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与农作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土壤学第九章-土壤养分循环ppt课件
![土壤学第九章-土壤养分循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c1479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8.png)
土壤学
资源环境学院土地资源与农业化学系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反硝化的临界Eh约为334mv,最适pH为7.0~8.2, pH小于5.2~5.8的酸性土壤,或高于8.2~9.0的碱性 土壤,反硝化作用显著下降。
有机肥
养分资源
挥
发
淋 洗
地下水
土壤学
资源环境学院土地资源与农业化学系
土壤养分的基本概念
土壤养分-指植物所必需的,主要是土壤来提供的营养元 素就叫做土壤养分。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是土 壤肥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有效养分-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 分。
速效养分-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 收利用的土壤养分,称速效养分。
(3)这种养料元素在植物的代谢过程中具有直接 的作用。
土壤学
资源环境学院土地资源与农业化学系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土壤养分循环是“土壤圈”物质循环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维持生物生 命周期的必要条件。
有机质C/N
>30
30~15
<15
氮的固定量>矿化量 固定量=矿化量 固定量<矿化量
补充化肥
补充有机质
(2)应用“激发效应”调节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平 衡
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施用绿肥等新鲜有机肥 产生正激发效应。
有机质缺乏的土壤,施用富含木质素的粗有
机肥,产生负激发效应。
《土壤耕作》PPT课件
![《土壤耕作》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08f7e4af45b307e9719723.png)
生土,保蓄精选雨pp水t
11
第七章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 一、土壤耕作的任务及作用
• (二)土壤耕作的作用
− 松碎土壤to loosen the soil
调节耕层土壤的松紧度
− 翻转耕层to turn over the soil − 混拌土肥to blend the 调so节il耕层的表面状态
− 冻融交替:水结冰而体积膨胀,引起土块崩 解;冰解冻土块却不能还原
• 2. 水蚀与风蚀
− 等高耕作、覆盖耕作
− 少免耕、带状种植、区间种植、起垄种植、
留茬覆盖 精选ppt
16
第七章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 三、土壤耕作的依据
• (二)气候条件是土壤耕作时必须考 虑的主要依据
• 3. 降雨与蒸发
即:通过农机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土壤 肥力条件而控制土壤肥力因素的农业技术措 施。
精选ppt
6
第七章
精选ppt
7
第七章
土壤耕作
Tillage
“纵有良田千万顷,收成 多少在于耕” 。
“一年犁出病,十年没收 成” 。
我国农民历来十分重视土 壤耕作。《齐民要术》把耕田 放在首篇,一来说明种植业从 耕地开始,二来也反映出作者 对土壤耕作的重视。
• 建立种植、灌溉、施肥、排水、收获等农事操作所需要的 特定的地表状况
精选ppt
10
第七章
0~3cm,水肥气热与大气交换,保护种子
3~10cm,种子发芽层,下层供水,上层 供气保水,变温不剧烈
10~20-25cm,根系生长,吸收水肥主要 层次,水肥供应充足,有一定通气,温度、 环境稳定
5~10cm,犁底层,密,1.5g/cm3,积累盐分, 阻碍根系生长,旱地需破
《土壤学培训材料》课件
![《土壤学培训材料》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a05bc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e.png)
探讨土壤的质地、结构和密度。
土壤与植物
植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要素
解析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 分和通气性。
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探讨土壤类型对灌溉和施肥的 影响。
土壤改良技术
介绍土壤改良的目的和方法。
土壤保护与治理
1
土壤治理
2
介绍土壤保育、修复和重建方法。
土壤退化的原因
分析土壤侵蚀、污染和酸化等退化原 因。
《土壤学培训材料》PPT 课件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组成、性质以及与植物生长、环境污染等之间的 关系的学科。本课件将带你了解土壤学的基础知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以及 土壤的保护与治理。
土壤学基础知识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
了和有机质。
土壤物理性质
结语
1 土壤学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
2 打造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必要性
强调土壤学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 发展方面的作用。
讲述打造生态友好型农业对土壤保护和环 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土壤与植物
植物生长需要的土壤要素
解析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 分和通气性。
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探讨土壤类型对灌溉和施肥的 影响。
土壤改良技术
介绍土壤改良的目的和方法。
土壤保护与治理
1
土壤治理
2
介绍土壤保育、修复和重建方法。
土壤退化的原因
分析土壤侵蚀、污染和酸化等退化原 因。
《土壤学培训材料》PPT 课件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组成、性质以及与植物生长、环境污染等之间的 关系的学科。本课件将带你了解土壤学的基础知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以及 土壤的保护与治理。
土壤学基础知识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
了和有机质。
土壤物理性质
结语
1 土壤学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
2 打造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必要性
强调土壤学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 发展方面的作用。
讲述打造生态友好型农业对土壤保护和环 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土壤农作物学-1
![土壤农作物学-1](https://img.taocdn.com/s3/m/4b9b2be048d7c1c709a14580.png)
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二)
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 影响土壤养分状况:如钾长岩、斜长岩; ✓ 影响土壤机械组成和质地:红色风化壳
和玄武岩发育的红壤质地粘重,花岗岩 和砂页岩发育的质地居中,砂岩、片岩 的质地最轻; ✓ 影响矿物组成、土壤发育层次等;
(二)气候
1、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十三)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
