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 《悯农二首》李绅

合集下载

1617.《悯农二首》李绅

1617.《悯农二首》李绅

1617.《悯农二首》李绅16、17.《悯农二首》李绅《慈悲农民(上)》唐代李神春秋天种了一粒谷子,收获了一万粒种子。

世界上没有闲置的田地,农民仍在饿死。

《悯农(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自古以来,中国的中原王朝就以农业为基础,草原人民主要以放牧和掠夺为主。

学者、农民、工商业是现代社会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古代大多受到压制。

大唐王朝,有通驶西域的丝绸之路,但是真正控制商业的是色目人,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等。

商业思维,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体系中,没有成熟的思想。

而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代表的民族,因为长期生活在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当时石油资源还不是可以利用的黑金),加上地处亚欧非的交接点以及便捷的陆路和水路交通,所以有丰富的经商经验。

然而,唐代虽然强大,但也存在边疆问题,这从大量的边塞诗中可以看出。

同时,也存在一些内部问题,比如安史之乱。

中央政府的所有军事行动和土木工程项目主要由农业人口税收支持。

这也就造成了悯农诗中写道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一首歌是关于农民的无助。

第二个是关于农民的辛勤劳动。

在现代教育中,第二首歌经常被用来教导人们不要浪费食物。

根据考据学推断,这组诗大致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99年,这是安史之乱36年后,大唐已经从盛世太平,开始走下坡路。

帝国大厦将倾,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民,而人民中,又以农民为主要组成部分。

李慎,现浙江湖州人,唐代宰相兼诗人。

出生于公元772年。

如果考证结果准确的话,这些咏农诗是李慎27岁时的作品。

在封建王朝时代,深入了解三十多岁以前人民的苦难是很有价值的。

悯农诗,其实是有三首,第三首是:帮助犁在山脊上,种植你的手,饿死你的肚子。

在窗户下织梭子的女人没有衣服。

我想把颜照书变成一个女性形象。

一个微笑不值得钱,自然的家庭和国家都很胖。

有一个传说故事,李逢吉和李绅,同朝为官,相见甚欢,赋诗。

李绅做了两首悯农诗,李逢吉觉得这是贬损朝廷,就要李绅书写下来。

悯农其二原文及赏析

悯农其二原文及赏析

悯农二首·其二原文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其二》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悯农二首·其二》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悯农二首·其二原文及赏析2悯农二首·其二李绅〔唐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赏析李绅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

字公垂。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诗》

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李绅《悯农诗》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译⽂] 锄⽲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下的⼟地。

谁知道碗中的⽶饭,粒粒都来⾃⾟勤和劳苦。

[出典] 李绅《悯农诗》注:1、《悯农诗》李绅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2、[注释]1.悯:怜悯。

2.锄⽲:⽤锄头松⽲苗周围⼟。

3、译⽂:锄⽲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下的⼟地。

谁知道碗中的⽶饭,粒粒都来⾃⾟勤和劳苦。

4、李绅,字公垂,⽣于唐⼤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李晤,历任⾦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锡,定居梅⾥抵陀⾥(今⽆锡县东亭长⼤厦村)。

李绅幼年丧⽗,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

青年时⽬睹农民终⽇劳作⽽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内有四海⽆闲⽥,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

5、这⾸诗是写劳动的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句“锄⽲⽇当午,汗滴⽲下⼟”描绘出在烈⽇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动地写出劳动的艰⾟。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成为有⾎有⾁、意蕴深远的格⾔。

这⾸诗没有从具体⼈、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遭遇,⽽是整个农民的⽣活和命运。

诗⼈选择⽐较典型的⽣活细节和⼈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在表现⼿法上,作者采⽤相互对⽐,前后映衬的⽅法,不仅给⼈以鲜明强烈的印象,⽽且发⼈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从⽽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海⽆闲⽥,农夫犹饿死。

6、《悯农》唐李绅春种⼀粒粟,秋收万颗⼦。

四海⽆闲⽥,农夫犹饿死。

[注释]1.悯:怜悯。

2.粟:(sù)⼩⽶,⾕⼦。

这⾥泛指粮⾷的种⼦。

3. 犹:还要。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悯农二首·其一李绅〔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悯农 春种一粒粟》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悯农 春种一粒粟》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悯农·春种一粒粟》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这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作品原文:悯农⑴其一春种一粒粟⑵,秋收万颗子⑶。

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⑸。

词句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白话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作品鉴赏: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悯农二首-其二》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悯农二首-其二》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悯农二首-其二》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悯农二首·其二李绅〔唐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悯农二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希望你喜欢。

《悯农·春种一粒粟》原文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春种一粒粟》注释1.悯:怜悯、同情。

2.粟:(sù)谷子,脱壳以后北方叫小米。

3. 犹:仍然。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5.闲田:无用,不耕种的田。

《悯农·春种一粒粟》翻译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或春天里,农民撒播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收获了千千万万粒果实。

