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读后感

合集下载

《重构》的读后感

《重构》的读后感

《重构》的读后感
重构是本好书
作者优秀,作品优秀,翻译也很优秀。

但是,⽆论多么好的翻译也⽆法完整传达作者的原意。

因此,读之前最好准备英⽂和中⽂两个版本,中⽂读不懂的地⽅就换英⽂,英⽂读的累的地⽅就换中⽂。

充分利⽤⾃⼰在两种语⾔上知识储备,可以使读这本书产⽣事半功倍的效果。

重构是由需求驱动的
为什么要重构?不仅仅是个⼈或团体的喜好(感性驱动),还应该是由客户的需求变更导致项⽬迭代出现困难,⽽重构正是解决困难的好办法,于是推动重构(理性驱动)。

当然,作为重构刚刚⼊门的程序员⼀定会到处使⽤这个⼤杀器,但是随着技术和经验的成熟,应该⾛向顺应需求的重构,满⾜客户需求才是项⽬的根本。

重构要有具体的⽬标
⽬标明确,拒绝诱惑。

重构的过程也是熟悉业务的过程,检查错误的过程
重构要把⼤⽬标分解成许多个⼩⽬标
因为每个⼩⽬标才不会超出⾃⼰的控制能⼒,出现错误后也更容易回退。

重构的每个⼩⽬标最好能够具备有效地检测机制
重构的⼤⽬标必须提供检验机制
重构最好能使⽤GIT、JUnit等等好的重构⼯具辅助
熟悉重构的理论知识,善⽤重构的⼯具。

对于⼯具的理解可参考。

《重构作业》王月芬读后感

《重构作业》王月芬读后感

《重构作业》王月芬读后感
《重构》是—本简单实用的好书,每个靠写代码领工资的软件工程师都应该读一读。

运用重构技术可以帮你写出更好的代码——这会让你和你同事在阅读、修改代码时轻松很多。

大学毕业后我用vim +C语言工作一年多,Visual Studio + C++工作两年半,现在用Eclipse + Java工作了一年半。

我的感觉是Java较之C++可以更快地写出更好的代码,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很多。

在我看来Eclipse自带的Refactoring工具在其中功不可没,它让代码重构变得轻松有趣、一键搞定。

没装Visual Assistant的Visual Studio连提取个函数都得手工把代码拷来拷去,乏味无趣。

谁说IDE不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绝对让你事半功倍!
本书写作于1999年,用的JDK版本是1.1,彼时Eclipse还没有诞生,代码重构时的做法还是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手工修改代码。

现在Eclipse中的Refactoring菜单下已经集成了书中提到的众多常用重构手法,应该是从本书得到了不少借鉴。

重构 读后感范文

重构 读后感范文

重构读后感范文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这本书我在几个月前已读过,由于懒惰,没有及时思路。

借《反模式》这本书的思路时,一块回忆一下。

它不像《反模式》关注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仅针对代码如何编写。

仅仅是开发视角。

这本书之所以,在软件行业获得的如此声誉,并不在于它对重构手法分析的如何清晰、到位,当然从类、函数、数据不同的角度,分类描述重构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描述的无可挑剔。

但更重要的是,他把重构提高到,在软件开发活动中,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测试同级别的概念。

而且是其中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

第一次,高分贝的让软件业相关的人们,清晰的认识到重构的价值和开发活动中的地位。

不仅让开发人员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中占用大量时间的活动是什么,如何让它更高效、有意义。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让软件工程的管理者,认识到“重构”能为整个工程带来的价值。

而且我一直维护这样的观点:架构就是如何使代码能清晰的描述业务逻辑、如何降低软件开发的复杂性。

*书中精彩描述. 1. 重构的重构是Framework(框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

Framework的设计者知道,这东西不可能一开始就正确,它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重构有风险,这显而易见的,必须在重构前做好准备、遵守规那么。

如果挖的坑太大,可能自己不能爬出来,无异于自掘坟墓。

因此,重构必须系统的进行,也就是本身推荐的重构方法。

2. 重构的概念对软件内部结构的一种调整,目的是不改变软件原有运行可察效果的前提下,提高代码的可理解性,降低其维护、修改本钱。

重构可以说就是代码。

3. 为何重构重构虽不是银子弹,却是一把银钳子,帮助你始终良好的控制自己的代码。

a. 重构可以改良软件设计,保证将所有的事物和行为都只表述一次,惟一一次,这正是优秀设计的根本。

b. 使软件更易被理解,当然也更容易维护。

让代码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用途,这种编程模式的核心就是【准确的说出你意思】. c. 我更强烈的相信,良好设计是快速软件开发的根本。

