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耐)旱育种研究

合集下载

玉米耐旱育种研究进展

玉米耐旱育种研究进展
2玉米抗旱性遗传研究
玉米耐早性育种 的首要任务是要 发掘 我国各 地区的优 良品 玉米 的抗 旱性 是受 多种 因素影响的 ,尤其受到基因性状 的 种 ,对其抗旱性进行试验鉴别 ,将抗旱性 能优 良的品种 作为玉 限制 ,有专家研究后提 出 ,玉米 的抗 旱性 与产量是受 2个不 同 米抗旱育种 的资源 ,提高抗旱育种 的可行性 ;要广 泛引进国外
农 业 与技 术
第3 3 卷
第 9期Βιβλιοθήκη 2 0 1 3 年 9月
玉米 耐 旱 育 种研 究进 展
佘花娣 ,李 孝 ,陆 晴 ,张冬梅
( 唐山市农业科 学研 究院 ,河北 唐山 0 6 3 0 0 0) 摘 要 :干旱是严 重影 响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 因素 ,在 国外农业技术发展较快 的国家,为 了降低 干旱对 玉米产值 的影响 ,一般 采用的 措施是在调 节玉米种植栽培 方式 同时改善 玉米的生长环境 。从 玉米育种的发展 可见 ,在最开始仅是 通过 对早熟 玉米 的栽培 来避免遇 到干旱 ,以此起到抗旱的 目的 ,随着农业的进步 ,逐渐开始采用一些栽培措施和育种方式来减轻干旱的影响。 关键词 :玉米 ;耐旱 ;育种 ;遗传 ;抗旱 中图分类号 :s 5 i 3
1玉米 耐旱性简 介 R WC表 示为相对 含水量 ,是 指玉米组 织 中实 际含有水 的数量
前 言
与组织饱和含水量的 比值 ,相对含水量通常用 以表示 当玉米受 玉米对土壤干旱 、大气 干燥 的适应能力及抵抗 能力 被称作 到水分胁迫时其组织缺少水分的程 度 , 耐旱能力高的玉米品种 , 失水能力就较高 ,在干旱条件下 ,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越高说
具有可加性 ,也就 是说 玉米 的抗 旱性是可 以通过种子遗传 的, 因此 ,对玉米优 良耐旱 品种进行择优选择是可行 的。 系和杂交种 中普遍存在抗旱性基 因突变 ,这个 可以当作 抗旱育 种 的基础材料 。

玉米抗(耐)旱育种研究

玉米抗(耐)旱育种研究
量均 占全 国粮 食 面 积 和 产 量 的 2 %计 算 . 均 每 年 因 干旱 1 平 直接减 少玉 米 2 0万 吨 , 旱 面积 达 4 8万公 顷 , 重 受灾 6 受 5 严 面 积 1 6万公 顷 。 7 据预 测 , 旱 是未 来 限 制我 国 玉米 生 产 的 干 第一限 制 因素 ( 瑞法 ,0 3 。 胡 2 0 )
时 , 球 水 资源 将 比 19 全 9 5年 减 少 2 %, 到 47 2 m 不 能 2 达 7 k , 灌溉 的地 区将 比 19 9 5年 增加 6 %, 时 干旱 对 玉米 的威胁 3 到 将更 为严 重 。
1 . 干 旱 对 我 国 玉 米 生 产 的 影 响 2
加 、 肥 施 用量 已近极 限 、 资 源 短缺 不可 逆 转 的形 势下 , 化 水
实 践 证 明 , 少干 旱 对 玉米 损 失 的有 效 途 径 是选 育 并 减 推 广耐 旱 性 品种 。 因此 , 分发 掘 玉米 耐旱 种 质 并通 过遗 传 充 改 良手 段 , 育出 耐 旱 的优 良品 种 是 目前 国 内 外玉 米 育 种 选 的重要 目标 。 玉米 的耐旱 性 是 一种复 杂 的 生物现 象 , 及 生 涉 理 、 传 、 艺 等众 多 因素 , 物 的耐 旱性 是 由多基 因控 制 , 遗 农 植 也 是 多途 径 的 。ei (9 0 认 为 植物 适 应 干 旱 的机 理 可 分 L vt 18 ) t 为 3类 : 旱 ( ru h sae 、 旱 (ru h v ia c ) 耐 避 do g t cp ) 御 e do g t odn e 和 a
积 的 6 %以 上 , 对我 国 农业 生 产 影 响范 围最 广 、 0 是 危害 最重 的农 业气 象 灾 害 。 据统 计 , 国平 均 每年 因 干旱 直 接减 少粮 全 食 12 7万 吨 (0世 纪 9 3 2 0年 代 平均 达 到 20 3万吨 ) 约 占 4 ,

玉米抗(耐)旱指标鉴定方法与展望

玉米抗(耐)旱指标鉴定方法与展望

在 自然 条件 下 ,利 用 自然 降水 、地 形 或 灌溉 设
Hale Waihona Puke 的抗 ( 耐) 旱 性 表现 是 作物 本 身 的抗 旱遗 传 性 和环境 备 , 造 成各 种 水 分 差 异 , 进行干旱胁迫处理 , 分 析对
相 互 作用 的结果 。 国内外 针对 玉 米 品种 的抗 ( 耐) 旱 玉米形 态或 产量 的影 响,并 评价 玉 米 品种 的抗旱 性 。 性 做 了大 量 研究 工 作 , 提 供 了评 价 玉 米 抗 ( 耐) 旱性 此 法受 环 境 条件 影 响很 大 , 特别 是 降水 , 年 际 间变 幅
进 行 玉米抗 旱 性 方 面 的研 究 ,有赖 于对 玉 米抗 1 玉 米抗 ( 耐) 性 指 标 的研 究 方 法 旱 性 的科 学 而准 确 的评 价 ,即鉴定 其 抗旱 能 力 的大 1 . 1 田 间 直 接 鉴 定 法
小, 是 对抗 ( 耐) 旱能 力 进行 筛选 、 评价 的过程 。玉米
上 。重 点抓 好秧 苗 期灰 飞虱 防治 : 小麦 、 油 菜 收割 期 秧 田普 治 灰 飞 虱 ,每 亩 用 4 8 %毒 死 蜱 长 效 缓 释 剂
( 5) .
[ 2 ] 朱 昌银 . 石涧镇 水稻主要病 虫发生情况 与防治措 施【 J 】 . 安 徽
农学通报 , 2 0 1 1 ( 1 2 ) .
舭 瑚嗵地
2 0 1 3 . 1 0 经验交流
玉 米抗 ( 耐) 旱指 标 鉴定方法 与展 望
刘 玉 涛
( 国家玉米 产 业技术体 系齐齐 哈 尔综合试 验站 / 黑 龙江 省农 业科 学院齐 齐 哈尔分 院 齐 齐 哈尔 1 6 1 0 0 6 )
摘要: 介 绍 了玉 米抗 ( 耐) 性 指标 的研 究 方法 , 简述 了抗( 耐) 旱性 研 究 的措施 、 综合 评 价指 标研 究进

玉米抗旱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玉米抗旱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9期
玉 米 抗 旱 性 遗 传 育 种 研 究进 展
王 金 召, 燕丽 , 韩 贾耀 军 , 乔 旭 , 明友 , 张 刘软 枝
( 州 市农 林 科 学 研 究 所 ,河南 郑 州 4 0 0 ) 郑 5 0 5
产量损 失
收 稿 日期 : 0 6 3 3 2 0 —0 —2
米基 因型 间存 在着 广 泛 的抗 旱性 遗 传 变 异 , 不 同 在 水分梯 度 下 玉 米 单 株 产 量 以 加 性 效 应 为 主 _ 5。于 5 _ 海秋 等研究 表 明 , 产量 性 状 在 不 同水 分 环境 下 的遗 传特 点存 在一 致性 , 其 遗 传 改 进 和 产 量潜 力 的选 对 择宜 在无 胁迫 条件 下 进 行 , 防止 水 分 胁迫 对 玉米 以
潘俊松 , 刚 , 效尊 , 黄 瓜 S A 王 李 等 R P遗 传 连 锁 图 的
胡铁柱 , 王玲 , 江桥 , . 蔡 等 稻瘟病 菌群体 的分子遗 传
学研 究 ( 5个 亚 群 体 组 成 的 广 东 省 稻 瘟 病 菌 群 体 遗 由
构建 及 始 花 节 位 的 基 因 定 位 [ ] J .自然 科 学 通 报 ,
我 国是世 界上 主要 的 干旱 国家 之 一 , 旱半 干 干 旱土地 约 占国 土面 积 的 4 % , 中干 旱 、 干旱 耕 7 其 半
地面 积 占耕 地 总面 积 的 5 %。景 蕊莲 认 为 , 国农 1 我
1 玉米抗 旱性 遗传 研 究
玉米抗旱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已被认
和社 会经 济 因素进 行 综 合 分 析认 为 , 干旱 是 限制 我

7384715_中熟抗旱抗病玉米新品种方玉1号的选育及利用

7384715_中熟抗旱抗病玉米新品种方玉1号的选育及利用

DOI :10.16318/ki.hbnykx.2015.05.017河北农业科学,2015,19(5):60-62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编辑齐俊贤中熟抗旱抗病玉米新品种方玉1号的选育及利用盖颜欣1,季志强1,方华1*,佟桂富2,李福忠3,方祥2,桑利民1,张杨1,郭玉炜1(1.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北承德067000;2.河北德华种业有限公司,河北承德067000;3.丰宁县农牧局鱼儿镇农业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区域站,河北丰宁068359)摘要:方玉1号是利用“REID 黄马牙×唐四平头”杂种优势模式,以F411为母本、F438为父本选育而成的玉米杂交种。

