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教学实务小学语文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苏少妮摘要:概括能力是小学语文综合素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让学生学会概括梳理课文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文学习 概括能力 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让小学生能够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
这就意味着小学生要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具体而言,即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一、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应遵循的原则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对于课文知识的把握不够深刻。
所以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应该认识到学生自身的不足。
在追寻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方法、有技巧地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概括。
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由易到难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时,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概括,可以让他们先对自然段进行概括,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有章可循事物发展是有普遍规律的,在教会学生学概括时,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例如,在对一篇记叙文进行概括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以使其对整个文章脉络有十分清晰明了的认知,以此提升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熟能生巧众所周知,要想掌握一门技能,只有多加练习才能达到精通。
所以要想让学生学会概括,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教师要抓住有效的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概括训练。
当然,进行概括训练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来达到训练的效果。
例如,举办一些讲故事大赛,让学生对别人的故事进行概括、评价等。
小学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指导-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大意。
3、段意合并法:以《将相和》为例分析
《将相和》一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 如的活动为线索,课文主要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 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由不和到 和好的经过。三个小故事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综合 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的每一个知 识点讲解完后,可以让 学生自己举例来说一 说,看看学生掌握的情 况。
在这一部分要先提问, 看学生对概括文章主 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到这样的题大家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一、典型范例讲解
在讲知识点前我们先来看一篇文章《燕子专列》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思考这一题的时候可以参
因为这篇课文学校时 学过的,所以不做详细 讲解,只用作练习知识 点。
先自己读知识点,在进
这一部分时,有一个过渡句就可以很好地概括这部分的 行提问,看学生能理解 内容:“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 多少,然后老师再进行
文物。”再联系文中开头的一个重要语句:“圆明园的毁 补充和最后总结。
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
不可估量的损失!”串联这两个中心语句,就可概括出
例如本文,围绕着“燕子专列”的故事,我们可以提如 来进行,一般写事的文
下的问题:什么时间?在哪里?有哪些人?他们要去干 什么?为什么要去做?结果如何?根据这些问题的答 案,我们就可以概括出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章都比较适用,而目前 小学阶段学习的文章 多是属于这一类的。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格式: 写人记事类文章: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 结果如何 写景状物类文章:什么景(物)+景物的特点
4、标题概括与问题统领法:以《草船借箭》为例分析
小学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语⽂概括⽂章主要内容的⽅法 把握⽂章的主要内容,是读懂⼀篇⽂章最基本的要求,其实质是对学⽣概括能⼒的培养。
下⾯⼩编为⼤家带来了⼩学语⽂概括⽂章主要内容的⽅法,供⼤家参考。
1⼩学语⽂概括⽂章主要内容的⽅法 ⼀、课题扩充 题⽬是⽂章的眼睛,透过题⽬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信息。
不少课⽂的题⽬,就是⽂章内容的⾼度概括。
归纳这类⽂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先要读懂字⾯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内容把课题扩展成⼀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
⼆、段意合并 ⼀篇⽂章由⼏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合并段落⼤意的⽅法概括⽂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章脉络, 写出每⼤段的意思, 再根据⽂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要对各段的⼤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三、分析⽐较,突出重点 有些⽂章, 重点部分⼗分突出, ⽽全⽂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意,再加上⼀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
可以先简单地读读课⽂,了解⼤致内容。
然后找出⽂章的重点段,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 ⽂章的主要内容就⾃然概括出来了。
如《落花⽣》⼀⽂, 第⼀段讲的是种花⽣和收花⽣。
第⼆段讲的是⼀家⼈围坐在⼀起品尝花⽣,谈论花⽣。
显然第⼆段是重点段,⼀家⼈尝花⽣, 谈论花⽣的好处, 并以花⽣喻做⼈要做务实有⽤的⼈。
以此为核⼼,联系⽂中其他内容,就不难概括出全⽂的主要内容:作者⼀家⼈在后园过花⽣节,他们边品尝花⽣,边谈论花⽣的好处, ⽗亲以花⽣来⽐喻, 告诉我们要做有⽤的⼈, 不要做只讲体⾯⽽对别⼈没有好处的⼈。
⼀篇⽂章的主要内容不⼀定⼀次就能抓住,这就需要反复地进⾏分析⽐较,分析内容的主次,准确抓住⽂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章还需要分析⽂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主要内容也就容易归纳了。
小学生语文阅读分点概括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阅读分点概括能力的培养发表时间:2017-08-18T15:49:52.8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2期作者:曹彬[导读] 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更对文本的顺序和表达方法有更深的认识,自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川省内江市第十一小学641000摘要:“分点概括”,指在小学高段的语文阅读中,学生按照提示或是通过对内容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的了解,按照表达的层次,把文本的意思分成几点概述出来。
学生如果能进行分点概括,那么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更对文本的顺序和表达方法有更深的认识,自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点概括能力培养概括是指学习过程中改造感性知识和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原理表明,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而概括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课文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
而小学高段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概括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总体概括,而是要通过文章表达顺序的了解,理清文章的结构,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点概括”。
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条理性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点概括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指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划分文章段落培养学生的分点概括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能根据课文特点,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的段落,这样才能让他们找到文章里面所谓的“点”。
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每一部分详细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培养他们的分点概括能力。