读《重构作业》有感

读《重构作业》有感

思作业设计,提课堂实效——读《重构作业》有感读了《重构作业》这本书,受益匪浅。

一直以来,作业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的作业设计范式,强调“单元视角”、“目标导向”、“系统设计”、和“诊断改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布置一此常规作业,但作业的目标是什么,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难度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时间花费需要多长时间,是否考虑到学生水平的美异性等问题,我们考虑的并不多。

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就是要求教师要基于课程目标整体设计单元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与作业目标要保持一致性,作业时间要合理,作业难度要适切,作业类型要多样,作业要体现纵横结构性,关注个性学习的差异性,并且需要依据作业结果反思和完善作业设计。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我们可以做的不仅仅只是知识性的低阶训练,而要思考如何才能让作业更有趣,更有效,并尽可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让完成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此,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设计为例谈谈我的几点看法,在安排本单元视角下的作业时,我认为可以从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展开设计。

在大单元视角下,需要关注整个单元的作业目标,在基础性作业中完成基础性识字与写字的练习,可以融合多种形式,可以是根据语境填写生字,可以是选字组词,也可以是自己将生字归类。

在不同的基础性题目中,无形之中就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生字词。

其次,发展性作业需要对整个单元的课文文本内容做出适当的理解与补充,梳理与探究。

比如三上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围绕校园生活来写的,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因此需要出现对文本有概括性的作业也要有体会性的作业,比如摘抄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或者段落,比如阅读与鉴赏课外的文章,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最后,我想谈一谈实践性作业,这类作业从设计到布置到完成都存在难度,跳一跳,摘桃子,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是无限的,三上第一单元初次接触写作文,题目与二年级时的写写我的好朋友有些类似,但难度提高了不少,很多学生一时之间难以下手,我们可以在真正动笔写作之前,先锁定你要写的对象,用图画画一画他,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参与到画一画猜一猜的活动中来,进而再完成我能用文字给他画像的作业,通过一段一段的练习与表达,一篇习作应运而生。

《重构》阅读心得

《重构》阅读心得

《重构》阅读心得(最新版3篇)目录(篇1)I.背景介绍1.《重构》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2.作者对重构的理解和应用II.深入分析1.重构的必要性2.重构的应用场景和方法3.重构的优点和缺点III.个人观点1.重构对于软件开发的重要性2.如何更好地应用重构3.重构与敏捷开发的关系正文(篇1)《重构》阅读心得重构是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代码的质量和可读性,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在阅读《重构》这本书之后,我对重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首先,重构的目的是改善代码的质量和可读性,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在软件开发中,代码的质量和可读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代码是软件开发的基础,如果代码质量不好,可读性差,那么维护成本会非常高。

通过重构,我们可以将代码重构为更加清晰、易于理解和易于维护的形式。

其次,重构的应用场景和方法也非常重要。

在软件开发中,我们需要不断地修改代码以满足需求,但是修改代码会导致代码的质量下降,可读性变差。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重构,将修改代码的副作用降低到最低程度。

重构的方法包括重命名、提取方法、内联方法、重构接口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代码重构为更加清晰、易于理解和易于维护的形式。

最后,重构的优点和缺点也非常重要。

重构的优点是可以改善代码的质量和可读性,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缺点是重构会导致代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项目的进度和稳定性。

因此,在应用重构时,我们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时机进行重构。

总之,重构是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代码的质量和可读性,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目录(篇2)I.引言A.作者对重构的介绍B.重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II.重构的概念和方法A.重构的定义B.重构的步骤和方法C.重构的优点和缺点III.重构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A.重构的应用场景B.重构的注意事项IV.总结A.重构的总结B.总结重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文(篇2)《重构》阅读心得最近读了一本名为《重构》的书,这本书是敏捷软件开发领域的一本经典之作。

重构任务》读书感悟

重构任务》读书感悟

重构任务》读书感悟
重构任务读书感悟
最近我读完了《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这本书。

在阅读
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重构的任务有了新的感悟。

首先,我意识到重构是一项必要的技能,能够帮助我们改善代
码的设计,使其更加可维护和可扩展。

通过不断地重构,我们能够
逐步地消除代码中的坏味道,使代码更加清晰易懂,从而提升我们
的开发效率。

其次,重构是一项持续的任务,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


们应该时刻关注代码的质量,发现并修复其中的问题。

没有完美的
代码,只有不断改进的代码。

通过持续地重构,我们可以避免代码
腐化和技术债务的积累。

另外,重构需要谨慎地进行。

我们应该遵循重构的原则和模式,避免引入新的问题。

在进行重构之前,我们应该理解代码的功能和
逻辑,以及可能的影响范围。

同时,我们应该借助工具和测试用例来确保重构的安全性。

最后,重构是一项团队合作的任务。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致力于改进代码的质量。

我们可以通过代码审查、知识分享和技术讨论等方式来促进团队的合作和研究,共同提升团队的技术能力。

总之,通过阅读《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这本书,我对重构的任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将会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开发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代码质量和技术能力。

