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
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教材阅读、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社会规则和法治精神,建立起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意识,从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讨论、辩论等方式,学习如何判断是非、善恶,如何进行正确的决策。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培养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不受外部环境和诱惑的影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行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主动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乐于助人,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的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好公民。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
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作为中小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法律意识。
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学习往往难以使学生真正将道德和法治的核心素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如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引导性活动为了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引导性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角色扮演、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与问题的处理,领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尊重法律,为什么要守信用,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等道德与法治的基本要求。
二、引导性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各类道德和法治问题。
当讨论社会公德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样的行为算是有公德心?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遇到公德缺失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当讨论法律意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发现身边的人违法了,你会怎么做?你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吗?通过引导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将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内涵,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践性活动除了课堂上的引导性活动和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魅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责任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法院、派出所等司法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和尊严。
这些实践性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得以落地生根。
四、激发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地生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饱含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教材与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来说十分重要,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教育他们注重健康,珍爱生命。
在讲一年级上册《早睡早起》一课时,我调提前调查了班里孩子们的睡眠习惯,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几点睡,才合适?2、如果不早睡会出现哪些状况?3、要做到按时起有哪些好办法?每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
最后我进行总结:我们小学生每天应该睡足十小时,这样才能够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告诉孩子们早睡、睡眠充足的重要性,这是从正面直接告诉孩子们要养成早睡的好习惯。
)不早睡,孩子们就不能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饭。
饿着肚子去上学,身体处于饥饿状态,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听课效率,而且长期不吃早饭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又从反面告诉孩子们不早睡的危害。
)最后孩子们通过结合自身实际和讨论交流找到按时起的好办法。
(我也进一步强调可以通过定闹钟、请家长来喊等方式来保证按时起床。
让孩子们知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办法。
)与此同时进一步告知孩子:到了他们的年纪应该学会自己一个人睡,要勇敢,逐渐养成一个人睡的好习惯。
层层深入,引导孩子明白:生命只有一次,十分宝贵,应好好珍惜,所以一定要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一定要珍爱生命。
1.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少,做事大都凭感性思维。
因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理性思维,并引导他们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开展生活实践。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观察动物,也喜欢与动物相处。
但由于对动物的盲目喜爱,他们常常以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来对待动物,缺乏站在动物的习性角度去爱动物的意识。
在讲《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表演了“小明和小蜻蜓”的故事,然后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1、猜一猜,关在瓶中的小蜻蜓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如果小明不把蜻蜓放掉,它会怎样?2、说一说:小明非常喜欢蜻蜓但为什么又把它放掉?3、议一议:怎样做才是真喜欢动物?学生讨论交流后,我适时总结:小明因为喜欢蜻蜓而将它关在瓶中,让蜻蜓失去了自由,这是对动物的伤害。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摘要:新课改进程不断地深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也随之而进一步的提升。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已经渗透在教学的环节当中。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的理念之间可以相互紧密的融合,因此更有助于直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仍旧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探究和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的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行研究,并展开讨论,探究出优化方案,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核心素质;培养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也不断地进行更新。
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广大教育工作所关注教育热点,并且将自身对于理念的认知和理解,实施到教学工作当中去。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同样呈现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自觉性开展。
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贯彻落实的,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需要不断地加深,并且和实际的教学状况,实际的学生情况相结合,通过结合实际的实践教学行为,进一步加深对于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学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
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1、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会议具体的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进行具体的落实。
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我们需要从新课改的精神理念入手,提高全体国民全面的素质发展,因此在具体的领悟过程中,需要对于全面发展加以关注。
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在于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使各个接受不同阶段教育的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都能够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是文化基础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底蕴,可以从传统文化的教育入手;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现代社会中所重视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各个学科相互配合完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和道德观,成为有良好品德的公民。
以下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的几点建议: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道德难题和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法治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加强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通过案例分析和法律教育,使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能够根据法律规定来判断和处理问题。
要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和正确的法律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强化道德修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通过讲授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行为,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助人、遵守道德规范等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通过讨论案例和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原因和结果,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协调和沟通,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能力。
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益,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1. 引言1.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法治教育则是学生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秩序的保障。
初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正确价值观念和法治观念至关重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在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的指引下成长,避免走入错误道路。
通过深入的道德教育,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遵纪守法、勇于担当责任,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技巧。
通过法治教育,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深入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1.2 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具备的一系列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情绪管理能力等。
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成才所必需的基础,也是塑造学生全面人格的关键要素。
