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一、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建构科学概念的第一步。

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通过有趣的实验、观察和探究来展现科学的神奇和奥妙。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比如图表、视频等,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直观的感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直观的感知。

比如在学习物理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实物来展示各种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感知物理规律,从而建构相应的概念。

在学习生物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从而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激发思维,展开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启发式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建构科学概念。

四、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实践操作和探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增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可以组织郊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去实地感知地理环境,从而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六、整合各种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比如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可以借助教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概念,可以运用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机会,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

然而,科学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

本文将讨论一些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思考方法和教学策略。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并从中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践,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概念。

2. 基于实践的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

例如,当教授有关生物的概念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的花坛上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并帮助他们总结形成叶子、茎和花的共同特征。

通过实践中的观察和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3. 案例研究教师可以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从中提取出重要的科学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

例如,当教授有关力学的概念时,可以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如小车滑行、秋千摆动等,让学生从中理解力学的基本原理。

4. 建立概念图概念图是帮助学生组织和表达概念的有效工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来整理和归纳他们所学的科学概念。

通过构建概念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与同伴合作,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共同建构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探究和实验。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支持、分享和讨论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三、 科学思维,形成“模型”
科学思维即以一种质疑和好奇的眼光发现问题,以一种独到的视角来解释问题,以严密的推理和精确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解释。在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后,肯定会产生出许多疑问,也会有许多新发现。这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去延伸学习,以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建构新的科学概念。比如在五年级《热》这一单元的学习探究后,学生经过活动的探究,便提出了许多疑问,如: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热胀冷缩呢?为什么金属物体导热快?……于是我就让他们自己去实验探究,进行科学思维。经过分析、推理、验证,学生终于建构出一些新的科学概念:如物体的热胀冷缩、热传递等。
一、 激发兴趣,垫好“基石”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又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自然科学问题,进行科学思维,为建构科学新概念垫好“基石”。如教学五年级科学《沉和浮》这一单元,我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看到的或想到的一些小东西是否沉或浮,从而诱发学生作进一步科学探究活动(实验);在《热》这单元,我则让学生比赛谁带的东西传热快;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所知说说现在大概时间及感受1分钟之久;学习《地球的运动》时,我就以这次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情况导入。由此,学生很快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是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阶段,但也面临着挑战。

为了有效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来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探究,同时利用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其科学素养,使其能够深入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最终,科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学习收获。

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科学概念,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兴趣、好奇心、实践探究、生活实践、思维训练、科学素养、实践能力、思维能力。

1. 引言1.1 科学教学的重要性科学教学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是一门系统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身。

科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

通过科学教学,学生可以学会观察、实验、探究规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勇气和耐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生可以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科学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公民。

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更能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

科学教育应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1.2 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挑战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和模糊。

由于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认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讲解、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导致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误解。

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作者:————————————————————————————————日期: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科学论文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吴美玲《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溶解”的科学概念,引导学生从物质倒入水中之后发生的变化理解什么是“溶解”。

在第一节课中,如果学生能掌握溶解的科学概念,对后续的学习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以第一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一、创设情境,尝试解释小学生的注意很容易转移、分散,也很容易被吸引,因此创设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有趣学习情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游泳冠军孙杨收徒的情境,而徒弟就是三兄弟:食盐、沙子和面粉,所需要的场所是游泳池、水,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学习,去探究。

教学片段一:引入课件“三兄弟”师:瞧,今天就来了三兄弟,分别叫食盐、沙子和面粉,它们也想拜师学艺!孙杨哥哥说,那就先进行个小测验,看看你们在水里表现如何?三兄弟一听都想更好地表现自己,为了不相互影响,各自跳入了一个小泳池。

同学们猜一猜,你将会看到什么现象?生:食盐会不见了。

生:沙子会沉下去。

生:面粉会溶解。

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猜测食盐会不见了,沙子会沉下去,面粉会溶解。

这个故事情节拟人化,生动有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故事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猜测当中教师有效地侦测了学生关于溶解的前概念。

二、探究学习,初步建构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食盐、沙子和面粉放入水中的现象,分析异同,通过填写记录表,概括、归纳出溶解的基本特点:看不见的微粒、没有沉淀出现、均匀地分布在水中。