该品种2006~2007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中晚熟组玉米区域试验,2a 平均产量为12468.0kg/hm 2,较对照哲单20号增产10.4%;2008年4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蒙审玉2008026号);2010~2011年参加承德市中早熟组玉米区域试验,2a 平均产量为11725.5kg/hm 2,较对照吉单261增产13.3%;2012年参加承德市中早熟组玉米生产试验,产量为12076.5kg/hm 2,较对照吉单261增产12.1%;2013年4月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冀审玉2013026号)。

方玉1号株型紧凑,茎秆韧性好,气生根多,抗旱性极强;结实好,不秃尖,高产稳产,品质优良;抗病、抗倒,适应性强;春播全生育期122d ,可在河北省、内蒙古有效活动积温≥2650℃的中早熟玉米种植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玉米;方玉1号;中熟;抗旱;抗病;品种选育中图分类号:S5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631(2015)05-0060-03收稿日期:2014-12-04作者简介:盖颜欣(1964-),男,辽宁朝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育种及高产栽培研究。

玉米抗旱研究进展

玉米抗旱研究进展
多 年的历史 , 在 广 阔 的地 域 进行 种植后 经 长期
() 他 途 径 。浙 江 省 和 湖北 省 都 有 相 5其 对 完善 的旱 情预报 网 。广 西 壮族 自治 区水 利 厅 表示 每 年 都进 行 旱 情 预 报 , 县 级 部 门没 但
人工和 自 然选择形成了抗旱种质资源的丰富
a c) 其 中 避 旱 和 耐 旱 统 称 为 抗 旱 性 ne。
(ruh s t c) do teia e 。躲旱 是 植株 在严 重 的水 g r sn 分胁迫发 生 之前 完 成 其 生 活周 期 的 能力 。避 旱 是在水分 胁迫 发生 时 , 植株 通过 维持 组织 的
很高 。第三 , 利用次级性状进行抗旱选择。但
熟性, 其产量潜力不大。因此 目前大多数育种 家都倾 向于抗旱性 (ruh s t c) dog t e s ne育种。 r ia 根 据近 年来研究 发现 , 同玉米种 质 问的抗旱 不
能力具 有明显 的差异 , 这种 差异 是玉米 抗旱育

传标记, 通过连续 回交 , 把抗旱性状转移到不
抗旱的优 良自交系中, 正处在田问测验的最后
阶段 。在抗旱育种上 , aM 盯 在 17 年用 95
维普资讯
热 点 聚 _
轮 回选择方 法 改 良了 热带 晚熟 白色 马齿 型 玉 米群体 T x e oGra, u pn eI后定 名 为 T x e o S - u p n e
为代表的改良系较多 , 都不失作为研究利用的
重点。D fs A研究认 为, 1 对高 温与干 a i ra M07
旱的胁迫表 现 出较强 的抗性 。由此说 明 , 经 从 过选择 和改 良 的农 艺种 质 资源 中可 以筛 选 出 , 部 门 和 各 地 区 各 对 如何解决 水稻 干旱 问题 在 认 识 上存 在 很大

PEG模拟干旱条件下4个玉米品种的苗期抗旱性研究

PEG模拟干旱条件下4个玉米品种的苗期抗旱性研究
现代 农业 科技
21 第 1 0 1年 期
农 艺学
P G 模 拟 干 旱条 件 下 4个东 范 翠 丽 曹 熙敏 ・
( 河 北 省 万 全 县 农 业技 术 推 广 站 , 北 万 全 0 6 5 河 北 北方 学 院 ) 河 7 2 0;
耐 旱性 玉米 品种提 供 科学 依据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材 料 .
取 3粒 种子 , 用 01 先 . %的升 汞 消毒 5r n 再 用 7 %的酒 精 i, a 5
消 毒 3mi, n 用清 水 冲洗 干 净 。 在 盛有 蛭 石 的纸杯 内 。 上 种 用
以种子 在 P G一 0 0的水 溶 液 中 的萌发 抗 旱 指 数 来评 E 60 价 不 同试 材 玉米 萌芽 期 的抗 旱性 。 表 1可 以看 出 。 旱胁 从 干 迫对 各品 种 的相对 发 芽 势和 相对 发 芽 率均 有不 同程 度 的影
摘要 用 P EG模 拟 干旱胁 迫条件 , 究 了 4个玉 米品种 的抗 旱性 。 果表 明 , 研 结 4个 玉米 品种 各项 抗旱 生理 指标 都表 现 不 同程 度 的变化 品种 郑 单 9 8受模拟 干旱 胁 迫条件 的 影响 比农 大 18 农 单 5 沈单 1 5 0、 、 6要 小 , 为玉 米抗旱 品种 选 育与 旱作 栽培 提供 科 学依 据。 关 键 词 玉 米 ; 期 ; 旱 性 ;EG; 拟 干 旱 胁 迫 苗 抗 P 模 中 图分 类 号 ¥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53 文 章编 号 10 —7 92 1 )l0 7~ 2 0 7 5 3 (0 1O 一 0 1 0
述 浓 度 的 P G 溶液 浇 灌 , 其 生长 , 长 到 3叶 1心 时 , E 使 待 采 集 叶 片剪 碎 混合 。 且 测定 其 在 不 同浓 度 P G胁 迫 下 的各 并 E

不同玉米品种及亲本苗期抗旱指标测定及抗旱性分析

不同玉米品种及亲本苗期抗旱指标测定及抗旱性分析
离 体 叶 片 抗 脱 水 能 力 、 对 含 水 量 、 二 醛 、 氨 酸 含 量 相 丙 脯
变化都有差别。 2 2 1 叶 片相 对 含 水 量 的 变化 . .
测 量 各 处 理 株 高 、 粗 , 量 全 株 叶 面 积 抗旱指标测定及抗旱性分析
陈雅 彬 , 李凤 海
( 阳农 业 大 学 农 学 院 , 阳 辽 宁 10 6 ) 沈 沈 1 1 1
摘 要 : 传 研 究 表 明 , 旱 性 是 可遗 传 的 , 育 抗 旱 性强 的玉 米 品 种 必 须重 视 品种 ( 遗 抗 选 自交 系 ) 旱 性 鉴 定 。通 过 抗
本 试 验 以 农 大 18 黄 C、 1 8 铁 单 1 、 3 0 0、 P7 、 0 丹 4、 C 652 铁 单 1 、 9 1 8 0 .、 7 铁 0 0及沈 16为 试 验 材 料 。 3 室外 单 株 盆 栽 种 植 , 抗 旱 和 对 照 两 种 处 理 。3叶 1 分 心 时 开 始进 行 干旱 胁 迫 , 迫 处 理 以 中午 萎 蔫 , 晚 舒 展 胁 早 为度, 以正 常 浇 水 为 对 照 , 对 照 6叶 1 时 测 各 项 指 标 。 在 心 12 测 定 指 标 及 标 准 .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水 分 胁迫 对株 商 、 粗 、 面 积 的 影 响 . 茎 叶 从 图 1 以看 出 干 旱 胁 迫 处 理 后 , 期 株 高 明 显 受 可 苗
分析 , 以期 为 今 后 玉 米 抗 旱 育 种 研 究 提 供参 考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供 试 材 料 及 处 理 .
到 抑制 , 株 生 长缓 慢 , 秆 变 细 ( 1 , 面 积 也 明 显 变 植 茎 表 )叶 小 ( 2 。 各 试 材 对 胁 迫 的 反 应 明 显 不 同 , 中 黄 C 表 ) 其 、 P 7 、 3 0和 铁 9 1 18 丹 4 0 0受 干 旱 协 迫 的 伤 害 率 都 较 低 , 说 明 在水 分亏 缺 的条 件 下 , 几 份 试 材 具 有 较 好 的 适 应 性 。 这 2 2 干旱 胁 迫 对 玉 米 苗 期 生 理 生 化 指 标 的 影 响 . 水 分 胁 迫 的 外 观 表 现 是 植 株 生 长 受 抑 , 此 同 时 幼 与

