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反思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2)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的形态与结构”的第二个知识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蜡烛的变化,他们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对蜡烛变化本质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蜡烛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2.教学难点:蜡烛变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及其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对蜡烛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蜡烛变化的性质,引导他们发现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解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变化的原因,解释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5.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物质变化,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形态和结构的关系。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级上册《蜡烛的变化》说课稿(含反思)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六级上册《蜡烛的变化》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的《蜡烛的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

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蜡烛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

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

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如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

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物质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对蜡烛液、固态的变化以及点燃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知,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缺乏关注,缺少深层次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搜集物质变化证据,能从蜡烛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科学知识:知道物质变化有两类:有新的物质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不断变化。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两种变化难点:物质两种变化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蜡烛的变化》是一节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变化原因和蜡烛的用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蜡烛变化原因和探究蜡烛用途方面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蜡烛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蜡烛的变化原因,了解蜡烛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蜡烛的变化原因。

2.难点:蜡烛变化原因的分析,蜡烛用途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板书设计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蜡烛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蜡烛的燃烧特点。

4.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蜡烛的变化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

5.拓展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用途,分享探究成果。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作业布置:布置学生完成蜡烛变化原因的报告。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燃烧现象→ 变化原因→ 用途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学生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总结的完整性。

3.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探究成果的分享。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渗透物质的相变知识。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蜡烛也不陌生。

但是,他们对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知道物质相变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难点:物质相变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六. 教学准备1.蜡烛多根2.火柴多盒3.实验记录本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点燃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记录下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在加热或冷却时会发生变化?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以及物质相变的基本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蜡烛的变化》附反思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附反思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 、蜡烛的变化2 、铁钉生锈了3 、变色花4 、洗衣服的学问《蜡烛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编排思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二、说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

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

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整个结课过程都交由学生操作,学生评说,教师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五、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加热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形成新物质的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会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

重点:通过蜡烛加热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蜡烛、火柴、集气瓶、试管夹、小苏打、白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秋天到了,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树叶变黄,果实成熟,同学长高,小草枯萎……教师:这些变化,有的过程很短,有的过程很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蜡烛的变化》。

并同时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一)观察蜡烛1、让学生认真观察蜡烛,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用手触摸,感觉到了什么?蜡烛的原材料是什么?学生回答:蜡烛的外观是红色的,圆柱体,摸着比较油,蜡烛芯是白色的棉线。

蜡烛是由蜡油做成的,可以有多种颜色。

2、教师小结:蜡烛是由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得到的。

(二)研究蜡烛的物理变化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蜡烛发生变化?学生说出许多办法.1、切割蜡烛(1)教师要求学生用指甲划一划蜡烛,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蜡烛可以被指甲扣下来,并且蜡烛的碎屑是发白的。

教师叙述:和坚硬的岩石进行比较,蜡烛的质地比较软一些。

(2)教师提问:切割后的蜡烛和原来的蜡烛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蜡烛的变化进行描述:体积变小、长度变短、形状改变。

(3)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通过切割的方法,我们发现蜡烛的外形发生了变化。

但是蜡烛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长蜡烛、短蜡烛都是蜡烛。

2、加热蜡烛(1)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试验仪器,想一想哪些仪器可以用来加热蜡烛,并说出自己的办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实物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蜡烛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还可能存在观察不细致、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成分、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蜡烛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难点: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成分:让学生观察蜡烛,分析其成分,引导学生思考蜡烛为什么能燃烧。

3.实验探究: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如熔化、气化等。

4.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5.知识拓展:讲解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如烟雾、碳排放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蜡烛变化的理解。

7.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其他物质的燃烧过程,思考其与蜡烛燃烧的异同。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蜡烛的成分2.燃烧过程3.燃烧原理4.环保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22)

【精品】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22)

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

一、教材分析。

《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物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材主要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常见的蜡烛,思考还能如何研究蜡烛,提出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火焰烘烤干燥烧杯壁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进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大烧杯中的实验、蜡烛火焰熏烤白色坩埚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三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四部分拓展提升,快速判断物质变化所属的种类。

这些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变化知识打下基础。

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进行编排的,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1 认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不仅仅是形态变化,还有新物质产生;1.2 知道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2.1 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2.2 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的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2.3 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认真观察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 能在实验的探究中,逐步养成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交流、分工合作的优良品质;3.2 加强科学探究要尊重科学证据的意识;3.3 愿意合作与交流;3.4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三、教学准备。