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 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 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 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 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二、土壤肥力
1.概念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 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 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肥 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因素。
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2.土壤肥力的种类
根据土壤肥力的来源不同,土壤肥力有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 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 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 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土壤是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 的自然体。即: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具有 肥力(性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功能)的疏松 表层(形态)。
2、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土粒
土 壤 水
土壤空气
土壤的成分(PPT课件(初中科学)38张)
![土壤的成分(PPT课件(初中科学)38张)](https://img.taocdn.com/s3/m/13a1ed5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b.png)
出现残留物,残留物是无机盐。
思考
1. 土壤中存在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何作用? 植物生长需无机盐,需大量从土壤吸取含N、P、K等矿物元素的 无机盐。这些能溶于水又不能燃烧的物质是无机盐,它们和植物的 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2.土壤非生命物质的组成及状态是怎样的?
土壤非生命物质的状态:有固、液、气三态。土壤固体主要由 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占固体部分95%左右。
4. 土壤的形成
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蔼候的长 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并经多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等) 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今天仍在不断地继续着。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 100 ~ 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
2. 岩石风化的因素
(1)物理因素
① 风力
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久而久 之,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于是,岩 石上出现了窟窿和裂隙并越来越大,最 后破裂成了小碎块。
② 流水
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 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 石逐渐成了小石块。
③ 温度剧变
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 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 上冷水,岩石骤热后因突然冷 却就爆裂了。 炎热的太阳也会使岩石变得很 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岩石也 会爆裂。
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会 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 石裂成小碎块。
(2)生物因素
植物的根、地衣植物对岩石作用,使岩石碎裂。
(3)化学因素 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
思考
1. 土壤中存在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有何作用? 植物生长需无机盐,需大量从土壤吸取含N、P、K等矿物元素的 无机盐。这些能溶于水又不能燃烧的物质是无机盐,它们和植物的 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2.土壤非生命物质的组成及状态是怎样的?
土壤非生命物质的状态:有固、液、气三态。土壤固体主要由 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占固体部分95%左右。
4. 土壤的形成
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蔼候的长 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并经多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等) 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今天仍在不断地继续着。 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 100 ~ 400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1000年。
2. 岩石风化的因素
(1)物理因素
① 风力
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久而久 之,岩石层就被慢慢地磨损。于是,岩 石上出现了窟窿和裂隙并越来越大,最 后破裂成了小碎块。
② 流水
水流动时,夹带的小块 岩石与岩石摩擦,使岩 石逐渐成了小石块。
③ 温度剧变
古人修栈道时,常用火烧岩石, 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 上冷水,岩石骤热后因突然冷 却就爆裂了。 炎热的太阳也会使岩石变得很 烫,此时若气温骤降,岩石也 会爆裂。
雨水积聚在岩石的缝隙里,如果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水就会 结冰,使它的体积增大,从而促使岩石的缝隙加宽,最终使岩 石裂成小碎块。
(2)生物因素
植物的根、地衣植物对岩石作用,使岩石碎裂。
(3)化学因素 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
《土壤学基础》PPT
![《土壤学基础》PPT](https://img.taocdn.com/s3/m/e39144c7f18583d048645978.png)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
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人为耕作 熟化过程中产生的肥力。
有效肥力:当季作物种植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肥力。
按有效程度可分为:
潜在肥力:当季作物种植过程中没有直接反映出 来的肥力。
第三节 作物的概念及分类
作物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为类 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果树 、林木、观赏植物、药用作物、绿肥、牧草等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其组成和性质发生 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2、土壤质地