以上是我对《重构任务》这本书的读书感悟。

谢谢!。

读《重构作业》心得

读《重构作业》心得

读《重构作业》心得
《重构作业》是一本关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的书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1. 明确目标:在开始工作之前,明确自己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确保我们的工作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 优先级排序: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来排序任务。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分配时间和精力,确保我们能够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任务。

3. 避免拖延:拖延是工作效率的大敌。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克服拖延,例如通过设置截止日期、分解任务、奖励自己等方式来激励自己完成任务。

4. 保持专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保持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避免分心,例如通过关闭社交媒体、设定专注时间等方式来保持专注。

5. 学会休息:长时间的工作会导致疲劳,影响工作效率。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例如通过短暂的休息、定期休息等方式来恢复精力。

6. 持续改进: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持续改进自己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以便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总的来说,《重构作业》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我相信,只要我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我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重构作业第七章读后感

重构作业第七章读后感

重构作业第七章读后感
文中对代码结构的建议很有启发性。

代码的味道一词,很好的形容了好代码和坏代码带给编辑者自身和其它阅读者的感受。

“好的代码能够表达自身的意图”,这句话很好的体现了此书的思想。

好的代码是清晰而明确的,“散发着芳香”。

之后在自己写代码时,增加了对代码味道的嗅觉敏锐度,就是对自己结构有了更高要求。

一旦感觉到隐隐的不满,或者不对头的迹象,就要停下来想一想,是否哪里的结构不太合理。

这样的思考总是带来有益的进步,总会发现更合理的结构,有时只是简单的把一部分代码提到一个单独的类里,就会让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变成,哇哈这就对了的快感。

仿佛真的闻到芳香
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一个类尽量不超过300行。

或者最多500行,不能再多了。

1000行就是极限了,我认为不应该那么多,通常可以把一部分相同意图的代码提到一个新的类里。

每次这么做之后,都会有一种哇塞这太棒了的喜悦。

唯一需要克服的就是一开始的一点点惰性——“何必麻烦呢”,但每次行动后,都会庆幸自己做了尝试。

给方法或类命名时要认真思考。

这一点很重要。

当想要给一段代码写注释时,可能只需要把它们放到一个独立的方法里(“哪怕这个方法这有一行代码”,书里这有说,我非常赞同),
并给方法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就不需要写注释了。

而一旦这样做后,就会感觉自己的代码那么的有条理性,那就是代码的芳香。

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读后感

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读后感

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读后感⼀、对书的看法这其实是本⼯具书,主要是让重构的节奏形成章法,降低重构的难度。

当你对重构的概念还很迷茫,或者想要重构但不知道如何进⾏时,可以阅读它。

作者想告诉⼤家的是:重构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在保证充分验证的情况下,将代码的‘坏味道’与书中的进⾏映射,然后按照书中的步骤⼀步步来,就可以了。

⼆、对重构的⼀些思考:按照影响范围的⼤⼩,重构可以分为三类:1. 开发过程中进⾏的重构,这也是进⾏重构的最佳时机,我称之为⼩重构。

在这个时期,重构的⼯作是在测试前进⾏的,甚⾄可以排在⾃⼰的任务计划⾥。

⽐如我要开发⼀个⽐较复杂的组件,都会预留⼀些时间进⾏⼩重构的。

2. 系统阶段性的重构,‘有组织有预谋’地进⾏重构。

部门的团队管理都是⾛的敏捷流程,迭代过程中会有调整期。

这个时候可以针对对⼀些较⾼内聚的功能模块,进⾏重构。

这些功能模块职责单⼀,影响范围有⼀定局限性。

⽐如:⽂件上传和下载。

重构的过程,可以按书⾥⾯的节奏来。

3. 对旧有系统的改造,这时候要区分重构和重写的概念。

它影响了整个系统,我称之为⼤重构。

根据旧有系统的弊端,会确定不同的重构⽬标。

嗯,前端的系统相对⽐较简单,这⼀块⼉我也在探索中。

我能确定的是:不管在系统⾥⾯⼲什么事情,都要确定影响范围的边界。

⽐如:外部系统依赖,系统与系统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

先确定边界范围,再对照⽬标,按照第2步的⽅式⼀个个的去解决,化繁为简。

三、其他:重构其实是有弊端的:1. 价值在当前⽆法体现。

重构的原因可能为了让系统更健壮,也有可能是为了提升效率,这些对当前的系统来说其实是没有增量价值的。

2. 耗费⼈⼒和物⼒,重构有时候跟⽐重做⼀个系统还⿇烦。

3. 有⼀定的风险。

重构之后的系统可能还没有以前的好⽤其实,进⾏重构最难的⼀部分,就是如何说服领导进⾏重构。

最后,多写代码,熟能⽣巧。

理解与重构观后感

理解与重构观后感

理解与重构观后感如果一个人没有听说过《重构》这本书,那么他一定不敢说自己是程序员;如果一个人没有阅读过《重构》这本书,那么很难想象他会是一名优秀的程序员。

这本书是很多公司要求Java程序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另外两本书是《Java编程思想》和《Effective Java》),其实无关编程语言,是程序员就能够从这本书中受益。