教学分为6个小组。

刚上课的展示:自己用蜡油制作的各种水果造型。

第一个观察蜡烛:1支新的蜡烛。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

教材在此指导学生开展三个研究活动,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现象,区分物质的两类变化。

活动一,描述蜡烛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阐述蜡烛的特点。

活动二,指导学生认识蜡烛在从固体转化为液体、从液体转化为固体的形态变化。

活动三,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游离碳,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

第二,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在观察、研究中,判断所做实验发生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进一步提高获取证据的意识,强化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学情分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物质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科学课重要的研究内容。

在四年级上册《冷和热》单元中,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形态的变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使他们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同时,还将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评价任务1.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学会辨认生活中的两种变化。

教学准备蜡块、酒精灯、蒸发皿或金属片、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干抹布、碱块、白醋、可乐罐、锤子、塑料管、白糖、铁盒等。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通用8篇)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1、任务驱动下方有实效在本节课的核心过程推进中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是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观察现象。

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在有向任务的驱动下不会乱做,而且观察地有针对性,因此也就能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能够准确地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对教材中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加以改进。

课前我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仪器准备、课件制作等。

也把本节课学生实验亲自操作一遍,发现教材中燃烧蜡烛的第二活动: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来检验燃烧蜡烛产生的二氧化碳,我觉得实验效果不明显。

通过改进后,用点燃的蜡烛伸入盛有少许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用盖玻片盖灭后,摇晃广口瓶,实验现象很明显。

学生发现了广口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都能动手实验,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出发现新问题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技能;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本课教学不足之处:1、对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学生实验数据分析不到位。

记得有一小组汇报:用干燥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雾状物出现,他说“烧杯内壁雾状物是由于受热的空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滴”。

当时我只是否定,并没有向那位学生解释清楚(烧杯内壁雾状物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另外,烧杯内壁出现雾状物现象是瞬间产生,我巡视时发现,有个别小组没有按要求进行实验,烧杯罩的时间过长,不能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

苏教版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苏教版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本课属于“物质在变化”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

本课是以蜡烛为例认识物质的变化,借助蜡烛受热融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物质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种基本类型,为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奠定基础。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知道物质变化有两类: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2、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是: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带有目的的去进行实验操作,但是归纳推理能力还需增强。

本课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并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最终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是本科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蜡烛、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抹布、图片资料(课件)等。

四、说学法本节课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大胆探索,反复实验是科学实验课的宗旨,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

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展示魔术、激趣导入;<二>实验观察、研讨探究;<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9)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位于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本节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和探究物质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蜡烛的变化,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观察表面现象的层面,对于变化的本质和原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变化现象,掌握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现象及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过程中,如何观察和分析产生的气体和水的生成。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亲身经历蜡烛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蜡烛燃烧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来源、性质和变化。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

3.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和水的来源,尝试解释现象。

4.原理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原理。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观察现象–产生气体(二氧化碳)2.原理讲解–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八.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教者:焦藏珏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加热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形成新物质的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会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

重点:通过蜡烛加热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蜡烛、火柴、集气瓶、试管夹、小苏打、白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秋天到了,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树叶变黄,果实成熟,同学长高,小草枯萎……教师:这些变化,有的过程很短,有的过程很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蜡烛的变化》。

并同时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一)观察蜡烛1、让学生认真观察蜡烛,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用手触摸,感觉到了什么?蜡烛的原材料是什么?学生回答:蜡烛的外观是红色的,圆柱体,摸着比较油,蜡烛芯是白色的棉线。

蜡烛是由蜡油做成的,可以有多种颜色。

2、教师小结:蜡烛是由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得到的。

(二)研究蜡烛的物理变化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蜡烛发生变化?学生说出许多办法.1、切割蜡烛(1)教师要求学生用指甲划一划蜡烛,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蜡烛可以被指甲扣下来,并且蜡烛的碎屑是发白的。

教师叙述:和坚硬的岩石进行比较,蜡烛的质地比较软一些。

(2)教师提问:切割后的蜡烛和原来的蜡烛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蜡烛的变化进行描述:体积变小、长度变短、形状改变。