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溶解概念的本质。

教学片段二:观察食盐、沙子、面粉在水中的情况师:我们用1、2、3号塑料杯代替不同的游泳池,小组内分工,做一下这个实验。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科学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建构的意义、教学策略、实践案例等角度进行探讨,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有所启发。

一、概念建构的意义概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基本单位,也是思维的核心。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认识科学现象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基础。

因此,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科学教育中,学生常需要面对大量的抽象的科学概念,如果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容易导致知识的忘记和应用的困难。

而通过建构概念,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意义架构,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结合,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2.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和观点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

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只有学生建构了科学概念,才能进行科学推理和科学探究。

因此,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科学概念是对自然世界规律的抽象提炼,是人类长期科学实践的成果。

通过建构科学概念,学生可以对科学现象和自然规律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加深他们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策略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的本质是观察、实验和总结,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现象和规律,从而由具体的经验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通过概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概念图是用于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图形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概念整合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认知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建构科学概念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运用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用于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1. 创设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自然现象、实际操作等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科学现象,并从中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播种、观察植物生长、测量生长的高度和叶片数量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建构植物生长的科学概念。

2. 引导提问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物体的浮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石头可以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小石子会沉到水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浮力的科学概念。

3. 实施探究型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探究型学习是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策略。

通过实施探究型学习,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实际探究科学现象,从中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或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使用凸透镜、平凸镜等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从中建构光的反射的科学概念。

4.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动画、视频来展示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中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天气变化时,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天气变化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从而建构天气变化的科学概念。

5.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科学是一门探索未知的学科,而科学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堂中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理论支持要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处于感知期,容易受外界具体的感觉和经验影响。

而到了小学阶段,学生逐渐进入了操作期,开始具备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通过操作和实验去建构概念。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操作性和体验性。

要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需要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问题意识。

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参与活动中建构知识和概念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

科学教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和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在探索中建构科学概念。

实践策略1. 激发好奇心,引发问题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情境、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当教授水的循环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困惑,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会变成水汽?”“水蒸发后去了哪里?”这样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建构水的循环概念。

2. 实践探究,体验操作小学生正处于操作期的认知发展阶段,因此科学课堂中的教学要注重实践探究和体验操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测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操作和感知,从中体验和探索科学规律。

在学习动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手种植一颗种子,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情况,让他们通过实践探究去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引导讨论,促进交流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建构科学概念。

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帮助小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观念。

本文将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以帮助小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一、亲身体验让小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是培养正确科学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组织他们参与实验活动、科学观察和探究项目,让他们真实地感受科学的奥妙和实用性。

这样的亲身体验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启发式问题启发式问题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和培养正确科学观念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掌握科学概念和原理,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三、科学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科学观念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践活动,小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观察、实验、探究,从而深入理解科学原理。

例如,组织小学生参观科学实验室、植物园、动物园等地,开展野外实践活动,让他们接触真实的科学实践,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四、科学教具和模型科学教具和模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教具和模型可以帮助小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通过使用显微镜、模拟实验器材等教具,让小学生可以更好地观察、实验和探究,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科学实践的社会意义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实践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引导小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通过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小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科学知识。

六、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对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非常重要。

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行科学实践和探究,提供支持和帮助。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参与科学教育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合作。

通过以上几点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策略。

1. 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讲解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获取信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植物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植物的生长过程或者细胞分裂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2. 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验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观察和实验,并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动物分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征,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归纳不同动物的分类特征,建构科学概念。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们共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探究某个科学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相互合作,并通过交流和讨论来互相帮助和补充思路,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4. 图像化教学法:通过使用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具,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运行规律时,教师可以使用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行星的运行轨迹和相对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5. 对比分析法:将相似和不同的科学概念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时,教师可以将两种或多种动物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学科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开始接触自然科学的重要时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孩子形成对自然科学的初步认识,了解科学的特点、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需要通过建构科学概念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当然,不同的孩子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也各不相同。

下面,本文将探讨几种通用的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一、观察与实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实验则是验证科学观察的方法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引导孩子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生活中的现象,让孩子积累一些具体的经验。

针对这些经验,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实验,通过探究实验现象的变化,理解其中的规律,建立起相应的科学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观察鲜花在花瓶中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鲜花的保存时间,让孩子理解卤水或添加糖的原理,建立起新鲜花的保鲜概念。

再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自行设计实验,了解有机物质在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从而理解了有机物质的组成。