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庄稼,可奇怪的是农民到头来却仍然遭到要饿死的下场。

《悯农·春种一粒粟》赏析【简析】前两句的春种秋收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全过程,以“一粒粟”与“万颗子”相对,表现了农民劳动的无限创造力。

后两句直接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天下没有闲田,农民何以饿死?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并为他们鸣不平。

全诗语言通俗,内容深刻。

【赏析】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小学必背诗词之32《悯农(其二)》唐·李绅

小学必背诗词之32《悯农(其二)》唐·李绅

《悯农(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文】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
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
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赏析】
这首诗写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 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来的啊!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真切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现实深沉的愤懑。

《悯农》锄禾古诗

《悯农》锄禾古诗

《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
其一: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其二: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扩展资料: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李绅六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庐氏带着他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由母亲躬授学业。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悯农二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二首》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二首唐代:李绅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

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

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

最新-李绅——《悯农》二首 精品

最新-李绅——《悯农》二首 精品

李绅——《悯农》二首篇一:唐李绅《悯农二首》拼音ǐ?ǒ悯农二首áà:áà朝代:唐代?ě:ǐē作者:李绅ūǒīìù,ūōàē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ìǎúáá,?ū?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ú?ìāǔ,àī?àǔ。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íīáōā,ììēī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篇二:题目96361853872402846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悯农李绅是个怎样的人

悯农李绅是个怎样的人

悯农李绅是个怎样的人《悯农》的作者李绅是个忧国忧民的人。

李绅是唐朝宰相、诗人。

他在年少时因为同情农民,写下了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历经宦海沉浮,中唐时期的“牛李党争”几乎伴随他一生的政治生活,虽最后得居宰相之尊,但李绅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创作,他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

悯农李绅是个怎样的人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后迁居无锡(今属江苏省)。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

出身赵郡李氏南祖。

六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

唐元和元年(806年),进士及第,补国子助教,历任江、滁、寿、汴等州刺史及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入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擢尚书右仆射,改门下侍郎,封赵国公,为相四年。

出为淮南节度使。

唐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

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悯农二首》,流传甚广,千古传诵,被誉为悯农诗人。

《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

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悯农的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这段时期是宣武混乱年代,根据年代背景我们可以判断,因为战乱导致农民也异常艰辛,作者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写下这首诗。

悯农的寓意和道理告诉我们: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节约食物,反对铺张浪费。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李绅《悯农》其二诗意

李绅《悯农》其二诗意

李绅的《悯农》其二是一首非常深刻的诗歌,描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悲惨命运。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诗意解释:
在春天,农民们种下了一粒种子,期待着秋天的丰收。

他们日夜辛勤劳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

然而,尽管他们付出了如此之多,却仍然可能面临饥饿和贫困的命运。

这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导致了农民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深刻的含义。

例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们辛勤耕耘、期待丰收的场景。

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句,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农民的同情和哀叹,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它告诉我们,农民是社会的基础和支柱,他们的命运应该得到关注和改善。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封建社会的制度弊端,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收图,通过对春种和秋收的描绘,表达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

然而,尽管农民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们仍然面临着饥饿和贫困的威胁。

诗人通过描绘四海无闲田的景象,表达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的诗意深刻,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农民的艰辛和苦难,以及封建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

李绅悯农诗三首

李绅悯农诗三首

李绅悯农诗三首李绅,字永嘉,号赤地居士,历史上著名的文人,他曾经创作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有三首农事相关的诗,成为此类诗歌的精品,以下是其中的三首诗:一首《春耕》:昔日春光好,我爱锄犁耕。

锄声响远近,云鹤冉冉飞。

一蓑烟雨里,田园风光归。

一锄担蒿草,苗稼菜花开。

二首《晚秋》:晚秋草木老,林落芳草深。

果蔬成熟时,莺鸣燕语吟。

收获金黄穗,禾苗茁壮青。

晚秋田园宁,富贵安家心。

三首《收割》:良辰好景日,天涯垂钓翁。

收割青黄时,苗稻金绿中。

随风飒飒响,叶落芒芒丛。

仓房谷实日,欢乐安家空。

这三首李绅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农业生活深深的向往,以及对乡村景观、家乡之情等。

在当时,他凭借着这类诗歌展示了对于农业生活的景仰,以及与之保持着高度的联系,使自己的诗歌受到了众多的赞誉。

今天,农活所占的比例已经急剧减少,但仍然存在人们对农业生活的热爱和着迷。

受着李绅悯农诗的启发,众多的诗人也开始创作农耕的体验感受,把自己的情感投射进青草地、野花灿烂的田园之中。

从历史上看,李绅是一位廿世纪开创性的文学家。

他以其独到的角度把农民生活塑造成诗意,把农耕活动描绘出绚丽多彩的景象,这就是他创作诗歌的根源。

李绅的悯农诗开创了诗歌创作的舞台,也引领着当代的社会发展变革,使其受到众多的赞赏和尊敬。

这些诗歌深深地影响着后来诗人的创作,它们充满了迷人的情调,为诗歌写作注入了生命力。

今天,许多人仍然热爱这些悯农诗,经常以此作为自己阅读和写作的源泉,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自己追求美丽和自由。

