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眩晕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并见,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

病因病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病发生,属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其次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而致晕。

诊断参照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

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1.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分证论治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天麻15g钩藤12g石决明18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杜仲15g山桅IOg黄苓9g坤草12g茯神15g夜交藤15g若见阴虚较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选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若肝阳化火,肝火亢盛,表现为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用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

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动者,有肝阳化风之势,尤其对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发中风病的可能,应及时治疗,可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

2•肝火上炎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6g 黄苓9g 山桅子9g 泽泻12g 木通9g车前子9g 当归8g 生地黄20g柴胡IOg 生甘草6g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

眩晕的诊疗方案

眩晕的诊疗方案

眩晕的诊疗方案一、眩晕的定义眩晕,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 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N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 1级;中度:II、III级;重度:N、V级。

(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书桌上,笔尖轻触着纸面,关于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的构思如流水般涌出。

原发性高血压,这个让人头疼的病症,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中医是如何看待和治疗的。

一、病因病机眩晕病的成因复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禀赋不足等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瘀血阻络等病机。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压升高,出现眩晕等症状。

二、诊断要点1.症状: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等。

2.体征:血压持续升高,脉象弦硬有力。

3.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超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三、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型: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硬有力。

2.气血亏虚型: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脉细弱无力。

3.痰湿中阻型:头晕头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脉滑。

4.瘀血阻络型:头晕头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脉涩。

四、治疗原则眩晕病的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1.肝阳上亢型: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

2.气血亏虚型: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

3.痰湿中阻型:燥湿化痰,和中降逆。

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等。

4.瘀血阻络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

五、特色疗法1.针灸疗法: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如:百会、风池、太冲、曲池等。

2.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3.药膳疗法:根据患者体质,给予相应的药膳调理,如:红枣、枸杞、桂圆、银耳等。

六、预防与调护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2.注意饮食,避免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限酒。

3.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过度。

4.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就那么几个,但每一个都很关键,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2012眩晕优化

2012眩晕优化

2012眩晕治疗方案实施情况及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制定部门内2科执行部门内2科优化时间2010年12月《眩晕病方案》实施情况总结及评价疗效分析及改进措施2012年内2科共纳入眩晕患者97人,按照眩晕病诊疗规范对纳入病例进行治疗,平均住院治疗时间为14天,显效:75例(77%),有效16例(16.21%),无效6例(6.19%),总有效率达93.81%。

治疗难点:临床发现有部分人群,年龄集中在40-50岁之间的患者,眩晕起病急,伴头痛。

多因饮酒无度、起居不慎引起。

患者依从性较差。

初期症状较重,常夹杂风寒表证,饮酒者多兼夹痰湿。

改进措施:加强健康生活指导,严格禁酒。

外感眩晕以祛邪为主。

对于风邪上扰的患者,及早应用疏风散寒、祛湿化痰之法,病情可较快缓解。

治法:疏风散寒,祛湿化痰。

方药:川芎茶调散合羌活胜湿汤加减。

川芎12g 荆芥12g 薄荷18g 羌活6g 白芷6g防风6g 生甘草6g 车前子包6g 葛根9g 黄芩6g中医特色分析及改进措施该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辨证分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药浴、耳穴压豆等外治法及中医辨证护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治疗眩晕病的重点。

改进措施:加强健康生活指导,严格禁酒。

外感眩晕以祛邪为主。

对于风邪上扰的患者,及早应用疏风散寒、祛湿化痰之法,病情可较快缓解。

治法:疏风散寒,祛湿化痰。

方药:川芎茶调散合羌活胜湿汤加减。

《方案》优化点说明修订内容修订依据增加眩晕病证分型,补充“风邪上扰型”以满足临床实际需要,提高中医药治疗有效率外感眩晕以祛邪为主。

对于风邪上扰的患者,及早应用疏风散寒、祛湿化痰之法,可明显改善病人的头晕、头痛等症状,使病情较快缓解,增强中医药治疗的效果。

评估及优化专家签名。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2013年)当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受到病理或人为的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且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发眩晕。