二、归纳与概括归纳是从具体的实例中总结出普遍性规律的过程。

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归纳,引导孩子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归纳的方法多样,常见的有分类、对比、综述等方法。

例如,在生物学学科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其分为食肉动物、草食动物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动物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建立起动物分类的概念。

再例如,在物理学学科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对比不同物质的密度、重量等性质,建立起相应的物质特性概念。

三、问题与解决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可以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科学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探究其中的科学知识。

例如,在物理学学科中,我们可以让孩子设计题为“谁速度更快”的小车实验,让孩子通过展开小车比赛,了解加速度、速度等概念。

再例如,在地理学学科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探究“夜晚为什么比白天冷”,让孩子在学习光线、能量等知识基础上,理解黑体辐射的原理,探究冷热的原因。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一、建立新概念之前,要努力暴露学生前概念科学前概念对科学概念建立的影响十分重大,所以每次在想建立新概念之前必须做到想方设法“暴露”学生前概念。

教师千万不能“自以为是”,这样必定导致学生掌握新概念的失败。

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才能找到教学设计的始发点,做到有的放失。

二、建立新概念过程中,收集可供研究的材料科学概念是学生的理性认识,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建立的过程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所以不管是改变学生的“前概念”还是建立“新概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实物,使教学的活动更生动。

我们尽可能收集各种可供研究的材料,就能对学生新概念的建立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在了解前概念之后,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最好可以提供一些可供学生自行研究的材料。

三、建立新概念时,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建立科学概念是把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其过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没有足够的思维活动过程是很难形成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前概念状况来“用教材教”,并给学生足够的改变“前概念”和建立“新概念”思维空间,让学生顺利的建立了新概念。

所以在学生研究新概念过程中、形成科学概念之前,要组织学生反复观察和实验以形成大致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启发学生从感觉知觉上升到概念,同时还要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抽象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建立新概念后,要及时巩固拓展在学生建立新概念之后,要及时提供对新概念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机会。

因为孤立的概念具有可变性,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所以巩固拓展尤为重要。

如何帮助小学3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如何帮助小学3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如何帮助小学3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在帮助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方面,教育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索世界的阶段,他们对于科学的理解需要通过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方法来加以引导和促进。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非常重要。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通常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仍然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使用具体、直观的例子和实验来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概念的框架。

例如,通过简单的实验或观察自然现象来引导他们理解物体的重量、密度等概念,可以让抽象的科学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和实际。

其次,利用互动和探索式学习的方法。

小学生喜欢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操作和观察来学习。

教育者可以设计各种小组活动或实验,让学生们在合作中探索科学现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背后的原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通过亲身经历来理解科学规律。

第三,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科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与数学、语言艺术等学科密切相关。

教育者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连接和整合。

例如,可以通过数学测量来支持物理实验的数据收集,或者通过语言艺术的描述来帮助学生表达和理解科学现象的过程。

此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例如教育视频、互动模拟软件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教育者生动地展示科学现象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些资源,可以使科学概念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增强他们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最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

教育者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来促进他们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经常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概念是一种理性认识,在教学中生成科学概念,即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科学概念,而这发展就是一种“抽象”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从客观的事物当中,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从而建构科学的概念。

下面我将通过在教学中的经历来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每一位学生从出生开始到现在都在进行一个探索学习的活动,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以及体验让他们产生了一些个人化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往往是片面的、模糊的甚至是对立的。

所以当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一致,学生的原有认知会被同化或者是顺应,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新的科学概念,但当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相对立时候会对学生建构准确的科学概念造成障碍。

所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对于建构科学概念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这一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振动”的概念,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会认为“声音的产生就是因为物体之间的拍打、摩擦、敲击等方式产生”,而对于“振动”的概念很是模糊。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合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来设计教学,比如让学生展示他们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发声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相互质疑,相互辩论,学会发现发出声音的方式不是唯一的,并且学会从这些不同的方式中寻找出共同之处,即抽象出他们的本质属性。

让学生的思维逐渐的向“振动”靠拢,于是提出声音的产生可能是振动。

二、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搭建平台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并且紧紧围绕科学概念的建构来开展探究活动。

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在教学《动物的卵》,建构“鸡蛋的外壳具有一定的抗压作用”这个科学概念,在学生的前认知中,认为鸡蛋是一个易碎的物品,一磕就破。