何谓重构?重构是对软件内部结构的一种调整,目的是在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的前提下,提高其可理解性,降低修改成本。

重构是用微小的步伐修改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很容易的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重构的时机可以是添加功能时,也可以是修补错误时,还可以是复审代码时。

重构的目标是让代码容易阅读、所有逻辑都在唯一地点指定、新的改动不会危及现有行为、尽可能简单的表达逻辑。

这本书我个人最喜欢的第三章- “代码的坏味道”,因为我喜欢在写完代码后去思考我的代码中有没有这些坏味道,然后再去想一想应该如何重构代码。

这本书的作者是世界级的软件开发大师Martin Fowler,他也被誉为软件开发“教父”,同时他还是敏捷开发的创始人之一。

Martin Fowler编写了很多极好的书籍,包括《企业应用架构模式》、《领域特定语言》、《NoSQL精粹》、《分析模式:可重用对象模型》等。

Martin Fowler给出的代码的坏味道包括:- Duplicated Code(重复代码):“代码有很多中坏味道,重复是最坏的一种”,这句话我经常讲给自己的学生听,但是他们真正领悟并践行这句话的人却不多。

一个类中的两个方法有重复代码,那么一定可以通过抽取方法的方式将重复代码放到另一个方法中以供调用;两个互为兄弟的子类中如果有重复代码可以将其重复代码抽取到父类中;两个没有关系的类中如果有重复代码,那么可以重新抽取一个类将重复代码放到这个第三方类中。

- Long Method(长的方法):程序越长理解起来就越困难,这已经是常识了,使用短小的方法首先符合高内聚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给通过给方法起一个好的名字来帮助理解方法的作用。

如何改善代码的设计 - 读《重构》读书笔记

如何改善代码的设计 - 读《重构》读书笔记

一提词器文档如何改善代码的设计- 读《重构》这本书在五年前读了一次,当时读完觉得自己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然后开始在生产项目中实践。

当时的项目是一堆没人维护的遗留代码,每当要做个新功能时,我都会重构(更准确的说法是重写)下与新功能相关的逻辑,因为没有测试用例的支撑,经常会因为改出问题导致自己加班。

当时我从这种修改代码的过程中找到了编程的乐趣,那是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重构后的代码似乎也成了体现我个人编程水平的象征。

随着写的代码越来越多,维护项目中的这些代码耗费了我太多的时间,想写新的功能时发现自己无法抽身出来。

我渐渐地感觉到代码成了一种负债,写的越多负债越多,我被自己的写的代码给困住了。

近期重读《重构》这本书,深感以前的我在重构方面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1重构前没写单元测试。

这样的重构很容易给自己挖坑,本想改个函数名,结果却捅了个蚂蜂窝。

每次重构都觉得不踏实,生怕改错了什么地方2添加新特性和重构同时进行,最后一起测试。

这样容易搞混原有功能与新特性。

一起测试意味着没有单独对重构的代码进行小范围的测试,让代码集成测试起来复杂3为了重构而重构。

很多时候重构成了一种强迫症,还美其名曰说自己有代码洁癖代码不仅仅是写完就好了,还需要维护。

维护说白了就是让代容易理解,让代码易于扩展修改成本低。

容易理解的代码可以很方便的交接出去给其它同事维护,难理解的代码就只能砸在自己手里。

一旦有缺陷或者新功能,修改成本低易扩展的代码可以让你很快就完成需求,收获同事的佩服,早点下班。

让代码易于维护就得借助重构来完成。

近些年在项目中逐渐被“剥夺”了写代码的权利,看代码和定位问题的时间超过了写代码,从工作中得到的乐趣少了很多。

希望重拾重构,从编程中找回那久违的畅快淋漓。

摘录关于重构1什么是重构?○不改变软件可观察行为的前提下,提高可理解,降低软件维护成本2为什么重构?○可以改进软件设计。

代码被阅读和被修改的次数远远多于它被编写的次数○可以使软件更容易理解。

学习重构作业心得体会

学习重构作业心得体会

学习重构作业心得体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对重构学习的理解还是一个小白。

看了很多遍书,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分量。

不仅老师在学习重构理论,商人在学习,银行工作人员也在学习……,学习源于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冲突,有冲突就需要重构。

那如何重构?如何实现?这便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重构学习体验》这本书的第一章节:创新性培训技术的缘起。