20个玉米品种发芽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20个玉米品种发芽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收稿日期:2020-07-07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2016]1045);贵州省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G N Y L [2017]009);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7);贵州省特色粮油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黔科合平台人才[2019]5613号);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百 层次人才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632号)㊂作者简介:周 芳(1992 ),女,贵州纳雍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逆境生理相关研究工作;E -m a i l :897860162@q q .c o m ㊂通讯作者:田山君(1986 ),女,四川遂宁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作物逆境机制及代谢物构象相关研究工作;E -m a i l :t s js c a u @163.c o m ㊂20个玉米品种发芽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周 芳1, 曹国璠1, 杨 娟1, 宋 碧1, 张 军1, 曾永德3, 刘冬梅4, 田山君1,2(1.贵州大学农学院, 贵阳550025; 2.教育部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贵阳550025;3.贵州志远航天农业科学研究所, 贵阳550025;4.江油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江油621700)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o fD r o u g h tR e s i s t a n c e o fT w e n t yM a i z eV a r i e t i e s i nG e r m i n a t i o nP e r i o dZ H O UF a n g 1,C A OG u o f a n 1,Y A N GJ u a n 1,S O N GB i 1,Z H A N GJ u n 1,Z E N GY o n gd e 3,L I UD o n g m e i 4,T I A NS h a n ju n 1,2摘 要:为了筛选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设置5个浓度梯度的P E G -6000溶液来模拟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通过萌发抗旱指数和隶属函数法筛选抗旱品种,并对20份玉米品种的萌发特性和抗旱能力进行了对比与评价㊂结果表明,京科968㊁N K718㊁M C 738和成单30能较好响应多种强度的干旱逆境,为萌发期强抗旱品种;在中等胁迫强度下,贵单8号和京科665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在轻度胁迫下,金贵单3号和正红311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㊂抗旱性强的品种较之敏感型品种,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根冠比逐渐增加,干物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敏感品种的根冠比在轻度胁迫时就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干物重呈快速降低的趋势㊂关键词: 玉米;抗旱性;萌发抗旱指数;模糊隶属法D O I 编码: 10.16590/j .c n k i .1001-4705.2020.12.073中图分类号: S 5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20)12-0073-07干旱逆境是限制全球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它所造成的损失高居多种非生物胁迫的首位[1,2]㊂玉米(Z e a m a y s L .)是重要的粮㊁饲㊁经作物,人均占有玉米数量是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3-4]㊂玉米在萌动至出苗期对水分的需求较为敏感,这个生育时期若遭遇干旱胁迫将严重阻碍植株幼茎与幼根的正常发育,最终导致产量与品质下降[5]㊂研究表明,P E G 模拟干旱胁迫能延缓植物种子的萌发,且随着P E G 浓度的升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逐渐降低,干旱胁迫对根系的生长影响弱于对发芽率的影响,玉米的根长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可能是因为根部对水分胁迫因子敏感,一旦遇到干旱,其根部会很快出现应激反应[6-8]㊂当前世界可利用水资源逐渐减少,强抗旱的玉米品种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㊂筛选一批抗旱性强的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对玉米抗旱栽培和育种都具有现实意义[10]㊂综合国内外玉米抗旱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本试验搜集了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20个品种,使用P E G -6000模拟干旱胁迫进行发芽试验,系统分析了玉米发芽期形态变化响应不同水分亏缺强度的生理机制,以期为玉米抗旱多世代性状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并筛选出抗旱性较强且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品种推广应用于生产㊂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20个玉米品种,具体信息见表1㊂表1 20个供试玉米品种信息编号供试品种来源C 1金贵单3号贵州C 2贵单8号贵州C 3金玉306贵州C 4金玉838贵州C 5黔单16号贵州C 6黔丰18号贵州C 7成单30四川C 8正红311四川C 9正红505四川C 10靖单10号云南编号供试品种来源C 11靖单13号云南C 12靖丰18号云南C 13华盛213陕西C 14华盛2000陕西C 15汉玉8号陕西C 16镇玉208陕西C 17京科665北京C 18京科968北京C 19N K718北京C 20M C 738北京㊃37㊃1.2试验设计本实验为单因素随机区组实验,使用P E G-6000模拟干旱胁迫㊂分别配置P E G浓度为10%(轻度干旱胁迫T1)㊁15%(中度干旱胁迫T2)㊁20%(中度干旱胁迫T3)㊁25%(重度干旱胁迫T4)㊁30%(重度干旱胁迫T5)的溶液,对照(c k)为清水培养,重复3次㊂操作过程按照‘国际种子检验规程“进行[11],精选大小一致㊁籽粒饱满的种子,75%的酒精消毒3m i n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㊂自然风干后将种子置于培养皿中,底部放两层滤纸作为发芽床(培养皿和滤纸均高压灭菌)㊂每个培养皿中14粒种子,种子距离为粒长的1倍,皿中液体到达种子厚度的2/3,然后置于24ħ的培养箱中培养㊂每天补给适量蒸馏水,以保持胁迫液的渗透势不变㊂1.3指标观察和测定每24h记录一次种子萌发数(以胚根长2mm为发芽标准),直至第192小时㊂处理96h计算发芽势, 168h计算发芽率,192h剪下胚根㊁胚芽,测量胚根,胚芽长(每个培养皿取4粒长势接近的求平均值),然后把胚芽㊁胚根分别用滤纸包好,置于烘箱中105ħ杀青,并于70ħ烘干至恒重称量干重㊂发芽势(%)=(处理96h发芽数/供试种子总数)ˑ100%;发芽率(%)=(处理168h发芽数/供试种子总数)ˑ100%;相对发芽势(%)=(P E G处理发芽势/对照发芽势)ˑ100%;相对发芽率(%)=(P E G处理发芽率/对照发芽率)ˑ100%;根冠比=胚根干质量/胚芽干质量;干物质积累量(g)=胚根干重+胚芽干重㊂1.4抗旱性综合评价参照田山君等[4]㊁王沛琦等[12]的方法,使用萌发抗旱指数和隶属函数对玉米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㊂种子萌发指数=1.00ˑn d2+0.75ˑn d4+0.5ˑn d6+0.25ˑn d8,n d2㊁n d4㊁n d6㊁n d8分别为第2㊁4㊁6㊁8天的种子萌发率;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处理萌发指数/对照萌发指数;隶属函数=(X-X m i n)/(X m a x-X m i n),X为各品种某一指标的抗旱系数㊂X m i n和X m a x分别为所有品种此指标的最小和最大抗旱系数㊂累加各品种各指标的隶属值,并求其平均值,用平均值大小评价品种抗旱性㊂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浓度P E G溶液对玉米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的影响种子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反映种子萌发期的活力㊂由表2可见,随着P E G浓度升高,玉米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总体呈下降趋势㊂结合相对发芽势㊁相对发芽率及不同胁迫浓度下的均值得出不同P E G浓度下综合表现最好的3个品种:T1条件下,表现最好的3个品种是C7㊁C17㊁C5;T2条件下,表现最好的3个品种是C7㊁C19㊁C2;T3条件下表现最好的3个品种是C7㊁C19㊁C17;T4条件下表现最好的3个品种是C19㊁C18㊁C20;T5条件下表现最好的3个品种是C19㊁C18㊁C7㊂2.2不同浓度P E G溶液对玉米胚根长和胚芽长的影响由表3可知,随着P E G浓度升高,玉米的根长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玉米的芽长总体呈下降的趋势㊂在T1条件下,C5㊁C17和C2的根长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较c k增大115.53%㊁109.43%和46.07%,C17㊁C19和C13的芽长增加幅度最大,分别较c k增大42.74%㊁31.53%和20.91%;在T2条件下,C17㊁C14和C13的根长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62.29%㊁39.81%和39.38%,C2㊁C9和C7的芽长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4.60%㊁-5.33%和-8.38%;在T3条件下,C17㊁C6和C14的根长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73.05%㊁6.91%和-0.97%,C9㊁C17和C1的芽长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128.88%㊁-24.26%和-25.28%;在T4条件下,C7㊁C17和C14的根长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33.92%㊁-8.16%和-16.50%, C7㊁C9和C19的芽长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17.66%㊁-12.29%和-45.69%;在T5条件下,C1㊁C2和C13的根长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87.11%㊁-88.60%和-89.09%,C7㊁C19和C2的芽长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64.07%㊁-83.19%和-91.76%㊂2.3不同浓度P E G溶液对玉米根冠比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由表4可见,玉米的根冠比随着P E G浓度升高总体呈上升趋势,而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响应干旱胁迫时表现出两种方式,一种是随P E G浓度升高逐渐降低,另一种是随P E G浓度升高先升后降,表明干旱胁迫促进根系生长,降低干物质分配到地上部分的比例㊂总体而言,适度干旱与玉米根冠比性状呈正相关,但若过度干旱也可能造成种子无法萌发,导致根冠比为0㊂不同品种的抗旱性也存在一定差异㊂如轻中度干旱胁迫能促进C7的干物质积累,说明C7通过形态变㊃47㊃表2 不同浓度P E G 胁迫后20份玉米品种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的变化编号 相对发芽势/% 相对发芽率/%T1T2T3T4T5T1T2T3T4T5C 18273555508392586733C 240040020000931075007C 35536180044412200C 467566711060334070C 5125100750012016060400C 61002000502010010C 717114320071291501501502525C 89353132001057921320C 96450291401107070300C 10765538107755012117C 11173300078671100C 1211510560451510694613311C 1393836610353126111165C 1407525250386325380C 1501001000075251300C 1667170005017000C 172147110057141156969548C 186710050752592117508342C 1911713310015086671337814447C 200133167670114456440均值70826440146973443811表3 不同浓度P E G 溶液对玉米胚根长和胚芽长的影响编号 胚根长/c m 胚芽长/c mc kT1T2T3T4T5c kT1T2T3T4T5C 17.9210.4810.467.565.851.028.808.077.006.582.970.45C 25.708.336.374.8700.654.254.784.052.3400.35C 311.463.493.964.95008.742.413.833.5500C 45.162.164.883.521.7103.531.812.351.220.920C 52.435.242.690.750.6003.633.400.680.520.520C 65.544.054.235.92002.681.891.460.5500C 71.721.471.911.152.3001.110.781.020.721.310.40C 810.5910.5410.144.537.5607.497.404.950.503.330C 90.800.490.800.520.6300.600.460.571.370.530C 1012.439.326.431.060.990.558.856.843.850.630.600.38C 117.483.884.283.59006.272.302.372.3500C 128.504.946.461.672.110.507.404.784.610.910.680.35C 135.687.707.924.880.570.624.635.603.911.600.430.24C 145.151.787.205.104.3004.691.483.702.272.400C 155.835.742.400006.084.444.05000C 165.646.701.600005.685.400.40000C 175.2511.008.529.094.820.484.516.443.643.422.300C 1813.3611.4212.207.555.891.3912.227.126.583.371.570.43C 196.206.625.835.791.8505.657.433.773.283.070.95C 206.206.625.835.791.854.352.312.461.67㊃57㊃表4 不同浓度P E G 胁迫后20份玉米品种根冠比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编号 根冠比 干物质积累量/g c kT1T2T3T4T5c kT1T2T3T4T5C 10.560.820.870.810.911.990.420.340.270.140.140.03C 20.690.781.001.0200.790.270.310.270.2000.01C 30.831.651.151.10000.560.140.120.1300C 40.700.800.971.180.3900.250.060.080.070.010C 