学生核心素养不仅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功,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个具有优秀核心素养的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出色的成绩,更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素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教育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方向。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1年14期┆291课堂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常小琴摘 要:新的时代,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国家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目标。
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
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到“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体系”这个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打好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开设是为了引导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培养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四方面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想精神与公共参与。
(一)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在情感上与理智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能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团结与核心利益。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于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政治上的认同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具体来讲,作为中国公民,初中生必须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对祖国有较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要站在中国立场,以中国公民的身份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1. 引言1.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学生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初中阶段是学生建立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动荡时期,他们的个性、态度和价值观都在不断形成和发展。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上。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守法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可以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上,更体现在社会整体稳定和进步的重要性上。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可以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 学生核心素养的定义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这些素养包括但不限于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公民素养等。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提升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同时具备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表现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对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法律意识是指个体对法律的认知、理解和遵守能力,是一种自觉尊重、自觉遵守法律的观念和行为表现。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审美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
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对道德价值的认识和感受,以及道德责任的担当。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引导学生珍视生命、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基本道德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提高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之一。
法治观念的培养包括对法律的尊重和依法行为的意识。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引导他们遵守法律和相关规定。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法律案例的分析和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价值,培养他们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审美意识的培养包括对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艺术品等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可以通过美学讲座和美术课程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科学精神的培养包括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注重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通过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学有效性。
通过分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培养方法、案例分析、效果评估和教学策略,揭示了该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结果对教育者和决策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核心素养、教学有效性、培养、方法、案例分析、效果评估、教学策略、实践意义、未来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学生道德观念淡薄、法治意识薄弱等现象时有发生。
深入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效果,可以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指导和参考,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核心素养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本研究旨在探讨该课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和教学有效性。
通过对该课堂的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探讨其在学生道德、法治素养方面的效果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策略。
本研究旨在揭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1.3 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而道德与法治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备受关注。
在初中教育阶段,如何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进行探讨,旨在为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1.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服务道德与法治素养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更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侧面。
通过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和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2. 增强学习的实践性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而情境教学正好能够弥补这一不足。
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景中展现自己的道德和法治素养,让学习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和真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情境教学能够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素养方面,情境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意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
1. 设计贴近生活的情境教学案例情境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体验和探究。
在设计情境教学案例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案例,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2. 注重情境中的引导和反思情境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个情境给学生,而是要在情境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反思。
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的思考和交流。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新课改理念强调各级各类院校的课程应发挥育人功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涵盖基础道德与法治内容,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任。
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课堂导入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使用科学的方法,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提升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散学生思维。
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重视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学生有效沟通,善于使用正向的鼓励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维护秩序”的内容时,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生活中哪些场所需要维护秩序?学生讨论之后会说出很多想法,如在教室里,要认真听教师讲课;在火车站的售票厅,人们要排队购票;在图书馆,人们要安静地看书;马路上的行人和自行车都各行其道等。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请猜想一下,如果生活中没有秩序约束我们,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小组之间继续交流,当学生的交流告一段落后,教师再为学生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由此可见,通过小组合作的导入形式,教学重点可以有效凸显。
二、有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其更投入地学习。
教师需要注意,信息技术的使用应为教学目标服务,避免过多使用,造成学生的兴趣降低。
只有合理控制使用次数和时间,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网络改变世界”的知识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可以展现一些公安机关通过电子监控找到犯罪嫌疑人,交通部门通过电子眼找到违章车辆,学生通过电脑进行线上学习,超市收银员通过电脑进行收银等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小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教学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展示,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常见道德问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实践中,老师还可以通过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是指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和游戏活动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规则,我们必须遵守法律。
通过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尊重法律,遵纪守法,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通过对各种案例的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分析问题、独立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复杂问题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还体现在课程的实践性和灵活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案例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解决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保持课程的新颖和实用性。
