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

合集下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

社会反响:该文发表后 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激发了人们对民族自信 力的思考和探讨
文章主题和意义
文章主题:探讨中国人是否 失去了自信力
文章意义:激发民族自信心, 强调团结奋斗的重要性
文章背景:中国近代史上的 民族危机和民族自信的丧失
文章影响:对现代社会的影 响和启示
文章内容分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化自信的崛起: 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创新精神的激发: 鼓励科技、教育 等领域的发展
团结力量的凝聚: 共同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添加副标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PPT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文章内容分析
02 背景介绍 04 自信力的内涵和表

05 中国人自信力的历 史变迁
0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的原因和影响
07 如何恢复和增强中 国人的自信力
08 结论与启示
添加章节标题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
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
全国人民迫切希望抗日救亡
鲁迅等进步作家积极投身抗日宣 传
鲁迅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20世纪 30年代,中国面临 民族危机,民族自 信心受到打击
个人经历:鲁迅目 睹了中国人民的苦 难和屈辱,深感民 族自信力的丧失
文学创作:鲁迅通过 创作《中国人失掉自 信力了吗》一文,表 达了对民族自信力的 思考和呼唤
秦汉时期的自信力表现: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展现出强大的自信和实力
唐宋时期的自信力表现:唐朝的繁荣昌盛,宋朝的科技进步,自信地展现出中华文明的辉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19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19张ppt)

间接反驳
模拟辩论 《大公报》编辑:两年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 博”;不久,寄希望于“国联”;现在,一味求 神拜佛。由此可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鲁迅先生: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 “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 “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后,便把他信力都失掉了。
品味探究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品味探究
5.作者是如何自证观点的?
第七段:“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第八段:“这一类的人们,就是在现在也何尝 少呢......” 举例论证 从古今两方面列举“中国的脊梁” 通过“立观点”来反驳对方错误观点的方法叫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否赞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
要求:我从文中“ ”这句话看出, 作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 持 (否定或肯定)态度。
不赞同
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思路: 《谈创造性思维》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提出问题 这一点非常重要。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分析问题 是否具有创造力的区别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完美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完美版

05
课文的延伸思考
如何看待文化自卑心理
文化自卑心理的产生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历 史上,中国曾经遭受外来侵略和压迫,文化也曾受到 冲击。现实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逐 渐成为全球主流文化,导致一些人对本民族文化产生 自卑感。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和舆论,驳 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观点 ,提振民族自信心。
意义 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促进团结一致 ,共同抵御外敌侵略,推动民族复兴 。
02
课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驳立、驳论点、立论。
驳立部分
通过列举“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颂扬外力”等三种自 欺欺人的行为,揭示了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吗》ppt课件完美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4
目录
• 引言 • 课文内容解析 • 鲁迅的写作风格 • 课文的现实意义 • 课文的延伸思考
01
引言
主题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面临外族 侵略和内部动荡,民族自信心受 到严重打击。
社会思潮
部分人开始怀疑中国传统文化和 价值观,认为中国无法自立自强 。
己的价值观。
追求真理
鼓励人们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 保持开放心态,勇于探索和追求
真理。
对文化自信的反思
重视文化传承
强调文化传承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呼吁人们珍惜和保护本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8张ppt)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8张ppt)

文体知识
➢ 阅读下面内容,找出对方的论据,并判断 论据类型。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 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 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 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对方论据: ①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②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 ③现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 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 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做题技巧】解释字+表现内容
句段赏析
3.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 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望,失掉的就是 “他信力”。“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 自己。一味求神拜佛,发展的是“自欺力”。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运用了仿拟的修辞手法,仿照“自信力”创 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 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国民党反动派 政府卑躬屈膝、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写作特色
2 妙用修辞,语言犀利
➢ 请指出下列句段所用的修辞手法。
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 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4.本段标红的4个词语各指什么?最后一句话有 什么含义?
“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 气节、操守、品格;“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 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这句话含义丰富,说明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观察, 以辨是非。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4张PPT)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34张PPT)

玄虚( xuán) 诓骗( kuānɡ) 省悟( xǐnɡ ) 重 脊梁( jǐ ) 慨叹( kǎi ) 诬蔑( miè )

字 渺茫( miǎo ) 抹杀( mǒ ) 宰相( zǎi ) 音 摧残( cuī ) 倘若( tǎnɡ ) 搽粉( chá )
前仆后继( pū )
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怀古
1.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 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 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 ”,表现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 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
6. “埋头苦干的人……”发别列举出几个人物。
【答案】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也包括为人类作出 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张衡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 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戚继 光等。“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 的人。如:杜甫、包拯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 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等。
1.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在文章里,对方的论据是 事实,但论据不能证明失去的是“自信力”,论证上不合 逻辑,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同 时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并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论点是正确 的,这属于间接批驳。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使文 章的论证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答案】“简直”标明作者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的观点确信无疑。语言犀利,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共27张PPT)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共27张PPT)