50.780.670.800.501.0900.060.090.090.020.010C 60.830.971.571.660.1600.160.090.080.010.010C 70.650.980.540.931.2600.030.040.040.040.020C 80.771.681.481.371.1500.880.540.490.080.180C 90.811.471.140.911.2000.120.040.020.050.010C 101.400.790.970.781.650.500.320.430.260.030.030.01C 110.881.000.960.45000.320.110.090.0200C 121.320.640.550.620.900.420.310.280.360.080.060.01C 130.500.720.981.291.050.850.350.370.430.220.020.01C 140.450.720.500.940.7100.190.040.120.030.040C 150.570.520.660000.360.110.06000C 160.450.491.560000.140.060000C 170.650.901.181.141.2600.260.520.250.250.110C 180.620.761.031.091.750.540.660.540.640.250.240.03C 190.350.540.740.920.871.060.210.020.130.140.050C 200.800.771.121.301.7700.280.320.160.170.300.07表5 不同P E G 浓度下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编号T1T2T3T4T5C 10.830.740.510.500.11C 21.101.390.7600.07C 30.420.330.2100C 40.710.640.500.080C 51.361.270.790.120C 60.520.590.0400.04C 71.561.071.510.490.29C 81.100.590.170.240C 90.910.480.420.160C 100.740.550.300.160.07编号T1T2T3T4T5C 110.550.410.060C 120.951.110.580.440.13C 130.740.740.580.080.03C 140.150.490.250.230C 150.450.290.1900C 160.850.11000C 171.580.380.780.510.23C 180.871.240.600.870.36C 191.311.391.031.590.71C 200.070.951.100.520化能较好的响应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㊂但对C2和C 10而言,仅在轻度胁迫强度下,抗旱机制与C7一致,在中度胁迫时,就通过调节代谢进程延缓生长发育速度,以达到度过干旱逆境的目地㊂对C3㊁C6㊁C11等品种而言,在轻度胁迫之下,干物质就呈下降趋势,干物重与胁迫强度呈负相关,说明这些品种在水分亏缺条件下不具备生产潜力㊂2.4 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由表5和表6可知,在T1条件下,供试品种的种子抗旱指数均值为0.77,将萌发抗旱指数大于0.82的C 17㊁C 7㊁C5㊁C19㊁C2㊁C8㊁C12㊁C9㊁C18㊁C16和C 1归为抗旱品种;将在0.72~0.82范围内的C10㊁C 13和C4归为中等抗旱品种;将小于0.72的C11㊁C 6㊁C 15㊁C3㊁C14和C20归为不抗旱品种㊂在T2条件下,供试品种的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均值为0.74,将萌发抗旱指数大于0.79的C2㊁C19㊁C5㊁C18㊁C12㊁C 7和C 20归为抗旱品种;将在0.69~0.79范围内的C 1和C13归为中等抗旱品种;将小于0.69的C4㊁C 6㊁C 8㊁C 10㊁C 14㊁C9㊁C11㊁C17㊁C3㊁C15和C16归为不抗旱品种㊂在T3条件下,供试品种的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均值为0.57,将萌发抗旱指数大于0.62的C 7㊁C 20㊁C19㊁C5㊁C17和C2归为抗旱品种;将在0.52~0.62范围内的C 18㊁C 13和C 12归为中等抗旱品种;将小于0.52的C1㊁C4㊁C9㊁C10㊁C14㊁C3㊁㊃67㊃条件下,供试品种的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均值为0.47,将萌发抗旱指数大于0.52的C19㊁C18和C20归为抗旱品种;将在0.42~0.52范围内的C17㊁C1㊁C7和C12归为中等抗旱品种;将小于0.42的C8㊁C14㊁C9㊁C10㊁C5㊁C4㊁C13㊁C2㊁C3㊁C6㊁C11㊁C15和C16归为不抗旱品种㊂在T5条件下,供试品种的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均值为0.16,将萌发抗旱指数大于0.21的C19㊁C18㊁C7和C17归为抗旱品种;将在0.11~0.21范围内的C12和C1归为中等抗旱品种;将小于0.11的C2㊁C10㊁C6㊁C13㊁C20㊁C8㊁C14㊁C9㊁C5㊁C4㊁C3㊁C15㊁C11和C16归为不抗旱品种㊂表6不同P E G浓度下种子萌发抗旱指数项目T1T2T3T4T5均值0.770.740.570.470.16 2.5抗旱隶属值由图1和表7可知,相对发芽势㊁相对发芽率㊁胚根长㊁胚芽长㊁根冠比和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P E G浓度下抗旱隶属值最大对应的品种如下:在T1条件下,供试品种的抗旱隶属值均值是0.38,将抗旱隶属值大于0.43的C8㊁C17㊁C2㊁C18㊁C1和C10归为抗旱品种;将在0.33~0.43范围内的C13㊁C12㊁C19㊁C5㊁C3和C7归为中等抗旱品种;小于0.33的C9㊁C16㊁C11㊁C15㊁C6㊁C20㊁C4和C14归为不抗旱品种㊂在T2条件下,供试品种的抗旱隶属值均值是0.38,抗旱隶属值大于0.43的C18㊁C8㊁C2㊁C1㊁C13和C17归为抗旱品种;将在0.33~0.43范围内的C12㊁C19㊁C10㊁C6和C20归为中等抗旱品种;小于0.33的C5㊁C3㊁C14㊁C11㊁C7㊁C4㊁C15㊁C9和C16归为不抗旱品种㊂在T3条件下,供试品种的抗旱隶属值均值是0.38,将抗旱隶属值大于0.43的C17㊁C2㊁C18㊁C1㊁C20㊁C13㊁C19和C7归为抗旱品种;将在0.33~0.43范围内的C3㊁C4和C8归为中等抗旱品种;小于0.33的C14㊁C6㊁C12㊁C9㊁C5㊁C11㊁C10㊁C15和C16归为不抗旱品种㊂在T4条件下,供试品种的抗旱隶属值均值是0.27,将抗旱隶属值大于0.32的C18㊁C19㊁C8㊁C1㊁C17㊁C20㊁C14和C7归为抗旱品种;将在0.22~0.32范围内的C12和C10归为中等抗旱品种;小于0.22的C9㊁C5㊁C13㊁C4㊁C6㊁C2㊁C3㊁C11㊁C15和C16归为不抗旱品种㊂在T5条件下,供试品种的抗旱隶属值均值是0.16,将抗旱隶属值大于0.21的C19㊁C18㊁C1㊁C2㊁C12㊁C10㊁C13和C7归为抗旱品种;在0.11~0.21范围内的C20和C17归为中C9㊁C5㊁C4㊁C3㊁C11㊁C15和C16归为不抗旱品种㊂表7抗旱隶属值编号T1T2T3T4T5C10.550.550.590.580.55C20.580.590.6000.25C30.340.300.4200C40.190.240.360.150C50.360.310.220.190C60.260.350.310.020.04C70.330.260.490.350.22C80.660.620.360.600C90.290.180.250.210C100.510.370.180.250.23 C110.270.260.1900C120.390.420.290.290.25 C130.410.540.580.170.23 C140.110.290.310.370C150.270.200.1000C160.280.18000C170.660.450.690.530.11 C180.580.720.590.680.56 C190.370.420.540.630.59 C200.230.340.590.500.17均值0.380.380.380.280.16 3结论与讨论综合比较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和抗旱隶属值得出:在T1条件下的抗旱品种有C17㊁C2㊁C8㊁C18和C1;中等抗旱品种有C10㊁C13㊁C12㊁C19㊁C5和C7;不抗旱品种有C3㊁C9㊁C16㊁C11㊁C15㊁C6㊁C20㊁C4和C14㊂在T2条件下的抗旱品种有C18和C2;中等抗旱品种有C1㊁C13㊁C19㊁C12和C20;不抗旱品种有C8㊁C17㊁C10㊁C6㊁C5㊁C3㊁C14㊁C11㊁C7㊁C4㊁C15㊁C9和C16㊂在T3条件下的抗旱品种有C17㊁C2㊁C20㊁C19和C7;中等抗旱品种有C18和C13;不抗旱品种有C1㊁C4㊁C12㊁C3㊁C14㊁C6㊁C9㊁C5㊁C11㊁C10㊁C15㊁C16和C8㊂在T4条件下的抗旱品种有C18㊁C19和C20;中等抗旱品种有C1㊁C17㊁C7和C12;不抗旱品种有C8㊁C14㊁C9㊁C10㊁C5㊁C4㊁C13㊁C2㊁C3㊁C6㊁C11㊁C15和C16㊂在T5条件下的抗旱品种有C18㊁C19和C7;中等抗旱品种有C1㊁C17和C12;不抗旱品种有C2㊁C10㊁C6㊁C13㊁C16㊁C11㊁C15㊁C3㊁C4㊁C5㊁C9㊁C14㊁C8和C20㊂轻度干旱胁迫下的抗旱品种有C17㊁C2㊁C8㊁C18和C1;中等抗旱品种有C10㊁C13㊁C12㊁C19㊁C5和C7;不抗旱品种有C3㊁C9㊁C16㊁C11㊁C15㊁C6㊁C20㊁C4和㊃77㊃注:A㊁B㊁C㊁D㊁E分别表示浓度为10%㊁15%㊁20%㊁25%㊁30%的P E G溶液㊂图1不同P E G浓度下玉米的抗旱隶属值㊃87㊃C20㊁C19和C7;中等抗旱品种有C1㊁C13㊁C19和C12;不抗旱品种有C8㊁C10㊁C6㊁C5㊁C3㊁C14㊁C11㊁C4㊁C15和C16;在重度胁迫下的抗旱品种有C18㊁C19㊁C7和C20;中等抗旱品种有C1㊁C17和C12;不抗旱品种有C5㊁C13㊁C8㊁C14㊁C10㊁C9㊁C4㊁C6㊁C16㊁C15㊁C11㊁C3和C2㊂综上所述,京科968㊁N K718㊁M C738和成单30在各种干旱胁迫下都表现出强抗旱性,被归类为萌发期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贵单8号和京科665在中度胁迫下抗旱性也较佳,但抵御较强水分亏缺的能力尚显不足;金贵单3号和正红311在轻度胁迫下对水分亏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㊂其中成单30和正红311与田山君等[4]㊁王国娟等[13]研究结果一致,均属于抗旱品种;冯小妮等研究表明,京科968在旱地上栽培,相较其他品种具有高产㊁稳产的性质[14];金贵单3号在大田生产中抗旱性强,综合表现良好[15],实际生产再次证明了室内筛选是可行的,其余品种的相关研究均未见报道㊂种子萌发是作物整个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种子萌发从吸胀开始,水分是限制种子萌发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在干旱胁迫下,胁迫因子会延迟甚至破坏种子内部生理生化反应,进而影响种子的萌发[9]㊂采用P E G引发种子可促进不同土壤水分逆境下糯玉米种子的萌发,增强其发芽性能[16],本试验结果也表明,当处于轻度干旱胁迫时,黔单16号㊁贵单8号㊁黔丰18号等部分玉米品种的发芽率均高于c k,当胁迫程度逐渐增大后,这些玉米品种的发芽率较c k呈降低趋势,说明较低浓度的P E G能通过渗透作用影响种子细胞的吸水速率,对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㊂干旱胁迫时,根系获得的有限水分被优先用于较近器官的生长发育,使根系受害较地上部分轻,故根冠比增大,所以根冠比也可反映植物的抗旱能力㊂本研究结果表明,京科968的根冠比随P E G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轻中度胁迫下干物质的重量仍在增加,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其干物质逐渐降低,说明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可促进根部的生长,使地上部分的生长变慢,与李彪等[17]的研究结果一致㊂适度的干旱有利于增强根系的发育,控制地上部分旺长,提高植株抗旱能力㊂金贵单3号的根冠比也随干旱胁迫的加重而逐渐增大,在轻中度干旱胁迫下干物重就开始缓慢下降,间于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时,能保持干物重不变,处于重度胁迫时干物重减少,但仍能保持生长,说明金贵单3号对干旱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干旱条件下具有一定参考文献:[1]方平,姚启伦,陈秘,等.玉米地方品种耐旱种质的苗期筛选指标研究[J].玉米科学,2012,20(2):6-11.[2]于文颖,纪瑞鹏,冯锐,等.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5,35 (9):2902-2909.[3]彭云玲,李伟丽,王坤泽,等.N a C l胁迫对玉米耐盐系与盐敏感系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4):62-71.[4]田山君,杨世民,孔凡磊,等.西南地区玉米苗期抗旱品种筛选[J].草业学报,2014,23(1):50-57.[5]张仁和,薛吉全,浦军,等.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植株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37(3):521-528. [6]R a d i cV,B a l a l i c I,J a c i m o v i cG,e t a l.I m p a c t o f d r o u g h t a n d s a l t s t r e s s o n s e e d g e r m i n a t i o n a n d s e e d l i n g g r o w t h o fm a i z e h y b r i d s[J].P a k i s t a nJ o u r n a l o fB o t a n y,2016,48(4):1385-1392.[7]B a s h i rN,M a h m o o dS,M a h m o o dS,e ta l.I sd r o u g h t t o l e r-a n c e i nm a i z e(Z e a M a y s L.)c u l t i v a r s a t t h e j u v e n i l e s s t a g e m a i n t a i n e da t t h e r e p r o d u c t i v e s s t a g e[J].P a k i s t a n J o u r n a l O u r a l,2016,48(4):1385-1392.[8]M a i t i R K,A m a y aL E D,C a r d o n a S I,e t a l.G e n o t y p i c v a r i a b i l-i t y m a i z ec u l t i v a r s(Z e a M a y s L.)f o rr e s i s t a n c ed r o u g h t a n d s a l i n i t y a t t h e s e e d l i n g s t a g e[J].J o u r n a l o fP l a n tP h y s i-o l o g y,1996,148(6):741-744.[9]江绪文,李贺勤,王晓琨,等.P E 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5个玉米品种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J].种子,2015,34(5): 5-8.[10]李永生,方永丰,李玥,等.外源硫化氢对P E G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6, 30(4):813-821.[11]国际种子协会.国际种子检验规程(1996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王沛琦,刘旭云,李雪蓉,等.红花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0):44-49. [13]王国娟.玉米抗旱品种的筛选及其抗旱机理的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1.[14]冯小妮,王晓莉,冯娟,等.论旱地玉米良种京科968的试验与技术应用推广[J].现代农业,2017(4):57-59. [15]陈应芳.清镇市杂交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农技服务, 2016,33(1):82-83.[16]于惠琳,吴玉群,石清琢,等.水分逆境下P E G诱导引发种子对糯玉米芽苗的生理调控[J].种子,2019,38(5):48-52.[17]李彪,孟兆江,段爱旺,等.调亏灌溉对夏玉米根冠生长关系的调控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36(5):169-175,186.㊃97㊃。

