力透纸背地写下那最后一捺,缓缓搁下笔,满是忧愁,痛苦万分。

本文入选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为主题的第四单元,是一篇教读课文。

单元导读告诉我们,除了要感受“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以外,本单元还需要“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具体到《诫子书》这一篇文言文,教学重点要着力于诵读,理解文言字词语句,理解家书的内涵。

对于这样一篇寄寓着浓浓深情的哲理性散文,如何让七年级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涵呢?
第一、诵读。

笔者认为,还是从诵读切入。

通过声音,理解文本。

朱熹说,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

诵读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意思,咀嚼滋味;而不是局限于背诵。

第二、处理文言字词和文言知识。

将文言字词分为三种情况: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能自行理解的字词,无需干预;比如“明志”“致远”等词;2、课下有注解,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的字词,要突出讲解。

比如“静”,文中三次出现,“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是否都一样。

3、课下没有注释,易被学生忽视的字词。

比如“俭”,除了节俭、节约之外,还要自我约束之意;“养德”,是培养高尚的品德。

那么什么是高尚的品德,本文涉及的哪
些品德算高尚。

第三、抓关键语句,理解文本。

引导学生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盼与担忧解读文本,诸葛亮希望儿子怎么样,他不希望儿子怎样,短短几十个字,就能得出若干答案,这就是一个慈父的谆谆教诲。

接下来分析文中的哲思,抓住高频词“静、志、学”与情感词“悲”,就能读出心怀苍生的诸葛亮。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朗读文本,理解文言字词,读懂文意
2、品味语言,理解家书的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字词,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家书的内涵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1、转录,把注解中的重要字词转录到正文中
2、圈出难以理解的字词
(二)解题导入:“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PPT展示】背景: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

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明确: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

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

(三)环节一:读出文言的味道。

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夫、淫、遂
2、读出句首词语的顿音:夫/君子之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3、读出关键句的节拍与语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4、读出句尾词语的拖音:“也”,读出舒缓语气、慈父苦心
5、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四)环节二:读懂文意
1、读课文,组词语
通过组词的方式,解决“行”、“静”、“俭”、“学”等古今同义的词的意思。

2、读课文,找朋友
归纳整理同类型的词语或句式,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1)结构相同的短语:修身、养德、明志、致远、广才、成学等都是动宾结构
(2)句式相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五)环节三:读懂家书
1、品味诸葛亮的慈父心肠
课文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诸葛亮希望儿子怎么样?以“你要……”“你不要……”为开头,说一说。

你要成为君子,静心修身,俭朴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心学习,增长才干,明确志向,学有所成,振奋精神,修养性情,珍惜时间,对社会有贡献。

你不要不淡泊,不要不静心,不要不学习,不要没有志向,不要放纵懈怠,不要轻薄浮躁,不要浪费时光,不要消磨意志,不要没有用处,不要对社会没有贡献,不要悲守穷庐,不要后悔都来不及。

2、品读诸葛亮的济世情怀
(1)找出高频词:静、学、志
(2)品读“静”,静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3)分析“学”与“志”的关系。

(4)品读“悲”(本文唯一表情感的词),什么情况下会“悲”?
3、【PPT展示】诸葛瞻:
严词拒绝了邓艾的招降,斩了邓艾的招降使者,和儿子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

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

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

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

瞻、尚亡则武侯存。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诫外甥书》,批注重点字词意思,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期望。

(七)板书设计:
静志学慈父心肠
悲济世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