土壤机械组成:自然界的任何土壤,都是由许多大小不同 的土粒,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种不同粒级组 合的相对比例或质量百分数,称作土壤机械组成。
土粒分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四大 基本粒级,然后进行细分。
旱田土壤的土体结构
耕作层(Tilth),又称 熟土层,是农业耕作经 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 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 通常厚约15~25cm。
犁底层和半熟化层 心土层(生土层) 底土层。
表土层 0~10cm 覆盖层(0~3cm) 种床层(3~10cm)
稳定层 10~20-30cm 根际层
犁底层 5-10cm 心土层
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壤 类别。
一般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3、不同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
(1)砂质土(热性土): a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
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分解快, 易释放有效养分; b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 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降雨而易淋失; c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 d 松散易耕,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容易沉淀、板 结、闭气。
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人为耕作 熟化过程中产生的肥力。
有效肥力:当季作物种植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肥力。
按有效程度可分为:
潜在肥力:当季作物种植过程中没有直接反映出 来的肥力。
第三节 作物的概念及分类
作物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为为类 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大田作物、蔬菜、果树 、林木、观赏植物、药用作物、绿肥、牧草等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其组成和性质发生 改变而形成的新矿物。
2、土壤质地
土壤机械组成:自然界的任何土壤,都是由许多大小不同 的土粒,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种不同粒级组 合的相对比例或质量百分数,称作土壤机械组成。
土粒分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四大 基本粒级,然后进行细分。
旱田土壤的土体结构
耕作层(Tilth),又称 熟土层,是农业耕作经 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 物根系分布的主要层次, 通常厚约15~25cm。
犁底层和半熟化层 心土层(生土层) 底土层。
表土层 0~10cm 覆盖层(0~3cm) 种床层(3~10cm)
稳定层 10~20-30cm 根际层
犁底层 5-10cm 心土层
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机械组成所产生的特性而划分的土壤 类别。
一般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3、不同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
(1)砂质土(热性土): a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
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分解快, 易释放有效养分; b 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含养分少,要多施有机肥料; 保肥性差,施肥后因灌水降雨而易淋失; c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 d 松散易耕,缺少有机质的砂土泡水后容易沉淀、板 结、闭气。
土壤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土壤的基本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1fac8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45.png)
由岩石每形成1cm厚的土壤约需300年之久。
17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各种碎屑、矿物质颗粒、
固相
无机盐组成,占固相的 90%-98%。
有机质: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残体及其腐败
的物质组成,占固相的 2%-10%。还有 各种土壤生物。 土壤包括 液相:土壤水(土壤溶液):由地上水、地下水进入土壤中
22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2.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砂粒: a.粒径>0.05mm,通透性能好,但毛管水上升 高度低。 b.单位体积的比表面积小,土粒间成对物质间的吸 持力弱,故土壤松散,易于耕耙,保水力差,易 干旱,胀缩性小,无可塑性等。 c.无吸附Ca、Mg、K、NH4+等离子的能力。
(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地、不断地供应和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 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6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可分为: 自然肥力:单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
随着生物量增加,各种营养元素、能量也逐渐聚集在 母质表层,从而逐渐使母质中积累和保存了植物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并具备肥力因素,从而 使母质发展为土壤。
15
成土过程
冰
坡
积
积
物
物
湖 积 物
海 积 物
洪 积 物
风 积 物
各种类型母质
各种泥土
各类土壤 16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
1. 农业土壤的含义
26
二、土壤矿物质
(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 生矿物进一步分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
17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各种碎屑、矿物质颗粒、
固相
无机盐组成,占固相的 90%-98%。
有机质: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残体及其腐败
的物质组成,占固相的 2%-10%。还有 各种土壤生物。 土壤包括 液相:土壤水(土壤溶液):由地上水、地下水进入土壤中
22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2.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砂粒: a.粒径>0.05mm,通透性能好,但毛管水上升 高度低。 b.单位体积的比表面积小,土粒间成对物质间的吸 持力弱,故土壤松散,易于耕耙,保水力差,易 干旱,胀缩性小,无可塑性等。 c.无吸附Ca、Mg、K、NH4+等离子的能力。
(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地、不断地供应和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 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6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可分为: 自然肥力:单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