在划分文章段落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人的认知、体验和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江苏省金湖县金湖娃艺术小学 郑孝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概括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阶段的诸多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抽象的概括能力,通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提升概括的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关键句就是指在文章中能够体现出全文中心思想的关键性句子,或者是最能够表现出文章意思的一些句子。
在一篇文章中,一般在开头的句子叫总起,在段与段之间的句子叫过渡句,在段的末尾的句子叫总结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些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一段话的总起的句子。
总起句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总领全文,如果总起句是在某个段落中,其主要的作用便是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对于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句主要是用来概括主要的指向性事物直观的形象以及事物的外部特征。
在刚开始引导学生练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先易后难,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找出总起句。
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这篇文章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课文每个小节的第一句话就是总起句,同时也是这一自然段的概括性的句子。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阅读,是完全能够找出并理解这些总起句的,之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的意思。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抓过渡句。
在小学教材的选文中有很多的过渡句,所谓过渡句就是通过一定词句或者是段落,将文章前后之间的意思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句子就是过渡句,其在文章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同时,过渡句还可以概括某一个自然段最为主要的内容。
如,在课文《秦兵马俑》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最后,引导学生善于去寻找文中的总结句。
就是在文章中对部分段落和整篇文章进行总结的句子。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细节把握与概括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细节把握与概括能力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细节”与“概括”的概念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通过细节把握和概括能力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表达3.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关键细节2.能够根据细节进行准确的概括3.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和概括2.如何将细节和概括进行整合和分析3.如何运用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引导结合2.学生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3.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和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结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进行前置知识的了解和感性认识教学任务,探索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的手段与渠道。
2.教学步骤:(1)引入课题:以培养阅读习惯和提升阅读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阅读游戏,快速进入阅读状态。
(2)学生合作阅读:通过学生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和协同学习中建立起阅读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教师讲解:教师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全面掌握文章的关键细节和概括。
(4)学生表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进行表述和思考,以达到全面深入理解的目的。
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述和思考进行必要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3.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水平,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学生在自由阅读和指定阅读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健康美满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小学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小学语文是我国教育中的一大重点科目,也是我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小学语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帮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好地应用这项技能。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阅读每一个段落,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主旨,在读完全文之后对文章进行总结性的概括,用自己的话来重述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摘要摘要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阅读很多复杂的文献或文章,如何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是非常关键的。
摘要法是将文章中的主要观点、论点和结论进行简明归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画思维导图画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有效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文章中的思路和逻辑。
首先,我们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阅读文章,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理解,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组织成一个可视化的思维导图,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达文章的主要思想和要点。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四、用自己的话概括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不需要特殊的技能和工具,只需要认真阅读文章,然后用自己的话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即可。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需要我们认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参考框架概括参考框架是一种依靠固定模式来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
例如,对于一篇说明文或实验报告,我们可以按照“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顺序来概括文章内容;对于一篇故事或小说,我们可以按照“人物、情节、主题”的顺序来概括文章内容。
参考框架概括法适用于一些有明确结构和框架的文章,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六法”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六法”概括能力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入阅读,有利于学生准确表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课题扩展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主要内容及其作者的情感等关于课文的很多信息。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有的课题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莫泊桑拜师》一课,可以围绕课题展开提问: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他是怎样拜师的?拜了几次?结果怎样?通过从课文中找答案,把课题扩展成几句话,逐步地丰满,使概括更加恰当、完整。
有的课题是文章的中心句,可以围绕中心句,引导学生展开提问,紧扣关键问题,将课题读厚,进而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二、段意归并法一篇文章是由很多段落组成的,因为文章的段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概括出每段段意,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舍掉次要的和重复的,把主要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
段意归并法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三、要素串联法不同的文体类型,文章的要素不同。
例如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把握了。
如《飞夺泸定桥》一课,首先要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筛选出来:时间是1935年5月,地点是大渡河,人物是红四团,事件是围绕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一中心事件来写的。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作者:周洪国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22期(河北省黄骅市吕桥镇吕桥中心校河北黄骅 061100)摘要: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该注意提升小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大大提升。