男女老少均可患病,犯病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各异。

多在过劳、激动、紧张、失眠、烟酒过度或月经期等诱因下犯病,可数日、数月、数年一犯,或一日数犯,甚至连续发作不止(持续状态)。

眩晕多于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再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或不伴有听力障碍、恶心、呕吐、倾倒和眼球震颤等伴发症状,半规管功能检查常有异常。

一、眩晕的分类及其各自的临床表现1、耳性眩晕系由内耳迷路半规管病变所致。

眩晕和眼震常呈水平性,病人多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恶心和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明显,头部运动和睁眼加重。

常有病侧耳鸣、听力下降(重振试验阳性)、半规管功能检查异常和耳疾既往史,但无其它颅神经或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2、前庭神经性眩晕系由脑底前庭神经病变所致。

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如出现听力障碍(耳窝神经受损),其听力重振试验却呈阴性。

3、脑性眩晕①、前庭神经核性眩晕系由延脑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

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无病侧耳鸣和听力障碍,且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或/和对侧运动、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②、脑干性眩晕系由脑干内的眩晕传入径路(前庭小脑红核丘脑束)病变所致。

临床上较少见。

病人多不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

头部运动和睁眼多无眩晕加重。

如伴发眼震,常呈垂直或旋转型且持续时间长。

恶心、呕吐等症状缺如(因其低位的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弧未受损),无病侧听力障碍(因听觉纤维从两侧脑干上升),常伴有邻近的颅神经、运动或/和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③、大脑性眩晕系由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病变所致。

眩晕与脑干性眩晕相似,无听力障碍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可伴有邻近大脑受损症状和体征。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

【干货整理】眩晕诊疗方案眩晕是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等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作各种相应检查如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颈椎X 线摄片、经颅多普勒、CT等以明确眩晕的病因。

5、应注意除外脑肿瘤、血液病等。

(二)证候诊断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

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

舌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舌淡,舌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

舌质红,舌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药辨证施治:1、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方如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浊上蒙证::化痰降浊,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气血亏虚证:补气养血,方如八珍汤加减。

4、肝肾阴虚证:补肝益肾,方如杞菊地黄丸加减。

(二)针灸辨证施治:1、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取风池、太冲、内关、肝俞、肾俞等穴。

2、痰浊上蒙证:化痰降浊,取中脘、章门、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等穴。

3、气血亏虚证:补气养血,取百会、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4、肝肾阴虚证:补肝益肾,取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复溜等穴。

(三)其他疗法:1、中成药:痰浊上蒙证可选用礞石滚痰丸等泻火逐痰类中成药;气血亏虚证可选用归脾丸等益气养血类中成药;阴虚火旺者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等滋阴降火类中成药。

2、推拿、牵引: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可用此法配合中药治疗。

3、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的疗效。

眩晕症

眩晕症

入院记录姓名:侯成绪出生地:河北省平山县性别:男常住地址:石家庄市红旗大街红旗小区年龄:66岁工作单位:石家庄轴承设备厂民族:汉入院时间:2012-09-06-10:10婚况:已婚病史采集时间: 2012-09-06-10:20发病节气:处暑病史记录时间: 2012-09-06-10:20职业:无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主诉:间断性头晕1年半。

现病史:患者缘于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坐立时加重,平卧时减轻,伴视物模糊,双下肢无力,于河北省第二医院输液治疗后(具体不详),症状好转。

1年半来,头晕症状仍间断发作,今年4月于河北以岭医院查头颅核磁示:双侧基底节区缺血性改变,颅内动脉硬化,自行口服“二维三七桂利嗪”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发作时无视物旋转感,无头痛、恶心、呕吐。

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

门诊以“多发性腔隙性梗塞”收入院。

现主症:头晕,视物模糊,双下肢无力,饮食可,睡眠可,二便通畅。

无恶寒发热,无胸闷胸痛,无腹痛腹泻。

既往史: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病史。

否认肝炎病史。

否认手术及外伤史。

过敏史:无明确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原籍,未到过牧区、疫区。

生活条件良好,不嗜酒,曾吸烟30余年,每日10支左右。

性格开朗。

工作环境较好,无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及其他传染病接触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体健。

家族史:父亲患有美尼尔症。

体格检查T 36.2℃P 64次/分R 18次/分BP 110/7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如常,头颅无畸形,双目有神,白睛不黄,黑睛无云翳,耳鼻无异常,口角不歪,喉核不大。