习主席谈创新中提到了:我们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性培训技术是“以学员为中心,以讲师为引导”的培训理念。

当读到成人是长着高大身躯的小宝宝时,我想到了:从小我们就是通过不断与人接触、交流,学会了说话,通过分糖果学会了数数。

我听到了,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成人和儿童一样,都喜欢得到肯定,受到激励。

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

当学习到人们不和自己的数据争辩时,其中一句话印象深刻:如果我说某件事情是真的,你可能会对自己说:“他肯定会这么讲,因为这是他教的东西。

”但是,如果是你自己说这件事情是真的,你一定会相信它。

例如,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高绩效的领导者通常有15个性格特征。

与其由我在台上逐一介绍这些性格特征是什么,不如让学员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最成功的领导者都具备什么性格特征,80%是相似的,补偿20%进去就非常容易。

对于讨论之后,对剩余20%内容的接受也远比被单向灌输这15个性格特征是什么的学员要高很多。

想想有时我们在课堂上,总是不断给学生传授知识,随着学生学习科目增加,学习明显感觉有些吃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重构作业王月芬第一章心得

重构作业王月芬第一章心得

第一章,通过一个常见,店铺影片出租程序,主要作用是打印用户购买详情单(有点类似超市的购物单),通过影片的种类和租多少时间来计算用户消费金额和积分。

作者提供一个很直接的实现方式,而且是大部分程序员第一次根据需求流程直接走的程序代码。

定义电影,订单,用户等类,然后各自拥有各自的属性,用户类含有主要方法就是输出订单详细。

根据已有代码,进行重构,看了第一章,作者主要强调重构的步骤就是:测试、小修改、测试、小修改......这样子,进行不断的重复。

下面是我根据作者重构的步骤得出的一些体会:
第一步,写测试方法,保证重构后的代码输出,与原来的代码输出一致;
第二步,找到长方法,就是代码量很大的方法,进行重构提取,提取方法需注意细节:
不变的变量可作为参数传入方法;
变化的变量可作为返回值;
第三步,修改方法,参数等命名,变得人性化,提高可读性;
第四步,对于方法,应该放置到使用它的类中,如:计算影片的价格方法,应该放置到影片类中;
第五步,尽量移除临时变量,临时变量的坏处:1. 只在自己所在函数生效;2. 增加函数
第六步,switch的处理,移除switch,变成多态处理。

以上就是我阅读《重构》第一章的读后感,希望能在以后写代码的时候多注意这些细节,提供自己代码的美感,让自己的代码充满人性。

重构(第二版)-读后感

重构(第二版)-读后感

重构(第⼆版)-读后感
《重构(第⼆版):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Refactoring: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Existing Code, 2nd Edition)的作者是世界软件开发⼤师马丁·福勒(Martin Fowler),正如在20前的第⼀版中⼀样,在这第⼆版中作者也⾸先向公众阐述了何为“重构”。

在此书中,作者总结了⼈们可能会有的疑问,并⼀⼀予以解答,具体如下:
· 为什么应该重构代码?
· 如何辨别哪些代码需要重构?
· 如何成功重构代码?
在阅读此书后,将能更好地理解重构的过程及其⼀般原则,并将其快速应⽤于⾃⼰的代码库。

另外,此书的读者可能还会额外获赠⼀个灵敏的“狗⿐⼦”,当⾃⼰的队友写的代码亟需重构时,这个⿐⼦就能⽴马闻出来并提醒对⽅。

《重构》读后感_读后感_

《重构》读后感_读后感_

《重构》读后感~-7-11 字数:1681网上对于这本书的评论很热闹,在读《java编程思想》感觉有点疲倦的时候,我拿起了这本书。

这本书作者是martin fowler,而且封面上印着"与《设计模式》齐名的经典巨著","《设计模式》作者为本书作序","超过70种行之有效的重构方法"等宣传语。

对于这些宣传语我第一个感觉是宣传的噱头,martin没有必要通过本书与《设计模式》的比较显示自己的身价。

另外由于文中常常有交叉引用,可能侯捷/熊节采用页页对译,显得每页留白很多。

开篇作者并没有像常见的那样为"重构"正名溯源,而是操刀剖析了一个出租影片程序的案例。

原来的代码能够满足当前需求的功能,但是面临着眼前需要增加新功能打印html格式,日后可能变更影片分类的长远需求。

在变更前,作者对于最初的程序画出了问号。

然后按照每次谨慎地移动一小步,频繁地测试的原则,对原来的代码实施重构。

小步挪动以后,擦亮了窗户,对于程序的结构看得更远了,继续微调。

终于在最后解决了该程序面临的问题,增加了程序的灵活性,但是也使得代码变得更加复杂了,减小了函数的功能粒度。

似乎是微不足道的量变,产生了质变。

代码在没有改头换面的前提下进行了脱胎换骨。

第二章作者开始步入常规,解释关于refactoring有关的what (重构是什么),why(为什么要重构),when(什么时候进行重构),how (如何提出重沟)问题。