在小学语文概括能力培养中,经常会进入误区,本文主要分析了提升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办法,帮助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概括能力语文学习引言概括能力的训练,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我们经常能够听到课堂中学生朗读课文的声音,这对小学生来说既是理解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
概括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提供几种帮助小学生提高概括能力的方法,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概括教学。
[1]一、激发学生的概括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概括学习的训练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学习效果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语文学习是小学生学习较为容易的一门课程,但是小学生在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概括训练也存在误解,很多小学生认为语文概括学习就是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
其实不然,概括学习不仅使小学生对课文大的记忆加深,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精准的概括不仅能取悦自己还能让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大大提升。
要激发小学生概括兴趣,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爱好入手。
小学生对声音和文字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制作一些图片和声音,让学生从多个感官上理解课文。
比如,教师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应该在幻灯机上播放图片,然后声情并茂的阅读文章,让学生体会文字的魅力,通过图片和声音将学生兴趣激发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学习概括就很容易,学生也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能够配合老师更好的开展概括教学。
[2]二、注重概括技巧培训小学生概括能力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大片段概括的现象,这是小学生的通病,不了解课文大意,盲目进行概括,所以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概括训练时,应该注意对概括技巧的重视,让学生正确概括。
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
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摘要概括能力是知识结构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迟滞:概括的语言繁琐冗长,不简洁;抓不住关键,主次不分;缺少全面性,顾此失彼,不能把握整体内容;机械搬迁文中语句,不会变通。
小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概括能力培养语文教学概括能力是学生知识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概括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获得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抽象、综合,将其本质、非本质属性归结为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慨括过程。
没有概括,学生就难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统的知识体系,慨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段意等。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实际教学中难度较大。
必须抓住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长期训练,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有针对地练习,逐步形成较强的理解力和概括能力。
一、抓住中心句来概括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或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叫做“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叫总起,在段的中间叫过渡,在段的末尾叫总结。
1.关注总起句。
总起句能总领全文,在某个段落中是慨括整段文章的主旨。
三四年级学生的概括主要指向事物的直观形象和外部特征。
刚开始练习,找准切入点,由易向难,先学会找总起句。
如《小镇的早晨》,课文结构清晰,每小节的第一句话都是总起句,如“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其实这也是每一自然段的慨括。
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完全可以找出这些总起句,概括出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2.抓住过渡句。
文章中用一定的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
过渡句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用来慨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它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对下文的总起。
如课文《秦兵马俑》,文中的过渡句是“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寻找总结句。
总结句,颐名思义就是对段落和文章的总结。
宁波市江北区刘玲玲《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法探究》
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法探究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刘玲玲【摘要】学生的概括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高级目标,是学生学习语文所必需的能力,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提高这一能力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小学中高段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对零星、分散的信息加以归纳概括,使学生能把长的文章读短,把多的文字读少。
通过对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不断训练,会有效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也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要内容概括能力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感悟,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和语言重组等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从信息社会角度看,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做到快速、扼要、准确。
从教学实践角度看,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
语文教学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使阅读者精确地把握作者所写的内容,更快、更准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好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一、小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现状分析目前,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走过场,或训练不到位。
为了让课堂出“彩”,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上。
另外,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陈述性的知识教学,琐碎而不成系统。
专门的能力训练远远不够到位,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还停留在最初始的感性认识上,而概括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较弱。
因此,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确实不易。
通过在中高年级的多年的执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往往“言语不着边际”、“罗列文章内容”、“不分主次”等现象十分普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培养一、概述概括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等手段,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具体策略(一)强化阅读训练阅读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加强阅读训练,让学生逐渐掌握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总结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还能够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注重思维训练概括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或者让学生通过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从而归纳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让学生养成做笔记、圈点勾画、批注等习惯。
这些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从而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概括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概括思维能力孩子的语言概括思维能力是指孩子通过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能够将大量信息、观点和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家长和老师们培养孩子的语言概括思维能力。