辽宁省玉米品种耐旱性评价及耐旱指标鉴定

辽宁省玉米品种耐旱性评价及耐旱指标鉴定

«^* -新品种推广与应用•辽宁省玉米品种耐旱性评价及耐旱指标鉴定贾钰莹,刘欣芳,刘晓丽,齐欣,马骏,姜敏,王延波,叶雨盛(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沈阳110161)Evaluation and Index Identification of Drought Tolerance ofMaize Varie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JIA Yuying,LIU Xinfang,LIU Xiaoli,QI Xin,MA Jun,JIANG Min,WANG Yanbo,YE Yusheng摘要在大田和旱棚条件下,对21份辽宁省主推及新审定玉米品种耐旱性进行评价,筛选适宜辽西半干旱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

同时,通过玉米品种的形态生理指标与减产率的相关性分析,筛选耐旱鉴定指标。

结果表明:1)耐旱性极强的品种为迪卡516和辽单588,耐旱性较强的品种为辽单575、辽单586、辽单1281和东单1331,适宜于东北半干旱区推广和大面积种植;2)株高、穗位、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根系干重、气生根层数、气生根数等7个指标与减产率呈显著负相关,可作为耐旱鉴定指标用于玉米生育期间的耐旱性综合评价;3)干旱胁迫会增加植株根冠比,降低收获指数,影响品种的干物质分配。

关键词:玉米;耐旱性评价;鉴定指标;干物质)OI编码:1036590/jonki00014705.202038131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05(2020)08-013-06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居三大作物之首。

但是我国的2个玉米主产区频遭旱灾影响,东北干旱区经常发生春夏干旱,黄淮海干旱区经常发生春夏秋连旱,即使在雨水充足的西南山地区、南方丘陵区也时常发生(7—9月)干旱[1]。

玉米生育期耗水较多且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2],干旱作为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已对我国的玉米生产和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特耐旱耐瘠玉米新种(系)对比试验

特耐旱耐瘠玉米新种(系)对比试验
Ab ta t He g igl o ait so o ni ewe nof itn y rdz to e e n Th s fc r o tr a,uc esveya dS rh m , s rc n xn 01c r v rei fc r b t e dsa t b iiainb t e , eu eo o frmaen ls c si l n og u n e s h w n
中图分类号 s 1 . 2 3 2 5 0
D o g t n arnR s tn et N w S e i D p r n) o n o ai n e t ru h dB r e i a c e p c s( e at tC r mp r o s a e s o e me C s T Z a gL u o g in i i in h n i n S n y g We Xn a j We i t
a ea e O d22t sGri a o behg il se cesdb 80 %, e tm .t s.o d feig sg  ̄clhv lfu vrg r a . i . a s wd u l ihyed(edi rae y1.0 t e 1 me)F o,edn ,u a al aeial r Cnn me ng n h s 2i t o bgi o ain. po e ytent nle inletb cueo i nq ehg l hs a tiai , ru teit c, odrss eakl i n vt sAp rvdb ai argo a ts eas ftu iu i i tC uizt n D o g ss n ec l ia c, lai n o h o , s h g n l o h r a e t
技 术克服 了远缘杂 交的不亲合性 ,获得 了亲本种 子,为玉米育种提供 了新 的多样 基因 ,结合 理化处理 ,基 因重组等 综合技 术育种路 线。利 用所荻种质资 源培 育 出的玉 米新物 种,它具有 高糖 ( 秸秆总糖含 量达2 . %以上 ),是普 通玉米秸秆的6 倍 ;籽粒秸秆双优 ( 蛋 白质 10 9 . 6 籽 I. %、秆9 6 ),比普通玉米高 出6 . %和2 倍 ;籽粒 、秸秆双 高产 ( 10 5 .% 2 40 8 . 2 籽增 1. %,秆增 1 倍 );粮 、饲 、糖 、能 兼得4 8O O . 2 大创新点 。