(3)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通过切割的方法,我们发现蜡烛的外形发生了变化。

但是蜡烛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长蜡烛、短蜡烛都是蜡烛。

2、加热蜡烛(1)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试验仪器,想一想哪些仪器可以用来加热蜡烛,并说出自己的办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3.1 蜡烛的变化》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蜡烛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具体变化,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

2.难点:对蜡烛变化原因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点燃的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探究蜡烛的变化:(1)观察蜡烛的外观变化:让学生观察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外观变化,如形状、颜色等。

(2)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让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如火焰的大小、形状等。

(3)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如熔化的蜡液、蜡烛的熄灭等。

3.讨论蜡烛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探讨蜡烛变化的原因。

4.总结与拓展:总结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并对蜡烛的用途进行拓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外观变化:形状、颜色等。

2.燃烧过程:火焰大小、形状等。

3.变化原因:熔化、氧化等。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蜡烛变化的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以蜡烛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蜡烛的燃烧过程,以及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和变化。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观察蜡烛的外观到研究蜡烛的燃烧,再到探索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蜡烛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蜡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和接受蜡烛的相关知识。

然而,对于蜡烛的燃烧过程和产生的现象,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等,这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掌握蜡烛燃烧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燃烧的过程及产生的现象。

2.难点:蜡烛燃烧产物的分析及燃烧过程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对蜡烛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外观:观察蜡烛的外观特征,如形状、颜色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如火焰、烟雾等,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实验二:将点燃的蜡烛放入密闭容器中,观察容器内气体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实验三:点燃蜡烛,用冷碟子收集燃烧产生的固体颗粒,观察固体颗粒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燃烧产物。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7)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节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实验:蜡烛燃烧实验和蜡烛融化实验。

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是,他们对蜡烛的微观结构了解不多,对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并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他们理解蜡烛变化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微观结构,知道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掌握蜡烛变化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蜡烛变化的原理。

2.难点: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学生对微观结构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2.新课导入:介绍蜡烛的微观结构,讲解蜡烛在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变化。

3.实验环节:安排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和融化过程中的现象。

4.讲解与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讲解蜡烛变化的原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燃烧:蜡烛燃烧时,蜡熔化,产生火焰。

2.融化:蜡烛融化时,蜡由固态变为液态。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11)一. 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蜡烛的燃烧现象、石蜡的熔化过程以及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特点,掌握石蜡熔化的过程,并能够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蜡烛并不陌生,生活中也有过使用蜡烛的经验。

但是,对于蜡烛的燃烧现象和石蜡的熔化过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的了解更是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深入理解蜡烛的变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掌握石蜡的熔化过程,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的燃烧现象,石蜡的熔化过程,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2.难点: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的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蜡烛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蜡烛的燃烧现象: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答问题,了解蜡烛的燃烧特点。

3.探究石蜡的熔化过程: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石蜡的熔化过程,了解石蜡的熔点。

4.探究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蜡烛燃烧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影响蜡烛燃烧的因素。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拓展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法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小铁盒、小刀、酒精灯、澄清的石灰水、白瓷勺、玻璃杯、汤勺。

自选材料:白醋、食用碱、鸡蛋、水、纸杯、易拉罐、白糖。

教师准备材料:玻璃杯二个、白醋、碱面、水、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举起手中的粉笔,)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

)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生:身高增长了。

师:其实物体的变化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比如说:铁会生锈,冰会融化,秋天树叶变黄。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

(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板:蜡烛的变化)二、研究蜡烛(一)、观察蜡烛。

师:同学们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蜡烛?生:蜡烛可以发光、光滑、有点软,可以照明。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蜡烛,(出示蜡烛)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生:光滑、硬、容易断、易碎。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二)、研究蜡烛1、加热蜡烛师:(课件出示)同学们看到蜡烛会想到什么?生:交流(点燃蜡烛会发光,蜡油会躺下来…)师:这些现象都是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或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变化,这节课我们来看看蜡烛产生的变化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

师:(出示蜡烛)要研究蜡烛产生的一些变化,刚才同学们也讲到了它的一些变化的方式,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想想如果你要使蜡烛产生变化,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生:学生讨论,探究方法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加热燃烧师:我们现在就看看加热和燃烧这两种使蜡烛变化的方式,它们产生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第一步我们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式来试一试。