尽管这些悯农诗描述的是农耕活动,但它们远不止于此。

它们表达了对于生活的热情和爱护,激励着我们勇敢追求梦想,不断去发现自我,勇敢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挑战。

李绅著名10首

李绅著名10首

李绅著名10首李绅 (772 年 -846 年),字公垂,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他现存的诗歌共 100 多首,其中一些作品广为流传,并被后人赞誉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李绅著名的 10 首诗:1.《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观嫋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4.《赠刘景文》: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忍听洒石哕。

9.《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悯农四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些诗歌以其简洁、明快、深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李绅对农民生活的深刻关注和同情,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李绅的诗歌影响深远,被誉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拓展:李绅还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曾经担任过唐朝宰相、兵部尚书等职务,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谋略,为唐朝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绅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绅著名10首

李绅著名10首

李绅著名10首篇一:李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他的一些著名作品:1.《悯农》:这是李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绘了农民的艰辛和贫穷,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的不满。

2.《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离别古原草原时的感慨和思念,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3.《悯农二首》:这是李绅对农民生活的再次呼吁,他呼吁统治者要关心农民,减轻他们的赋税负担,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4.《登科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科举考试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5.《古风二首·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泊船的时候,对牛渚古战场的感慨和思念,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悟和思考。

6.《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首》:这是李绅对古原草原的再次描绘,他呼吁人们要珍惜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7.《静夜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8.《杂诗三首·其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和信念。

9.《悯农诗三首》:这是李绅对农民生活的再次呼吁,他呼吁统治者要关心农民,减轻他们的赋税负担,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10.《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这是李绅对古原草原的再次描绘,他呼吁人们要珍惜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这首诗也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篇二:李绅 (772 年 -846 年) 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以下是李绅著名的 10 首诗:1. 《悯农》:这首诗描述了农民的艰辛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它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农业的重视。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3. 《悯农二首·其一》:这首诗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和资源,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重视。

唐代李绅的诗

唐代李绅的诗

唐代李绅的诗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古风二首/ 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答章孝标》
唐·李绅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宿扬州》
唐·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新楼诗二十首·琪树》
唐·李绅
石桥峰上栖玄鹤,碧阙岩边荫羽人。

冰叶万条垂碧实,玉珠千日保青春。

月中泣露应同浥,涧底侵云尚有尘。

徒使茯苓成琥珀,不为松老化龙鳞。

《新楼诗二十首·重台莲》
唐·李绅
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

游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自含秋露贞姿结,不竞春妖冶态秾。

终恐玉京仙子识,却将归种碧池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其一)》唐朝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唐朝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国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都是农业为本,草原民族以放牧和掠夺为主。

士农工商,现代社会贡献主要国家财政收入的商业,在中国古代,大多是被压制的。

大唐王朝,有通驶西域的丝绸之路,但是真正控制商业的是色目人,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等。

商业思维,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体系中,没有成熟的思想。

而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代表的民族,因为长期生活在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当时石油资源还不是可以利用的黑金),加上地处亚欧非的交接点以及便捷的陆路和水路交通,所以有丰富的经商经验。

但是,唐朝纵然强大,也有边患问题,大量的边塞诗就可以看出来。

同时,也有内部问题,比如安史之乱。

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央政府的土木工程等,都是主要靠农业人口的赋税来支持。

这也就造成了悯农诗中写道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第一首,讲的是农民的无奈。

第二首讲的是农民的辛苦。

现代教育中,第二首经常用来教育人不要浪费粮食。

根据考据学推断,这组诗大致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99年,这是安史之乱36年后,大唐已经从盛世太平,开始走下坡路。

帝国大厦将倾,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民,而人民中,又以农民为主要组成部分。

李绅,现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宰相、诗人。

生于公元772年。

如果考据结果准确的话,悯农组诗,是李绅27岁时的作品。

还未到而立之年,就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理解,在封建王朝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悯农诗,其实是有三首,第三首是: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有一个传说故事,李逢吉和李绅,同朝为官,相见甚欢,赋诗。

李绅做了两首悯农诗,李逢吉觉得这是贬损朝廷,就要李绅书写下来。

李绅觉得前面两首很简单,很容易记,既然友人要诗稿,就又做了一首。

李逢吉告状到皇帝那,皇帝不但没有惩罚李逢吉,反倒升了他的官。

而李逢吉却被贬了官。

这当然是轶事,真假未定。

权当对理解诗人和创作背景的一个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