玉米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玉米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Q L Q ata v atoi , T ( uni t et ilc) 一旦 发 现一 个 耐 旱相 关 ti r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基 因 , 由此进 行 无 世 代 限制 和非 干 旱 处 理 条件 下 并 的耐旱 性辅 助育 种 。尽 管 目前关 联分 析方 法 因其较
高的定位精度本质上比传统的遗传连锁作图具有更
强 大 的功 效 , 目前 大 多数 可 用 的耐 旱 Q L 是 但 T s仍 来 源 于遗传 分离 群体 的构 建 和 Q L分析 ] T 。 分 子遗 传学 研 究 发 现 , 量 Q L 大 T s影 响 干旱 环 境 下玉米 的产 量 表现 以及 耐旱相 关 性状 的表 达 。其
农 学 院 ,3 8 1 山西 太 谷 000 .
上发 掘 了大量 控制 耐 旱 性 的基因 位 点 , 乎 涉及 到 几
维普资讯
作物 杂志 C o s rp
2 0 . 081
玉米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术
刘 秀林 郝 转 芳 谢 传 晓 王 玉 国 张世 煌
摘 要 干旱 是 玉米 生产 的主要 非生物 胁 迫 因
在 过 去 十 多年 的研 究 中 , 由于 耐旱 性 的 复杂 性 和难 以直接 度量 的特 点 , 以在 对 玉 米 耐旱 性 进 行 所
通 过遗 传 连 锁 作 图 和关 联 分 析 , 分子 标 记 可被
用 于定位 和发 掘栽 培 品种 和野生 品 种 中有 用 的等位
l 玉米 耐旱 相 关 性 状 的 分 子 标 记 辅 助 育 种
作物耐旱性属于复杂 的遗传性状 , 传统 的耐旱 育 种进展 相 当缓 慢 。许 多 研 究 表 明 , 果 对 植 物 耐 如 旱 的关键 生理 过程 和 遗 传 机 制 有 更深 入 的 了解 , 就 会大 大加 速 耐 旱 育 种 研 究 的进 展 … 。 利 用 分 子 标 记技 术 找 到 并 精 细 定 位 控 制 玉 米 耐 旱 性 的基 因/

玉米抗旱性的鉴定指标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玉米抗旱性的鉴定指标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世纪 5 O年 代 年 均 受 旱 面 积 1 1 3万 h , 8 3 m。 到 O年 代 、 O年 代 分 别 增 加 到 2 3 3万 h 9 3 m。和 2 6 7 万 6 h , 年 因 此 而 损 失 粮 食 7 0亿 ~ 8 0亿 k m。 每 0 0 g以 上 ; 同 时 灌 溉 用 水 也 占 国 内水 资 源 用 量 的 8 左 右 … , O 我 国 农 业 发 展 的 可 持 续 性 日益 面 临 着 严 重 缺 水 的 挑 战 。 国 农 业 实 际 利 用 自然 降 水 的 比 率 不 到 1 % , 我 O 农 田 灌 溉 水 的 有 效 利 用 率 只 有 3 % ~ 4 ( 低 于 发 O O 远 达 国 家 的 5 7 ) 崔 永 庆 、 涛 等 指 出 , 土 丘 O4~ O 。 , 0 周 黄 陵 区水 资 源 贫 乏 、 土 流 失 严 重 、 制 了 土 地 资 源 的 水 限 充 分 开 发 利 用 , 4 近 Oa发 生 较 大 旱 灾 ( 产 2 % 以 减 O 上 ) 达 8次 , 年 年 需 要 抗 旱 救 灾 [ ] 相 应 报 道 在 就 且 2 。 内 蒙 古 、 肃 、 疆 、 北 、 宁 、 西 等 地 均 有 . 对 甘 新 河 辽 陕 针 用 水 量 增 大 、 水 限 量 、 旱 加 剧 等 , 节 水 、 护 水 引 干 在 保 资 源 、 高 水 利 用 效 率 上 进 行 了 大 量 探 索 . 是 利 用 提 但 抗 旱 品种 仍是 最经 济 的一种 手段 。 玉 米 本 身 耗 水 和 利 用 水 比较 经 济 , 上 用 途 广 、 加 增 值 高 、 错 开 用 水 期 等 , 旱 农 区 普 遍 种 植 。我 国 能 在 玉 米 种 植 面 积 24 0万 h ,0 以 上 种 植 在 西 北 、 0 m。 5

浅谈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现状及进展

浅谈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现状及进展
杂 粮 作 物 21 00 R i d Cr D 3 2 : ‘ O 9 an Fe o s ’ 0( ):8~l0 w u


文 章 编 号 : 0 3— 8 3 2 1 ) 2— 0 8— 3 10 4 0 (0 0 0 0 9 0
浅 谈 玉 米 抗 旱 性 鉴 定 研 究 现 状 及 进 展
达 2 % 以上 , 玉 米 的产 量 造 成 很 大 的 波 动性 , 5 对
因素 。世界 上 6 % 的水 资 源集 中分布 在 1 5 0个 国 家, 而人 口占世 界人 口 4 % 的其他 8 0 0个 国家 却
严 重 缺 水 。 世 界 人 口在 2 0世 纪 增 加 了两 倍 , 人 而
的 玉 米 来 说 , 展 其 抗 旱 性 研 究 对 解 决 世 界 和 我 发
利用 自然 降水 , 形或 灌溉设 备 , 地 造成 各种水
分 差 异 , 行 干 旱 处 理 并 评 价 玉 米 的 抗 旱 性 , 方 进 该
法 的关键 是要求 抗 旱 鉴定 试 验 地 降雨 量少 , 候 气
产 , 成 农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决 世 界 和 我 国 粮 食 形 解 安 全 和 能 源 问题 具 有 重 大 的 意 义 。
为 了实现农 业 的可 持 续发 展 , 障 我 国 的粮 保 食 生 产 安 全 , 要 解 决 干 旱 和 半 旱 地 区水 资 源 短 就
缺 所 带 来 的 干 旱 问 题 , 解 农 业 干 旱 与 农 业 发 展 缓 之 间 的 矛 盾 。 由 于 水 资 源 短 缺 , 区 耕 地 多 不 平 山 整 也 不 可 能 改 造 成 水 浇 地 , 以 农 业 干 旱 不 可 能 所
育种 单位 缺乏这 种条件 的试验 地 。

玉米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_刘秀林

玉米耐旱分子育种研究进展_刘秀林

⽟⽶耐旱分⼦育种研究进展_刘秀林⽟⽶耐旱分⼦育种研究进展*刘秀林郝转芳谢传晓王⽟国张世煌摘要⼲旱是⽟⽶⽣产的主要⾮⽣物胁迫因⼦之⼀,培育耐旱品种可以有效地保持其在⼲旱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

⽬前,随着⽣物信息学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及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耐旱通⽤QTL 的发掘以及关联分析技术在功能标记开发上的应⽤,新的耐旱相关转录因⼦/基因的克隆都为解释⽟⽶耐旱性的复杂遗传⽹络和分⼦育种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法。

本⽂综述了耐旱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耐旱分⼦育种上的应⽤。

关键词⽟⽶;耐旱性;分⼦育种⽟⽶是温热带地区重要的粮⾷、饲料和⽣物燃料作物。

随着全球畜牧业迅速发展和最近两年⽤⽟⽶加⼯液体燃料⼄醇的需求迅速攀升,⽟⽶的需求量⼤幅度增加。

然⽽,⼲旱严重影响了⽟⽶产量的正常发挥,培育具有⾼产潜⼒以及环境稳定性的⽟⽶品种已经成为育种家的主要⽬标[1]。

80多年的育种实践已经对品种的⼲旱适应性进⾏了很好的改良,⼀定程度上提⾼了品种在⼲旱环境下的产量。

然⽽,复杂的耐旱机理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造成对品种的耐旱性遗传改良进度缓慢。

近⼏年来,在作物⽣理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效为耐旱遗传改良提供了新视野、新知识和新⼯具[2]。

1 ⽟⽶耐旱相关性状的分⼦标记辅助育种作物耐旱性属于复杂的遗传性状,传统的耐旱育种进展相当缓慢。

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对植物耐旱的关键⽣理过程和遗传机制有更深⼊的了解,就会⼤⼤加速耐旱育种研究的进展[1]。

利⽤分⼦标记技术找到并精细定位控制⽟⽶耐旱性的基因/QTL(Quantitative trait l o c i),⼀旦发现⼀个耐旱相关性状的基因/QTL与某个分⼦标记紧密连锁,就有可能进⾏分⼦标记辅助选择,选育抗性材料。

作者简介:刘秀林,硕⼠,主要从事⽟⽶耐旱遗传研究,⼭西农业⼤学农学院,030801,⼭西太⾕郝转芳,谢传晓,张世煌(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王⽟国,通讯地址同第1作者*基⾦项⽬:国家⾃然科学基⾦(30600394),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60302-19)收稿⽇期:2007-09-10;修回⽇期:2007-12-14在过去⼗多年的研究中,由于耐旱性的复杂性和难以直接度量的特点,所以在对⽟⽶耐旱性进⾏遗传解析时,研究⼈员往往以产量性状(每株穗数、穗长、单穗重、单穗粒数、百粒重等)、形态学性状(植株散粉、吐丝时的⽣育期、株⾼、穗位⾼、开花吐丝间隔时间、根的相关性状等)、⽣理⽣化性状(光合作⽤性状、植株⽔分状况、AB A含量)等耐旱相关性状来确定⽟⽶的耐旱性。