作者也解释了重构面临的难题。

我感兴趣的是重构和设计,性能比较的两节。

通过对oop的学习,我逐渐理解和接受了项目逐步培养,成长的观念。

原来我一直按照瀑布式开发,在项目后期总出现一些当初设计想象不到的情况,开始我总归结于自己经验不足,需求分析做的不够深入细致。

接触到xp 和重构以后,心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但是我想重构与瀑布式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项目开发过程中两个侧面。

在我所参与的动辄上百人参与,软硬同吃的项目中完全采用xp是不可思议的,两者必须结合使用。

《重构作业》读书心得

《重构作业》读书心得

《重构作业》读书心得暑假期间读了《重构作业》这本书,书中提到“作业,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又提出“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质量,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和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尺度,还是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核心因素。

”近年来,国家在一些文件中不断发布关于作业方面的要求,其中也提出:“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反思上半年设计的单元作业,发现作业设计内容重基础,轻探索,没有从学生的主观意识上设计,内容过于单一没有创新,读了《重构作业》这本书后,我有以下感悟:1.作业的设计要美观有创新学生不愿意做作业,往往是作业给他们带来了烦燥感、枯燥感。

在布置科学作业时,我发现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知识点效果更好,不同的图形,用自己喜欢的色彩描述,使知识点更美观,更形象生动,学生更积极参与,图文并茂,可以让内心得到平静。

2.作业的内容要有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理解的知识层面也不同,如在设计科学作业时,基本知识是基础,动手实践每个学生都感兴趣,但观察记录不一定每个学生能完成,完成的情况也是参差不齐,作业层次有深有浅,更能体现学生学习后的价值与成就感。

3.作业能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有积极的作用有学有得,作业不仅仅是为了支持课堂教学后的知识巩固,更是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学意识,提升自学能力。

作业完成后的效果更能帮助教师完善所设计的作业,相辅相成才能体现作业的价值,分析学生完成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这些都有助于发挥作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功能。

4.作业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经常不愿意去做作业就是无法感受到作业对自己个人的重要性,教师教学,布置作业,对学生进行测试,学生一直扮演的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从始至终都在扮演主角。

要激发学生学生主动学习,需要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更乐意完成一些能够表达自己观点的任务的作业,或者去解决一些他们认为很重要的问题。

《重构作业》读书笔记

《重构作业》读书笔记

《重构作业》读书笔记
《重构作业》是一本关于软件重构的实用指南,作者Fowler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重构方法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重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重构技巧来提高代码质量和维护性。

作者强调了重构的目的。

重构不仅仅是为了修复bug或者优化性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代码更容易理解、更容易修改。

一个好的代码应该具备良好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因此,重构是一种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审视和优化代码。

作者详细介绍了重构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重构时,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保持函数的独立性、减少代码重复、简化条件语句等。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代码结构,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测试的重要性,在进行重构之前,我们需要确保测试覆盖率足够高,以便在重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修复。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重构手法,如提取函数、内联函数、移动函数等。

这些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编程效率。

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重构技巧的强大之处,它们可以让我们的代码变得更加简洁、优雅。

《重构作业》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很多关于软件重构的宝贵知识和实践经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重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重构技巧。

在今后的编程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代码质量,积极运用重构技巧来改进代码,提高项目的可维护性和稳定性。

代码的坏味道,重构,模式

代码的坏味道,重构,模式

代码的坏味道,重构,模式读完《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和《重构与模式》,有了些许感想,先与⼤家分享⼀下。

当我们已经对设计模式倒背如流时,却往往发现在实际代码编写中有⽣搬硬套的感觉。

设计模式是前⼈经验的总结,直接拿来⽤合不合适呢?这让我想起了⼤学⼀位⽼师告诉我们的⼀条学习的道路“知识,理论,智慧”。

设计模式是很⼀种优雅的“智慧”,但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还仅仅是留存于⽂字的“知识”。

把“知识”融合到⾃⼰的开发中,在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形成⾃⼰“理论”,再应⽤到实际中,那么这才是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智慧”。

重构恰恰是由“知识”到“理论”的必经之路,⽽书中的各种重构⽅法⽆疑是这条路上清晰的路标。

代码的坏味道⼤家⼀看都不会陌⽣,绝对是在我们的编程中如影随形的,现在把相应的重构⽅法和设计模式总结出来,⽅便⾃⼰参考查阅,也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友情提⽰:下⾯所列出的不是公式,不是别的重构⽅法不能⽤,也不是⾮要重构到相应的设计模式,因为不论是重构还是应⽤设计模式,⼀切的⽬的都是为了软件构架的“优雅”,⽽不是炫耀技术。