师:实验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还记不记得?请个同学上讲台示范一下。

(课件出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师:出示实验器材(勺子、蜡块、酒精灯、火柴)。

我们现在需要做第一个实验:加热蜡烛。

师:小组分工,有的动手做实验,有的记录。

时刻不要忘记我们的实验目的:记录加热蜡烛时产生的现象。

认真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一)生:(学生实验)师:请同学们加热到蜡烛已完全溶化后熄灭酒精灯,并把勺子拿开。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现象,谁能说说?生:蜡烛慢慢地熔化,又慢慢地凝固。

生:蜡烛的底部先熔化。

师: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其他小组观察到的现象也和他们一样吗?师:冷却后蜡烛的形状还和加热前的形状一样吗?生:不一样,它冷却时形状和小勺相似。

生: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一)。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加热蜡烛,在加热前是什么样的蜡(板书:固态的蜡)加热后变成了什么样的蜡?(板书:液态的蜡)停止加热、冷却后,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液态的蜡又凝固成固态的蜡)。

这就是我们加热蜡烛产生的第一个现象。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蜡烛发生了由固体→液体→固体一系列变化。

板书:加热蜡(固)→ 蜡(液)←冷却《蜡烛的变化》实验记录(一)小组2、点燃蜡烛师:这是我们加热蜡烛发现的第一个现象,如果现在点燃蜡烛,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点燃蜡烛,静静地观察。

师:刚才加热蜡烛产生的这种现象,现在我们把蜡烛点燃,有没有看到和刚才一样的现象?生:有师:你首先看到的燃烧产生的现象也跟加热时有类似的现象:它们都会从固态的蜡变成液态的蜡,除了这个现象,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现象?生:发光、发热(板书)师:第一个实验有没有发光、发热?和刚才比多了一个发光、发热的现象,除了发光、发热,还看到了什么?(冒烟)仔细看看火焰上面有冒烟。

有些同学看得不是很清楚,老师每组发一个器材来增强你们对它的认识。

(每组发一个白瓷勺)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白瓷勺的底部很干净的,把白瓷勺的底部稍微靠近蜡烛火焰五秒钟,拿开白瓷勺,看看被蜡烛烧过的地方会不会收集到什么东西?生:学生实验师:我们刚才把白瓷勺接近蜡烛的火焰时发现了什么?(勺子底部有黑色的东西),那这种黑色的物质是白瓷勺本身变色还是有物质产生了?(有物质产生了),我们用白色的纸巾擦一下,能擦掉,说明白瓷勺上的这个东西是刚才粘上去的,不是白瓷勺本身有的。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黑色的物质,我们暂时把它叫做“黑烟”(板书)来自哪里?(蜡烛的燃烧)是蜡烛燃烧时产生的,不是从其他地方来的。

蜡烛燃烧久了会怎么样?(变短甚至不见了),说明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它自身消失了,但是会有一些新的物质出现。

师:蜡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了发光、发热,还有“黑烟”,除此之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还有那些现象呢?你观察到没有?师:(教师演示)出示一个干净的烧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注意观察烧杯内壁上有什么出现?(“雾”状的物质)生:学生实验,(师提醒学生用纸巾包住玻璃杯,以防烫伤手.)师:让学生仔细观察,玻璃杯放置一会儿后,内壁上的这种朦胧的东西越来越淡了,它和刚才的“黑烟”是不是一样的?现在基本上消失了。

师:想想这种“雾”状的物质是什么?(水蒸气)师:(教师演示)用一个玻璃杯,杯壁内附有澄清的石灰水,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的石灰水有一个很特殊的性质,遇到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浑浊)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有“雾”状的水蒸气现象产生。

师:比较现在的“雾”状现象与刚才的发现的“雾”状现象有区别吗?师:玻璃杯内壁是模糊的,有刚才出现的那种现象,我们把它放置一会儿,看看会不会像刚才一样消失?师:“雾”状的水蒸气东西已退去了,但是注意观察玻璃杯壁上除了水蒸气还有什么?(白白的像牛奶一样的东西附在杯壁上),到现在都没有退去,说明刚才两个实验它们产生的物质是不是完全一样的?第一个像“雾”状的东西同学们都知道是水蒸气,现在它已经完全消失了,第二个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的东西叫什么?生:(二氧化碳)板书:师:我们刚才对蜡烛进行了加热和点燃的实验,它们有什么不同?师:第一个实验是加热蜡烛,蜡从固态变成了液态,第二个实验是点燃蜡烛,变得发热发光,有黑烟、“雾”、二氧化碳等物质产生。