随着生物量增加,各种营养元素、能量也逐渐聚集在 母质表层,从而逐渐使母质中积累和保存了植物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并具备肥力因素,从而 使母质发展为土壤。
15
成土过程
冰
坡
积
积
物
物
湖 积 物
海 积 物
洪 积 物
风 积 物
各种类型母质
各种泥土
各类土壤 16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
1. 农业土壤的含义
26
二、土壤矿物质
(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 生矿物进一步分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学课件_图文
![土壤学课件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a4a945e1680203d8ce2f24b2.png)
(一)土壤资源的数量是有限性
1、too shadow
2、permanently frozen
3、prime land 4、too dry
5、too humid 6、chemically
imbalanced
综观人类历史,许多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多在有肥沃土地的河流沿岸首先兴起, 如黄河、长江、尼罗河、幼发拉底河等。
醒目数字:
耕地面积每年减少700~1000万亩 中低产耕地占总耕地的三分之二
森林砍伐速度每年2010万亩 土壤侵蚀面积近150万平方公里
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 沙化面积2000万亩。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拯救地球,拯 救土壤,拯救人类,已成为人们的 共识。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大 会上,提出21世纪是环境的世纪。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的固定性
位置的固定 类型的固定 数量的固定
土壤资源时间分布的连续性
形成过程的连续性 人类利用的连续性
第二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的概念 土壤: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
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可以划分为:
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或耕作土壤。
土壤学课件_图文.ppt
总学时:36 其中课堂讲授:26 实验课:10
绪论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 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oil in the humankind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土壤的主要功能
健康的土壤给我们人类提供洁净的 空气和水、充裕的作物、森林、草 地;形形色色的动物;美丽的风景
在土壤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时,生态体系瓦解,
土壤 课件(26张PPT)
![土壤 课件(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6989c2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6.png)
土 壤
山 区
土壤垂直分化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自 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 同构成一个整体。
自然地理要素和土壤的关系
成土母质
生物
稳定
地貌
土壤
气候
活跃
1.成土母质 概念:岩石的风化产物能逐渐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发 育的物质基础。 对土壤的影响: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例如 如发育在颗粒较细的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 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等等 2.生物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 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 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 重,不易耕作。
(3)剖面结构 ①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枯枝落叶层 部分分解的 有机碎屑层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 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 黑色。
黑土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 力高,土质疏松。
东北地区
黄土
土壤空隙大,土层深厚, 不利于保水保肥,较为贫瘠。
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
红壤
土质比较粘重,有机质 少。
江南丘陵地区
紫色土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 和各种微量元素。
四川盆地
青色土(水稻土)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较肥 沃,多呈青灰色。
南方地区
(2)质地 ①概念:土壤矿物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等)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 为土壤质地。
耕作学 第七章 土壤耕作
![耕作学 第七章 土壤耕作](https://img.taocdn.com/s3/m/6d2d9e117cd184254b35355c.png)
耕作学
第九章
土 壤 耕 作
2. 土壤基本耕作措施
土壤基本耕作: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 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 前进行。 (1)耕深确定
–风、热、旱,不宜过分深耕,失水严重
–薄、砂、砾、瘦,不宜深耕 –水田需要犁底层,不宜深耕 –对床土要求高的作物,不宜一次性深耕 –动力小,不宜深耕
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
②人为肥力:在耕种、施肥、灌溉和土壤改良等人为 因素下形成的土壤肥力。
土壤耕作就是改变土壤耕层构造和土壤肥力,创造良好 的作物生育条件,以满足作物的要求。
耕作学
第七章
养
地
2. 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变化 (1)水、气和微生物的关系:水和气都存在于土壤总孔隙中, 水分少,持续时间短,可促进土壤气体交换。水分多,就会排斥 空气,而且持续时间长,氧气消耗而土壤缺氧,微生物活动性质 改变,有益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产生大量有毒物质且造成养分 的损失。 (2)水热关系:土壤水分影响土壤热量的变化。水分多,空 气少,土壤热容量大,土温升降慢;反之较快。
土壤水分过多时不能使用最好土壤中层压实表层疏松网型镇压器盐碱地不宜使用耕作学第九章北方畦为浇水四面高埂15厘米宽20厘米南方畦为排水四面挖沟1015厘米深1520厘米宽提高地温翻埋杂草肥料增加活土层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排水爽水性耕作学第九章钉齿耙耕作学第七章杆式除草机耕作学第七章土壤耕作措施选用的依据1看天地貌质地土层肥力水分结构茬口等土壤特性水分状况地形决定方法措施
第九章
土 壤 耕 作
3. 表土耕作措施
表土耕作 (surface tillage )或称次级耕作 ( secondary tillage ),是配合基本耕作措施
土壤与农作 ppt全集..