另外,两位作者在描述重构步骤的时候,都不断重复着“编译并通过测试”的步骤,这⽆疑是在强调测试的重要性,和重构的递进性,切不可⼀措⽽蹴。

重复代码提炼⽅法提取类⽅法上移替换算法链构造⽅法构造Template Method以Composite取代⼀/多之分引⼊Null Object⽤Adapter统⼀接⼝⽤Fatory Method引⼊多态创建过长⽅法提取⽅法组合⽅法以查询取代临时变量引⼊参数对象保持对象完整转移聚集操作到Vistor以Strategy取代条件逻辑以Command取代条件调度程序转移聚集操作到Collecting Parameter过长参数列以⽅法取代参数引⼊参数对象保持对象完整条件逻辑过度复杂分解条件式合并条件式合并重复的条件⽚段移除控制标记以卫语句取代嵌套条件式以多态取代条件式引⼊断⾔以Strategy取代条件逻辑转移装饰功能到Decorator以State取代状态改变条件语句引⼊Null Object分⽀语句提取⽅法转移⽅法以⼦类取代类型代码以多态取代条件式已明确⽅法取代参数以State/Strategy取代类型代码引⼊Null Object以Command替换条件调度程序转移聚集操作到Visitor基本类型迷恋程序代码过于依赖基本类型(int,string,double,array等低层次语⾔要素)以对象取代数据值以类型取代类型代码以⼦类取代类型代码提取类引⼊参数对象以对象取代数组以State取代状态改变条件语句以Strategy取代条件逻辑以Composite取代隐含树以Interpreter取代隐式语⾔转移装饰功能到Decorator⽤Builder封装Composite数据泥团在类的字段和参数列中,总是⼀起出现的数据提取类引⼊参数对象保持对象完整令⼈迷惑的临时字段提取类引⼊Null Object组合爆炸许多段代码使⽤不同种类或数量的数据或对象做同样的事情(例如使⽤特定条件和数据库查询)以Interpreter取代隐式语⾔过⼤类提取类提取⼦类提取接⼝复制被监视数据以Command取代条件调度程序以State取代状态改变条件语句以Interpreter取代隐式语⾔冗赘类不再做很多⼯作或没有⽤的类折叠继承关系内联Singleton不恰当的暴露在客户代码中不应看到类的字段和⽅法,却是公开可见的封装字段封装群集移除设置⽅法隐藏⽅法⽤Factory封装类隐藏⽅法发散式变化类经常因为不同的原因在不同⽅向上发⽣变化,显然是违反了单⼀职责原则提取类霰弹式修改如果遇到变化,必须在不同的类中作出相应的修改转移⽅法转移字段内联类将创建知识搬移到Factory依恋情结⽅法对于某个类的兴趣⾼过对⾃⼰所处的宿主类转移⽅法提取⽅法引⼊Strategy引⼊Visitor平⾏继承体系当为⼀个类增加⼀个⼦类时,也必须在另⼀个类中增加⼀个相应的⼦类转移⽅法转移字段夸夸其谈未来性折叠继承关系内联类移除参数移除⽅法过度耦合的消息连不断的向⼀个对象索求另⼀个对象隐藏委托提取⽅法转移⽅法使⽤抽象引⼊Chain Of Responsibility中间转⼿⼈类接⼝中有很多⽅法都委托给其他类移除中间转⼿⼈内联⽅法以继承取代委托狎昵关系类之间彼此依赖于其private成员转移⽅法将双向关联改为单向提取类隐藏委托以继承取代委托异曲同⼯的类重命名⽅法转移⽅法提取超类⽤Adapter统⼀接⼝不完善的程序库类引⼊外加⽅法引⼊本地扩展⽤Adapter统⼀接⼝⽤Facade封装类纯稚的数据类只拥有字段的数据类封装字段封装集合移除设置⽅法转移⽅法隐藏⽅法被拒绝的遗赠继承⽗类时,⼦类想要选择继承的成员以委托取代继承过多的注释为糟糕的代码写⼤量的注释使⽤⼀起重构⽅法,使⽅法本⾝达到⾃说明的效果,让注释显得多余怪异解决⽅案在同⼀系统中使⽤不同的⽅式解决同⼀问题替换算法⽤Adapter统⼀接⼝。

重构之维——关于重构及《重构》的随想

重构之维——关于重构及《重构》的随想

重构之维——关于重构及《重构》的随想
透明
【期刊名称】《程序员》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我很少给自己参与其中的书籍做评论,因为这样的评论会同时失去公允和陌生感,而这两者恰好都是优秀书评的要素。