1. 阅读与写作结合阅读是培养孩子语言概括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和文章,孩子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同时,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让孩子通过书写来概括和总结阅读材料的内容,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概括思维能力。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读一些富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文章,如推理小说、科普读物等。
读完之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和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同时,鼓励孩子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将所读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培养他们的语言概括思维能力。
2. 提问与回答提问与回答是培养孩子语言概括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在与孩子进行对话时,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孩子提供具体的事实和观点,然后将这些事实和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并提高他们的语言概括思维能力。
3. 创设情境与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是培养孩子语言概括思维能力的互动性方法。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达和思维概括,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语言概括思维能力。
家长和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和角色,让孩子在这些情境中进行表达和思考。
例如,让孩子扮演一个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求他们将采访到的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
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概括能力。
4. 组织逻辑语言游戏组织逻辑语言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这种游戏可以通过一些谜题、解密游戏和逻辑推理题来进行,让孩子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概括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摘要】语文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的能力,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把所读所听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从现象中揭示本质,能把具体形象抽象化的能力。
其主要的形式有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
概括能力在阅读理解的能力结构中处于最基本的智力技能。
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应看成其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
概括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尤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概括能力培养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并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语文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这四种语文基本功。
语文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的素质:第一层面是语文知识素质和语文能力素质,第二层面是语文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道德素质。
语文能力素质中,概括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没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就不能使信息的表达和传递做到快速、扼要、准确。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呢?1.学会把握整体“概括”的本意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阅读时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概括必须摆正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严格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互照原则。
由单篇短章组成的语文课本,从阅读概括的对象着眼,有语段、段落、章节、文篇、书本五级言语结构,语段是最小的单位,段落是基层的,章节是中层的,文篇是高层的,书本是最大的单位。
我们要从微型的语段概括起步,进而扩展到段落的概括、章节(习称“部分”)的概括、文篇的概括。
单篇课文的概括是常规的概括能力训练,但不能到此为止,还要扩展到教学单元的概括、单册课本的概括,乃至学段整套语文课本的总概括。
局部概括不要孤立进行,而要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统摄。
2.学会分析课题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在形成有效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展现出语文教学独有的教学优势,学生在教学改革新环境下,自主实践、自主探索,从而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基础能力,在新时代环境下,学生融入自身的学习情感,从而在自主概括和自主总结的同时,提升学习效率,不断在确保拥有正确学习目标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走进问题的本质,不断抓住关键内容,让学生与教师共同互动、合作、探究实践,提升学生的精简学习方式以及概括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策略引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逐渐让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在理解课文不断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形成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与作者表达情感相一致,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有效概括,在形成有效课文脉络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意识到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总结和课堂教学反思中,学生形成自主概括和有效课文结构的精简能力,在不断进行概括训练的同时,站在整体思维角度,发现语文学科所彰显的独有情境味,意境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在自主发展有效思维凝结中,形成自主探索兴趣和概括本领。
一、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不断构建属于学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主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根本性的分析,在探索有效问题关键点的同时,抓住课文表达的中心,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形成关键内容,一边阅读,一边融入概括的情境,从而在运用语言进行概括表达中,体现出自身独有的学习感悟,简明扼要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方向以及事件动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见解,在主动概括,给予鼓励的同时,让学生准确的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形成独有的表达方式,简要地进行课文内容的互动,不断形成概括表达的中心内容,从局部到整体,从外而内在的有效思维分析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策略分析——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为例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策略分析——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为例摘要:部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其中概括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要素,也是小学语文基本功的综合体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不增加学习负担,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探索概括能力的培养策略正是本文立足点。
关键词:“双减”政策;概括能力;培养策略;思维能力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对于学校、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不仅要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还要提高教学质量,从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要素入手,通过真正专业化的教学活动,实现高效、低耗的精细化教学。
概括的过程,涉及到理解、思维、表达三个维度,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概括能力地培养,深度思维地提升是达成“双减”政策减负增效目标的必走之路。
一、联系整体,厘清知识脉络小学语文的阶段目标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呈螺旋式上升,任何语文要素都从属于其知识概念框架,教师要树立整体观念,关联前后,反复研读课标、教材,厘清知识编写脉络,才能透过繁复的现象,抓住隐藏的重点内容。