(1-2)
论据
提出对方的
论点和论据
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希望着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阅读第1-2段,回答问题 1、这是一篇驳论,那么文章在一二段中摆出的对方的论点是?对方的 论据又是什么?(课文中找,划出来)
2、用一句话来归纳文章一二两段的 主要内容。
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反动派删掉它说明了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 作者一针见血指出其危害,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本质,触到了他们 的痛处。
间接反驳
阅读6--8自然段,思考: 1、作者的论点?提出哪些论据来加以论证的? 2、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都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事实证明,从而彻底驳倒对方:
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 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阅读3—5段,回答问题
根据文段的内容,你觉得对方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个观点能够 成立吗?为什么?作者从哪个角度来论证?
不能。因为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失去的 是“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议 论据: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Biblioteka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
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 (共39张PPT)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 (共39张PPT)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句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这里运用了反问,加强了对对方片面论断的激愤之情。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知人论世识体
【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走近作者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1)交代了时代背景。(2)先摆出对方的论据,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3.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
(1)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 (2)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9张PPT).ppt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9张PPT).ppt
此之谓“空灵”。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 第一问:批驳一个错误观点,学生从小起就在生活中不断地遇到,不断地在 增长这方面的能力。学生也许没有写过驳论文,但口头实践是不会少的。因 此,不妨让学生思考一下,怎样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第二问: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只能指一部分人,不能指全体中国 人,因此不能证明论点。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作者又提出正面论点, 指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就间接批驳“中国人失掉自 信力”的错误论调。
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舆论界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对 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进行有力的批驳。文章在驳论部分,先摆出形 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的三个既定事实,随即一一批驳,采取 通过反驳论证批驳其论点的方法,从侧面批驳中除摆事实、讲道理外,还 运用了反证的方法,先证明对立的另一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的正确,来反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文章有破 有立,这篇杂文虽然只有七八百字,却像匕首一样,刺向对方的要害,痛 快淋漓。
我一向很少生病,上月却生了一点点。开初是每晚发热,没有力,不想吃东西,一礼拜不肯好, 只得看医生。医生说是流行性感冒。好罢,就是流行性感冒。但过了流行性感冒一定退热的时期, 我的热却还不退。医生从他那大皮包里取出玻璃管来,要取我的血液,我知道他在疑心我生伤寒病 了,自己也有些发愁。然而他第二天对我说,血里没有一粒伤寒菌;于是注意的听肺,平常;听心, 上等。这似乎很使他为难。我说,也许是疲劳罢;他也不甚反对,只是沉吟着说,但是疲劳的发热, 还应该低一点。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 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 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 文章的表达效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完整版)

课文细读品味
3. 请大家说说结尾段的含义及作用。 “脂粉”喻指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指气节、操
守、品格;“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
最后一句话说明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 不足为据。这样的结尾,总结了全文,与文章开头的“公开的 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 掌握并灵活运用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品格素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预习资料速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者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 简 介 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 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
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提出中心论点;(4)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必考字词梳理
读 1. 搽( chá ):用粉末、油类等涂(在脸上或手上)。
读 写
2. 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写 3. 渺(miǎo)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4. 麻醉:用药物或针刺等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
觉,多在外科手术时采用。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
来批驳对方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导 思
4
作者在文中表达
了怎样的观点?
课文初读感知
文 第一部分(①②):摆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求神拜佛
树立靶子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③—⑤):运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分析对方的
三个论据,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直接驳倒对方的论点。
一课一法
一练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6张PPT)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26张PPT)

kǎi ( 慨 )叹
miè 诬( 蔑 )
miǎo ( 渺 )茫
多音字
( lǒnɡ )笼罩 笼
( lónɡ )鸟笼
( pū )前仆后继 仆 ( pú )仆人
( mǒ )抹杀
( qiè )切肤之痛
抹 ( mā )抹布
切 ( qiē )切除
( mò )拐弯抹角
形似字 诓(kuānɡ)诓骗 框(kuànɡ)门框
本文思路
树靶子(1-2):提出对方的观点和论据 打靶子(3-5):承认对方的论据是正确的,但是批驳对方的论据不 能证明观点,属于驳论证。 立观点(6-8):确立自己的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并进行论证。 得结论(9):得出结论。
品味语言
反复朗读以下几个句子,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1)“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总”刻画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2)“只希望着国联” “只”:刻画出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3)“一味求神拜佛” “一味”刻画出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 顽固不化的样子。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的特点,是人体的中轴,比喻 中国自古以来,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分别指哪些人,请你给它们补充几个具体的例子。
埋头苦干的人:执着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难,奋斗不息的人。 (蔡伦、张衡、毕昇、司马迁、李时珍……) 拼命硬干的人:反抗者、抵御外敌入侵的人 (戚继光、邱少云……) 为民请命的人: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减轻分担或解除痛苦的人。 (范仲淹、杜甫、白居易、梁启超……) 舍身求法的人:为了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商鞅、玄奘、谭嗣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失掉了“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己论点 己论据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有“脊梁”
反 驳
结 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 鲁迅先生本就是爱憎分明的人,文中对 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华儿女的歌 颂热情似火,能充分显示出鲁迅杂文的 语言风格。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1、“九•一八”以后,日本占领我东 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国土 日益沦陷。
2、1934年的《大公报》上国民党的 御用文人公然发表社论,指责中华 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 政府推卸责任。
敌论据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只希望国联
自信力了吗
驳 相结合的写法。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 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 自信心。
kuāng
• 诓骗:用谎话骗人。
xuán
• 玄虚之至: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
• 怀古伤今:追念过去,伤感今天。
• 为民请命: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 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段,分别读出嘲 讽和歌颂的语气。
古代:
埋头苦干的人: 毕升、李时珍、蔡伦 、张衡 拼命硬干的人: 陈涉、李自成、岳飞、郑成功 为民请命的人: 杜甫、白居易、海瑞、关汉卿 舍身求法的人: 谭嗣同、文天祥、玄奘
现代: 前仆后继坚持斗争的革命者 当代:袁隆平、邓稼先、杨利伟、焦裕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