如何让学生了解到“当鸡蛋椭圆形的外壳受到的压力均匀分散时,具有的一定的抗压能力”。

我在教学中,通过播放“神奇的鸡蛋”视频,创设人踩在鸡蛋上面,和大力士捏鸡蛋的情境,可以发现鸡蛋都不破,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研究论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研究论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116787 基础教育论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在科学概念的逐步建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成为目前科学教学研究的焦点。

结合教学经验,我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思维,初建科学概念“概念”这一抽象名词,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点概括出来形成的。

随着人类对事物认识的发展,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科学概念是一种内涵,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的基本性质,不同于“定义”。

在科学教学中,丰富和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建立科学概念很有帮助。

例如《花、果实、种子》一课中,帮助学生建立“果实”的概念,需要为学生准备如干、鲜、可食、不可食等有不同结构的材料。

教师提出材料要求后,由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正是他们科学学习的开始。

学生准备材料时,会思考选择这些材料的原因,观察比较它们的不同,不仅观察外部特征,还会动手解剖观察内部结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对“果实”形成了感性认识,为初步建立“果实”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再比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学生已初步感知了空气,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塑料袋,当他们都参与到捕捉空气的活动中后,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理解这一概念奠定了基础。

二、亲身体验,深化思维,理解科学概念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过程重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课堂上,教??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与新建立的科学概念之间以及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

比如《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中,学生咀嚼食物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为建立“初步消化”这一概念打下基础,课堂上学生再次体验,“咀嚼―再咀嚼”,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这节课“初步消化”等相关概念的建构奠定基础。

站在孩子的角度建构科学概念

站在孩子的角度建构科学概念

站在孩子的角度建构科学概念摘要科学概念的教学不应让学生背一个个定理,记一个个结论,而是要让学生会“做”。

科学课注重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科学概念前概念材料活动运用科学概念是对某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的、基本的性质。

科学概念的建构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目标。

我们的科学教材注重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协调发展,强调对科学概念理解的重要。

因此,在现阶段中,科学教学要在探究活动中重视小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

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稳固的科学概念呢?一、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点——前概念学生在真正学习新的科学概念之前,已经对一些概念有了朴素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称为初始想法,或称之为科学前概念等。

它包含原有的经验和假设,但往往与概念的科学含义不一致。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为自己的前科学概念辩护,使学生间或师生间充分交换对同一事物与概念的不同看法。

当学生发现他人的观念比自己更合理,能更好地解决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先前所持有的观念提出怀疑和自我反省。

教《把固体放到水里》一文时,当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溶解”的解释是正确的时候,教师呈现面粉和水的混合物,让学生观察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了。

此时,教室里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面粉看不见了,是溶解了;有的认为面粉的颗粒没有消失,没有溶解;还有的认为面粉一部分溶解了一部分没有溶解……这时学生就对自己对“溶解”的解释产生一丝疑惑,一丝怀疑,正是这种怀疑,为“溶解”概念的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

这样,当学生遇到不能解释的现象时,就会引发认知冲突。

一旦引发认知冲突,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更易于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二、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材料一切事物的共性都存在于个性之中,要使学生认识一类事物的共性,建立某个概念,就要充分认识该类事物中个体所具有的本质个性,这样才能准确地概括出这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也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

用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用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用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一种理性认识,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发展成科学概念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客观的实物中排除非本质的属性,得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从而建构科学的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可见,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这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更多地指导学生探究实践,在探究实践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1 激发探究兴趣,建构科学概念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我在教学《声音的变化》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用小木棒敲四个装不同高度水的玻璃杯为学生演奏了一段简单的音乐。

同学们觉得很好奇,个个瞪大眼睛看,他们在寻找玄机。

这时,我把四个玻璃杯的水调到一样多,再用刚才的方法敲玻璃杯,他们听到的音乐跟之前的不一样了。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了,有的禁不住发出疑问“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音的变化》”。

短短3分钟的演示,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声音的变化有了感性的认识。

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建构科学概念,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大自然是学习的好课堂。

每学期我会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学生到学校的生物园里观察各种植物、小动物,采集一些动植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每周的升旗,理解滑轮的应用;让学生观察斜面现象,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初步的科学概念。