比较这两个实验最大的不同在哪里?第一个实验产生了什么物质?(蜡油)第二个实验产生了哪些物质?(、、、、、)。

蜡烛燃烧产生的这些物质,跟蜡油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师:哪一种产生了新的物质?(燃烧)蜡烛燃烧以后已不是它本身了,产生了一些的物质,发热发光、黑烟、水蒸气、二氧化碳都是一些不同于蜡烛的一种新物质,而液态的蜡本质上只是形态的改变。

师:(课件出示)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包括大小、形状、物态),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类变化叫物理变化(板书),如烛块受热熔化,融化后的蜡油又凝固了;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同时还生成了“黑烟”、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这类变化叫化学变化(板书)。

《蜡烛的变化》实验记录(二)小组三、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师:(课件显示)我们继续探究:往醋中倒碱面、压瘪饮料罐、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把鸡蛋放进醋中、将白糖加热至溶化、将白糖加热至焦黑)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醋、鸡蛋、食盐、食用碱、白糖、饮料罐等。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几个实验全部都做。

每组只能选1个实验进行探究。

现在小组成员凑在一起,赶快做出决定。

生:(生小组商量)师:小组长带领一名助手下来领取实验材料。

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生:(小组长取材料,小组实验,师参与一组)师:现在来展示各小组的成果。

生:我们做了把鸡蛋放进醋中的实验。

把鸡蛋放进醋中后,鸡蛋壳上出现了大量的泡沫。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请没做这个实验的小组看看其他小组的醋中的鸡蛋。

生:压瘪饮料罐。

(展示饮料罐)师:你们的实验中,有没有像他们那样出现新的物质?生:没有。

只是饮料罐的形状变了。

生:我们组做了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我们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得像牛奶一样浑浊。

师:这个实验有没有新的物质产生?生:有,是化学变化。

生:我们组取少量食用碱放进烧杯,用另一烧杯取少量醋。

把烧杯里的醋倒进碱中,出现大量泡沫。

生:我们组将白糖加热至溶化,冷却后,又凝固成白糖。

没有新物质产生。

生:我们组将白糖加热至焦黑,颜色变了,有气泡产生。

有新物质产生了。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齐心协力,把这几个实验都完成了。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如果现在让你把物质的变化分类,你会吗?(生思考,有生举手。

)师:如果你想好了,悄悄告诉你同组的同学,不要让其他组同学听见了。

(小组同学小声交流)师:谁最先交流。

生:我觉得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如往碱中倒醋、把鸡蛋放进醋中,一类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如将白糖加热至溶化、压瘪饮料罐。

生: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一类是形态的变化。

师:(总结板书)物质的变化,一类是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师:前面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

蜡烛发生了很多变化,他们都是什么变化呢?生:点燃蜡烛,产生了烟和水等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生:切割蜡烛,没有产生新物质,是形态的变化。

生:加热蜡烛,让蜡烛熔化,也没有产生新物质,是形态变化。

四、生活拓展师:现在让我们走进生活。

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变化,他们都是什么变化呢?生:水变成冰和冰化成水都是形态的改变。

生:煤燃烧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生:把木材加工制作成木家具,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师:把小麦加工成面粉,这是什么变化?生:形态的改变。

师:把面粉加工成馒头,这是什么变化?生: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生:是改变形态的变化。

师:有不同的意见。

谁能来说说理由?(无人举手)师:这个问题真把我们难住了。

看来,物质的变化还有很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

课后请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书籍、询问家长或老师等方式,继续探究把面粉加工成馒头是什么变化,好不好?《蜡烛的变化》实验记录(三)小组五、全课小结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种,其实生活中类似的变化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板书设计:蜡烛的变化加热加热蜡烛:蜡(固)→ 蜡(液)无新物质产生(物理变化)←冷却点燃点燃蜡烛:蜡烛→发光、发热、有新物质产生(化学变化)黑烟、水蒸气、二氧化碳《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