河北省主要推广玉米品种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和生理性状分析

河北省主要推广玉米品种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和生理性状分析

河北省主要推广玉米品种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和生理性状分析贾凯旋】,魏俊杰2,冯梦凡】,郭旺乾】,刘瑞达打 段会军】,葛淑俊1(1.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1 ;2.保定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保定071001)Drough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s Analysis of MainMaize Varieties for Promotion During Germination in Hebei ProvinceJIA Kaixuan 1 , WEI Junjie 2 , FENG Mengfan 1 , GUO Wangqian 1 , LIU Ruida 1 , DUAN Huijun 1 , GE Shujun 1摘 要 为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玉米品种,本实验用15%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条件,对河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37个玉米品种进行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分析幼苗株高、根长、根鲜重、总 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等性状的差异性,对供试品种进行抗旱性分级,并检验胁迫处理对幼苗根系过氧化物酶和超氧 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EG 胁迫后各品种间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形态学指标差异 均达到极显著水平,37个品种依据抗旱水平被划分为5级,其中宽玉1101、农大372、京农科728、郑单958和豫单9953等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较强,而先玉1140、强盛368和LS 838等抗旱能力较弱。

抗旱性较强的玉米品种经干旱胁迫处理后,过氧化 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要高于抗旱性较弱的玉米品种,丙二醛含量的上升幅度小于抗旱性较弱的玉米品种。

该研究 为进一步开展田间鉴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玉米;萌发期;抗旱性;分级DOI 编码:10.16590/ki. 1001-4705.3020.08.076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 705(2020)08-0076-05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干旱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之一[1,],每年由于干旱造成作物的损失占自然灾害造成作物损失的60%以上[3]。

不同玉米品种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不同玉米品种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不同玉米品种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鉴定与评价任小燕,段运平,刘守渠,郭峰,王怡(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太原03()031)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rought Resistance of Different Maize Varieties at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StageREN Xiaoyan,DUAN Yunping,LIU Shouqu,GUO Feng,WANG Yi摘要以近年来山西省审定推广的45个玉米品种为供试材料,先玉335为对照材料,运用一0.3MPa渗透压的PEG-6000模拟萌发期干旱胁迫,运用盆栽反复干旱法进行苗期干旱胁迫,测定了各品种萌发率、种子萌发耐旱指数、幼苗反复干旱存活率等鉴定指标,进行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鉴定,并对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分类。

筛选出9个抗旱型品种,为旱区玉米品种选择及抗旱玉米品种选育和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玉米;萌发期;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DOI编码:10.(6590/ki.(001-4705.2020.11.075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05(2020)11-0075-06干旱是农业生产中影响作物产量和种植范围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我国水资源分布南方多北方少,北方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0%。

随着全球气候逐步变暖,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旱情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强。

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众多的非生物逆境因素中被列为第一位[1],每年因旱灾而受损的土地约为133.3万hm2[2]0山西省干旱面积大,旱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0%,并且近年来一直干旱少雨,严重制约着玉米的高产和稳产性。

春季干旱已成为影响旱作玉米正常播种与出苗的关键问题[3],玉米从萌发到出苗这一阶段对水分最为敏感,对玉米后期的生长也最为重要[4]。

种子萌发阶段是作物能否在干旱条件下完成生育周期的关键时期之一,不仅会影响播种质量,同时也会影响到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5]。

玉米耐旱育种研究及分子育种策略

玉米耐旱育种研究及分子育种策略

玉米耐旱育种研究及分子育种策略作者:牛姣姣来源:《广东蚕业》 2020年第2期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2.13牛姣姣(新乡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作者简介:牛姣姣(1987-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

摘要干旱对玉米种植的影响较大,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

为了提高我国玉米产量,需要针对干旱气候培育耐旱性的品种,提高玉米种植的抗旱性。

目前,玉米耐旱育种主要从表型和基因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在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提出新的策略,加强对玉米选种的创新性,从而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减少玉米种植的损失。

关键词玉米;耐旱遗传;育种;策略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2-21-0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较大,气候变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种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我国人口数量比较多,且农业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玉米种植在我国农业中的占比非常大,为了有效提高我国玉米的产量,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耐旱玉米种植的培育,提高玉米对干旱气候的适应性,通过玉米种子改良,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

下面针对玉米耐旱性遗传机理进行研究,并对玉米耐旱分子育种进行分析,提升玉米的产量。

1 干旱环境下玉米的表现型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对气候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较大,气候变暖等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并且对农业种植也产生不利影响。

因气候变化较大,因此在玉米种植期间,气候干旱对气候的影响较大,尤其对玉米的产量影响更加严重。

一般情况下,玉米在开花前后容易受到水分的影响,玉米开花期的水分不足,将影响玉米的生长,同时在灌浆期如果没有充足的水分,将影响玉米的生长效果。

如果在花期水分充足,则能够对玉米的生长起到推动作用,并且也能改善玉米的生长趋势。

广西玉米抗旱研究进展

广西玉米抗旱研究进展

广西玉米抗旱研究进展作者:邹成林郑德波谭华黄开健程伟东来源:《农业研究与应用》2019年第04期摘要:通过总结广西玉米抗旱研究进展情况,为持续有效开展玉米抗旱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查阅了自199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与广西玉米抗旱相关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后发现,广西有关玉米抗旱研究已有较多报道,包括抗旱玉米品种的引进和选育、玉米材料和品种的抗旱性鉴定、玉米抗旱栽培模式研究和玉米抗旱基因的克隆表达等。

这些研究大多涉及抗旱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较少涉及玉米抗旱栽培模式和抗旱分子机理研究。

因此后续应重视玉米抗旱栽培模式研究,加强玉米抗旱研究深度,同时结合广西玉米生产实践,从分子水平阐述我区玉米抗旱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区玉米抗旱育种水平。

关键词:广西玉米抗旱研究进展玉米是广西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2010-2017年广西玉米种植面积53.86~62.26万hm2,占所有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0 %~10.1 %,总产量为208.7~274.4万t[1]。

广西玉米产区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地区,大部分为丘陵和大石山区,主产区80 %的玉米种植在山区坡地,大多无灌溉条件,玉米生长绝大部分依靠雨水,但广西雨量受季节性影响,分布不匀,导致春旱、秋旱时常发生,春旱严重影响春玉米适时播种和出苗全苗,秋旱则影响秋玉米授粉灌浆[2]。

干旱是广西玉米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开展抗旱相关研究对提高我区玉米抗逆性和增加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国内针对玉米抗旱研究进展已有较多综述文章,很好的归纳总结了玉米在抗旱方面的研究动态[3-5]。

本文查阅了自1995年以来公开发表的与广西玉米抗旱相关的研究论文,归类分析研究成果,为持续有效开展广西玉米抗旱研究提供参考。

1 抗旱玉米品种的引进和选育为适应广西季节性干旱的影响,品种引进和选育者在玉米选择中较多考虑了品种的抗旱性,引进和选育了较多的抗旱性品种。

抗旱育种植物有哪些

抗旱育种植物有哪些

抗旱育种植物有哪些抗旱育种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研领域,旨在培育出能够在干旱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品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旱育种植物:1. 玉米(Zea mays):玉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作物,也是耐旱性强的植物之一。

通过选育出对干旱条件适应性强的耐旱玉米品种,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抵抗干旱的能力。

2. 大豆(Glycine max):大豆是一种富含蛋白质和植物油的作物,对干旱条件的适应性较强。

通过选育出耐旱大豆品种,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3. 小麦(Triticum):小麦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一种相对耐旱的植物。

通过选育出耐旱小麦品种,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抵抗干旱的能力。

4. 水稻(Oryza sativa):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尽管水稻对水分的需求较大,但通过选育出对干旱条件适应性强的耐旱水稻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旱能力。

5.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马铃薯属于块茎类作物,对干旱条件的适应性较强。

通过选育出耐旱马铃薯品种,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抵抗干旱的能力。

6. 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红豆杉是一种重要的林木和药用植物,对干旱条件的适应性较强。

红豆杉的干旱适应性可以通过选育和改良来提高。

7. 参(Panax):参属于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一些耐旱性较强的参品种,如云南参、东北参等,对干旱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8. 苜蓿(Medicago sativa):苜蓿是一种常见的饲料植物,对干旱条件的适应性较强。

通过选育出耐旱苜蓿品种,可以提高饲料产量和质量。

9.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沙棘是一种适应性强的灌木植物,对干旱条件和贫瘠土壤有很强的耐受力,是一种理想的抗旱植物。

10. 紫花苜蓿(Trifolium pratense):紫花苜蓿是一种草本植物,适应性强,对干旱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广泛用于牧草和土壤改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抗(耐)旱育种研究摘要干旱对全球玉米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我国玉米生产也遭受干旱的影响。

我国介绍了玉米的耐旱性鉴定指标和玉米的耐旱性遗传改良,并探讨了玉米抗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玉米;抗(耐)旱性;鉴定指标;遗传改良近年来,气候全球性恶化所引发干旱的周期越来越短,程度越来越重,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国是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之一,干旱缺水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52%,受旱面积达200~270万公顷,其中完全没有灌溉条件的旱耕地有4 133.3万公顷。

仅靠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如采用少免耕、地膜覆盖等抗旱耕作方式和发展灌溉来消除干旱的威胁,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种植面积无法增加、化肥施用量已近极限、水资源短缺不可逆转的形势下,充分发挥遗传资源的巨大潜力,提高玉米产量才能满足对玉米日益增加的需求。

通过遗传改良提高玉米产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直接提高产量的遗传潜力;另一方面是改良各种非生物和生物胁迫因素的抗逆性。

近年来,后者的潜力和可行性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非生物胁迫因素中,尤以干旱对玉米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玉米的耐旱性遗传改良及其理论基础研究是目前和今后玉米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永恒主题。

1干旱是限制玉米生产的因素1.1干旱对全球玉米生产的危害干早、低氮、水涝、低温等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非生物逆境胁迫因素。

干旱是指一种长期无雨或少雨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的基本特征;在半湿润地区,如因气候异常,某一段时间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大大偏少,也会出现干旱,亦称季节性干早。