颈项无青筋暴露,无瘿瘤瘰疬。

胸膺无畸形,无鸡胸,虚里搏动应手。

腹平坦、柔软,无青筋暴露,胃脘无压痛,未触及症瘕痞块。

无龟背,四肢关节活动自如,无红肿热痛,双下肢无水肿。

语言流利,气息均匀,未闻及咳嗽,未闻及呻吟、谵语等声,未闻及异常体气及口气。

皮肤弹性尚可,无斑疹及出血点,肌肤不热。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正式

眩晕(后循环缺血)诊疗方案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一、诊断标准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二、中医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型:以眩晕为主, 伴耳鸣、头痛且胀,或自觉颈项板样僵硬, 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怒时晕痛加重,心烦少寐,多梦,口干或苦,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 平肝潜阳。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g(先煎),钩藤15g(后下),天门冬15g,麦门冬15g,白芍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牛膝15g,桑寄生15g,石决明30g(先煎),黄芩15g,夜交藤15g,菊花10g。

若小便频数,大便秘结者为肝胆热盛,加龙胆草20g,大黄6g(后下)。

中成药:天麻素注射液20ml 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点, 每日1 次。

针灸疗法:取穴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行间、太冲、太溪;只针不灸,用泻法;2. 痰浊上蒙型:头晕目眩, 或头重如裹, 甚则神志迷蒙, 一侧肢体发麻或沉重无力, 或突然昏仆, 少时而醒, 平素嗜酒食甘, 体肥, 少气懒言, 嗜卧欲寐, 口中黏腻不爽, 胸膈满闷, 恶心, 舌苔厚腻, 脉弦滑。

治疗: 祛风豁痰通络。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 白术10g, 天麻15g, 陈皮10g, 茯苓10g,白芍10g,甘草6g,石菖蒲10g,竹茹10g,郁金10g,僵蚕10g。

眩晕优化诊疗方案

眩晕优化诊疗方案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2012年眩晕诊疗方案

2012年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2012年)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眩晕 诊疗方案

眩晕 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昏、头重或周围景物旋转等感觉。

眩晕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如内耳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因此,对于眩晕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诊断,为其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1. 诊断眩晕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首先会向患者询问病史,包括眩晕出现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伴随的其他症状等,以了解眩晕症状的特点。

1.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头颈部、内耳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1.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一些潜在的病因。

1.4 辅助检查眩晕诊断的辅助检查包括:•电子眼震图(ENG)•前庭脱敏试验•脑电图(EEG)•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眩晕的病因。

2. 眩晕的常见病因眩晕常见的病因包括:2.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是一种内耳疾病,常表现为头位改变时短暂的眩晕发作。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物理疗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患者可以进行前庭重定位操和前庭脱敏。

2.2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梅尼埃病是一种慢性内耳疾病,表现为间歇性的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和耳满。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手术治疗等。

2.3 眩晕型偏头痛眩晕型偏头痛是一种与偏头痛有关的眩晕疾病,表现为眩晕发作伴随头痛。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避免诱发因素、药物预防和急性发作时的药物治疗等。

2.4 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常见的病因包括脑干血管病变、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治疗方案一般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 眩晕的治疗方案眩晕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因而定。

以下是眩晕常见病因的治疗方案:3.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对于BPPV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前庭重定位操:通过特定的头位改变,将耳石移除内耳的后半规管,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 )。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月第18卷第1期)(1)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三140mmHg和(或)舒张压三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2)高血压水平分级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收缩压三180mmHg和(或)舒张压三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3)鉴别诊断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常见的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2012年优势病种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和思路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2012年优势病种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和思路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2012年中医脑病科对优势病种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和思路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专病)项目》相关文件及要求,确保重点专科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遵从重点专科建设目标和任务,使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按时、按质、按量地开展完成,现将我科优势病种中风、眩晕、头痛,的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1.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解决措施和思路:1.1临床疗效评价2012年1—12月份我科共收住院病人1178例,其中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410人。

全部病人均采用西医西药、中药、针灸、功能康复锻炼综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针刺主要采用头皮针针法、醒脑开窍针法或(和)体针针法。