表1 部编教材中关于“概括能力”语文要素编排序列如表1所示,纵向来看,由句到段,再到篇;由理解到复述;从了解到把握,环环相扣、梯度推进、螺旋式上升,充分体现了语文要素安排的系统性和发展性。
横向来看,四年级所代表的小学中段涉及到较为密集的相关语文要素,从关注“一件事”到“人与事”,最后用复述呈现,可视为概括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本文选用四上语文教学为例展开来叙述。
二、走出误区,把握学情基础(一)拨清迷雾,梳理误区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正处于具体运算期,思维活动更多来自现实生活和具象事物,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笔者发现,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学生经常有畏难情绪,特别是面对长文,更无从下手。
部分学生进行概括尝试,往往会走进几种误区:概括内容等同于机械重复原文;概括过程东拉西扯缺少重点;概括的语言匮乏表达不流畅等。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学生语文的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学段的小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更应该得到提升,所以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概括能力;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概括能力的提升是小学教师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但在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上,阅读和概括能力并不能够一概而论。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相对简单,但是许多学生在阅读方面得到大量积累的同时却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能从不同的情况对概括能力记性针对性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总结出文章的本质,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把握文体特点,从整体入手概括1.写人为主的文章。
应从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具体刻画,把握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
2.写事的文章。
应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挖掘事件本来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事论理,抓住这个理,中心就很好概括了。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思考彭德怀和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生通读课文很容易就能概括出: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
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彭德怀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词句,体会彭德怀爱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
3.写景状物的文章。
此类文章往往从物的颜色、形状、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和用途几个方面来写,可以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把各方面的特点概括出来,然后再归纳总结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描写对象+特点”法。
阅读写景的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
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阅读状物一类的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
对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探讨
对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探讨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的同时,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学生未来学业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本文将就对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其具体实践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阅读概括能力培养;阅读教学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阅读理解教学是重中之重,不仅能帮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其后续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要想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其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不容小觑。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教师忽视了学生们的阅读概括能力培养,教学方法不科学且单一死板,导致阅读教学并不能确定预期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因而,对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探讨具有必要性。
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探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一)有利于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也是摆在诸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语文核心素质能力培养中,概括能力不仅是帮助学生捋清文章整体结构思路的重要能力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快速把握文章主旨内容,在删繁就简的过程中,也能降低阅读答题中的难度,学生们对各种类型的文章的整体框架有了了解和把握后,一方面,做题时能够如鱼得水,快速把握中心思想;另一方面,阅读思路能更加清晰,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在不断学习和锻炼阅读概括能力的过程中,更有利于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小学生应用语文相关知识的能力。
(二)有利于推动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们得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更是推动学生们全面综合发展的重要源泉。
概括能力属于一种高素质的思维活动能力,是提升学生智力水平的锻炼途径之一。
小 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探究摘要:新课标教学大纲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能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脉络,从情感等方面对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概括。
这一要求不仅考验学生对文字归纳总结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对于简单的情感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概括;培养策略引言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
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能力、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能够获得提高,还应该教导学生从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和阅读方法中学习沉淀,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有很大的飞跃。
一、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的定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概括能力指的是在阅读文章时,对文章内容进行赏析,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要表达的内容概括出来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在一开始培养阅读概括能力时最应当注重的便是文字的累积,同时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在读一篇文章的同时,也要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各种类型的文章对于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益处的,高段学生正是训练孩子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主旨的起步时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文章细细的评读,再加上老师在旁边的悉心指导,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风气上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一)合理优化阅读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师在教学方式与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阅读教学活动的效率,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此来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开展讨论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比如,在教学《母爱是一根穿针线》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参与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并拓展自身思维,在这个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与同学进行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策略探究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不仅可以极大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效的概括方法与技巧,逐步建立语文学习方法体系,促进学生的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后续语文学科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多元化思考方式。