作物一旦由于干旱引起严重缺水,就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损害。

从作物受旱机制来考虑,通常把干旱分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

土壤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的情况下,土壤中储存的有效水分几乎消耗殆尽,作物根系不能吸收足够的水分以补偿蒸腾的消耗,致使体内水分状况恶化而受害。

大气干旱是指温度高,空气极度干燥,有时还伴有一定风力,作物蒸腾十分强烈,致使体内严重缺水而受害。

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往往相互联系,大气干旱常常是土壤干旱的前兆,土壤干旱往往是大气干旱延续的结果。

干旱作为影响玉米产量的最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近年来对玉米生产的危害有扩大趋势,成为被研究的重点(卢良恕,2000)。

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众多的非生物逆境因素中被列为第1位。

研究表明,在热带地区,每年因干旱造成玉米减产19%左右,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例如1991~1992年间非洲南部因干旱造成损失高达60%以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水资源的短缺影响,干旱对玉米的损失有加重趋势。

据估计,1995年全球水资源减少3 906km3,到2025年时,全球水资源将比1995年减少22%,达到4 772km3,不能灌溉的地区将比1995年增加63%,到时干旱对玉米的威胁将更为严重。

1.2干旱对我国玉米生产的影响我国的玉米生产同样遭受干旱的严重影响。

1949年以来,全国旱害的受灾面积平均每年l.9×107hm2,占总受灾面积的60%以上,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范围最广、危害最重的农业气象灾害。

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因干旱直接减少粮食1 237万吨(20世纪90年代平均达到2 043万吨),约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60%,按玉米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粮食面积和产量的21%计算,平均每年因干旱直接减少玉米260万吨,受旱面积达458万公顷,严重受灾面积176万公顷。

据预测,干旱是未来限制我国玉米生产的第一限制因素(胡瑞法,2003)。

2玉米的耐旱种质鉴定与遗传改良实践证明,减少干旱对玉米损失的有效途径是选育并推广耐旱性品种。

因此,充分发掘玉米耐旱种质并通过遗传改良手段,选育出耐旱的优良品种是目前国内外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

玉米的耐旱性是一种复杂的生物现象,涉及生理、遗传、农艺等众多因素,植物的耐旱性是由多基因控制,也是多途径的。

Levitt(1980)认为植物适应干旱的机理可分为3类:避旱(drought escape)、御旱(drought avoidance)和耐早(drought tolerance)。

其中又把御旱性和耐旱性统称为抗旱性(droughtresistance)。

玉米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不存在真正的抗旱种质,因此目前国际上习惯把传统上的玉米抗旱性称为耐旱性。

2.1玉米耐旱性鉴定指标无论是在耐旱种质鉴定或对耐旱性的生理、遗传进行研究时都必须确立一个鉴定指标来反映植物的耐旱性;换言之,在干旱胁迫情况下,会伴随着植物本身的形态、生理性状改变,包括植物根系的结构与深度、叶片的卷曲与厚度、气孔的调节、渗透势改变、抗氧化能力、激素调节、干燥耐性(膜与蛋白质的稳定性)及光合特性等。

因此,如何根据研究需要从众多的参数中选择出耐旱鉴定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培育耐旱品种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干旱条件下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但是,产量和品质都是玉米各种生理生化代谢的综合结果,由于控制干旱条件有难度,因此直接鉴定干旱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表现往往比较困难。

经济效益更涉及整个农业系统众多投入和产出因素的协调平衡,更难做出综合评价。

因此,许多学者曾尝试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各方面的指标,或者将这些指标与非干旱条件下的测定值相比转换为耐旱系数以鉴定玉米耐旱性。

2.1.1产量指标。

抗旱性是指作物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

针对作物生产来说,其抗旱不抗旱主要表现在产量方面。

因而,许多学者认为评价玉米抗旱性应以其在干旱情况下能否稳产高产为依据。

据此Chionoy(1962)提出抗旱系数(旱地产量/水地产量),Fisher等提出“敏感指数”,Bidinger等提出抗逆指数,但这些方法计算复杂,不易被接受。

后来,兰巨生等提出了抗旱指数[抗旱指数=(旱地产量×抗旱系数)/供鉴基因型旱地产量的均值],从而弥补了抗旱系数及敏感指数的不足,使农作物抗旱性鉴定的产量指标在生物学意义上有了实质性的改进。

后来,Fisher、黎裕、路贵和、冀天会等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改善。

2.1.2生长发育指标。

作物在生长发育初始阶段——芽苗期的抗旱性,决定了其在旱境条件下的成苗率和整齐度,从而影响最终的产量形成。

Bouslama等(1984)提出,根据种子在高渗溶液或在不同渗透势的土壤中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评价作物芽期抗旱性。

另外,反复干旱后的幼苗存活率,常可作为作物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

该项指标在我国作物抗旱鉴定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发现,种子萌发抗旱指数(GDRI)株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叶面积、叶片黄叶枯叶数、叶片扩展速率、散粉抽丝间隔时间(ASI)等指标均可用于抗旱性鉴定。

2.1.3形态指标。

在水分胁迫下,作物体内细胞在结构、生理及生物化学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后,最终要在植株形态上有所表现。

因而有些形态指标可用于玉米抗旱性鉴定。

研究表明,根系发达程度,如根数、根干重、最大根长、根/冠比、胚根数、木质部导管宽度和根内维管束数;及茎的水分输导能力,如皮层/中柱比、维管束排列方式及束内导管数目和直径;叶的形态,如叶片大小、形状、角度、叶片卷曲程度以及穗部性状,雄穗大小、穗颈节粗、单株有效穗数、穗实粒数、谷粒宽和结实率等均可作为作物抗旱性鉴定指标。

2.1.4生理生化指标。

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其影响着玉米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和营养的吸收运输等各种生理过程。

玉米品种间在抗旱性方面所表现的差异,都有其相应的生理生化基础。

目前,许多学者对于玉米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做了大量的研究。

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束缚水含量、离体叶片抗脱水能力、气孔扩散阻力、蒸腾速率、外渗电导率、冠层温度、光合速率、ABA含量、SOD活性、MDA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渗透调节能力等均可作为玉米抗旱性鉴定评价指标。

除以上所述,在作物抗旱胁迫研究中应用过的生化指标还有:谷胱甘肽(GSH)、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PEPcase)、脂肪氧化酶活性(LO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AsAPOD)﹑K+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

近年来,以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植物抗旱性的愈来愈多。

此外,在测定仪的测定条件﹑条件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等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不少人还试图用植物自然超弱发光作为农作物抗逆性(抗寒、抗旱、抗病、耐盐碱)指标筛选抗性材料,并研制了高灵敏度、高精度的植物超弱发光增光皿。

综上所述,现有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已很多,众多学者已经认识到采用单一指标评价玉米抗旱性很难符合实际,因此强调建立抗旱性的综合评价体系。

2.2玉米耐旱性的遗传改良玉米耐旱性遗传改良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在干旱胁迫下保持稳产或减产少的优良品种。

据研究,通过常规的耐旱性遗传改良手段可使现实产量(realized yields)与潜力产量(po-tential yield)之间的间隙缩小15%~25%。

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是较早开展玉米耐旱性遗传改良的研究单位,Johnson在1975年就以全同胞轮回选择法对后来被命名的Tuxpeno进行较早的耐旱性遗传改良尝试,至今CIMMYT已通过耐旱性遗传改良方法获得了相当多的耐旱群体发放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如p00l26、La Posta Sequia等耐旱群体。

根据CIMMYT 研究,群体的耐旱性改良进展平均为每轮126kg/hm2。

耐旱性遗传改良在自交系选育与杂交种组配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在我国北方有较大面积的豫玉22号、适合川北丘陵地区的绵单1号,均在生产中表现出很好的耐旱性。

然而传统的玉米耐旱性遗传改良也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需要有稳定可靠的干旱鉴定环境。

另外,要从反映植株耐旱特征的众多耐旱鉴定指标中确立与耐旱育种相关的重要目标性状。

产量是耐旱性遗传改良的最重要性状,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在干旱胁迫环境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增加,造成产量遗传率降低。

仅通过对产量的选择,育种效率不高(Blum,1998;Edmeades,1989;张凤路,2002)。

因此,Edmeades等(2002)提出了在玉米耐旱性遗传改良程序中应用次级性状(Second trait)来进行鉴定,并对理想的次级性状提出了几个条件:①在干旱胁迫下与产量相关;②遗传力高;③容易鉴别,费用低;④在开花期前后;⑤在正常环境下,不会伴随着产量降低。

根据次级性状的标准,CIMMYT结合多年的耐旱育种的经验,提出在耐旱育种程序中常用的6个理想次级性状(见表1)。

3参考文献[1] 胡瑞法,ERIKA C H MENT,张世煌,等.中国玉米研究的优先序[J].中国学基金,2003,17(5):273-276.[2] 卢良恕.农业抗灾减灾工程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 黎裕,王天宇,刘成,等.玉米抗旱品种筛选指标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3):210-215.[4] 路贵和.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5] 冀天会,张灿军,谢惠民,等.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产量指标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03-106.[6] 孙彩霞.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及抗旱鉴定指标遗传特性的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1.[7] EDMEADES G O,BOLANOS J,LAFITTE HR,et al.Progress in bre-eding for drought Tolerance in maize[R].Proceedings of the 47thAnnual corn Sorghum Research Conference,1992.[8] FISCHER K.Selection for improvement in maize Yield under Moisture Deficit [J].Field Crop Res,1989,22(4):227-243.[9] LEVITT J. Response of Plant to environmental stresses,Water,radiation,salt and other stresses[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