2 用已有的认知,建构科学概念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共同属性,从而得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时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以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通过多方面的教学方法和关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科学概念的建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探索的过程。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概念、建构、实验、观察、探究精神、提出问题、思考、教学方法、个体差异、教学方法、科学思维、探究能力1. 引言1.1 科学概念的建构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概念是学生对于自然界规律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建构科学概念,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对科学事实和原理的认知,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科学知识相对简单,因此科学概念的建构更为重要,它将为学生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概念的建构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科学概念的建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智力和思维发展过程的引导和促进。

1.2 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呆板: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很多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缺乏实际操作和观察。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

2.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兴趣:很多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兴趣。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科学概念的建构不仅需要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归纳以及推理等认知活动,还需要教师运用一些策略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策略。

1. 引发学生问题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建构自己的科学概念。

3. 比较和对照的策略通过比较和对照的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似但又有差异的现象或者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和差异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比较它们的特征和生长环境,通过这样的对照,学生可以建构出植物的科学概念。

4. 模型和图象的策略通过使用模型和图象的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图表、图示等来形象化地展示科学现象和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和理解,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来示范光的传播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上这些策略,引发学生问题、联系学生经验、比较和对照、使用模型和图象、激发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建构和完善科学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316000舟山市定海区舟嵊小学丁红霞去年有幸参加教科版小学科学京浙粤优质课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审视我们几年来的课程改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探究、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更加关注科学的研究过程。

近几年,科学教师也从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渐转向了对科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研究上来。

科学概念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抽象,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

更关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了多少和哪些科学观念。

科学概念是学生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是科学知识结构体系形成的基石。

科学概念的建构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概念或一般的原理,科学的概念阐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本次活动听了10节课,有新版的,也有旧版的,其中有几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心中也有一些疑惑,那就是如何真正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下面我通过自已的教学经历来谈谈自已粗浅的想法。

一、整理收集学生头脑中的已有概念。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也就是说学生在走进科学课堂之前,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待问题都有自已的观点和看法。

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已经存在的概念由于先入为主而且大多来源于自已的生活经验,因此对自已的观点往往深信不疑,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自已的观点,接受新的知识。

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了解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已有理解,以便于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已有概念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

1、通过课堂提问,收集学生的已有概念。

这是收集学生已有概念,最为常用、最为直接地方法。

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对于这个你想说什么?”“请你先说”等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己有经验或前概念。

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回答问题的学生并不全面,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已有概念。

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教学安排。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概念。

如果某一单元涉其到很多科学概念,我会在这一单元的开始,出一张简单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了解情况。

问卷一般以问题为主,为了便于学生解答有时会出一些填空、连线、填图等形式。

如六下《宇宙》单元,我设置了以下的问卷调查:你了解月球的哪些内容?你能画出十五的月亮和初三、四的月亮吗?画在下面?发生月食和日食时,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位置是怎么样的?用线连起来。

你知道哪些星座?你知道太阳系由什么组成?虽然现在家庭教育非常普遍,但从收回的学生问卷中,我了解学生对宇宙的知识概念了解并不是非常多。

了解了这一情况,我想要激发学生探究宇宙的兴趣,必须丰富学生的前概念。

因此我在上新课前事先从学校图书馆里罗列了许多有关宇宙的书籍,并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要求学生在午休时相互借阅一下,丰富学生的前概念。

同时,我从实验仪器室里,翻出一些陈旧的老的宇宙方面的自然教学挂图,挂在每个班级里,营造一种氛围,为进入这一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

3运用概念图。

有时,为了节省学生答题的时间,问卷测试中也往往会出现一些概念图。

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 D. 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

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

通过让被试学生使用概念图,来搜集其对该问题的前概念。

有时候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由学生补充完整有缺失项目的概念图。

如《生物的多样性》单元前,我让学生完成动物分类的概念图,来了解学生有关动物分类方面的已有概念。

动物二、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因此,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对概念的建构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精心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活动的开展要紧紧围绕科学概念的构建。

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根据波斯纳提出的观念改变模型,对当前的观念不满是产生观念改变的关键因素,因此,利用引发认知冲突的方法来促进观念转变,对于完善学生原有观念是一种尤其有效的教学策略。

而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让学生暴露出其错误概念,正确看待自已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科学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找出来进行反思,找到矛盾所在。

如五下《沉与浮》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教学中,我出示砖块、木块和塑料块,把它们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使学生明白沉浮的方法和标准后。