对于这本即将出版的《重构》,我也有同样的尴尬。

如果重新拿起这本书,在查找“重构细目”之前,我会想些什么呢?既然已经没有评论的可能,我就邀读者分享这些凌乱的思绪吧。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透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5
【相关文献】
1.文化缺省与重构--《闽文化》翻译随想 [J], 郑立宪
2.联合迭代重构算法在对流层水汽三维重构中的应用研究 [J], 王维;王解先
3.以问题链引导知识重构与模型建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听课随想 [J], 仲海峰
4.面向逆向工程的实体重构方法的研究─—特征识别和三维重构 [J], 张英杰;白作霖;赵汝嘉;葛文杰
5.金理专栏:小说的面影重构与追认中的出发点:关于文学传统的随想 [J], 金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构》读后感
网上对于这本书的评论很热闹,在读《Java编程思想》感觉有点疲倦的时候,我拿起了这本书。

这本书作者是Martin Fowler,而且封面上印着"与《设计模式》齐名的经典巨著","《设计模式》作者为本书作序","超过70种行之有效的重构方法"等宣传语。

对于这些宣传语我第一个感觉是宣传的噱头,Martin 没有必要通过本书与《设计模式》的比较显示自己的身价。

另外由于文中常常有交叉引用,可能侯捷/熊节采用页页对译,显得每页留白很多。

开篇作者并没有像常见的那样为"重构"正名溯源,而是操刀剖析了一个出租影片程序的案例。

原来的代码能够满足当前需求的功能,但是面临着眼前需要增加新功能打印HTML格式,日后可能变更影片分类的长远需求。

在变更前,作者对于最初的程序画出了问号。

然后按照每次谨慎地移动一小步,频繁地测试的原则,对原来的代码实施重构。

小步挪动以后,擦亮了窗户,对于程序的结构看得更远了,继续微调。

终于在最后解决了该程序面临的问题,增加了程序的灵活性,但是也使得代码变得更加复杂了,减小了函数的功能粒度。

似乎是微不足道的量变,产生了质变。

代码在没有改头换面的前提下进行了脱胎换骨。

第二章作者开始步入常规,解释关于Refactoring 有关的What(重构是什么),Why(为什么要重构),When(什么时候进行重构),How (如何提出重沟)问题。

作者也解释了重构面临的难题。

我感兴趣的是重构和设计,性能比较的两节。

通过对OOP的学习,我逐渐理解和接受了项目逐步培养,成长的观念。

原来我一直按照瀑布式开发,在项目后期总出现一些当初设计想象不到的情况,开始我总归结于自己经验不足,需求分析做的不够深入细致。

接触到XP 和重构以后,心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但是我想重构与瀑布式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项目开发过程中两个侧面。

在我所参与的动辄上百人参与,软硬同吃的项目中完全采用XP 是不可思议的,两者必须结合使用。

作者对于程序性能的问题的观点也让我耳目一新,他提出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着眼性能,而且通过测试而不是事前分析的方式寻找性能问题的瓶颈在那里。

接着作者用22种代码中的坏味道描绘了需要重构的种种征兆。

这一章和第6章一样,我读得很"流",感觉内容很容易理解,但是读完以后脑海中印象却不深刻。

尤其是具体的重构方法,有时候感觉作者挪动的步伐太小了,太谨慎了。

也许像侯捷在序言中所说的,是日后计算机自动完成的步骤;也许是我看别人做事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以后跌了大跟头才能知道其中的真意吧。

UML Class
Diagram 和 JUnit是顺利进行重构的左右双翼。

在第1章中的那些UNL类图,我认为只是对代码进行重构结果的解释,并不是通过分析UNL类图发现需要重构的迹象。

如果从项目整体或者多个类的关系入手进行重构的话,UML类图可能能够负担行军路线图的重担。

(但是你为什么要等到这时候才进行重构呢?)。

而JUnit是进行频繁测试的依仗,只有实现测试的自动化,才可能随时的重构。

作者用第4章一章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测试的观点,JUnit测试构架。

从名为“重新组织你的函数”的第6章开始,作者详细介绍了每一种重构方法。

对于每种方法,按照名称(Name)、概要(Summary)、动机(Motivation)、做法(Mechanics)、范例(Examples)的格式进行。

这么多模式,很难记忆完全,也没有必要。

我想如果理解了重构的概念和原理,具体的模式可以像字典一样平时多翻翻,多琢磨。

具体做的时候没有必要非要搞清楚自己使用的是哪一种模式,然后严格按照书上的步骤照猫画虎。

无招胜有招,把重构融入到自己平时的编程过程中才是真正掌握了。

这本书翻译得很流畅,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文中生动自然的语言带到桃源深处,领略别样风景。

至于网友常常争论的翻译,用词等问题,我并不在意,也丝毫没有构成我阅读的障碍。

我关注的是原理,技术本身,而不是某个词的译法、用法,因为我知道“个别代码的优化调整,对整个系统
第 3 页共4 页
毫无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