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情境教学
中学教学2020年第11期在德育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基础性作用,在核心素养要求,课堂创新应当不断创新,致力于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培养。
情境教学是为了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和综合素养养成,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借助情境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性较强,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习惯抓住一点直接进行观点灌输和理论教育,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没有感情没有温度的。
初中生的身心还不成熟,要想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必须要将知识生动呈现出来,给学生的感官带来积极的刺激。
多媒体是信息技术的代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
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将知识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友谊与成长同行”学习时,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借助于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或视频,进行课堂展示;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影《十一岁的夏天》《触不可及》《追风筝的人》等几部电影中精彩片段的呈现,让学生敢于友谊的重要性与价值。
这样借助多媒体来教学,可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一扫沉闷的气氛,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在生活情境中深化思想认识生活是一个大课堂。
在生活情境中教学,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可以增加教学的可接受度,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密切相关,在实际课堂活动中,应当引入生活化素材,构建相应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现象,掌握法律知识。
例如,在学习“公民基本权利”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创设生活情境:我们借助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来说明问题:小明的爸爸在公司上班,小明的妈妈在工厂上班,在当地来说,收入水平属于中等。
小明的爷爷奶奶已经退休,每个月可以领到养老金。
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同时培养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何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明辨是非,澄清对道德和法治问题的认识,从而在思辨和判断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公平,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等等,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道德和法治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审美和判断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身边和社会中的正面榜样和负面榜样,让学生从中领悟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追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追求和价值观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心理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四、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和法治知识,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会道德和法治知识,同时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
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规范行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程。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道德和法治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下面就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培养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信仰。
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比较简单,容易被外界的信息所影响。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敬伟大领袖、继承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国家和社会,培养正确的爱国情感和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法治是国家的基本制度,是社会的重要保障。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往往只是停留在“法律是规定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东西”这样的表面认识。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明确守法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了解法律是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是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础,明白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通过法治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知法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使他们养成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
三、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同和遵守。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他们需要从小学会关心集体、关心家人、关心他人,形成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接触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遵守社会规则,培养公民意识,引导他们尊重国家法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探索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探索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小学核心素养课程之一,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道德、智力、体质、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
本文将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培养学生法律素质三个方面探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打好道德基础。
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内容中,学生需要了解生活中的道德概念,比如:正义、公正、诚信、友爱等。
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如:遵守法律、尊重事实、负责任地发言等。
2.启发学生思考现实。
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教会学生什么是道德,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道德问题。
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或探究式课堂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当事人,面对这种情况自己会怎么做,如果是旁观者应该怎么办等问题。
3.提高学生的价值认同感。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格言、名言、故事、诗歌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价值认同感,不仅知道何为道德,更懂得怎样做一名有道德的人。
二、培养学生道德素养1.以身作则。
道德与法治教育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就是示范。
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品行道德标准的代表。
教师要遵守法律,正确明确地发表观点,尊重学生人格,能够处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
2.特别关注学生的青春期道德发展。
青春期是一个重要的生长发展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青春期学生的道德发展,帮助他们了解自我、掌握情绪、维护尊严,以及如何处理情感和人际关系等。
3.注重实际操作。
道德与法治课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可以结合社会实践、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做法,增强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实际识别能力,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收获道德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最新浅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三篇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学生品德、能力养成的重要基石,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积极在教育教学中彰显学科的特色与魅力,通过科学途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主要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它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学生品德、能力养成的重要基石,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积极在教育教学中彰显学科的特色与魅力,通过科学途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围绕核心素养内涵,确定课堂教学核心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为促进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科优势,时刻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围绕核心素养的内涵将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中。
具体来说,我们要着眼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从教学特定内容出发,积极寻找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落实点,从而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核心目标,在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重视并努力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有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为出发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可以选取一些小学生们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当注重灌输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养成守法守纪、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设置,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力量,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学校管理部门应当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支持,以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学校管理部门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管理部门可以加强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培训和指导,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学校管理部门还应当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践机会,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化作者:邓从猛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主要从情境教学的依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重点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创设情境的策略,六个方面的策略包括:一是通过歌曲创设情境;二是通过哲理故事创设情境;三是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四是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五是通过新闻热点创设情境;六是通过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旨在构建真实、智慧、美好的教学情境,激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核心素养;学科素养【中图分类号】 G40-0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41-02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建构能够使学习主体主动学习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1]李吉林老师对情境学习的描述是:择美造境,境美唤情,以情启智,情智交融,让儿童在情境中学、思、做、冶的学习方式。