我出示了七种材料,让学生预测这七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请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把材料一一放入水中。

这里,学生的预测,展示的是他们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当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初始概念产生冲突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在学生的经验中,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到底是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所要形成的科学概念,必然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基础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

为了更好地形成某一科学概念,汇集更多的与该概念相关的事实,就要使学生处在一个问题情境中,促进他们去自主探究,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某一科学概念,而且能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妙不可言的乐趣。

2、科学推测,反思科学前概念。

在小学科学的教材中,有很多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建立在前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激发,引导探究,才能形成新的概念。

推测是高级的思维活动,是根据已有的经验来构想尚不清楚的客观存在。

推测,是建立在观察研究并掌握一定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层次地依据事实去引导学生进行推测,把握好教学的不同要求,及时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思维活动,使学生逐步地建构新的概念。

如六上《电磁铁的磁力一》一课的教学中,我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有关?为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

由于一开始运用比赛的形式制作电磁铁的过程中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已有概念,知道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测量电磁铁磁力大小时用到电池,学生会猜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线圈圈数的多少、电池数量的多少、铁芯的大小、粗细、长短等有关。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磁铁,有必要让学生说说他们猜测的理由。

我汇总所有的假设后,让学生推测哪些是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的最大的因素,整理假设,这样能够让学生相互启发,提高作出假设的能力,也便于下面有序地检验假设。

3、依实验证,初步建构新概念当引导学生对已有概念进行反思的同时,用实验来验证所做的推测,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科学六上《电磁铁的磁铁一》一课,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的最大因素,我在教时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线圈数量,有部分学生选择了电池的数量。

我就用大多数同学认为线圈数量是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最大的因素,来进入研究的主题。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很多的对比实验,因此我只出示实验设计表格和问题提示,让学生在小组里自主的进行设计。

集体讨论后,让学生对原有的实验研究计划进行修改、完善。

实验时要求学生要严谨,控制不变的因素要严密,每一次实验要多做几次,要做好实验记录,数据要科学。

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初步获得感性认识,初步科学概念:线圈的圈数多少与电磁铁的磁力有关。

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整理。

又如六上《电磁铁的磁力二》一课的教学中,我准备了不同直径的电线、铁芯、骨架(实验配套材料盒里)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不停的在实验中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不同直径的电线、铁芯、骨架、电池数量(电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从而初步建立起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都有一定关系这个正确的科学概念。

4、分析整理,形成科学概念。

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特点决定了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

也就是说概念形成是指学生通过分析等思维活动,构建概念的过程。

概念的构建需要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形成科学观念。

如四下《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教学中,在抽象出“绝缘体”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后,对螺丝刀的导电问题产生了争论,有的认为螺丝刀是导体(刀杆),有的认为螺丝刀是绝缘体(刀柄),老师这时不应当去明确表态谁对谁错,也不要先指出问题出在哪里,而是让学生再去实验、再去观察、再去分析、再去比较,看看自己是怎么做实验的,别人又是怎么做实验的,别人的实验过程跟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产生争论,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样获得的科学概念将是终身难忘的。

三、应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理解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的运用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科学概念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志,还是加深对科学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

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掌握科学概念;同时,在运用过程中对科学概念理解上的缺陷才能暴露出来,以便进一步地加深和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再说科学探究的过程,应用极为重要,重视课堂的延伸探究,力求把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转化为学生乐于从事的经常性的探究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从而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使得到的概念得到加强,巩固和发展。

如在学习了六上《形状与结构》一单元,在对学生展示了大量的桥梁并对桥梁作了大量形状与受力之间的分析后,学生对美观而又结实的桥梁产生了兴趣,我及时的布置课外活动:建造一座你喜欢的桥梁,但是要符合省材料,大跨度,高强度的要求。

在布置作业后的几天中,学生们纷纷把自己所制作的最得意的桥梁放在了科学教室中进行测试展览,我把好的桥进行拍照,并贴在橱窗和学校的网站上。

又如,在学习了六上《电磁铁磁力》后,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运用课堂上掌握的科学概念制作一个强力电磁铁,并在课外进行比赛,推选优胜者参加年级段比赛。

像这样的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充分掌握了科学概念,并且课后也有能力而且乐意主动地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究活动,不但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概念从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总之,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真正形成科学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