其中治愈8例,治愈率2.0 %,好转 394 例,好转率96.2%,无效3例,治愈好转率98.2%。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410例,有0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100%。

有351例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服用中医治疗率为 85.54%。

在数据上分析诊疗方案疗效可靠。

1.2中医治疗难点1.2.1在所有收治病例中在接受系统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前出现偏瘫侧肢体挛缩或强直的病例数为12例,故如何避免出现上述症状成为治疗中的难点。

1.2.2如何提高中医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1.3解决措施和思路1.3.1偏瘫患者的患肢静止、主动及被动时多伴疼痛,在软瘫期时做好正确的患肢摆放尤为重要,给予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或仰卧位摆放,无论哪种卧位均需2小时翻身一次及按摩受压部位。

以上方法需患者及家属配合熟练掌握。

1.3.2加强宣教。

提高人们对中风病发病特点认识,及早就诊、紧急治疗。

全社会及医务人员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功能”的观健康观念。

1.3.3改善医疗条件。

建立快速救治体系,进一步强调卒中单元为神经科急诊超急的意义,不断提高救治质量,力求使中风病人能够在最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降低病死率及减轻残程度。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眩晕是指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颠簸或不稳定的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病症。

针对眩晕,中医有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眩晕的方法: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苍白、面红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2.闻诊:闻气味有没有病气。

3.问诊:询问病人有没有口渴、排便正常、睡眠好不好等问题。

4.切诊:通过取脉及体察脏腑功能来判断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

二、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案:1.祛风降浊法:以祛风除湿、宽中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用白芍、柴胡、苍术等祛风降浊的药物或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柴胡炖薏苡仁等。

2.调和气血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黄芪、当归、白术等调和气血的药物或方剂,如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3.疏肝理气法:以舒缓肝气、调理脏腑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或方剂,如逍遥散、柴胡汤等。

4.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丸等。

5.健脾益肾法:以健脾益肾、固摄精气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党参、山药、枸杞子等健脾益肾的药物或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配合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外治法:可用中药熏洗、贴敷、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足三里、合谷等。

3.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4.饮食调理法: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诊疗眩晕的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主编的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及《中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v90mmHg。

危险分层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1)临床表现⑴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

⑵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⑶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重复发作。

(2)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动态血压、肾上腺B超、醛固酮测定等。

(3)其它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颈部血管B超、动态心电图【鉴别诊断】:1. 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扑到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醒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 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扑到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表现。

3. 癫病:以突然扑到,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眼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

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扑到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做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眼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资料:年眩晕诊疗方案+Microsoft+Word+文档

资料:年眩晕诊疗方案+Microsoft+Word+文档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诊疗常规2009年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眩晕。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2 、辨证分型(1)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肝肾阴虚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 平均舒张压(DBP) ≥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高血压的分类及高血压的分级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的血压﹤120 ﹤80正常高值130-139 80-89高血压:≧140 ≧90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二、治疗方案1、中医治疗(1)肾气亏虚证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生地、巴戟、山萸肉、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附子、石菖蒲、麦冬、远志、薄荷。

(2)痰瘀互结证治法:祛痰化浊,清热燥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BNG070)的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版)
一. 眩晕的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则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

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部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发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2.3.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

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
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寐少
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为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
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
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
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和协定制剂: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养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

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本院协定方:根据阴虚或者阳亢证候情况选用益脑回春方或者平肝脉通片,可予
健脑通络膏方善后。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本院协定方:平肝脉通片。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加减。

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本院协定方:化痰脉通片。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或党参)、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本院协定方:补气脉通片。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本院协定方:益脑回春方加减,可予健脑通络膏方善后。

(二)辩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天麻素、红花黄色素、川芎嗪、疏血通、灯盏花素注射液等。

(三)针刺疗法:
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辩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
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四)推拿治疗:注意对椎间盘突出、椎体不稳等病症要严格掌握其推拿适应症。

(五)其他治疗:理疗等辅助疗法。

1.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六)护理
1.静卧,预防跌伤等不良事件。

2.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疗效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9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70%,<9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改善<30%。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四.预防与调护
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室内光线以柔和为宜,不要太强。

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对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患者要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

虚证眩晕者应适应增加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