![土壤与农作 ppt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cd34d39aec3a87c24028c45c.png)
二、小麦需水特性
(一)小麦的需水量 小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整个 生育期间对水分的消耗量: 耗水量(mm)=播种时土壤含水量+生长期间 总灌水量+有效降水量-收获期土壤贮水量 小麦一生中总耗水量为400~600mm。每生产1 个单位的籽粒需要消耗的水量为耗水系数 (kg/kg)。单位土地面积上每mm水的籽粒生 产量为水分生产率[kg/(mm/hm2)]。
(二)晒田的作用及技术
晒田,是指水稻分蘖盛期后到幼穗分化前的排水晒田。 (1)晒田的生理生态作用 一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更新土壤环境, 培育大穗; 二是促进根系发育,促进无效分蘖死亡,节间变短,秆
壁变厚,植株抗倒力增强。
(2)晒田技术 晒田一般在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较适宜。晒田程 度要视苗情和土壤而定。苗数足,长势旺,肥力高的田应早 晒、重晒;相反则应迟晒、轻晒或露田。要灵活掌握。
(一)发芽出苗
通过休眠的种子,在适宜的水分、氧气和温度条件下, 经过吸水膨胀和养分转化之后,胚根和胚芽便利用胚乳中的 养分而生长。
当种子吸水达本身重45%~50%左右时,开始萌发。
一般胚根的生长比胚芽快,当胚根约与种子等长,胚芽达
到种子的一半,称为发芽。
萌发出苗条件
小麦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为 1~2℃,最适温度为15~ 20℃,最高温度35~40℃。 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 的70~80%最利于萌发出苗。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 高,吸水越快,酶的活动越 强,因而种子发芽也快。
(五)结实成熟
小麦开花受精后,即开始形成麦粒,进入结实成熟期。 小麦成熟期可分为乳熟、黄熟和完熟3个阶段。 ①温度 12℃< 下限;最适20 - 22℃;上限<25℃ ②光照 籽粒形成时光照不足—库小 灌浆时光照不足—源小 ③水分 75%为宜;水少或多----籽粒空秕 ④肥料 N—适量可防早衰,过量则贪青晚熟 P、K—促进同化物向籽粒中转移
做PPT土壤课件
![做PPT土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7ebf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3.png)
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合理使用农药 和化肥、推广清洁生产等,以减少污 染物进入土壤。
土壤污染对农业的影响
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 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同时污染 土壤会导致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
PART 04
土壤科学研究进展
土壤科学的新理论与方法
土壤微生物学
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分布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以及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转
调查目的
了解某地区土壤污染状 况,评估污染程度,为 后续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
调查方法
采集土壤样本,进行理 化性质分析、重金属含
量检测等。
修复措施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物 理、化学或生物修复方 法,降低土壤中的重金
属含量。
实施效果
经过修复,土壤质量得 到明显改善,重金属含
量达到安全标准。
某农业园区土壤改良与利用案例
土壤修复实践
针对不同污染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开展土壤修复工程,加强修复效果评估和后期监测 。
PART 03
土壤与农业生产
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为作物提供水分、养分和空气
01
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同时土壤中的空气
为作物的根系提供呼吸的场所。
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02
用率。
土壤污染修复
利用土壤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受 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和治理, 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
土地资源保护
通过土壤科学研究和应用,保护 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退化和荒漠 化,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
国际土壤科学合作与交流
国际土壤科学组织
如国际土壤学会(IUSS)、国际农业科技促进发展协会(IAASD )等,促进各国土壤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