1 情境教学的教学依据1.1 青少年的思维和心理特点。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思维特点是,思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他们思维活跃富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较强的自我展示和表演欲望。
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力下降,不喜欢在人多的地方发言和表现。
因为害怕在同龄人面前丢丑,越来越重视自己的面子。
1.2 课程资源的内在要求。
道德与法治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内容较多分布较散,如道德与法治共六册书,仅心理学就涉及情绪、情感、意志、自信、自强等;法律又涉及到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国情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环境等方面问题。
新教材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展现自己真实的矛盾、困惑与情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自我生命的成长。
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提高课堂教学开放性,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
新教材虽然努力克服依靠空洞的说教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活动,依然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而多采用情境教学可以克服这一不足,道德与法治教材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这一栏目,它的呈现形式就是“情境+问题”。
1.3 情境教学与核心素养生成的关系密切。
《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与未来将要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法理知识,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
比如《道法》核心素养中的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这些素养在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和法律专册“维护生命健康权”都有所体现。
2 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学科情境内容把学生带入优化的情境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是他们在暗示、移情、角色、心理场力的作用下,伴随着情感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主动地活起来。
[2]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知识理论具体化为直观、可视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可以适当地延长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将课堂推向教学高潮,形成自己特色与亮点。
把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转变为理解记忆,以提高学习效率,克服知识的遗忘。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想象力、理解力。
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3 创设情境的原则与策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3]教学情境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渲染一种优美的、真实的、智慧的、让学生感到特别亲切的、富有情趣的氛围,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也就是将学科课程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将知识相亲在情境中,让知识与情景相互依存,让学生与情境互动,他们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进而又丰富了情境。
[4]音乐往往拨动我们情感,触动我们心灵的柔弱之处,如在教七上7课《亲情之爱》我就使用《妈妈的吻》和筷子兄弟的《父亲》来创设情境,很多同学都感动的哭了,达到良好的效果。
使用歌曲一定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内容,以情感人,通过歌曲感染学生情绪,将学生情感带入自己预设的心理合理区,使得自己的情感目标落实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从而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
歌曲可以通过视频播放或音频播放,也可以是学生演唱。
此外,可以将歌词呈现出来,并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其内涵,为落实当堂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服务。
如《少年有梦》我采用了《我的中国梦》一歌,并设计出问题:中国梦是什么,其基本内涵有哪些?课堂情境创设还可以使用图片营造氛围,如在《亲情之爱》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回家搜集家人一起的生活照,特别是自己满意的合影,然后全班同学所搜集上来的照片在教室内展示,让同学讲相片的故事,浓浓的亲情自然流露,课堂的气氛自然而来。
3.2 通过哲理故事创设情境。
一些美文、心灵鸡汤、有哲理的小故事、寓言、成语,这些也是中考命题中常常青睐的素材。
我们在教学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哲理故事等,让学生在这故事中感悟,如在《我与集体共成长》这一课时,我播放配音动漫“羚羊飞渡”让学生感悟集体的力量。
当然我们要对设置情境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盲区精心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有思维含量,避免大而空泛的提问;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观念等要从新的角度提问,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或问题的反思3.3 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具体可以采用辩论,“我当小法官”,小情景剧等形式。
七年级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心理学故事;八年级下学期为有法治专题教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教材相关的法律案例并表演出来,采用“我当小法官”去分析运用教材知识;在学习国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热点,或做成PPT,或通过智能手机录制成视频。
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收集的热点进行简要分析,这已经是我们中考热点复习的雏形了。
3.4 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
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为我们教学创设情境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如在《敬畏生命》一课时,我把课件链接到有关断臂少年刘伟的故事,有时也用动物世界作为资源,这样大大增加课堂的感染力,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全,敬畏生命。
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其是否充满正能量,使用材料是否真实有效。
如某教材中所提供的网站竟然链接了不健康的网站,虽然后来认证为黑客所为,但是其影响是恶劣的,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法》教学永恒的主题,中考考查的纯时政选择题;主观性材料所采用的热点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贴近教学实际的社会热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共鸣。
如在讲《享受学习》时,正好央视在播放诗词大会,我把武亦姝的那种满腹经纶的自信展现给学生。
在讲《在集体中成长》把女排精神和郎平的故事展示出来,让学生能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领会把握知识,师生在情境的教与学之中,达到信息交流与共享,情感的交流与融汇。
3.6 通过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教学中,我们还以创设具体化、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来带动新课学习。
让情境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在接受知识,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在学习消费维权,我就地取材,看看同学们手里带的各种零食和饮料。
首先就问了一个问题,这些你们都是在哪儿买的呢?有同学说在超市;有同学说在学校商店;有同学在路摊上买的。
我随手拿起一同学刚刚喝过的牛奶盒,问道:这上面有哪些信息?你是否关注过?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如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场地等,我趁机告诉同学们,这些信息值得你平时买东西时关注。
这是我们享有的知情权。
在学习知识点之后,学生进入了一个相对疲惫的无效记忆期。
这时我播放3.15晚会上曝光的“不良商家销售日本核污染地区商品”视频片段,然后设问:①视频中不良商家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利?②消费者该如何维权?③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理性的消费者?然后再联系的热点有“3.15”的主题“网络诚信消费无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相关讲话。
分析今年“3.15”的主题为什么要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怎样构建一个和谐的消费环境?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假如你是某某企业的负责人,你将采取哪些举措是值得企业做大做强。
制作消费者维权宣传小手册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社会热点,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开头创设情境,以激趣;中间通过情境设置将课堂推向教学高潮;收尾使用情境可为下节课设疑;在突破重点难点时通过情境的设置可以加强记忆,深化知识。
当然创设情境教学不同手段的使用,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年级特点,更多的是综合使用。
在使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贴近教学实际、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对情境要充分的挖掘与利用,达到最大化情景教学功效;要为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服务,要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教师要加强《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学习,充分挖掘新教材,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情境去体现去细化去量化,形成知识树,知识网络。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不是飘渺虚无的,但是又有一定的抽象高度理论性,教师要结合上级教研部门的培训,充分挖掘新教材,通过教材中一个个具体的环节、教学模块有意识的渗透在自己的备课和教学实践中。
无论如何,我们教师在进行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情境教学,落实《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在贴近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提高、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转变,往往是其他途径所难以达到的,从而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1]《巧设情境》,https:///view/0a2458c97e21af45b207a800.html[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http:///news/120656.html[3]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16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4]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16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一版。