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概括能力;策略研究一、有效促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学生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环节应全面围绕学生活动进行。
学生进入抽象思维活动发展时期,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性特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全面考察学生的基本学情,做到语文阅读教学以学定教。
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文内容时,通过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文章段落大意,进而串联文章整体意思,使学生对所学篇目的内容形成深刻印象。
例如,在教学《桥》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先介绍文章文体,由此引出小说元素的概念,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小说元素,然后对应出小说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等内容。
进行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根据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带领学生总结文中由各个小说元素连接而成的文章大意,仔细揣摩人物形象,思考环境的描写对于人物塑造有哪些作用,对这类问题进行概括性总结,由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其次,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勇于交流发言。
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语言的表达与交际,语言表达是个体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思维活动支撑语言表达的方式与效果。
在小学语文概括能力培养中,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将自己的概括成果进行集体展示,这是对学生以往以听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的挑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与主动性。
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还应注意打破成绩层级限制,对于学习成绩优秀与稍差的学生,有给予充分的课堂展示机会,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个性化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课上交流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中,按学段分别提出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是让我们必须培养学生概括的语言能力。
概括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其他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是以概括为前提的,然而,这种能力却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最终才会导致学生的概括能力不强。
通过这几年的认真学习、不断钻研,我找到了学生概括能力不强的一些原因,具体的有以下几方面:(1)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大脑发育并不成熟,并且生活经验也很欠缺。
他们可以直观的地感知事物,但是还是很难找出段落、课文中最主要的本质东西。
基于此情况,老师必须做到亲自指导,逐步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在学习表达的过程中能够观察到,一部分学生是具备不错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他们可以在头脑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概括出课文的主题,但还不会用简洁和准确的语言将主题和中心思想表达出来,影响到了概括能力的提高。
(3)在课堂阅读以及课外阅读时,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地用心去阅读课文,而只是一味的为了读而去读,根本就没有动脑筋,所以对课文内容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最终就会导致无法概括文章的段意、主要内容。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把概括能力的训练放在第一位。
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的起步阶段,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但是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成。
我通过对课文的教学,尝试了一些小方法:
(1)从课题入手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我们就能得到课文的很多信息。
有的课文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就从这个题目展开,给学生列出了读文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外祖母的去世使作者懂得时间飞逝、日月如梭的道理,然后才会决定“和时间赛跑”。
2)作者怎么能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比赛的?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细致深入地再读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和时间比赛的事以及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读体会、交流。
概括这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从课题入手了。
(2)从体裁入手
小学阶段的课文主要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
写人的文章应该通过人物的事迹和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具体刻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德,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写事的课文,应该从六要素入手概括本文的内容及中心。
《争吵》一文很明确地交代了时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显而易见,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写我和克莱谛因一件小事儿吵架,事后,克莱谛主动请求和好,而“我”因我因不主动认错受到父亲批评,教育我们与同学、朋友之间发生了矛盾,要主动承担责任,要互相谅解、珍惜友情。
写景状物类文章,主要应关注景、物的色彩、用途等。
《我爱故乡的杨梅》写了江南的杨梅,抓住了杨梅的外形、颜色、它的味道来写,文中的每句话都流露出了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3)从段意入手
相对来说,小学生概括每段的意思比直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更容易些,一
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够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综合各段大意变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是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取舍分明。
(4)从中心句入手
有很多的文章是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写的,如:总—分—总。
此类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一般都会有表示主要内容或揭示文章写作目的句子或段落,我们往往把这样的句子称为中心句或中心段。
例如《赵州桥》一课,就采用了先分说再总结的结构,先分别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在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5)从问题入手
随着年级的增长,课文也会变得越来越长,因此,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抓住几个主要问题展开,然后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我首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村庄受到的惩罚——什么都没有了”,然后通过反复读课文、质疑问难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美丽的小村庄在几年的乱砍滥伐之后变得一无所有。
在学生深入感受砍树造成的巨大危害时,我联系实际提出“河水为什么会变成黑色?沙尘暴为什么会经常光顾?”,引导学生想象、理解,以此来让学生能更深入理解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课文。
另外,概况能力的学习还要实现走出语文课堂,迈入课外阅读的阶段,学生见得多了,才能练得全面。
俗话说: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质变。
概括能力也是一样的,当“量”的学习到一定阶段后,“质”变的效果才会凸显,必要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一篇或几篇文章进行概括。
课堂教学只有短短40分钟,再加上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单一的训练方式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疲劳,所以教师可以将概括能力的训练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示出来,比如办手抄报或以书面形式进行评比等等,让学生得到彻底的进步。
这样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周密、深刻,而且能使语言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明。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授之以渔,肯定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