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中有什么》【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组成,并为学生下一课理解空气是生命的要素和认识空气的污染,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三支蜡烛的燃烧比赛。

第二,用实验方法分析空气成分。

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1、认识到燃烧只用去了部分空气。

2、认识到瓶内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3、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组成。

第三,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第四,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学情分析
虽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色透明的气体,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抽象,但是因为空气的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从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有关性质,因此学生会比较感兴趣。

学习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评价任务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小苏打、软管、集气瓶、烧杯、澄清石灰水、冰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上的三支蜡烛图片)
1.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实验:同时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两支蜡烛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观察有什么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6.学生讨论、交流。

7.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

(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
②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
(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讲述: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

观察有什么现象。

(6)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

(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
(8)讨论:
①水涌进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为什么瓶内空气会减少了?(说明燃烧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
2.实验2: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瓶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2)学生猜测,并说出依据。

(3)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先把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棍上,一名同学擦燃火柴时,另一名同学才拧开瓶盖。

(4)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5)汇报实验结果。

(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6)讨论: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②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
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三、总结
1.讨论:阅读教材第10页上的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讲解: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知道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其中氧气和氮气分别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2.谈话: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吗?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看看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1)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收集二氧化碳(不要太多)。

2.实验l: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谈话:这是把生石灰放水中浸泡,静置后取得的液体,叫澄清石灰水。

大家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无色、透明)
(2)学生分组实验: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少量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摇晃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提问:看到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4)小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倒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
(2)演示实验,并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哪支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实验3: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谈话:从资料中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解释。

(5)小结:因为瓶子里只装了很少的澄清石灰水,瓶内大部分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充分摇动瓶子后,澄清石灰水变浑,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2.实验4: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谈话: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我把冰块放进杯子里,盖上玻璃片(同时请学生摸一摸,杯子的外壁是干的)。

过一会儿,我们来观察发生的现象。

(2)讨论:
①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这是怎么回事儿?
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观察实验4的装置,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壁外有许多水珠)证明了什么?
(5)小结: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四、总结
谈话: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关于空气的组成我们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册书中学生实验操作较难的一课。

在教学时,由于自身对本册书认识的缺乏以及备课中细节的处理不到位,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些不知所措且知识掌握也不够清楚明了。

现在问题反思如下,以此督促自己以后更好的备课。

一、在复习导入中,所提问题要针对本课教学内容,不能泛泛、盲目,以致将学生思考方向引错。

可以问:“空气的性质有哪些?”并适时板书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空气可以占据空间、会流动,以便为下面出现的“蜡烛熄灭,水位上升”的解释打下基础。

二、新授中,实验操作要指导到位,让学生知道每一步应该做什么。

问题目标性要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

三、备课中要注重细节。

1、前后对比。

点燃蜡烛罩上没有拧瓶盖的瓶子后,应让学生观察水面的高度,然后拧上瓶盖等蜡烛熄灭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高度,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发现瓶内空气的减少,引出燃烧用去了空气中的一部分。

2、瓶内水面高于外面时,能否打开瓶盖,引发学生注意。

要在池内加水至瓶内水面高度时才能打开瓶盖,测试剩余气体是否支持燃烧。

否则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瓶内影响实验结果。

3、非关键性操作要简单化,以便于学生操作,节省课堂时间。

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还较弱,把蜡烛固定在玻璃片上再放到水中,对于他们有些难度。

改用马铃薯切片来做蜡烛底座将大大方便学生的操作,将节约下的时间给学生探究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